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苏童

合集下载

浅谈苏童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的描写特征

浅谈苏童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的描写特征

浅谈苏童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的描写特征苏童是当代著名男作家,他的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的描写特征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苏童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的描写特征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苏童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的描写特征论文:《浅谈苏童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的描写特征》摘要:家庭体现着以男女两性结合为特征的社会关系,本来最具包容性的两性关系在苏童的叙事中,其实已成孤岛,尽管这座孤岛在两性的较量中变化,却始终不能成为和谐的风景。

关键词:苏童小说两性关系孤绝与张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夫妻之间不是平等的同伴关系,而是尊卑有致的上下关系。

在中国的夫妻关系中,占主流的是爱与性的分离,权利与义务的分离,而行使分离主动权的只能是夫而不是妻。

“同一道德观念下,中国传统文化在束缚人之性情方面,更多的是将绳索套在女性头上。

女性一旦稍有违背,沉重的道德鞭子就会抽到女性身上。

”尽管如此,女性受到重重压抑的生命之火如受阻的江水,遇到有裂缝的大堤,就会如洪水决堤般淹没一切,沉重的道德鞭子并没有抽熄来自本能的火焰。

当然,一旦女人冲突道德网罗,听命于感性生命的呼唤,悬在女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从天而降,来取那“淫妇”的性命……我们在苏童的文本中可找到同样的悲剧:无论是陈佐千对于自己的妻妾们、陈文治对于自己的小妾们,还是刘老侠对于家族的女人们,都是男性对女性绝对的占有与支配,女性被迫长期保持缄默,孤苦无告。

陈家花园的守护神——井,就是高悬在女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其终极权威已经内化为女人们心头的恐惧,对于梅珊来讲,井是她最后的归宿,对颂莲而言,井是其精神毁灭的见证。

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苏童文本中的两性关系发生着细微的变化。

这座孤岛之形似乎还遵循着这样的变化轨迹:家庭中的男性从对女性的绝对支配到男性地位的失落到男性的光芒的隐退到男性的孤绝。

与此同时,家庭中的女性则从绝对的被支配到女性意识的张扬甚至放纵。

一五龙在米店的家中,其实也享有无尚的霸权,但在苏童构筑的个性化的家庭伦理叙事的保垒中,这只是一种表面的占有与支配。

苏童其人:极有才华长相又格外英俊,曾被许多同行所羡慕余华莫言作家

苏童其人:极有才华长相又格外英俊,曾被许多同行所羡慕余华莫言作家

苏童其人:极有才华长相又格外英俊,曾被许多同行所羡慕余华莫言作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妻妾成群》这部作品,这是一部由苏童书协的反映封建社会女人地位低下、男权至上的故事。

该作品后来被改编成为了一部电影,影片就是当年由巩俐和张艺谋共同合作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该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这部小说也成为了让苏童在作家当中出名的知名作品。

说到苏童可能大家都觉得没有太深的印象,但其实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长相又格外英俊的作家,是同行当中的佼佼者,曾经被余华老师和莫言老师都羡慕过,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苏童的故事。

相信大家都知道,苏童和莫言以及余华等人在写作的时候,除了要剖析人性的光辉之外,他们更擅长反映某个特殊的中国时代所发生的事情,以此来引发世人的警醒。

不过与其他两位作家不同的是,苏童的作风和其他人是与众不同的,比如我们在读莫言老师的作品的时候,能够从中发现一些人性的光辉,在读余华老师的《活着》的时候,尽管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我们仍然能够从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芒。

可是在苏童的作品当中,每一个人似乎都是充满了矛盾,而且是以恶为主的。

曾经有人评判苏童的作品以及他个人的写作风格,表示苏童笔下的角色都是恶毒、怪癖以及诡诈的,他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常复杂的心态,很多读者在读完他的作品之后,总觉得苏童的所有作品都透露着一股绝望的陈旧的气息,同时又有过分的浪漫主义情怀。

