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插图本文化史复习要点集合
日本文学史考试重点(上代-近世)

一、上代文学1、上代文学:平安京迁都(794)以前的文学,发生在“大和地区”,也称为“奈良时代文学”。
2、先土器时代→绳文时代→采集生活→弥生时代→共同体社会3、“祭”→神圣的词章→歌谣和神话→口承文学(咒语、原始歌谣、神话传说)4、大和朝廷+百济→汉字传入:口头传承→文字记载(歌谣定型化、神话散文化)5、圣德太子+苏我马子:“宪法十七条”,大化改新→律令制度6、推古朝→万叶假名7、佛教→飞鸟文化、白凤文化、天平文化8、【古事记(日本最早书籍)】【日本书纪(第一部敕撰正史)】【风土记】【万叶集(最早和歌集)】【怀风藻(最古汉诗集)】(1)古事记A、天武天皇、稗田阿礼、天明天皇、太安万侣B、上中下三卷:上卷→神代(神话、传说),中卷→神武天皇(第1代)~应神天皇(第15代),下卷→仁德天皇(第16代)~推古天皇(第33代)(帝记)a、上卷:高天原神话、出云神话、天孙降临神话、筑紫神话b、伊邪那岐命+伊邪那美命=大八洲c、三贵子=天照大神+月读尊+须佐之男命C、和汉混淆文体:古汉语、变体汉文、假名注音相杂(2)日本书纪A、舍人亲王B、神代卷+帝记(神武天皇~持统天皇)C、正文→唐代风格的古汉文,仿照中国正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D、目的:宣扬国威、实现对外宣传(3)记纪歌谣A、形成于“万叶集”之前,不是独立编撰成书的歌谣集,是最早的和歌群B、歌体自由,无固定格律(五、七句为主,四、六句为次)C、长歌、短歌、片歌、旋头歌D、三类:恋歌(最多)、战争歌和事变歌(叙事性强)、酒歌和欢乐歌(4)风土记A、天明天皇、地方志B、五国风土记:常陆风土记、播磨风土记、出云风土记(最完整)、肥前风土记、丰后风土记C、古代汉语或变体汉文写作D、五项内容:郡乡地名、郡内物产、土地情况、山川原野名称由来、旧闻轶事(5)万叶集A、日本最早诗歌总集,抒情诗的源头B、仁德天皇的皇后~淳仁天皇C、万叶:万言叶;万世;万叶D、编者:橘诸兄、大伴家持E、作者:柿本人麻吕、高市黑人、山上忆良、高桥虫麻吕、山部赤人、大伴旅人、大伴家持、大伴坂上郎女、额田王F、歌体:定型歌,大部分是短歌;长歌、反歌、旋头歌、佛足石歌G、万叶假名=男假名=真假名:借汉字的音或义记录日本文字的音H、内容:三大类→杂歌、相闻、挽歌;其他→譬喻歌、东歌、防人歌、问答歌I、四时期a、舒明天皇~壬申之乱* 记纪歌谣从叙事性向抒情性发展;* 定型和歌形成期;* 歌风:雄浑、朴素、明快,感情真挚自然* 代表歌人:舒明天皇(天皇登香具山之时御制歌)、额田王(女歌人)、天智天皇、天武天皇b、壬申之乱~迁都平城京* 和歌逐渐进入文学领域* 代表歌人:柿本人麻吕(与山部赤人并称“歌圣”,擅长长歌)、高市黑人(短歌)、大津皇子、大伯皇女、志贵皇子c、迁都平城京~天平5年* 多元化* 代表歌人:山上忆良(贫穷问答歌、思子等歌一首并序)、大伴旅人、山部赤人(“歌圣”、富士山“千古绝唱”)* 山部赤人之后短歌迎来全盛期d、天平6年~天平宝字3年* 和歌出现明显的游戏文章的倾向,歌风专注于技巧* 代表歌人:大伴家持* 万叶和歌进入衰退期:和歌形式固定,内容走向个人世界,歌风柔美,缺乏独创性(6)怀风藻A、歌→日本诗歌→倭歌→歌人;诗→汉诗→诗人B、淡海三船C、最早的汉诗集(第一部在纯文学领域接受中国文化及汉诗影响的诗集)D、体裁多为五言体,均为题咏作E、大津皇子、藤原不比等F、前后两期:受六朝影响;受初唐影响G、影响平安初期三大敕撰汉诗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9、祝词及宣命(“言灵信仰“的产物)(1)宣命:奉天皇敕令向臣民宣布政令时用的语言A、宣命体(汉文记录的成为“诏敕”)B、【续日本书纪】收录宣命最多(2)祝词:祭祀神祗时向神上奏所用的语言A、【延喜式】保存祝词最完全的法典B、结构:序(神话传说,重叙事)+结(祈愿,重抒情)二、中古文学1、中古文学:平安迁都~镰仓幕府建立,中心是平安京(京都),创作核心是藤原氏为主的贵族,也称为“平安时代文学”。
日本文学史考试重点(上代-近世)

一、上代文学1、上代文学:平安京迁都(794)以前的文学,发生在“大和地区”,也称为“奈良时代文学”。
