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
什么是疟疾

什么是疟疾
一、什么是疟疾1. 什么是疟疾2. 疟疾有什么症状3. 疟疾如何治疗二、疟疾的食疗偏方三、疟疾如何预防
什么是疟疾
1、什么是疟疾疟疾是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疟疾流行于102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有20亿人口居住在流行区,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恶性疟死亡率极高。
疟原虫是疟疾的致病源,这是一类单细胞真核生物,属于细胞内寄生虫,它们以疟蚊(蚊子的其中一个属,疟蚊属的部分种类)作为传病媒介,通过雌蚊叮咬吸血来传播病原体。
大部分脊椎动物都可以作为疟原虫的主要宿主,比如啮齿动物,蝙蝠,蜥蜴,鸟等等。
2、疟疾有什么症状2.1、潜伏期: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
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
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
2.2、发冷期或寒战期: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
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
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续约10分钟,乃至一小时许,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
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2.3、发热期: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紫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着,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
高热患者痛苦难忍。
有的。
疟疾的概念

疟疾的概念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Plasmodium)引起的热带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它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
疟疾被认为是由感染疟原虫的孤雌蚊子传播给人类的,这些蚊子通常属于Anopheles属。
当这种感染蚊子叮咬人类时,疟原虫会进入人体内部,经过一系列的生命周期发育,在人体内繁殖和感染红血球。
疟疾的症状通常包括高热发作,伴有寒战、寒冷和出汗。
其他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肌肉和背痛、乏力和恶心。
严重的疟疾病例可能导致贫血、脑部损害、肾功能衰竭和死亡等并发症。
疟原虫有几种不同的物种,包括疟原虫阿片虫(Plasmodium 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快速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恶性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和快速恶性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等。
其中,疟原虫阿片虫是最常见的致病原虫,也是最严重的一种。
预防疟疾的最基本措施包括避免被感染蚊子叮咬,使用蚊帐、穿着长袖长裤和室内使用傍晚和早晨的蚊香。
此外,饮用未污染的水源、正确处理食物、种植防蚊植物等均可有效预防疟疾的传播。
治疗疟疾的方法包括使用抗疟药物治疗,具体取决于疟疾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
通常情况下,疟疾可以通过及时正确的治疗来治愈。
疟疾对全球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大约有数十亿人受到疟疾的威胁,导致数百万人感染,数十万人死亡。
这对于一些贫穷国家而言,特别是非洲国家,疟疾是他们国家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为了解决疟疾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推广使用疟疾疫苗、加强监测和预警、提供免费的疟疾药物和蚊帐、改善卫生条件和宣传教育等。
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全球范围内疟疾感染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
疟疾是什么

疟疾是什么文章目录一、疟疾是什么二、疟疾容易引起哪些并发症三、如何预防疟疾疟疾是什么1、疟疾是什么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疟原虫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严重的疾病,疟蚊主要在黄昏至日出期间叮咬。
感染后初期的病症包括周期性发热的发冷、并有头痛、肌肉痛和疲倦。
病症可能在被疟蚊叮咬后6――8天出现,或延迟至离开疟疾疫区数月后才发生,及早的诊断是最为严重,延误可以引起严重的后果。
疟疾常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近年来情况在很多地区都有恶化的迹象。
2、疟疾有哪些症状特征2.1、潜伏期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
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
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
2.2、发冷期或寒战期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
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
2.3、发热期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紫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着,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
2.4、出汗期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约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
