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3微电影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
473微电影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

4713微电影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命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将要承担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工作,如何加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所谓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就是教会医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的养成上和学业的精进上,不自觉的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解读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对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贵生”的思想。
教育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识1.1医务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业是建立在对生命敬畏的基础上,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基础是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
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综合”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周易·系辞下传》,因为“一生二,二生1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人是万物之灵“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尚书·泰誓》)。
人的生命具有神圣性和尊贵性“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黄帝内经》),“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长也,而尊且贵”《太平经》。
由于生命的尊贵和神圣,对待生命就有一种本然的敬畏。
敬畏生命是建立在“戒忌”的基础上,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里克尔在《恶的象征》中指出:“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
马克斯·韦伯也指出:“以此,即出现了一种伦理制度,而禁忌则为其最终保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论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论文1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1.1调查目的及对象为进一步了解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本研究将济宁医学院作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管理人员6名(校长及院系主任),教师7名(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本科医学生7名(临床5人、检验1人、预防1人),共计20人作为访谈对象。
1.2调查方法及设计采用访谈的方式对济宁医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进行调查。
主要从教育管理者、教育实施者和医学生三种角度,直观了解济宁医学院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实施途径,以便调查研究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完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访谈内容设计具体内容如下:管理员访谈: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是什么?你认为医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有哪些?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实施途径具有哪些?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一支怎样的教师队伍?教师访谈: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主要应包括哪些方面?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应开始哪些课程?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你认为医学生要怎样学习才能更好地学习到优秀传统文化?医学生访谈: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你认为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才能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你认为什么样的管理制度或学习环境才能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你认为应设置哪些课程才能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1.3调查结果采用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首先选取访谈回答中的典型语句,然后从典型语句中提炼关键词;然后归类统计不同关键词出现的频次。
1.4结果分析根据访谈结果可知,从教育体系构成来看,济宁医学院教育管理者、教育实施者和医学生均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应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理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规范的教育方式和课程内容。
从关键词出现频次来看,从高到低依次为:教育方式15次、课程设置12次、教育目标7次、教育理念4次、教师队伍2次。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
李宇遐;刘永君;冯小英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伦理学》
【年(卷),期】2009(22)6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利用传统文化丰富的生命观资源对医学生进行教育,可以使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提高自我的生命质量,树立为拯救生命的神圣事业而奉献终生的伟大理想.【总页数】2页(P15-16)
【作者】李宇遐;刘永君;冯小英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03;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03;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92
【相关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 [J], 李宇遐;刘永君;苏冰
2.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 [J], 侯艳;刘东梅;刘川;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J], 江莉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J], 江莉;
5."立德树人"视阈下医学生生命伦理教育探究 [J], 张槊;王锋;李翠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

生产 的发 展、 活水 平 的提高 , 生 使人 生命就有一 种本然 的敬畏 。敬 畏生命 是
要承担为人类生命健 康服务的工作 , 如何 保罗 ・ 里克 尔在 《 的象征》 恶 中指 出 : 经 医学生就要学 会珍 惜 自己的身 体健康 和 “ 加强 医学生生命 观教育 , 提高医务工作者 由害怕而不是经 由爱 , 人类才进入伦理世 心理健康 , 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 使
一
种敬畏之情 , 只有 把生命看 做令人敬 畏 惜 自我生命 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感必 然能 激发病人 珍爱
