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商范蠡:道家思想成就千古商圣

合集下载

中国道商的鼻祖范蠡的生平

中国道商的鼻祖范蠡的生平

中国道商的鼻祖范蠡的生平中国道商的鼻祖范蠡的生平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期楚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也是中国道商的鼻祖。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道商的鼻祖范蠡的生平,希望大家喜欢!道商的鼻祖范蠡的生平范蠡原是楚国人,因楚国不是贵族就不能入仕而转投越国,与好友文种一同辅佐越王勾践。

吴王阖闾在攻打越国时大败重伤,不久死去,其子夫差继位。

夫差日夜练兵向越国复仇,果然大胜,范蠡劝说勾践为保命先答应吴国的任何条件,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的意见灭越,而是选择撤兵,并提出要求要越王到吴国服侍他。

勾践带着妻子与范蠡到吴国为奴,在范蠡的帮助下,忍辱负重数年,得到了夫差的信任,得以回国。

回国后,范蠡修建都城迷惑夫差,还投其所好,将美女西施献给他,终于等到了伐吴的机会。

吴国灭亡后,范蠡功成身退,驾着扁舟离去。

范蠡隐退后,选择了从商,行商有道,很快积累了大量财富,期间三散家财,被后人称为“商圣”。

民间还有流传着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虽然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任何记载,但两人爱情故事还是流传了下来。

不过据史实分析,两人故乡相距甚远,年轻时并没有相爱的机会,而后来西施又被献给吴王夫差,范蠡更不可能从中插一脚,但人们还是愿意相信这位大夫最后是与西施一起驾着扁舟消失在太湖之上。

范蠡三迁是怎么回事范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为人精明有学识,曾辅佐越王勾践复国,也懂得明哲保身,后以商致富,成名天下。

一生不为权势所绊,也不为富贵而牵挂,以三迁而安稳度日,司马迁称其为“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在越王勾践重振越国之时,全国上下普天同庆,而范蠡的心思如越王一样沉重,越王是为了想办法斩除这些复国功臣,免得被夺去复国之名,而范蠡则是深析越王心理,知道“大名之下,难于久居”的道理,便悄然离去,带着家人到了齐国之地。

此时的范蠡并没有很富裕,便和家人辛勤劳动赚取钱财,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还有儿子的帮助,没过多久,事业得到发展,家中财富便积攒到了数十万。

商圣范蠡,人生八智慧,得一便可赢一生!

商圣范蠡,人生八智慧,得一便可赢一生!

商圣范蠡,人生八智慧,得一便可赢一生!商圣陶朱公范蠡是道教财神庙(殿)供奉的文财神,他的人生成就和经商智慧备受历代推崇,2000余年来祭祀不辍、香火绵延。

陶朱公范蠡是中国的商圣,也是道商的始祖,曾被司马迁高度评价为“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致富”。

称其“三迁而有荣名”。

关于范蠡的事迹,《史记》《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史籍方志和《列仙传》等道教仙传以及历代文人诗词歌赋多有记载传颂。

范蠡(约公元前536—公元前448),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人(今河南南阳淅川),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实业家,中国古代商人的鼻祖,中国最早的慈善家,被后人奉为商圣,祀为财神,是道教“入世致太平,出世求成仙”的功德成神的典范。

范蠡是春秋时代的奇人,他辅佐越王勾践筹划20余年,最终率领越国的军队灭亡强大的吴国,报了当年险被灭国之仇,并且称霸一方。

就在他被勾践封为上将军,统帅全国兵马,成为越国的三号人物之时,他却功成身退,隐姓埋名到异国去经商,他凭借出色的商业头脑,迅速成为地方首富,之后散尽家财再次改名移居,如此先后三次成为首富。

他的后代沿用他的方法经商,最终都富甲一方。

晚年范蠡自号陶朱公,后世则把陶朱公作为商业的鼻祖进行供奉。

中国历史上成功的人物多如牛毛,但绝大部分只是在某几件事上成功,像范蠡这样近乎完美的人物却不多见。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这是李白为范蠡写的两句诗。

