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学】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

合集下载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观点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观点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观点海德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哲学家,他对于语言的观点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对于语言存在性的解释、语言的意义以及语言与存在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观点。

一、海德格尔对于语言存在性的解释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不仅是人类社会交往和交流的媒介,同时也是存在的表现和载体。

他认为,在语言中存在着存在,语言的存在性不是靠心理或逻辑的形式来体现,而是通过语言的应用和使用反映出来的。

因此,语言的本质不是描述或传递信息,而是展现存在。

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是一种把存在表达出来的存在。

语言通过词汇和语法的组合来描述存在的种种可能,它是真理的来源和基础。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通过语言,人们才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事实,并进一步对于存在进行思考和探索。

二、语言的意义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的本质是展示存在,它不仅传达信息,更重要的是阐明存在的真相。

语言具有使存在显现的特性,它是让存在得到认识和理解的工具。

因此,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人们对于存在的理解和体验。

海德格尔认为,从词汇和语法的角度来看,语言表达的不仅是一些简单的概念和信息,更是存在的体验。

语言用来表达生命、时间、变化等存在的现象,使存在成为了艺术和文学的主题。

所以,语言在艺术和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可以展现出人类存在的情感、理解和意义。

三、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语言和存在是密切相关的,存在通过语言才能得到表达和展现。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本身就是存在,而语言的本质就是展示、揭示和包容存在。

因此,语言和存在是一体的,语言中存在着存在,它们互相联系和支撑。

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存在和语言的关系被体现为存在即为语言,语言即为存在。

语言不仅仅是存在的一种体现,而且也是存在的载体和传播渠道。

语言用它独特的方式去表达人类存在的特性,并使存在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同时,存在也通过语言的展现让人类深刻地领悟到存在的真相。

总之,海德格尔的语言观点具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他通过语言的存在性去揭示人类的存在、理解和探索。

马丁海德格尔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简介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深刻而独特,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的生平、哲学思想以及其对现代哲学的贡献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简介。

一、生平马丁·海德格尔于1889年9月26日出生于德国梅辛根(Mekirch)一个天主教家庭。

他在弗莱堡大学和马克斯·韦伯的指导下学习哲学,后来又到了马克斯·海廷的学校学习。

他的哲学思想深受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哲学家的影响,但是他的哲学思想也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海德格尔在1927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重要著作《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这本书成为了现代哲学的重要文本,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在书中提出了“存在”(Dasein)这个概念,认为存在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它不是一种静态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地前行的过程。

他还提出了“世界”(world)和“关怀”(care)这两个概念,认为存在是一个与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关怀则是存在的本质。

二、哲学思想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非常复杂,但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论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存在论。

他认为存在不是一种静态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地前行的过程。

存在是一种开放性的过程,它不断地向前推进,并且不断地与世界相互作用。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它不同于任何其他的存在形式,例如物体或者其他的生命体。

2.世界观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与世界是密不可分的。

在他看来,世界是存在的一部分,而存在则是世界的一部分。

他认为,世界是存在的背景和环境,而存在则是在这个背景和环境中前行的过程。

他强调了人类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并且认为这种联系是存在的本质。

3.语言哲学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是他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且是人类存在的一部分。

他认为,语言是一种开放性的过程,它不断地向前推进,并且不断地与世界相互作用。

海德格尔主要哲学思想有哪些

海德格尔主要哲学思想有哪些

海德格尔主要哲学思想有哪些对于海德格尔这一人物来说,他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并且,对于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来说,很是深邃庞杂,你知道海德格尔有哪些哲学思想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海德格尔主要哲学思想有哪些首先在哲学上,海德格尔来自悠久遥远的地方,并且把赫拉克里特、柏拉图、康德等人视为同时代,与他们十分亲近,以至于使海德格尔能够聆听到这些前贤们的未尽之语,并且将它们表达出来。

此外,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只是一种存在者的现象,传统哲学所探究的是把人作为存在的主体,人以外的事物都是探究的非主体。

而海德格尔则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以“存在论地存在”反驳了人的主体意义。

认为人的“存在”被称为“生存”。

而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道”是人类围绕的中心,万事万物跟随道的变化而变化,万事万物的情状也是由“道”得知。

此外,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一文中,海德格尔还曾对“无”作过重要的形而上学思考,他不仅指出了传统形而上学中的“存在之存在”原本就是“无”,而且还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缺点恰恰就是没有好好研究这个“无”。

