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实用心理学及解析(二)

合集下载

生活中有哪些实用的心理学知识(二)2024

生活中有哪些实用的心理学知识(二)2024

生活中有哪些实用的心理学知识(二)引言: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情绪、行为和思维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一些实用的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解决问题以及改善人际关系。

本文将介绍生活中有哪些实用的心理学知识。

1. 情绪管理1.1 情绪认知:学会辨识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1.2 情绪调节:掌握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积极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1.3 自我安抚:学会自我安抚和舒缓情绪的方法,如放松训练、运动和与他人交流等。

1.4 情绪释放:合适的情绪释放方式,如听音乐、写日记、绘画和吐露心声等。

1.5 情绪表达: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如倾听他人、坦诚沟通和寻求支持等。

2. 决策与问题解决2.1 决策分析:学会系统思考,分析问题的各种因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2.2 优先排序:根据问题的紧急程度和重要性进行优先排序,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资源。

2.3 创造解决方案:积极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4 反思总结: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决策和问题解决能力。

2.5 找寻支持:学会与他人合作,寻求他人的建议和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3. 人际关系建立与维系3.1 积极倾听:注重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尊重对方的意见和立场。

3.2 建立信任:保持诚实和透明,信守承诺,增强他人对自己的信任感。

3.3 表达关心:学会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心和善意,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3.4 界定个人边界:学会设定和维护自己的个人边界,保护自己的权益。

3.5 解决冲突:学会与他人和平解决冲突,寻找共同的解决方案,避免激化矛盾。

4. 压力管理4.1 压力认知:了解自己的压力来源和对压力的反应,分析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4.2 放松技巧:学会放松自己的身心,如做运动、听音乐、冥想和按摩等。

4.3 时间管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任务,避免过度压力的产生。

生活中常见心理学现象及心理分析

生活中常见心理学现象及心理分析

生活中常见心理学现象及心理分析浅谈"德西效应”摘要:德西效应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培增,积极性更高,反而其效果降低,变成是二者之差,外加报酬(主要是奖励)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关键词;德西效应内在兴趣外部奖励心理德西效应是有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

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

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

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

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

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产生的可能原因:1、原有的外加报酬距有关需要满足的水平太远,对外加报酬的要求太强烈;2、直接激励的原有强度不足;3价值观(思想信念)的某种偏差,未能将需要层给结构调整得合乎工作要求。

处理好这几个因素,一般会降低外加报酬对内感报酬的消极影响,外加报酬会在不影响内感报酬的情况下发挥自身的作用。

内在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在实践活动中,兴趣能使人们工作目标明确,积极主动,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艰难困苦,获取工作的最大成就,并能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

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作用.表现:第一,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

生活中的心理学

生活中的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它必然是来自生活的;它最终又会回归生活,指导生活。

下面不妨来了解一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六个心理学效应。

(一)超限效应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常常体现在人们的家庭教育中。

比如,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父母就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五次地重复对孩子做出同样的批评。

孩子一开始可能会感到内疚和不安,逐渐便会变得不耐烦,最后甚为反感。

孩子一旦受到批评,往往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从心理不安中恢复过来;受到重复批评时,孩子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便逐渐高涨起来。

总之,家长对孩子的批评教育要在一定的限度内,注意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即使非要再次批评,那也要换种说法或角度,不应简单地重复。

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小辫子被“揪住不放”,逆反心理也会得以避免或减轻。

(二)3对1规律你应该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就是当你自己想说服别人或提出令人为难的要求时,别人可能一口回绝;如果几个人同时给对方施加压力,他可能就乖乖就范了。

那么至少需要几个人才能奏效呢?实验表明,能够引发对方同步行为的人数至少为3~4名。

当两个人统一口径诱使某人采取趋同行为时,他一般会支持己见。

如果人数增加到3人,趋同率就会迅速上升。

如果5个人中有4人意见一致,此时趋同率最高。

人数增至8名或者15名,趋同率则几乎保持不变。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有一个希腊传说,说的是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名叫皮格马利翁的国王,他酷爱艺术。