在李白心中,范蠡是高不可攀的偶像,也是终其一生想要变成的模样。

他在官场,可以扭转乾坤,挽一个国家狂澜于既倒。

他在情场,赢得了当时绝代佳人的芳心,与之偕老。

他在商场,三次成为首富,被后世尊为商圣、财神。

史书评价范蠡,是华夏五千年以来绝无仅有的完人。

一、不争的人生智慧老子说:不争而善胜,夫唯不争,故无尤,无执故无失。

范蠡是复兴越国的首功之臣,但范蠡不争功,更不争权夺利,而是信奉“夫唯不争,故无忧”理念。

因为不争名利,所以越王伤害不了他。

一代商圣朱陶公,儒商之鼻祖!创业者之楷模!商业传奇范蠡!

一代商圣朱陶公,儒商之鼻祖!创业者之楷模!商业传奇范蠡!

一代商圣朱陶公,儒商之鼻祖!创业者之楷模!商业传奇范蠡!范蠡(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年楚国人。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

后人尊称“商圣”。

曾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兴越,功成身退。

北上经商,居陶,号朱公。

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

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

《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

经商致富具有很多经商理论,致富后,肯于帮助别人,威名远播。

堪称“中华自古商之祖”。

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范蠡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商业智慧!【陶朱公商训】:物以稀为贵,人弃我取,人取我弃;囤积货物,垄断居奇,把握时机,聚散适宜。

第一辑:【经商十二则】能识人。

知人善恶,账目不负。

能接纳。

礼文相待,交往者众。

能安业。

厌故喜新,商贾大病。

能整顿。

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能敏捷。

犹豫不决,终归无成。

能讨账。

勤谨不怠,取行自多。

能用人。

因才四用,任事有赖。

能辩论。

生财有道,阐发愚蒙。

能办货。

置货不苛,蚀本便经。

能知机。

售贮随时,可称名哲。

能倡率。

躬行必律,亲感自生。

能运数。

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第二辑:【陶朱公经商十八法】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价格要订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货物要整理,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出纳要谨慎,切勿大意,大意则错漏多。

临事要尽责,切勿放任,放任则受害大。

用度要节俭,切勿奢侈,奢侈则钱财竭。

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机会失。

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优劣要分清,切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用人要方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货物要面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质价低。

钱账要清楚,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窦生。

主心要镇定,切勿妄作,妄作则误事多。

工作要细心,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

说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商圣范蠡:总结的经商18计,道尽了商业的本质

商圣范蠡:总结的经商18计,道尽了商业的本质

商圣范蠡:总结的经商18计,道尽了商业的本质
可能提及范蠡我们不知,但是提及西施我们肯定知道,根据《吴越春秋》记载,范蠡最后离开吴国与西施同游天下去了。

范蠡就是我们后人嘴里的商圣!为什么我们称其为商圣呢?范蠡经商的厉害之处是在于它明白为商之道。

他三次经商皆大有所成,富甲一方,最后钱财散尽周游列国。

其中卧薪尝胆中便有范蠡的影子。

在勾践打败了吴王之后,范蠡便退出了勾践的团队,最后钱财散尽,做了一个普通人。

单单是这么急流勇退谓之知机便是有大智慧之人!
今天笔者这里总结了范蠡经商的18要计,希望大家读过之后有所受益,要是觉得文章不错,记得关注!。

天下共富:范蠡的“道商”思想

天下共富:范蠡的“道商”思想

天下共富:范蠡的“道商”思想范蠡,字少伯,楚国宛邑人,又名鸱夷子皮、陶朱公,他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学思想家和经济学家,是黄老学派的创始人与奠基者。

范蠡被司马迁高度评价为“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致富”,称其“三迁而有荣名”,后被公认为“中国道商”始祖,商界尊其为“商圣”、“文财神”。

范蠡是老子道学思想体系第三代传人,他少年时代就追随文子学习中国最早的经济商业理论——《计然七策》,即如何发展国计民生的国民经济学。

他的道商思想主要体现在“富国”与“富家”两大领域。

对于富国之道,范蠡认为:“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

”“持盈,”即国家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即如何在原有国力强盛的发展基础上继续保持平衡稳定与良性发展。