2.5、间歇期系指前后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
时间长短取决于虫种和免疫力。
2.6、潜隐期和复发间日疟和卵形疟还有潜隐期和复发;恶性疟和三日疟只有复燃,没有复发。
初发与复发以及前后两次复发间隔的时间,分别称为第1和第2潜隐期。
3、疟疾适宜吃什么食物食物宜选清淡爽口,并易于消化吸收的高蛋白质饮食,各种营养素含量丰富且有足够水分,可用肝汤、蛋汤、果汁、菜场等食物。
高热期间,宜食清淡素净的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条、菜汤、果汁、牛奶、蛋汤等。
3.1、马兰头汁鲜乌兰头适量绞汁,在发疟前二小时顿服,连服数天;或独头蒜七个,捣烂加热酒少许,于发疟前服,连服二天。
或将大蒜头烘焦黄,疟疾发作前二小时饮酒吃蒜,一次服完。
3.2、蒜头椒叶汤辣椒叶100g、蒜头一个,用水煮汤500m1,饮服。
疟疾 - 简介

疟疾 - 流行病学
1.传染源:外周血中有配子体的病人和带虫者
2.传播途径:按蚊
3.易感人群: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监测
疟疾是国际监测的传染病之一。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分析疟疾的发病率、死亡率等资料,对疟疾的发生、分布和趋势进行连续观察,并将资料及其分析反馈给有关人员,对有效预防和控制疟疾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加强疟情报告系统以提高监测的质量。疟疾监测的内容包括疟疾病例的侦查、治疗、分类和追踪观察;疫点的调查和处理;流动人口疟疾管理;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测定;媒介种群数量、吸血习性和对杀虫剂敏感性监测等。
2. 病原诊断 发热病人从耳垂取血,在玻片上涂制厚血膜,用吉氏染液染色,显微镜油镜检查见疟原虫。这是目前最简单而可靠的诊断方法。
3. 血清学诊断 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查疟疾抗体,抗体阳性者说明曾患过疟疾。
疟疾 - 治疗原则
1. 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氯喹1.5g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45g),加伯氨喹90-180mg, 4-8日分服(每日22.5mg),以上均为成人剂量,儿童酌减,下同。
疟疾 - 简介
疟疾(Malaria)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儿童发病率高,大都于夏秋季节流行。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1]
疟疾课件 ppt

部分疟疾患者可能出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可通过X光、CT等影像 学检查辅助诊断。
治疗原则
及时治疗
一旦确诊疟疾,应尽早开始治疗,以缩短病程和 降低并发症风险。
联合用药
采用多种抗疟药联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和降低耐 药性。
全程治疗
确保患者完成整个疗程,以彻底治愈疟疾并预防 复发。
治疗方案
青蒿素类药物治疗
争等。
医疗设施不足
在一些疟疾流行区,医疗设施不 足,导致患者无法得到及时诊断 和治疗,从而加剧了疟疾的传播
。
03 疟疾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根据患者发热、寒战、头痛、呕吐等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 可初步诊断疟疾。
实验室检查
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或骨髓样本,进行显微镜检查或抗原检测,可 确诊疟疾。
流行地区
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 也可在温带地区流行。
02 疟疾的流行病学
分布与流行情况
全球分布
疟疾主要分布在非洲、东 南亚、南美洲等热带和亚 热带地区,以及部分欠发 达地区。
季节性流行
疟疾的流行与气温、降雨 量等气候因素密切相关, 通常在雨季和热季高发。
地区性流行
在某些地区,如非洲的某 些国家,疟疾已经成为地 方性流行病,对当地居民 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01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可有效杀死疟原虫。常用的青
蒿素类药物包括青蒿琥酯、蒿甲醚等。
奎宁类药物治疗
02
奎宁是传统的抗疟药,可有效抑制疟原虫的生长和繁殖。但奎
宁类药物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其他抗疟药
03
如甲氟喹、氯喹等,也可用于治疗疟疾。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
疟疾诊断标准

疟疾的传播方式
疟疾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按 蚊在叮咬疟疾病人后,再叮咬健 康人时,就会将疟原虫传染给健
康人。
传播媒介主要为按蚊属的某些种 类,如亚洲虎蚊、非洲蚊子等。
在某些地区,输血和母婴传播也 是疟疾的传播途径。
疟疾的症状和体征
疟疾的典型症状包括周期性发热、头痛、寒战、出汗等, 通常在发作后数小时或数天内自行消退。
严重疟疾可导致昏迷、休克甚至死亡,尤其是儿童和孕 妇。
疟疾发作时可能出现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 肌肉疼痛等。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02
疟疾的诊断方法
显微镜检查
总结词
显微镜检查是一种传统的疟疾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血液样本中疟原虫的形态和数量来判断是否感染疟疾。
详细描述
显微镜检查通常采用薄血膜涂片法,将患者的血液涂抹在玻璃片上,干燥后用显微镜观察。医生可以根据疟原虫 的形态特征,如大小、形状、染色深浅等,以及其在红细胞内的寄生部位来判断是否感染疟疾。显微镜检查具有 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优点,但准确度相对较低,容易漏诊和误诊。
03
疟疾的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
01
02
03
临床表现
疟疾患者通常会出现寒战、 高热、大量出汗等症状, 并伴有头痛、乏力、厌食 等症状。
流行病学史
患者应具备在疟疾流行地 区旅行的历史或与疟疾患 者有过接触史。
