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学的角度看高中文言文字词教学_张俊昭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字词解析与应用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字词解析与应用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字词解析与应用高中文言文是中国高中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字词解析与应用是学生们需要重点关注和掌握的内容,本文将从字词解析的方法、常用字词的应用以及字词与语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字词解析的方法字词解析是指通过分析、研究字词的构造、内涵和用法,以便正确理解和运用其含义的一种方法。

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学生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字词解析:1. 从构造入手:一部分字词的意义可以从它们的构造方式中推测出来。

比如,由“木”和“目”组成的“林”字,可以理解为“众多的树木”;由“心”和“丽”组成的“悦”字,可以理解为“心情愉快”。

2. 从上下文推测: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通过上下文的线索来推测字词的意义。

比如,如果一个句子中出现了“乃”字,而根据上下文可以判断出该字在此处的意义为“就是”或“就要”。

3. 从典故和典型表达中获取启示:文言文中经常会引用典故和典型表达,学生们可以通过了解这些典故和表达的意义,从而理解和运用其中的字词。

通过以上方法,学生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字词的意义,为后续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常用字词的应用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有一些常用的字词,学生们需要注意其正确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字词及其应用示例:1. 仁:常用于表达待人接物的仁爱之情,比如“仁人君子”、“仁义道德”。

2. 忠:常用于表达对国家、家族、事业的忠诚之情,比如“忠心耿耿”、“忠于职守”。

3. 信:常用于表达说话做事守信用的精神,比如“言而有信”、“守信用”。

4. 孝:常用于表达对父母的孝敬之情,比如“孝敬父母”、“孝道”。

在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中,学生们需根据具体的语境理解这些字词的含义,灵活运用,以使文章更加准确、生动。

三、字词与语境的关系字词与语境的关系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至关重要。

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对文字学融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对文字学融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化 , 更 为 重 要 的 是 意 义 的 变 化 , 随 着 汉 字 的简 化 , 汉 字 的 生 了 巨大 的 变 化 , 比如 好 多 部 首 和 偏 旁 都 发 生 了 简 化 或 调

些 原 始 意 义 正 在 逐 渐 消 亡 , 如 果 不 去 引 导 学 生 接 触 并 学 整 了位 置 。 面 对 简 化 后 的汉 字 ,学 生 不 知 道 它 们 的 原 始 形 习 古 代 汉 字 的 形 体 演 变 , 学 生 将 很 难 理 解 一 些 汉 字 所 传 达 态 , 往 往 无 法 体 会 汉 字 所 隐 含 的 文 化 内 涵 。我 们 通 过 对 文
对 文字 学 融于 高 中文言 文 教学 的 思考
。何 平
摘 要 :文字是解读文本、研 究文本 的基础 ,而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重要 学说 ,它探究文字的形体及意义的演变 历程 。探 究文 字的字体及 意义的演变,有 利于引导 学生体会 文字的本 义及其 引申义,进 而深入理解文字的文化 内 涵,最终可以准确解读 文本 的 内容。古代 汉字是 象形文字,它具有绘 画的美感 ,学习古代汉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 审美感知 ,进 而提升他们 学习文字 的兴趣 ,实现 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文字学 高中文 言文教学 影响
有 异 议 的 。 即 使 对 无 论 在 文 化 知 识 方 面 还 是 人 生 阅 历 方 面 百 姓 对 三 国 人 物 的 主 流 认 识 ( 曹 操 的 “ 白脸 ”说 ) , 如 大
都不可能 完全理解 、读懂名 著原著 的初 中生 ,笔者仍然 主 加上鲁 迅对演义 中刘备 、诸葛亮 的评说 : “ 显刘备之长 欲
取经 徒 哪 里 去 了? 其 实大 家 如 果 认 真 读 过 《 西游 记 》 原 著 , 对 周 版 的 “ 僧 ”, 也就 会 多 几 分认 同 了 ! 唐

文字学视角下的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探究

文字学视角下的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探究

文字学视角下的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探究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承载着汉字文化的精髓,还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词语运用方式。

实词作为文言文中的一类重要词类,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方面,需要从文字学的视角出发,通过探究实词的文学功能和语言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实词的过程中,真正领会其内涵,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一、文言文实词的文学功能文言文实词是具有鲜明的文学特点和功能的,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实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它不仅有着丰富的外延意义,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到一些实词进行修辞,如“山高水长”、“日月悠悠”等,这些实词不仅具有明确的概念,还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意蕴,可以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文言文实词在句法结构和语言运用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文言文中常常用到“喻”、“睿”、“庶”等实词,这些实词在文言文中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修辞功能,对于理解和把握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言文实词的语言特点文言文实词在语言表达和运用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这对于学生学习文言文实词具有一定的挑战。