2、先土器时代→绳文时代→采集生活→弥生时代→共同体社会3、“祭”→神圣的词章→歌谣和神话→口承文学(咒语、原始歌谣、神话传说)4、大和朝廷+百济→汉字传入:口头传承→文字记载(歌谣定型化、神话散文化)5、圣德太子+苏我马子:“宪法十七条”,大化改新→律令制度6、推古朝→万叶假名7、佛教→飞鸟文化、白凤文化、天平文化8、【古事记(日本最早书籍)】【日本书纪(第一部敕撰正史)】【风土记】【万叶集(最早和歌集)】【怀风藻(最古汉诗集)】(1)古事记A、天武天皇、稗田阿礼、天明天皇、太安万侣B、上中下三卷:上卷→神代(神话、传说),中卷→神武天皇(第1代)~应神天皇(第15代),下卷→仁德天皇(第16代)~推古天皇(第33代)(帝记)a、上卷:高天原神话、出云神话、天孙降临神话、筑紫神话b、伊邪那岐命+伊邪那美命=大八洲c、三贵子=天照大神+月读尊+须佐之男命C、和汉混淆文体:古汉语、变体汉文、假名注音相杂(2)日本书纪A、舍人亲王B、神代卷+帝记(神武天皇~持统天皇)C、正文→唐代风格的古汉文,仿照中国正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D、目的:宣扬国威、实现对外宣传(3)记纪歌谣A、形成于“万叶集”之前,不是独立编撰成书的歌谣集,是最早的和歌群B、歌体自由,无固定格律(五、七句为主,四、六句为次)C、长歌、短歌、片歌、旋头歌D、三类:恋歌(最多)、战争歌和事变歌(叙事性强)、酒歌和欢乐歌(4)风土记A、天明天皇、地方志B、五国风土记:常陆风土记、播磨风土记、出云风土记(最完整)、肥前风土记、丰后风土记C、古代汉语或变体汉文写作D、五项内容:郡乡地名、郡内物产、土地情况、山川原野名称由来、旧闻轶事(5)万叶集A、日本最早诗歌总集,抒情诗的源头B、仁德天皇的皇后~淳仁天皇C、万叶:万言叶;万世;万叶D、编者:橘诸兄、大伴家持E、作者:柿本人麻吕、高市黑人、山上忆良、高桥虫麻吕、山部赤人、大伴旅人、大伴家持、大伴坂上郎女、额田王F、歌体:定型歌,大部分是短歌;长歌、反歌、旋头歌、佛足石歌G、万叶假名=男假名=真假名:借汉字的音或义记录日本文字的音H、内容:三大类→杂歌、相闻、挽歌;其他→譬喻歌、东歌、防人歌、问答歌I、四时期a、舒明天皇~壬申之乱* 记纪歌谣从叙事性向抒情性发展;* 定型和歌形成期;* 歌风:雄浑、朴素、明快,感情真挚自然* 代表歌人:舒明天皇(天皇登香具山之时御制歌)、额田王(女歌人)、天智天皇、天武天皇b、壬申之乱~迁都平城京* 和歌逐渐进入文学领域* 代表歌人:柿本人麻吕(与山部赤人并称“歌圣”,擅长长歌)、高市黑人(短歌)、大津皇子、大伯皇女、志贵皇子c、迁都平城京~天平5年* 多元化* 代表歌人:山上忆良(贫穷问答歌、思子等歌一首并序)、大伴旅人、山部赤人(“歌圣”、富士山“千古绝唱”)* 山部赤人之后短歌迎来全盛期d、天平6年~天平宝字3年* 和歌出现明显的游戏文章的倾向,歌风专注于技巧* 代表歌人:大伴家持* 万叶和歌进入衰退期:和歌形式固定,内容走向个人世界,歌风柔美,缺乏独创性(6)怀风藻A、歌→日本诗歌→倭歌→歌人;诗→汉诗→诗人B、淡海三船C、最早的汉诗集(第一部在纯文学领域接受中国文化及汉诗影响的诗集)D、体裁多为五言体,均为题咏作E、大津皇子、藤原不比等F、前后两期:受六朝影响;受初唐影响G、影响平安初期三大敕撰汉诗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9、祝词及宣命(“言灵信仰“的产物)(1)宣命:奉天皇敕令向臣民宣布政令时用的语言A、宣命体(汉文记录的成为“诏敕”)B、【续日本书纪】收录宣命最多(2)祝词:祭祀神祗时向神上奏所用的语言A、【延喜式】保存祝词最完全的法典B、结构:序(神话传说,重叙事)+结(祈愿,重抒情)二、中古文学1、中古文学:平安迁都~镰仓幕府建立,中心是平安京(京都),创作核心是藤原氏为主的贵族,也称为“平安时代文学”。
日本插图本文化史复习要点集合

日本插图本文化史复习卷一、题型客选择题判断题主填空题简答题考点第一:各个时期的文学背景知识第二:各个时期的文学形态及文学思想第三: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及作品第四:各个重要作家作品的完成年代二、主要内容:日本历史时代的划分:上古(大和·奈良时代)——文学萌芽期~迁都平安(794);中古(平安时期)——迁都平安~镰仓幕府成立(1192);中世(镰仓·室町时代)——镰仓幕府成立~江户幕府成立(1603);近世(江户时代)——江户幕府成立~明治维新(1868);近代(明治·大正·昭和·平安时代)——明治维新~至今第一章:上古文学前言:所谓上古文学是指日本文学的萌芽期至794年迁都平安这一历史阶段产生的文学现象。
从日本的历史年代来算,它横跨“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上古文学的特征可归类为“贵族文学”;1、上古文学总体来讲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口承文学时代”,另一个是“记载文学时代”。
所谓“口承文学时代”,是指文字尚未产生时期所出现的文学现象。
公元4~5时期,汉字传入日本。
“记载文学时代”的文学表现形式主要呈多元化的特征,其创作特色可用“まことの精神”来概括。
