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菌药物治疗淋病奈瑟球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随着病菌的不断进化和抵抗力的增强,传统的抗菌药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科学家们开始关注和研究新型抗菌药物。

在过去的几年里,新型抗菌药物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这篇文章将会对这些进展进行介绍。

1. 抑菌肽抑菌肽是一类由天然或合成的小分子组成的新型抗菌药物。

由于它们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因此抑菌肽对病菌表现出了非常强的杀菌作用。

同时,抑菌肽还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活性,对细胞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都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因此,抑菌肽成为了解决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新型药物之一。

2. 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是一种能够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是导致细菌抗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一种能够抑制β-内酰胺酶活性的药物。

通过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它们能够有效地延长抗生素的治疗时限,并极大地降低了耐药性的发生率。

3. 拮抗菌素拮抗菌素是一类在细菌和病毒感染治疗中的新型抗菌药物。

它们能够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相互作用,从而干扰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它们有很强的高效性、低毒性,并且具有广谱的抗菌效果。

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对人体损伤比传统抗菌药物更小。

4. 重组类毒素重组类毒素是一种全新的抗菌药物。

它们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种类的毒素或其他生物制品融合而成。

这些组合物能够识别和攻击不同类型的细菌,因此具有较强的杀菌活性和广谱的抗菌作用。

此外,它们的组成元素都是在实验室内合成的,因此可以通过合成人工物来生产这些药物。

5.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利用免疫系统攻击和杀死导致感染的细菌和病毒。

研究表明,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可以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力,提高抗菌能力,从而达到治疗感染的目的。

因此,免疫治疗成为了近年来抗菌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

总之,随着抗菌药物的使用规模不断扩大和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加强,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已经成为推动抗菌治疗进步的重要方向。

在未来的时间里,科学家们将继续努力研究新型抗菌药物,为人类提供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抗菌治疗方案。

新型抗菌药物的开发与临床应用前景

新型抗菌药物的开发与临床应用前景

新型抗菌药物的开发与临床应用前景一、引言随着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传统抗生素已经逐渐失去了对抗细菌感染的有效性。

因此,研究人员不断努力开发新型抗菌药物,以解决临床上对于耐药菌株感染的治疗难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型抗菌药物的开发现状以及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

二、新型抗菌药物的开发现状1. 抗生素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人类发现了许多种抗生素,如青霉素、庆大霉素等,这些抗生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医学界对感染性疾病的认知。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传统抗生素逐渐丧失了功效,迫使人们寻求新型抗菌药物。

2.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方向目前,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方向主要包括:①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开发抗菌蛋白;②寻找天然产物中的潜在抗菌活性成分;③合成化学药物设计新结构的抗生素。

这些研发方向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多样化的思路和途径,有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三、新型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前景1. 抗生素治疗领域的挑战目前,临床上的抗生素治疗面临着多重困难,如耐药细菌的威胁、交叉感染的风险等。

传统抗生素在治疗这些问题上已经显现出局限性,因此迫切需要新型抗菌药物的开发与临床应用。

2. 新型抗菌药物的优势与前景相较于传统抗生素,新型抗菌药物具有许多优势,如更广泛的抗菌谱、更高的抗药性、更低的毒副作用等。

这些优势为新型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机会,有望成为治疗耐药感染的新希望。

3. 新型抗菌药物的挑战与应对尽管新型抗菌药物具有很多优势,但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研发成本高昂、临床验证周期长等。

因此,需要在相关部门、企业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制定和实施相关,推动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与临床推广。

