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哲学(张志伟经典)
海德格尔哲学(张志伟经典)

海德格尔哲学(张志伟经典)海德格尔哲学——张志伟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 )《存在与时间》《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林中路》《路标》海德格尔的前期哲学将存在与时间联系起来,使形而上学-存在论呈现为完全不同的局面。
海德格尔的后期哲学则探索了通往存在的不同道路。
结构:一、存在问题二、此在的世界三、此在的沉沦四、向死而在五、海德格尔与老庄一、存在问题《存在与时间》(1927)海德格尔前期思想的代表是《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的出发点,也是海德格尔从现象学接受过来的思想,就是要破处传统西方哲学主客二元式的认识论框架,深入到主体客体分化之前更深层次的源始境域里去解决存在问题。
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了,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柏拉图科学思维方式通过抽象的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1)玫瑰花、牡丹花……“花”;(2)花、草、树、木……“植物”;(3)植物、动物……“生物”;(4)生物、非生物……存在物;(5)所有的存在物……“存在”。
作为主客二元式的认识论框架,科学思维方式看起来似乎越向上抽象越接近客观实在,而实际上归根结底封闭于主观性之中。
而且存在是不可能通过无限的抽象获得的,不仅如此,存在与存在物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面的问题,并不是抽象到最高的层面才会抽象出存在,实际上最高层次的存在物与最低层次的存在物都“存在”。
在的遗忘存在是什么=存在物是什么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别存在(Sein,Being)存在:Being-to beSein-zu sein存在=去存在=生成的境域=生生不已的源泉那么,我们怎样追问存在的意义?虽然存在者都是因存在而存在的,但是一问到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所以必须从存在者入手追问存在的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一种存在者,这种存在者与存在有“存在论”的关系,即是说,这种存在者是由存在规定的,它能够追问存在并且因它的存在而使存在显现出来,这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在者,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Dasein)。
海德格尔 道德经

海德格尔道德经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哲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深度研究过道德经,甚至在其著作中不断引用并解读道德经的理念。
在他看来,道德经所传达的智慧和观点与西方哲学所强调的思辨和理性有所不同,但却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考方式。
首先,海德格尔认为道德经所提倡的“无为而治”,其实体现的是一种放下自我、顺应自然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能够摆脱过度追求个人利益、权力的局限,而转而向内探求真正意义下的自我和社会价值。
这种境界对于我们在当今世界中接受过于浓厚的功利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思想来说,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其次,在海德格尔看来,道德经所倡导的“清静无为”的修行方式,乃是一种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界限”和“分野”的方式。
在这种消融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对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做出清晰地认识和思考。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道德经为现代社会中强调保护环境、追求环境和谐所提供的思想资源,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最后,海德格尔认为道德经所倡导的“回归”,更是重要的哲学思考方式。
这种回归并不是一味地回到“过去”,而是通过重新审视过去,梳理出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并将其置于当下的语境中重新思考。
这样的回归,既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下的问题,也能够让我们建立起一种“融通”的价值观念,避免过度强调对立和对抗性的思考方式。
总之,海德格尔对道德经的研究,为我们探寻一种与西方哲学传统有所不同的思维方式提供了方向。
而这种思维方式所体现出来的淡泊、隐退、回归,可能恰恰是我们在当今社会中所迫切需要的哲学品质和思考方式。
解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解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解读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通过对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我们将探讨海德格尔对人类存在的理解以及他对存在主义的独特贡献。
本报告将从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本质的思考开始,接着探讨他对时间、语言和技术的看法,并最终总结他对人类存在的理解。
一、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特征和本质。
他认为,存在不仅仅是存在于世界中的存在,而是一种主动的参与和投入。
存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类不断地与世界互动和交流。
海德格尔将这种互动和交流称为“存在的开放性”。
二、时间的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时间被视为存在的核心要素。
他认为,时间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
海德格尔强调,人类存在的本质是在时间中存在,而不是简单地在时间中存在。
他将这种存在的方式称为“存在的时刻”。
三、语言的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是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与世界交流和理解的媒介。
然而,海德格尔也指出,语言的使用可能会导致人们对现实的误解和偏见。
他主张通过反思和重新审视语言的使用,来更好地理解存在的本质。
四、技术的存在海德格尔对技术的看法与传统的观点不同。
他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而是一种方式,一种存在的方式。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存在方式会改变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并对人类的存在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警告说,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人类与自然和其他人之间的断裂。
五、人类存在的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人类存在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他认为,人类存在是一个不断追问和寻找意义的过程。
通过面对存在的困境和挑战,人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海德格尔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对存在的思考来实现个体的自由和真正的存在。
结论:通过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存在与时间》关于死亡的生存论分析 张志伟