而孔子又在道德经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就说明了“无”才是万物之初。

他曾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引用了柏拉图的一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并且从这一段话中指出,说柏拉图当时所指出的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

对于这个问题直到2000 年后的今天还是没有得到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

所以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中,我们就能够看的出来他思想的核心,也就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

并且在叙述这一核心思想时指出: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所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主动选择。

而是存在强加给我们的,并且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比较

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比较
锋 , 在 学理层 面 上有很 大的 共通之 处 。对语 言的研 究作 为二 者共 同的主 题 , 他 们都 看 到 了语 言 但 使 本 身的危 险性 和缺 陷 , 维特 根斯 坦 通过 语 法分析 消解 形 而上 学 , 海德 格 尔通 过 为语 言 建构存在 论基 础克服 形 而上 学 , 以说 他 们都 是从 语 言本 身 出发 探 究我们 和 世 界 的 源 初 遭遇 。通 过 对二 者语 言 可 哲 学的 比较 , 可以 看到 分析 哲 学和现 象 学如何 在 更深 的层 面上 交 流和 沟通 , 而对 英 美和 欧陆哲 学 从
言 的生存论 存在 论基 础是 话 语 ” “ 语 同现身 、 会 ,话 领 在生存 论 上 同样 源始 ” [ 1 。 10 15
虽然《 在 与时 间 》 有 全面 展开 对语 言 和话语 存 没 的研究 , 为后期 致 力 于 从 语 言 着 手 存 在 的 思 路埋 但
下 了伏笔 。其 实在 前 期 的存 在 论 分 析 的过 程 中 , 他 就 意识 到 了语 言 的危 险性 , 词 语作 为 符 号 的 静态 即 性 和凝 固性对其 所 表达 的 意义 的 动态 性 的影 响和误 导 。所 以他对 许多 已经 被 历 史 对 象 化 了 的词 汇 , 如 “ 在” 人 ‘ 名 ” 存 “ 命 等重 新 作 出 了存 在 论 解 释 , 图 试 以重 新解 释常用 词 汇甚 至创 造新 词 汇来 反对 流 行 的 对象 化和 实体化 造 成 的对 词 汇 的僵化 理 解 。在 与 日 本学 者手冢 富雄 的 一 次 对 话 中, 说 , 现 在 我 更 清 他 “ 楚地 看到 了那种 危 险 , 即我 们 的对 话 的语 言 不 断 地 破坏 着我们 对所 讨论 的事 情 的道说 的可 能 性” [1 。] 2毗 我们 总是遗 忘存 在 , 以理 性 的 反 思 将 纯 粹 的 同一 并 性看作 认识 的基 础 , 共 性 看 作 由归 纳 得 到 的 抽 象 将

语言有什么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

语言有什么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

四、语言游戏说
维特根施坦在《逻辑哲学论》一书出版之后曾经退出江湖,因为 在他看来哲学问题都被他解决了,在哲学上他已经没有什么可做 的了,于是他改行去作小学教师。但是20年代后期他又重返哲学 ,而且在批判自己过去的哲学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了新的探讨。 维特根施坦于1951年去世后留下了几万页手稿,编辑出版的代表 作是《哲学研究》。
——语言是人与动物的界限:符号大师罗兰· 巴特在《写作的零度》一书 中认为:人通过语言融入身外的世界,通过语言获得自身。语言即符 号,人就是符号的动物。
——语言造成了人生的所有联结和隔膜。语言只能表述事实,划定我们 ――我和你――的世界的界限。凡是语言不可涵盖的、也就是思维不 可涵盖的地方,世界就被划定了界限。
2、人生无意义 科学与人生:“我们觉得,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被解答,人生 的问题还是没有触及到。当然那时不再有问题留下来,而这恰好就是 解答”(6·52) 不要问人生问题:“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这个问题的消除”(6·521 )。 世界即人生:因为“世界和人生是一个东西”(5·621)“我就是我 的世界(小宇宙)”(5·63)。我们的语言的界限也就是世界的界限 ,换言之,我们的世界是语言所及的世界,所以说“我就是我的世界 ”――“世界和人生是一个东西”。 人生无意义:如果我们追问“人生的意义”,也就是追问世界的意义 ,而“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所以,人生的意义问题是无意义的 。
语言有什么用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
燕连福 2014.3
维特根斯坦,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 (L. Wittgenstein,1889-1951) 海德格尔、希特勒
要想确定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渊源是十分困难的,他不是“ 科班出身”的哲学家,原来学的是航空工程,在设计飞机喷气发 动机和推进器时,因为需要大量使用数学而对纯粹数学发生了兴 趣,进而开始研究数学的基础问题。维特根斯坦为此向弗雷格求 教,而弗雷格则把他推荐给了罗素。他先是做罗素的学生,后来 成了罗素的同事。除此之外,影响维特根斯坦思想的有叔本华、 克尔恺郭尔、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或许经过叔本华亦包 括康德和佛教),还有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种种》。