四、结论新型抗菌药物的开发与临床应用是当前医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其对于解决耐药菌株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应当加强相关研究,提高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水平,加速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为抗菌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淋球菌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淋球菌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ctc mmeP 5 J b o lg d l g, lc lr y a c yoh 4 0 2 2, y h mooy mo ei n moe ua d n mis
adp ey i dsoio J . caN uo Sad,0 7,1 4 n hnt n i si o p tn[ ] A t erl en 2 0 15( ):
a tp e t p n h noy e.
Ke r s N is ra g n r o a r ss n e;e itn c a im y wo d : e se i o or e e;e it c r s a tm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 s h a s
基金项 目: 安徽省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 目( o0 0 1 13 N 94 3 4 ) 作 者 简介 : 祝 伦 , , 士 研 究 生 男 硕
安 徽 医 药
A h i dcl n h r aet a Junl 2 1 u ;6 6 n u i dP am cui l o ra 0 2Jn 1 ( ) Me a a c
・2 7 3・
淋球菌耐药现状 及耐药机制研 究进 展

(. 1 安徽 医科 大学附属省立 医院皮肤科 , 安徽 合肥
dnco a et[ ] Bo hr ul2 1 ,4 1 :1 . eet pt ns J . il am B l 0 13 ( )7 —6 my i P , [ ] 马晶 晶, 8 李金恒 , 晓梅 , C 2 1 曹 等. YP C 9基 因多态性对 奥美拉 唑 药动学与相对生物利用 度 的影 响 [ ] 中 国药理学通 报 ,00 J. 2 1,
2 ( ) 2 8— 2 6 2 :5 6 .
[6 1 ]李钟玉 , 周宏灏 . Y 22的生理功能及 其在心血管 疾病 中的作 C PJ

新型抗菌药物的发现与研究进展

新型抗菌药物的发现与研究进展

新型抗菌药物的发现与研究进展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药性细菌的出现愈发令人忧虑。

因此,寻找新型的抗菌药物成为了当今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对近年来新型抗菌药物的发现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发现新型抗菌药物的策略发现新型抗菌药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研究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策略:1.1 天然产物筛选:天然产物一直是抗菌药物研究的重要来源。

许多微生物、植物及动物体内都存在着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通过对这些天然产物进行筛选和提取,可以发现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1.2 模拟分子设计: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可以通过模拟和计算来寻找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缩短研发时间,提高研发效率。

1.3 抗菌靶点的发现:了解细菌生长和繁殖的机制,寻找到特定的靶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新型抗菌药物。

对细菌的代谢途径、膜通透性等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揭示新型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2.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2.1 细菌抗药性的挑战近年来,细菌抗药性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许多传统抗菌药物已经失去了对抗细菌感染的效果。

这使得研究人员不得不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在这一方面,一些新型的抗菌药物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2.2 天然产物的应用天然产物一直是抗菌药物研究的热点领域。

一些目前正在研发的新型抗菌药物正是来自于天然产物的提取和改良。

例如,新型的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在结构上进行了改良,提高了其抗菌活性和稳定性。

2.3 抗菌肽的研究抗菌肽是一类天然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具有抗菌活性的肽链,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和低毒性。

研究人员通过对抗菌肽的结构优化和改良,使其在临床应用中更加稳定和有效。

2.4 抗菌药物的新型靶点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细菌生长和代谢途径的深入研究,发现了许多潜在的抗菌药物靶点。

例如,对细菌的细胞壁组装和DNA复制过程的抑制成为了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重点。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原理和药物的作用特点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原理和药物的作用特点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原理和药物的作用特点【摘要】喹诺酮类抗菌药在临床使用已有40余年,它对人类控制微生物感染发挥了巨大作用。

本文介绍了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分子结构与抗菌活性的关系.【关键词】喹诺酮喹诺酮类(Quinolones简称QNS),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是一类有别于传统抗生素的新型化学合成抗菌药物。

1962年美国Lesher等研究人员发现了第一个喹诺酮类抗菌药—萘啶酸,标志着喹诺酮类药物的正式诞生。

此后,该类药物的研究开发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其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居各类抗菌素之首。

截至1997年,就已制备出了5000多种喹诺酮类似物,并对其大多数进行了抗菌活性研究,现已投放临床使用的有20多种,正在进行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的超过15种。