“まことの精神”,一般是指《万叶集》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淳朴真实、坦率雄浑的和歌精神,即所谓的“清明诚直之心”。
2、史书、地志文学三本书及其时代a、《古记事》成书于奈良时初期的和铜5年(712),也是日本最早的一部传记体书。
作者太安万侣;《古记事》采用了汉字之音训并用的表达方式,使得它称为日本“记载文学”的鼻祖,尤其是神话文学的描写极具文学色彩,因此,它也被看作日本后世文学的源头。
b、《日本书纪》成书于养老4年(720)。
是日本第一部“敕撰编年体”的史书;《日本书纪》亦称《日本纪》,编者以舍人亲王为主,太安万侣等协助编写,且完全以汉字写成。
具有较强的“对外倾向”。
c、《风土记》是一部由元明天皇敕撰的地志书,成书于和铜6年(713)。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国别史·日本(附思维导图)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国别史·⽇本(附思维导图)中考专题复习国别史·⽇本⼀、古代史⽇本(⼀)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
⼤和国的最⾼统治者称为“⼤王”,⼤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从646年开始,⽇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了⼀系列改⾰,史称“⼤化改新”。
1、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以天皇为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地⽅设国、郡、⾥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废除⼀切私地、私民,将⼟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地颁给公民,每隔6年授⽥⼀次,不能终⽣使⽤,也不能买卖;统⼀赋税。
2、作⽤:⼤化改新使⽇本发展成为⼀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奴⾪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三)幕府统治1、⽇本庄园经济:⼤化改新百余年后,⼟地私有与⼟地兼并盛⾏。
贵族、豪门、寺院⼤量购买、兼并⼟地,组成庄园。
⼤庄园还享有“不输不⼊”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官吏进⼊庄园,⼲涉庄园事务。
中央对地⽅逐渐丧失了控制能⼒,社会局势动荡。
地⽅豪强为了保护⾃⼰的庄园,把⾃⼰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武装起来,组成⼀种⾎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
2、幕府统治:(1)12世纪晚期,源⽒武⼠集团击败平⽒武⼠集团,源⽒⾸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镰仓幕府拥有独⽴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本由此进⼊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2)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幕府⾸领“征夷⼤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权旁落,成为⼀种礼仪性的摆设。
国家⼤权基本掌握在武⼠阶层⼿中。
武⼠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套展现武⼠阶层道德与⾏为规范的武⼠道。
武⼠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是他的主公。
⼆、近现代史上的⽇本(⼀)明治维新(1868年):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阻碍⽇本资本主义发展。
2、外部原因:1853年美国⼊侵(即⿊船事件),⽇本⾯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
日本文化艺术复习资料

