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生命观
中国人的生死观

(三)超出个人生活层次,摆 脱死亡恐惧
如果人们超出个体生活的限宥,立于生命存在普遍性的基点,那么, 面对死亡,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和恐惧。在儒家看来,除了生活层 面的物质性生命,人还有精神生命文化生命。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 则在面对必死的人生结局时,刻意于追求“杀生成仁””舍身取 义”,或者去求得“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认为崇高 之道德品格、伟大之功业、完美之诗文可以传之后世,个人之生活 虽然中止了,而生命却借助于立德立功立言的中介永恒且不朽了。 由此,他们便在精神上超越了死亡,可以在临终前消解死亡的恐惧与 痛苦,如文天祥就义前留下的衣带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 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从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是精神超 越死亡的真实写照。
(一)对必死命运的平静接受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生命的 长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的质量。人生在世,只要懂 得了做人的道理,则生事已毕,虽死无憾,这实际上是以 闻道的人文精神消除了对死亡的焦虑。
(二)家庭亲情的陪伴可以弱 化死亡的痛苦
儒家对死亡超越的途径有三:生理性生命的传承;三不朽的理想追求; 还有对乐生安死的理解。在对死亡的理解上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最 基本的大众选择就是通过生命的传递,可以把后代的成长看成自己 生命的延续,视为生活的继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对死亡的恐惧。
总结
现在我们的生死观基本都是从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中衍生出来的, 儒家重视伦理,道家重视顺其自然,佛家重视轮回。现代人对待死 亡也是主要三种观点,舍生取义,顺从生死,看中轮回下一世。
谢谢观赏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二)生死命定。
庄子认为,生死作为一种物化现象,究竟什么时候化而为生,什么 时候化而为死,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有多长,生死大限是多少,这一 切都不是人自己所能决定得了的,而是有一种客观必然性在起作 用.所谓“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汉外文化关键概念对比研究——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永辉
79 万方数据
点什么,对种族繁衍,家族血脉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然 而西方人却将生命看成是一种权利,是人活在当下追求 个体幸福的权利,把人生当作追求快乐的场所。
中国人关心死后整个家族、整个民族的延续,将个 人死亡作为向群体过渡的环节。自己死后,还有子子孙 孙,希望自己死后能为世人留些什么;西方人关心的是 灵魂不朽,相信生命会以另外的形式延续。他们只会考 虑灵魂归处,上帝如何审判。
华夏民族又是一个重视群体利益的民族,只有保存 集体,个体生命才能保存。孑L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谓 “杀身成仁”;孟子在《孟子·告子上》日“舍生取义”。在 儒家看来,生命的道德价值比生命更为重要。在个体生 命与群体的利益之间,要牺牲个体小我的生命,维护社 会“大我”的尊严。
中国人认为“死”意味着生命的终止,所谓万事皆 休、万念俱灰。佛教认为,人死以后会进入新的轮回,但 前世今生已经面目全非。如果下了地狱,又是何等的恐 怖和孤苦无依。所以,中国人向来忌谈死亡。医生往往 对病人隐瞒病情,以免其承受不住这个打击。这反映出 中国文化回避死亡的特点。
(二)西方文化关于“生死”的看法 西方文化认为,“生”是上帝的造化。挪威、波斯、古 巴比伦、古希腊都有上帝造人的传说。上帝给了94-)k 生命,生命就属于自己。我们有权利及义务尊重和爱护 上帝所给的宝贵财富,为自己创造幸福。实现个体的愿 望,顺应个体的需要,这是谁也无法剥夺的权利。所以, 人们要感恩的对象是超越了血亲的。 同样是生命,西方人眼中生命的价值与道义的价值 之间,是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即使是那些为了国家和民 族牺牲生命的英雄人物,也并不认为道义价值更高。只 是面临灾难时必须做的选择。这体现了西方文化注重 主体幸福价值的倾向。 西方人并不回避死亡。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有关于 “永生”的内容。信仰上帝即能永生。一旦信仰了上帝, 就能与上帝同在,既然能够永生,就不会惧怕死亡。这 一点与重视生命价值并不矛盾。为了能够与上帝不相 隔,就要过好活着的每一天。死亡无论如何都不能回 避,不如坦然面对。在西方国家,有关死亡的教育很普 遍,人们可以毫不避讳地谈论死亡。 直面死亡并且相信“永生”,还与“灵魂”观有关。很 多古希腊的哲人都相信人是灵魂与生命体的结合,相比 肉体生命,灵魂更纯洁。肉体泯灭了,灵魂却永不泯 灭。基督教文化是原罪文化。上帝造人,并不是要人死 亡。因为人犯了罪,所以才会死亡。只要不断追随上 帝,就能获得生命的超越。死亡,是人生的终点,也是人 生的目的地。 二、中西方文化中“生死观’’的对比 (一)中西方文化生死观的相通之处 重生的观念。二者都重视生命的价值与幸福。以 “生”为主,“生”是人存在的形式,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人们都期望好好活着,延年益寿。中西方的生死观都重 生,爱惜人的生命。在中西方生死观里,都有精神不朽 的概念,为追求真理而选择死亡,为人类普遍价值而牺 牲自己,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二)中西方文化生死观的相异之处 中国人把生命看成是一种手段,一种义务。中国人 生命的目的性很强,他们渴望用自己的生命为后世留下
中国人的姓名文化与生命价值观