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活在阴暗和无奈的情况之下,不过这样的作品风格在当时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和追捧,苏童应该算是创作这种风格的先锋人物。

不过一个极有才华的人为什么总是会偏向于写人类的饿呢?其实这与他的童年有着很大的关系,知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讲过,一个作家写来写去,终究要回归到童年,所以童年也就是原生家庭对于作家的影响一般都是非常之大的。

苏童很好的证实了这一点,虽然他日后非常有名,但是在童年时期他却活得非常复杂,因为他在回忆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童年生活的时候,总是有一种爱恨交织的态度,他觉得自己的童年是封闭的是孤独的,也是惆怅的,这可能因为其父母工作赚钱不多,使得一家人生活贫困,身体出现各种疾病所导致的。

试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的叙事风格

试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的叙事风格

试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的叙事风格苏童的《妻妾成群》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其叙事风格独特而精妙,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压抑与扭曲的封建家庭内部世界。

在叙事视角上,苏童采用了独特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这种视角使得作者能够自由穿梭于故事中各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全方位地展现陈家大院里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无所不知的观察者位置,既能洞悉颂莲初入陈府时的天真与憧憬,又能体会到大太太毓如的冷漠与无奈,还能感受到二太太卓云的虚伪与狡诈,以及三太太梅珊的反抗与绝望。

这种全知视角不仅增强了故事的丰富性和层次感,也让读者对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黑暗与腐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小说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

苏童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使故事的发展时而紧张急促,时而舒缓悠扬。

例如,颂莲在陈府中与其他妻妾的明争暗斗,以及梅珊与医生的私情被发现等情节,节奏紧凑,充满张力,让读者的心弦紧绷;而在描写陈家大院的日常生活场景,如妻妾们的闲坐聊天、陈老爷的起居习惯等方面,则节奏较为缓慢,细腻地展现了封建家庭生活的沉闷与琐碎。

这种快慢相间的叙事节奏,如同一首富有变化的乐章,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在叙事结构上,《妻妾成群》呈现出一种严谨而精巧的布局。

小说以颂莲进入陈府为开端,逐步展开她与其他妻妾之间的争斗以及与陈老爷之间的复杂关系。

各个情节环环相扣,相互呼应。

比如颂莲与卓云之间的表面和睦与暗中较量,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梅珊的命运与颂莲的处境也有着某种隐秘的关联。

这种紧密的结构使整个故事浑然一体,没有丝毫的松散之感。

苏童的语言运用也是其叙事风格的一大特色。

他的文字简洁明快,却又富有表现力。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准的刻画,将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颂莲梳着齐耳的短发,用一条天蓝色的缎带箍住,她的脸是椭圆的,不施脂粉,但显得有点苍白。

”短短几句话,就勾勒出了颂莲的外貌特征和气质。

同时,苏童还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论苏童《园艺》的叙事艺术

论苏童《园艺》的叙事艺术

论苏童《园艺》的叙事艺术
苏童的小说《园艺》通过叙事艺术的传达,展示了一个奇特而
深刻的世界观。

在小说中,苏童运用了一种极具象征性的叙事方法,在描绘自然和人性的冲突时,给读者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首先,苏童在叙事过程中使用了多元的叙事视角。

他没有一味
沉湎于线性的,单一的叙事视角,而是通过结构的变换,灵活地使
用了多重叙事视角。

在这些叙事视角中,苏童描写了园丁、客人、
鬼魂等不同角色的生活经历,同时还糅合了各种意象和象征手法,
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叙事网络,使小说的意义更加深邃。

其次,苏童的叙事让读者产生了一种虚幻和现实交织的感受。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尺度变换,使得现实和幻想的
界限变得模糊。

例如,他将园丁的人物形象结合上自然环境,通过
叙述他与花卉、树木的亲密交流,使读者感受到自然界中生命的充
满活力。

而整个园林也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生命的圆满和成长
的坎坷。

最后,苏童的叙事艺术还表现在对情感的深刻描写上。

通过生
离死别,苏童在小说中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感受和情感,让读者感
受到生命之脆弱和坚韧。