日本文化艺术日本历史简介绳纹时代(约BC10000——BC300)岛国的封闭的狩猎采集弥生时代(约BC300——AD300)传入大陆文明农耕稻作小国争斗古坟时代(约300——500)传入中国六朝文化大和国家形成飞鸟白风时代(约500——710)隋·初唐文化传入佛教大兴国家集权强化奈良时代(710——794)盛唐文化传入国家行政完备佛教事业大成平安时代(794——1192)与北宋几乎平等交往民族文化成长贵族文化艺术昌盛镰仓时代(1192——1333)与南宋·元交流密切禅宗传入武士掌权武士文化昌盛室町时代(1336——1573)与明交流密切贸易发达民族艺术开花禅艺术鼎盛(一休)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信长秀吉霸主气势豪华灿烂江户时代(1603——1868)锁国士农工商艺道文化形成西方文化传入明治维新(1868)开国近代国家成立板书)日本文化艺术的源流(一)日本的自然环境与宗教思想(P1~P5)岛国 3900个岛屿 37,77万平方公里表日本里日本 200座火山年降水量1700毫米 3492种海洋生物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日本地图(p1) 日本原始时代的四季生活(P3)人依存于自然人与自然共生对大自然感激与恐惧日本原始信仰——‘万物有灵’图:日本原始时代陶俑(p4)日本里层文化与表层文化的区别及原因(二)日本的原初文化环境与民族的起源(P5~P7)日本原初的文化环境(P5)来自西伯利亚的文化----日本文化根基弓箭石器服饰自然崇拜精灵崇拜萨满教来自中国的文化----巨大推动力物质制度宗教民俗来自印度的文化----佛教(来自中国东南(村落)、东南亚地区的文化(渔业))多个种族混血而成-(大和民族)---古蒙古利亚人新蒙古利亚人(印度支那族印度尼西亚族韩族汉族马来族)日本民族的形成(P7)(三)日本文化艺术的流变与中国绳纹时代(约BC10000——BC300)岛国的封闭的狩猎采集----绳纹陶器(原始巫术的出现)盘蛇禽兽造型的绳纹陶塑P8弥生时代-约(BC300——AD300)传入大陆文明农耕稻作小国争斗---铜铎(祭祀文化的形成)铜铎上的图案(P9)古坟时代(约300——500)传入中国六朝文化大和国家形成--- -古坟红陶明器(权力社会的成长)陶塑人物P9飞鸟白风时代-(约500——710)隋·初唐文化传入佛教大兴国家集权强化---法隆寺佛像药师寺佛像高松冢墓壁画(对中国隋、初唐文化的成功模仿)法隆寺铜佛像P10 木佛塔药师寺P10奈良时代-(710——794)盛唐文化传入国家行政完备佛教事业大成---正仓院(唐风文化盛行)奈良干漆佛像P11平安时代-(794——1192)与北宋几乎平等交往民族文化成长贵族文化艺术昌盛---藤原氏平等院凤凰堂阿弥陀佛像(图P11)和歌的形成(《古今和歌集》大和绘源氏绘(国风文化形成)雅乐定型镰仓时代(1192——1333)与南宋·元交流密切禅宗传入武士掌权武士文化昌盛- ---水墨画(宋元文化盛行)(雪舟《天桥立》P12)室町时代(1336——1573)武士掌权与明交流密切贸易发达民族艺术开花禅艺术鼎盛(一休)----能乐(民族审美意识确立)桃山时代(1573——1603)信长丰臣秀吉霸主气势豪华灿烂----城堡(姬路城P13)障壁画茶道(民族艺术开花)江户时代(1603——1868)锁国士农工商艺道文化形成西方文化传入----浮世绘歌舞伎(民族艺术烂熟)俳句花道香道(香道具P14)(板书)日本的雕塑艺术(一)日本民族的原始雕塑(P16~P20)(浓厚的主观性和观念性)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绳纹陶塑(缺少稳定性缺少均衡性有粗糙的大块装饰凭空想象)与中国仰韶陶塑对比绳纹陶塑制作过程主要器型变迁绳纹女性陶偶(人体轮廓模糊只求与大自然共生而对自然物体漠不关心视而不见)(二)中国雕塑对日本雕塑艺术的影响(P20~P27)弥生陶塑(有稳定性重实用性造型简练以线条美取胜)P20个例分析弥生陶罐古坟陶塑古坟陶俑(中空制作不施釉料单纯明快缺乏个性)P21《弹琴女》P22《戏鹰武士》飞鸟金铜佛像(法隆寺释迦三尊像P23只供正面瞻仰面部呈长方衣纹图案化)该佛像的源流奈良泥塑佛像(戒台寺四尊泥塑四天王佛像法华寺金刚像P26 表现细腻略有不当)奈良干漆佛像(鉴真像阿修罗像亲近自然易于保存)P27(三)日本独特雕塑艺术的形成(P27~P31)平安拼装木佛像(平等院阿弥陀佛像(里程碑)佛像作者——定朝曲线优美圆满女性美)P29镰仓木雕佛像(愿成就院阿弥陀佛像运庆接近写实武士风采男性美)P30室町能面木雕(象征性抽象性“中间表情”)桃山装饰木雕(浓彩厚重多用金箔例:西本愿寺)(四)与西方艺术的比较----以人体雕塑为例(为什么日本没能诞生写实的雕塑)(1)西方:富裕的生活使其把精力物力贡献给文学、艺术、哲学,他们较自满,把神看作与人平等的关系,祭祀是为了给自己带来好处。
日本插图本文化史复习要点集合