中国人的姓名文化与生命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命名通常是一个极其注重的过程,因为一个人的名字不仅仅代表着他或她的身份,还代表着他或她的生命价值观。
中国人相信人名的好坏、吉凶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和人生。
因此,中国人在起名的时候通常会考虑多种因素,如音律、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五行、寓意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人的姓名文化与生命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成长与生活。
一. 中国人的姓名文化在中国文化中,人名和字号通常带有极大的意义。
一个人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志,还反映了这个人的性格、品格、命运和家庭背景。
在中国古代,起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家庭中,通常是父亲、祖父或其他长辈担任这个任务。
他们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音律、五行、寓意、文化背景等,以确保给孩子取一个好名字。
在这些因素中,音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们相信一个名字如果听起来不好,则会对这个孩子的个性和命运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 姓名和生命价值观中国人认为,人名的好坏、吉凶与人的命运、事业和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因此,一个人的姓名通常会被认为是与他或她的命运、性格、品德和家庭背景紧密相连的部分。
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如何给婴儿起好名字的传统。
例如,许多名字拥有着寓意,相信好名字总能为人带来好运、平安和幸福。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名是一种非常神圣的活动。
三. 姓名文化对于生命价值观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中,姓名文化对于生命价值观的影响非常深刻。
人们相信,一个名字不仅代表着人的身份,还代表着他或她的品格和生命价值观。
许多中国人认为,好的名字不仅能为人带来好运和财富,而且还能对于人的品格和生命价值观产生长远的影响。
许多名字的含义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有关。
例如,“文”和“武”两个字,通常代表了古代皇族的品质和能力,所以许多父母喜欢把这些字作为他们孩子的名字。
四. 姓名与个人品性人名与个人品性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很重要的观念。
许多人相信,人的姓名和个人品性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甲骨文里的生命观

甲骨文里的生命观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生命的观念,以下是对甲骨文所蕴含的生命观的一些解读:
- 生死观:甲骨文的“死”字是“人”和“骨”的会意字,字形是人朝着枯骨下拜,枯骨代指死者。
这体现了古人对死者的尊重和崇敬,透显的是道法自然的中华生死观。
- 生命起源观:甲骨文的“母”字构形起源,主体“跪人”是天龙座,所谓“双乳”是小熊座“七星”和大熊座“北斗七星”。
其本义内涵为“生命之母”,代表了古人的星象观、生命观。
- 生命发展观:伏羲根据白天黑夜,月亮的圆缺阳朔,星星的斗转星移,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温热寒凉,动植物的生老病死创立了十二个图画会意字,用图画会意字的形式描绘了生命的起源和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进而揭示了地球生物生息不断的自然规律,确立了中国人的生命观生死论。
总之,甲骨文所蕴含的生命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从丧葬礼仪看中国人的生死观