体检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体温、 脉搏、呼吸等体征,以及 肝脾肿大等异常表现。
实验室诊断标准
血涂片检查
分子生物学诊断
总结词
分子生物学诊断是一种基于DNA检测的 疟疾诊断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
VS
详细描述
分子生物学诊断通常采用PCR(聚合酶链 式反应)技术检测患者血液中疟原虫的 DNA。通过设计特定的引物和探针,能够 特异性地扩增疟原虫的基因片段,从而判 断是否感染疟疾。分子生物学诊断具有高 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优点,能够检测出极低 浓度的疟原虫DNA,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可 能性。但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的 实验室设备和人员,且成本相对较高。
中医内科学之疟疾

中医内科学将在疾病预防和康复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中医内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未来将在疾病预防和康复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 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保障。
THANKS
感谢观看
介绍了疟疾的预防措施和日常调 护方法,强调了饮食起居有序、 避免外感时邪等重要性。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加深了对疟疾的认识
通过学习,学员们对疟疾的病因、症状、治疗等方面有了 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掌握了实用的治疗技能
学员们表示,通过学习中医内科学之疟疾,掌握了一些实用的 治疗技能,如针灸、拔罐、刮痧等,可以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寒战、高热、出汗及间歇期反复发作等,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如 血涂片找到疟原虫),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需要与流感、伤寒、败血症等疾病进行鉴别。流感全身症状较轻,无明显的间歇期;伤寒以持续高热 、表情淡漠、相对缓脉为特征;败血症则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中毒症状等,但无明显的间歇期。
寻求医疗帮助
一旦出现类似疟疾的症状,如 寒战、高热、出汗等,应及时 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心理干预和营养支持策略
心理疏导
疟疾患者可能因病情反复、治疗周期长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问题,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
营养支持
疟疾患者因高热、出汗等症状导致身体消耗增加,需要补充足够的 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等,以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
05
CATALOGUE
预防调护与康复建议
预防措施及生活调护建议
01
(传染病学)疟疾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阶段
➢ 肝细胞内的发育 ➢ 红细胞内的发育
肝细胞内的发育
蚊子唾液中的子孢子→血液→肝脏→ 裂殖体→裂殖子→血液 ↓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
肝细胞内的发育
迟发型:间日疟、卵型疟
子孢子
裂殖体
裂殖体
红细胞内的发育
(1)裂体增殖 ➢ 裂殖子—环状体-小滋养体-大滋养体
-裂殖体-裂殖子 ➢ 小部分裂殖子侵入其他红细胞重复上述
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全世界每年约有300 万人死于本病。居寄生虫病之最。
一、病原学
➢ 间日疟原虫P.v ➢ 卵形疟原虫P.o ➢ 三日疟原虫P.m ➢ 恶性疟原虫 P.f
48小时 48小时 72小时 36--48小时
以间日疟原虫在我国最为常见
间日疟原虫血片
左间日疟裂殖体 右间日疟配子体
三日疟原虫血象(集中视野)
➢ (4)间歇期:两次典型发作期间有缓解 间歇期
整个发作过程约6~12小时, 典型者间歇48小时又重复上述 过程。一般发作5~10次,因体 内产生免疫力而自然终止。
多数病例早期发热不规律,可能 系血内有几批先后发育成熟的疟原 虫所致。部分病人在几次发作后, 由于某些批疟原虫被自然淘汰而变 得同步。
合征,称疟疾肾病。
3、卵形疟
➢ 与间日疟相似。 ➢ ,临床表现多变,其特点:
➢ 起病后多数仅有冷感而无寒战; ➢ 体温高,热型不规则; ➢ 退热出汗不明显或不出汗; ➢ 脾大、贫血严重; ➢ 可致凶险发作; ➢ 前驱期血中即可检出疟原虫,无复发。
(二)其他症状和体征
➢ 人为中间宿主,蚊为终宿主. ➢ 肝细胞内期:复发、潜伏期有关. ➢ 红细胞内期:周期性发作有关.
三、流行病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解剖
RBC增大及粘附—微血管堵塞 脑组织水肿,充血(脑型疟) 肾损害 肺水肿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有明显疟色素沉着 细胞因子的作用:TNF-α、γ-IFN 微血管病变、细胞破坏后释放的代谢产物、细 胞因子有重要病理意义
临床表现
潜伏期:
间日疟及卵形疟为13—15d 三日疟24—30d 恶性疟7一12d
7~12
13~15 ≥16
1/2
3/4 1/1
4片(2,1,1)
6片(3,1.5,1.5) 8片(4,2,2)
注1:也可按儿童公斤体重给药,氯喹总剂量按 24mg/Kg ,伯氨喹总剂量按3.6mg/Kg 计算。
2、非重症恶性疟确诊病例 (选用以下任一种方案)
(1)双氢青蒿素哌喹片:
(1)双氢青蒿素哌喹片
输血后疟疾
潜伏期:7-10天 主要为间日疟 临床表现与蚊传疟疾相同 无肝内繁殖阶段,不产生迟发型裂殖体 无复发
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inemic syndrome)
• 亦称黑尿热 •发生原因:为大量的红细胞在血管内溶解破坏加之 疟原虫本身及其释放的毒素造成的直接微血管病变所 致 ,抗疟药物(如奎宁及伯氨喹)亦可诱发. •临床表现:寒战、腰痛、酱油色尿等急性血管内溶 血症状,严重者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发生 急性肾功衰竭.
