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常识
传统节日文化常识

传统节日文化常识(一)春节1.简介: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遂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2.别称:“元正”、“元辰”、“元朔”、“元春”。
3.习俗:放爆竹、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
4.诗句展示:(1)令月归馀届早春,羲舒相望协元辰。
——晏殊《辛春日词·御阁》(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二)元宵节1.简介:据道教的“三元说”,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2.别称:“上元节”、“灯节”、“灯夕”。
3.习俗: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4.诗词展示:(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2)冉冉年华过上元,梅花如雪照江村。
——陆游《春寒》(三)清明节1.简介: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从节气来讲,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小节气,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
从节日来讲,清明节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2.别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
3.习俗:扫墓踏青、插柳带花、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
诗词展示:(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2)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四)端午节1.简介: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2.别称: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地腊节等。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财富。
作为中国人,应该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它,让它在当今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
本篇文章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展开介绍,希望能帮助读者了解更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综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神话传说时期,而从商朝至今,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包含了丰富的道德伦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
其中,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深深地相互依存。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有比如阴阳五行、尊崇祖先、合理调节五脏的思想等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仁爱”,并提出其它的思想如忠孝、礼义、尚贤等。
其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孔子。
他的思想被后来者发扬光大,成为社会的共同信仰和修身养性的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依然广泛深远。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源于老子所提出的“道”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道”的探索、追求和领悟。
道家注重修身养性,主张“无为而治”,通过“道”和“德”的实践和体验,追求自我体系的完善。
3、佛教思想佛教思想在早期便传入中国,后来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
佛教强调五戒、十善、四无量心等教规,注重冥想和修行,从而达到超脱生死的境界。
佛教在中国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影响了正统的儒家文化,而且对文学、音乐、壁画等方面也有重要的影响。
三、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人民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因为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祭祀。
以下介绍中国传统的主要节日:1、春节:是中国最具代表性和传统的节日,一般出现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的庆祝活动包括家庭聚餐、放烟花、赛龙舟等。
2、中秋节: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人们会吃月饼、赏月、吟诗等。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日常识集锦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日常识集锦
1. 春节
春节,又称为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举行,持续十五天。
春节是中国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共享丰盛的年夜饭,拜访亲戚朋友,交换红包,观看烟花爆竹表演以及舞狮舞龙等庆祝活动。
2.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公历4月4日前后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献上鲜花、食物和纸钱。
此外,清明节也是踏青、赏花和放风筝的好时机。
3.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龙舟节。
它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和其他节日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佩戴五彩丝线等俗来庆祝这一节日。
4. 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
这一天人
们会举行家庭团圆晚宴,一起赏月并品尝月饼。
中秋节还有一个传
说是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也成为了这个节日的重要符号之一。
5. 国庆节
国庆节是中国的法定节假日,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国庆节在公历10月1日举行,通常有七天的假期。
人们会参加各
种庆祝活动,如观看阅兵式、热气球表演和焰火晚会等。
同时,很
多人也会利用这个假期旅行。
以上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些简要介绍。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
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让人们可以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希望这份文档可以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节有关知识

端午节有关知识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个节日源于古代中国的龙舟竞渡和纪念屈原的习俗,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等一系列活动,以庆祝节日的到来。
以下将介绍端午节的相关知识。
一、节日起源1.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因忠于国家而遭到谗言诽谤,最终投江自尽,这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当地的人民为了纪念屈原,纷纷下江捞救他的遗体,并且投食米饭和糯米饭来阻止鱼虾啃食。
二、粽子的由来2. 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就是粽子。
粽子是用糯米裹上竹叶,再加入豆沙、肉、蛋黄等馅料包裹而成。
相传在纪念屈原的节日中,人们会投食的粽子渐渐演变成了现在令人们流连忘返的美食。
三、龙舟竞渡3. 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活动就是龙舟竞渡。
龙舟是一种长条形的木船,船头通常装有雕刻精美的龙头,船尾则装饰着长长的龙尾。
竞渡时,龙舟上的队员会全力划桨,配合鼓声迅速前进。
据说龙舟竞渡是为了寻找屈原遗体和驱赶邪恶的“蛟龙”,以保佑人民平安。
四、舞狮子4. 端午节还有一个有趣的活动是舞狮子。
狮子舞是一种中国传统舞蹈,两个人肩扛一个狮子假扮成一只狮子,伴随着鼓乐和锣声,通过舞蹈来驱散邪恶的气息,象征着带来好运和吉祥。
人们相信,舞狮子能够保护村庄免受邪灵的侵害。
五、挂艾草和佩香囊5. 端午节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挂艾草和佩香囊。
艾草具有驱邪保平安的作用,人们在节日期间会将艾草系在门口或窗户上,以避邪辟邪。
香囊则用来装香料,人们一般会佩戴在身上,以驱散邪气,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六、端午节的象征意义6. 端午节不仅仅是庆祝丰收和纪念屈原的节日,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象征着人们对家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同时,它也是让人们放松身心、愉快交流的一个机会,增进友谊和和谐。
七、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7. 端午节的独特文化价值使得它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中高考语文必背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重要节日