国传统 文化教育 , 品德 的养成 上和学业 的神, 在 才能在以后 的工作 者中做 到不论 遇 生命的欲 望 , 以, 所 培养 医学生 珍惜 自我 的精进 上, 自觉 的接受着 中国传统 文化 到什么样的病人 , 内心 自觉 形成 一种拯 的生命 就是对病人 生命 的极大负责 , 不 从 也体 的影响, 因此 , 中 国传 统文化 维 度下解 救生命 的神 圣感 和 使命 感 , 而 善待 生 现了医学拯救生命的终极意义。 在 从 读医学生生命观教育 , 医学教育具 有重 命 , 对 尊重生命和救治生命 。
的素质是当前 医学 教育 所面 临的重 要课 界 。 马克斯 ・韦伯 也指 出 : 以此 , “ 即 健康 的心理 以应对 未来 艰苦 的工 作。最 题 。所 谓生命 观是人 们对 生命 的看 法和 出现了一种伦理 制度 , 而禁忌则为其最终 后 , 做为 医学 生将来 工作 的对 象是病 人 ,
作用。
[ 关键词 ] 中国传统文化 ; 维度 ; 医学生生命观 ; 育 教 【 中图分类号】 R 12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0 -6 3 2 1 )7— 7 0 0 446 (0 0 0 4 8— 3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疾病类型电影审美——以《中国医生》为例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疾病类型电影审美——以《中国医生》为例中国医学传统悠久,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保健、医治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实践。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创作形式,也不息地呈现出人们对于疾病与医疗的关注。
如今,中国的疾病类型电影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中国医生》。
《中国医生》是由导演陈可辛执导,同时也是陈可辛首次经受编剧的电影。
该片改编自作家程耳的小说《北麂初级教育学校》,叙述了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位南方的村落医生背井离乡来到偏遥的北方边界小村的故事。
这位医生以诚信、英勇和深厚的医学知识来援助村民们,最终被他们所接受和尊敬。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域下,电影中对疾病的描绘和审美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健康与医疗的关切,以及对于医生职业精神的赞扬。
起首,电影中的疾病描绘是直观而真实的,对于村落医生所面临的各种疾病、痛苦和困难进行了细腻的刻画。
无论是逐户体检、义诊排队仍是面对绝症患者,电影没有刻意夸大,而是用平实的画面和真实的情感,使观众感受到患者们的痛苦和医生们的勤劳。
其次,电影中传递了中国文化中对于医生的尊敬和尊重。
村落医生王敬华虽然境遇艰辛,但是他始终坚守医生的职责,为了患者的健康而不辞劳苦。
这种医生职业精神,正是中国医学传统所提议的“行医者医道”的价值观念的体现。
电影中王敬华一直严明的医德、执着的医疗精神和对病人的彻底照顾使得观众们对医生职业充盈敬佩和崇高的情感。
最后,电影中对于村落医疗现状和医疗改革问题的探讨,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医疗问题的关切。
电影中展示了村落医生的工作环境差、医疗设备不足、医保遮盖率低等社会问题,也反映了中国当前城乡进步不平衡的现状。
观众们通过电影,进一步熟识到改善村落医疗环境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紧迫性,引发了对医疗改革的沉思和谈论。
综上所述,《中国医生》作为一部寄予了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疾病类型电影,通过对疾病和医生的描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健康与医疗的关注。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一、引言生命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最宝贵的财富,而医生作为守护生命的行业之一,理所应当拥有正确、健康的生命观。
医学生在接受医学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习医学知识,更需要了解和培养正确的生命观,以便日后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医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观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医学生的生命观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诠释。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主要体现在道家、儒家和佛教三大文化传统中。
道家认为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产物,具有自然的规律和节律。
儒家则主张尊重生命,认为人应该遵循伦理道德,尊重生命权威。
佛教则强调生命有因果关系,需要做善事以积德行善。
这些生命观对当代医学生的生命观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学与生命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传统医学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认为人的健康与自然环境、人际关系、情感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医学生在学习传统医学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传统医学共性的生命观念和价值观念。
医学生应该在学习传统医学的同时,汲取其中的生命观教育,培养正确的生命观。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诠释医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但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同样至关重要。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医学生生命观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博爱的生命观博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它要求人们必须严格尊重生命权威。
在医学生生命观教育中,博爱的生命观也应该被体现。
医学生需要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值得尊重和保护的,无论是谁,都应该得到同样的医学救护。
因此,医学生应该以一种博爱的心态来对待患者,不论贫富贵贱,都应该给予同样的关注和治疗,不得歧视和偏见。
(二)谦虚的生命观谦虚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品德之一。
谦虚的生命观教育是医学生生命观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
医学生需要认识到,在医学领域,没有谁是绝对正确的,更没有谁是无所不能的。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疾病类型电影审美——以《中国医生》为例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疾病类型电影审美——以《中国医生》为例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疾病类型电影审美——以《中国医生》为例导言: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类型电影逐渐成为中国电影产业中一支独具特色的力量。
作为具有浓郁中华传统文化背景的国家,中国人在面对疾病这一人类普遍关注的主题时,不仅注重对生命的尊重和价值的追求,还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情趣。
本文将以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电影作品《中国医生》为例,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探讨疾病类型电影中的审美。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疾病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视疾病为人生重要的考验之一,因此对待疾病有着丰富的内涵与世界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被视为一种自然的过程,病痛是生命的“常客”,中国人注重“以病养生”。
传统文化中将疾病看作是人类身体和心灵的平衡无法得到调节,规定人们应以和谐为基础去调和,以此来避免生活的重大变故,即顺天理者寿,逆天理者亡。
二、《中国医生》的故事背景与表达手法《中国医生》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1950年代末,中国援助非洲的医务工作者黄炎培等医生在苏丹履行国际人道主义医疗使命的故事。
这部电影一方面展现了中国医生在艰苦环境下对于疾病的治疗与抗争,另一方面也突显了中医医疗习惯与西方医学的碰撞,以及中西医合作的融合。
三、中西医合作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视角下,疾病被视为人生的考验,而人的本质在于治愈自己,而不只是通过外力来解决。
