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针灸学理论体系 ppt课件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 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 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全国针灸学会的成立。
❖ 孙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络脉的作用
❖ 十六络脉: ❖ 四肢部重在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
行的不足;躯干部重在渗灌气血。重在 濡养全身组织。 ❖ 孙络与浮络: ❖ 发挥营卫气血津液对周身的渗 灌、濡养 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十二经别
概念: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 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
❖ 2 由里达表,反应病症。内脏病变,可以通 过经络反应到体表组织器官。
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 灌的调 节作用。
络脉
❖ 络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六络(即十二 经络脉、任脉和督脉别络、脾之大络、胃之大络) 以及孙络、浮络。
❖ 经脉循行分布在身体的体表部位。十二经脉的别 络均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浅行体表, 走向其表里的经脉。任之络散布于腹部;督之络 散布于腹部;脾之络、胃之络散布于胸胁。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经脉
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经络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的命名
❖ 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 ❖ 功能: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脏腑有直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ppt课件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4.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能平衡 •感应传导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十四经含义
二十二经脉(正经)+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合 称为十四经。 (说明: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 经之中,惟有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
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起穴:中府→ 上肢内侧前缘→ 止穴:少商。
本经名穴:列 缺。
云门(LU2) 中府(LU1)
尺泽(LU5)
列缺(LU7) 少商(LU11)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尺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肘 关节微屈时定位。主治→咳嗽,咯血,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主治→ 咳嗽, 咽痛。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主治→ 颈项痛,咽痛,咳嗽。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三、足阳明胃经(45穴) 天枢——脐中旁2寸,腹直肌中。 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合 穴”。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约一横指。 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哮喘,痰饮,胸痛,便秘,癫 狂,下肢痿痹。 内庭 —— 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主治: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咽喉痛,鼻衄,胃痛,吐 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热病 。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ppt

熟悉拔罐、刮痧、耳针等其他中医特色疗法,了解其操作方法和适应症。
要点三
了解针灸治疗的禁忌症,如出血倾向、皮肤感染、急性炎症等。
禁忌症
针灸治疗过程中需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刺激,治疗前后需进行评估和观察。
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疼痛、酸胀等不适感觉,可通过减缓刺激强度、改变刺激部位等方法缓解。
方法
包括毫针、艾灸、拔罐、刮痧等多种方法。
针灸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针灸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针灸对各种疼痛,如颈肩腰腿痛、关节痛、神经痛等有很好的疗效。
疼痛治疗
内科治疗
美容美体
康复治疗
