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常规

合集下载

脑脊液常规

脑脊液常规

脑脊液常规脑脊液常规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是通过采集和检测脑脊液中的各种生化指标和细胞成分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和相关疾病的一种手段。

本文将对脑脊液常规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和结果解读进行综述。

一、脑脊液常规的临床意义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炎症性、出血性和肿瘤性疾病,并对病程进行监测和疾病的预后进行评估。

1. 炎症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是炎症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金标准之一。

在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增高、蛋白质含量升高,且以淋巴细胞为主,提示炎症性病变。

2. 出血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可以帮助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和蛛网膜炎。

出血性病变时,脑脊液中红细胞计数增高,颜色变红,且蛋白质含量也会升高。

3. 肿瘤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有助于判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存在和种类。

肿瘤性病变时,脑脊液中出现异常细胞,以及细胞核增大和核仁增多等变化。

二、脑脊液常规的检查方法脑脊液常规检查主要包括脑脊液采集、标本处理和实验室检测三个步骤。

1. 脑脊液采集:脑脊液通常通过腰椎穿刺采集。

患者取侧卧位,暴露腰部皮肤,消毒后麻醉,医生使用腰麻针引导腰椎穿刺针进入腰椎间隙,通过穿刺针引出脑脊液。

2. 标本处理:采集到的脑脊液标本一般分成三份,分别用于生化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测。

其中,生化学检测常包括蛋白质、糖类、氨基酸等指标的测定;细胞学检测包括脑脊液细胞计数、染色和细胞分类;微生物学检测主要是培养和鉴定病原体。

3.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包括生化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测。

生化学检测主要是通过化学分析仪器对标本进行定量分析;细胞学检测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脑脊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微生物学检测则是通过培养和鉴定病原体,寻找致病菌。

三、脑脊液常规的结果解读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结果根据不同指标的变化来进行解读,常见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类含量等。

1. 白细胞计数:正常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一般应该在0-5个/μL,白细胞计数增高可以提示炎症性疾病或感染存在;但也有少数正常人脑脊液中白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称为“乳糜脑脊液”。

《脑脊液常规检查》课件

《脑脊液常规检查》课件
《脑脊液常规检查》PPT 课件
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人体脑 脊液的情况。本课件将详细介绍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目的、采集步骤、理化检 查以及解读结果等内容。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目的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目的是为了评估脑脊液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及了解患者 是否存在脑脊液异常的情况。通过该检查,医生可以判断出一些常见的脑脊 液病理情况。
脑脊液样本的采集步骤
准备工作
打开脑脊液采集套装,检查有无损坏,准备 好采样器具。
穿刺操作
用无菌针头进行穿刺,采集脑脊液样本。
穿刺点选择
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穿 刺点进行脑脊液采集。
处理样本
将采集到的脑脊液样本放入采样管中,严密 封闭,标明患者信息。
脑脊液的理化检查
外观和颜色
观察脑脊液的外观和颜色,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清澈透明 的。
特征 细胞计数增高、白细胞分类异常 脑脊液颜色异常、红细胞计数增高 特定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结果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和限制
1
注意事项
脑脊液采集过程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注意无菌操作。
2
限制
脑脊液常规断。
3
安全考虑
在进行脑脊液采集时要注意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性。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的解读
1 正常结果
2 异常结果
3 进一步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正 常,未发现异常情况。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异 常,可能存在脑脊液感 染、脑脊液出血等病理 情况。
对于异常结果,通常需 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如脑脊液培养、脑脊液 细胞学等。
脑脊液异常的常见病理情况
病理情况 脑脊液感染 脑脊液出血 脑脊液肿瘤标志物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程序1 检验目的鉴别诊断及预后观察神经系统疾病及其并发症。

2 检测原理一般性状检查采用目测法;细胞学检查采用显微镜手工检查法。

3 性能参数脑脊液常规检查是手工试验,目前还没有试验性能指标。

4 标本采集与接收4.1 脑脊液标本由临床医生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

第一管作细菌学检查,第二管作化学或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常规检查。

4.2 标本采集后要立即送检,因为放置时间过久,其性质可能发生改变,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采集的脑脊液标本应尽量避免混入血液。

