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相关性腹泻共24页文档

合集下载

化疗腹泻护理ppt课件

化疗腹泻护理ppt课件
补充电解质溶液
通过口服或静脉输液的方式补充因 腹泻丢失的电解质和水分。
03
02
止泻药治疗
使用止泻药来缓解腹泻症状,如洛 哌丁胺等。
抗炎药治疗
对于因化疗引起的肠道炎症,可使 用抗炎药进行治疗。
04
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遵医嘱用药
患者应严格遵守医生的用药建议,不可 随便更改剂量或停药。
定期复查
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相关指标 的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保持卫生
保持患者皮肤清洁,预防感染。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减轻焦虑和压力。
预后评估
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评估治疗的效果
包括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 况等。
根据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估腹泻的预 后情况。
评估腹泻的严重程度
根据腹泻的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 状等判断腹泻的严重程度。
康复期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
遵医嘱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 维持身体正常代谢。
使用止泻药
在医生建议下,可以使用适当 的止泻药物来缓解症状。
04
化疗腹泻的护理与支持
护理要点
保持清洁卫生
确保患者周围环境清洁 ,勤低脂、高 蛋白的食物,避免刺激
性食物和饮料。
补充水分
确保患者摄入足够的水 分,预防脱水。

增加水分摄入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 预防脱水。
避免刺激性食品
如辛辣、油腻或高纤维食品, 以免刺激肠道。
公道使用抗生素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 导致肠道菌群失衡。
控制方法
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腹泻症状,应立即就 医,遵医嘱治疗。
调整饮食
根据医生建议,可能需要暂时 禁食或调整饮食结构。

化疗相关性腹泻的治疗(内容详细)

化疗相关性腹泻的治疗(内容详细)

10
化疗导致腹泻的机理
• 分泌型腹泻:使隐窝细胞(分泌功能) 不成比例的增加,同时毒害微绒毛细胞 (重吸收功能),导致肠腔液体增加;
• 分泌型或渗出型腹泻:导致杯状细胞增 加及上皮非典型增生和肠上皮脱落发生。
医学精制
11
ECOG CTC 关于CTID的分级
• 0级:无腹泻;
• 1级:大便次数增加2~3次/日;
• 四、动力性腹泻:肠蠕动亢进,造成肠腔内物 质与肠壁接触时间减少,而降低吸收;
• 五、吸收不良性腹泻:肠粘膜吸收面积减少或
吸收障碍。
医学精制
6
分类(三)
一、治疗相关性腹泻
• 1、化疗相关性腹泻(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CTID)
• 2、放疗相关性腹泻
• 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 ①早发性腹泻,治疗后就发生,与胆碱 机制有关;
无合并症的1~2级的腹泻
• Complicated CTID
3~4级腹泻
1~2级的腹泻合并下列情况:
-中重度腹痛
-恶心呕吐≥2级
-PS评分下降
-发热

-白细胞下降
-血便
-脱水
医学精制
17
CTID的治疗--Uncomplicated
-停止所有含乳糖、乙醇及高渗性食物 -8-10大杯清水/日 -少食多餐易消化吸收食物 -嘱患者记录大便数量、伴随症状并随时报告 -2级腹泻应停止抗肿瘤治疗直至症状消失 -下一周期治疗酌情降低剂量
• 停止化疗和诱发、加重因素
• 住院,监测、评估
• 补液
• 监测血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
• 奥曲肽—100~150ug SC q8h
或25~50ug/h CIV

化疗后腹泻,怎么办

化疗后腹泻,怎么办

健康生活·身边的医学多种化疗药物都易引发腹泻化疗前后,患者都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一般表现为无痛性腹泻或伴有轻度的腹痛,或者喷射性水样便,腹泻一天可达数次或数十次,持续时间5~7天,严重者腹泻时间可长达2~3个月。

腹泻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导致患者身体内水和电解质紊乱、脱水,以及增加肠道感染的发生率,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癌症使用到的多种化疗药物,如伊立替康、氟尿嘧啶、紫杉醇、甲氨蝶呤、阿糖胞苷以及多柔比星等蒽环类药物都可能产生腹泻,其中以伊立替康发生率最高。