人文主义论海德格尔

人文主义论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存在主义的理解和发展,以及他对技术本质的深刻洞察。

1. 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是他对人文主义的重大贡献。

他认为,人的存在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他强调,人的存在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是通过理解、体验和创造来实现的。

这种观点与人文主义的核心理念——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致的。

2. 技术本质: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深刻洞察也是他对人文主义的重要贡献。

他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他强调,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和归宿,不能忽视人的存在和价值。

这种观点对于人文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 语言哲学: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也是他对人文主义的重要贡献。

他认为,语言是人的存在和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人与世界交流和互动的桥梁。

他强调,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必须以人的存在和理解为前提,不能忽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这种观点对于人文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人文主义的发展,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存在主义的理解和发展,对技术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语言哲学的独特见解。

海德格尔的_语言转向_及其语言观

海德格尔的_语言转向_及其语言观

*作者为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

摘要: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始于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继承和发展了其以数理逻辑为工具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的思想及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和阐释进行哲学研究的方法,确立了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

正是海德格尔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并对语言本质的论述及其语言观的阐述才使得这一“语言转向”更深入和彻底,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

关键词:海德格尔;语言转向;存在的家;语言观中图分类号:B516.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1)03-0056-03海德格尔的“语言转向”及其语言观杨佑文*(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35)一、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知识问题,围绕这一问题西方哲学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折。

第一阶段是柏拉图创立本体论哲学,致力于对存在、对象和客体的研究,这是对知识对象的探求。

第二阶段是笛卡儿创立认识论,使哲学转向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的研究,这是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和限度的探究来解决知识的基础和来源问题,被称为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

第三阶段就是现代语言哲学所标志的“语言转向”(the linguistic turn),使哲学从对认识能力或知识基础问题的研究转向对主体间的交流和传达问题的研究,这可以说是对知识的表达及其本性的探讨。

语言转向的要旨在于“认为意义比存在或知识更为基本,即用意义来理解存在和知识,而不是把它们看作先于意义的东西。

”[1]总体上看,西方古代哲学在探讨本体论问题时主要采取直观概括和抽象思辨的方法,而近代西方哲学在探讨认识论问题时则主要采用心理主义的方法。

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开创者笛卡儿正是通过向内的探求、通过对内在心理过程的省察,建立了“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原点。

洛克、贝克莱、休谟等人的哲学也完全建基于对人的内在观念所作的心理反省,认为语词的意义在于它在听话人心中所引起的意象。

浅析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比较

浅析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比较

Advances in Philosophy 哲学进展, 2023, 12(10), 2023-2028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pphttps:///10.12677/acpp.2023.1210333浅析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比较郇立玮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收稿日期:2023年9月17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8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9日摘要作为二十世纪的最伟大的哲学家,现当代西方哲学欧陆传统和英美传统,海德格尔是前者现象学解释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是后者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二位在学理层面上的共同点是克服形而上学,其方法上的各有不同,维特根斯坦是语法分析,海德格尔是语言建构存在论基础。

本文分别从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对语言与存在关系的初期思考与维特根斯坦的主体“界限”分析展开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之异同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基础存在论,语言哲学A Comparison between Heidegger andWittgenstein’s Philosophy of LanguageLiwei Huan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Received: Sep. 17th, 2023; accepted: Oct. 8th, 2023; published: Oct. 19th, 2023AbstractAs the greatest philosopher in the 20th century, Heidegger 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phenomenological hermeneutic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in both conti-nental tradition and Anglo-American tradition, while Wittgenstein 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analytic philosophy of language. The common point of the two of them on the academic level is to overcome metaphysics, but their methods are different. Wittgenstein employed grammatical analysis, while Heidegger based his philosoph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anguage and existentialism.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Heidegger and Wittgenstein’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respectively from Heidegger’s initial thinking on the rela-郇立玮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existence and Wittgenstein’s analysis of the “boundary” of the subject.KeywordsHeidegger, Wittgenstein, Fundamental Ontology,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欧陆现象学解释学家,维特根斯坦是英美传统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二位在学理层面上的共同点是克服形而上学,其方法上的各有不同,维特根斯坦是语法分析,海德格尔是语言建构存在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现象学的重要代表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他从中学时代起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并对哲学产生了兴趣。

