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梦溪笔谈》两则,了解沈括的生平及其作品特点。

2. 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掌握文中涉及的古代科技、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梦溪笔谈》两则2. 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方法、古代科技、文化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沈括的生平及其作品《梦溪笔谈》。

2. 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4. 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古代科技、文化知识,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深入了解课文中的古代科技、文化知识,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课文。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梦溪笔谈》两则。

2. 参考资料:有关沈括生平的资料、梦溪笔谈的研究成果等。

3.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环节1. 课前预习:学生自主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提问: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3_教案教学设计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3_教案教学设计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的:1.了解《采草药》一文列举理由,引证事实,说明事理的写法;2.领会《雁荡山》一文前后两部分联系紧密,层次分明,叙述中又各有侧重的写作特点;3.了解一些结构复杂的主语;4.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客观事物,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提示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难点:理解本文的特点记事与说理有机结合,条理分明,文笔朴实简练。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字词正音:掇duō(拾取、摘采)率shuài(大率:大概、大抵)黯恶ànè(黯:阴暗、暗淡)茎jīng(植物体的一部分)菔fú(芦菔产是萝卜)愆qiān(过失)圭guì(一种叶细节疏的竹子)畦qí(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峤qiáo(岭峤:五岭的别称)并bīng(古代并州)陨yùn(坠落) 牒dié(文书)湫qiū(水池)瞰kàn(从高处往下看)穹qíong(高起成拱形)干gān(直冲)岿kuī(高大而独立的样子)龛kān(供奉神像或佛像的塔状石窟或木柜)皋gāo(成皋:古县名)迥jǐong(高挺的样子) 作者及《梦溪笔谈》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

曾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革新运动,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革新吏治,颇多建树。

曾出使辽国,严词驳斥辽国争地的要求,在镇守西北时,积极巩固边防,多次击败西夏贵族统治者的军事侵扰。

掌管和主持过天文研究、盐政改革、农田水利兴修和军器制造,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医药、音乐、工程技术等方面有精湛的研究(物理学和地质学方面的某些见解和发现,比欧洲早四、五百年),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也非常关心,凡有见闻,无不详为记录(如初中所学《活板》),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梦溪笔谈》这部综合性科学论著。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梦溪笔谈》的作者、成书背景及特点。

培养学生对古代科学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梦溪笔谈》简介:作者、成书背景、特点。

两则故事简介:内容、主题、意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梦溪笔谈》的背景和特点,分析两则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科学知识和文学价值。

鉴赏法:品味故事中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作者及成书背景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及其生平。

掌握《梦溪笔谈》的成书背景和创作动机。

2.2 教学内容沈括生平介绍:出生背景、学术成就、历史地位。

《梦溪笔谈》成书背景:时代背景、创作动机、编纂过程。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详细讲解沈括的生平和对科学的贡献。

图片展示法:展示沈括画像和《梦溪笔谈》的古籍封面,增强学生的兴趣。

第三章:两则故事简介3.1 教案目标让学生掌握《梦溪笔谈》中两则故事的基本内容。

分析两则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3.2 教学内容故事一《杯弓蛇影》:故事梗概、主题、寓意。

故事二《石墨与金刚石》:故事梗概、主题、意义。

3.3 教学方法讲故事法:生动讲解两则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主题和意义的理解。

第四章:故事一《杯弓蛇影》的解析4.1 教案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杯弓蛇影》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分析能力。

4.2 教学内容故事情节解析: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矛盾冲突。

寓意分析:寓意、启示、现实意义。

4.3 教学方法解析法:详细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

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寓意。

第五章:故事二《石墨与金刚石》的解析5.1 教案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石墨与金刚石》的故事情节和科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分析能力。

5.2 教学内容故事情节解析: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科学知识。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用法。

2.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

3.了解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中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2.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语设计在中国科技史上有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李约瑟教授赞许它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它是哪本书呢?它就是北宋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

