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价格管理专题——历年药品降价情况梳理
低价药品价格政策解读

低价药品价格政策解读一、背景经典低价药正在绝迹!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介绍,目前市场上一些品种的低价药一药难求。
治疗过敏性皮疹、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的扑尔敏,疗效已被肯定,每天的治疗费用才0.07元;治疗胃肠不适、消化不良的大黄碳酸氢钠片,1000片只要4元钱;治疗抑郁症的丙咪嗪,100片价格不足10元;解毒消炎药牛黄解毒片(每盒1元)、解热止痛药去痛片和安乃近片(每片0.02元)、感冒清胶囊(每盒1.8元)、速效伤风胶囊(每盒1.3元)、治疗湿疹的炉甘石洗剂(每瓶2元)、导便的开塞露(每支0.5元)、盐酸金霉素眼膏(每支0.5元)、伤湿止痛膏(每盒1.2元)、助消化的大山楂丸(每盒1.6元)……这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廉价药品,目前在市场已经很难买到。
为什么患者难以买到低价药?1.医院医生不愿用多年来,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一直被认为是医院药价居高不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有评论指出‚在“以药养医”的大背景下,医院依然需要靠卖药而不是“出售技术”来赚钱,以保证经营目标和合理利润。
低价药利润低,无法满足医院盈利的需求,因此被淡出市场。
有人认为在目前的薪酬机制下,医生不能合理地从医疗技术劳务中获得报酬,仍然需要开贵药、多开药,确保医院为其发工资、发奖金,同时获得一些灰色收入。
如果存在与低价药目录种类相同但更为高价的品种,医生仍然会给患者开价格高的药品。
(对此不完全认同)2.药企无意生产药企不愿生产低价药被认为是低价药被退市的另一个原因。
综合媒体和网络上的各种报道,记者归纳,所谓药企不愿生产大概基于两方面的压力,一是来自医院。
有报道指出,根据国家规定,医院可在购进药价之上最高加价15%卖给患者,由于一些廉价药利润低,因而医院会考虑进价格更高的药品,从而获得更大的绝对利润。
这也就造成廉价药被生产出来后没有市场。
另一方面的压力则来自于同行的恶性竞争。
一些中小药企往往在招标过程中过分压低药价,甚至以牺牲药品质量为代价,报出远低于药品成本的价格,导致大型主流药企退出竞争,无法将其生产的一些低价基本用药推向市场。
药品降价报告范文

药品降价报告范文1. 引言药品价格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药品价格高昂导致了许多患者无法负担治疗费用,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降低药品价格、加强监管等。
本报告将对近期药品降价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了解降价政策的效果和影响。
2. 药品降价政策概述2.1 降价政策内容药品降价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高价药品进行定价调整,降低药品价格;•加强药品定价监管,防止药品价格滥涨;•鼓励药品研发创新,降低研发成本,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提高药品市场竞争,减少垄断行为。
2.2 降价政策实施情况降价政策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
政府相关部门设立了专门的药品降价监管机构,负责监督执行降价政策。
截至目前,已有多个批次的药品降价计划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3. 药品降价情况分析3.1 高价药品降价效果显著根据数据统计,近期高价药品价格普遍下降。
一些常见的抗癌药、高血压药等价格降幅超过30%。
这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他们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必需的药品,减轻了经济负担。
3.2 低价药品降价效果有限虽然高价药品降价效果显著,但部分低价药品降价力度有限。
这是因为低价药品的价格已经相对较低,再次降价的空间相对较小。
不过,政府对低价药品的监管力度仍在继续,预计在未来会有更多降价政策出台。
3.3 药品降价对药品市场格局的影响药品降价政策的实施,对于药品市场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降价政策减少了一些高价药品的利润空间,使得药品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另一方面,降价政策鼓励创新药的研发,促进了药品研发水平的提升。
这些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好消息,他们将有更多选择,并且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到更好的药品。
4. 药品降价政策的影响与展望4.1 对患者的影响药品降价政策对患者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降低药品价格,使得患者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必需的药品,减轻了负担。
同时,降价政策鼓励药品研发创新,提高了药品质量,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药品降价分析报告

药品降价分析报告1. 引言本文旨在对药品降价进行分析,并对降价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探讨。
本文将从价格下降的原因、降价对市场的影响、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方面展开分析。
