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汕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2012年汕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汕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汕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汕头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汕头调查队【发布日期】2013.03.25【实施日期】2013.03.2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12年汕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汕头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汕头调查队 2013年3月25日)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特区扩围为契机,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汕头,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全市经济运行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民生继续得到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1415.01亿元,比上年增长9.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18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728.78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604.05亿元,增长7.3%。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8∶50.9∶43.3调整为5.8∶51.5∶42.7,第一产业保持稳定、第二产业比重略有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下降。

在现代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25.88亿元,增长9.0 %。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8.8%,住宿和餐饮业增长4.6%,金融业增长5.7%,房地产业增长8.5%。

民营经济增加值1000.15亿元,增长11.3%。

全市人均GDP26047元,比上年增长9.0%。

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6.3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73.28亿元,分别增长12.6%和10.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2.6%。

中心城区各类价格比上年升(降)%(以上年为100)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33万人,增长0.1%;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3%。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动力和后劲不足,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任务艰巨,服务业增速偏慢,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经营困难,通胀压力仍然存在,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民生和社会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关于198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关于198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987年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02-03-11 15: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8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88年2月23日1987年,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务院领导下,进一步贯彻执行改革和开放的方针,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国内市场活跃,对外经济交流扩大,科技、文教、卫生、体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初步计算,全年国民生产总值①10920亿元,比上年增长9.4%。

国民收入9153亿元,比上年增长9.3%。

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社会总需求仍然大于社会总供给,部分商品特别是主要副食品供应偏紧,物价上涨幅度较大。

一、农业农业增产。

1987年农业总产值4447亿元,比上年增长4.7%。

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总产量40241万吨,比上年增产1090万吨,接近历史最高的1984年。

棉花、油料生产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茶叶、烤烟、蚕茧、水果增产,糖料和黄红麻减产。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1987年比上年增长%粮食 40241 万吨 2.8棉花 419 万吨 18.4油料 1525 万吨 -3.5其中:油菜籽 673 万吨 14.5甘蔗 4685 万吨 -6.7甜菜 797 万吨 -3.9黄红麻 96 万吨 -32.5烤烟 164 万吨 19.5蚕茧 39.7 万吨 7.6茶叶 49.7 万吨 8.0水果 1551 万吨 15.1林业生产由于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群众营林、护林的积极性,营林质量有所提高。

平原地区的造林和西北、华北、东北的防护林建设取得新的成就,用材林、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有所进展。

但有些地方乱砍滥伐林木的现象仍有发生。

森林防火工作薄弱,大兴安岭林区发生了特大火灾。

畜牧业生产中,草食牲畜稳步增长,大牲畜年末头数增加,羊年末存栏数继续回升。

牛奶、绵羊毛、禽蛋增产。

但生猪出栏数、肉产量、存栏数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头数如下:1987年比上午增长%猪肉 1 780 万吨 -0.9牛羊肉 141 万吨 16.9牛奶 319 万吨 10.0绵羊毛 20.8 万吨 12.4肉猪出栏数 25 513 万头 -0.8大牲畜年末数 12 633 万头 6.2猪年末数 32 640 万头 -3.2羊年末数 17 835 万只 7.3渔业生产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

2017年惠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uizhou

2017年惠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uizhou

2017年惠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惠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惠州调查队2018年3月22日2017年,惠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目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一、综合经省统计局核定,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为3830.58亿元,增长7.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1.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099.22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1559.59亿元,增长7.6%。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54.8:40.7。

民营经济增加值1684.62亿元,增长7.7%。

2017年,惠州人均GDP为80205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1879美元。

图1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9.07亿元,增长10.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4.08亿元,增长8.8%。

其中,教育支出106.86亿元,增长4.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5.80亿元,增长14.3%;医疗卫生支出96.21亿元,增长20.1%。

税收总收入941.81亿元,增长21.5%。

其中国税收入728.35亿元,增长19.5%;国税中的国内税收收入552.12亿元,增长18.5%;国税中的海关代征税收入176.23亿元,增长23.1%。

地税收入213.46亿元,增长28.9%。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上涨4.2%。

分类别看,居民消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6涨2降”:医疗保健类上涨11.7%,居住类上涨2.6%,交通和通信类上涨1.6%,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1.0%,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7%,食品烟酒类上涨0.6%;衣着类下降0.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2%。

【话题】潮汕为啥这么穷?

【话题】潮汕为啥这么穷?

