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膏剂的制备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实验教案 软膏剂制备

实验教案  软膏剂制备
3.水杨酸的含量测定取上述释放液于干燥试管中,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波长265nm处,以空白释放介质为对照液测定吸光度长下的吸收度。采用标准曲线法,计算水杨酸的释放量。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五)凝胶扩散法测定软膏中药物的释放性能
1.琼脂基质的制备
①林格氏溶液的配制取氯化钠0.85g、氯化钾0.03g、氯化钙0.05g,加水至100mL溶解,即得。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
(1)将单硬脂酸甘油酯、石蜡置100ml烧杯中中,于水浴中加热熔化,再加入白凡士林、液体石蜡、司盘80, ,于水浴上加热至完全熔化混匀后,保温于80℃。
(2)将同温的OP乳化剂和蒸馏水加入上述油相溶液中,边加边不断地顺时针搅拌,至呈乳白色半固体状,即得W/O型乳剂基质。
(3)取水杨酸细粉(将水杨酸过100目筛即得)置乳钵中,采用等量递加法分次加入制得的O/ W型乳剂基质,研匀即得。
配方三:硬脂酸12份, 碳酸钠1.5份, 甘油12份, 水80份, 硼砂2份, 花露水适量。
配方三、四可入填充料, 如淀粉或氧化锌或铬白等, 既可降低成本, 又是增白剂;如果涂抹有刺激皮肤的感觉, 可能是碱性物质(碳酸钠或氢氧化钾没按比例, 或甘油不足)比例过高的缘故, 可调整配制比例。
2、生产过程:(1)先将硬脂酸、甘油和单硬脂酸甘油脂混合在96~98℃温度下熔化(配方三、四应在85℃以下将硬脂酸熔化);(2)再将氢氧化钾(或碳酸钠)与水加温溶解至90~96℃;(3)将碱液徐徐加入熔化的硬脂酸中进行乳化, 连续搅拌(配方三、四搅拌后才加入甘油并继续搅拌、加热10分钟), 使之完全中和才停止加热, 继续搅拌冷却至20℃室温时加入香料略加搅拌;(4)静置后装瓶、包装。
(三)乳剂型软膏剂基质类型鉴别
1.加苏丹-Ⅲ油溶液1滴,置显微镜下观察,若连续相呈红色,则为W/O型乳剂。

制备硫磺软膏实验报告(3篇)

制备硫磺软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硫磺软膏的制备方法及步骤。

2. 了解硫磺软膏的成分及作用。

3. 掌握软膏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硫磺软膏是一种常用的外用药物,具有杀菌、止痒、消炎、收敛等作用。

其制备原理是将硫磺与适宜的基质混合均匀,制成具有一定稠度的膏状制剂。

三、实验材料1. 硫磺:纯度为99.5%以上。

2. 凡士林:作为基质。

3. 甘油:作为润滑剂和保湿剂。

4. 羊毛脂:作为基质,提高软膏的粘稠度和稳定性。

5. 红花油:作为香料,增加产品的香气。

6. 研钵、研杵、烧杯、玻璃棒、量筒、天平、电炉、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称取硫磺5g,置于研钵中。

2. 加入适量的甘油,研磨至硫磺完全溶解。

3. 加入凡士林和羊毛脂,继续研磨,使基质与药物充分混合。

4. 加入红花油,搅拌均匀。

5. 将混合好的药物与基质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6. 将烧杯置于电炉上,加热至60-70℃,使软膏剂均匀熔化。

7. 用温度计监测温度,保持温度在60-70℃。

8. 待软膏剂熔化后,离火冷却至室温。

9. 将冷却后的软膏剂倒入模具中,制成所需的形状。

10. 待软膏剂凝固后,取出即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软膏剂外观:制备的硫磺软膏呈淡黄色,均匀细腻,具有硫磺的特有气味。

2. 质量评定:对制备的硫磺软膏进行质量评定,包括以下指标:(1)外观:观察软膏剂的外观,应符合规定;(2)熔点:测定软膏剂的熔点,应在60-70℃之间;(3)酸碱度:测定软膏剂的酸碱度,应符合规定;(4)重量差异:测定软膏剂的重量差异,应符合规定。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硫磺软膏,其外观、熔点、酸碱度、重量差异等指标均符合规定。