文言文实词的语义变化和词义丰富使得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

文言文中的实词常常具有多种词义和用法,如“庶”既可以表示“众多”、“大多数”的意思,又可以表示“彼、此、其”等,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境推测和语义理解能力,从而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实词。

文言文实词的句法结构和语法功能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文言文中的实词常常用于虚宾句和虚主句中,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时能够准确把握句法结构和语法功能,做到语句通顺和意思表达准确。

三、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方法探讨在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中,应该注重从文字学的视角出发,通过探究实词的文学功能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实词的内涵和语用特点,提高语言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之联想法教案 (1)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之联想法教案 (1)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之联想法》教案乐昌市第一中学张俊醒【教学目标】1、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积累实词。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议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请你猜测一下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划横线的词的含义。

“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答案:绳,制裁。

通过成语“绳之于法”可以得知。

高考对文言实词不论是采取单独设题直接考查,还是融合到翻译中间接考查,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基础地位。

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着重将文言基础打牢。

一、成语联想法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在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可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成语联想法示例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课堂训练①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尽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欲盖弥彰清楚③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若即若离接近④轲自知事不就一蹴而就完成⑤赵奢之伦制其兵不伦不类类二、词语联想法古代的词大多是单音词,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古代的单音词就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合成词。

例如信:1.相信2.信任3.信用4.诚信1.愿下亲之信之信任2.小信未孚信用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4.忌不自信相信课堂训练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察看为汉家除残去秽除去三、邻字联想法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偏义复词,意思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或者两者意思一致。

浅谈《说文解字》对高中文言文字词教学的促进作用

浅谈《说文解字》对高中文言文字词教学的促进作用

浅谈《说文解字》对高中文言文字词教学的促进作用摘要:在高中的知识点中来说,文言文是重要的版块之一,占据了高中教材的众多版块。

同时文言文的教学也一直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文言文的教学中,对于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尤为困难。

中国汉字乃至古代文学,一字多意、一词多意都是非常常见的,而每个字、每个词语的意思的不同都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如果要想突破对于文言文词语教学的难点,教师们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去教学生们进行学习,所以合理的利用《说文字解》来进行教学,对高中文言文的字词教学是可以有效地起到促进作用的。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字词教学;促进作用引言: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自行和考定资源的字书,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对于研究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都是极为重要的资料。

在高中的日常教学中,在针对普通文章学习的时候,对于字词的学习和字义的学习本来就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日常所见的便是《现代汉语词典》的运用,所以要想更好的对高中的文言文的字词有所理解,同样也需要例如《现代汉语词典》这样的辅助资料来进行学习,而最好的选择便是《说文解字》。

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所收录的字都是根据这个词的形态来解释它的意思,将每一个字更加的具体化与形象化,同时里面也概括出了五百四十个偏旁部首,这些部首的划分同样也为《现代汉语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部首的划分起到了促进作用,所以利用《说文解字》来促进对高中文言文字词的教学是非常便捷与绝对有用的。

一、通过分析字形,掌握字义对于汉字的学习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明白每一个汉字说蕴含的意义,而字的形态与字意思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汉字百分之九十都是根据事物的形态或者声音而进行演变而来的,所以要想对文言文的字词有所进一步的理解,教师要合理的利用《说文解字》来对文言文的字词进行形状上的分析,再根据字形来了解字义。

只有先掌握了每一个汉字本来的意义,才能够让汉字在组成词语之后,也能够分析出它的词义。

文字学视角下的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探究

文字学视角下的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探究

文字学视角下的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探究
近年来,随着高考文言文卷的变化,对于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的学习和掌握变得尤
为重要。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中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实词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而对于实词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使其能够把握文言文的特点和内涵。


文将从文字学视角探究中学文言文实词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对实词的理解和运用。

实词是文言文的基
本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实词在句子中
的作用和功能,并通过大量的例句让学生学会辨别实词和虚词。

在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

文言文是一种语境丰富
的语言形式,而实词的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所变化。

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上下
文的语境判断实词的意义,并注重实词与其他词类的搭配。

可以通过课前阅读材料的选取,让学生了解到不同语境下实词的不同用法。

在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
多给学生提供模仿和运用实词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实词进行表达和写作。

可以通过课堂小组活动或者作文训练来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中学文言文实词的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和词义
辨析能力,并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只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才能更好地
帮助学生掌握中学文言文实词的学习。