腹泻主要分两种化疗相关性腹泻,主要是化疗药物对肠道黏膜细胞的直接抑制或破坏所致,其胃肠毒性也会随着化疗周期的延长、剂量的累积而增加,腹泻主要分为早发性和迟发性两种。

其中发生率最高的主要是在肺癌和肠癌中经常使用的化疗药物伊立替康,早发性腹泻一般发生在应用伊立替康24小时内;而迟发性腹泻是应用伊立替康24小时之后出现的腹泻,发生率可达90%之高,3~4级腹泻能占到39%,一般发生在用药后第5天,平均持续时间4天。

美国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TCAE)5.01级排便次数每日增多(<4次)2级每日增多(4~6次)3级每日增多(>7次),需住院治疗4级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或出现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时,需入ICU行重症监护5级死亡表:美国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6667身边的医学·健康生活版将腹泻分为5级,见左页表格所示。

化疗后腹泻可导致患者虚弱乏力、电解质紊乱、脱水、血容量减少,甚至可导致出现休克等严重情况。

出现化疗后腹泻需及时处理患者出现化疗后腹泻时,患者自己或家属一定要及时去识别并联系医生进行处理。

根据《肿瘤化疗相关腹泻诊疗指南》(2014版),推荐洛哌丁胺、可待因、奥曲肽、阿托品等药物治疗,其中洛哌丁胺是一线治疗药物。

伊立替康与奥沙利铂合用时患者可能出现急性胆碱能综合征(即化疗24小时内出现的急性腹泻以及腹痛、唾液分泌增多、流泪、流汗等症状),如果曾经出现过上述症状,下次化疗前可给与阿托品注射液0.25毫克皮下注射进行预处理;如以往化疗未出现类似症状可以不使用该药进行预处理。

化疗相关性腹泻

化疗相关性腹泻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年第26卷第4期ModernDigestion&Intervention2021牞Vol.26牞No.4·综述·化疗相关性腹泻闫馨文1,刘洋洋2,常秀娟2,白杨1,智发朝1 【提要】 化疗相关性腹泻(CID)是肿瘤患者使用化疗药物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可高达47%,特别是氟尿嘧啶类、伊立替康及其联合化疗方案发生率较高。

临床上应早期监测和识别潜在复杂病程的体征与症状,了解患者液体复苏的需求并积极给予药物干预。

洛哌丁胺和奥曲肽最常用于CID的治疗,益生菌、粪菌移植对于预防CID的发生具有潜在价值。

本文就CID的发病机制、治疗策略、预防策略进行综述,探讨管理肿瘤患者以改善其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化疗相关性腹泻;肿瘤治疗;氟尿嘧啶;伊立替康;益生菌;粪菌移植中图分类号:R574.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2159.2021.04.023作者单位:1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广东省南方消化病研究所,广东省胃肠病病重点实验室;2510530广州知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信作者:智发朝,E mail:zhifc41532@163.com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B02029003) 化疗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1-3],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化疗药物多以快速分裂的细胞为靶细胞,作用于胃肠道上皮细胞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肠黏膜损伤,引起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破坏以及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导致腹泻[1,3]。

在随机临床试验中,化疗引起的3~4级腹泻发生率波动于5%~47%[1-2],其中以氟尿嘧啶类(fluorouracil,FU)、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 11)及其联合化疗方案引起腹泻最为常见。

如何有效保护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是预防和治疗化疗相关性腹泻(chemotherapy induceddiarrhea,CID)的关键。

化疗相关性腹泻的观察与护理

化疗相关性腹泻的观察与护理

化疗相关性腹泻的观察与护理化疗相关性腹泻是肿瘤患者经化疗后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在的一种,轻者可降低患者的体质和生活质量,重者可出现血性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引起休克危及生命,并且增加住院费用、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降低治疗效果。

自2003年以来本院血液科住院患者中发生化疗相关性腹泻15例,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均已治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5例,均为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血液科2003年1月以来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12~60岁,平均37.4岁。

腹泻发生在化疗过程中7例,发生在化疗后8例。

各种化疗方案中,继发于CHOP方案(长春新碱+阿霉素+环磷酰胺+泼尼松)4例,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MA方案(米托蒽醌+阿糖胞苷)、VDLP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各3例,HA方案(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EA(依托泊苷+阿糖胞苷)各1例。