1喹诺酮类药物的基本结构喹诺酮类药物的基本母环为[1]:N-取代-4-氧代-1、4-二氢-3-喹啉羧酸(图1)图1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活性部分为4位酮基,任何替代均导致失活。

3-位羧基也是抗菌活性和抑制促旋酶所必需,但可由某些羧基模拟体取代,并由此而产生了具有优秀抗菌活性的新喹诺酮。

喹啉环6位引入氟原子,抗菌谱发生了飞跃,抗菌活性增强,药动学特性大大改善[2],成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

1位氮必需有取代基,不能接氢,否则活性极弱或消失。

氮上的取代基,以乙基或与之体积相似的乙烯基等最佳。

在环烷基系列中,环丙基最优。

其活性顺序为环丙基〉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对金葡菌的抗菌活性环丙基物是乙基物和环丁基物的8倍,环戊基物的16倍,环己基物的516倍[2]。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将头孢菌素连接在喹诺酮母环的7位上,以期进一步扩大抗菌谱。

2喹诺酮类药物的分类国际学术界将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

第一代即萘啶酸、吡哌酸,具有中等抗菌活性,是同类最早产品。

第二代为6位或8位f取代的氟喹诺酮,代表产品为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氟罗沙星序贯疗法治疗女性淋病奈瑟菌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氟罗沙星序贯疗法治疗女性淋病奈瑟菌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氟罗沙星序贯疗法治疗女性淋病奈瑟菌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摘要:淋病奈瑟菌泌尿系感染在女性患者中较为常见,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和健康风险。

本研究旨在观察氟罗沙星序贯疗法对该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通过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氟罗沙星序贯疗法能有效清除奈瑟菌,缓解症状,恢复泌尿系功能,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但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少量不良反应,需严密监测及处理。

本疗法在治疗女性淋病奈瑟菌泌尿系感染中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展望未来,可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探索更多潜在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氟罗沙星序贯疗法是一种有效治疗该疾病的方法,有望为女性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淋病、奈瑟菌、泌尿系感染、氟罗沙星、序贯疗法、临床疗效观察、作用机制、疗效结果、安全性评价、未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淋病是一种由淋球菌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奈瑟菌是引起淋病的常见致病菌之一,尤其容易侵袭女性的泌尿系。

女性患上淋病奈瑟菌泌尿系感染后,常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盆腔炎症、输卵管堵塞等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

氟罗沙星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和组织渗透能力。

氟罗沙星序贯疗法是指将氟罗沙星连续使用数天,以消灭细菌、防止复发。

目前,氟罗沙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等疾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关于氟罗沙星序贯疗法在治疗女性淋病奈瑟菌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报道。

本研究旨在观察氟罗沙星序贯疗法治疗女性淋病奈瑟菌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策略和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氟罗沙星序贯疗法在治疗女性淋病奈瑟菌泌尿系感染中的临床疗效。

具体目的包括:评估氟罗沙星序贯疗法对女性淋病奈瑟菌泌尿系感染的治疗效果;观察氟罗沙星序贯疗法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探讨氟罗沙星序贯疗法在提高女性淋病奈瑟菌泌尿系感染治疗效果方面的临床应用前景。

新型抗微生物感染药物的开发与研究

新型抗微生物感染药物的开发与研究

新型抗微生物感染药物的开发与研究随着微生物感染日益普遍且普遍对传统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情况下,寻找并研发新型抗微生物感染药物成为当今医学界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新型抗微生物感染药物的开发与研究进展,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一、引言微生物感染是导致许多传染病的主要原因,例如肺炎、脑膜炎、尿路感染等。

然而,近年来微生物对常规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强,传统抗生素不再对某些病原微生物产生有效抑制作用,使得微生物感染治疗变得困难。

因此,研发新型抗微生物感染药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新型抗微生物感染药物的开发1. 抗生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微生物感染药物。