对多种内科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炎、腹泻等也有很好的疗效。
针灸可调节内分泌,改善肌肤问题,如痤疮、黄褐斑等,也可用于减肥和塑形。
针灸治疗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疼痛不适
针灸后可能出现局部出血、感染等情况,需注意消毒和卫生防护,避免用手触摸。
出血及感染
针灸治疗效果因人而异,如效果不明显,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采用其他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治疗效果不明显
针灸学临床应用
04
哮喘
针灸天突、定喘、肺俞等穴位,以宣肺平喘,可治疗寒性哮喘、热性哮喘等。
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标本兼治
通过针灸增强机体正气,祛除体内邪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针灸治疗需遵循标本兼治的原则,同时考虑机体病变和病因,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03
针灸治疗原则和思路
02
01
针灸操作基本技能
要点三
针刺技术
掌握各种针刺技术的操作要点和适用范围,如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
要点一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contents
目录
• 针灸学概述 • 针灸基础知识 • 针灸治疗技术 • 针灸在临床的应用 • 针灸的现代研究与进展 • 针灸的安全与注意事项
01
针灸学概述
定义与历史
定义
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来调节 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医学学科。
高血压பைடு நூலகம்
针灸可调节神经系统,降低血 压。
外科疾病
颈椎病
刺激颈部相关穴位,缓解颈椎疼痛。
腰痛
刺激肾经相关穴位,缓解腰痛。
关节炎
刺激关节周围穴位,缓解关节疼痛。
骨折
针灸可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
妇儿疾病
痛经
刺激腹部相关穴位,缓解痛经。
乳腺炎
刺激乳腺周围穴位,缓解乳腺炎症状。
小儿腹泻
刺激腹部和手部穴位,缓解小儿腹泻。
02
针灸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
01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 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 脉两大部分。
02
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 八脉,起着纵贯全身的 作用。
03
络脉有别络、浮络、孙 络等,是络于经脉之间 的分支。
04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起到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等作用。
穴位分类与定位
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 ,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 穴三类。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夜啼
刺激身体相关穴位,缓解小儿夜啼。
神经系统疾病
01
失眠
刺激头部相关穴位,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睡眠质量。
面瘫
刺激面部相关穴位,促进面部神经 功能恢复。
03
02
神经衰弱
《黄帝内经》灸法理论

《黄帝内经》灸法理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內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且包罗全⾯的中医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内经》近半数的篇幅论述针灸学的内容,尤其是《灵枢》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系统,其主要内容⾄今仍是针灸学的核⼼部分。
《内经》对针灸的理论和应⽤有全⾯的论述,其中关于灸法的论述涉及36篇,内容虽然不是很多,但对艾灸理论基础的奠定和后世艾灸疗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整理如下。
(⼀)灸法原则根据经络⽓⾎虚实不同,辨证施灸。
《素问通评虚实论》⽈:“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即指经络的分布⾛⾏各有处所,经⾏于⾥(阴)⽽络布于表(阳),由于经络邪正的盛衰不同,当辨证施以不同的灸法”。
根据六经⽓⾎的多少,精神情志的不同选⽤灸法。
《素问?⾎⽓形志篇》云:“夫⼈之常数,太阳常多⾎少⽓,少阳常少⾎多⽓,阳明常多⽓多⾎,是谓五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于脉,治之以灸刺,形苦志乐,病⽣于筋,治之以熨引。
即是指出⾎⽓有多少,形志有苦乐,天⼈有常数,灸刺有常度。
(⼆)灸法作⽤《内经》中所载灸法的应⽤⼗分⼴泛,能治疗多种疾病。
《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1.温散寒邪《素问?调经论》⽈:“⾎⽓者,喜温⽽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去之”。
即可⽤灸法治疗寒邪为患,偏于阳虚诸证。
2.祛风和营《素问?⽟机真藏论》⽈:“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使⼈毫⽑毕直,⽪肤闭⽽为热,当是之时,可汗⽽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烫熨及⽕灸刺⽽去之,弗治,肾传之⼼,病筋脉相引⽽急病名⽇契,当此之时,可灸可药”。