中高考必背文学常识中国古代重要节日1.春节春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作为一岁之首,又被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
现在我们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但实际上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的各种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吃年糕等习俗则流行至今。
王安石有《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是古诗中有关春节的代表。
2.元宵节(上元节)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等,是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的日子,为汉文帝时所设立。
赏花灯和吃元宵是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
其中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此后民间便有了挂灯、打灯、观灯的习俗,所以元宵节也称灯节。
吃元宵的习俗则起自宋代。
其他元宵习俗还有猜灯谜、舞龙灯等。
欧阳修诗《生查子·元夕》中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便是对上元佳节赏灯场景的生动刻画。
3.寒食节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 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只吃冷食。
清朝初期的历法改革后,寒食节渐渐融入到了清明节中,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的部分。
关于寒食节的名诗有唐代诗人韩翃所作《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中国文化常识 24节气与节日

中国文化常识 24节气与节日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中包括了24节气和各种传统节日。
24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和地球的自转轨道规律而形成。
节气的出现标志着季节的更迭,也代表着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
而传统节日则是中国人民表达对自然、生活和祖先的尊重和感恩之情的方式。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
它是根据农历的变化而确定的,一般在1月底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的庆祝活动通常持续15天,包括扫尘、贴春联、守岁、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人们会穿上新衣,互相拜年,送红包,并举行丰盛的年夜饭。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传统的舞狮、舞龙和花灯表演等文化活动。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人们会举行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活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赏花灯。
赏花灯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人们在灯笼上绘制各种图案和文字,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福。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通常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
这一天,人们会去祭拜祖先,祭祖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到祖坟前烧纸、扫墓、献花、祭拜,并举行祭祀仪式。
此外,清明节还有踏青、插柳等活动,让人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缅怀先人。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人们会举行划龙舟、包粽子、挂艾草等活动,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划龙舟比赛。
划龙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运动,人们手持龙舟竞速,既是一种体育竞技,也是对屈原的纪念和怀念。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通常在公历8月15日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和家人团聚,一起赏月、吃月饼,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在月亮最圆的时候,一起欣赏明亮的月光,寄托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24节气和传统节日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文化活动和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1.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本是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
因传奇战国时的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江自尽,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2.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端午节的风俗1、端午节吃粽子: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
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
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
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
2、挂艾叶菖蒲:端午过后,邪气主要是湿热、*浊,所以要芳香化湿,芳香化浊,端午节的习俗中总离不开芳香。
3、佩戴香包: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芳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外形,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4、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可以有效地避开自身受到五虫的侵袭。
3.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端午节的传奇传奇中,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那时屈原22岁就当了大夫,在楚怀王面前,楚怀王非常信任他。
不久,楚国的大*臣看屈原不顺眼,于是就不断的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听了谗言,不再信任屈原了。
过了几天秦国的人把楚怀王骗走后,把他软禁在那里,没多久,他就死了。
楚怀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成了王位称为楚襄王,楚襄王就把屈原赶到江南地区,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挽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大诗人屈原,把粽子投入江河是为了让鱼虾蛟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身体。
4.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
关于端午节的常识