在抗生素类药物中,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都有较好的抗微生物感染作用。

然而,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微生物产生耐药性,新一代抗生素的研发势在必行。

2. 天然产物的利用天然产物中许多具有抗生素活性,如青霉素来自于青霉菌,链霉素来自于链霉菌等。

研究人员对这些具有抗微生物感染活性的天然产物进行提取、纯化、结构修饰,并改良其活性,以期获得更高效、低毒副作用的药物。

3. 新药物的合成除了天然产物,还有许多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也显示出良好的抗微生物感染活性。

这些合成药物通常使用分子设计的方法,在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机制的基础上,设计和合成针对特定靶点的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三、新型抗微生物感染药物的研究进展1. 克服多重耐药性如何克服微生物的多重耐药性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目前的研究表明,通过启动机体天然免疫系统、设计具有多个作用靶点的药物、抑制微生物的毒性因子等方法可以克服微生物的多重耐药性。

2. 药物输送系统的改进药物传递系统对于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现代药物研究不仅注重药物本身的活性,还注重药物输送系统的改进。

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药物载体制备成纳米尺度,增加药物的靶向性和穿透力,从而提高疗效。

四、新型抗微生物感染药物的前景展望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医疗技术条件下,研发新型抗微生物感染药物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新型抗菌药物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新型抗菌药物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新型抗菌药物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存在多年的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问题。

每年因细菌感染死亡的人数越来越多。

截至2019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抗菌药物数目已接近80个,但大多数药物已经面临着严重的耐药性风险。

在故技重施的制药方法无法摆脱不断出现的细菌耐药性时,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1. 现状分析传统的抗菌药物在杀死细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宿主的正常菌群。

而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重点是克服这种副作用。

首先,抑制细菌的生长方式已成为新抗菌药物研究的一个关键点。

当前的新型抗菌药物机制是通过攻击细菌生长和代谢过程的关键激酶和酶来杀死它们,而不会对宿主的正常代谢产生太大的影响。

例如,针对细菌外膜蛋白的抗菌药物,不仅可有效杀灭细菌,还有助于避免细菌耐药性。

其次,新型抗菌药物可根据临床疾病的不同性质进行精准设计。

例如,炎症较为普遍于皮肤和呼吸道等部位,而在中枢神经系统领域则更易出现细菌菌株的变异。

因此,针对不同的细菌种类和疾病类型,应对策略和药物研发方法也各不相同。

再次,抗菌药物治疗所需的时间和剂量近年来得到了消极的注意。

基于更好的耐受性和更快的稳态获得,新型抗菌药物的设计重点放在了降低用药剂量和治疗时间上。

例如,在靶向肺炎链球菌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了相对低的剂量和靶向交感神经受体的抗生素,在治疗上可获得更好的效果和更少的副作用。

2. 发展趋势基于现状的分析,未来抗菌药物的发展趋势将更偏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型抗菌药物将更多地依赖于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艺。

例如,基于基因编辑技术进行最大限度地调整新型抗菌药物的质量和控制药物的生产流程。

其次,药物发现的计算和大数据领域将用于抗菌药物的研究。

这些新技术将允许更大的药物库和合成策略,以及数据科学领域的深度学习模型,以更快速、准确地发现潜在的新型抗菌药物。

再次,针对细菌菌株的转变将不断加强。

通过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加速数据分析,评估新型抗菌药物和传统抗菌药物的有效性以及耐药性风险,并且可以快速优化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抗菌药物治疗淋病奈瑟球菌感染的研究进展作者:钟娇娇苏晓红来源:《新医学》2022年第11期【摘要】淋病奈瑟球菌(淋球菌)是引起淋病的病原菌。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淋球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国内外出现对一线治疗药物(如头孢曲松钠)耐药的菌株。

WHO已将淋球菌列入急需新型抗菌药物的重点病原体清单。

近年来,已有多项研究探讨新型抗菌药物治疗淋球菌的疗效,包括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新型大环内酯类、胸膜多肽类、小分子抗菌药物等。