【话题】潮汕为啥这么穷?潮汕地区穷得让⼈难以置信。

2017年,潮汕四市的城镇居民⼈均可⽀配收⼊依次为:汕头27175元,揭阳24100元,汕尾24086元,潮州22695元。

这组数据是什么意思呢?2017年全国城镇居民的⼈均可⽀配收⼊为36396元,潮汕地区相对最富裕的汕头,⼈均收⼊⽔平较全国的平均⽔平,低了25.3%;⾄于最穷的潮州,⾜⾜低了37.6%。

要知道全国的这种3.6万的年收⼊⽔平,⽉均3000块钱,已经谈不上有钱花了,⽇⼦也是过得紧巴巴的,结果潮汕地区更惨,⽉均刚刚两万出头,最穷的潮州⽉均收⼊还不到1900块钱。

单纯看数据的话,这恨不得整体没能实现温饱,还在饥饿线上挣扎。

然⽽潮汕地区本来不应该穷。

恰恰相反,它本来应该是代表型的富裕地区才对。

汕头是中国最早的开放区,早在清代末期就是通商⼝岸。

1981年刚刚开始改⾰开放,汕头就被确定为经济特区,⾛在了改⾰开放的前端。

这算是天时。

汕头港是⼴东难得的深⽔港,拥有万吨级的泊位18个。

潮汕地区有铁路,有机场,在交通⽅⾯⽆论如何都谈不上封闭。

这算是地利。

更关键的是,潮汕地区⾃古以来就有经商和出海的传统,对中国的⼤陆⽂明国家来说,潮汕地区说得上是为数不多的海洋⽂明地区,即便最普通的潮汕⼈都能谈⼏句⽣意经,因此潮汕籍的富豪遍布天下,李嘉诚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这算是⼈和。

然⽽,就这样⼀个集天时地利⼈和于⼀体的潮汕地区,却活⽣⽣的将⾃⼰发展成为了⼴东的贫困地区。

在这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原因?潮汕四市在古代统属于潮州府,新中国建国后,潮汕地区的⾏政管理体制⼏经波折,改⾰开放前⼤致上是以⼤汕头地区统管今天的潮汕四市。

1983年汕尾地区被分割出来,单独建市。

再到1991年,⼜分割出潮州与揭阳,最后汕头市⾯积变成潮汕四市中最⼩的⼀个,仅2064平⽅公⾥,⽽其它三市的⾯积分别为:潮州3614平⽅公⾥、揭阳5240平⽅公⾥、汕尾5271平⽅公⾥。

如此四分潮汕的结果,就是潮汕变得群龙⽆⾸,并且再也不可能进⾏统⼀的产业规划。

汕头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汕头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汕头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汕头市统计局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面对严峻经济形势,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在保持稳定,化解矛盾中前进,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有所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基本完成“九五”计划主要任务。

“九五”时期,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4%,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0.7%,1997年,我市再次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名列41位。

基础设施市政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630.95亿元,为“八五”时期的1.75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累计141.32亿元,为1.18倍。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

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8%,非公有制工业总产值比重占75%。

开放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五年进出口总值276.4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152.79亿美元。

利用外资全方位展开,五年实际利用外资38.77亿美元,为“八五”时期的1.34倍。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1%,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年均增长5.5%和3.0%,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年均上涨1.7%。

一、综合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

2000年,是“九五”计划最后一年。

据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7.90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54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28.39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201.97亿元,增长8.5%。

财政收入38.33亿元,比上年增长6.9%。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9:47.8:42.3。

宏观经济效益有所改善。

全市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529元,比上年增长2.5%,按增加值计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22937元,增长8.4%。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

2017年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09.5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1.1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6.7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41.7亿元。

人均GDP达到41883元。

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比例为8.9:42.5:48.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增长23.4%。

表1: 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八大类别指标除食品烟酒类下降,其他均呈现上涨态势。

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0.9%,衣着类价格上涨3.1%;居住类价格上涨1.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8%;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1.6%;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21.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2.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4.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5%。

表2:2017年全市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全年完成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107.9亿元,其中,完成地方级财政收入61.9亿元。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254.6亿元,下降1.7%。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0.1亿元,增长18.7%;教育支出34.9亿元,下降3.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9.3亿元,增长13.4%;医疗卫生支出20.3亿元,增长3.2%;节能环保支出5.1亿元,下降37.6%;公共安全支出9.7亿元,下降4.5%;农林水事务支出32.5亿元,增长21.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8.1亿元,下降1.1%;交通运输支出9.3亿元,增长37.2%;住房保障支出11.6亿元,下降24.5%。

全年通化市城镇新增就业50261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581人,全市实有失业登记人员8472人,登记失业率为3.48%。

二、农业农业实现稳定发展。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55.7亿元,下降3.2%。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30.02万公顷,增长0.1%;粮食总产量193.69万吨,增长2.6 %。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正文:----------------------------------------------------------------------------------------------------------------------------------------------------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二00四年二月十三日)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奋力拼搏,扎实工作,有效化解非典疫情冲击,加快发展步伐,实现了全年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健康发展,增长速度加快。

