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上册《物质的量浓度》教案(1)

合集下载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范文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范文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优秀范文第一章: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量浓度定义: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物质的量的多少。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利用公式计算练习,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通过计算题目的练习,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物质的量浓度计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通过摩尔质量将质量转换为物质的量,再计算物质的量浓度。

2.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熟悉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

利用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4 教学评估通过计算题目的练习,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应用能力的培养情况。

第三章:物质的量浓度稀释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稀释的原理。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稀释的计算方法。

3.2 教学内容物质的量浓度稀释原理:在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物质的量浓度稀释计算公式:C1V1 = C2V2,其中C1表示初始物质的量浓度,V1表示初始溶液体积,C2表示稀释后物质的量浓度,V2表示稀释后溶液体积。

3.3 教学方法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稀释原理。

利用公式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稀释的计算方法。

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能力目标: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及误差分析教学过程一、投影: 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异:1. 溶质: 以质量表示以物质的量表示溶液: 以质量表示以体积表示2. 单位: 1 摩/升同: 都表示溶质和溶液的相对比值提问: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讲解:以配制0.05mol/L的溶液250mL为例,讲解有关仪器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1. 仪器:容量瓶、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2. 过程:(1) 准备工作:检漏(2)操作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3)结束工作:存放,整理清洗三、误差分析依据公式 C=n/V 造成浓度误差的原因可由n或V引起。

造成n的误差可由⑴称量⑵转移洗涤造成V的误差可由⑴俯视或仰视造成,⑵未冷却等例如:称量时,砝码有油污或生锈称量时,药品与砝码颠倒量取液体时,量筒内壁上有水称 NaOH固体时,把 NaOH放在纸上量取浓盐酸、动作太慢溶解或稀释溶质的小烧杯未用蒸馏水洗涤容量瓶未干燥搅拌或移液时,有溶液飞溅出来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四、讨论国外教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请评价。

例题:1、溶液配制:欲配制 1000 mL 浓度为 0.12 mol·L-1 的 NaOH 溶液,需要的仪器是 ( )请选择配制过程所必须的操作,按操作先后顺序编号,为( )1)用适量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使混合均匀。

2)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使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相切。

3)在托盘天平上先称取洁净干燥烧杯的质量后称取( )g NaOH4)将容量瓶瓶塞盖紧,反复摇匀。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2.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换算方法。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方法:不同单位体积的溶液之间的物质的量浓度换算,可以通过乘以相应的体积比例进行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在不同单位体积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物质的量浓度相关概念及计算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物质的量浓度问题。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解释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其意义。

3. 推导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根据定义,自行推导出计算公式。

4.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方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不同单位体积之间的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方法。

5. 应用练习: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公式和换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布置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一化学 第三节 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教案

高一化学 第三节 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教案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概览:(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使学生会应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知道溶液有浓稀之分,在初中学过可用什么方法表示?溶液的质量分数= ×100%溶质的质量(g)溶液的质量(g)=×100%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可以计算出一定质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但取用溶液时,一般不称质量而是量一定体积,且化学反应中,反应生成物间的物质的量的关系比质量关系简单,因此知道一定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对于生产和实验都很重要。

[板书]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一、物质的量浓度[设问] 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有关内容。

[学生看书后,得出结论][板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举例,由学生推出表达式:溶液的质量分数=[板书] 溶质的物质的量(mol)溶液的体积(L)C=nV 举例,分别得出概念中的要点:①单位:mol·L-1或mol·m-3②溶质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质量。

讨论P561、将342g C12H22O11(蔗糖)溶解在1L水中,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否为1mol·L-1?③是溶液的体积为单位体积,并非溶剂的体积。

讨论:2、从1mol·L-1C12H22O11(蔗糖)溶液中取出100mL,取出的溶液中C12H22O11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④从某溶液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其浓度都相同,但所含溶质的量因体积不同而不同。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教案6篇物质的量浓度教案1一、指导思想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

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高中化学-高一物质的量的浓度[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高一物质的量的浓度[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高一物质的量的浓度[第一课时]教案【课程名称】高中化学-高一物质的量的浓度
【教学目标】
1. 知道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计算物质的量浓度;
3. 能够应用物质的量浓度知识,解决实际化学问题;
4. 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根据实际问题计算物质的量浓度。

【教学难点】
1. 通过实例应用物质的量浓度;
2. 综合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1. 讲授;
2. 讨论;
3. 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25分钟)
1.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
通过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去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 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公式
通过板书和示意图,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公式。