1.2 腹泻程度的判断标准[1]0级:无腹泻;I级:排便次数较治疗前多,2~3次/日;II级:排便4~6次/日,夜间腹泻伴有腹痛;III级:排便7~9次/日,腹痛加重;IV级:每日排便10次以上,有血性腹泻。

1.3 患者腹泻情况腹泻发生时间,化疗开始后2~5 d,排便次数3~14次不等,持续时间1~8 d,排除不洁食物史、受凉、使用缓解剂等引起的腹泻。

I级腹泻6例、II级腹泻5例、III级腹泻3例、IV级腹泻1例,患者常伴有乏力、气短、消瘦、皮肤弹性下降。

2 临床观察与评估观察腹泻次数、量及大便性质,观察腹泻伴随的症状,如食欲下降、腹痛、恶心呕吐、口渴、肛周疼等,观察生命体征及全身中毒症状,密切观察有无肠道坏死、出血及假膜性肠炎的发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水、电解质平衡状态,包括摄入量与排出量、尿比重、皮肤弹性及黏膜温湿度,血清钾的水平;评估患者肛门周围皮肤的完整状态,评估腹泻对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腹泻超过每日三次通知医生同时留取大便标本,做普通细菌培养,对II~IV级腹泻者严格记录出入水量、大便次数,作为医生补充水、电解质及调整输液成分、输液量的依据,以防止发生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酸中毒。

化疗相关性腹泻

化疗相关性腹泻

化疗相关性腹泻恶性肿瘤是目前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常见疾病,占人类疾病三大主要死亡原因之首。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突飞猛进,但外科手术、全身化疗和局部放疗仍然是恶性肿瘤治疗的基石。

化疗相关性腹泻(chemotherapy induced diarrhea,CID)或放疗相关性腹泻(radiotherapy-induced diarrhea, RID)是肿瘤患者放化疗引起的一种常见消化道副反应。

CID 、 RID 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水电解质紊乱、脱水、感染,还会导致化疗终止或减量,从而影响治疗效果,严重可致患者休克、死亡。

化疗相关性腹泻(CID)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可以将化疗药物分为: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直接影响 DNA 结构与功能的药物、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 RNA 合成的药物、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

常用化疗方案中,CapeIRI 方案(卡培他滨+伊立替康)和FOLFOXIRI 方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最容易引起 CID,3~4级腹泻的发生率可高达 20~47%。

其中,5-氟尿嘧啶(5-FU)和伊立替康是最容易引起 CID 的药物:5-FU相关腹泻多为水样或血性,容易引起脓毒血症,程度相对较重,偶尔致命;伊立替康可引起迟发腹泻,一般在 24 小时之后发生,持续 6~14 天,与剂量无关且不可预测。

放疗是盆腔恶性肿瘤最有效手段之一,而 RID 也多见于盆腔恶性肿瘤放疗后,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直肠癌、膀胱癌等。

以 3个月为界,RID 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超过75%的接受盆腔放疗的患者会发生急性 RID,5~20%的患者会发展为慢性 RID。

RID 症状多样,通常伴有便血、黏液、里急后重和肛门疼痛等,严重者可出现直肠狭窄、穿孔、瘘管等,多见于放疗结束后 2~5 年。

CID 和RID 病理基础CID 和 RID 的病理基础可分为 5 期:起始阶段:化疗或放疗损伤结直肠粘膜;组织损伤或放化疗可诱导机体产生活性氧并激活核因子 NF-κB;NF-κB 诱导细胞产生信使分子,如肿瘤坏死因子 TNF-a 等,产生大量促炎因子,引起细胞凋亡和组织炎症;通过信号放大效应,导致更多的上皮细胞坏死,使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黏膜上皮屏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同时肠道菌群失调,致病菌增加;愈合阶段:肠道黏膜通过有增殖潜能的细胞增殖,溃疡愈合。

