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范蠡
范蠡传(司马迁-史记)

范蠡传(司马迁-史记)分事略记学艺 范蠡⽣卒约为孔⼦同时期,出⾝贫寒。
⽗母早亡,由哥嫂扶养成⼈。
范蠡⼩时天资聪慧,博闻强识,喜读书,抱负⼤,不喜耕作,众乡邻不齿。
范蠡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的志向呢?”他苦读了《书》、《易》、《诗》等⼤量的书籍,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治国安邦的理论。
范蠡不仅弄通了风后的《握奇经》,还潜⼼钻研了姜太公的军事书籍《六韬》和《三略》。
姜太公把⼤⼒发展农业、⼿⼯业和商业作为军事韬略的三***宝,这⼀点范蠡特别推崇。
后来范蠡⽆论是治家还是治国,姜太公的思想对其影响都很⼤。
当时著名的理财家计然(计然,名研,姓⾟,字⽂⼦,著有《⽂⼦》⼀书,春秋时期名⼈),到南阳云游,范蠡拜其为师,跟他学习经济知识和经商技巧。
范蠡虽满腹经纶,但当时楚国政治⿊暗,选拔官吏,⾮贵族阶层不得做官。
范蠡空有⽂才⽽不被任⽤。
报国⽆门,使得范蠡放浪形骸,做事办事不合时宜,作出的事情往往令⼈惊诧不已,疯疯癫癫,⾏为怪异,被誉为有名的“楚国狂⼈”,乡邻们喊他为“范疯⼦”。
范蠡狗洞遇⽂种 楚荆王时,楚国名⼠⽂种(字⼦禽,楚国郢⼈)到宛任令,听说范蠡年纪不⼤,但很有才能,就差官员去拜访他。
⼿下⼈回来说:“范蠡⾏为怪异,疯疯癫癫是个疯⼦,不值得邀请。
”⽂种却说:“⼀个⼈有才能,必假装疯狂,来掩盖其贤德。
”此后多次拜访,范蠡都避⽽不见。
这⼀天,⽂种⼜亲⾃拜访,却发现范蠡的⼤门紧闭,正要下车,忽见院墙下的⼀个破洞⾥有个⼈蓬头垢⾯,趴在那⾥冲着⽂种学狗叫。
⼿下⼈便说:“这就是范蠡。
”众乡邻都围着看热闹。
⽂种⼿下的⼈怕⽂种难堪,忙⽤宽⼤的⾐袖把洞遮住。
⽂种却说:“我听说过狗只对着⼈叫,他是个⼈⾝,却对着我学狗叫,意思是说我是个⼈,是看得起我呀!”于是⽂种下车便拜,范蠡看也不看,⽂种只好悄然离去。
第⼆天,范蠡对其哥嫂说:“今天有贤⼈来拜访我,请借给我⼀套⼲净⾐帽。
”刚穿戴梳洗完毕,⽂种就来了。
两⼈交谈后,⽅觉相见恨晚,结为终⾝知⼰。
《国语之范蠡劝勾践无蚤图吴》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范蠡劝勾践无蚤图吴》原文
四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先人就世,不穀即位。
吾年既少,未有恒常,出则禽荒,入则酒荒。
吾百姓之不图,唯舟与车。
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
吴人之那不穀,亦又甚焉。
吾欲与子谋之,其可乎?”对曰:“未可也。
蠡闻之,上帝不考,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
失德灭名,流走死亡。
有夺,有予,有不予,王无蚤图。
夫吴,君王之吴也,王若蚤图之,其事又将未可知也。
”王曰:“诺。
”
《范蠡劝勾践无蚤图吴》译文
越王从吴国回来的第四年,召见范蠡,向他请教说:“先王去世,我刚继承王位。
我年纪轻,没有定性,出外就迷恋于打猎,在家就迷恋于饮酒,不考虑百姓的事,只是坐着车和船游逛。
因此上天给越国降下灾祸,使越国被迫接受吴国的管制。
吴国对于我,压迫也太过份。
我想同你商量,现在报仇可以吗?”范蠡答道:“现在还不可以。
我听说,上天不肯成全的时候,应该等待天意的转变。
勉强要求的事不吉祥,时机来了不顺着去做,也会有灾难。
不守天时,将丧失威德、身败名裂,逃亡在外以至死亡。
上天有时会夺回已经赐予的东西,有时肯赐予帮助,有时又不肯赐予,请君王不要过早地图谋吴国。
那吴国,迟早会是您的吴国,要是主意打得过早,事情就反而难以预料了。
”越王说:“好吧。
”。
范蠡原文

•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藋到门,居甚贫。 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 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 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 贵人用事者。
•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 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 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故金 至,谓其妇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 宿诫,后复归,勿动。”而朱公长男不知 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 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 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 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 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 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 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 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 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 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 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 终不反。