1913年获得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8年起接替胡塞尔任哲学教授,1933年任校长,次年辞职。

随后他主要从事著述和专心教学,直至1951年退休。

1976年在他的出生地去世。

海德格尔是一个勤于思考的哲学家,一生写了许多著作。

但是他的著作除了《存在与时间》具有完整的统一的结构外,其他著作大多都是以论文集或讲演集的形式出版的。

主要的著作有:《形而上学是什么?》(1929),《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1929),《真理的本质》(1943),《形而上学导论》(1953),《现象学的基本问题》(1975),等等。

海德格尔的思想博大精深。

自从《存在与时间》问世以来,人们对他哲学思想的研究从未间断过,可见他的思想影响之深广。

在欧陆哲学占据主导地位的现象学运动中,海德格尔始终被视为重要代表,他不但推动和改进了现象学运动,而且提出了存在主义的现象学方法。

由此可见,他的哲学历程是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

运用存在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研究语言问题构成了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显著特征和主要内容。

其实,早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就开始讨论语言现象,他把言谈看作语言的生存论存在论基础,他说道,言谈说出来即成为语言。

言谈就是存在论上的语言。

不过在那里,语言是作为此在的特性加以论述的,语言是“此在”的一个环节:“此在有语言”,目的是强调语言的此在性。

到30年代后,这一思想有所转变,他不仅强调语言的存在论基础功能,更重要的是突现语言实际上就是此在本身,语言就是此在。

作为此在环节的语言从此获得了此在的尊贵地位。

他认为,不是人在说语言,而是语言自己说话,人是由于被语言用于说话才成为人的。

就是说,不是人创造了语言,而是语言创造了人。

这一思想后来发展成一句著名的格言:“语言是存在的家”。

他在《论人道主义的信》中详尽的阐述了这句话的含义,他在信中写道,存在在思想中形成语言。

语言是存在的家。

人栖居在语言所构筑的家中。

思想者与诗人是这个家的看护人。

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说使存在的开敞形成为语言并保持在语言中;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的看护就是存在开敞的完成。

我们对海德格尔的理论不能一概否定,客观的说,像海德格尔那样把语言提到存在论本体论地位的哲学家,历史上是罕见的。

他摆脱了语言工具论的影响,开辟了语言研究的新时代,使人类对语言的认识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和人类交际的中介;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人类实践和智慧的产物。

人创造了语言是尽人皆知的常识,语言也创造了人的说法是难以接受的。

然而,事实就是如此。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人生来就处在一种语言环境之中,人从语言获得知识,获得自己的社会身份。

语言中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和思维,包含了一切文化现象。

诗的语言培育了诗人,音乐的语言培育了音乐家,政治语言培育了政治家,科学语言培育了科学家,……。

海德格尔比维特根斯坦更进了一步,后者认为语言与存在的结构是一致的,或者说语言与存在同构。

而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把语言摆在了高于存在的地位。

海德格尔真正成熟的语言观集中体现在他发表于1959年的《走向语言之途》中所收的几篇论文之中,在那里,他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对语言问题的基本观点。

在其中的《语言的本质》一文中,海德格尔指出,我们与语言的关系绝不是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元语言学问题,而是我们不得不在语言中感受语言,他的意思是说,不要把语言看作某种外在的东西加以研究,我们就生活在语言之中,认识语言就是认识我们自己,而认识我们自己必须认识语言。

他说,虽然我们生就在语言中,但我们对语言本身却熟视无睹,更不知道语言的本质是什么。

在另外一篇论文中他说到诗人:不是诗人用语言说话,而是语言用诗人说话,语言是用自己的方式向我们展现它的本质。

所以,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倾听语言如何在“说”。

不是人需要使用语言,而是语言需要人说话来显现自身。

他认为,这是本质的语言,作为说的语言,能够自我展现的语言,也就是原始意义上的即聚合着的,无声的,沉默的语言。

语言作为推动世界的说(话),它是一切关联的关联。

它关联,保持,给予,丰富着世界领域中的相反相成,
并通过它自己的说(话)保持自身,同时也保持和维护世界各领域。

语言的说(话)支配和规划着澄明的敞开,使得一切显示成为可能。

这种澄明的敞开,是一切呈现者必须寻求的,一切消失必须摆脱的,所有“在场”和不在场必须向它显示和向它倾吐的东西。

澄明的敞开,依赖于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