2. 价格下降的原因2.1 政策调整政府的政策调整是导致药品降价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可能通过降低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或实施医保等措施来推动药品价格的下降。
此外,政府还可能对进口药品进行关税减免等措施,降低药品的进口成本,从而影响药品的价格。
2.2 市场竞争加剧药品市场的竞争加剧也是导致药品降价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药品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加剧,药品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可能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消费者。
此外,药品行业的规模扩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会导致药品成本的降低,从而促使药品价格的下降。
2.3 技术进步和研发成果转化技术进步和研发成果的转化也可以促使药品价格的下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药物研发和生产技术不断涌现,从而提高了药品的生产效率和降低了生产成本。
这种技术进步和研发成果的转化可以促使药品的价格下降。
3. 降价对市场的影响3.1 消费者受益药品降价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药品价格的下降可以减轻个人和家庭的医疗负担。
降价后的药品价格更加合理,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负担得起所需的药品,这对于改善民众的健康状况具有积极的影响。
3.2 药品市场竞争升级药品降价也将推动药品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升级。
药品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需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改善服务质量等手段来争夺市场份额。
3.3 药品供应链的优化药品降价还将促进药品供应链的优化。
降价后的药品可能会有更高的需求量,药品生产企业需要通过优化供应链来提高药品的生产效率和供应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
4. 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4.1 药品质量问题降价可能导致一些药品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质量控制,从而导致药品质量问题的出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加大对药品质量的抽检力度,并对违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
药品降价政策分析

( c ol f Pu l a t Fu in e i lU ies y, z o 5 0 4 C ia S h o bi He l o c h, ja d c nv ri Fu h u3 0 0 , hn ) M a t
共政策 。
一
比较 高 , 2 0 如 0 5药 品费用 占医院门诊 病人和住 院病 人 的医疗 费用 比重分 别 为 5 和 4 . %, 2 3 9 乡镇卫 生
院 的药品 费用 比例更 高 , 般 在 7 ~8 [ 。尽 一 0, 0/3 9 5 9 ] 5
管药 品是广 大人 民群 众 防病 治 病 、 护健康 的必不 保 可少 的 特 殊 商 品 , 药 品 价 格 虚 高 显 然 是 “ 病 但 看 难 ” “ 病 贵 ” 主要 原 因 之 一 。 因此 降 低 药 品价 、看 的 格 , 范药 品购销 行 为 , 轻 群众 医药 费负 担 , 规 减 是社 会 和个 人 的 共 同需 求 , 药 品 价 格 调 整 的 基 本 出 是
维普资讯
第 8卷
第 4期
福 建 医科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fF j n Me ia ieit S ca ce c iin) o r a ui dclUnv rsy( o ilS in eEdt o a o
医疗 费用 过 高 是 卫 生 体 制 改 革 急需 解 决 的 问 题 。其 中, 品费用 的 控 制 已成 为 我 国抑 制卫 生 总 药 费用过快 增长 的关键 环 节 之一 [ 。 国家 发 改 委 ( 1 ] 原 计委) 1 9 从 98年开始 , 断采 取 公 共 政 策 调整 药 品 不 价格 , 可能地 减 轻人 民群 众 医疗 负担 。但 是 药 品 尽 价格仍 在不 断 “ 低 ” 降 中稳 步 攀 升 , 问题 越 积越 多 , 这就不禁 让 人 们 重 新 审 视 这 些 调 整 药 品 价 格 的 公
药品行政降价分析报告2012

2012年药品行政降价分析报告2012年8月目录一、我国药品价格管理发展历史 (3)1、中央计划下的药价全面管制时期(1949-1984年) (3)2、价格放开时期(1984-1996年) (4)3、价格区别管理时期(1996年至今) (4)二、药价新规趋势:鼓励创新和首仿药,外资原研药“超国民待遇”削弱 (6)1、外资“超国民待遇”削弱,原研药与仿制药价差缩小 (7)2、鼓励创新,新法规将体现首仿药的定价优势 (8)三、降价的影响 (9)1、分析降价影响的关键词:缓冲垫&产品周期 (9)(1)缓冲垫及形成原因 (9)(2)药品的产品周期 (10)2、非竞争性品种(专利即将到期药物以及非竞争性仿制药)对行政性降价较敏感 (11)3、竞争性品种(普通仿制药)对招标性降价较敏感 (11)4、成熟期产品受降价影响较大,成长期产品受降价影响较小 (11)四、降价已成常态,企业出路:各种方式获得区别定价 (12)五、降价影响实证分析:恒瑞医药、华东医药 (14)1、恒瑞医药:品种竞争充分,缓冲垫较厚,整体业绩受降价影响甚微 (15)2、华东医药:少数非竞争性品种受降价影响可能较大,但整体业绩影响轻微 (18)7月24日,媒体关于肿瘤等药品降价的传闻引发市场担忧,导致医药板块跌幅显著。