在小说中,园丁对已故妻子的思念以及对
余生的质疑,打动了许多读者的心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深刻地体
味到自己的情感共鸣。

综上,在《园艺》的叙事艺术中,苏童通过多元化的叙事视角、虚幻和现实交织的叙事手段,以及对情感的深刻描写,创造出了一
个独特而富有诗意的世界。

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作者对世界和人性的独特而深刻的认识和传达。

苏童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苏童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苏童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黄雀记》是苏童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普通农村青年保润的成长经历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同时,小说中还通过不同人物的心理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荒诞。

在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受触动,对于苏童的笔调和文学风格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苏童的笔调温婉、沉实、内敛。

他以自己独特的耐心和从容的叙述方式,描绘出了一个时代生活的惶惑、脆弱和逼仄。

他的文字简练而不失深刻,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最真实的情感。

在小说中,他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致描摹,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感受到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在描写保润的成长经历时,他的笔触温柔而不失坚定,让人不禁为保润的遭遇感到心痛。

其次,苏童通过小说,深刻描绘了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的特征,如社会乱象、个体窘境以及国民精神紊乱的特征及荒诞。

小说中的保润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随着土地流转,他的家庭失去了土地,也让保润不得不远赴城市谋生。

在城市中,保润遭遇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他的命运也因此被社会所束缚,不断地寻求自己的出路和未来,但却总是陷入到一些无法自拔的痛苦之中。

苏童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人们更加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此外,在小说中,苏童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黄雀的象征意义,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让人印象深刻。

小说中描写的黄雀,象征着保润的命运,也象征着当时中国农村青年的命运。

黄雀的命运如同保润一样,都是在社会的变迁和冷漠中艰难求生的,这个象征不仅贴切,而且富有诗意,让人印象深刻。

总之,《黄雀记》是一部展现中国社会变迁和个体命运的优秀小说。

它通过对于一个普通农村青年的成长经历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苏童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敏锐的观察力,刻画出了一个深刻、真实的中国社会图景,这使得《黄雀记》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我相信,这部小说会一直在读者心中发出耀眼的光芒,让人们反思社会现实,感悟生命的真谛。

论苏童短篇小说《茨菰》的悲剧意识

论苏童短篇小说《茨菰》的悲剧意识

论苏童短篇小说《茨菰》的悲剧意识《茨菰》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苏童的一部代表作,这部短篇小说以其深刻的悲剧意识而著称。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茨菰》中体现的悲剧意识,并分析其中的内涵和意蕴。

我们需要了解《茨菰》的故事情节和背景。

故事发生在中国农村,讲述了一个贫穷家庭的命运。

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农民,他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情,与一个并不喜欢的女人结婚。

他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幸福,而是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在一个意外的机会下,他遇见了他真正爱的女人,然而最终却无法实现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人们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贫穷、农村、艰辛成为了这个故事的主题,而其中所包含的悲剧意识也是显而易见的。

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无法摆脱贫困的桎梏,这种贫困无情地摧残着他们的生活,使得他们无法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理想。

这种贫困带来的无力感和绝望是悲剧意识的体现。

无论主人公怎样努力,他始终无法摆脱这个困境,最终被这种无情的现实所吞噬。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表现了贫困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无边苦难,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渴望与无奈。

故事中的爱情也是悲剧意识的主要体现。

主人公与其所爱的女人因为贫困无法在一起,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幸福,娶了一个并不喜欢的女人。

这种牺牲本身就是爱情的悲剧,人们无法追求真正的爱情,只能在现实面前选择妥协。

而当他们终于有了机会在一起时,却因为现实的无情而无法实现这份爱情。

这种无法实现的爱情给人们带来了更加深刻的痛苦和无奈,这也是悲剧意识的一种体现。

故事中的结局也是悲剧意识的彰显。

当主人公终于有了机会与真爱在一起时,却因为现实的无情而无法成全这份爱情。

这种妥协与无奈使得整个故事达到了悲剧的终结。

通过对主人公的命运的描写,作者表现了人们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无法改变现实的无情,身不由己的命运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悲剧的意味。