现在让我们学习选自《梦溪笔谈》的两篇文章——《以虫治虫》和《梵天寺木塔》。

二、读熟文章注意以下字词与句子。

1.字词。

岁:年成穰:丰收谓:叫患:担心贻:赠给讫:完,结束2.句子。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子方虫)悉为两段。

——省略句旬日子方皆尽,岁以(之)大穰。

——省略句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之)以金钗。

——省略句三、小组学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疏通两文大意的任务。

要求:1.完成对课文的理解,整理关键词语和句子,疑难的地方批注出来。

2.班上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内容理解1.沈括在《以虫治虫》一文中表达什么看法呢?联系现在治虫害的办法,你赞同哪一种?2.《梵天寺木塔》中喻皓用什么办法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3.两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这三个问题主要让学生抓住文章的精华、重点,而两文共同运用的详略得当的介绍方法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更好体现出《梦溪笔谈》是介绍科学成就的作品。

【资料宝藏】1.关于沈括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是一位以博学著称的科学家。

对于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技术、历史、考古等各门学问都有深入研究。

沈括一生在各地为官,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也是一位政治家。

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在其母指导下,14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

少年时代的沈括随其父走南闯北,增长了许多见识。

沈括于1063年考中进士,不久升为太史令。

四年级语文《梦溪笔谈》科学发现教案

四年级语文《梦溪笔谈》科学发现教案

四年级语文《梦溪笔谈》科学发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梦溪笔谈》中关于科学发现的内容,了解科学发现的概念以及科学家的用心探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章、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的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梦溪笔谈》中关于科学发现的内容,了解科学发现的特点和科学家的用心探索。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对科学发现进行思考和探索。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四年级语文教材《梦溪笔谈》第一单元。

2. 准备课件、幻灯片或实物等辅助教学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提问和小组讨论,导入本课话题:“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发现吗?”2. 学习材料的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有关科学发现的段落,学生跟读并理解内容。

3. 集体阅读(15分钟)师生共同阅读教材中有关科学发现的篇章,教师适时讲解生僻词汇,并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

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教材中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科学家为什么要进行实地考察?他们是怎样进行观察和实验的?5. 学生表演(15分钟)请几个学生上台表演关于科学发现的场景,可以是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进行观察和实验的场景,也可以是科学家在实地考察的场景。

其他同学观看表演后进行评论和讨论。

6. 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科学发现的重要性和科学家的努力。

鼓励学生多参与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7.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概括了解到的知识和重点。

五、课后作业根据本课学到的知识,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事物,思考并记录下自己的科学发现,要求至少写出三个科学发现,并将观察过程和发现写成一段短文。

语文版语文高二年级《梦溪笔谈》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高二年级《梦溪笔谈》教学设计

高二《梦溪笔谈》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二)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三)体会我们先人对科学的执著态度。

二、难点、重点分析1.本文是怎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分析:本文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使用的是逻辑顺序,这是阐释事理这类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它不同于说明实物常用的空间顺序和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常用的时间顺序。

《采草药》的作者是从否定古代错误的作法入手,进而说明自己的观点。

说明自己的观点时,先从使用草药的部位不同说明“不可限以时月”的道理,这是从草药的内在因素方面说的;再从草药生长的客观条件不同说明“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虽然不是议论文,但是却有极严密的逻辑性,说服力很强,文章的层次条理也很清楚。

2.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析: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分类法:比如从“用根者”、“用叶者”、“用芽者”、“用花者”、“用实者”五种不同情况和从“地势高下χ?/FONT>举例法:比如,以芦菔、地黄为例,说明有宿根的草药应当什么时候采摘;以紫草为例,说明无宿根的草药应当什么时候采摘。

使用举例说明法,能把事物说得更具体,便于读者了解。

比较法:比如,在说明用根作药时,作者说“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用“无苗”和“有苗”相比较,“须取无茎叶时采”的结论就不言而喻了。