化疗相关性腹泻的治疗与护理

化疗相关性腹泻的治疗与护理

() 1 分泌型。表现为肠黏膜组织学基本正常 ; 肠液与血浆的渗
透 压 相 同 , 便 呈 水 样 , 大 无 脓 血 , 0 / , 食 可 加肠 腔内渗透压超过血浆渗透压 , 腹泻呈 大量水样 便 , 有 未消 化 的食 物 , 含 禁食 或 停药 后腹 泻 停 止。 () 3 渗出型。粪便含有渗 出液 和血 , 1 0 ld 腹泻次数 < < 0m / ; 0
4 3 肛 周 皮 肤 护 理 . 腹 泻使 肛 周皮 肤 易 出现 感染 和 糜 烂 , 用 以下 护 理 措施 预 采
防: 每天温水 清洗 2— 3次 , 次排便后用 温水及软纸 轻轻吸 每 干, 勿损伤肛周围皮肤 , 并保持内裤 、 床单清洁干燥。肛 门有刺
激 症 状者 可 采用 温 水擦 洗 或坐 浴 。 另外 , 门周 围 易受 粪 便 中 肛
1 临 床 资 料
本组 患 者 2 8例 , 中男 1 其 O例 , 1 例 。年 龄 4 女 8 5~6 。 8岁 胃癌 6例 , 肠 癌 8例 , 腺 癌 4例 。化 疗 前 无 1 有 腹 泻 病 直 乳 例 史 。所 用 化 疗 药 : 一氟 尿 嘧 啶 、 铂 、 磷 酰 胺 等 。 腹 泻 发 生 5 顺 环 时 间为 化 疗开 始 后 的 2—5d 排 便 次 数 4~ , 9次/ , 积 极 治 d经 疗 和 护 理 后 2 患 者 腹 泻 症状 均 完 全 控 制 。 8例
2 腹 泻 的 类型
4 1 维持 水 电解 质 平 衡 .
严重腹泻和长期腹 泻的患者 , 由于水 分大量丢失 , 会使患
者 处 于脱 水 状 态 。从 而 出现 钾 钠 钙镁 等 电 解 质 和 酸 碱 平 衡 失
调现象 , 导致机体一 系列 严重损 害 , 不及时抢救 , 如 将危 及生 命。因此 , 护理人员一定要认真观察患者 的病情变化 , 注意观 察各项 电解质检验指标结 果。发现异 常及时报告处 理 , 防止 出现低钾低钠低钙 等电解质紊乱现象的发生。除鼓 励患者饮 用含钠液体外 , 还要根据各项 生化指标 及时准确 的按医嘱从 静脉外补充液体 , 对重症腹 泻采用完全 胃肠道营养 支持疗法 的患者 , 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无菌操 作 , 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致化疗相关性腹泻(完整版)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致化疗相关性腹泻(完整版)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致化疗相关性腹泻(完整版)化疗相关性腹泻(CRD)可导致治疗效果和患者依从性降低,影响肿瘤患者的长期治疗结局,甚至危及生命。

除传统化疗药物外,许多分子靶向药物也可导致CRD,包括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抗EGFR单克隆抗体、磷酸肌醇3-激酶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小分子抑制剂、BCR-ABL1和KIT抑制剂、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靶点抑制剂、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抗体-药物偶联物等多种分子靶向药物。

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引起肠黏膜损伤或肠炎等有关,临床表现为大便频率增加和/或松散不成形,患者常伴有产气过多和/或肠绞痛。

不同药物引起的CRD发生率不同,临床应重视病史采集和鉴别诊断,积极干预并进行动态评估,加强患者教育,以及时发现和预防肠毒性的发生。

CRD的临床表现初期症状:大便频率增加、大便松散不成形、产气过多、肠绞痛。

重度表现:频繁的水样便、大便中出现黏液或血液。

严重并发症:血容量不足、急性肾损伤、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低钠血症或高钠血症)。

感染风险:肠粘膜破坏导致的感染、脓毒症风险增加(尤其在免疫抑制状态下)。

治疗:重度患者常需住院接受支持治疗。

结肠炎类型:中性粒细胞减少性、缺血性、艰难梭菌相关性、淋巴细胞结肠炎。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小肠结肠炎特点:常见于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500 个/uL的患者,右下腹痛,全身症状在接受化疗后第3周出现。

缺血性肠炎特点:用药后4-10天后发病,左腹部疼痛,24小时内出现直肠出血或血性腹泻。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特点:水泻样,24小时内稀便次数达3次以上,可能伴有肠梗阻。

淋巴细胞性结肠炎特点:使用阿柏西普治疗者可能发生,脐周阵发性疼痛,慢性水样便,需活检确认。

常见导致腹泻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1、小分子EGFR抑制剂药物: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达可替尼和奥希替尼是常见的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