“定倾”,就是当国家政局或经济发展出现波动状态,甚至面临倾覆的重大危机时,该如何拨乱为治,转危为安。

而“节事”之道,就是在国家治理与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点掌控,如何识别提取管理中的要素环节,面对发展问题该如何保持与自然规律相符合的“节制”。

范蠡并把这三点与天地人结合,说:“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

”“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范蠡的守持盈之术,实为他对老子“戒盈”思想的技术性补充。

范蠡分析了古往今来从天子以至诸侯的成败功过,他认为无论是文王、武王的丰功伟绩,还是夏桀、商纣的劣迹暴行,都离不开一个总规律,那就是:但凡灭亡者,他们都是无一幸免地沾染了嗜好美味的恶习,沉溺荒废于声色娱乐之中,迷恋那些珍奇贵重的所谓宝贝器物。

当他们一旦沾染了这些不良嗜好,总想满足自己的私欲怎么办呢?那就要与民夺利,千方百计从老百姓的手中捞钱。

他们用整个国家不断加剧的贫富悬差和民众的困苦,来换取自己短暂的快乐,到最后国库越来越空虚,百姓越来越贫穷。

“渐渍乎滋味之费,没溺于声色之类,牵孪于珍怪贵重之器。

范蠡的人物简介与事迹介绍

范蠡的人物简介与事迹介绍

范蠡的人物简介与事迹介绍范蠡的人物简介与事迹介绍范蠡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也是中国道商的鼻祖,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范蠡的人物简介与事迹介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范蠡的人物介绍《范蠡传》中讲述了范蠡的一生经历,年幼时家困的范蠡依旧好学,博朗群书,十分有志向,长大后到异乡从事自己的理想,为越王勾践复国,甚有远见便独自离去,而范蠡在这之后便安心的作个商人。

此传讲述了范蠡幼时的生活经历,那时家穷,父母早逝,范蠡便为兄嫂抚养长大,从小天资聪颖好学好问,阅读很多治国安邦的书籍还有历史书籍,因不喜耕作而被乡里人看不起。

后长大空有才识却不被楚国所用,于是范蠡所作之事常使人惊奇,被称为“范疯子”。

离开越国之前,范蠡为其复国功臣,理应留下来享受安乐生活,但是范蠡却放弃这高官后禄选择隐于市,他写了封信给勾践表明自己的心意,如今大功告成,他只想过着着隐退后安闲的生活。

后来范蠡隐姓埋名过着商人生活,先后凭着耕作、牲畜还有贸易往来赚得了数万财富,之后便散尽济众,此传中讲述了范蠡财物三聚三散之事,为百姓带来很多福音,其商业造诣颇深,为经济发展带来推进作用。

后范蠡的次子放了杀人罪,范蠡派少子携带黄金前往探视,而其长子不听从便要求前往,无奈只能长子前去。

范蠡知道其长子此去会带来坏消息,因为长子从小跟随自己劳动积累财富,故惜财,而少字从小安逸不知财,于是最后范蠡的长子犯了贪财的习惯并没有救出其次子。

此传介绍范蠡三迁,每次均有理由都能聚集财富成名,他治国时,国盛,治家时,家富,一生淡泊名利,集智慧于一身,可谓是伟大的商人。

范蠡老师的简介范蠡的老师是计然,他是春秋时期著名大家,传其本名为文子,乃是老子的弟子,博学多才,无所不通。

计然收下布衣范蠡为徒,授以学识和七策,范蠡用了五计便辅佐越王灭了吴国。

计然的名字意味着是善于计算运筹的意思,可见计然的自信程度。

计然祖上是晋国流亡的'贵族,他为人率直不好权势,学识丰厚不愿教授诸侯,遂收范蠡为弟子,曾越王困于会稽山之时,范蠡请来计然,计然见越王则道“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

历史趣谈:他被称为“商者鼻祖” 是现代人皆供奉的“财神”