从文字学的角度看高中文言文字词教学

从文字学的角度看高中文言文字词教学
述 的文字 学 的角 度 . 就 是利 用 许慎 分析 汉 字结 构 的“ 六书 ” 理 论 来 分 析 中 学 文 言 文 中 的 字 词 ,从 而 让 学 生 在 字 词 的 理 解 上 事半 功倍 , 为 文言文 的学 习奠 定基础 。
《 石钟 山记 》 )
4 . 引申为动词 增 长, 生长。例如 :
从 造字 的方法 来看 , 汉 字属 于表 意系统 的文字 , 字形 和字
义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 如 果 我 们 对 汉 字 形 体 结 构 能 够 有 正 确 的 认识 , 那 么 就 会 更 好 的 掌 握 汉 字 的本 义 和 引 申义 。 汉 字 的 本 义 和 引 申 义 在 较 长 的一 段 时 间 内 就 是 这 个 单 音 节 词 的 词 义 . 因
定 的传 统 文 化 底 蕴 奠 定 基 础 。 对于文 言文 的学 习而言 , 文 言 文
字 词是 学生领 会文 言文 中所蕴 含人文 精神 的基础 工具 。 因此 ,
理 解字 词是文 言文 教学 的首要 任务 , 也是 重 中之重 。 纵 观 高 考 语 文全 国卷 和各省 市 的试卷 . 文 言 文 阅读 占着 很 大 的 比 重 , 其 题 型 的设置 , 也 是建立 在理 解字 词的基础 之上 的 。因此 , 要 学 好 文 言 文 就 必 须 先 过 字 词 这 一 关 ,文 字 学 注 重 文 字 的 内部 结 构 和发展规 律 , 以求 更 好 的 理 解 其 本 义 和 引 申义 。 因 此 文 字 学 的 知 识 在 促 进 中学 文 言 文 字 词 的 学 习 方 面 有 着 得 天 独 厚 的 优
( 三) 行
许慎 《 说 文解 字 ・ 叙》 : “ 象形者, 画 成其 物 , 随 体诘 诎 , 日、

用文字学和训诂学指导文言实词学习

用文字学和训诂学指导文言实词学习
教师经验·语文
竺 J
用文字学和训诂学指导文言实词学 习
文/上海市 曹杨 中学 彭丽娜
【摘 要 】本文结合作者在教 学中将文字学和训诂学知识融入 中学语文课 堂的实践 ,提 出对 高中文言实 词教 学的相关思考 ,旨在探 索任务群教 学 目标的 实现 ,并对 当前 高中文言词语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
43
l 见,弋擞学 2019/lAB I


