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诗词鉴赏
古诗鉴赏爱情闺怨诗

闺怨 王昌龄
行宫 元稹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7、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 壮阔、深远、空寂、幽静、幽美、 宁谧、朦胧、高亢、繁华、淳朴、 暗淡、萧条、荒凉、冷寂等
闺怨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与概括
主题
伤 春 怀 人
人物身份
弃妇
“怨” 年老由色衰
丈夫情变 以夫为纲
“怨” 情
对年华已逝、美好不再的感慨; 对爱情婚姻的失望; 对封建制度的不合理的无奈和控诉
1、宦妇(官太太) 2、商妇 3、征人妇 4、宫妇 5、游子妇
一、相濡以沫的浓厚感情 1、或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生活。
2、或表现夫妻离别之后的真挚思念。
3、或表现对戍边丈夫的怀念与忧虑。
4、或表现夫妻间生死不渝的爱情。
二、表现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
1、幽居宫中的凄凉与孤独。
2、宫中生活的单调怀无聊。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 颦,最断人肠。
[注]①故画作远山长:故意把双眉画成长长的远山形状,表 示离恨的深长。 ②流芳:一作“流光”,义同,均指流水 年华。③颦:蹙眉,表示愁情。
1、词的上片写离愁别恨,但词人并不直接写,而是 借助 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写,试作分析。
2、词的下片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心理?
2014高考闺怨诗鉴赏 整理版

• 【常见意象】 • 1、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 声等言愁意象; • 2、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 行为类意象; • 3、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 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 • 4、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 类意象。
技巧罗列 乐景写哀愁 情景交融 借景 抒情 触景生情 烘托 渲染 衬托 对比 抑扬 直抒胸臆 虚实结合
(1)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 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 何不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秋闺思 张仲素 张诗的“问消息”是要 秋天一夜静无云, 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 断续鸿声到晓闻。 处,施诗的“无消息” 欲寄征衣问消息, 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 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 施肩吾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家 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手燃寒灯向影频, 回文机上暗尘生。 (对具体内容的阐释各 自家夫婿无消息, 得1分,“感情”分析2 却恨桥头卖卜人。 分)
闺怨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与概括 主题 人物身份 伤 春 怀 人 弃妇 “怨” 由 年老色衰
丈夫情变 以夫为纲 丈夫戍边 远征
“怨” 情
对年华已逝、美好不再的感慨; 对爱情婚姻的失望; 对封建制度的不合理的无奈和控诉 思念、关切、 对朝廷连年征战的 不满;对战争无情 的痛诉
思妇
征妇
商妇
游子 妇 少女
丈夫远行 (为利) 丈夫远行 (求学) 青春短暂 等待 幽闭深宫 失宠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
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
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 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 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词以含蕴的笔法描写了幽居深院的少妇伤春及怀人的复杂思绪 和怨情。
闺怨诗思想感情之六: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 失宠后起的怨情;(最为常见的写宫女“恩已断”或
闺怨诗主要意象

闺怨诗主要意象古诗词鉴赏资源持续更新中,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频道主页,查看更多古诗词分类鉴赏学习资源。
1、景物类意象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花红、鹦鹉、黄莺、燕子、银河、流萤、飞蛾、烛光等。
这一类意象都带着强烈的愁怨色彩,闺中女子看着这些美好的景色或伤春、惜春,感叹春光美好却如同自己的青春一般短暂而容易消逝;或在空虚寂寞时对着这些景物打发时间、向往自由快乐的生活;又或望景怀人,看着迁徙的大雁、或圆或缺的月亮而思念远方的夫君。
春怨唐·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赏析】撷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寄希望在梦中与丈夫相会,却被不知趣的黄莺惊扰了她的美梦。
表现了女子寂寞惆怅而又无可奈何和对丈夫的思念、想往。
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赏析】诗中描写了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夜间寂寞凄冷,只能用罗扇扑打萤火虫取乐。
一个人坐在冰凉的台阶上,仰望银河,看着牵牛织女星,徒增孤寂。
这样一个生活画面,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行为类意象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梳洗、画眉、梳妆、做梦等意象。
捣衣、缝衣是征人妇为守边打仗的丈夫缝制冬衣的行为,在捣衣缝衣中寄托相思和对战争的怨恨。
登高、凭栏都是为了守望不知归期的夫婿,而梳洗则是感叹红颜无人欣赏的悲寂。
梦江南温庭筠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赏析】日夜盼归的日子终于到了,女主人精心梳妆打扮了一番,登上江楼独自凭栏眺望。
但是等了一艘又一艘的帆船,都不是她所盼望的那一艘。
天色渐昏,肝肠寸断在那白蘋洲上。
整首词短短的两句二十七个字,字字精炼,句句精彩;把一个独守闺房盼郎归的女子的那种由欣喜期盼到失望断肠的心情刻画的淋漓尽致,女子的形象逼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唐宋古诗词鉴赏名篇_唐宋诗词鉴赏辞典