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 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 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 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 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 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 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 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 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居无何,则致资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
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
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
《国语之范蠡谏勾践勿许吴成卒》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范蠡谏勾践勿许吴成卒》原文居军三年,吴师自溃。
吴王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姑苏。
使王孙雒行成于越,曰:“昔者上天降祸于吴,得罪于会稽。
今君王其图不穀,不穀请复会稽之和。
”王弗忍,欲许之。
范蠡进谏曰:“臣闻之,圣人之功,时为之庸。
得时不成,天有还形。
天节不远,五年复反,小凶则近,大凶则远。
先人有言曰:‘伐柯者其则不远。
’今君王不断,其忘会稽之事乎?”王曰:“诺。
”不许。
使者往而复来,辞愈卑,礼愈尊,王又欲许之。
范蠡谏曰:“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夫十年谋之,一朝而弃之,其可乎?王姑勿许,其事将易冀已。
”王曰:“吾欲勿许,而难对其使者,子其对之。
”范蠡乃左提鼓,右援枹,以应使者,曰:“昔者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而吴不受。
今将反此义而报此祸,吾王敢无听天之命,而听君王之命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先人有言曰:‘无助天为虐,助天为虐者不祥。
’今吴稻蟹不遗种,子将助天为虐,不忌其不祥乎?”范蠡曰:“王孙子,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鼃黾之与同渚。
余虽然而人面哉,吾犹禽兽也,又安知是浅浅者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将助天为虐,助天为虐不祥。
雒请反辞于王。
”范蠡曰:“君王已委制于执事之人矣。
子往矣,无使执事之人得罪于子。
”使者辞反。
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
《范蠡谏勾践勿许吴成卒》译文越王出兵围困吴国三年后,吴军终于自己崩溃了。
吴王带着他的谋臣和贵族们逃到姑苏台上,派王孙雒向越国求和说:“过去上天给吴国降下灾祸,使我在会稽得罪了贵国。
现在越王如果肯照顾我的话,我请求恢复当年在会稽实行的和好。
”越王有点不忍心,打算答应讲和。
范蠡进谏说:“我听说圣人的成功,由于他能利用天时。
得了天时还不成功,上天就转到相反的方面去了。
天时的转变为期不很远,五年转化一次。
小的灾难来得快,大的灾难来得慢。
前人有一句话说:‘砍树干做斧柄,手里拿的斧柄就是式样,不必去远处寻找。
范蠡简介_精品文档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范蠡简介
范蠡(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77年),字子路,号平民子,越国人,春秋时期越国大臣,与勾践合作,曾为吴国所俘。
范蠡是中国
古代著名的谋略家和政治家,以智勇双全著称。
范蠡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他与吴王勾践共同抵抗越国侵略的故事。
范蠡在被吴国俘虏期间,利用机会学习吴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
为日后的抵抗做准备。
他曾设计策划了很多战略,最终协助勾践夺
回了失去的国土。
范蠡是一个聪明睿智的智者,他以智慧和谋略帮助勾践重建国家,
并促进了越国的发展。
他提出了许多政治和经济的改革措施,有效
地提高了越国的实力。
在他的努力下,越国逐渐恢复了昔日的荣耀。
范蠡在历史上被视为一个杰出的忠臣和贤相,他的智慧和才能在当
时是极为罕见的。
他对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独特见解和贡献使得他
成为一个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物。
1。
(完整word版)《十穷歌》、《十富歌》

(完整word版)《十穷歌》、《十富歌》陶朱公范蠡《十穷歌》
第一穷:逐渐穷,多因晃荡不经营。
第二穷:容易穷,不惜钱财手头松。
第三穷:邋遢穷,朝朝睡到日头红.
第四穷:懒惰穷,家有天地不务农。
第五穷:攀高穷,结识谊富为朋友。
第六穷:争气穷,好打官司逞英雄。
第七穷:摆阔穷,借债纳利装门风。
第八穷:命弄穷,妻孥妾懒子飘蓬.
第九穷:局骗穷,子孙相交不良朋。
第十穷:彻底穷,好赌贪花恋酒精。
陶朱公范蠡《十富歌》
第一富:勤俭富,不辞辛苦走道路。
第二富:忠厚富,买卖公平多主顾。
第三富:留心富,听的鸡鸣离床铺。
第四富:终究富,手足不停理家务。
第五富:谨慎富,常防火盗管门户.