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了软膏剂的质量。

七、实验讨论1. 在制备硫磺软膏的过程中,硫磺的纯度对软膏剂的质量有较大影响,因此选用纯度较高的硫磺。

2. 在研磨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甘油有助于硫磺的溶解,提高软膏剂的均匀性。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一、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1.配料:将所需剂量的药物、凝胶剂和辅料(水、乳化剂、稀释剂、
增稠剂、抗菌剂、香料等)按比例混合放入研磨机内。

2.均质化:将混合物转入研磨机中,采用转轴研磨的方法,连续研磨
数小时,达到凝胶的均质化。

3.温度控制:在连续研磨的过程中,应保持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太高
的温度会导致药物分解,太低的温度会使胶体无法均质化。

4.贮存:混合物研磨达到需要的要求后,应尽快装入低温环境中,以
防止药物的失效。

二、软膏剂的适用范围
1.针对炎症性皮肤病:软膏剂可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皮肤病,包括痤疮、湿疹、瘙痒、皮炎、皮肤脓肿等。

这些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红、瘙痒、酸痛、侵犯、红斑等,软膏剂的药效可以有效抑制这类症状。

2.针对感染性皮肤病:软膏剂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皮肤病,如疥疮、葡萄球菌尿道感染、肺炎球菌感染等。

这类疾病症状表现,主要有癣、潮红、变色、皮肤发硬、瘙痒等,软膏剂中的抗感染药物可以有效控制这些
症状。

3.针对外伤性皮肤病:软膏剂也可用于治疗各种外伤性皮肤病。

《药剂学》软膏剂的制备实验

《药剂学》软膏剂的制备实验

《药剂学》软膏剂的制备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研和法、熔和法和乳化法等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并能根据基质类型及处方组成合理地选择制备方法。

2.掌握药物加入基质的方法。

3.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4.了解糊剂的制备原理和方法5.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不同类型软膏基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二、基本概念与实验原理概念软膏剂是指原料药、药材、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具有适当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剂型。

配制环境要求:无菌软膏剂的配制、灌装(或灌封)需在C级环境下进行软膏基质基质为软膏剂的赋型剂,可使软膏具有一定的特性且影响软膏剂的质量及药物疗效的发挥,基质本身还具有保护和润滑皮肤的作用。

软膏剂的基质有以下三类:油脂性基质、乳剂性基质、水溶性基质,可根据主要的性质及临床治疗要求选用适宜的基质制成软膏剂。

软膏类型:溶液型,混悬型和乳剂型制备方法:研和法、熔和法、乳化法。

质量标准(1)均匀、细腻,涂于皮肤上无粗糙感。

(2)有适当的粘稠性,易涂于皮肤或黏膜,涂布后能软化而不熔化。

(3)性质稳定,无酸败、异嗅、变色、变硬、油水分离等变质现象。

(4)无刺激性、过敏性及其它不良反应。

(5)用于创面的软膏应无菌。

(6)必要时可向软膏剂中加入乳化剂、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和透皮吸收促进剂等附加剂。

(7)所用包装材料,特别是直接与软膏接触的内包装材料不应与药物或基质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

(8)除另有规定外,软膏剂应置避光容器中密闭保存。

糊剂(Pastes)概念糊剂系指用适宜基质与大量粉状药物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其含粉量通常为25%~50%,多为具有吸湿、收敛性亲水性药物,如淀粉、氧化锌、碳酸钙、白陶土、碳酸镁等。

糊剂类型(1)油脂性糊剂用油脂性基质和多量粉末药物制成。

(2)水溶性凝胶糊剂以蒸馏水加甘油,淀粉或水溶性高分子物质为基质,所含固体粉末长较油脂性糊剂为少。

质量要求全质均匀、细腻,有较高的硬度、较低的油腻性和较强的吸收水分能力,适用于分泌液较多的病变部位,具有一定的干燥、收敛和保护作用。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软膏剂主要是液体软膏类、膏剂类和复合型软膏类。