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皮格马利翁雕塑了一尊少女像。

他十分钟情于自己的得意之作,整天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它。

爱神阿佛洛狄忒见他感情真挚,就给雕像以生命,使两个人结为夫妇。

虽然只是个传说,却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力量。

这种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学家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四)贝勃规律有一个关于“诱敌深入法”的有趣实验。

日常生活的10种心理学

日常生活的10种心理学

人类无法抗拒的10种心理(学会它,你就能控制其它人,学会它,你就不能被其它人控制。

)来源:三省的日志1、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

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

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

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

实用心理学知识点复习(完整版)

实用心理学知识点复习(完整版)

2013年——2104年第2学期《实用心理学》复习范围填空(15分)、判断(15分)、选择(20分)、简答(20分)、案例分析(20分)、论述(10分)第一章认识心理学一、心理学的产生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把自然科学使用的实验法用于心理学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三、心理活动的内容1、心理过程主要指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人心理现象从开始到结束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感过程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心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3)意志过程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倾向性是关于人的行为活动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最核心的因素就是需要】(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四、心理学的研究取向1、动力心理学研究取向2、行为主义研究取向3、人本主义研究取向4、认知心理学研究取向5、生物心理学研究取向6、进化心理学研究取向7、积极心理学研究取向8、文化心理学研究取向五、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第三章认知过程(上)一、注意的概述1、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日常实用心理学及解析(一)

日常实用心理学及解析(一)

日常实用心理学及解析(一)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总有一些被我们忽视的道理,而这些道理一琢磨,其实也都是一些心理学中常见的小知识,这里,就进行分享两例如下。

1、知识:不要轻易把自己的目标告诉他人。

解析:我们时长会在朋友圈看到一些人发信息说我要减肥20斤,请大家监督;或者更换头像,不胖20斤不换头像;或者告诉所有朋友,我要在10天内阅读5本书,等等。

这些例子屡见不鲜,结果确实,没减肥成功,默默删除之前发的朋友圈,默默更换头像,更有甚者,希望朋友们“删除”这段记忆。

究其原因还是目标告知他人后失败,因为当你把未实现的目标告诉他人时,大脑会产生一种自己已经达成目标的错觉和满足感。

尤其是朋友和他人的提前祝贺,会让你把空谈错认为实践。

从而让你松懈努力,更难完成目标。

其实,你的朋友、家人等,都不在意你的目标,最终,重视和在意目标的其实只有你自己。

所以,自己把目标默默记录并制定好细节计划,循序渐进的去完成才乃良策。

2、知识:没有绝对的玩笑,每一个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

解析:日常工作生活中,总能听到:“哎,我刚才是开玩笑的哈,不要当真”,“我开个玩笑的说,这个事情...当然,不是实际的哦”等等。

真的吗?真的就仅仅是玩笑吗?其实我们扪心自问自己,每次对别人说此话的时候,到底是不是玩笑。

其实,我们更多时候是为了缓解接下来的尴尬或者压力,或者想要用觉得委婉的方式说出一些不好得东西。

比如,小张问你,我是不是胖了呀?你说,是感觉胖了几斤哦,看到小张脸色微变,就说,没有啦,开玩笑的,身材很均匀呀,不胖不胖。

所以,面对这种情况,作为这句话的听着的时候,就要学会去权衡掂量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或许有言外之意。

学会吸取有用的内容,丰富完善自己,方为上策。

实用心理学第二讲

实用心理学第二讲

第二讲注意与知觉这一讲的学习重点是:1、注意的特点与功能2、注意的品质3、知觉的特性4、错觉我们首先来一同学习一下注意的基本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在这个定义当中,我们可以发现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1、指向性——指的是心理活动选择某一事物为对象而离开其他事物。

2、集中性——指的是当注意发生时,个体全神贯注的状态,它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张性或强度上。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知道“注意”这一现象的发生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相关的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抬头仰望、侧耳倾听)2、无关运动停止——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全神贯注)3、呼吸、血液循环等的变化——呼吸短暂停止、心跳加速、牙关紧闭(屏气凝神)那么,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注意又有哪些功能呢?我们一起来看:1、选择性功能:也就是说,注意为心理活动选择了有意义的、符合当前需要的刺激,使之具有方向性。