教师经验·语文
是迭韵关系 ,属于同部字 ,因而 出现假借之 义。 3.六 书 与 义 训 义训不 同于形训和 声训,它不考虑 词义的来源 和
与 形声的关 系,而是通过现 有的意 义来做 出解释 。所 以,义训需要通 过文献 资料 作为考证来解 说词义 。在 中学语文教 学中,属于 文字 学和义训相结 合的则主 要 涉 及六书中 的假借 ,即以本 字和假借字相 训释 。
【关键词 】文言 文 词汇 文字学 训诂 学
一 、 文 字学 、训 诂 学融 入 中学文 言文 教学 的必要性
我国传 统的语 言文字 学在古时被称为 “小学”,包 括 文字学 、音韵学 和训诂 学三个方面 。这是古人学习 语 言文字的基础 ,是为识字 和阅读书籍服务 的。文字 学主 要是对文字体 系一般规律 的研 究,包括文字的起 源 、发展和变 化 。训 诂学 是 “用现 今语言 解释 古代语 言,用通俗语 解释方 言或者 难懂 的话”的方法解 释古 籍 中 的 词 句 。在 教 学 实 践 中 ,我 结 合 学 生 的 实 际 学 情况 ,在高 中文 言高频词汇教 学中融入文字学和训诂 学知识,有 的放矢地进行 系统的学法指导 。
文字形为 言,小篆写为 旦,像太阳从地面上刚刚升起,
“日”为太阳 ,“一 ”为地 。正所谓 :“旦,明也 。”“旦者 , 谓 日出半 明之 时。”所 以,太 阳 升 起,即为 “天 明,早 晨 ”,这也正是它的本义 。“早晨 ”是一 日之始,由此而 扩大 引申为 “天 ,日”。(2)会意字与形训 。会意字是 以象形和指示字 为基础 ,由两种或两种 以上 的字符组 成 ,是合体字 。利用离析 字形 的方法来讲解 文中的会 意字 ,可 以将 字义讲 解透 彻 ,让学 生根据字 形来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甲骨文字形为 ,金文字形为 。 余永梁《殷墟文字考 续考》中言:“长,实像人发长)貌,引申為長久之義。 ”因此,可 见其本义是头发长,这是个具象的概念,古人为了表示“长”这 个抽象的概念,就将具象引申为抽象。因此就有了与“短”相对 的“长”义。
1.与“短”相对。 例如: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荀子·劝学》)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贾谊《过秦论》) 2.由 具 体 的 事 物 的 “长 ”,引 申 为 抽 象 事 物 的 “ 长 ”, 即 指 长 久,用来形容时间长。 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战国策· 荆轲刺秦王》) 3.引申为年长的:排行第一的,跟“幼”相对。 例如: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王羲之《兰亭集序》) 是故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 (苏轼 《石钟山记》) 4.引申为动词增长,生长。 例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魏征《谏太宗十思书》) 例1、2之 “长 ”读chang。 例3、4之 “长 ”读zhang,其 义 亦 为 “长”这个概念的引申,即“变长”,形容词的动化。 上述四种义 项,若从读音入手,再结合字的本义,“长”的这些意思就很容 易掌握了。 (二)克
[关键词] 文言文;字词;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145-3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希望 通过文言文教学,让学生能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并且在这个 基础上拓展阅读,进而能对古代作品进行鉴赏评价,为形成一 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而言,文言文 字词是学生领会文言文中所蕴含人文精神的基础工具。因此, 理解字词是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重中之重。纵观高考 语文全国卷和各省市的试卷,文言文阅读占着很大的比重,其 题型的设置,也是建立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要学 好文言文就必须先过字词这一关, 文字学注重文字的内部结 构和发展规律,以求更好的理解其本义和引申义。因此文字学 的知识在促进中学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 势。曾经有学者就提出过“古文字教学法”,就是把甲骨、金文、 篆文等古文字形体运用到文言文字词的教学中。 本文所要讲 述的文字学的角度,就是利用许慎分析汉字结构的“六书”理 论来分析中学文言文中的字词, 从而让学生在字词的理解上 事半功倍,为文言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小篆字形作 ,《说文解字》:“本,木下曰本,从木,一 在其下。 ”“一”指出“本”的含义,表示草木的根部。 ”
(一)本义是草木的根。 例如: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二)引申为根源、来源、原本、本来。 例如: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李密《陈情表》)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 (龚自珍《病梅馆记》) (三)又有名词义引申为动词义,推究原因。 例如: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欧阳修《伶官传序》) 三、会意 许慎《说文解字·序》:“会意者 ,比类合谊,以见指 撝 ,武、 信,是也。 ”就是说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合并在一 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成为一个新词。 会意字可以组合不同 的独体字来表示新的意义,可以在形式上组合,也可以在意义 上组合,相对于象形、指事而言,会意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会 意字的数量要比象形、指事要多。 (一)安
甲骨字形作 , 其字形为通往四方之路。 (《说文解字》: “行,道也。 ”其本义是道路。 )
1.因 为 十 字 路 口 是 纵 横 交 错 的 , 又 因 军 队 排 列 横 竖 有 致 , 因此又引申为军队。 例如: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贾谊《过秦论》) 当其作 为名 词时 ,其 读音 为hang,当其 作为 动词时 ,其 读 音为行。 2.本义是道路。 道路是用来行走的,因此就引申为行走, 去。 例如: 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
文 化 论 坛 2013 年第 6 期
五、总结 中华的文明,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汉字在其中的角色不仅 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汉字的形、音、义就是一部活生生的 文化体。 我们若在具体的字词教学中, 能够运用文字学的知 识, 让学生了解一个字词的来龙去脉, 不仅仅让学生掌握词 义,并且了解了其后所蕴含着的文化,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同时也是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要求的具体体现。