5 设备和试剂5.1 仪器:复星公司 ACT-2000 超高倍显微镜系统,Sysmex XT-4000i 分析仪。

5.2 试剂:冰醋酸。

5.3 设备:血细胞计数池。

6 容器和添加剂脑脊液常规检查试验的容器为消毒的玻璃试管,一般情况下无任何添加剂(如遇高蛋白标本时,可用 EDTA 盐抗凝)。

7 操作步骤7.1 检验申请单及标本的审核整理脑脊液常规检验申请条码及标本,审核合格后,对脑脊液检验申请单姓名和标本标识进行复查,确认一致后进行检测。

7.2 一般性状检查:脑脊液的颜色和透明度测量采用目测法。

7.3 细胞计数7.3. 1 手工法:对澄清的脑脊液混匀后用滴管直接滴入一次性计数板,用低倍镜计数全部方格内细胞数;混浊或带血的脑脊液可用细胞稀释液或者生理盐水稀释后加入事先准备好的管壁带有冰乙酸的小试管中,混匀后滴入一次性计数板内,用低倍镜计数全部方格内细胞数。

7.3.2 仪器法:取混匀好的标本直接在 XT-4000i 上用体液模式进行检测,并记录结果。

7.3.3 有核细胞分类计数7.3.3.1 直接分类法:如果白细胞数不超过 0.015×109/L,可不分类计数;如超过 0.015×109 /L 应分类计数。

在高倍镜下根据细胞核的形态分别计数单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与多核细胞,计数100 个白细胞,以百分比表示。

脑脊液常规检查及注意事项

脑脊液常规检查及注意事项

·144·脑脊液常规检查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开展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检验项目,包括一般形状检查、细胞计数与分类、蛋白定性与定量、葡萄糖定量测定、微生物学检查、细胞学检查等检查内容,脑脊液由于采集难度较高,操作繁琐,检查结果易受到主观因素影响。

因此,在开展脑脊液常规检查时,需要严格做好质量控制,使实验的准确性、精确性、可靠性有效提高。

本文对脑脊液常规检查的内容及检查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进行总结,论述如下。

1标本收集与处理流程开展脑脊液检查时,需要抽取脑脊液3管,收集时应选择带盖的无菌管,以避免外界细菌感染脑脊液。

第一管脑脊液开展细菌培养,第二管脑脊液开展化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第3管开始一般性状检查、细胞学检查。

脑脊液标本采集后要立即送检,采集至送检时间应控制在1小时以内,避免标本采集后放置过久,脑脊液的性质发生改变,对检验结果准确性造成不良影响。

2一般形状检查标本为血性时主要是由于穿刺损伤出现的新鲜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陈旧性出血产生。

