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常规检查及注意事项概要

合集下载

《脑脊液常规检查》课件

《脑脊液常规检查》课件
《脑脊液常规检查》PPT 课件
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人体脑 脊液的情况。本课件将详细介绍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目的、采集步骤、理化检 查以及解读结果等内容。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目的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目的是为了评估脑脊液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及了解患者 是否存在脑脊液异常的情况。通过该检查,医生可以判断出一些常见的脑脊 液病理情况。
脑脊液样本的采集步骤
准备工作
打开脑脊液采集套装,检查有无损坏,准备 好采样器具。
穿刺操作
用无菌针头进行穿刺,采集脑脊液样本。
穿刺点选择
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穿 刺点进行脑脊液采集。
处理样本
将采集到的脑脊液样本放入采样管中,严密 封闭,标明患者信息。
脑脊液的理化检查
外观和颜色
观察脑脊液的外观和颜色,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清澈透明 的。
特征 细胞计数增高、白细胞分类异常 脑脊液颜色异常、红细胞计数增高 特定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结果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和限制
1
注意事项
脑脊液采集过程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注意无菌操作。
2
限制
脑脊液常规断。
3
安全考虑
在进行脑脊液采集时要注意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性。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的解读
1 正常结果
2 异常结果
3 进一步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正 常,未发现异常情况。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异 常,可能存在脑脊液感 染、脑脊液出血等病理 情况。
对于异常结果,通常需 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如脑脊液培养、脑脊液 细胞学等。
脑脊液异常的常见病理情况
病理情况 脑脊液感染 脑脊液出血 脑脊液肿瘤标志物

脑脊液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实验室检查

02
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的方法
腰椎穿刺术
01
定义
腰椎穿刺术是一种通过腰椎间隙插入针头抽取脑脊液的方法。
02 03
操作步骤
在无菌条件下,患者取侧卧位,背部与床面垂直。选择腰椎间隙,局部 消毒后,用带针芯的穿刺针穿透皮肤和椎间韧带,进入蛛网膜下腔,抽 出针芯,缓慢抽取脑脊液。
注意事项
腰椎穿刺术是一种有创性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如颅内压 升高、脊柱畸形等。术后需平卧4-6小时,以防低颅压头痛。
小脑延髓池穿刺术
定义
小脑延髓池穿刺术是一种通过枕骨大孔穿刺小脑延髓池抽取脑脊液的方法。
操作步骤
在无菌条件下,患者取侧卧位,头部前屈。选择枕骨大孔部位,局部消毒后,用带针芯的穿刺针穿透皮肤、肌肉和椎 骨,进入小脑延髓池,抽出针芯,缓慢抽取脑脊液。
注意事项
小脑延髓池穿刺术风险较高,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如脊柱畸形、颈椎外伤等。术后需平卧2-4小 时,以防低颅压头痛。
04
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细胞计数
正常值一般在(0-8)×10^6/L,若 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提示存在中枢神 经系统感染、肿瘤、脑出血等疾病。
葡萄糖测定
正常值一般在2.8-4.5mmol/L,若葡 萄糖含量降低,可能提示细菌性脑膜 炎或真菌性脑膜炎。
蛋白质测定
正常值一般在0.15-0.45g/L,若蛋白 质含量升高,可能提示炎症、肿瘤或 脑脊液循环障碍。
差。
检查后的护理与观察
休息观察
患者在接受脑脊液检查后应卧床休息,观察是否有头痛、恶心、 呕吐等不适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饮食护理
患者在检查后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过度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以免 加重身体负担。