下面就详细介绍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一、液体软膏类1、配方:根据不同的配方,需加入所需的药物、抗菌剂和稀释剂。

2、调制:将药剂加入string介质中,搅拌均匀,调节到满足要求的浓度;然后置于50℃-60℃温热水浴中,用移液泵将药液抽取出来。

3、收缩:将收到的药液放入流变仪中进行收缩实验,即不等时液体变稠试验,夹具温度在20-28℃,搅拌速应在250秒-1至400秒-1之间;4、处理:在罐中按照规定的温度--80℃--搅拌进行处理,处理时间8-12小时,完成调制的反应;5、装瓶:制好的软膏用清水冲洗后装瓶,鉴于膏剂应用范围广,最好用金属瓶和透明的塑料瓶来装;二、膏剂类1、配方:根据不同的配方,准备并调配药材、抗菌剂等,满足药物的要求。

2、分散:将药材和抗菌剂分散在原料中,这需要用乙醇对药材进行研磨,直到达到有效的粉碎度要求,经过萃取、抽滤,获得药物浆体;3、预沉淀:将药物浆体置入石英槽中外加热,控制25℃-65℃,持续加热,直至药剂被分解;4、贴片:待贴片剂凝结完全后,用糊板将其贴在烘箱罩上,烘箱内温度设定在50℃-60℃;5、箱包及包装:已烘熟后的膏剂再用纸张包装,再用纸盒或塑料盒包装,成完整的装备。

三、复合型软膏类1、配方:根据不同的配方,准备药物、抗菌剂及固体浆料等,按照规定放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使比重稳定,控制其流变行为;2、调温:将搅拌好的配方加入罐中,放入温控箱,温控箱温度在50℃-60℃,配方可以被熔化,提高均匀性;3、滴加:将高熔温的配方加入管中,用移液针管搅拌均匀,保证比重的恒定;4、冷却:将搅拌好的配方加入模具、模型内,再将其放入恒温冷却水池中,冷却到40℃左右;5、裁切:待冷却完毕后,用切边机将模型内膏剂裁切成若干块,并将裁切好的膏剂根据规格进行分装,即可完成复合型软膏剂制备。

软膏剂的制备

软膏剂的制备

软膏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不同类型基质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2. 掌握软膏中药物释放的测定方法,比较不同基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3. 熟悉皮肤给药制剂的体外透皮实验4. 了解应用插入式稠度计测定软膏稠度的方法。

二、实验指导皮肤用半固体制剂包括软膏剂、乳膏剂和糊剂。

软膏剂(ointments)系指药物与油脂性或水溶性基质混合制成的均匀半固体外用制剂。

因药物在基质中分散状态不同,分为溶液型和混悬型。

乳膏剂(creams)药物溶解或分散于乳状液型基质制备的均匀半固体外用制剂。

乳膏剂根据基质的不同,分为O/W型和W/O型乳膏剂。

糊剂(pastes)是指大量的固体粉末(一般25%以上)均匀分散在适宜的基质中所组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可分为单相含水凝胶性糊剂和脂肪糊剂。

皮肤用半固体制剂具有润滑皮肤、保护创面和局部治疗作用,广泛应用于皮肤科和外科一些疾病的治疗。

某些药物能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

皮肤用半固体制剂由药物、附加剂和基质组成。

基质是软膏剂的赋形剂和药物的载体,对软膏剂的质量、药物的释放与疗效有影响。

常用的基质分三类:油脂性基质、乳状型基质和水溶性基质。

理想的基质应该是:①性质稳定,与主药和附加剂不发生配伍变化,长期贮存不变质;②无刺激性和过敏性,无生理活性,不妨碍皮肤的正常生理;③稠度适宜,润滑, 易于涂布;④具有吸水性,能吸收伤口分泌物;⑤易洗除,不污染衣服;⑥具有良好的释药性能。

各种基质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很难有一种基质完全符合以上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治疗目的与药物性质,混合使用各种基质,调制成理想的软膏基质。