初步统计,全年实现本地生产总值526.15亿元,比上年增长8.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05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266.86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216.24亿元,增长4.3%。

经济结构继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9.39:47.69:42.92转变为8.18:50.72:41.10,第一、三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工业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全市人均本地生产总值10856元,增长5.6%。

市场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食品、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等项目价格略有上升,其他各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有所下降。

2003年汕头中心城区各类价格比上年升降%(以上年为100)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0.2%(一)消费品价格指数0.1% 食品类0.4% 其中:粮食 1.5% 油脂类 2.1%肉禽类及其制品-1.4%水产品类-2.1% 菜类 4.6% 烟酒及用品 4.5% 衣着类-2.9%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0.7%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0.2% 交通和通讯-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2.9%居住2.1% (二)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2%城镇劳动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汕头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03.04.08【实施日期】2003.04.0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二OO三年四月八日)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的各项方针政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经济持续回升,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回升,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增强。

据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83.29亿元,比上年增长5.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62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231.51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207.16亿元,增长4.7%。

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

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9.69:46.93:43.38转变为9.23:47.90:42.87,第一、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二产业继续上升,稳居经济主导地位。

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271元,比上年增长3.3%。

市场价格总水平基本维持低位运行,各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全面下降。

2002年汕头市区各类价格比上年升降%(以上年为100)城镇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06.4 万人,比上年减少0.5%。

其中城镇在岗职工29.1万人,下降4.7%;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12.4万人,增长7.8%。

再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年安置城镇就业5.9万人,实现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2万人,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总数的52.0%。

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1.5万人,登记失业率2.8%。

全市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产业优化升级进展缓慢;工业基础仍然薄弱,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就业再就业压力增大,部分低收入居民的生活仍比较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汕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0.76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25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1181.12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1061.39亿元,增长10.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1∶50.7∶44.2调整为4.6∶50.2∶45.2。

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6.7%,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3%,金融业增长4.8%,房地产业增长24.0%。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增加值511.36亿元,增长14.4%。

民营经济增加值1685.64亿元,增长10.0%。

全市人均GDP42025元,增长8.6%。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18万人,增长12.8%;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8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1%。

三、工业与建筑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72.40亿元,比上年增长8.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6.2%下降为45.6%。

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296.73亿元和51.75亿元,增长10.7%与11.7%。

完成工业总产值4874.41亿元,增长9.0%。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86.07亿元,增长10.3%。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77.7%。

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4.8%、集体企业下降1.6%、股份制企业增长11.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7%;大中型企业完成产值1944.55亿元,增长8.1%;轻、重工业中重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7%。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652.87亿元,增长10.3%;完成出口交货值438.37亿元,增长4.2%;工业产品销售率96.5%。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53个,其中亏损企业113个,比上年增长25.6%;实现利润总额291.73亿元,增长10.0%,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4.22亿元,增长47.3%。

表3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17.89亿元,比上年增长14.3%。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956.33万平方米,增长12.9%;房屋竣工面积1203.21万平方米,下降17.7%。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6.40亿元,比上年增长27.0%。

从投资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231.19亿元,增长41.4%;民间投资1697.52亿元,增长27.3%。

从三次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投资9.34亿元,下降7.7%;第二产业投资1069.38亿元,增长25.9%,其中工业投资1065.40亿元,增长25.7%;第三产业投资927.69亿元,增长28.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94.21亿元,增长101.3%,现代服务业投资746.08亿元,增长24.9%。

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总计中,国内贷款49.14亿元,增长0.1%;利用外资2.44亿元,增长408.0%;自筹资金1344.76亿元,下降3.6%。

全年施工项目(不含房地产)5313个,增长45.5%,其中新开工项目4880个,增长45.1%。

新增固定资产1520.48亿元,增长16.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60.97亿元、增长17.8%,商品房销售面积639.58万平方米,增长81.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94.16万平方米,增长84.1%。

商品房销售金额629.73亿元,增长125.4%,其中住宅销售金额554.65亿元,增长127.4%。

五、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31.26亿元,增长11.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51.90亿元,增长10.2%。

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额1589.29亿元,增长11.3%;餐饮收入额93.87亿元,增长7.1%。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从出口的国家与地区看,出口总额靠前的有:美国、东盟、欧盟(28国)、香港,分别为13.28亿美元、11.12亿美元、8.78亿美元和8.23亿美元,合计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1.7%。

从进口的国家与地区看,进口总额靠前的有:东盟、日本、卡塔尔、台湾省,分别为5.31亿美元、1.75亿美元、1.65亿美元和1.48亿美元,合计进口额占全市进口总额的48.6%。

全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35535万美元,增长291.1%;新签投资项目37个;其中投资规模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6个,比上年减少3个。