3. 实例演练
通过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

三、讨论(10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关于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授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通过实例演练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实践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方式注重互动和深入理解,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和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例演练时要采用多组数据,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加深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第一章: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单位及换算关系。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及表达方式。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mol/m³等)及换算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及换算关系。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

1.4 教学资源PPT课件:《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导入》案例素材:《物质的量浓度应用案例》1.5 教学步骤1.5.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液、溶质等基本概念。

展示PPT课件,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表达方式。

1.5.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单位及换算关系展示PPT课件,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mol/m³等)及换算关系。

举例说明物质的量浓度单位换算过程。

1.5.3 分析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展示案例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

1.5.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单位及应用进行总结。

强调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实验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1.6 作业布置练习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及单位换算。

结合生活实际,寻找一个物质的量浓度应用的案例,下节课分享。

第二章:物质的量浓度计算2.1 教学目标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实例。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实例。

2.4 教学资源PPT课件:《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案例素材:《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实例》2.5 教学步骤2.5.1 引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重要性。

高一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高一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课设计第一课时教课目的:知识技术: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观点;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观点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术。

能力培育:从观点的应用中,培育学生的逻辑思想和抽象归纳的能力。

科学思想:经过观点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质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

科学质量:培育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谨慎务实的学习态度。

科学方法:经过实验的教课培育学生认真察看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的实质以及独立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点、难点 : 物质的量浓度的观点,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具准备 :容量瓶、天平、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试剂瓶、药匙、投影仪、胆矾教课方法:设疑、启迪、实验、解说等。

教课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学习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这类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能够计算必定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可是,好多化学反响都在溶液中进行,关于溶液我们往常不称其质量,而是量它的体积。

同时,在化学反响中,反响物与生成物物质的量互相间有必定的关系:比如: 2NaOH~ H2SO42mol∶ 1mol在化学反响的溶液中怎样表现出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呢【叙述】初中时学习过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在使用时有好多不方便之处。

溶质假如是固体物质,还能够称量,假如是气体或液体,称量它的质量就很不方便。

至于溶液的质量就更不好称量,实验室常用量筒来量液体的体积。

【设问】可否用所量出的溶液的体积来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呢【过渡】知道必定体积的溶液里含有多少摩溶质,运算起来很方便。

往常我们取溶液的体积为 1L。

而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就是使用溶液的体积,用升做单位。

【板书】【设问】溶质的量在溶液顶用什么表示呢【板书】一、物质的量浓度单位往常是用mol / L 表示。

【叙述】( 1)溶液体积为 1 升,而不是溶剂体积是 1 升;(2)溶质是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用摩尔质量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高一化学上册《物质的量浓度》教案(1)
重点难点: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公式c=nv的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练习法、
教学过程:
练习一、
1、已知在0.5L NaCl溶液中含有0.5mol NaCl,则1LNaCl溶液中含有NaCl mol.
2、已知在2L NaOH溶液中含有4mol NaOH,则1LNaOH溶液中含有NaOH mol.
3、已知在4H2SO4溶液中含有12mol H2SO4,则1LH2SO4溶液中含有H2SO4 mol.
4、已知质量分数为98%H2SO4的密度为1.84 gml,取一定量的H2SO4与2 mol的Zn 反应。

问怎样取?取多少?
一、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2、单位:molL或molm3
3、1molL表示的意义:1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为1mol.
练习二、
1、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的NaOH溶液是表示:1L溶液中含 molNaOH,即含有克NaOH。

2、把58.5gNaCl溶在1L水中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溶液为1molL,对吗?
3、配制0.5L,1molL的盐酸需 molHCl,即需标态下HCl气体 L,现有73克HCl溶在适量水中,现配成1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小结: 4、公式:c b=n b v
n=NN a = mM = c·v
练习三、1、填写下列表格中的空白:
溶液体积溶液名称溶质的物质的量溶质名称溶质的
质量物质的量浓度
2L 硫酸溶液4mol
250ml 氢氧化钠120g
氯化氢73g 2.5molL 10ml 氯化钠溶液氯化钠0.25molL 氢氧化钡溶液0.5molL
2、从1L、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取出10ml,其物质的量浓度为,其中含有氢氧化钠 mol,相当于克氢氧化钠。

3、将8g氢氧化钠溶解在10ml水中,再稀释成1L,从中取出10ml,剩余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小结:
(1)物质的量浓度中溶质不是质量,而是物质的量,溶液是体积。

(2)从一定浓度的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其浓度均相同,但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质量),因体积不同而不同。

作业:
P62 一、二、三、(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