该文主要介绍上述药物的结构、体外药敏试验、耐药突变、临床试验和不良反应等研究进展,为淋球菌治疗药物的进一步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抗菌药物;淋病奈瑟球菌;淋病;细菌耐药Research progress on new anti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Neisseria gonorrhoeae infection Zhong Jiaojiao, Su Xiaohong. Institute of Dermatology,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Nanjing 210042,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Su Xiaohong, E-mail:****************【Abstract】 Neisseria gonorrhoeae is the pathogen of gonorrhea. With the widespread use of antibiotics, drug resistance of Neisseria gonorrhoeae is a growing problem. In recent years, drug-resistant strains to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drugs (such as ceftriaxone sodium) have emerged at home and abroad. The WHO has included Neisseria gonorrhoeae as one of the priority pathogens in urgent need of new antibiotics. In recent years,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novel anti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Neisseria gonorrhoeae, including topoisomerase inhibitors, novel macrolides, pleural polypeptides and small molecule antibacterial drugs, etc. In this articl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structure, in vitro drug sensitivity, drug resistance mutation, clinical trial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se drugs was reviewed,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Neisseria gonorrhoeae and their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New antibiotics; Neisseria gonorrhoeae; Gonorrhea; Bacterial drug resistance淋病奈瑟球菌(淋球菌)是一種临床常见的性传播病原体,是引起淋病的病原菌,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WHO估计,全世界每年有8700万淋病新病例[1]。

我国淋病发病率在2014至2018年增加了36.03%[2]。

近年,淋球菌对传统一线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头孢曲松钠是目前国内外治疗淋病的一线药物[3]。

然而近年来对头孢曲松钠耐药的FC428菌株在全球多个国家出现和传播,因而迫切需要研发新型抗淋球菌药物[4-6]。

2017年WHO将淋球菌列入需优先研究和开发新型抗菌药物的病原体[7]。

本文对近年来关于新型抗菌药物治疗淋球菌感染的研究进行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一、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DNA拓扑异构酶是控制细胞内DNA三维构象的酶,在复制过程中首先解开DNA螺旋,然后引入短暂的双链断裂,进而影响DNA的拓扑结构变化[8]。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可抑制DNA合成,从而抑制细菌复制。

现有研究显示,对淋球菌有杀菌活性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包括唑利氟达星、吉泊达星、VT12-008911和TP0480066。

1.唑利氟达星唑利氟达星是一种新型螺旋嘧啶三酮DNA促旋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细菌DNA生物合成和双链切割的积累,从而达到抑菌效果[9]。

体外研究显示,唑利氟达星对不同国家及地区临床分离的淋球菌普遍敏感,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为0.002~0.250 μg/mL,其中多株淋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但对唑利氟达星敏感[9]。

一项体外研究对143株唑利氟达星高MIC的淋球菌临床分离株进行耐药位点检测,未发现解旋酶GyrB D429N/A和(或)K450T突变,仅在1株临床分离株中鉴定出GyrB的S467N突变[10]。

体外诱导的淋球菌耐药突变株均含有GyrB的D429N/A或K450T突变,唑利氟达星的MIC范围为0.5~4.0 μg/mL [11]。

Ⅰ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唑利氟达星可被迅速吸收,在1.5~2.3 h内达到血药峰浓度,消除半衰期为5.3~6.3 h,主要清除途径为粪便代谢和排泄[12]。

Ⅱ期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口服2 g或3 g唑利氟达星对泌尿生殖道及直肠的淋球菌感染治愈率分别达96%、96%及100%、100%,但对咽部的淋球菌感染治愈率仅为50%、82%(表1)[13]。

唑利氟达星的耐受性良好,短暂的胃肠道不适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近年一项Ⅲ期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NCT03959527)正在进行中,拟纳入1092例受试者比较口服3 g唑利氟达星与肌内注射500 mg头孢曲松钠及口服1 g阿奇霉素治疗淋病的疗效,该临床试验开始于2019年11月,拟于2023年7月结束。