皮肤用半固体制剂的制备方法有熔和法、研和法和乳化法三种,需根据其类型、制备量与设备条件选择制备方法。

它们的工艺流程为熔和法固体基质熔化物 液化基质 可溶性药物混合 不溶性药物搅拌至冷 挥发性药物成品研和法不溶性药物 糊状物 加少量基质(等量递加)逐渐加基质至足量 成品 乳化法均质机匀化物 乳状物 搅拌 乳膏灌装 溶解成品搅拌过筛,加液研磨冷至60℃以下加入加热 加液体(半固体)基质过筛,加液研磨搅拌皮肤用半固体制剂中药物的释放性能影响药物的疗效。

软膏的研制实验报告

软膏的研制实验报告

软膏的研制实验报告引言软膏是一种常见的外用药剂形式,由于其方便使用和渗透性好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中。

本实验旨在研制一种具有良好药物渗透性和稳定性的软膏,并验证其在体外的药物释放性能。

材料与方法1. 材料:- 载体油相:白凡士林- 水相:甘油、聚山梨酯20- 药物:抗菌药物(以灰霉素为代表)2. 方法:- 准备药物负载软膏:将适量的白凡士林和聚山梨酯20按一定比例(如3:1)加热混合,制备油相基质。

将甘油和药物溶解在水中,制备水相溶液。

将油相基质以小滴加入水相溶液中,同时边搅拌边加热至软膏完全均匀。

- 药物释放性能测试:在离心管中取一定量的药物负载软膏,放入透析膜袋中,并将透析膜袋封口。

将透析膜袋浸入含有模拟皮肤温度和体液条件的磷酸盐缓冲液中,保持一定时间。

每隔一段时间取出透析膜袋中的药物负载软膏样品,测定释放的药物量。

结果与讨论1. 软膏制备: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白凡士林和聚山梨酯20的混合比例对软膏的稳定性和渗透性有一定影响。

当白凡士林和聚山梨酯20的比例为3:1时,软膏的质地较为均匀,易于应用在皮肤表面,且在体温下不易变色。

2. 药物释放性能:通过药物释放性能测试,我们发现药物负载软膏样品在模拟皮肤温度和体液条件下释放药物的速率较为稳定。

初期释放速率较快,后期逐渐趋于平稳。

这是由于软膏中的药物通过透析膜袋逐渐被扩散出来。

结论本实验成功研制出一种具有良好药物渗透性和稳定性的软膏,并验证了其在体外的药物释放性能。

研制的软膏可应用于外用药物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1] 张颖, 李明, 陶元红. 软膏剂及其临床应用[J]. 医药导报, 1999, 12(9):16-18.致谢感谢实验中指导老师和实验室同学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感谢提供药物和材料的厂家。

药剂学实验:软膏剂的制备(含现象结论及讨论)

药剂学实验:软膏剂的制备(含现象结论及讨论)

软膏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查(含现象结论及讨论)实验日期:202X年X月X日 T:24℃ RH:40%一、实验目的1.掌握不同类型基质软膏的制备方法。

2.掌握软膏剂质量评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软膏剂的制备方法有:研和法、融合法、乳化法。

根据药物和基质性质、制备的量及设备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制备。

研和法:固体药物→研细→加部分基质→研磨至糊状→递加其余基质研磨→成品融和法:基质→水浴加热熔化→加入其他基质→搅拌至基质全熔→搅拌下加入药物→搅拌冷却至膏状乳化法:油溶性组分→搅拌下加热至约80℃;水溶性组分→搅拌下加热至与油相相同温度;将水、油溶性组分加到一块搅拌冷凝至稠膏状→成品三、仪器与材料仪器:水浴锅,研钵,软膏板,软膏刀,显微镜等。

材料:水杨酸,凡士林,白凡士林,液体石蜡,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羊毛脂,三乙醇胺,甘油,羧甲基纤维素钠,苯甲酸钠,纯化水。

四、实验内容1.油脂性基质软膏的制备:处方:水杨酸 1.0 g 主药液体石蜡适量(约4 g)油脂性基质凡士林加至200g 油脂性基质制法:取水杨酸置于研钵中,加少量液状石蜡研磨成糊状,分次加入白凡士林,研磨均匀,加入剩余的液体石蜡调节稠度,即得。