脑脊液的常规检查

脑脊液的常规检查
侧脑室穿刺CSF蛋白含量:0.05~0.15 g/L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与年龄成正比,儿童含量较低,成人稍高,老年人又较成年人高。
【注意事项】
(1)脑脊液如有多量细胞或混浊源自应先离心以除去。如蛋白质浓度过高,应先行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重新测定。
(2)加入SS-S试剂的操作手法和速度、室温及比浊前的放置时间都会影响实验结果。故操作时应注意控制加入试剂的方式和比浊时间与标准管一致。应随气温改变,勤做标准曲线。
(4)病毒性脑膜炎、乙型脑炎、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肿瘤等病变时,脑脊液浊度上没有明显的改变或微浊。
(三)凝固性
正常人脑脊液静置24小时脑脊液不凝固,当脑脊液内蛋白质(包括纤维蛋白原)增至10 g/L以上时,可出现薄膜或沉淀。
病理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使血脑屏障被破坏,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进入脑脊液,因此脑脊液抽出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凝固。
2.邻苯三酚红钼络合显色法
【原理】
邻苯三酚红与钼酸结合,形成了一种在467nm有最大吸收的红色络合物;当这种络合物在酸性条件下与蛋白质结合时,生成蓝紫色络合物,在598nm处有最大吸收。
【试剂】
邻苯三酚红缓冲液(2.4 mg/dL)
5.褐或黑色见于侵犯脑膜的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肉瘤。
(二)透明度
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
病理情况下:当脑脊液中含有较多的细胞、细菌、蛋白等时,脑脊液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混浊。
(1)化脓性脑膜炎:白细胞极度增加,脑脊液呈白色脓性混浊。
(2)结核性脑膜炎:白细胞数重度增加,脑脊液为毛玻璃样混浊。
(3)脑室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红细胞增多,为血性混浊。
脑脊液的常规检查
包括脑脊液的颜色、透明度及凝固性。正常脑脊液外观无色、透明,静置24小时不凝固。比重为1.003~1.008(平均为1.005),pH为7.35~7.40,呈弱碱性,脑脊液pH较血pH稳定。脑脊液的酸碱状态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①血液和脑脊液间在不同部位的CO2弥散量;②通过血脑屏障,H+和HCO3-的分布;③从脑神经细胞释放酸性代谢产物的速度等。

临床脑脊液检查采集送检顺序规范及采集注意事项

临床脑脊液检查采集送检顺序规范及采集注意事项

临床脑脊液检查采集送检顺序规范及采集
注意事项
脑脊液检查采集送检顺序规范
由于穿刺伤,第一管可能含有血碎片、组织液和污染的皮肤微生物,可能在培养中产生错误的结果,第一管不应该被用于微生物学检查,它最适合用于化学和免疫学检测。

如果仅获得少量脑脊液病情必须使用单个管收集,必须首先用于微生物检测,以确保无菌培养,再进行细胞计数,如果有足够的剩余量,可以做化学和免疫学检测。

脑脊液采集注意事项
1)采集顺序
第一管:化学和免疫学检查
第二管:细菌性检查
第三管:细胞计数和分类(常规检查)
如疑有肿瘤可再留一管:脱落细胞学检查。

2)送检时间
最好于抗生素使用之前,收集标本后,常温下15分钟至1小时内送到实验室,脑脊液标本不可放置冰箱保存。

2、脑脊液细菌培养的局限性
细菌培养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金标准,但是也有很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假阴性和假阳性。

造成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原因,首先细菌培养和鉴定药敏试验与检查者的经验能力直接相关;
假阴性主要的影响因素:培养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培养条件不正
确等;
假阳性的结果:主要是由于污染,污染来源两个方面,一是临床采取标本时,由于操作的不严格造成附近正常菌群的污染,另外一种是实验室操作时造成的污染。

3、寡克隆区带的应用是什么?
临床上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脱髓鞘病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但由于脱髓鞘性疾病在早期病理学改变并不明显,影像学检查和常规并不能有效的及时发现。

一般脑脊液IgG的增加发生较早,所以对患者血清和CSF同时进行电泳以检测寡克隆区带是否存在,也是早期诊断脱髓鞘疾病的一种检测指标。

脑脊液采集规范及操作规程

脑脊液采集规范及操作规程

脑脊液采集规范及操作规程脑脊液采集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诊断或排除多种神经系统疾病。