历史趣谈:他被称为“商者鼻祖” 是现代人皆供奉的“财神”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他被称为“商者鼻祖”是现代人皆供奉的“财神”导语:范蠡,字少伯,春秋末著名的经济学家。

他是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

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

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范蠡,字少伯,春秋末著名的经济学家。

他是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

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

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曾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导致吴王阖闾阵亡,从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

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

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

”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

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功之后,立刻离开了越国。

他从齐国写信给生活常识分享。

道商范蠡:道家思想成就千古商圣

道商范蠡:道家思想成就千古商圣

道商范蠡:道家思想成就千古商圣*导读:陶朱公范蠡是中国的商圣,也是道商的始祖,曾被司马迁高度评价为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致富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致富。

称其三迁而有荣名。

近日,看到不少地方政府及范蠡文化研究学者,言及范蠡功业成就时,给范蠡理所当然的戴上了儒商始祖的高帽子,虽可谓用心良苦,却实在是大谬。

陶朱事业,端木生涯。

儒商的始祖是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

史载子贡曾任鲁、卫两国之相,善于经商之道,曾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写道: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假如范蠡是儒商之祖,不但范蠡会不好意思,子贡肯定也满腹牢骚吧。

目前社会上广为认可的范蠡学术思想传承关系为:老子计然范蠡猗顿。

范蠡的老师计然,原姓辛,名文子,又名计研,是当时天下闻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为老子门下玄元十子之一(尹喜、庚桑楚、南荣趎、尹文、计然、崔翟、柏矩、列御寇、士成绮、庄周)。

国际道商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王振川先生经过考证后认为,范蠡不但是计然的弟子,而且在他的人生中,应该也得到过老子的亲自指教。

范蠡跟老子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范蠡所学为《计然七策》,其核心是如何发展国计民生的国民经济学,属于贵生之学,是正统的老子道学思想。

范蠡在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之时,其劝谏之词多为阴阳盈虚定倾之道,俨然有老子遗风。

道家思想成就了范蠡,而范蠡无疑是老子思想的最完美诠释者。

范蠡一生奉行老子道学思想,其进退取予无不洋溢道气玄风。

老子道家思想在范蠡的人生中主要表现为:大智若愚:范蠡青年时代,居于政治黑暗的楚国,深感无出头之日,恐被埋没而无人识,于是超脱佯狂,被俗人视为疯子,后三试文种,终结为挚友。

体现了老子思想中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在不得时,不遇人的前提下,和光同尘、韬光自晦,圣人愚之的智慧。

好战必败:老子《道德经》强调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商范蠡:道家思想成就千古商圣
*导读:陶朱公范蠡是中国的商圣,也是道商的始祖,曾被司马迁高度评价为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致富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致富。

称其三迁而有荣名。

近日,看到不少地方政府及范蠡文化研究学者,言及范蠡功业成就时,给范蠡理所当然的戴上了儒商始祖的高帽子,虽可谓用心良苦,却实在是大谬。

陶朱事业,端木生涯。

儒商的始祖是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

史载子贡曾任鲁、卫两国之相,善于经商之道,曾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写道: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假如范蠡是儒商之祖,不但范蠡会不好意思,子贡肯定也满腹牢骚吧。

目前社会上广为认可的范蠡学术思想传承关系为:老子计然范蠡猗顿。

范蠡的老师计然,原姓辛,名文子,又名计研,是当时天下闻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为老子门下玄元十子之一(尹喜、庚桑楚、南荣趎、尹文、计然、崔翟、柏矩、列御寇、士成绮、庄周)。

国际道商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王振川先生经过考证后认为,范蠡不但是计然的弟子,而且在他的人生中,应该也得到过老子的亲自指教。

范蠡跟老子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范蠡所学为《计然七策》,其核心是如何发展国计民生的国民经济学,属于贵生之学,是正统的老子道学思想。

范蠡在越王
勾践兵败会稽山之时,其劝谏之词多为阴阳盈虚定倾之道,俨然有老子遗风。

道家思想成就了范蠡,而范蠡无疑是老子思想的最完美诠释者。

范蠡一生奉行老子道学思想,其进退取予无不洋溢道气玄风。

老子道家思想在范蠡的人生中主要表现为:
大智若愚:范蠡青年时代,居于政治黑暗的楚国,深感无出头之日,恐被埋没而无人识,于是超脱佯狂,被俗人视为疯子,后三试文种,终结为挚友。