067文化纵横从丧葬礼仪看中国人的生死观第一章 中国的丧葬礼仪“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荀子·礼论 》)“在我国古代社会,‘礼’贯穿人生的整个过程,是关涉生与死的人伦总则。
丧葬制度作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善终的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的综合。
”人的出生,是肉体开始的起点,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逐步走向肉体生命的终点,死亡。
中国自古都将死亡看成是肉体生命的一个终点和灵魂生命的一个起点。
肉体生命的结束代表着在这个世界,人的肉体的消逝。
因此人的生命便用灵魂开始继续自己的征途。
中国古代的人们由此创造出了鬼神、地狱和轮回转世。
第一节 古代丧葬“‘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人伦总则,是宗法等级制度和人们行为规范的总称。
”在《周礼》中记载很详细的丧葬礼仪。
丧礼属于凶礼之一,包括丧、葬、祭三个部分。
其中丧是指人死之后下葬前的一些礼仪,包括临终、始死、小敛、大敛以及成服。
葬是指人死后关于下葬入土的一些仪式,包括备葬以及入葬。
祭则是入葬之后对进行的祭奠仪式,包括丧祭和吉祭。
在古代的丧葬仪式中,虽然礼仪的环节有些相似,但是在一些内容上是不相同的。
古代因为死者的身份和地位的不同,丧葬礼仪和在其丧葬上所使用的物品是有所等差的。
《周礼》中记载:“凡凶事弁、服。
凡吊者下事弁绖、服。
凡丧,为天王斩衰,为王后齐衰;王为三宫六卿锡衰,为诸侯缌衰,为大夫、士疑衰”这是丧礼中一些关于丧服制度的礼仪,已经开始带有等级制度在其中了。
《周礼》中的丧葬仪式主要是一上层阶级的人如王、王后和士大夫等为主。
《仪礼》中的丧葬仪式较《周礼》覆盖的范围更广,内容也更加详细。
《仪礼》中关于丧葬的一共有四篇,分别是《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
《丧服》是关于丧礼是时人们的服饰制度,根据服装穿着者和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以及其社会身份和地位为其制定一些了的服饰,以及死者下葬时的穿着都有所规定。
根据一定的血缘关系服守丧的轻重等次从而守孝指礼便形成了“五服制度”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死观

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死观所谓生死观,顾名思义主要指对于生与死的基本看法,其中包括如何看待生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看待生命进程中必定会降临的死亡等一系列问题。
人生在世,无论贫富贵贱,不管职位高低,也不论年龄大小,生死问题是谁都无法逃避的。
生死问题关系到一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类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面对死亡的心理较之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等现实问题,显得更为现实,更为重要。
一、中国人的生死观关于生与死,中国古代的先辈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这些观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生死问题,但在中国历代以来,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于时至今日,中国人仍在骨子里接受着这些观念。
在这个科学巨人与道德侏儒比例严重失调的社会,人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也在逐步滑坡,或许,只有生与死的警示才能重新唤醒人类内在的道德意识。
本文立足于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人关于生死之认识的剖析,来探寻生命的意义,以期唤醒人们对生死的意识。
1、中国人生死观的起源1.1知生观这一派主要以儒家为代表。
儒家孔子首先提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的看法,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充实人的道德生活,不必汲汲于追问死后的事,至于人的寿命长短,出于命运的安排,不必挂心。
后来孟子进而提出“立命”说。
孔孟教导人们不必计较生死寿夭,人活一天,就应该尽人事,处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了正义和人类全体的福祉,人是可以不惜献出生命的。
这就是具有浓厚人本主义的知生观。
这一派对于生死寿夭问题的回答,采取了命定论的形式,主张尽人事,追求生的价值,但其目的是要人们将人生价值置于首位,至于企求长生或者追求死后的彼岸极乐世界,是此派所不取的。
1.2 全生观这一派主要以道家为代表。
道家老子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反对人为的厚生、益生说。
他说人类同其他自然物如飘风骤雨一般,不能长久生存下去,生命的终结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因此他不赞成刻意追求长生。
中国人的传统天命观