虽然医药指数最终又收复了失地,但从今年以来每次降价传闻都引发板块大跌可看出,市场对药品降价的影响始终是雾里看花,直接结果就是每逢降价传闻就恐慌性地卖出医药股。
下文分析中,我们将通过对我国药品价格管理的历史由来、国家对未来药品价格制定和调整思路的分析来把握我国药品价格管理的大方向,并通过对具体公司恒瑞医药和华东医药受降价影响的分析来了解药品行政降价如何影响企业的盈利。
一、我国药品价格管理发展历史我国的药品价格管理发展历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分别是中央计划下药价全面管制时期,价格放开时期以及价格区别管理时期:1、中央计划下的药价全面管制时期(1949-1984年)在计划经济体制的环境下,政府对药品各方面的监管都实行了行政性计划管制,直接利用计划指标控制供给、需求及部门间的结构平衡。
国家定价不到位的思考——药品降价竞销的成因和对策

作者: 赵小元
作者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医药管理局
出版物刊名: 中国物价
页码: 38-40页
主题词: 国家定价 医药生产 企业产品结构 商品价格 规定价格 价格形式 倒扣作价 质量信誉 价格政策 国家指导价
摘要: 一、药品降价竞销原因分析近年来,对医药商品价格颇多异议:一方面降价竞销,回扣愈扩愈大,另一方面药价趋高,药费昂贵,病患者不甚负担。
有关调查表明,这种价格的反差现象在实行国家定价的化学药品(包括中成药,下同)中尤为突出,已严重影响企业产品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药品的质量信誉。
由于原材料、能源涨价,劳动力价格提高,各种费用上升,技术改造步伐加快等因素使成本趋高,药价趋涨,这是正常的,但愈演愈烈的压价竞销、扩扣让利却使正常提价申辩无力。
具有国家定价形式的药品,实际执行低于国家规定的价格。
药品价格不到位现象,应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重视。
药品价格不到位现象以其品种多,降幅大,涉及领域广的特点,干扰了正常的医药生产经营和管理。
其原因何在呢?。
我国对药品价格管理是经历的历史阶段

我国对药品价格管理是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
药品价格在90年代是完全放开,由市场调节的。
我想,政府管理药价大概可以分成这么几个历史阶段。
第一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前。
那个时候,别说药品了,针头线脑的都是政府定价。
国家对绝大部分药品价格从出厂、批发和零售三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
药品企业少,流通领域也很死板,流通领域为三级批发、一级零售。
医院按批发价购进药品,加价15%销售,按部就班,波澜不惊。
似乎这一阶段不存在什么看病贵药价高的问题吧?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1996年。
这一阶段,全国的经济体制都在改革,都在向市场经济的方向靠拢,药品也是一样,到1996年的时候,绝大部分药品价格处于放开状态。
放开药品价格,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制药工业的快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了医药购销领域出现不正当、不规范的竞争行为,是医药代表上下其手,回扣弹无虚发的黄金岁月。
第三是1996年至今。
1996年下半年,国务院要求物价部门改革药品价格管理体制,9月国家计委发表药价管理处女作《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新一轮政府干预药品价格的序幕正式拉开。
其实,准确地说,这个阶段也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996年到2000年,即药品定价办法实施之前,物价部门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先放几枪练练手的原则出台了一些临时干预措施,将对临床应用量大面广的少数国产药品及进口药品,纳入到政府定价范围,由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出厂、批发和零售价格。
这个阶段,可以说价格管理没有太成体系的章法,东一拳西一腿的效果并不明显,打击面也比较窄,算来算去也就200种左右。
第二部分是2000年至2005年。
武术套路都是从街头斗殴逐渐发展并固定下来的,从这个角度看,那四年的乱拳也不算白打,在犬牙交错的斗争中,物价部门的同志们也逐渐茁壮成长起来,头锤、锁喉、踢档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散打技巧经过了实践的检验,逐渐形成套路,并由有文才的同志汇总编辑成册,即《药品定价办法》,印发门下各个分舵。
浅谈药品价格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药品价格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药品的研发和生产成本逐渐提高,导致药品价格不断攀升。
同时,药品市场竞争激烈,各种促销手段层出不穷,使得药品价格管理面临诸多问题。
本文将对药品价格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药品价格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价格不公平在药品市场中,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掌握了更多的药品信息,而消费者和医保部门则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