日本插图本文化史复习卷一、题型客选择题判断题主填空题简答题考点第一:各个时期的文学背景知识第二:各个时期的文学形态及文学思想第三: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及作品第四:各个重要作家作品的完成年代二、主要内容:日本历史时代的划分:上古(大和·奈良时代)——文学萌芽期~迁都平安(794);中古(平安时期)——迁都平安~镰仓幕府成立(1192);中世(镰仓·室町时代)——镰仓幕府成立~江户幕府成立(1603);近世(江户时代)——江户幕府成立~明治维新(1868);近代(明治·大正·昭和·平安时代)——明治维新~至今第一章:上古文学前言:所谓上古文学是指日本文学的萌芽期至794年迁都平安这一历史阶段产生的文学现象。
从日本的历史年代来算,它横跨“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上古文学的特征可归类为“贵族文学”;1、上古文学总体来讲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口承文学时代”,另一个是“记载文学时代”。
所谓“口承文学时代”,是指文字尚未产生时期所出现的文学现象。
公元4~5时期,汉字传入日本。
“记载文学时代”的文学表现形式主要呈多元化的特征,其创作特色可用“まことの精神”来概括。
“まことの精神”,一般是指《万叶集》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淳朴真实、坦率雄浑的和歌精神,即所谓的“清明诚直之心”。
2、史书、地志文学三本书及其时代a、《古记事》成书于奈良时初期的和铜5年(712),也是日本最早的一部传记体书。
作者太安万侣;《古记事》采用了汉字之音训并用的表达方式,使得它称为日本“记载文学”的鼻祖,尤其是神话文学的描写极具文学色彩,因此,它也被看作日本后世文学的源头。
b、《日本书纪》成书于养老4年(720)。
是日本第一部“敕撰编年体”的史书;《日本书纪》亦称《日本纪》,编者以舍人亲王为主,太安万侣等协助编写,且完全以汉字写成。
具有较强的“对外倾向”。
c、《风土记》是一部由元明天皇敕撰的地志书,成书于和铜6年(713)。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复习笔记摘要目录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一、日本历史分期 (1)1.早期历史 (1)2.封建社会 (1)3.近代社会 (1)4.战后社会 (1)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1.上古文学 (1)2.中古文学 (2)3.中世纪文学 (2)4.近世文学 (2)5.近代文学 (2)第一章上古文学 (3)一、散文 (3)1. 神话等 (3)2.祭祀文学 (3)二、韵文 (3)1.记纪歌谣 (3)2.《万叶集》 (3)3.汉诗文 (3)第二章中古文学 (4)一、散文 (4)1.物语文学 (4)3.日记文学 (4)4.随笔 (4)二、韵文 (5)1.汉诗 (5)2.和歌 (5)3.歌谣 (5)三、艺能 (5)1.雅乐 (5)2.田乐 (5)3.猿乐 (5)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一、散文 (6)1.物语文学 (6)2.说话 (6)3.随笔 (6)4.日记.纪行(游记) (6)二、韵文 (7)1.和歌 (7)2.连歌 (7)3.歌谣 (7)4.汉诗文 (7)第四章近世文学 (8)一、诗歌 (8)1.俳谐 (8)2.狂歌 (8)3.川柳 (8)5.国学 (8)二、戏曲 (8)1.净琉璃 (8)2.歌舞伎 (8)三、小说 (8)1.假名草子 (8)2.浮世草子 (8)3.读本 (9)4.洒落本 (9)5.人情本 (9)6.滑稽本 (9)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一、日本历史分期1.早期历史旧石器时代(——约1万2千年前)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古坟时代(300——600)2.封建社会飞鸟时代(600——710)奈良时代(710——794)平安时代(794——1190)镰仓时代(1190——1334)南北朝时代(1334——1392)室町时代(1392——1573)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江户时代(1603——1868)3.近代社会明治时代(1868——1912)大正时代(1912——1926)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4.战后社会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平成时代(1988——今)二、日本文学史分期1.上古文学以奈良时代为主,时间跨度主要在8世纪(<日>上代文学)。