《茨菰》中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对现实的无情和对命运的无奈中。

浅谈苏童《三盏灯》

浅谈苏童《三盏灯》

浅谈苏童《三盏灯》摘要:苏童的中篇小说《三盏灯》1995发表于《收获》第5期,和苏童的其他小说相比,《三盏灯》未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还较少。

本文试图从人性的探索和意象的建构两个方面分析苏童《三盏灯》的美学意义。

苏童的中篇小说《三盏灯》1995发表于《收获》第5期,和苏童的其他小说相比,《三盏灯》未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还较少。

这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并未正面描写战争场面,作者有意淡化了战争的时间、规模以及战争双方的敌我情况。

苏童这么写的原因,或许正如他在访谈录中曾经说过的那样:“我试图摆脱一种写作惯性,小心地把‘人’的面貌从时代和社会标签的覆盖下剥离出来。

我更多地是讲人的故事。

”[1]作者有意重构红色经典对战争的政治化抒写,用战争中“小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替代宏大的战争场景、高大的英雄形象塑造,除了作家的自身思考与探索外,也或多或少受到当时的文学思潮的影响。

从1993年至1996年,文艺界兴起了有关“人文精神”第二波热潮的大讨论,苏童作为一位新锐作家,不可能置若罔闻。

《三盏灯》就是这一时代下的产物。

一、苦寻人性的宙斯小庙,终落空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不详,地点是平原战火即将蔓延到的椒河一带的雀庄,主人公是一个在村民们紧急疏散离村时,为了找回丢失的三只鸭子不愿离开村庄的“傻子”[2],故事主要围绕这个没爹没娘的“傻子”扁金展开。

在雀庄人看来养鸭人扁金就是“傻子”,为了鸭子可以不要性命,这不是“傻子”是什么呢?所以即便发现扁金不在逃亡的大军中,也没人回去找他,他们不需要对一个“傻子”背负道义。

而当枪声响起时,“傻子”却冒着挨枪子的危险,下意识地挨家挨户地拍打门窗,提醒早已撤离的村民们藏起来。

扁金最信任的人是村长娄祥,当子弹横飞的时候,他“想不出还有什么地方比村长家更安全了”,只因村长“常常从自家地里挖几只红薯给他”。

村长在撤离的紧急关头,发现扁金不在逃难的大队伍中,本想回去寻他,只因“扁金没爹没娘的,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别人还不是说我这个村长么?”,后来听娄守义的女人说扁金得知了要打仗的消息,还执意要去寻他的鸭子,他觉得“扁金若是为了只鸭子挨子弹,死了也是白死,那也怪不到他头上啦”,便有了堂而皇之不去找扁金的理由了。

论苏童短篇小说《茨菰》的悲剧意识

论苏童短篇小说《茨菰》的悲剧意识

论苏童短篇小说《茨菰》的悲剧意识苏童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悲剧意识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闻名。

其中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便是《茨菰》。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悲剧意识而备受好评。

本文将从悲剧意识的角度,探讨《茨菰》中所体现出的悲剧主题及其意义。

悲剧意识是指作品所体现的对生命的无奈和悲剧命运的思考。

在《茨菰》中,苏童通过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以及细腻入微的叙事描写,展现了深刻的悲剧意识。

小说中的主人公茨菰就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

他是一个出生在农村的孩子,从小就饱受贫困和艰辛的生活。

他的父母早逝,他被迫放弃学业,到城市打工谋生。

他在城市中却遭遇了种种不公和不幸,最终沦为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

茨菰的命运凄惨,无论他如何努力奋斗,最终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苏童通过茨菰的命运,展现了对悲剧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无奈。