2.O/W型乳剂基质软膏的制备处方:水杨酸 2.0 g 主药硬脂酸 4.8 g 与三乙醇胺形成有机胺皂作乳化剂单硬脂酸甘油酯 1.4 g 辅助乳化剂白凡士林0.4 g 油脂性基质羊毛脂 2.0 g 油脂性基质液体石蜡 2.4 g 油脂性基质三乙醇胺0.16 g 与硬脂酸形成有机胺皂作乳化剂纯化水加至40.0 g 水性基质制法:取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白凡士林、羊毛脂和液体石蜡于烧杯中,水浴加热至80℃搅拌熔化。

取三乙醇胺和计算量纯化水于另一烧杯、水浴加热至80℃,搅拌均匀。

同温下,将水相与油相混合,水浴上不断搅拌,后取出于室温搅拌。

在有水杨酸的研钵中加入O/W型乳剂基质,即得。

3.水溶性基质软膏的制备处方:水杨酸 1.0 g 主药羧甲基纤维素钠 1.2 g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甘油 2.0 g 油脂性基质苯甲酸钠0.1 g 防腐剂纯化水16.8 ml 水性基质制法:取羧甲基纤维素钠置于研钵中,加入甘油后研磨均匀,然后边研磨边加入溶有甲酸钠的水溶液,待溶胀后研磨均匀,即得水溶性基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研究
一、课题的科学意义
软膏剂是将药物加人适宜基质中,制成易于涂布于皮肤剖面的外用半固体制剂,由于软膏有较好的附着性、涂展性,使用携带方便等优点,在皮肤科、眼耳鼻科等方面被广泛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借助国内外高科技、新材料、新工艺制出不少新的中药软膏品种,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龙珠软膏等,具有相当的市场竞争力。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软膏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一种涂布于皮肤、粘膜或创面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用乳剂型基质制备的软膏剂又称为乳膏剂;含有大量药物粉末( 25%-75% )的称为糊剂。

软膏剂主要起保护、润滑和局部治疗作用,某些药物透皮吸收后,亦能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糊剂主要起局部保护作用。

软膏剂在我国创始很早,公元前 2 世纪在《灵枢经》中即有“涂以豚脂“的记载,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有软膏剂及其制法和使用,所用基质多为植物油,又称油膏剂。

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广泛采用凡士林、石蜡等到烃类物质作为基质,随
着高分子材料的发展,以高分子材料的新型乳剂基质和水溶性基质的品种明显增加,从而制成较为理想的软膏剂。

《中国药典》 2000 年版二部软膏剂有 48 种,其中乳膏剂占 32 种。

与软膏剂密切相关的防护用品、化妆品的发展则更快。

新基质的不断出现、药物透皮吸收途径与机理研究、生产工艺的革新、生产与包装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软膏剂在医疗保健及劳动防护等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近年来,利用皮肤给药方便、可随时终止给药这一特点,通过皮肤给药而达到全身作用的制剂日趋增多。

三、应用前景
虽然中药软膏剂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但是我们相信中药作为外用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软膏剂作为经皮给药的一种剂型,不仅可以避免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破坏,减少血药浓度峰谷变化,而且已成为克服药物副作用的有效用药途径之一;其次,在医院皮肤科、外科里广泛应用,并在医院的普通制剂,“内病外治”可能成为中药软膏剂今后研究发展方向之一。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是:软膏剂的制备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包中药材的提取及软膏剂的基质研究两个方面,具体是:首先对中药材的提取进行研究,其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药材有用部位进行提取,第二部分是对中药材有效成分进行提取。

其次是软膏剂的基质研究,其内容包括三部分:中药有效成分在不同基质中的释放、基质配比、透皮促进剂。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如: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1.中药材的提取
1.1中药材有效部位的提取
研究方法:采用水煎煮(醇沉)法和油炸法对有效部位的进行提取。

