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简述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想潮流概况-精品

合集下载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1.
新月派的理论家。主要观点:学是天才的产
物,强调文学的贵族性.
3.
文学“要有道德描写,然后才
有力量”
朱光潜(1897-1986)
《“曲终人不见,江上 数峰青”》(1935)
艺术的最高境界: 和平静穆。
六、左翼作家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朱光潜、沈从文等京派文学家强调文
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
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鲁迅(1881-1936)
《白莽作〈孩儿塔〉序》,提倡战斗的力的美,对京派的 文学观予以反击。称赞白莽的诗“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 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 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三、“左联”的成立及发展
1、左联:全名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 鲁迅作《对于 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左联是 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组建的第一 个全国性文学团体。

人文主义文艺观 理论上代表人物梁实秋、朱光潜、沈 从文等,提出以人性为核心的文学评价 标准。
梁实秋
中国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一、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1928年革命文学兴起,
《太阳》《文化批判》创刊 ,创造社“突 变”。 代表人物:蒋光慈、钱杏邨 、李初梨、 冯乃超、彭康。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代表人物:朱光潜、梁实秋、沈从文、 林语堂等。 主要观点:反对文学为政治斗争服务, 注重文学的本体建设。

中国现当代文学30年代文学思潮与小说创作概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30年代文学思潮与小说创作概述

30年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潮多元,文艺创作蓬勃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变革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也影响着当时的文学思潮和小说创作。

在30年代,中国文学面临着民族危机和现实考验,许多作家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希望通过文学来探索国家的未来方向。

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的20年代以及经济危机爆发的30年代,社会风气混乱,思潮鼎盛,各种文化思潮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个流派和学派。

在30年代,新感性主义流派是当时文学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倡导者认为,文学要回归自然,要用直觉去触摸生命。

这种思潮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其中以胡风的小说创作最为代表。

胡风是新感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注重形象的直观性和生活的真实性,将个体生命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展现在读者面前。

与新感性主义流派相对应的是现实主义流派,这也是30年代文学思潮中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现实主义思潮主张反对抽象的、夸张的艺术形式,强调以讽刺笔调表达对社会和现实的关注。

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是巴金,他擅长以平实的语言和细腻的心理刻画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思考。

巴金的作品以重情节、重思想、重社会性而著称,他的小说作品《家》和《春》等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30年代还出现了意识流小说,这是一种以意识流为基础的文学创作形式,力图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思维的流动。

代表性的作家是沈从文,他以《边城》等作品开创了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先河。

他的作品富有诗意,以微妙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人物内心的激荡和复杂心态。

此外,30年代还出现了许多其他性质的小说创作,如社会写实小说、历史题材小说等。

这些小说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面貌。

总的来说,30年代文学思潮与小说创作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性。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在面临剧变,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的发展方向。

30年代文学思潮及运动

30年代文学思潮及运动
1.定义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 1930、3、2,上海,《拓荒者》、 《北斗》等刊物,是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的革命作家统一组织。主要成 员:鲁迅,冯雪峰,李初梨等。宣传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积极从事 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以文艺来配合 革命斗争,推动“左翼”文艺的发展。 鲁迅《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4.“两个口号”的论争 “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 学”

思考题: 1.概述“左联”成立情况,主要成绩及缺失。 2.简述30年代文坛的几次论争。 3.对梁实秋的“人性论”你作何评价?
1931—1933,“文艺自由论辩”
胡秋原——“自由人”
苏 汶——“第三种人”
“文艺虽不是‘至上’,然而决不是‘至下’ 的东西。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 那是艺术的叛徒。艺术家虽不是神圣,然而 也不是叭儿狗。以不三不四的理论来强奸文 学,是对于艺术尊严不可恕的冒渎。” ——胡秋原《阿狗文艺论》 “我是一个‘自由人’”,反对“某一种文学 把持文坛。” ——《勿侵略文艺》

2.左翼阵营对“民族主义文学”运动的批判
1、黄震遐发起,《前锋周报》,《前锋月 刊》,号召作家以民族意识作为文艺的使命, 开展民族主义文学运动。
黄震遐:《陇海线上》 《黄人之血》
3.左翼阵营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 争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李初犁《怎样的建设革命文学》 麦克昂(郭沫若)《英雄树》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内部的论争
时间: 1928年初——1929年底
太阳社、后期创造社
与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
论争三方面:
文艺的社会作用;
文艺和宣传的作用; 作家世界观改造的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文学思潮