小说描写了茨菰与周围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展现了人性的悲剧。

在茨菰的人生中,他遇到过许多人,有善良的也有阴险的,有帮助他的也有伤害他的。

茨菰与女主人公小宝之间的关系尤为令人唏嘘。

小宝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女孩,她对茨菰充满了同情和怜悯,愿意帮助他。

由于种种原因,两人未能走到一起,最终只能陷入无法挽回的悲剧。

这种人际关系中的悲剧冲突,凸显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也加深了小说的悲剧意识。

小说中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描写,也体现了深刻的悲剧意识。

茨菰以及他身边的人物,都是社会底层的一部分,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常常受到排挤和伤害。

他们的生活艰辛,充满了无奈和不公。

小说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真实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中普通人的悲苦命运,展现了深刻的悲剧感。

《茨菰》是一部饱含悲剧意识的短篇小说。

通过对茨菰的命运、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现实的描写,苏童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悲剧命运的无奈。

小说从多个层面展现了悲剧主题,呈现出丰富的悲剧意识。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悲剧人生的深刻思考,也可以对生命、人性和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苏童
最近埋头读书,看了苏童的长篇小说集《后宫》,其中包括《我的帝王生涯》和《武则天》。

看完《我的帝王生涯》很是压抑,觉得胸中憋着一股气,上不来,下不去。

就在想,这本书到底想说什么。

觉得每一个人物都代表了一种人。

从整个故事也能看到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影子。

端白更是好多帝王浓缩的影子。

是皇权下压抑的人性的释放,尽管这是一种近乎变态的释放。

用杀戮和血腥来释放他的压抑。

那些后妃的命运更展示历史上司空见惯的了的宫廷碾压。

燕郎与端白二人的感情关系是复杂,他们互相依赖,像兄弟,但是有主仆的名分;有夫妻之间的不离不弃,但是他们却没有那种暧昧的关系。

最后的结局更是让人深思。

我觉得苏童小说中的悲剧式的情节和作者的人生态度有关,苏童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所以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平民还是帝王都有着悲剧式的命运。

我不认为苏童是在为他的出身而自卑,他说过如果一个人来到了海边,他会选择让他下海而不是留在海岸上。

说得通俗些,就是说他认为和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相比,他更愿意选择高于生活
的艺术形式。

虽然作家也知道他的故乡在现实中并不具有他笔下那末浓重的色彩,但是他愿意这样写,或许对他来说,这是对自己堕落的故乡的深情呼唤。

《武则天》中词藻华美,漠然而忧伤的笔调,颠覆的世事,疯狂的爱与恨,凝聚成单薄的三言两语。

一条绵长的黑色丝线,只起了密密麻麻的网,笼罩了歌舞升平脂脓粉媚的后宫。

阴影,在字里行间处处可见。

对宿命的无助之感在经历年年岁随长久的酝酿后幻化成了暴风雨,颠覆一个王朝。

当年那个温润如玉貌美如花的女子看着自己的豆蔻年华一寸一寸被扼杀在阴暗的后宫,心狠手辣的武则天横空出世。

武皇心中时时在悼念,在宫中癫狂的无辜女子,以及死去的媚娘,因而更为狠心。

在那个阴暗的后宫中,笼罩着华美而绝望的梦魇,利益的纠缠,人性的倾轧蔓藤般滋生,盛放诡异凄艳的花。

苏童不喜欢碰那些很大的题材,他的小说关注的是人内心的挣扎。

可是有段时间评论界大肆抨击苏童的小说,说狭隘且单薄。

于是苏童屈服了,写出了一些让我看了为他心疼的文字。

但苏童后来又回到了自己特有的叙事风格。

我想他也许发现了“坐井观天的幸福”。

他是个任性且有个性的人,我欣赏他。

有人说过,写字的人内心都是流离失所的。

安妮是将自己放逐,而苏童更彻
底,他是逃亡。

由贫穷向富足逃亡,由历史向现实逃亡,由枫杨树故乡向现在水泥森林逃亡。

因沉没而逃亡,因逃亡而流浪,因流浪而回归,但回归之路已断绝、迷失,那么只能继续流浪,流浪标志着无处安身,无家可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