脑脊液采集规范及操作规程的制定对保证采集质量,减少并发症,确保患者安全非常重要。

下面是脑脊液采集规范及操作规程的一般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脑脊液采集规范要求: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保证采集器械、试剂及环境的无菌。

2. 采集前仔细询问患者病史,特别是有关出凝血异常或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3. 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解释脑脊液采集的目的、方法及可能的并发症,获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

4. 采集前测量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频率和体温。

5. 采集前禁止患者进食,保证采集过程中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6. 采集前准备脑脊液采集所需器械、试剂,包括腰穿针、采集管、标本收集器等,并检查其完好性。

7. 慎重选择穿刺部位,禁止在颈部、脊柱畸形或感染区域进行脑脊液采集。

二、脑脊液采集操作规程:1. 患者仰卧位,双腿屈曲,腰椎屈曲,头略偏向一侧。

2. 无菌操作,穿刺部位用酒精消毒,然后覆盖无菌巾。

3. 注射局部麻醉剂,等待数分钟,确保麻醉充分。

4. 采用细长、切削尖的针头,顺切口方向于终正中线的下水平划线后1-2cm处,逐层穿透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直至穿过硬膜进入蛛网膜。

5. 通过穿刺针的腔道,插入一根0.5ml以下的无菌试管,从而直接收集脑脊液。

6. 采集结束后,轻轻拔出穿刺针,并立即采集血样。

7. 拔出穿刺针后,用带有胶贴的无菌敷料覆盖创口,以避免感染。

8. 患者采集后保持卧床休息,观察其神经系统状态变化,并监测生命体征。

9. 将收集的脑脊液标本送至实验室,及时进行相关检测。

三、脑脊液采集后的注意事项:1. 观察患者有无颈背痛、头痛、恶心、呕吐、腰痛等不适症状,如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等,如有异常变化应及时处理。

3. 观察脑脊液出血情况,及时处理。

4. 鼓励患者多饮水,以排泄多余的脑脊液。

脑脊液常规检查及注意事项

脑脊液常规检查及注意事项

·144·脑脊液常规检查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开展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检验项目,包括一般形状检查、细胞计数与分类、蛋白定性与定量、葡萄糖定量测定、微生物学检查、细胞学检查等检查内容,脑脊液由于采集难度较高,操作繁琐,检查结果易受到主观因素影响。

因此,在开展脑脊液常规检查时,需要严格做好质量控制,使实验的准确性、精确性、可靠性有效提高。

本文对脑脊液常规检查的内容及检查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进行总结,论述如下。

1标本收集与处理流程开展脑脊液检查时,需要抽取脑脊液3管,收集时应选择带盖的无菌管,以避免外界细菌感染脑脊液。

第一管脑脊液开展细菌培养,第二管脑脊液开展化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第3管开始一般性状检查、细胞学检查。

脑脊液标本采集后要立即送检,采集至送检时间应控制在1小时以内,避免标本采集后放置过久,脑脊液的性质发生改变,对检验结果准确性造成不良影响。

2一般形状检查标本为血性时主要是由于穿刺损伤出现的新鲜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陈旧性出血产生。

想要对出血性状进行检查时,可根据三管试验观察,若前后三管红色逐渐变浅则为新鲜出血,而红色均匀一致则为陈旧性出血。

离心处理后,上清液颜色透明无色者为新鲜出血,而呈现黄色或淡红色时为陈旧性出血。

穿刺损伤出现的新鲜血液,经上清液隐血实验为阴性,而观察红细胞形态与白细胞数时均无改变。

蛛网膜下腔出血开展隐血试验时为阳性,红细胞形态呈现锯齿状、皱缩,白细胞计数可出现反应性增加。

蛛网膜下腔梗阻会因脑脊液长期滞留,检查时,蛋白含量>1.5g/L,颜色变黄,且蛋白含量越高颜色越黄,达到30~50g/L时,脑脊液可自凝,出现黄色胶冻状。

脑脊液胆红素>8.5μmol/L时,可被黄染。

穿刺出血后脑脊液可检出红细胞,出现液体微微浑浊,而白细胞数>300×106/ L时可见明显浑浊。

3细胞计数与分类血性脑脊液发生后应校正白细胞计数,主要是以白细胞与红细胞1:700比例,根据红细胞数量对白细胞进行估算。

脑脊液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脑脊液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脑脊液标本采集注意事项1.术前准备:-在进行脑脊液标本采集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其病史和症状,排除禁忌症。