根据现有研究结果,唑利氟达星对淋球菌在体外及体内均具有良好抗菌活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笔者期待正在进行的Ⅲ期临床试验能为临床使用唑利氟达星治疗淋病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2.吉泊达星吉泊达星是Ⅱ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选择性抑制细菌的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从而抑制细菌的DNA复制,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14]。

多项研究探讨了吉泊达星对淋球菌的体外活性,结果显示MIC范围在0.03~4.00 μg/mL,造成部分菌株MIC值偏高可能与ParC D86N、GyrA A92T突变及MtrCDE外排泵的失活相关[15-17]。

Ⅰ期临床试验评估了吉泊达星的药代动力学,吉泊达星可导致严重肾损伤及肝损伤患者体内血药浓度升高和清除率下降,需调整剂量或给药频率[18-19]。

Ⅱ期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吉泊达星对泌尿生殖道、直肠及咽部的淋球菌感染治愈率达95%~100%(表1)[20]。

其中泌尿生殖道治疗失败的3个分离株均对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耐药性,且存在parC D86N突变。

但吉泊达星治疗不良反应的总体发生率达58%,其中大部分为胃肠道反应,部分患者出现疲劳或头晕。

目前正在进行Ⅲ期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NCT04010539),计划纳入600例受试者评估口服3 000 mg吉泊达星与肌内注射500 mg头孢曲松钠和口服1 g阿奇霉素治疗淋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该临床试验开始于2019年10月,拟于2023年8月結束。

虽然吉泊达星在体外试验中对部分存在耐药突变的菌株MIC值偏高,但在临床试验中对不同部位的淋球菌感染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是未来淋病治疗的候选药物之一,但治疗中需特别注意对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物剂量调整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 VT12-008911VT12-008911是一种新型氨基苯并咪唑化合物,可双重抑制DNA促旋酶/拓扑异构酶Ⅳ酶,靶向作用于GyrB和ParE亚基,阻断ATP酶活性,从而发挥抗菌活性。

一项体外研究探讨了VT12-008911对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和国际参考株的灵敏度,MIC范围为≤0.002~0.250μg/mL。

VT12-008911的体外抗菌活性优于目前临床常用治疗淋病的抗菌药物[21]。

VT12-008911可能是未来治疗淋病的有效选择,其对GyrB和ParE的双重抑制有望减少耐药突变,然而仍需要进行更多的药效动力学和药理学研究、动物模型的毒性和安全性分析以及临床试验探讨其在临床用于治疗淋病的可行性。

4. TP0480066TP0480066是一种新型的8-(甲氨基)-2-羰基-1, 2-二氢喹啉衍生物,能有效抑制DNA 促旋酶及拓扑异构酶Ⅳ[22]。

TP0480066对淋球菌表现出强大的抗菌活性,包括对现有抗菌药物灵敏度降低或耐药的菌株,其MIC范围为0.120~0.500 μg/mL。

体外诱导耐药突变菌株的DNA测序结果显示,TP0480066耐药菌株的ParE中都有1个Thr169Ile突变。

该研究还探讨了TP0480066在阴道淋球菌感染BALB/c小鼠中的体内杀菌作用,结果显示单次皮内注射TP0480066 24 h后,小鼠阴道活菌数量少于对照组,且呈剂量依赖性下降[22]。

现有研究显示,TP0480066的MIC值远远低于目前治疗淋球菌的常用抗菌药物,具有成为多重耐药淋球菌感染的新型抗菌治疗药物潜力,但仍需进行临床试验探讨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

二、新型大环内酯类药物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可与核糖体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新型的大环内酯类在内酯的结构以及侧链的数量、组成和附着位置上都有所不同,其中索利霉素对淋球菌表现出较好杀菌活性。

索利霉素是一种新型氟酮内酯类抗菌药物,通过与核糖体50S亚基的23S rRNA 结合抑制细菌复制[23]。

体外药敏试验显示,大多数淋球菌分离株对索利霉素敏感,且索利霉素MIC值低于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MIC范围为0.001~32.000 μg/mL,表明仍存在MIC值偏高的菌株[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