中医与西医的合作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平衡和谐得以实现。
这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可以相互借力,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全面和完善的医疗体系。
四、从《中国医生》看中国医疗传统的魅力电影《中国医生》中,中国医生们秉持着中医的传统精神和治疗方式,在非洲的贫困环境中展开自己的救治工作。
中国医生们不但熟练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技术,还注重了解当地人民的文化,真心关怀病人,展示了中华民族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
浅析基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

浅析基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作者:成琳林磊谌誉何诗雯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25期[摘要]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大学生“空心病”情况日益严重,唤起人们对于生命价值观的重视。
当代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思想来源于中西方传统哲学,在借鉴国外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中国的生命价值观教育要关注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精髓。
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内涵进行探索,对其内容设计及有效方式进行思考,以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 传统医学;生命价值观;教育[作者简介] 成琳(1980—),女,硕士,讲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5-0125-03; ; [收稿日期] 2020-02-02一、生命价值观教育概念界定我国《心理学大辞典》提出,价值观会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推动作用,是一个人思想的核心[1]。
生命价值观作为个体价值观的重要一环,对于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基于生命教育学的角度,生命价值是生命的道德存在,教育以关注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发展为本质。
中西方对于生命价值观概念的研究发现,生命价值就是生命在道德中的体现,道德教育应当是生命的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核心[2]。
总而言之,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是指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生命群体,根据大学生个体生命特点和特定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旨在引导大学生识读生命价值,唤醒生命价值意识,确立生命价值目标,最终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信念、信仰、理想的社会实践活动。
[3]聚焦于个体,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个人信念、道德水平,塑造大学生人格和责任意识[4]。
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回归到了教育的本源[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13微电影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命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将要承担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工作,如何加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所谓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就是教会医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医学生从小在家庭、学校和中接受了大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的养成上和学业的精进上,不自觉的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解读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对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贵生”的思想。
教育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识1.1医务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业是建立在对生命敬畏的基础上,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基础是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
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综合” “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周易·系辞下传》,因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经》四十二章)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人是万物之灵“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尚书·泰誓》)。
人的生命具有神圣性和尊贵性“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黄帝内经》),“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长也,而尊且贵”《太平经》。
由于生命的尊贵和神圣,对待生命就有一种本然的敬畏。
敬畏生命是建立在“戒忌”的基础上,当代法国家保罗·里克尔在《恶的象征》中指出:“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世界。
马克斯·韦伯也指出:“以此,即出现了一种伦理制度,而禁忌则为其最终保护。
’只有戒忌才会从内心对生命产生敬重,由敬产生畏,形成对生命的崇敬畏惧和终极关怀。
医学生将要成为使命得以生的天使而履行拯救生命的责任,只有把生命看做是神圣的,才能对生命怀有一种敬畏之情,只有把生命看做令人敬畏的神,才能在以后的工作者中做到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病人,从内心自觉形成一种拯救生命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从而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和救治生命。
1.2珍惜自我生命是医学生未来从事拯救生命事业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高的地位,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
生命的最大特点是他的不可逆性“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吕坤<呻吟语》),“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故凡人一死,不得复生”《太平经》,对生命的渴求是人的本能,生命是最宝贵“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若“舍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
”(《·让王》)。
况且,个体的生命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希望,珍惜自我的生命,才能对得起养育自己的父母,热爱自己的生命才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才会热爱自己未来所从事的事业,才能回报社会承担起拯救生命的责任。
作为医学生将来要经常面对死亡和重生,对生命和死亡的感受必然会影响作为拯救生命的医务工作者对待自己生命的态度,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要捎除医学生对生命的淡漠,学会珍惜自我之生命的存在。
其次,医学生将来要承担的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医学生就要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健康,使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以应对未来艰苦的工作。