-必须告知患者采集过程及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并记录在案。

-确保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正常,必要时进行凝血功能检查。

2.采集部位:-通常情况下,脑脊液在腰椎部位进行采集。

选择采集部位时,应注意远离脊柱的骨板,以减少损伤风险。

-采集部位要求患者采取适当的俯卧位或侧卧位,保持脊柱弯曲,以扩大间隙。

3.无菌操作:-采集过程需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以减少细菌污染风险。

医护人员必须戴口罩、手套、帽子和无菌衣物,并进行手部消毒。

-所有使用的采集器具和材料必须经过高度消毒,以确保无菌状态。

4.采集器具选择:-采集器具应该是一次性使用的,以避免交叉感染风险。

-常用的脑脊液标本采集器具有针头、针体、抽液管和收集管等,选择适当的采集器具对于采集过程的顺利进行很重要。

5.采集过程:-在进行脑脊液标本采集时,医护人员需要逐步采取操作,确保患者安全和舒适。

-事先对采集所需的器具进行准备,如清除针头保护盖、连接抽液管等,以减少采集时暂停的时间。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将针头平行插入脊柱中,进入腰椎或脊髓腔,进行抽取脑脊液。

-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反应和不适症状,做好沟通和安慰工作。

6.采集量:- 根据医疗需要,一般采集的脑脊液量为3-5 ml,但这可能因医生的判断和具体的检测需要而有所不同。

-采集的脑脊液需要尽快送至实验室检测,延迟时间尽量控制在30分钟以内。

7.采集后处理:-采集过程完成后,针头应该立即缓慢拔出,患者需要保持俯卧位或侧卧位,以防止出血和其他并发症。

-患者需要随时观察,如果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总之,脑脊液采集是一项重要但复杂的操作,医护人员需要掌握相关技术,严格遵循操作规范,以确保采集的脑脊液标本质量良好,并减少患者的不适和并发症的风险。

脑脊液常规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

(1)微混: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溃)。 (2)米汤样(脓性):化脓性脑膜炎。 (3)毛玻璃状: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静置24h,液面上有白絮状薄膜形成、取出涂 片,干燥固定后抗酸染色,可发现抗酸杆菌)。 (4)凝块:麻痹性痴性痴呆、脑脊髓灰质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 性脑膜炎。 (5)黄色凝块:脊髓肿瘤晚期。 (6)凝固:蛛网膜下腔阻塞(肿瘤、椎骨脓肿、炎症性粘连)。
采集过后立即送检,
脑脊液采集检查为 何顺序一定是第一 管做细菌学,第二管 做生化检验,第三管 是细胞分类 呢????
2019/3/29
8
主要是在穿刺操作中穿刺 针通过组织时有组织损伤,损 伤的组织和组织液污染穿刺针 和附近脑脊液,可能对生化及 细胞学检查有影响,而对细菌 学检查影响较小,第一管抽取 脑积液过程也就冲刷了穿刺针 以减少对生化及细胞学检查的 影响。 实验室检查影响因素很多, 我们应该注意每一个的环节, 尽可能的减少误差,提高结果 的准确度,以免干扰临床思维。
2.葡萄糖(Glucose)检查
参考值 2.5~4.5mmol/L(正常情况下是人血糖水平的2/3)
正常脑脊液中葡萄糖与血液中葡萄糖呈恒定的比值,过去认为 是由于血脑屏障可以通透葡萄糖所致;后来认识到这种通透并
不是简单的弥散,而是膜转运,称为携带运转或携带弥散。脑
脊液中葡萄糖含量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 ①血液葡萄糖的浓度; ②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③脑脊液中葡萄糖的酵解程度; ④携带运转系统的功能。
( 2 )试剂与标本的比例 10 ∶1 先加试剂煮沸后无颜色改变再加标本, 以免试剂质量影响实验结果,确保实验质量。
3.氯化物(Chloride)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脊液常规检查及注意事项王永春,毕经丽(山东省潍坊市脑科医院检验科261021【关键词】脑脊液; 蛋白定性; 细胞计数DOI:lO.3969/j.issn.1672—9455.2010.21.080中圈分类号:R446.14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9455(201021—2428-02脑脊液常规检查包括一般性状检查、蛋白定性、细胞计数、细胞分类、蛋白质定量、葡萄糖定量测定、氯化物定量测定、微生物学检查、细胞学检查等[1]。