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药品价格不公平,部分药品价格过高,导致患者负担加重,甚至出现“因病致贫”的情况。
2. 促销手段导致的价格混乱为了提高市场份额,药品生产企业往往采取各种促销手段,如赠送礼品、返现等,这些促销手段导致药品价格混乱,使得患者难以判断哪种药品真正物美价廉。
3. 药品采购和销售环节的价格 manipulation在药品采购和销售环节,部分企业为了获取更多利益,采取不正当手段操纵价格,如给予采购人员回扣、虚报成本等,导致药品价格失去真实性。
4. 医保支付政策与药品价格不匹配当前医保支付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药品价格不匹配的问题,部分药品价格过高,而医保支付标准较低,导致医保基金负担加重,影响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5. 监管力度不足虽然我国有关部门对药品价格进行了监管,但监管力度仍不足,部分企业和个人仍然存在违规行为,使得药品价格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药品价格管理的解决对策1. 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药品价格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政府部门应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等公开药品价格、成本、促销手段等相关信息,使消费者和医保部门能够充分了解药品的真实价格,从而作出明智的选择。
2. 规范促销行为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药品促销行为的监管,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禁止不正当的促销手段,如赠送礼品、返现等。
对于合规的促销行为,应予以支持和鼓励,使药品价格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3. 完善药品采购和销售监管机制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药品采购和销售环节的监管,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严厉打击操纵价格、给予回扣等违法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品价格管理专题——历年药品降价情况梳理过去的2014年药价改革无疑是热点所在,去年10月27日召开的全国物价局局长会议上,发改委领导提议放开药品价格,其中涉及医保目录内药品、血液制品、国家统一采购的预防免疫药品和避孕药具、一类精神和麻醉药品、专利药等多种不同类型药品。
2014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推进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方案向各省物价部门下发征求意见稿,讨论全面放开药品价格并放开大部分医疗服务价格,上述举动表明,放开药品政府定价的条件已渐趋成熟。
根据此前公布消息,《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正式稿有望于2015年1月正式出台,施行了近20年的药品政府定价制度将出现重大转变。
从1996 年国家计委出台《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到2014 年《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推出,中国药品价格的管理思路,从政府全面控制到基本放开,再到逐步加强管理,最后逐步引入市场总共经历了4个阶段演变。
前20年,国家计委为控制药价,先后进行了32次药品行政性降价,累计降价总额近千亿元。
1997年以来32次药品降价概况
序号时间降价范围降价总额
(亿元)
平均
降幅
2 1998/4 解热镇痛类等38种药品15 10%
3 1999/
4 21种头孢类中管药品20 20%
4 1999/6 西力欣等150种进口药品8 5%
5 1999/8 降纤酶等2种生化药品 1.2 15%
6 2000/1 人血白蛋白等12种中管生物制品 3.4 10%
7 2000/6 头孢拉定等9种药品12 15%
8 2000/10 氨苄青霉素等21种抗感染药品18 20%
9 2001/4 医保目录69种抗感染药品20 20%
10 2001/7 医保目录49种中成药 4 15%
11 2001/12 抗肿瘤、循环系统用药、神经系统用药以及治疗精神障碍用药
等医保目录383种化学药
30 20%
12 2002/12 消化道、血液系统及诊断用药等医保目录199种化学药20 20%
13 2003/3 公布医保目录种267种中成药的最高零售价,其中甲类67种,乙
类200种
15 14%
14 2004/5 调整枸橼酸芬太尼等3种特殊药品价格
15 2004/6 大幅调低24种抗感染类药物价格35 30%
16 2004/7 18种药品单独定价方案
17 2005/4 调整部分计划免疫药品价格
18 2005/10 下调抗生素、生物制品、维生素等22种药品价格40 40%
19 2006/3 300多个剂型规格的抗生素抗肿瘤药物23 23%
20 2006/8 99种抗微生物药品,涉及400多个规格43 30%
22 2007/1 调整心脑血管等10类354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平均降价幅度
20%,最大降幅85%
70 20%
23 2007/2 278种中成药内科用药50 15%
24 2007/4 188种中成药专科用药16%
25 2007/5 260种西药最高零售价格50 19%
26 2009/10 296种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12%
27 2010/12 174种单独定价最高限价调低;16种取消单独定价20 19%