最后,做为医学生将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心理脆弱、无助、处于死亡恐惧中,外界任何一点触动都可能激起其生的希望或者受到死的威胁。
医务工作者对待自我生命的态度以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病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医务工作者珍惜自我生命的情感必然能激发病人珍爱生命的欲望,所以,培养医学生珍惜自我的生命就是对病人生命的极大负责,也体现了医学拯救生命的终极意义。
2培养医学生崇尚“仁爱”的思想,学会善待生命2.1培养医学生仁爱的思想情怀,善待珍重病人的生命仁爱思想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仁的本义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讲“仁者,爱人”,“唯仁人,为能爱人”《大学》。
我国古代著名医者扁鹊指出“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也;济命扶危者,医也”(《要方·食治》),“医乃仁术”,医家应为“仁人之士”。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推崇的仁爱思想与医学的最高宗旨仁爱救人,赤诚济世是相通的。
仁爱的思想对于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学生未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的身心处于痛苦甚至危机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形象给医务人员以美的感受,也不能以提供某种利益来唤起医务人员的情感,作为“仁人之士”的医者,能做到“仁者,无不爱也”(《孟子.尽心》下)就是大仁。
病人把对自身生命与健康的希望都寄托在医务工作者身上,如果医务工作者无视病人的祈求和痛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
因此,医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大仁大爱的思想情感,“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分散者,仁之施也。
”《儒行》,要用诚善的感情给予病人无限的关爱,把患者看做自己的亲人,把自己对亲人一样的爱给予病人,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一颗仁爱之“大慈侧隐之心”(孙思邈《大医精诚》)善待病人。
医学生有了珍惜和善待病人生命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医乃生死所寄,治病人者首先应该爱人,不仅爱护、救治病人,还必须通过治病,将仁爱之心播散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将来在医疗工作中,才能对患者一视同仁,普同一等,极端负责,才能真正做“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龚廷贤《医家十要》)。
2.2培养生博爱的思想情感,善待珍爱实验动物的生命仁爱思想更高的要求是博爱,医学生不仅要善待病人的生命,而且要珍爱所有的生命特别是实验动物的生命。
“我的生命对于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边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如果我们想要其他生命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也必须尊重其他的生命……把其他动物也包括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端在内。
”医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医学实验。
在医学实验中,有些学生对动物表现出冷漠甚至冷酷如:麻还没打,兔子已经被辅助按压的助手按死,上课不听讲,做起实验全凭感觉,做完实验不管动物的死活随便抛弃的等。
这就给我们医学提出了一个问题:珍爱动物的生命对于医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了科学,我们不得不牺牲他们,所以,在医学院生理及实验教材的开始都写着:我们必须感谢那些为了人类文明,作出牺牲的动物。
实验结束后,我们要以最快的方式,结束它们的生命,结束它们的痛苦。
对于实验动物,人类最朴实仁爱之情远比那些深奥复杂的理论更加有力,医学生要用德性的光芒庇护生命,以尊敬之心对待动物的生命。
中国传统有很多珍爱动物生命的论述,《家语·论政》中有“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孟子讲“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苟子也指出“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
”(《苟子·强国》)。
古代名医孙思邈日“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朱熹亦日“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
如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皆有理。
自家知得万物均气同体。
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不杀胎,不天,不覆巢,”(《朱子语类》卷十五);明代高攀龙曾告诫家人:“少杀生命,最可养心。
一般皮肉,一般痛苦,物但不能言耳。
不知其刀俎之间,何等苦恼我却以日用口腹”(《药言》)等等这些思想告诫我们,医学教育要培养的医学生要对生命、痛苦和死亡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深切的同情。
尊重和善待动物生命,关系到医学生的内心情感,触及人性深处的悲悯之心。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之情,面对动物的“不忍之心”,可以保存和涵养医学生的仁人善心,面对动物的不忍之心,正是他们将来做医生最可宝贵的情操。
另外,尊重遗体,尊重器官捐献的家属的意见,以严谨的学习态度对待每一个遗体,认真做好尸体的保护和善后处理,做到情理兼顾,使死者家属感到关爱和慰藉,也是医学生生命观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3教育医学生“君子学道以爱人”。
博学多识,提高生命的价值中国认为人不仅要珍惜生命,还要让生命绽放异彩,让生命具有更高的价值,在孔子看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阳货》是对生命的最大亵渎,“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
”(<必仁且智>,仁而且智“君子学道则爱人”《阳货》才能提高医学生生命的价值,实现“赤诚救世”,“仁爱救人”的抱负。
《素问·著至教论>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
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论>中告诫:“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说:“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他要求医生应该博览群书,刻苦好学,做到即之在心,慧之于目,否则便会贻误病人,明确指出医术高超的重要性。
为了施行仁术,医生不但要刻苦学习,而且要有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
<回春录·序》说:“为医无才,无学,无识不可也,必平心以察之,虚心以应之,庶乎其可也夫”。
明末清初喻昌著《医门>中说:“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是故前人立教,必使之先读儒书,病有六大失:失于不审,失于不信,失于过时,失于不择医,失于不知病,失于不知药”等,这些论述都说明从医者掌握丰富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医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精勤不倦,博学多识为将来从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自己生命的价值。
4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舍生取义”的高境界。
教育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
作为医学生,除了具有敬畏生命的意识,珍惜生命的理念,博学的知识外还必须有崇高的理想。
首先,要教育医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生命固然重要,但是人的生命的价值更为重要,“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
涉险畏之途,于祸难之事……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
”(<颜氏家训·养生>),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的价值比万物有突出的优势,人之生命在世界万物中具有最高价值,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