2、调节与监督的功能:当注意集中在当前所从事的行为时,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减少差错。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注意可以帮助我们有效控制行为的方向,提高行为的准确性。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我们可以把注意分为三大类型:——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无意注意指的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产生原因主要在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强度、对比度、新异性等)及人自身的状态(兴趣、需求、情绪、精神状态)。

这种心理现象主要被应用于:建筑、装潢、广告、服装、玩具设计等。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具有如下特征:1、有意注意具有目的性和意志性,是需要人的主观意志努力来实现的。

2、有意注意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有自觉、明确的目的,但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实用心理学2》试卷与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实用心理学2》试卷与答案

《实用心理学2》作业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

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

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1.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C )。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有意注意2.“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C )。

A.感知B.记忆C.注意D.思维3.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的注意是( A )A.不随意注意B.随意注意C.有意注意D.随意后注意4.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是( D )。

A.注意的稳定性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分配 D.往意的起伏5.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的注意特性是( C )。

A.注意广度B.注意稳定性C.注意分配D.注意转移6.如果你在经过一次痛苦的电击后学会了害怕电插座,这一过程中的条件刺激是(D )A.电插座 B.痛苦的电击 C.害怕 D.看见电插座和电击之间的时间间隔7.下列哪项是负强化( C )A.因为牙痛去看牙医B.因为孩子说脏话而打他屁股C.当孩子犯错误时拿走他最喜欢的玩具D.让孩子看其他孩子因为犯错误而被打8.当铃声由中性刺激物转化为食物的信号刺激意味着动物建立了( C )A.反射B.反射弧C.条件反射D.无条件反射9.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干扰作用是( C )A.动机性抑制干扰B.前摄抑制干扰C.倒摄抑制干扰D.痕迹衰退抑制干扰10.记忆哪个部分的容量最小( A )A.感觉记忆 B.工作记忆 C.长时记忆 D.内隐记忆11.实验表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较差。

原因是受到( D )影响。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干扰抑制D.双重抑制12.学生能做到“一题多解”的思维活动是(C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常实用心理学及解析(二)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总有一些被我们忽视的道理,而这些道理一琢磨,其实也都是一些心理学中常见的小知识,这里,就进行分享两例如下。

1、知识:让人接受一件事可以先提出一件更加难以接受的事情,对方拒绝后再提出原本的需求,对方为了弥补刚才拒绝的损失,大概率会接受后面的需求。

解析:这里讲个小故事:小明每次考试都是全班倒数,一年下来,小明爸爸已经给小明下了最后通牒,说,如果你下次还是考倒数,就不要回来啦!于是,又是一次考试后,小明依然稳坐倒数第一。

回家之前,他给爸爸打了一个电话,说道“爸爸,我把别人的车弄坏了”,爸爸惊“什么车?对方要赔钱么”,小明说“宝马,要几万才能修好呢”,吓得小明爸爸快晕过去,然后小明说“但是对方觉得我是小孩子,就算了”,小明爸爸立马长舒一口气,小明又说,“但是爸爸,我这次考试成绩不好,不敢回家”,小明爸爸担心车司机反悔,连忙说“赶紧回来,没事,只要不赔钱,不管考多少,回来就行”,于是小明就开心回家了。

这个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当要让对方做某件事情,尤其是接受比较困难的事情时,可以先提出一件更难接受的事情,对方基本会拒绝或者接受无能,再提出另外真实的需求,对方除了弥补,甚至会觉得赚到了,故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使用。

1、知识:要求越具体详细,越容易被接纳。

解析:这一点常见于工作中,当领导或者合作者给你提一个需求,比如把A产品的用户情况简单整理报告介绍下。

这个时候往往会让人一脸懵逼,于是你就只能去问,具体维度,而对方如果只是问一点回答一点,会渐渐消磨你的耐心,甚至会让你觉得需求方自己都没想清楚自己要什么。

如此,完成需求始终有种担心无法满足对方的想法,甚至产品烦躁情绪。

而如果对方从一开始就列清楚该需求下的一二三四项,不仅会提交沟通效率,也能提高需求完成效率,更能形成良好的印象,自己也能快速和愉快的接纳需求和对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