脑脊液常规检查是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治疗、病情衍变等方面不可缺少的监测项目, 且其采集方法有一定困难,操作繁琐,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做好脑脊液检壹的质量控制,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精密度具有重要意义,现总结如下。

1标本收集和处理用带盖无菌管收集3管脑脊液,第1管做细菌培养,第2管做化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查,第3管做一般性状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标本采集后要立即送检,一般不超过1h。

放置过久,性质发生改变,影响检验结果。

2一般性状检查2.1标本为血性常由于穿刺损伤(新鲜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陈旧性出血引起,二者鉴别结果见表1。

表1穿刺损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2.2蛛网膜下腔的陈旧性出血红细胞破坏、溶解,出血4~ 8h即出现红色。

蛛网膜下腔梗阻由于脑脊液长期滞留,当蛋白含量超过去1.5g/L时,颜色变黄,其黄色程度与蛋白含量成正比。

当蛋白含量达到30~50g/L时,脑脊液可自凝而呈黄色胶冻状。

脑脊液胆红素浓度超过8.5/tmol/L时即可被黄染。

2.3穿刺出血脑脊液中有红细胞,可引起微浊。

白细胞数如超过300×106/1,可变为浑浊。

3细胞计数、分类3.1因穿刺损伤血管引起血性脑脊液,白细胞计数结果必须校正。

其校正方法:(1可以以红细胞和自细胞之比(700:1的关系估计自细胞;(2通过外周血红细胞及自细胞和脑脊液中红细胞数计算出从血液中带人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数。

3.2细胞计数应注意新型隐球菌与白细胞、红细胞区别,新型隐球菌不溶于乙酸,加优质墨汁后可见不着色荚膜。

白细胞也不溶于乙酸,加酸后白细胞核和胞质更加明显-红细胞加乙酸溶解。

3.3白细胞计数试管或吸管中的冰乙酸要尽量去尽,否则结果偏低。

3.4若标本陈旧。

细胞变形时,白细胞直接分类法误差太大, 推荐用涂片染色分类计数法,收集细胞时离心速度不能太快, 否则细胞形态受影响,涂片固定时间不能太长,更不能高温固定,以免细胞皱缩。

3.5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脑脊液细胞敦时,因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的对象主要是全血,其最适测定范围是全血细胞数量的范围,脑脊液中细胞数量一般会少于血液,因此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具备了对微量标本测定的全自动m细胞分析仪,具有测定全血的功能,极大地拓宽了线性范围,利用此功能对脑脊液进行测定后除以其稀释倍数,从而得到脑脊液细胞计数及分类较准确的结果。

4细胞学检查4.1脑脊液细胞学发现瘤细胞通常有确诊价值,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较少,80%左右为脑和脑膜的白血病浸润或其他癌、瘤转移口]。

自血病细胞和其他肿瘤细胞表现为细胞总数增多,胞体形态与大小不一,胞核增大,核仁大而增多,核浆比例失调,细胞分裂像增多等。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疗效评估和复发预报等提供可靠的形态学依据。