第六富:守分富,不去为非犯法度.
第七富:同心富,合家大小相帮助。
第八富:帮家富,妻儿贤慧无欺妒。
第九富:后代富,教子训孙立门户。
第十富:为善富,存心积德天佑护。
范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范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范蠡,楚国人,生于战乱时期。
他聪明机敏,心思缜密,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的智者。
他最著名的故事是与西施的爱情故事,被誉为古代爱情的佳话。
下面是范蠡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范蠡既出游便见西施,心怀尝妆,姿容绝色,望之无不心生爱慕。
蠡深知王子重光忧虑,欲为国家负担,因此决心放弃荣华富贵,图谋和平。
蠡进一步思考着如何接近西施,猛然想到醉酒之时,人们常常会失去戒备之心。
于是,他计划故意醉酒,并且要在西施所在的地方宣扬他的才能,以引起她的注意。
这一天,蠡故意饮酒过量,摇摇晃晃地走进了西施的居所。
他扶着门框,装模作样地大声讲述他对运筹帷幄之术的理解,吸引了西施的目光。
西施好奇地看着醉倒在地的蠡,心生同情之情。
她立即下令仆人将蠡抬到自己的卧室内,给予他充分的照顾。
蠡果然计划得当,成功地接近了西施。
蠡不满足于仅仅获得西施的同情,他想要更多。
他开始在西施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谈论国家大事。
西施听了范蠡的话后,深为动容,被他的智慧所折服。
了西施的心。
在他的深情和智慧的双重攻势下,西施终于坠入了范蠡的情网。
翻译:范蠡既出游便见西施,心怀尝妆,姿容绝色,望之无不心生爱慕。
范蠡深知王子重光忧虑,欲为国家负担,于是决心放弃荣华富贵,图谋和平。
范蠡进一步思考着如何接近西施,猛然想到醉酒之时,人们常常会失去戒备之心。
于是,他计划故意醉酒,并且要在西施所在的地方宣扬他的才能,以引起她的注意。
这一天,范蠡故意饮酒过量,摇摇晃晃地走进了西施的居所。
他扶着门框,装模作样地大声讲述他对运筹帷幄之术的理解,吸引了西施的目光。
西施好奇地看着醉倒在地的范蠡,心生同情之情。
她立即下令仆人将范蠡抬到自己的卧室内,给予他充分的照顾。
范蠡果然计划得当,成功地接近了西施。
范蠡不满足于仅仅获得西施的同情,他想要更多。
他开始在西施面前展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谈论国家大事。
西施听了范蠡的话后,深为动容,被他的智慧所折服。
西施的心。
在他的深情和智慧的双重攻势下,西施终于坠入了范蠡的情网。
范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范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范蠡的文言文原文如下:范蠡事越王句践,与句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
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句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耕于海畔,父子治产。
居无几,致产数十万。
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只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久受尊名,不祥。
”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间行以去,止于陶,自谓陶朱公。
以下是范蠡文言文的翻译:范蠡事奉越王勾践,与勾践深谋远虑二十多年,终于灭亡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
越军向北渡过淮河,兵临齐国、晋国边境。
并号召中原各国尊重周朝王室。
勾践称霸,范蠡被称为上将军。
回国后,范蠡认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居住,况且勾践的为人可以与他同患难,难以与他共安乐。
于是他装上轻便的珠宝玉器,自己和他的亲信属臣乘着小船趁着大风大浪逃走了,始终没有再回来。
范蠡乘船渡海到齐国去,改名换姓在海畔耕田。
父子一起治理产业。
没有多久时间,产业竟然达到数十万。
齐国听说他很有才能,让他做卿相。
范蠡叹息道:“居家生活能积聚千金财物;做官能尊贵显耀达到卿相的地位,这是平民百姓所能达到的极致了。
长时间享受尊名高位是不吉祥的。
”于是归还了相印,把全部财产散发给他的知友和同乡旧部。
悄悄地离开了齐国去陶地住下来。
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买卖交易各地物品畅通无阻。
从此父子共同治理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蠡导学案《范蠡》
学习目标
1. 通过自读,联系前两篇讲读文章,巩固拓展所学文言知识
2. 进一步加深对“面对现实的智慧”的理解
3. 检测自己筛选整合信息及鉴赏评价能力
学习重点
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
3. 对范蠡急流勇退,三迁三富的思考
学习难点
1. 较难翻译的语句
2. 对范蠡的评价
文本解读
一. 范蠡生平
范蠡,字少伯,楚国南阳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
他晓天文,识地理,善机变,文韬武略,无所不精。
位列越大夫后又擢为右将军、相国。
范蠡在勾践穷途末路、身为奴仆之际,挺身而出,随勾践一起入吴驾车养马。
勾践返国后,拜范蠡为相国。
范蠡果然善理内政,他首先在今绍兴卧龙山下建立了小城,接着又利用这一带孤丘地形,建立了与小城毗连的大城,这样就建成了国都大越城。
范蠡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从公元前480
年开始,越国对吴国进行了报仇雪耻的争战。
范蠡在作战中身先士卒,亲冒矢石。
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终于攻克吴南城,灭掉吴国。
灭吴后,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浮海,离越适齐,化名“鸱夷子皮”,经商治产,获利千万,受任齐相。
后弃官散财,间行至陶,逐什一之利,复赀累千万,自号陶朱公。
范蠡著作甚丰,惜大多散佚,仅存《养鱼经》,为我国最早内塘养鱼专著。