文 化 论 坛 2013 年第 6 期
从文字学的角度看高中文言文字词教学
张俊昭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湘乐学区, 甘肃 庆阳 745200)
[摘 要] 高中文言文中字词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看起来简单,但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好却比较困难的部分。 本文试图运用文字学的知识,从
造字法的角度出发,分析字词的本义、引申义,让学生知道其来龙去脉,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从而让文言文字词学习事半功倍。
从造字的方法来看,汉字属于表意系统的文字,字形和字 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我们对汉字形体结构能够有正确的 认识,那么就会更好的掌握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汉字的本义 和引申义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就是这个单音节词的词义,因 此,凭借字形来探求词义,这对于积累文言文词汇,对于阅读 古代文化典籍有很大的帮助。
小篆字形作 ,《说文解字》:“引,开弓也。 从弓,丨。 ”段玉 裁《说文解字注》:“此引而上行之丨也,为会意,丨亦象矢形。 ” 引的本义为拉弓这个动作。
1.本义是开弓。 从而引申为拖,拉,牵挽。 例如: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廉颇蔺相如传》) 相如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传》) 2.引申为导引,带领。 例如: 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传》) 引以为流觞曲水。 (王羲之《兰亭集序》) 3.引申为持取、拿出。 例如: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左传·荆柯刺秦王》) 4.引申为延伸,伸长,延长。 例如: 秦王惊,自引而起。 (《左传·荆柯刺秦王》)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王勃《滕王阁序》) 四、形声 许慎《说文解字·序》:“形声者 ,以事为 名,取譬相成 ,江 、 河 ,是也。 ”形声字由形符和声符构成 ,是合体字,形符表义类, 声符表音读 。 形声字的构成方式 ,比象形、指事 、会意增加了声
甲骨字形为 ,像双手执武器形。 小篆字形作 。 《说文解 字》:“兵,械也”。 其本义当为兵器、武器。
1.兵器、武器,是名词。 例如: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 下,非有诏不得上。 (《战国策·荆柯刺秦王》)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孟子·寡人之于国 也》)
下面我们在高中文言文的常用实词中选取有代表性的 字,用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造字法就其本义和引申义, 以及对其引申的规律做一研究。
一、象形 许慎《说文解字·叙》:“象形者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 月是也。 ”就是把客观事物的形体描绘出来,但是又不是原原 本本的还原,而是选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且突出这个特征, 以便识别。 在高中文言文中,我们选取属于象形字的“长、克、行”做 例子。 (一)长
145
理论前沿 2013 年第 6 期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传》) 3.又由具体行走这个活动,引申为抽象的行动、执行。 例 如: 余嘉其能行古道。 (韩愈《师说》) 4.又引申为行为。 例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 学》) 二、指事 许 慎 《说 文 解 字·序 》“指 事 者 ,视 而 可 识 ,察 而 见 意 ,上 、下 是也。 ”指事,是指出文字的意义之所在。 指事字比象形字抽 象,是符号性很强的文字,数量不多。 在高中文言文中,我们选取“本”来做例子。
甲骨字形作 ,小篆为 。《说文解字》:“安,静也。从女在 宀下”从字形看,似一个女子坐在屋下,本义为安居、安宁。
1.安定、安居。 例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2.由安定等义引申为舒适,安逸。 例如: 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在高中文言文中,学生对“安”的理解是比较容易的。 (二)兵
其甲骨文字形为 ,小篆字形为 。 《说文解字》:“克,肩 也。 象屋下刻木之形。 ”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
1. 本义为胜任, 此义用到战争之中就可引申为战胜,攻 下。 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又有本义可引申为能够。 例如: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三)行
146
2.由武器 引申 为拿着 武器 的人,即 战士 、士 兵 、军 队 。 例 如: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 界。 (《战国策·荆柯刺秦王》)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战国策·荆柯刺秦王》)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实,在字词的发展过程中,一个词词义的最初产生往往 是名词性的,在以后的逐渐发展中,名词性逐渐向动词性、形 容 词性 等其他 词性 发展 。 若 让学 生掌握 这一 规律 ,则 对词 义的 掌握变得更容易接受。 (三)非
甲骨字形作 ,金文字形为 ,小篆字形为 ,《说文解 字》:“非,违也。 从飞下翅,取其相背也。 ”徐灏注笺:“从飞下 翅 ,谓取飞 字之 下体而 为此 篆耳 。 钟 鼎文 ……正 合‘从 飞下翅 ’ 之语。 ”其本义为违背的意思。
1.本义是违背。 从而引申为不是,表示否定。 例如: 非曰能 之,愿学焉。 (《论 语·子路、曾哲、冉有 、公西 华 侍 坐》) 唯 求 则 非 邦 也 与 ? (《论 语·子 路 、曾 哲 、冉 有 、公 西 华 侍 坐》) 2.又引申为没有。 例如: 非有诏不得上。 (《战国策·荆柯刺秦王》) 且夫天下非小弱者也。 (贾谊《过秦论》) 非抗于六国之师。 (贾谊《过秦论》)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贾谊《过秦论》) 3.引申为错误。 例如: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引申为批评,非难。 例如: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庄子· 逍遥游》) (四)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