叶渭渠《日本文化通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古代文化的全盛(二))【圣才出品】

第七章古代文化的全盛(二)7.1 复习笔记本章考点:1.《古今和歌集》相关知识2.物语的概念及意义3.物语文学代表作品相关知识(包括《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宇津保物语》《落洼物语》《源氏物语》)4.日本古代审美学主体的完成过程(从“真实”到“哀”,再到“物哀”的演变过程)内容索引:一、敕撰和歌集与和歌中兴二、物语文学的诞生与繁荣三、《白氏文集》的流行四、古代审美学主体的完成主要内容:一、敕撰和歌集与和歌中兴1.和歌中兴(1)背景①在汉诗文盛行的40余年间,和歌一度式微。
②9世纪后半叶至10世纪,在废止遣唐使的大文化背景下,对于吸纳汉文化增加了有选择的自觉性,出现了反弹汉诗文的现象,汉诗文“和风化”。
③新创造的假名文字日渐成熟和普及,写作和歌在修辞上已无拘束,可以自由表现。
④首次出现了神乐歌、催马乐,日本固有的风俗歌、朗咏等游宴歌谣重新隆盛。
出现了物语、日记等纯和风的文学模式,还试行对《万叶集》进行训点。
(2)表现①宫廷和贵族社会经常举办各种歌会、赛歌会,还提倡在当时流行的大和绘屏风上题屏风歌。
以赛歌和屏风歌为中心,大力推进撰歌,宫廷和贵族社会又流行沉寂已久的和歌。
和歌成为宫廷必修的教养科目。
②和歌作为宫廷新文化风向,形成和歌、汉诗并存的局面,其后将和歌汉诗合集,编出《和汉朗咏集》等,将迄今视为游戏的和歌提高到与汉诗对等的地位。
③《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和歌更进一步与汉诗并肩而立,改变了男性咏汉诗、女性主要吟和歌的风习。
其后又先后敕令编撰了《后撰和歌集》和《拾遗和歌集》,史称《三代集》。
《三代集》的问世标志着古代和歌进入了黄金时代。
2.《古今和歌集》(1)概况《古今和歌集》简称《古今集》,是纪贯之等4人奉醍醐天皇敕令而编撰的。
全20卷,作者主要是中下层贵族知识分子和僧侣,皇族、上层贵族和庶民的作者不多。
四季歌、恋歌最多,成为《古今集》的根基。
(2)序文《古今集》的序分假名序和真名序(汉文序)两篇,都涉及和歌的本质、功能、风格、内容、形式等歌论的基本问题,以及和歌发展史、和歌编纂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插图本文化史复习卷一、题型客选择题判断题主填空题简答题考点第一:各个时期的文学背景知识第二:各个时期的文学形态及文学思想第三: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及作品第四:各个重要作家作品的完成年代二、主要内容:日本历史时代的划分:上古(大和·奈良时代)——文学萌芽期~迁都平安(794);中古(平安时期)——迁都平安~镰仓幕府成立(1192);中世(镰仓·室町时代)——镰仓幕府成立~江户幕府成立(1603);近世(江户时代)——江户幕府成立~明治维新(1868);近代(明治·大正·昭和·平安时代)——明治维新~至今第一章:上古文学前言:所谓上古文学是指日本文学的萌芽期至794年迁都平安这一历史阶段产生的文学现象。
从日本的历史年代来算,它横跨“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上古文学的特征可归类为“贵族文学”;1、上古文学总体来讲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口承文学时代”,另一个是“记载文学时代”。
所谓“口承文学时代”,是指文字尚未产生时期所出现的文学现象。
公元4~5时期,汉字传入日本。
“记载文学时代”的文学表现形式主要呈多元化的特征,其创作特色可用“まことの精神”来概括。
“まことの精神”,一般是指《万叶集》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淳朴真实、坦率雄浑的和歌精神,即所谓的“清明诚直之心”。
2、史书、地志文学三本书及其时代a、《古记事》成书于奈良时初期的和铜5年(712),也是日本最早的一部传记体书。
作者太安万侣;《古记事》采用了汉字之音训并用的表达方式,使得它称为日本“记载文学”的鼻祖,尤其是神话文学的描写极具文学色彩,因此,它也被看作日本后世文学的源头。
b、《日本书纪》成书于养老4年(720)。
是日本第一部“敕撰编年体”的史书;《日本书纪》亦称《日本纪》,编者以舍人亲王为主,太安万侣等协助编写,且完全以汉字写成。