使用比较说明法,能在比较中突出事物的特征。

3.文章在材料的详略安排方面是怎样处理的?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分析:前一层否定古代错误的做法写得简略,后一层说明正确的做法写得详细。

因为作者在本文中要表明的观点是采草药不能限制在固定的时间月份,只有从正面说明,才便于回答为什么不能限制在固定的时间月份的问题。

另外,文章的重点是要介绍正确的做法,正确的做法说清楚了,错误的做法自然就被否定了。

正面说明部分,“用根者”写得详细,使用其他部位的写得简略。

因为用根作药的,情况比较复杂,而且根在地下,不像花、芽、叶、实那样易于了解,只有详写,才能说清楚。

《梦溪笔谈》二则初中语文教案

《梦溪笔谈》二则初中语文教案

《梦溪笔谈》二则初中语文教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教案资料、试题资料、教程资料、课件资料、好词好句、诗词鉴赏、文学资料、知识科普、作文大全、古文杂谈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such a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test questions materials, tutorial materials, courseware material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poetry appreciation, literature materials,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s, ancient essays, etc.think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aterials, so stay tuned!《梦溪笔谈》二则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七年级上册《梦溪笔谈》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梦溪笔谈》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梦溪笔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联系课文的背景,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等。

3.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具”、“以”等。

过程与方法:引导、交流、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简短的科技片断。

教学难点:欣赏课文简练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学:1.我们的教材第五单元设计的主题是“关注科学”。

你们知道哪些科学家呢?[小黑板][生]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等。

2.从大家的发言中,我发现同学们知道许多对人类有过贡献的外国科学家。

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之一。

你知道我国古代在科学方面有哪些成就吗?[小黑板][生]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地动仪……从中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有一部作品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梦溪笔谈》。

二.感知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简介《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生]看书164页注释①2.全班齐读课文。

3.小组进行学习,借助工具书及注释,排查字音、词义并进行翻译。

4.针对字音、词义,针对课文内容互相提问。

[教师打出问题并在节上作补充。

一组复述文章内容,另一组读教师提供的文段。

比较交流]5.提示重点字音、实词含义及虚词用法。

三.体会语言1.我们已经把握住了本课的大意。

谁能用准确的语言复述课文的内容?[天敌]2.老师写的文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自由发言]3.一本记录科学发展的典籍,都用老师文段中的这种语言好不好?[自由发言]四.拓展1.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科学的发现。

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所了解的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自由发言]2.你知道在生物界中还有那些“天敌”的现象吗?[自由发言]3.放“以虫治虫”的投影。

4.这些都是昆虫的本能,是一种自然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教学设计年级:七年级课型:精读课课时:2课时执笔:张建丽审核:备课组时间-学生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能初步把握作者在两则短文中所写的中国古代生物治虫和建筑技术方面的内容。

2.通过研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初步理解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子。

教学重点:1、古代科学成就。

2、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一、知识卡片文言文翻译小常识(1)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遵循下面三条原则:1.信。

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

2.达。

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3.雅。

译文语言要尽量优美一些,能表现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

就初中生而言,第三点是较高的要求,但前面两点是必须做到的。

(2)文言文翻译口诀: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古今同意,保留不译。

句中省略,括号补齐。

如遇倒装,调整语序。

偏义复词,删去衬字。

同义连用,只留其一。

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

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愿意。

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二、自主学习1、我搜集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是:2.作品概述:3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胠箧()旬日()其喙有钳()mi束()大rang()土中狗xie()4.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忽有一虫生()(2)其喙有钳()(3)悉为两段()(4)旬日子方皆尽()(5)土人谓之“傍不肯”()(6)钱氏据两浙时()(7)方两三级()(8)而动如初()5.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人皆伏其精练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人皆伏其精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整体感知7.《以虫治虫》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天中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面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8.《梵天寺木塔》记叙了建筑家喻皓解决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四、合作探究9、《以虫治虫》中,哪一种虫简绍得比较详细?作者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10、《梵天寺木塔》中,作者为什么详细记叙喻皓的语言和“塔遂定”的原因?11、从《梵天寺木塔》中找出侧面表现喻皓建筑技艺高超的句子,写在下面。