中国人的传统天命观直到今天,在流传己久的谚语中,有一句谚语为不少中国人所熟知――“人的命,天注定”。
当一个人遭遇了一些不顺利,他会自怨自艾地念叨这句话。
或者,当他遇到了一些开心顺利的事情时,他也会沾沾自喜地说出这句话。
这句谚语反映了传统中国人思想中的天命观。
这种天命观的基础之一,也就是孔子所讲的“宇宙之生”。
简单来说,天命观就是认为人的生命和命运不是由自己掌握的,在冥冥之中有上天在控制着人的生命、寿数和运势。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的生命观就是一种天命观,也就是把人的生命与天命联系起来的思维方式和基本观念。
中国先秦时期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他在其作品《天问》中提出了一个朴素的科学问题:“日:遂古之初,谁传道之?……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问天地是怎样开辟的,宇宙是怎样形成的。
今天看来,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科学的回答,但在当时,这无疑是一个极有难度的问题。
仅仅依靠先人对自然、自我和社会所掌握的有限的知识,这样的问题是很难回答出来的。
于是,在这样的疑问中,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精卫衔石填海之类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就开始出现、流传并在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中扎根了。
不管是出自人的想象还是确有一些传说式的记载,在中国上古初民的眼中,这些神奇而伟大的人物就是具有超自然力的天神,是天力的化身和展现。
他们是天的代表,但又是与人联系起来的,这在先民的头脑中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因为先民不具有他们那般的伟力,但同时又需要和自我联系起来,为自我的存在寻找信心和根据,故此,在先民们头脑中,天和人是合在一起的。
人力来自自然,人命来自上天,这样的观念最初是由人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感到了自然力的伟大和人力的渺小所致。
在很多时候,由于低下的科技水平和认知能力,人们只能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命资源,人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界的制约,甚至依赖于自然界的恩赐和赋予。
但是,作为天的自然界又是不远人的,它不仅供给人类生存的资源和营养,而且又能够应人愿而施恩于人。
中国人的生死观..

从表面上看甚至对这个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但 实际上,儒家学说作为在整个中华民族漫长发展 的历史中最主要的一种思想形式,对国人产生的 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儒家对社会生活对人伦的广 泛关注恰恰是对生死问题理性感悟的结果。这种 感悟使得儒家学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成为促进 中国社会稳定发展,教化百姓、影响人心的重要 思想。儒家的这种理性的生死观,既让人积极进 取有所作为,又使人保持精神上的宁静、平和,不 为死亡的降临所烦扰。而这些恰恰是浮躁、喧嚣 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所缺失的。
中国人的生死观
生死人生大事
活着要庆祝生日,死了要过期数, 头七、三期、五期、百天、周年、 三年、五年、十年等。
研究对象
主要通过研究儒释道教统对中国人生死观产生的影响,来说明中国 人的生死观念。
儒家生死观
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道出了儒家对生死问题的基 本态度。在人活着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弄清如何活着的 道理,懂了活着的道理,死的道理也自然会清晰。
(三)超出个人生活层次,摆脱 死亡恐惧
如果人们超出个体生活的限宥,立于生命存在普遍性的基点,那么,面 对死亡,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和恐惧。在儒家看来,除了生活层面 的物质性生命,人还有精神生命文化生命。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则 在面对必死的人生结局时,刻意于追求“杀生成仁””舍身取义”, 或者去求得“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认为崇高之道德 品格、伟大之功业、完美之诗文可以传之后世,个人之生活虽然中止 了,而生命却借助于立德立功立言的中介永恒且不朽了。由此,他们 便在精神上超越了死亡,可以在临终前消解死亡的恐惧与痛苦,如文 天祥就义前留下的衣带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从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是精神超越死亡的真 实写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生命观
中国人的生命观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受到历史、文化、宗教和哲学等多方面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人生命观的常见观点:
1. 尊重生命:中国人普遍认为生命是宝贵的,应该珍惜和尊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思想,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
2. 家族观念:中国人普遍重视家族观念,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许多中国人会为了家族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3. 孝道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子女应该尊敬和孝顺父母。
许多中国人认为,尽孝是一种道德责任和义务。
4.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主张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行为,追求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
许多中国人在生活中注重平衡和稳定,不喜欢过度冒险或过于张扬的行为。
总的来说,中国人的生命观强调尊重生命、重视家庭、崇尚中庸之道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