唐宋古诗词鉴赏名篇_唐宋诗词鉴赏辞典唐宋诗词巨细无遗、真切生动地展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情景,它们告诉我们祖先曾经是怎样生活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唐宋古诗词鉴赏名篇,供大家参考。
唐宋古诗词鉴赏1闺怨·赏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闺怨诗主要描写少妇登楼赏春时,见景而悲的心理变化过程。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这本是写闺中愁怨,但是诗人在开始却写少妇不知道愁,还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精心打扮自己,盛装登翠楼赏春。
这里没有一点闺怨的愁闷、抑郁气氛,反倒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妇形象,我们不禁想问,难道少妇真的不知道愁吗?不是的,诗人笔锋一转,在三四句写到少妇的愁。
“忽见陌头杨柳色”,这句是少妇感情变化的关键。
“忽见”表现的是少妇情感变化。
这个词生动地刻画了少妇情感变化那一瞬间。
在古代,柳不仅是春季的象征,在亲朋离别时,人们经常折柳赠离人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所以,柳树在这首诗里就显得不再寻常,它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
少妇看到柳树,突然就想到与丈夫的离别情形,想到曾经和丈夫在一起时恩爱幸福的日子,而现在无人和她共同欣赏大好春景,也可能会想到自己青春年华在孤寂中慢慢枯萎,想到征战丈夫在外的情况……总之,这普通的柳树,却勾起了少妇无限的愁绪,一发不可收拾。
难道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柳树就使少妇产生了这么多的离愁别绪吗?其实,这些离愁别绪已经积累了很长时间,一旦受到外界柳色的挑动,内心积怨就汹涌而出了,所以,少妇心情发生突然变化也就在情理之中。
诗中的大好春光越发衬托少妇的孤寂,其中酸楚之情自然流露。
最后少妇发出“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深深的叹息,体现了少妇内心的惆怅,表达了少妇幽怨的情怀,也回扣了“闺怨”这个题目。
这首七言绝句,诗人巧妙地运用透过一层的写法,不直写悲,而由喜急转写悲,心理上急剧变化,使前后心情形成鲜明对比,产生极具震撼的效果,使悲情更悲。
诗歌鉴赏之闺怨、悼亡诗

诗歌鉴赏之闺怨、悼亡诗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5年第22期【解题钥匙】一、物是人非,看诗人写了什么物闺怨、悼亡诗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典型的物象.把复杂而深刻的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上,从而使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物象渗透交融。
所以解读闺怨、悼亡诗要看诗人写了什么物,物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常见的意象有: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类意象,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类意象。
二、今昔对比,看诗人抒发了什么情解读闺怨、悼亡诗要看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在跨越时空的强烈对比中,体味诗人的凄苦心境。
1.闺怨诗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
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
一是抒发别离苦情,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以及她的寂寞、冷清,对丈夫的关切、牵挂以及对游子的思念、想望。
二是描写美人迟暮,表达宫女在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昔日承恩,今日冷落,美人迟暮伤情而生幽怨悲愤。
三是借思妇闺情寄寓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慨的。
诗人常以失意的宫女自况,感叹个人身世。
2.悼亡诗,即生者祭奠、悼念死者的诗歌。
从严格意义上说,悼亡诗是悼念亡妻的;从宽泛的角度来讲,也可以是悼念家人或朋友的。
悼亡诗一如哀祭文,在古时专指悼念亡妻,它往往以爱情为经,以死亡为纬,在表现生与死这两种生命的极端情感时,出语低沉哀怨,情感真挚动人。
三、触景生情,看诗人怎样绘景闺怨、悼亡诗常常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情感。
诗人赋物以情,移情于物,使景物人情化.这时景物已不再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融入了诗人的自我情感,成了诗人寄寓悲伤情感的象征。
在绘景时,诗人一般会运用恰切的比兴、衬托、对比等,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爱情的兴衰。
四、虚实相映,看诗人怎样联想通过联想,或借助梦境来表达思念之痛,这在闺怨、悼亡诗中很常见。
《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