4.2细菌性脑膜炎和脑炎的病理过程大致分为相继的渗出、增殖、修复和变性4个期。

脑脊液白细胞的数量及种类随病变过程可有不同变化,在掺出期增高的细胞常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达90%或更高,如炎性反应继续发展,进而演变成脓细胞;在炎性反应增殖期,经抗生素的有效治疗后,细胞总数特别是嗜中性粒细胞下降,此时单核细胞明显增多,并常见巨噬细胞;病情进入修复期时。

嗜中性粒细胞渐趋消失;巨噬细胞明显减少,而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相对增多。

病毒性、结核性或真菌性脑膜炎和脑炎的脑脊液多数自细胞总数没有明显增高趋势, 细胞学特点多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少数随病情变化或并发症出现而白细胞可呈现不同种类的增多。

5微生物学检查脑脊液中找到结核杆菌是诊断结核性脑膜炎(tbm的宜接依据。

各种文献报道差异较大,一般认为涂片阳性率小于 10%,培养阳性率为10%~40%。

Jordan jimenez等[3]报道 zhiel~nielsen涂片阳性率为3.5%,培养阳性率为32.o%。

取足量脑脊液高速离心后取沉渣以及脑脊液静置24h后取纤维蛋白膜涂片可提高检出率。

张茉莉等“]报道采用离心集菌甩涂片法检测tbm患者脑脊液抗酸杆菌的敏感性可达66.4%, 特异性为100.o oA。

真菌性脑膜炎以新型隐球菌感染最常见, 经优质墨汁染色常可发现大小不~、芽孢状的圆形新型隐。

球菌。

6化学检查6.1潘氏试验所需标本量少,灵敏度高,试剂易得,操作简便, 结果易于观察,其沉淀多少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部分正常脑脊液亦可出现极弱阳性结果,当蛋白定量为250mg/L对即出现一个(+(医学教育网。

苯酚试剂不纯可引起假阳性,室温万方数据鳖医学与临床2010年11月第!查箜;!塑 !,ab Med Clin,November 2—0—10,!丛!!堕!:型・2429・低于10℃苯酚饱和度降低可引起假阴性。

尿分析仪法检测蛋白质其灵敏度为300mg/L,且只对清蛋白敏感,对球蛋白不敏感¨j。

在脑脊液检测中,球蛋白检测意义更大,因为当有脑组织和脑膜疾病时,大多伴有球蛋白增高,且尿分析仪并不能客观地反映出来,而且尿分析仪结果的级差范围较大,与潘氏试验判定结果的分级也不能完全吻合。

因此认为脑脊液蛋白质的检测不宣使用尿分析仪。

6.2脑脊液中蛋白含量远远低于血清蛋白含量,正常值为 0.1t0.45g/L,且既有清蛋白又有球蛋白[“。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蛋白方法~般为双缩脲法,敏感度不够,最适测定范围为10~120g/L,因此不能用来对脑脊液蛋白进行定量测定,可选用针对脑脊液和尿液低蛋白测定的专用试剂盒。

脑脊液葡萄糖含量低于血清正常值,为2.8~5.0mmol/L,相当于血清的60%,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葡萄糖测定线性范围内,可对其准确测定。

但在病理状态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时,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明显降低,仪器测定结果重复性差, 此时需根据脑脊液细胞计数、蛋白测定结果和临床诊断对其进行验证。

用于化学法测定只能在(一~(+之间,诊断能力较差。

氯离子含量约为血清含量的1.2~1.3倍,正常范围在 110~130mmol/L之间,测定时脑脊液的基质效应与血清差异较大,要获取准确测定结果,可用去离子水对脑脊液一定倍数 (1.5倍左右稀释进行测定。