12、动物中还有那些天敌?小组比赛。

13、在现今农业生产中,多采取喷洒农药的方式治虫,读了《以虫治虫》这篇短文,你觉得其所涉及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积极意义?五、教(学)后感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三.知识链接作者郦道元及三峡资料,见P191课下注释。

四.课文理解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 ) 夜分()不见曦()月。

阅后回答:1、文章第一句写出山的和。

这是正面具体写出山的绵延不断的景致。

2、文章第二句写山、。

3、描写三峡两岸群山巍峨绵亘、夹江对峙的壮丽景色的句子是:4、归纳这段主要写: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阅后回答:1、文段中从侧面描写夏季江水湍急的句子是:2、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3、由“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一句,你想到谁的诗?4、怎样理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一句?5、文段中作者抓住山势陡峭的特点,采用手法,通过“”、“”的航行描写以及“”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夏天三峡江水的凶猛。

6、归纳这段主要写: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阅后回答:1、春冬之时,三峡的自然景观别具一格,“良多趣味”,具体表现在:2、描写夏季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3、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4、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5、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静景描写的句子是:动景描写的句子是:6、文段中写景是从视觉上写,请从文中找出写俯视的句子是:仰视的句子是:7、归纳这段主要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阅后回答:1、文段蝇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猿声凄婉的句子是:2、文段中引用“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3、文章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第一段)。

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优美(第四段)。

归纳这段主要写:㈠、理解性的默写: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2、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3、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㈡、课文内容理解1、阅读课文: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2、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3、阅读课文,用自已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4、全文是按先后的顺序来写,描写四季景色时,主要突出夏水的,春冬之水的,秋景的。

5、“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水“清”;“荣”;山“峻”;“茂”。

如此“清荣峻茂”的三峡美景自然会使人产生的感受。

(最后一空用原文回答)6、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

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用原文回答)7、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春季:秋季:夏季:冬季:8、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什么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9、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10、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梦溪笔谈》二则教案教学设计年级:七年级课型:精读课课时:2课时执笔:韩云生审核:备课组时间:2014-12-学生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能初步把握作者在两则短文中所写的中国古代生物治虫和建筑技术方面的内容。

2.通过研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初步理解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子。

教学重点:1、古代科学成就。

2、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一、知识卡片文言文翻译小常识(1)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遵循下面三条原则:1.信。

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

2.达。

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3.雅。

译文语言要尽量优美一些,能表现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

就初中生而言,第三点是较高的要求,但前面两点是必须做到的。

(2)文言文翻译口诀: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古今同意,保留不译。

句中省略,括号补齐。

如遇倒装,调整语序。

偏义复词,删去衬字。

同义连用,只留其一。

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

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愿意。

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二、自主学习1、我搜集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是:2.作品概述:3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胠箧()旬日()其喙有钳()mi束()大rang()土中狗xie()4.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忽有一虫生()(2)其喙有钳()(3)悉为两段()(4)旬日子方皆尽()(5)土人谓之“傍不肯”()(6)钱氏据两浙时()(7)方两三级()(8)而动如初()5.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人皆伏其精练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皆伏其精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整体感知7.《以虫治虫》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天中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面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8.《梵天寺木塔》记叙了建筑家喻皓解决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四、合作探究9、《以虫治虫》中,哪一种虫简绍得比较详细?作者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10、《梵天寺木塔》中,作者为什么详细记叙喻皓的语言和“塔遂定”的原因?11、从《梵天寺木塔》中找出侧面表现喻皓建筑技艺高超的句子,写在下面。

12、动物中还有那些天敌?小组比赛。

13、在现今农业生产中,多采取喷洒农药的方式治虫,读了《以虫治虫》这篇短文,你觉得其所涉及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积极意义?五、教(学)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