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边角边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角边角定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四节第2课时的内容.

形及其性质,以及探究出另一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边边边定理的基础上进行的。

(2)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动手操作出发探索出角边角定理,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运用“角边角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另外判定三角形全等在初中几何学习中对于证明线段及角相等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有效的方法。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分组探究的过程中得出“角边角定理”。

使学生会运用”角边角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体会利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体验主动探究的成功与快乐,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的机遇;

培养学生总结知识内容,使之条理化的良好学习习惯。

4、教材重点:角边角定理的探究和它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①“角边角定理”是“角角边定理”探究的基础;

②探究和运用过程中,渗透了建模的解题思想。

5、教材难点:运用“角边角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理由是: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角边角定理”来建模的分析过程比较复杂。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充分体现数学是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勇于实践,利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使整个课堂活起来,提高课堂效率。本节课以动手操作为中心,让学生亲历亲为,敢于接受问题的挑战,展示自己的见解,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法:学生渴望与他人交流,合作探究可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和团队的力量,增强集体意识,本节课主要采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遵循“操作——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反馈——应用”的主线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探索、归纳,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构建,不仅学习了知识,能力也能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由生活中遇到的全等问题情境自然引入。

2.画一画: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一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会有几种情况。让学生思考、动手画图,从而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角不在两边的中间,形成两边一对角;此时,“举反例”法从而推动学生的另一种唯一性验证思考,即角夹在两边的中间,形成两边夹一角。通过以上的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操作交流,初获结论

1.做一做:已知ΔABC,使AB=10cm,BC=8cm,∠DAB=45°,画一个三角形。

(1)小组活动,展示部分小组的解决方案

(2)展示解决方案,主要趋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认识团队的力量和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充学生的知识范畴.

2.判定公理SAS及用几何语言的表示判定公理,培养了学生的图形识别能力,直观判断能力和运用几何语言的能力。提示学生:全等三角形对应字母要写在对应位置上。紧跟其后的随堂练习采取课堂提问的方法,以达加深学生的记忆之目的。

(三)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学会生活中不可直接测量的事物,可采用三角形全等原理来解决问题。此环节先由学生试着板演过程,然后再由教师给出解题步骤。(四)课堂小结

小结: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深刻的反思活动,此环节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反思、总结、补充的方式进行。使本节课的知识得以归纳、整理、深化和升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

(五)布置作业:

(1)必做:教科书P43习题A组1、2、3

(2)选做:教科书P43习题B组1、2 当设计师,把全等三角形点缀到生活中去。

(3)下节知识早知道:预习教科书P45~46内容。

(六)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看似简单,却也是今后学习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为了有效地完成本节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如下:内容上,基本保留原有教材中的主要资源,设计生活化、情趣化的引入情境,运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学生的“数学活动”是本节课的教学主线,动手操作、猜想、试验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及表达个人感受和想法的机会,使学生充分的感知后,自然形成本节课的概念。教师仅作为知识的组织和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及概括总结,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数学活动。巩固阶段同样以形象有趣的身边事物入手,让学生一试身手后对不足作出及时反馈,同时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