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
一、左联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 为“左联”。出席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先、冯乃超、柔 石、 李初梨、蒋光慈等四十余人。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我们 的 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 的’ 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会 议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 等七人为常务委员。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的重要讲话。 “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文学论争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2013-8-8
中国现代文学史
30年代文学发展总评


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文学特征 是多元性和丰富性,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 30年代文学,经过整个20年代的发展和陶冶,艺术 水平明显地提高。30年代文学所达到的艺术境地, 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大派别的文学成就
1、创作题材空前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各派作 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取得 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典型环境与典 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画得到特别的注重和发展。 3、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30年代的一 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丰收 期。
2013-8-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兴起。 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 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 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 《创造月刊》第一卷8号“突变”为宣传革命文学。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 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 的 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阵营也形成。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本阶段文学的整体特征: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从整体走向世界的十年。

文学主流的政治化;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地位的确立;文学的多元化并存。

总体而论是:30年代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时代。

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一、本阶段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一)国民党推行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力图建立“三民主义文艺”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1929年,国民党在全国宣传会议上提出了“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参与人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傅彦长等)创办刊物,笼络文化人,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及其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等就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1925年郭沫若和后期创造社再次倡导革命文学。

1927年底到1928年底文艺界对“革命文学”进行了论争,传播介绍马克思文艺理论,又一次提出了建立“革命文学”的口号,明确提出了创造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任务。

要求创造“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号召到“革命的漩涡中去”,?“我们的文学家,一个同时是一个革命家”。

在革命形势急变,马克思文艺理论进一步在中国传播,以及在日本左翼文学和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下,为了与国民党党制文化专制主义针锋相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

中国现代文学(一)3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一)30年代文学思潮

• 《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 《孟实文抄》 • 1、生平及思想形成 • 文学是‚超功利‛的,是‚无所为而为‛的 观照,是创造者个人的能动创造。 • 2、朱光潜人文主义美学
• 美是主观情感作用的结果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集中出 现在两个时期,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 初期,其代表人物是“自由人”胡秋 原和“第三种人”苏汶。一个是抗战 胜利以后,其代表人物是沈从文、朱 光潜。这两个时期出现的这两股自由 主义文学思潮,既有明确的文学主张, 也有相应的创作成果,是在当时有相 当影响的文学思潮。
• 诗人若不是一个革命家,他绝不能凭空创 造出革命的文学来。诗人若单是一个有革 命思想的人,他亦不能创造革命的文学。 因为无论我们怎样夸称天才的创造力,文 学始终只是生活的反映。 • ——沈泽民的《文学与革命的文学》
• 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献给‚胜利不然就死‛ 的血腥的斗争。 • 艺术如果以人类的悲喜哀乐为内容,我们 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 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内 容。 • 因此,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 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 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 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 人心,它是心物婚恋后所生的婴儿。美感 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 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 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 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一 二者缺一都不能出现美。‛ • ——朱光潜
何为美?
• 美既是客观,也是主观;美既在物,也 在心。只有物我交流,婚媾之后,才生 美感,才有美。归根到底,物的美与不 美,还是取决于人的情感。 • 美感产生美,没有美感就没有美。美是 主观情感作用的结果。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鸳鸯蝴蝶派的局限性
• (一)该派与清末堕落的“黑幕小说” 一脉相承,其文学具有一定的封建因 素。 • (二)该派本着“娱乐”、“游戏” 的目的进行创作,把文学作品当作商 品出卖,取消了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 和审美价值。 • (三)大量言情、黑幕、武侠小说的 创作,把人们引向堕落,贻害极大。
鸳鸯蝴蝶派创作的积极意义
思考题

1、谈谈你对左翼文学的认识。 • 2、左翼文学、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有哪 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海派文人的组成
• 海派小说作者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由五四 文学分离出来走向都市大众读者的张资平、 曾可今、曾虚白、章克标、叶灵风、林微 因等初期海派;二是三十年代在上海都市 读者群中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小说家穆时 英、刘呐鸥、施蛰存、黑婴、杜衡、徐霞 村、禾金等谓之第二代海派;三是四十年 代后涌现的后期海派作家张爱玲、苏青、 徐訏、予且、无名氏等人。
海派文学的特点
• 一、世俗化、商品化倾向。 • 二、性爱小说成为初期海派作者的主 要创作倾向。 • 三、注重小说形式的创新。