《素问⾻空论》⽇:“⼤风汗出,灸噫嘻”。
风为百病之长,最易袭表,致腠理闭郁,营卫不和,此时⽤灸可以发散透泄,调和营卫,引邪外出。
3.⾏⽓活⾎祛瘀《灵枢?刺节真邪》⽇:“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胶、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已通⾎脉乃⾏,脉中之⾎,凝⽽留⽌,弗之⽕调,弗能取之”。
针灸学PPT完整版ppt

要点二
小儿遗尿
针灸气海、关元、肾俞等穴位,可提高小儿膀胱括约肌功能,改善遗尿症状。
小儿哮喘
针灸定喘、肺俞、膏肓俞等穴位,可缓解小儿哮喘症状,改善呼吸功能。
要点三
04
针灸学注意事项
VS
有凝血功能障碍、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等患者不宜进行针灸治疗;妇女月经期、妊娠期不宜针灸;精神疾患、身体疲劳、剧烈运动后不宜立即进行针灸。
诊断标准
针灸治疗原则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针灸治疗
诊断标准
膝骨关节炎是一种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患者常伴有膝关节积液、关节摩擦感等症状。
针灸治疗原则
以舒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治疗原则,取膝关节局部穴位及下肢足阳明经穴位,采用留针、电针、拔罐等治疗方法。
膝骨关节炎的针灸治疗
针灸学的现代应用
02
针灸学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是针灸学的基础,包括经脉、络脉和经筋。
经络系统概述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
经络系统
常用腧穴
介绍常用腧穴,如合谷、太冲、足三里、内关等。
xx年xx月xx日
针灸学ppt完整版ppt
目录
contents
针灸学概述针灸学基础知识针灸学临床应用针灸学注意事项针灸学发展现状与展望针灸学典型病例分析
01
针灸学概述
针灸学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非药物疗法之一。
第一节《黄帝内经》的针灸学理论体系_【PPT课件】

㈩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一般认为,根结、标本、气街、四海应是经络 理论的一部分。实际上,在《黄帝内经》中这些理 论均有特定意义。 ①根结理论:
强调“跟”和“结”两个部位之间的联系,表 示经气由肢体末端起始,向上结聚胸腹头面部,即 头面胸腹部有赖于四肢末端经气的滋养。古人是根 据“比类取象”思想指导下提出这一理论的。
㈧皮部分布
《素问 皮部论》中明确指出:“皮者,脉之部 也。”这说明,皮部是经络在体表的分部。皮部居 一身之表,为人体的屏障,有卫外固表、保护机体 的作用。对皮部的功能特点在《黄帝内经》中阳明 为“害蜚”,少阳为“枢持”,太阳为“关枢”, 少阴为“枢儒”,厥阴为“害肩”,太阴为“关蛰 ”。尽管后世医家在解释这些内容是说法不一,但 从六个不同名称均涉及“关”“害”“枢”来看, 不同部位做比喻,来说明人体皮部对疾病预防作用 ,因为邪气侵犯人体,均是从皮部开始,向里传变 。
㈣奇经八脉的循行及病候
循行:基本上提出了相应的循行路线。 病候:论述了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 维脉、阴阳蹻脉。 功能:部分奇经八脉功能进行论述。
㈤络脉循行及病候
详细叙述十五络脉循行、病症、病候。 《灵枢 经脉》对每一络脉的主治分为虚证和实 证。《素问 缪刺论》对邪客十二经络脉的病候进行 说明,并以此提出治疗这些疾病的取穴及针刺方法。
《灵枢 经脉》或《灵枢 营卫生会》提到是十二 经脉或十四经依次交贯循行。
㈢经脉病候
既有经脉循行所过路线功能失调出现的病候, 也有经脉所连属脏腑功能失调出现的病候。
《灵枢 经脉》中论述十二经的病候以“是动” 及“所生病”。 《黄帝内经》中不但论述经络的病 候,还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即“盛则泻之,虚 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不盛不虚,以经取 之。( 《灵枢 经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充:络脉络病理论的发展
❖ 1.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对络脉理论的发 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论述 了部分络脉病证的病机、治法以及方药,对 后世颇具启发。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张仲景对一些病 证的病机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肝着、中 风、黄疸、瘀血证、出血证、水肿、月经不 利、痹证、虚劳等病证中的某些证型,均与 络脉瘀阻的病机有关。
㈣奇经八脉的循行及病候
循行:基本上提出了相应的循行路线。 病候:论述了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 维脉、阴阳蹻脉。 功能:部分奇经八脉功能进行论述。
一、经络理论
㈤络脉循行及病候
《内经》分别在许多篇章中对络 脉流注及其循行分布、络脉的生理 功能及其病理病证、络病的治则治 法及通络方法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 的论述,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络 脉理论。
在治疗上,张仲景首创活血化瘀通络法 及活血化痰通络法,并拟定出有效的方剂。
如治疗肝着的旋覆花汤,张仲景虽明言 此方有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但从肝着系瘀 血阻滞肝络之证,以及旋覆花汤的组成来看, 可以认为此方既是一个痰瘀同治的通络方。
如大黄 虫丸、鳖甲煎丸、下瘀血汤、 抵当汤等均是活血化瘀通络之名方。
❖ 今天出现的“灵枢”大多数学者同意丹 波氏观点(“灵枢”者,实出自道家之手, 道家中人收入该书,而将其改名“灵枢”, 与道家特点相符)。