七、交通、邮电与旅游全年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889.70万吨,下降1.9%。

其中,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29.90万标准箱,增长4.8%。

2017年末,全社会营运公共汽车1695辆、1733.70标台,分别比上年增长3.6%和下降0.4%;全市公共汽车营运线路128条、营运线路网3049公里,分别增长6.7%和11.7%。

全年全市公交汽车客运量10903.80万人次,下降3.4%。

公共轮渡营运船只5艘,客运量260万人次。

2017年末,全市出租小汽车营运车辆824辆、客运量1477.70万人次,分别下降7.4%和5.9%。

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12.01万辆,增长21.6%。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8.12亿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增长65.5%。

其中,邮政业务总量(含快递)80.78亿元,增长71.7%;电信业务总量117.34亿元,增长61.5%。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83.85亿元,增长18.8%。

其中,邮政业务收入33.42亿元,增长54.9%;电信业务收入50.42亿元,增长2.9%。

2017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04.10万户,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63.10万户,乡村(固定)电话用户41.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11.80万户,其中,4G用户424.20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132.70万户,增长4.3%;移动互联网用户508.70万户,增长12.8%。

2017年,全市拥有旅行社97家,星级宾馆(酒店)29家,其中三星级及以上26家。

全市接待过夜游客1879.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4%。

其中国际游客29.10万人次,增长19.3%;国内游客1850.57万人次,增长15.3%。

各A 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988.45万人次,增长9.7%。

旅行社组织出境游5.91万人次、国内游40.95万人次,分别增长18.3%和下降2.6%。

实现旅游总收入445.34亿元,增长25.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5931万美元,增长37.3%。

八、金融201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3341.6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9%。

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183.40亿元,增长4.3%;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669.75亿元,增长18.0%。

年末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余额1551.72亿元,增长19.0%。

其中,住户贷款576.39亿元,增长32.2%;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973.19亿元,增长12.4%;银行结汇收入55.88亿美元,增长10.2%。

2017年,全市有保险公司44家,比上年增加1家;全年保费收入93.28亿元,比上年增长5.2%。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4.58亿元,增长14.8%;人寿险保费收入68.70亿元,增长2.2%。

赔付支出金额33.63亿元,增长3.4%。

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金额11.99亿元,增长23.5%;人身险赔付支出金额21.64亿元,下降5.1%。

九、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60.82万人,当年出生人口7.60万人,出生率14.74‰,人口自然增长率9.07‰。

2017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21元,比上年增长8.7%;人均消费性支出18789元,增长7.2%。

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75元,增长8.2%,人均消费性支出21778元,增长5.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05元,增长9.1%,人均消费性支出13346元,增长11.0%。

至2017年底,全市参加社会保险人数524.98万人,比上年下降1.5%。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含企业职工养老、机关事业职工养老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20.94万人,下降5.4%。

参加失业保险人数79.99万人,增长10.6%。

参加医疗保险人数502.27万人,增长0.2%。

参加工伤保险人数78.25万人,增长11.8%。

参加生育保险人数50.15万人,增长0.5%。

2017年,全市用于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3.81亿元,比上年增加0.60亿元,增长18.8%;获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94万人,增长10.5%;救助站救助人数4875人,增长8.4%。

至年末,社会福利院11处,收寄养809人;城镇及村办敬老院40个,收寄养335人。

十、教育与科技2017年,汕头大学招生2843人,比上年增长4.8%;在校学生10549人,增长3.6%;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首届招生216人,在校学生216人。

全市各类中等学校328所,在校学生43.16万人,下降3.1%。

其中,高中阶段在校学生21.25万人,下降5.2%(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7.18万人,下降7.7%;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4.06万人,下降3.8%)。

普通初中学校210所,初中在校学生21.92万人,下降1.0%;普通小学在校学生52.65万人,增长2.0%。

初中升学率(以升本地高中学位计)86.49%,高中升学率91.22%,分别提高0.63和1.97个百分点。

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79万人,增长8.4%。

全年参加高等、中专自学考试0.93万人次,考试科目1.95万科次。

全市现有各类民办学校99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5所,小学24所。

2017年,全市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科研情报和文献机构14个,获科技成果47项,比上年增长2.2%。

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5项,下降56.1%,技术交易额1109.51万元,下降85.1%。

专利申请量14463件,增长24.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427件,增长15.5%;专利授权量9593件,增长21.1%,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84件,增长8.2%。

至年末,省认定高新企业554家,全部达到国家级高新企业标准,增长71.0%。

十一、文化、卫生与体育至2017年底,全市有文化事业机构112所,艺术表演团体7个,艺术表演场所6所,演出1214场次,观众565万人次。

档案馆10座,已开放各类档案4.14万卷(件)。

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总藏量255万册。

博物馆7座,电台1座,电视台5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