技术路线:将各种中药材的原材料按配方加到水中,进行煎煮,获得煎煮液,然后再加入基质进行制备的。

实验方案:称取一定量的中药,按一定的比例加水,在一定的温度下,煎煮一段时间,获得煎煮液(对中药材进行两到三次的煎煮),然后添加基质。

可行性分析:目前,中药软膏剂药物的提取常用水煎煮(醇沉)法和油炸法。

如复方石苇软膏的制备,将石苇、虎杖、大黄、地榆等用水煎煮,煎液浓缩加入羊毛脂、凡士林等基质制备;复方黄连油膏改为水煮法,煎液浓缩加入凡士林制备;紫草软膏制备,将紫草、白芷、忍冬藤三味加入麻油中浸泡24h,温火加热至130oc左右炸取油溶性成分,因此该方法是确实可行的。

1.2有效成分的提取
研究方法:采用超声波的方法来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
技术路线:将中药材粉碎后,称取一定量的粉末,加到已标号的三角瓶中,添加一定量的水,利用超声波进行提取。

实验方案:称取一定量的粉末,加到已标号的三角瓶中,按比例
添加水,置于超声波仪器中加热到所需的温度,在一定频率和压力下,超声一段时间。

可行性分析:超声处理运用,如佳田膏樟脑、薄荷脑的超声提取;镇痛灵软膏也采用了超声提取工艺,因此该方法确实可行。

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第1周:查阅并收集相关资料
第2周:论文研究方法制定
第3~5周:对中药材有用部位和有效成分进行提取,获得提取液
第6~8周:软膏剂的基质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获得中药有效成分在基质中释放较好的基质、合适的基质配比以及寻找的合适的透皮促进剂。

特色或创新之处
以前对中药材软膏剂中中药材的提取采取传统的方法,而在本文将超声波提取方法引进去,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后面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已具备的条件和尚需解决的问题:
本实验需要使用到的试剂仪器设备如酒精、超声波、电炉、温度计等设备都具备了,但是中药材的购买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不同批次不同产地不同季节的中药材其有效成分不一样。

1. 有效成分的提取。

药物处理过程中,新工艺、新材料的运用也是很重要的。

β-环糊精包合可显示新的物理化学性质,减轻对
皮肤的刺激,矫正药物不良气味,在透皮制剂中还能改善药物的透皮吸收性能,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珠黄软膏中,冰片用3%β-
环糊精包合人基质。

超声处理运用,如佳田膏樟脑、薄荷脑的超声提取,镇痛灵软膏也采用了超声提取工艺。

2.软膏剂基质的选择。

软膏剂常用基质有:油脂性基质、乳剂型基质和水溶性基质三类。

软膏中药物的释放、穿透、吸收主要依赖于药物本身的作用,但基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药物的这些特性,这主要是由于基质的组成和性能可影响到药物在基质中的理化特
性与皮肤患处的生理功能所致,一般认为o/w型乳剂基质中的药物释放、穿透要比w/o型乳剂基质即油脂性基质快,同时软膏的基质与药物的性质、分配情况也关系密切。

3.中药有效成分在不同基质中释放
4.中药软膏剂中各基质配比
5.透皮促进剂
6. 软膏剂的质量标准。

中药软膏的一些有效成分至今尚不能确定,其化学成分复杂,并且中药软膏常需添加一些赋形剂,这给质量控制带来了难度,中成药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之一就是质量标准不完备。

目前,中药软膏的质量标准研究有了一定的发展,除了一些常规标准如外观性状、ph值、粘度、刺激性等项目外,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也有了一些研究成果。

7.定性定量检测
8.定性方面。

中药软膏的性状主要从颜色、粘稠度、气味、质地、
手感等方面进行判断。

软膏有效成分的鉴别,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显色反应,如三黄珍珠软膏中小柴碱的鉴别:取软膏5g,在30ml的沸水中煮沸15min后,冰浴冷却并过滤,向2ml滤液中加盐酸酸化并加少量的漂白粉,振摇后产生樱红色即可。

除此之外还有荧光斑点鉴别、薄层层析色谱法、纸层析色谱等。

9.定量方面
(1)紫外分光光度法。

该法利用软膏中药物的最大吸收波长或某些特征吸收峰的波长来测定药物的含量。

(2)薄层扫描法。

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如意金黄膏中的姜黄含量,结果准确,为如意金黄膏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