治疗
1.抗疟药首选青蒿素类,剂量为成人1/10 量,连服7天。 2.对于婴幼儿间日疟也可选用氯喹口服, 剂量为4mg/kg,每天服1次,连服3天。 3.对于1岁以下婴幼儿不主张服伯氨喹, 特别是对其家属中曾有服伯氨喹而溶血 或紫绀史者,更忌用伯氨喹。
抗疟药的儿童剂量折算
: 16岁以上 11~15岁 7~10岁 4~6岁 1~3岁 1岁以下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 (血液含成熟配子体) 传播途径 主要途径—蚊虫叮咬皮肤 传播媒介—按蚊(中华按蚊) 输血
Hale Waihona Puke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 免疫力不持久
– 各型疟疾间无交叉免疫性
– 反复多次感染,再感染时症状轻
流行特征
– 地区性:热带和亚热带>温带 – 流行分布:
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 – 季节性:夏秋季
恶性疟 间日疟 卵形疟 三日疟 — 任何年龄RBC(>20%RBC) — 年幼RBC(<25000/mm3) — 年幼RBC(<25000/mm3) — 衰老RBC(<10000 /mm3)
巨量疟原虫血症,最严重的疟疾类型
疟原虫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在自然界 持续传播的原因:生活史特点
– 繁殖周期中产生巨大数量的子代 – 抗原多样性
–
发病机制
疟原虫在肝细胞和RBC内发育阶段一般无症状。 典型症状—成批细胞破裂(裂殖子、细胞因子 及代谢产物入血) 间歇性发作—裂殖子侵入新的红细胞。 带疟原虫者—经反复发作或重复感染后可获得 一定的免疫力,此时虽有小量疟原虫增殖,可 无疟疾发作的临床症状。
疟原虫的数量决定发病及症状的严重程度
疟 疾
概
述
疟疾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原虫病。 疟原虫→人血→肝细胞内寄生繁殖
→红细胞内繁殖→红细胞成批破裂 →间歇性寒战、高热、大汗后缓解。
间日疟和卵形疟隔日发作,常有复发;
三日疟每三日发作一次; 恶性疟发热不规则,常无复发,严重者可导致脑型疟疾。
病原学
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可复发) 卵形疟原虫(可复发) 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临床表现重) 诺氏疟原虫
从服氯喹第1 日起,同时服伯氨喹,每日1次, 每次22.5mg,连服8日。
(2)氯喹/伯氨喹八日疗法 (儿童剂量)
年龄(岁)
≤1 1~3 4~6
占成人剂量比例
1/10~1/8 1/6~1/4 1/3
总剂量(片)
1/10~1/8 1.5~2片(1,0.5,0.5) 2.5片(1.5,0.5,0.5)
病例治疗
(一)确诊病例的治疗
1、间日疟确诊病例(也适用卵形疟/三日疟)
(1)氯喹/伯氨喹八日疗法(成人剂量):
(1)氯喹/伯氨喹八日疗法 (成人剂量)
氯喹口服总剂量:1.2g(8片):
D1:0.6g(4片);D2:0.3g(2片);D3:0.3g(2片)
伯氨喹口服总剂量:180mg(24片):
液透析。
贫血严重者,应酌情输血。
1.成人每次200~300ml,儿童酌减。 2.无免疫力病人的严重感染,贫血发展常很 快,这类患者在抗疟药治疗前及治疗后1~2 天内,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均可迅速减少, 入院后2~3天内应密切地注意病情,必要时 酌情输血。 3.一般原虫密度大于15万/μl,且红细胞数低 于150万/μl时,易致死亡,宜及早输血。
昏迷时间较长者,应使用抗生素以预防 感染。在护理方面应及时消除喉头分泌 物及呕吐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并应注 意防止痔疮。
(六)婴幼儿疟疾治疗 婴幼儿疟疾特点
1.病情较重,发热常不规则,有典型发作者 只占少数,少有寒战,大汗等现象。 2.可为弛张热或突然高热持续。常有呕吐、 腹泻、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发绀、烦躁 不安或惊厥等。 3.脾脏肿大显著,贫血,血片中可查见大量 疟原虫,容易发展为重症疟疾。
(每片含双氢青蒿素40mg,磷酸哌喹 320mg)
年龄(岁) 首剂 8小时 口服每天 2次,连服 2天。 24小时 6-10 1 1 1 32小时 1
11-15
≥16
1.5
2
1.5
2
1.5
2
1.5
2