想要对出血性状进行检查时,可根据三管试验观察,若前后三管红色逐渐变浅则为新鲜出血,而红色均匀一致则为陈旧性出血。

离心处理后,上清液颜色透明无色者为新鲜出血,而呈现黄色或淡红色时为陈旧性出血。

穿刺损伤出现的新鲜血液,经上清液隐血实验为阴性,而观察红细胞形态与白细胞数时均无改变。

蛛网膜下腔出血开展隐血试验时为阳性,红细胞形态呈现锯齿状、皱缩,白细胞计数可出现反应性增加。

蛛网膜下腔梗阻会因脑脊液长期滞留,检查时,蛋白含量>1.5g/L,颜色变黄,且蛋白含量越高颜色越黄,达到30~50g/L时,脑脊液可自凝,出现黄色胶冻状。

脑脊液胆红素>8.5μmol/L时,可被黄染。

穿刺出血后脑脊液可检出红细胞,出现液体微微浑浊,而白细胞数>300×106/ L时可见明显浑浊。

3细胞计数与分类血性脑脊液发生后应校正白细胞计数,主要是以白细胞与红细胞1:700比例,根据红细胞数量对白细胞进行估算。

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解读

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解读

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解读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解读:1、脑脊液常规检查(1)颜色:正常为透明至淡黄,深黄至棕褐可能是血清吸收过程中由于有氧代谢产生的代谢物;(2)弹性:正常为黏性;(3)粘度:正常为清澈,不清晰者可能是混有细胞浆;(4)混浊度:可能是脑脊液中细胞聚集导致;(5)尿素氮(UN):正常值在4-20mg/dl之间,偏低可能是脊髓功能受损或者疾病早期;(6)葡萄糖(GLU):正常值在3.3-7.8mg/dL,偏高可能有感染或者出血等;2、脑脊液生物化学检验(1)细胞检查:正常脑脊液中细胞基本为零,但可能会有少量白血球、红血球微量存在;(2)盐酸谷氨酰胺(GAP):正常值在4-20mg/dl之间,偏高可能是头颅出血;(3)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值在5-140u/L,偏高可能是由于肝脏胞质损伤;(4)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值在5-45IU/L,偏高可能是中毒、病毒感染或肝脏病变等;(5)磷酸脢(ALP):正常值在35-115u/L,偏高可能是因脑膜病变、损伤等;(6)乳酸脢:正常值在25-45u/L,偏高可能是由于头部外伤或者脊髓病变;3、其他检查(1)细胞学检查:正常下细胞类型有粒细胞、颗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浆细胞,当细胞类型比例异常及异型细胞明显时可能有炎性反应、感染等;(2)抗原特异性抗体检测:可能是由感染、炎症引起,可用于诊断脑脊液中特定有害细胞的存在;(3)脑炎抗体检测:可能是由于脑膜炎诱发,可鉴别微生物感染;(4)蛋白质定量检测:可能是由于脑积水而引起,可以用来判断脑脊液的渗出状态;(5)抗体识别检查:可分析脑脊液中的抗体和抗原,可鉴别不同类型的感染~。

脑脊液常规检查解读

脑脊液常规检查解读

脑脊液常规检查解读
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一种诊断性检查方法,通常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以下是脑脊液常规检查的解读:
1. 颜色:正常脑脊液呈无色或淡黄色,如果呈现深黄色或者深棕色,可能是由于脑膜炎、颅内出血或其他疾病引起。

2. 透明度:正常脑脊液应该是透明的。

如果脑脊液混浊,可能是由于脑膜炎、脑脓肿、白细胞增多等病理情况引起。

3. 压力:正常脑脊液压力为70-180mm H2O,如果高于这个范围,可能是由于脑脊液循环障碍、脑积水等疾病引起。

4. 蛋白质:正常脑脊液蛋白质浓度为0.15-0.45g/L。

如果蛋白质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脑膜炎、脑脊液循环障碍、神经系统疾病等引起。

5. 细胞计数:正常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数应该在0-5个/μL,红细胞数应该在0-1个/μL。

如果白细胞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脑膜炎、脑脊液循环障碍、脑肿瘤等引起。

如果红细胞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脑出血等引起。

6. 葡萄糖:正常脑脊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应该在2.5-4.4mmol/L。

如果葡萄糖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脑膜炎、脑脊液循环障碍等引起。

综上所述,脑脊液常规检查主要是通过检查脑脊液中的颜色、透明度、压力、蛋白质、细胞计数和葡萄糖等指标来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