新感觉派
• 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个自觉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出 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前半期。 代表作家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 等;新感觉派强调直觉和作者对都市 生活的主观感受,运用精神分析等现 代主义艺术手法表现现代社会复杂多 变、矛盾困惑的生活,是新文学史上 的一个重要的小说流派。
鸳鸯蝴蝶派
• 又称礼拜六派,民国旧派。这是一个以言 情、黑幕、武侠和侦探为主题的小说创作 流派。该派大约产生于20世纪初年,是清 代黑幕小说的末流。该派认为文艺的目的 是饭后工余的消闲和消遣,注重文学作品 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创作形式多采用白话 章回体。代表人物有周瘦鹃、包天笑、张 恨水等。该派曾编辑过《小说月报》、 《礼拜六》、《申报》副刊《自由谈》、 《小说画报》、《紫罗兰》、《红》、 《珊瑚》等刊物。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历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产党 人对命文学的倡导;社会的急剧 变革;社会政治斗争形势;国际无 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鲁迅、冯雪峰、 柔石等。并制定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48页)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 判》、《拓荒者》等。主要活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加强了与国际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革 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培育了新一 代作家;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三、创作特色 强烈的叛逆意识。在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第二个 十年) 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的新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 出现的革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 文学革命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 深入和发展。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京 派”、“海派”等从不同角度以不同 艺术手段表达现实社会感受的风格流 派,这些文学思潮与革命文学共同构 成了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新局面。
感谢您对文章的阅读跟下载,希望本 篇文章能帮助到您,建议您下载后自 己先查看一遍,把用不上的部分页面 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 您生活愉快!
6、沈从文: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 《边城》、《长河》、《月下小景》、 《神巫之爱》、《八骏图》等 7、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深入》、 《转换》、《复兴》。 8、张天翼:《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 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
文学思想潮流概况
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思潮史中占据独特的位置,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现代主义文学思想潮流的,欢迎阅读查看。

现代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它广泛运用各种超现实的手法,诸如象征、反讽、暗示、颠覆、戏仿等手法,来表达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己、荒诞感受和存在意识。

19世纪中后期,西方社会普遍走向垄断阶段,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也日渐壮阔,西方一批中小资产阶级人既对苦难的现实不能接受,又对前途捉摸不透,一种普遍性的毁灭情绪沉入他们痛苦的心灵深处,以至许多文人创造出审美的意象世界来寄托忧思。

表现在文学中就呈现出一种荒诞、变异、晦涩、以丑为美的创造风格。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上一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某种社会病在人们内心的反应。

在困惑不宁、变迁骚动的时代,就容易崇尚主观和象征,这可以说是中外艺术审美史上的一个共同特征。

一、2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由高潮开始退落,尤其在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人们面对复杂多变、惨淡沉痛的现实社会感到茫然失措,普遍陷入一种彷徨、不安的状态。

孤独、痛苦、惶惑成为当时人们主要的心理情绪特点,这一阶段的中国社会心理与19世纪中后期的西方社会有某些相似,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所表现出的孤独感、痛苦感、迷惘感、焦虑感与此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不谋而合。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中国的社会现实一经结合,就具有了中国特色,呈现出中国的民族特征。

有学者认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其次,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虽然在希望中感到绝望,但更在绝望中追寻希望。

最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不仅破坏旧传统而且创造新的传统。

从作家方面来看,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20年代中国文人创作情绪和创作心理的结晶。

其中,李金发的《微雨》、向培良的《沉闷的戏剧》、鲁迅的《野草》等都有着强烈的现代主义色彩,这一系列作品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真正崛起。

象征诗派以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来烘托自己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依靠暗示来表达情感,传达对社会和自然现象敏锐的印象和感觉,追求想象和比喻的新奇和抒情效果,追求诗的语言的凝练,诗歌的感情过多地倾向于个人内心世界的开掘和抒发,它以独有的特征存在于20年代的中国。

象征诗派的出现是进步的时代潮流的产物,也是和新诗发展的自身矛盾和内在规律相联系的。

作为诗歌流派,它因其自身的局限,不能成为新诗发展的主流,但“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在发展中由模仿到创新,使外来的艺术逐步消化而变为自己的血肉,带上一定的民族色彩”,使得它在新诗的发展中还占有一席地位。

但即使是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