《黄帝内经》主要涉及养生、阴阳五行、 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 运气等内容。这些内容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 而是在引用大量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汇集了不 同的流派观点,并吸收了相关学科知识形成的。
3.现代络脉络病的发展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对 络脉络病理论的研究,致使其研究 逐步成为近年中医学术研究的热点 和重点之一。
(1)理论研究
吴以岭院士对络病学进行了长 期研究探索,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络脉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课 题,提出了“三维立体网络系统” 理论框架,初步建立了“络病证治” 体系,首次形成了系统络病理论, 主编出版《络病学》专著。
《针灸医籍选读》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冯文林
第一节《黄帝内经》的针灸学 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概是我国述现存最早的一部较
为系统和完整的论述医学内容的典籍,集 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 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 定基础。
该书自问世以后的二千多年的时间里, 在中医学领域一直居于首要地位,为我国 医学理论的传播和推广,起到巨大作用。 因此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4) 《素问》名称如北宋林亿所说:“太 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 (zhai)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 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称“素问”而不称“问素”,日本人丹 波元简:“犹屈原《天问》之类也,倒其语 焉尔。”
❖ (5)《灵枢》,以前称《九卷》或《针 经》,称《九卷》者以卷数命名,称《针经》 始根据该书多论及针道,与针刺关系密切。
《黄帝内经》经脉循行主要涉及十二经脉和奇经 八脉(《黄帝内经》中尚无“奇经八脉”这一提法)。
《灵枢·经脉》或《灵枢·营卫生会》提到是十二经
脉或十四经依次交贯循行。
一、经络理论
㈢经脉病候
既有经脉循行所过路线功能失调出现的病 候,也有经脉所连属脏腑功能失调出现的病候。
《灵枢·经脉》中论述十二经的病候以“是 动则病”(此条经所主治之病证 )及“所生病” (此条经脉所主治病证与派生病证的综合 )。 《黄帝内经》中不但论述经络的病候,还提出 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 ·经脉》)。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基本理 论体系的形成,除论述基本中医理论外,针灸 是其主要内容。
㈠经络的概念一、经络理论
经络是经和络的合称,作为一个整体概 念,在《黄帝内经》中并没有提出,对于它 的内涵,在不同的篇章中有不同的论述。
古人对经络的认识是多角度、多层次的, 不是一个单一的组织结构。
㈡十二经脉循行
黄帝内经
灵枢 素问
成书时间
基本内容:西汉中后期 具体内容:经历很长时期,多人手 现在内容:流传过程后人增补
关于《黄帝内经》名称的几个问题: ⑴《黄帝内经》为何冠以黄帝之名? 西汉时期托古以抬高身价有关,权威性。 ⑵ “内”则是与“外”相对而言,《黄帝 内经》之所以称“内”,完全是为了与 《黄帝外经》相对应。 ⑶“经”字是学医的人们内心尊崇这些医 家宝典,故把它称之为“经”。
吴以岭院士
❖
吴以岭,博Leabharlann 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79年南京中医学院首届硕士研究生,现为主任医师、教
授、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工
作站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政协
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中西医
结合学会副会长、《河北中医》杂志副主编、《疑难
病杂志》总编辑。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尤其可贵的是,对于络瘀重证或久证, 张仲景常用虫蚁蠕动飞走诸灵以搜剔络邪, 颇为后人所称颂。
❖ 2.清代的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 的理论。叶氏在《黄帝内经》、《难 经》及张仲景等有关思想的启发下, 首先明确提出了“久病入络”和“久 痛入络”的科学命题。他指出“初为 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临证 指南医案》),从而揭示了一般疾病 发展的共同规律,对于临床实践具有 重要指导意义。
❖
以“络病学说”理论为依托研制国家级新药5个,
并实现产业化的以岭医药集团。
(2)临床研究
吴以岭院士运用络病理论指导 疑难疾病的治疗,研制出通心络胶 囊、参松养心胶囊和芪苈强心胶囊 等系列新药,首次将全蝎、蜈蚣、 蝉蜕用于冠心病的冶疗,取得了新 的突破。
(3)实验研究
吴以岭教授以“通 心络胶囊”方为载体 完成了300余项分子 水平的实验研究,表 明该方对“脉络一血 管系统病”的不同环 节均有确切防治作用。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抑制内膜增殖及再狭窄
缓解血管痉挛
保护再灌后微血管 结构和功能完整性
抑制心室重构 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改善心功能
小结:
《内经》从络脉的流注和分布规律、 络脉的生理功能、络脉的病理和病证、 络病的诊察和治疗等方面对络脉络病理 论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