《脑脊液常规检查》课件

《脑脊液常规检查》课件
的实验室检查。
处理过程中需要保持无菌操作 ,以避免污染。
处理后的脑脊液样本应尽快送 至实验室进行检查,以获得准
确的结果。
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细胞计数、蛋 白质测定、糖测定、氯化物测定等。
氯化物测定可以检测脑脊液中的氯化物 含量,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代谢性疾病 或酸碱平衡紊乱等疾病。
糖测定可以检测脑脊液中的糖含量,有 助于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或低血糖等疾 病。
细胞计数可以检测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数 量,以判断是否存在炎症或感染。
蛋白质测定可以检测脑脊液中的蛋白质 含量,有助于判断脑脊液的渗出和漏出 。
03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临床应 用
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膜炎
脑脊液常规检查可检测到 白细胞计数升高,尤其是 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可 能存在脑膜炎。
脊柱病变
如果患者存在脊柱病变,如脊柱骨折、脊柱肿瘤等,进行 脑脊液常规检查可能会加重病情或导致感染等并发症。因 此,这类患者应避免进行此项检查。
05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未来发 展与展望
脑脊液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
01
基因测序技术能够检测脑脊液中 的基因突变,有助于诊断和预测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瘤、神经退 行性疾病等。
诊断颅内肿瘤
脑癌
脑脊液常规检查可发现肿瘤细胞,有助于诊断脑癌。同时,脑脊液压力和成分的 变化也可提供线索。
转移性肿瘤
对于疑似转移性肿瘤的患者,脑脊液常规检查可检测到肿瘤细胞,有助于确定肿 瘤的原发部位。
04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注意事 项与禁忌症
注意事项
01
检查前准备
在进行脑脊液常规检查前,患者需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用药情况,特别是
长期使用的药物。此外,患者应避免在检查前进行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

脑脊液常规标准

脑脊液常规标准

脑脊液常规标准
脑脊液常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水样液体。

2. 透明度:正常脑脊液是清晰透明的。

3. 细胞计数:正常成人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在(0-8)×10^6/L,儿童为(0-15)×10^6/L,新生儿为(0-30)×10^6/L。

正常人的脑脊液白细胞数为(0-5)×10^6 /mL,而且多为单个核细胞。

4. 蛋白定性试验:正常脑脊液蛋白定性试验应为阴性。

5. 葡萄糖半定量试验:正常脑脊液葡萄糖半定量试验应为1-5管或2-5管阳性。

6. 细菌及寄生虫检查:正常脑脊液细菌及寄生虫检查应为阴性。

7. 氯化物:正常脑脊液氯化物的正常值是mmol/L。

通过这些常规的监测指标可以大概判断具体的疾病过程,判断属于哪一种感染。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脑脊液常规标准,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相关医学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项目名称
脑脊液常规
(1)标本处理
1.标本送验必须及时,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检验。

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葡萄糖分解使含量降低;病原菌破坏或溶解。

2.细胞计数管应避免标本凝固,遇高蛋白标本时,可用EDTA盐抗凝。

(2)一般性状检查
主要观察颜色与透明度,可记录为水样透明、白雾状浑浊、微黄浑浊、绿黄浑浊、灰白浑浊等。

脓性标本应立即直接涂片进行革兰染色检查细菌,并应及时接种培养基。

1)红色:
如标本为血性,为区别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穿刺性损伤,应注意:
(1)将血性脑脊液试管离心沉淀(1500r/min),如上层液体呈黄色,隐血试
验阳性,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出血的时间已超过4h。

如上层液体澄
清无色,红细胞均沉管底,多为穿刺损伤或因病变所致的新鲜出血。

(2)红细胞皱缩,不仅见于陈旧性出血,在穿刺外伤引起出血时也可见到。

因脑脊液渗透压较血浆高所致。

2)黄色:
除陈旧性出血外,在脑脊髓肿瘤所致脑脊液滞留时,也可呈黄色。

黄疸患者的
脑脊液也可呈黄色。

但前者呈黄色透明的胶冻状。

3)米汤样:
由于白(脓)细胞增多,可见于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

4)绿色:
可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5)褐或黑色:
见于侵犯脑膜的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肉瘤。

(3)潘氏(Pandy)球蛋白定性试验
[原理]
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试剂]
5%苯酚溶液:
取纯苯酚25m1,加蒸馏水至500m1,用力振摇,置37℃温箱内1—2天,待完全溶解后,置棕色瓶内保存。

[操作]
取试剂2—3m1,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l一2滴,衬以黑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土):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弱阳性(十):灰白色云雾状。

阳性(2十):白色浑浊。

强阳性(3十):白色浓絮状沉淀。

最强阳性(4十):白色凝块。

[临床意义]
正常时多为阴性。

有脑组织和脑膜疾患时常呈阳性反应,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灰白质炎、流行性脑炎等。