(2) 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片
(每片含青蒿琥酯50mg,阿莫地喹135mg)
口服每天一次,连服3日。
生活史
两阶段 无性生殖(人体内) 有性生殖(蚊体内)
两宿主 中间宿主(人) 终宿主(蚊)
肝细胞内的发育
迟发型:间日疟卵型疟
红细胞内的发育
在蚊体内的发育阶段
疟原虫的生活史应明确以下几点:
(1)当疟原虫在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增殖时,临床上 无明显表现. (2)迟发型子孢子在肝细胞内的发育是复发的根源. (3)间日疟和卵形疟有复发,恶性疟和三日疟无复发. (4)红细胞破坏,大量裂殖子、疟色素及代谢产物释放 入血,引起疟疾发作. (5)周期性发作:一部分裂殖子再侵入红细胞内增殖后 再释放入血. (6)裂殖子经3-6代增殖后发育成雌雄配子体时,具有 传染性. (7)人为中间宿主,蚊为终宿主. (8)肝细胞内期:复发、潜伏期有关. (9) RBC内期:周期性发作有关.
恶性疟疾
脑型疟疾:
– 恶性疟严重的临床类型,偶见于间日疟 –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意识障碍 – 病因: 受染红细胞堵塞脑微血管 低血糖:进食不足、疟原虫消耗、奎宁刺激胰岛 素分泌 细胞因子
恶性疟疾
肾功衰竭:高疟原虫血症阻塞微血管 溶血 肺水肿:高疟原虫血症阻塞微血管 腹痛:肠道微血管阻塞 贫血:大量红细胞破坏
典型疟疾
突发寒战高热
– 寒战:持续10min-2h,伴体温迅速上升 – 高热: 持续2h-6h,体温可达40º C
酸痛,乏力,无明显中毒症状,持续2-6小时
大汗,体温骤降,自觉症状缓解,乏力,1-2h 间歇期
– 间日疟,卵形疟—48h – 三日疟—72h – 恶性疟—无规律
反复发作多有贫血和脾大
D1(片) 1 1.5 4 D2(片) 1 1.5 4 D3(片) 1 1.5 4
年龄(岁) 1-6 7-13 ≥14
(3)复方磷酸萘酚喹片
(每片含萘酚喹50mg,青蒿素125mg)
一次口服。
年龄(岁) 0.5-1 1-3.5 3.5-8.5 剂量(片) 1 2 4
8.5-13.5
≥13.5
6
(四)间日疟休止期根治
伯氨喹:口服总剂量180mg 每日1 次,每次22.5mg,连服8 日。
(五)重症病人的对症治疗
对于重症疟疾病人,应尽快退热,控制抽 搐,以减少脑组织耗氧量。治疗和防止反 复抽搐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应针对 不同原因加以处理。
1.颅内压显著增高者,宜用脱水剂为主。 2.因高热或代谢紊乱者,以降温及纠正紊乱为主。 3.对全身性的反复剧烈抽搐,宜给以足量抗痉药物。 4.如体温已下降并使用了足量抗痉剂抽搐仍不停止者, 应考虑脑水肿,及时应用脱水药。一般应用20%甘露 醇或25%山梨醇每次1~2克/公斤。肾功能正常者可用 速尿脱水,作为对脑水肿的抢救措施。
(1)蒿甲醚注射剂(肌注)
每日1 次,每次80mg,连续7日,首剂加倍。 (儿童按每Kg 体重1.6mg, 首剂加倍)
注1.病情严重时,可按每6小时1次(肌注),直 至患者苏醒后改每日1 次。 注2.患者病情缓解后,可改用ACT 口服剂型, 再进行一个疗程治疗。
3、重症恶性疟确诊病例 (选用以下任一种方案) (2)青蒿琥酯注射剂(静脉推注):
② 发热伴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③ 发热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3、实验室检查(三者之一)
(1)病原学检查: 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2)免疫学检测:
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
(3)基因检测:
疟原虫特异性基因片段检测阳性。
(二)病例诊断分类
1、疑似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但临床表现不典型 2、临床诊断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且有典型临床症状 3、确诊病例: 实验室检查阳性(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 卵形疟和混合感染) 4、无症状带虫者: 实验室检查阳性,但无临床症状
总剂量480mg。每日1次,每次160mg,连 续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