7结果可靠性检查及分析脑脊液常规检查各项结果之间有一定相关性,每一种疾病造成脑脊液改变都不是某个单一指标的改变,而是系统的全局变化。

当细胞分类以单个核细胞为主时,多为病毒性感染或慢性感染,细胞计数一般较高,外观正常或稍微浑浊,葡萄糖降低不明显,蛋白增高不显著‘61}当细胞分类以多核细胞为主时,多为细菌性感染,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外观浑浊,葡萄糖降低明显,蛋白增高明显等。

脑脊液的测定结果不能前后矛盾,要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结合,是符合疾病的病理过程的・有价值的, 可以进行合理解释的结果。

参考文献[13罗春丽.临床检验基础I-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88-198.[2]粟秀初,孔凡元.实用脑脊液细胞学图谱[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81-88.[3]Jordan jimenez A,tagarro gareia A,Baquero artigao F,et a1.tuberculous meningitis:a review of 27years[J].An Pediatr,2005,62(3:215-220.[4]张茉莉,韦小民,薛承岩.离心集菌甩片法提高脑脊液抗酸杆菌的检出率口].检验医学,2006,21(2:175—177. [5]张显达,赵玉德.自动分析仪检测脑脊液常规的评价[J].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3(I:81.[6]李琳,周炳华,刘志华.利用全自动分析仅测定脑脊液常规的注意事项[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8:6894— 6895.(收稿日期:2010—06-08AVE一763C型尿液沉渣分析仪的维护及常见故障排除袁先武,崔进,冉奕,何仕饮,谯兆刚,田洪淑,杨凤娟,黎小琴(贵州省沿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565300【关键词】AVE-763C型尿液沉渣分析仪; 常见故障; 维护DOI:10.3969/j.issn.1672—9455.2010.21.081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9455(201021—2429—021随着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在临床尿液检验中的普遍应用,不仅提高了检验科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使检验结果快速化、报告更加标准化。

AVE-763C型尿液沉渣分析仪是湖南爱威公司生产的,具有强大的软件功能系统, 其分析原理为机器视觉(自动显微镜和数码图像采集配合,采用计算机和图片处理识别软件,能自动跟踪、识别和分类尿液中的有形成分[1]。

操作简便,可对标本进行多次重复检测,其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好,是检验科的好帮手。

在实际工作中,仪器的日常维护保养、故障排除及确保仪器正常运行也是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否则给检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2]。

现就本科室使用AVE-763C型尿液沉渣分析仪谈谈其日常操作中维护保养和常见故障排出的体会。

1仪器安装环境AVE-763C型尿液沉渣分析仪通常与尿液千化学分析仪联机形成一套完整的分析系统。

适合于安装在清洁无尘的固定工作台上,室内环境温度可在5~40℃,相对湿度在30%~ 70%的环境,并配备不问断电源以随时确保稳定电源。

为了仪器正常使用,不受干扰及人身安全,仪器应线路专用,并连接有效地线,远离强电磁场、震动干扰源,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2加强尿液沉渣分析仪的管理2.1建立仪器操作崩前培训档案仪器安装好后,由工程师对操作人员进行岗前知识培训和仪器操作培训,并掌握仪器常规操作程序和一些简单的故障排除,并记录档案。

非培训人员不得进行仪器操作。

2.2仪器专管科室指定1名业务素质亮、责任心强能对仪器结构和工作原理熟悉的专业人员负责仪器管理和维护,以便工作中发现仪器故障时能尽早解决。

2.3试剂配套该仪器试剂专用,不能随意购买其他厂家的试剂,否则仪器不予认可,造成~些不必要的麻烦而影响实验室的正常工作。

2.4建立仪器操作规程和维护手册工作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处理标本,遇到问题立即请示专管人员,记录请示事由和故障原因,以求得及时解决。

3仪叠日常维护和保养3.1天维护当班人员在每次仪器开机前检查试剂包(稀释液、清洗液A、维护液B的用量及废液情况,同时检查进样装置有无异物,清除仪器表面尘埃,并做好仪器定标和定位准备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