《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1寒闺怨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翻译清冷的月光洒向宁静的小屋,梧桐的树影映在屋门口的珍珠帘子上。
秋霜欲下,玉手已经预先感到寒冷。
寒灯下,她握着冰冷的剪刀为远方戍守的丈夫缝制着冬衣。
注释洞房:深屋,位于很多进房子的后边,在古代通常是女眷的居住处。
真珠帘:真珠即珍珠,形容帘子的华贵。
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
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
洞房,犹言深屋,在很多进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女眷所居。
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见幽静。
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形容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不可呆看。
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以暗示其人的身分。
“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梧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夭下秋”。
前两句把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暗示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一帘子里的人还没有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缝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冷起来了。
随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
秋霜欲下,玉手先知。
暮秋深夜,赶制寒衣,是这位闺中少妇要寄给远方的征夫的。
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传到她心上了。
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然而诗人却只写到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为止,其余一概不提,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
虽似简单,实则丰富,这就是含蓄的妙处。
这种对生活的感受是细致入微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对一些事物的变迁,习而不察,但敏感的诗人,却能将它捕捉起来,描写出来,使人感到既平凡又新鲜,这首诗艺术上就有这个特点。
《闺怨》诗词

《闺怨》诗词《闺怨》诗词《闺怨》诗词1闺怨唐代: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一闺中贵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释闺怨:贵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贵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简析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贵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
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贵妇形象跃然纸上。
闺中贵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
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贵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
这位贵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
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
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贵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
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贵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
古典诗词分类赏析之闺怨诗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 春暮 李冠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 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 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设题:沈谦《填词杂说》赞《蝶恋花》“数点雨声风约住, 朦胧淡月云来去”句,以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去破 月来花弄影”俱不及。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设题: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分别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分 析
答案:“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 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这 就使读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图。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 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为表达离思做了渲 染。
古典诗词分类赏析之
闺怨诗
一、概念解读
闺怨诗是指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 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 情的诗作。 闺怨诗是汉族古典诗歌中一个很独特的门类,大致 说来,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这种诗, 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 的。女人本身就具有诗人的气质,感情细腻,容易入诗, 加上些幽怨,就更让有哀怜了。一个欢乐的女人,她身上 诗的意味可能要少一点,一个感情细腻,而处境又不佳的 女人,她身上诗的意味就要多一些。当她在思念自己的丈 夫或者情人的时候,诗的意味就更多,更加缠绵,更加动 人心弦。 代表诗人有李白、张籍、张仲素、王昌龄等,代表作品有 《春闺怨》《闺怨》《节妇吟》等。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宫春怨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注]云和,云和是出产琴瑟的地方,这里借指瑟。昭阳, 汉宫名,汉成帝宠妃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居处 设题:诗中第一句“西宫夜静百花香”有什么作用? 答案:诗的首句“西宫夜静百花香”,点明季节,点明时 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这一句,就手法 而言,它是为了反衬出诗中人的孤独凄凉的处境;就内容 而言,它与下文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诗中人的矛盾心情 和无限幽恨。作者的构思和用词是极其精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闺怨》诗词鉴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
全
《闺怨》诗词鉴赏1
古诗原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一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释解释
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创作背景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诗文赏析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
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
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
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
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
“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
“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
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
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
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闺怨》诗词鉴赏2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
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1)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
(2)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案:(1)①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
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
(2)①女子灯下裁衣,忽感剪刀冰冷,连手也觉得凉了。
②诗人于此不直接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之意,而捕捉这一丝细腻的心理感受,表达女子内心之“怨”,虽简实丰,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答“手先知”为拟人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