脑出血时多呈强阳性反应,如外伤性血液混入脑脊液中,亦可呈阳性反应。

(4)细胞计数
1)细胞总数
[器材及试剂]
1.细胞计数板;
2.红细胞稀释液(配法同血液红细胞稀释液)。

[操作]
1.对澄清的脑脊液可混匀后用滴管直接滴入计数池,计数10个大方格内红、白细胞数,其总和即为每μl的细胞数。

再换算成每升脑脊液中的细胞数。

如细胞较多,可计数一大格内的细胞×10,即得每μl脑脊液中细
胞总数。

如用升表示,则再乘以10。

2.浑浊或带血的脑脊液可用血红蛋白吸管吸取混匀的脑脊液20μl,加入含红细胞稀释液0.38m1的小试管内,混匀后滴入计数池内,用低倍镜计数4个
大方格中的细胞总数,乘以50,即为每μl脑脊液的细胞总数。

2)白细胞数
1.非血性标本:
小试管内放入冰乙酸1—2滴,转动试管,使内壁沾有冰乙酸后倾去之,然后滴
加混匀的脑脊液3—4滴,数分钟后,混匀充入计数池,按细胞总数操作中的
红、白细胞计数法计数。

2.血性标本:
将混匀的脑脊液用1%冰乙酸溶液稀释后进行计数。

为剔除因出血而来的白细
胞数,用下式进行校正。

每μl脑脊液内白细胞校正数=
每μl脑脊液内白细胞未校正数
每μl脑脊液内内红细胞数×每μl血液内白细胞
- ──────────────────────
每μl血液内红细胞
[参考值]
正常人脑脊液中无红细胞,仅有少量白细胞。

成人:(0—8)×106/L
儿童:(0一15)×106/L
多为淋巴细胞及大单核细胞,两者之比约为7:3,偶见内皮细胞。

[附注]
1.计数应及时进行,以免脑脊液凝固,使结果不准确。

2.细胞计数时,应注意新型隐球菌与白细胞的区别。

前者不溶于乙酸,加优质墨汁后可见不着色的荚膜。

3.计数池用后,应用75%乙醇消毒60min。

忌用苯酚消毒,因有损计数池的刻
度。

3)细胞分类
<1>.直接分类法:
白细胞计数后,将低倍镜换为高倍镜,直接在高倍镜下根据细胞核的形态分别
计数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和多核细胞,应数100个白细胞,
并以百分率表示。

若白细胞少于100个,应直接写出单核、多核细胞的具体数
字。

<2>.染色分类法:
如直接分类不易区分细胞时,可将脑脊液离心沉淀,取沉淀物2滴,加正常血
清l滴,推片制成均匀薄膜,置室温或37℃温箱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后用油
镜分类。

如见有不能分类的细胞,应另行描述报告,如脑膜白血病或肿瘤时。

4)、临床意义
1.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脑脊液,细胞数可增多,其增多的程度及细胞的种类与病变的性质有关。

2.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结核性或霉菌性脑膜炎时,细胞数可中度增加,常以淋巴细胞为主。

3.细菌感染时(化脓性脑膜炎),细胞数显著增加,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4.脑寄生虫病时,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

5.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脊液内可见多数红细胞。

(5)细菌直接涂片检查
临床怀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时,应作细菌学涂片检查。

操作如下:
1.将脑脊液立即离心沉淀,取沉淀物涂片2张。

2.涂片应在室温中,或置37℃温箱中干燥,切勿以火焰烘烤。

3.经火焰固定后,一张涂片用亚甲蓝染色30s,另一张作革兰染色。

4.注意细胞内外的细菌形态,报告时应予以描述。

(6)真菌检查-新形隐球菌检查
[操作]
1.取脑脊液,以2000r/min离心10min,以沉淀物作涂片,加优质经过滤的细墨汁l滴,混合,加盖玻片检查。

2.先用低倍镜检查,如发现在黑色背景中有圆形透光小点,中间有一细胞大小的圆形物质,即转用高倍镜仔细观察结构,新形隐球菌直径5—20μm,可见明显的厚英膜,并有出芽的球形孢子。

[报告方式]
墨汁涂片找到“隐球菌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