府山公园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
二. 内容梗概
范蠡在越国最困难的时刻,侍奉越王,勤奋不懈,终于辅佐越王报仇雪恨。
越王表示要与范蠡平分越国,深知越王为人的范蠡离开了越国。
他隐姓埋名,吃苦耐劳,辛勤生产,三次搬迁,三次成为豪门富户。
范蠡的二儿子在楚杀了人,其父极力营救,想派小儿子前往救兄,长子以死相胁,最后派长子前往。
长子找到庄生,由于惜财,最后载着弟弟尸首回到家中。
家人抱头痛哭,而范蠡却觉得都在意料之中。
范蠡三迁,成名于天下,终老于陶。
三. 研讨探究
1. 范蠡急流勇退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范蠡认为,越王勾践只能与之共患难,不能与之同享乐。
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走,走狗烹。
”
2. 本文写范蠡营救儿子的故事,主要写其长子没办成事的经过,这与刻画范蠡这一人物形象关系不大,你如何理解文章的这一构思?
提示:通过他儿子没能按照他的意图成功救子之事,从侧面表现了范蠡的善谋和深知人性的特点,是对范蠡形象的进一步补充和刻画。
3. 分析范蠡形象
提示:为官:善机变,深谋远虑,运筹帷幄,使国富民强。
经商:善经营,辛苦劳作,抓住商机,使家产万贯。
拓展延伸. 四
1. 假如范蠡活到现在,肯定是一个善抓商机的现代商人。
而现在的一些商人,事业具有一定规模后,千方百计在官场谋得一席之位。
请你以范蠡的口吻,给这些现代商人提几点建议。
2. 在文本中,范蠡认识到“久出尊名不祥”,但又拼命赚钱,以富而闻名,这不自相矛盾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语言积累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
今既以雪耻
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乃装黄金千溢
复约要父子耕蓄
终不反
2、指出下列古今异义并解释:
号令中国
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居无几何
今弟有罪,大人不遣
即弟出,勿问所以然
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庄生羞为儿子所买
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
而长者不能
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为生可以致富矣
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
此布衣之极也
长男发书进千金
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
3、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
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
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
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
今遣少子也,未必能生中子也
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
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
庄生羞为儿子所买
明日遂下赦令
其母及邑人尽哀之
是少与我俱,见苦
乘坚驱良逐狡兔
故轻弃之,非所惜吝
4、解释重点实词的意义:
既苦身戮力
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
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
今既以雪耻,臣从会稽之诛
苦身戮力,父子治产
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为生可以致富矣
居无何,则致资累巨万
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此布衣之极也
复约要父子耕蓄,废居
杀人而死,职也
告其少子往视之
朱公长男固请欲行
而先空亡长男
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
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
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庄生家负郭,披藜藋到门
如其父言
可疾去矣,慎毋留
即弟出,勿问所以然
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
楚王素信庄生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
独以德为可以除之
重千金虚弃庄生
弟固当出也,/固未也/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固为其能弃财故也故辞生去/乃以朱公子故也
王言欲以修德报之/寡人虽不德耳,
令论杀朱公子
朱公子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
非苟去而已
5、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以
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
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
以分与知友乡党
载以牛车
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然以廉直闻于国
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
独以德为可以除之
乃以朱公子故也
故卒以杀其弟
而
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
杀人而死,职也
今遣少子也,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
不过庄生而私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