体现了老子思想中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在不得时,不遇人的前提下,和光同尘、韬光自晦,圣人愚之的智慧。

好战必败:老子《道德经》强调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勒兵,欲先吴未发往伐之。

范蠡劝越王不要轻易动武。

他说: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今君王未盈而溢,未盛而骄,不劳而矜其功;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

体现出范蠡继承了老子好战必败、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

大白若辱:《道德经》言: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范蠡在越王兵败,生死存亡之际,向勾践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

议和后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

体现出范蠡掌握和运用了老子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大白若辱的智慧思想。

欲取先予:老子《道德经》曰: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为了越国的生死存亡,范蠡提出了定倾的具体办法,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

如此不已,又身之与市。

勾践听了范蠡的话,派文种入吴请和。

顺利实施第一步后,范蠡陪同勾践入吴国为奴三年,通过自贱、自损之法,解除了吴王夫差对勾践的戒心,并通过捐货币以悦其君臣;贵籴粟囊以虚其积聚;遗美女以惑其心志;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遗之谀臣以乱其谋;疆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积财练兵,以承其弊这破吴七策,让吴王荒废国业,使吴国消耗国力。

自知者明: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当初勾践欲使范蠡治国家。

范蠡说,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后又在离开越国前,曾为挚友文种留书: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子何不去?文种见信称病不上朝,但还是被勾践赐剑逼杀。

益生曰祥:老子思想贵生,提出了益生曰祥的理念。

当范蠡结束在吴的人质生活归国,勾践重新提出节事的问题时。

范蠡说: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

强调土地是万物
之本。

农事做得好,可以生长万物;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从而道出了以农业立国、全民小康的复兴计划。

勾践很赞许这个国策,甚至于说,不谷之国家,蠡之国家也。

功成身退:老子道学思想强调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成身退,功成而不居,而范蠡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

史载,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遂谢绝勾践恩威相加的挽留,不愿接受王与子分国的厚遇;不怕违者身死,妻子为戮的下场,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

范蠡走失后,越王用良金为他塑了一尊铜像,要求大夫们每十天对蠡像朝拜一次。

环会稽三百里以为范蠡地,体现了老子外其身而身存的高明。

身重物轻:老子《道德经》讲: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强调贵己、爱身,身重于物。

范蠡离开越国后,首先来到楚国隐居,靠经营有道富甲一方,楚王请他出山为相,他说:一介庸贾,不足为大王效力。

所有财富可尽献大王。

日后所去何方,还请开恩勿问。

散尽家财保身后,便辗转来到齐国,开始第二次白手创业。

上善若水:老子主张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范蠡经商辗转吴、越、楚、齐诸国,后又选择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居于天下之中的陶地,其居则处于善地。

更兼智慧高超,善识天地阴阳盈虚之道,思想精深,心明如渊;经营无敢居贵,发财后
富而好德,三散千金,与人善仁;崇尚务完物,其言善信;从政则官居上大夫、上将军、相国,兴越灭吴,其功甚伟,其政善治;以物相贸易,经营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其事善能;善用十二周期循环理论预测天时,而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其动善时;泛舟五湖,以水观财,悟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之道。

圣人不积: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讲: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范蠡遵循老子之道,以道经商,以商显道,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奇迹,却又富而好德,分散家财与知交乡党,没想到没几年又成巨万之富。

范蠡自称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我不求财而财自来,已经到了极点。

其不求财而财自来之言,体现了道家因循自然,无为而治的高明,足证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漫游山林、独善其身。

他既入世,又出世,他的品格可以用内圣外王四个字来刻画。

像范蠡这样有坚韧的品格与毅力,手中的财富与心中的智慧,骨子里散逸着老子所谓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的王气。

为人处世的境界更可体现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的圣心。

所以,子孙祭祀不辍的陶朱公范蠡,不愧为商圣、道商、财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