关于端午节的常识关于端午节的常识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常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在农历的五月初五这天庆祝。
几千年来,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
最应景的就是吃粽子和赛龙舟,据说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古代诗人屈原。
在有些地方,人们把雄黄酒涂抹在小孩的身上,希望这样可以使孩子们不受邪灵的伤害。
许多人认为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发疾病的时节,因此为了驱疾避凶,讨个吉利,他们会在门口悬挂艾叶和菖蒲等。
端午节的“五毒”是什么?蝎、蛇、蜈蚣、壁虎、蟾蜍。
端午节的“五黄”是什么?江南民间在端午节有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是黄瓜、黄鳝、黄鱼、雄黄酒、咸鸭蛋黄。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咸鸭蛋黄?为了驱“五毒”,民间用五种红色的.菜象征五毒的血,吃时就会把妖怪吓跑,也就是吃五红,咸鸭蛋黄中的红油就是其中的一种红。
屈原不姓屈,姓什么?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其实姓芈,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
”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楚国国君姓芈,屈是屈原的氏,在当时姓与氏是分开的。
端午节喝雄黄酒的渊源雄黄酒是用雄黄的粉末泡制的,雄黄酒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
于是古代人就认为具有腐蚀之力的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端午时节正值春夏交替之际,是蚊蝇等虫害繁衍的高峰期,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插艾草、饮雄黄酒,用来辟邪防疫的传统。
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虫孳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来祈望能够避邪,让自己不生病。
端午节古代的运动会端午节是古代的运动会,从古至今,端午当天的习俗大多跟体育有关。
南方的赛龙舟,龙舟竞渡时间被统一在五月初五端午节时举行,各郡、县、村社每年都组织龙舟竞渡比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的常识【篇一:端午节知识】端午节的文化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节日起源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还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说、龙的节日说、恶日禁忌说、夏至说、源于蓄兰沐浴说、纪念介子推说、源于勾践操练水军说端午的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端午节期间云南的习俗在滇西南,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会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将蚕豆浸泡至发芽,待端午节这天经过煮熟来吃,或是在用油炸后食用,既酥又脆,很是可口,意识豆子发芽,在南方刚好种完水稻,也就寓意着庄稼将获得好的收成;在这一天人们家里必定会做的一道菜便是豆芽炒豆腐,吃这一道菜寓意着全家“亲吉平安”(云南方言),也就是家里人在这只有,身体健康,平安幸福;当然,传统纪念屈原的寓意也是一样的,都会吃各式各样的粽子,表达我们对故人的思念;除了吃以外,在这一天,人们会在门上挂菖蒲、艾草“避邪”,用时也是起到驱蚊蝇等害虫的功效。
【篇二:端午节文化知识】端午节知识1.别称: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
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
2.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纪念女娲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纪念屈原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袁学骏认为,现在流传下来的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是两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后,后人在打捞屈原遗体时逐渐演变的纪念方式。
人们在江中撒米是为了让鱼吃饱后避免吃屈原遗体,打捞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竞争,于是比赛逐渐展开,至于龙舟,则更晚一些。
3.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2005年11月24日,韩国申请“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对中华文化遗产保护一次深刻的教训。
4、诗文:①唐朝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②唐朝殷尧藩《七律.端午》“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③唐朝张建封《竞渡歌》(节录)“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④老舍《七律.端午》“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5.习俗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2、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4、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5、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希求家庭平安。
6、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7、躲五:;。
并认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
这一天父母要将未满周岁的儿童带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8、送时:中原地区端阳节到来之际,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节前或节日里要给男方送草帽、雨散扇子、凉席等物以备防热防雨,故端阳节又称做“送时节”。
厦门端午节的习俗文化1.吃锥螺:在厦门,端午节孩子要吃“剪锥螺”,俗称“光眼螺”。
厦门方言“光眼”与“聪明”同义,认为吃了光眼螺,人会聪明。
端午节在厦门不仅是悼念先贤、文体娱乐之节,而且也是讲卫生、爱清洁、防病保健之节。
2.吃肉粽:厦门的烧肉粽历史悠久,具有香甜嫩滑,油润不腻,精工细作等特点。
历史上较有名气的有设在开元路“泉三”号和坐落于赖厝埕的“好清香”。
3.赛龙舟:厦门鹭江两岸历来有划龙船比赛的习俗。
集美有闻名中外的国际的“陈嘉庚杯”龙舟赛经常在此举行。
龙舟竞渡时,还有在桅杆上挂上一个里面藏着鸭子的笼子,也有装小猪仔的。
桅杆横放,由岸上伸向海面,杆上涂抹油脂,自愿参加抓鸭子的人,要沿着桅杆快速走向海面,能到达桅尾抓住笼子,这时鸭子飞入海中,再游泳追赶把鸭子抓住。
据说这是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兵的方法沿用下来的。
【篇三:端午节知识竞赛50题】2014天霖包粽子大赛知识竞赛题1.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始于中国的什么时期?答:春秋战国时期2.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有很多,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纪念我国哪位历史名人的?答:屈原3.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哪国人?答:楚国人4.古人流行端午日涂饮雄黄酒的主要意义是答:避邪驱瘟5.端午节有为小孩佩香囊的习惯,大人在香囊内放朱砂、雄黄、香药等代表的意义是答:避邪驱瘟6.你知道最早的粽子是产于哪个时期吗?答:春秋时期7.最早的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特产,而是在什么时期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答:晋代8.粽子多是做成角形的,一般有正三角形、尖三角形等形状。
为什么粽子的形状大多以角为主?答:象征牛祭祖9.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就有了。
答:战国时期10.从哪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答:198011.在中国端午节吃粽子最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其次,吃粽子还表示答:避邪驱瘟12.俗有“南龙舟、北踏青”之说,因为北方少江河,所以端午节人们大都选择踏青。
踏青古时又叫答:远郊13.端午节人们大都会采摘一些艾蒿并插在门上。
地区不同,意义不同。
东北人插艾蒿是为了答:避邪14.踏青的习俗不仅仅是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也是某()节日的习俗。
答:清明15.登高采菊是端午节的习俗么?答:不是16.一些地区端午节的风俗要在门上插什么东西祛毒?答:菖蒲17、在江淮地区,端午节家家都悬钟馗像,这是为什么?答:驱邪捉鬼18.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希冀家人团圆的两个节日是答:中秋节、春节19.七夕节的民间传说和哪个民间故事起源有关。
答:牛郎织女的故事20.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地区的端午习俗。
答:贵州21.在我国端午节除了流传许多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外,哪个成语也是源自端午节。
答:以毒攻毒22.古人称五月为:答:毒五月23.端午节又叫()节?答:午日节、重五节、浴兰节、女儿节24.端午节要吃哪些食品?答:粽子、雄黄酒25.端午节这天,古人在日出前为孩子们系五彩丝,俗称五色丝,代表意义是:答:不染病瘟26.屈原投哪个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