28 2011/3 治疗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
格,共涉及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规格
100
21%
29 2011/8 降低部分激素、调节内分泌类和神经系统类等药品的最高零售
价格,共涉及82个品种、400多个剂型规格
14%
30 2012/4 调整部分消化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限价,共涉及53个品种,300
多个剂型规格
30
17%
31 2012/9 调整部分免疫抗肿瘤和血液系统类等药品价格,共涉及95个品
种、200多个代表剂型规格。
17%
32 2013/1 调整部分呼吸解热镇痛和专科特殊用药等药品价格,共涉及20
类药品,300多个品种、700多个代表剂型规格
15%
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米内网整理
从历次药品降价时间与平均降价幅度可见,国内药价调整可分为三轮,第一轮从1997年到2003年,这段时期国家计委平均每隔半年公布一次药品降价名单,降价幅度大部分维持在15%-20%之间,这段时期药价基本可控。
第二轮从2004年持续到2008年新医改出台前,由于药价上涨过快,国家计委出台降价措施的频率加大,降价幅度也屡次突破20%的不成文上限,特别是2007年密集出台4次药品降价名单,可见监管力度之大。
第三轮降价从2009年10月开始,该轮降价有三个特点:一是对基药价格进行了全面调整、二是首次取消部分药品的单独定价、三是按类别分批对主要治疗领域的药价进行了一次调整,至2013年1月部分呼吸解热镇痛和专科特殊用药价格调整后,历时16年的药品降价历程告一段落。
历次药品降价年份与平均降价幅度分布
数据来源:米内网国家定价药品库
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国家低价药品目录,体现了政府层面在定价上逐步尊重市场机制,而非过去药品只降不升的单边调整。
对比历年价格调整中被降价的2300个品种和3500个品规,其中有近500个品种和700个品规纳入了国家低价药目录中,药品“降价死”的现象终于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历次药价调整中全身用抗感染药物降价次数、涉及品种数量最多、平均降幅也最大,因抗生素滥用的原因,该类药物是国家重点调控对象,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和心血管系统药物作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治疗药物,临床用量大,民众负担重,也是物价部门关注重点。
相对来说中成药品种无论是降价次数还是降价幅度均明显少于化学药,原预期在2014年出台的中成药价格调整最终亦未出台,可以说上一轮药品降价对中成药影响较少,对中成药企业是间接利好。
各药品治疗领域涉及降价次数、平均降幅与品种数量气泡图
数据来源:米内网国家定价药品库各药品治疗领域涉及降价次数、平均降幅与品种数量表
药品类别治疗领域降价次数平均降幅涉及品种数量
化学药抗寄生虫药、杀虫剂和驱虫剂9 19.21% 38
化学药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20 19.18% 262
化学药心血管系统药物15 18.04% 368
化学药感觉系统药物15 17.87% 104
化学药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类药物17 17.30% 118
化学药呼吸系统用药10 17.27% 86
化学药全身用激素类制剂(不含性激素) 15 17.19% 81
化学药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16 17.06% 199
化学药神经系统药物14 16.88% 359
化学药皮肤病用药19 16.84% 97
化学药肌肉-骨骼系统12 16.69% 121
化学药消化系统及代谢药20 16.53% 276
化学药五官科用药7 15.09% 44
中成药呼吸系统疾病用药14 14.84% 278
中成药泌尿系统疾病用药 5 14.76% 82
中成药心脑血管疾病用药 6 14.66% 224
中成药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用药9 14.57% 109
中成药消化系统疾病用药 6 14.34% 147
中成药妇科用药9 14.33% 82
中成药补气补血类用药 4 13.38% 26
注:降价次数为每次药品降价中有涉及该类别药品即算为1次。
数据来源:米内网国家定价药品库通过观察2个典型药品在药价调整后的表现,药品调价对调整最高零售价以及取消单独定价权的药品生产厂家构成负面影响,对仿制药生产企业则构成利好。
奥美拉唑市场原是阿斯利康一家独大,取消单独定价后阿斯利康优势不再,市场份额萎缩,该药品的市场规模也呈现逐年减少状况。
阿莫西林生产厂家众多,部分厂家单独定价产品调整,对整体市场的影响反而不是特别大,对它影响更大的是2012年出台的抗生素临床应用专项整治。
奥美拉唑调价后在样本医院的季度销售表现
价(发改价格
数据来源:米内网国家定价药品库、城市公立医院化学药格局数据库
阿莫西林调价后在样本医院的季度销售表现
(发改价格
发改价格[2010]2829
月部分单独定价产品价格
数据来源:米内网国家定价药品库、城市公立医院化学药格局数据库让更多药品回归市场定价,应是目前药品生产及流通市场最令期待的选择,也是促进整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企盼。
但考虑到医保的支付压力,医保控费是行业不可逆的大趋势,药品价格仍将以限价为主,尤其对于医保目录中消耗医保资金较大的药品,未来依旧是物价部门的重点关注对象。
但是随着整体改革的推进,过去单纯用行政手段,从终端最高零售价
格的角度对药品价格进行限制的做法将不可持续。
预计未来的定价策略和思路将是多元化的,而在多元化的过程中,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的引入将是重要的一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