具有较强的“对外倾向”。
c、《风土记》是一部由元明天皇敕撰的地志书,成书于和铜6年(713)。
主要记录大和朝廷下属小国的物产、地理以及该地区的由来等事项。
d、“祝词”和“宣命”的出现,标注着日本祭祀文学的形成。
所谓的“祝词”是一种祭祀用的祈祷文,它的出现源于人们对神灵与超人英雄的崇拜与信仰。
“宣命”是传达天皇旨意得到诏敕。
它所采用的问题一般称为“宣命体”或“宣命书”3、歌谣、和歌和汉诗a、“记纪歌谣”是收录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上的“上古歌谣”之总称。
b、《万叶集》是日本现存的最古老的诗集,大约成书于公元770年前后。
因为它所收录的和歌中,最新的一首和歌是天平宝字3年(759)的作品,所以和歌集的问世无疑是公元759年之后的事。
《万叶集》共由20卷组成,它收录了到公元759年为止的大约450年左右的日本各类和歌4500余首。
最终由大伴家持统篇定稿。
c、《万叶集》的书写方式体现为最著名的“万叶假名”。
所谓的“万叶假名”是一种独特的书写方式,它主要借用汉字的音训来宾表达日语的语意,与汉语的原意无关。
《万叶集》的歌风雄浑有力,具有较强的男性色彩,江户时代的学者贺茂真渊称之为“ますらをぶり”d、《万叶集》的“部立”(和歌的分类)主要有“相闻(赠答歌与恋歌)”、“挽歌(哀悼歌)”和“杂歌(其它形式的和歌)”4、奈良时代著名的万叶歌人a、山部赤人:自然歌人b、山上亿良:人生歌人。
代表作《贫穷问答歌》c、大伴家持:大伴旅人之子,《万叶集》的最终编选者。
奈良时代歌风呈“纤细优美”的倾向。
5、汉诗文:日本上现存最古老的汉诗集《怀风藻》第二章:中古文学1、中古文学概况a、所谓的中古文学一般指迁都平安(公元794年)至镰仓幕府成立(1192)这一历史阶段产生的文学现象。
日本中古文学可归类为以下五种:(1)”もののあわれ”(2)“をかし”(3)“国风文化”(4)“贵族文学”(5)“宫廷女流(女房)文学”b、《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第一部“敕撰和歌集”,成书于延喜5年(905),编者为纪贯之。
c、六歌仙时代。
从嘉祥4年至宽平2年为止。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歌人就是日本文学史上的所谓的“六歌仙”。
“六歌仙”依次为僧正遍昭、在原业平、文屋康秀、喜撰法师、小野小町、大友黑主。
d、“今样”是平安末期一种流行歌谣,主要代表作品为后白河院编选的《梁尘秘抄》成书于嘉应元年(1169)2、物语文学a、《伊势物语》是日本第一部和歌物语。
物语主要以“六歌仙”中的在原业平为主人公。
作品的创作特色主要体现在对“みやびの心”的精彩描述。
“みやび(文学特点?)”的词意为带有宫廷色彩的风流文雅之意。
b、《源氏物语》体现了日本江户时代著名学者本居宣长命名的“もののあはれ(もの指什么,あはれ指什么)”精神。
“もの”是指客观事物(对象),“あはれ”则是指由主观情感所产生的一种和谐的审美情趣。
即是一种优美、纤细、沉静、自省的文学理念。
c、“镜物”,即是历史书,“镜”则含有“以史为鉴”之意。
d、历史物语——“四镜”:平安时代的历史物语《大镜》、《今镜》以及中世文学里的《水镜》和《增镜》在日本文学史上被称为“四镜”。
3、日记和随笔a、《土佐日记》成书于公元953年,是日本第一部用假名书写的旅途日记。
作者纪贯之借女性的口吻,将其从土佐太守卸任后返回京都的55日旅程如实地纪录下来。
部b、《枕草子》成书于公元996年前后,是日本第一部随笔集,也是平安女流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清少纳言是随侍中宫定子的女官。
第三章:中世文学1、中世界文学概观a、所谓的中世文学,一般指镰仓幕府成立(1192)至江户幕府开始执政(1603)这一历史阶段产生的文学现象。
这一时期的文学特征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2、中世的和歌文学与汉诗文a、《新古今和歌集》又称《新古今集》,成书于元久2年(1205),后鸟羽院为其真正意义上的编者。
b、《新古今集》,《万叶集》,《古今集》被后世并称为日本的“三大歌集”。
以下是三者的异同:说话文学日本中世的“说话文学”十分盛行,基本上可以分为“世俗说话”和“佛教说话”“世俗说话”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宇治拾遗物语》成书大约在建历2年(1212)3、物语文学a、军记物语是一种描写两军交战为主的叙事性文学。
主要代表作品有《保元物语》、《平治物语》、《平家物语》、《太平记》等。
P40b、创作物语,也称传奇物语,是一种“虚构的物语”,它是相对“歌物语”而言的。
c、中世末期至近世初期产生的拟古物语的另一种文学形式——“御伽草子”,是一种“假名草子”。
“草子”一词在日语中的意思因时代而异。
4、隐者文学a、“隐者文学”代表作首推《方丈记》、《徒然草》。
b、《方丈记》成书于镰仓初期的建历2年(1212),作者鸭长明c、《徒然草》大约成书于镰仓末期的元德2年(1330)前后,作者吉田兼好。
与鸭长明同出于“神官”之家。
d、《方丈记》、《徒然草》和平安时期的《枕草子》并称为日本“古典三大随笔”。
5、纪行文学a、背景:镰仓幕府成立后,连接京都和镰仓之间的道路得到修整,众多的行旅频繁往来于其间。
主要代表作有《海道记》、《关东纪行》、《十六夜日记》。
b、《十六夜日记》为中世最具代表的一部,它成书于弘安3年(1280),作者阿佛尼。
6、戏曲文学a、“能乐”和“狂言”的问世,可谓是日本戏曲文学的里程碑,是日本戏剧文学的的开始。
b、“狂言”本为能乐中以滑稽、诙谐为宗旨的表演艺术,一般以短剧的形式插演于“能”和“能”的演出之间。
一般能的表演结束在休息期间表演的一种写实的、主与仆之间的、滑稽幽默的表演形式。
c、日本古代四大戏曲:狂言、能乐、歌舞伎、人形净琉璃第四章:近世文学1、概况a、背景:庆长8年(1603)江户幕府成立至庆应3年(1867)“大政奉还”的270余年。
历史上称为“近世”,亦称“江户时代”。
b、日本的近世文学总体来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1630-1750)约为150年左右,文学史上一般称之为“上方文学时代”。
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在元禄年间(1688-1703)达到了鼎盛期,因此,也有学者称之为“元禄文学”。
c、所谓的“上方”,是泛指以京都、大阪为中心(包括近畿地区)的地域。
d、“上方文学”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小说”、“俳谐”、“戏剧”与“国学”四个种类。
“俳谐”:“蕉风俳谐”的确立,使俳谐创作从以诙谐、滑稽为主旨的“低俗”文学步入了“高雅”文学的艺术殿堂。
2、俳谐a、“俳谐”亦称“发句”,今称俳句,它是日本的文学的传统表现形之一,同时也是世界韵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之一。
芭蕉是松尾芭蕉的简称,芭蕉的俳谐理念:“闲寂”“余情”“细”“轻”,其中“闲寂”是最根本的理念。
芭蕉俳谐的代表作《奥州小路》3、近世的戏曲a、室町时代末期由盲人法师说唱讲述的牛若丸与净琉璃姬恋爱故事的《净琉璃物语》,这是一种颇具韵律感的口头表演形式。
主要代表人物为近松门左卫门,号称“日本的莎士比亚”。
出身于武士家庭,成名作为《出世景清》,主人公为《平家物语》中的主人公“平景清”。
b、歌舞伎:江户初期近世文学的一种戏曲形式。
歌舞伎一词由“傾ぐ”演化而来,“傾ぐ”的原意是指艺术家在表演时采用超越世俗、夸张轻浮的表演动作而言。
4、近世的文学a、草子的发展。
“假名草子”以及“浮世草子”第五章:近代文学近世的文学1、小说和评论a、日本近代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至今的所有日本文学。
狭义上则专指从1868年明治维新之1945年日本战败这一历史阶段的文学现象。
b、背景(略,看书75页)c、近代文学启蒙期——《小说神髓》:1885年坪内逍遥创作的文学评论;后创作小说《当世书生气质》写实主义期——二叶亭四迷(原名长谷川辰之助):1886年发表文学评论《小说总论》翌年,发表处女作《浮云》,首次运用“言文一致”体。
亦是近代文学诞生的标志性作品。
拟古典主义期——以“砚友社”为中心。
中心人物:尾崎红叶、幸田露伴。
故又称“红露期”。
(尾崎红叶代表作:《金色夜叉》;同时期才女:樋口一叶,代表小说《青梅竹马》)浪漫主义期——先驱者:森欧外,处女作:《舞姬》;北村透谷1892年至1892年,森鸥外与坪内逍遥之间展开了一场文学论争——“没理想论争”自然主义时期——永井荷风《地域之花》;岛崎藤村《破戒》;田山花袋:《蒲团》反自然主义期——四个派别(1)耽美派:杂志《三田文学》代表人物:永井荷风《地狱之花》(2)余裕派(3)白桦派:杂志《白桦》代表人物:武者小路实笃思想观念“人道主义、新理想主义”(4)新现实主义期(新思潮派):杂志《新思潮》代表人物:芥川龙之介、菊池宽(芥川文学奖)私小说:以《早稻田文学》为据点,在早期的自然主义文学发展下形成,日本近代小说中一个独特的类别,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学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