向终结存在――《存在与时间》关于死亡的生存论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张志伟【内容提要】对死亡的生存论分析是《存在与时间》中最富魅力的章节之一。
本文按照《存在与时间》的线索梳理海德格尔对于死亡的生存论分析,以‚存在到头‛与‚向终结存在‛来区别沉沦的死亡观与生存论的死亡观,通过‚向终结存在‛凸现时间性之‚有终的将来‛,探讨死亡的存在论意义以及与时间性之间的关系。
顺便摆出一个问题:终有一死从而注定没有‚明天(将来)‛的存在者,如何能够确立一种以‚明天(将来)‛为核心的人生哲学。
【关键词】存在、此在、死亡、存在到头、向终结存在、时间性《存在与时间》的主题是‚存在问题‛,不过它已完成的部分主要是对‚此在‛(Dasein)的生存论存在论分析,旨在为建立一种基础存在论做准备,因而‚存在问题‛是围绕‚此在问题‛来展开回答的。
由于海德格尔以现象学方法对此在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生存论-存在论分析‛,往往使人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人生哲学式的解读。
毫无疑问,《存在与时间》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观可能产生极其强烈的震撼作用,尤其是其中关于死亡的思考,但如果仅仅从这个角度理解海德格尔,从伦理学的角度理解存在论,显然难以通达其思想的本源境域。
无论海德格尔的思想能否成就一种人生哲学,存在论都是其关注的核心。
然而,如果反过来从存在论去理解伦理学,那又当别论。
本文讨论《存在与时间》中的死亡概念有两个层面(尽管我们有时很难把它们分开),其一是存在论的,其一是伦理学的,意在通过海德格尔关于死亡的生存论分析,讨论它的伦理学意义。
《存在与时间》在哲学著作中向以晦涩难解而著称,甚至近40年之后才有了第一个英译本。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实际上《存在与时间》的结构极其严谨,堪称丝丝入扣,环环相接,而其论述之充分,甚至有罗嗦累赘之嫌。
究其难解之原因,主要在于海德格尔思考的维度、使用的术语和叙述的方式。
就死亡概念而言,海德格尔的讨论集中在《存在与时间》的第二部分‚此在与时间性‛,而‚死亡‛与‚时间性‛密切相关,在‚死亡‛与‚时间性‛之间还有‚决断‛。
海德格尔名言

海德格尔名言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也是现象学运动的一位重要代表。
他在哲学领域的贡献非常深远,其思想对现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海德格尔的重要名言,通过这些名言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的思想。
名言一:存在是指向自身的这句话是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是指向自身的,也就是说,人不仅是存在于世界中,而且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人通过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存在,探索和发现自己的真正本质。
海德格尔的这个观点与其他哲学家的思想有很大的区别。
他强调人的存在是唯一的,不可再分割的个体,与其他存在有着根本的区别。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和世界观,没有两个人的存在是完全相同的。
名言二:技术是现代社会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在他的眼中,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者机械装置,而是一种决定人类行为的力量。
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本质是一种“解蔽”(Enframing)的过程,即将一切事物解放出来,使其成为可以被人类支配和利用的资源。
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方便和效率,也带来了环境破坏和人际关系的疏离。
因此,海德格尔呼吁人们要重新审视技术的影响,找到一种更加和谐的与技术相处的方式。
名言三:时间是存在的根本特征海德格尔对时间的思考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时间是存在的根本特征,没有时间就没有存在。
时间不仅是一种线性的流逝,而是一种存在方式和现象。
人通过时间的经历和感悟,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和世界。
海德格尔将时间分为两个层面:平凡时间和历史时间。
平凡时间是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流逝,而历史时间则是人类社会的时间演化和发展。
他认为,人们应该关注时间的意义和价值,意识到时间的来之不易和宝贵性。
名言四:语言是存在的居所海德格尔强调了语言在存在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是存在的居所。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1.存在论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以对“在”的研究为核心的本体论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
两千多年来哲学家们也谈论这一问题,但没有人真正理解它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存在呢?“存在”一词来源于“existere”,意思是“出现”。
在英文中,“existence”意思是“生存”、“生活”。
海德格尔首先对传统的本体论观点进行了批判,然后用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了新的本体论。
海德格尔区分了“在”和“在者”这两个概念。
“在”是指存在物的显现、在场,而非具体的、现成的存在物;而“在者”是指已有的现成存在物,包括一切已显示出其存在的、现实的或观念中的事物、现象。
他还认为,“在”比“在者”具有优先地位;没有“在”,就没有“在者”。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的错误,就是抛开了对“在”的研究,或者以对“在者”的研究代替了对“在”的研究,结果导致了千年之蔽,“在”本身被遗忘了,思想失去了根基,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家们所建立的本体论只能是无根的本体论。
因此,存在哲学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唤醒人们真正地研究“在”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有根的本体论只有采用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方法才能建立起来。
为获得真理,只能运用现象学的直观方法,即借助于人的内心体验来展现、澄明人的“在”本身。
由于这种揭示、澄明就是对“在”的意义的解释,所以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又被称为解释学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强调,用现象学的方法揭示“在”的意义只能通过揭示人的“在”来达到与其他的“在者”相比具有特殊的、优先的地位。
因为只有人这种“在者”才能成为“在的问题的提出者和追问者,并揭示出“在者”的“在”的意义。
为了把人的“在”区别于一般其他“在者”的“在”,海德格尔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汇“此在”。
在研究其他“在者”之前,必须首先追问“此在”。
2.此在论“此在”,意思是“在那里存在或在特定位置上存在”,也就是指在特定位置上的个人或自我的存在。
海德格尔哲学思想

1933 年初,在德国出现了纳粹的法西斯专政。 此后5年间,德国大学教师被解雇受迫害的有 2800 人,但海德格尔却在该年秋天带领960个 教授公开宣誓支持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政权, 并一度担任弗赖堡大学校长。 1945 年盟军占领德国以后,他因这段历史受 到审查并被禁止授课。1951 年恢复授课, 1959 年退休,以后极少参加社会活动,避居 在家乡黑森林的山间小屋,只和很少一些最亲 近的朋友一起讨论哲学问题。
由于主体性原则把一切事物都当作对象把握和 占有,最终就形成了西方社会的物欲横流和人 性丧失的境况。海德格尔的哲学反对传统的形 而上学,就是要反对主体性原则,其重大的社 会主题,就是要反对技术对人的统治,拯救现 代世界,恢复真实的人性。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庄子· 天地篇》
此在总是与其他的存有者一起存在,在此在的周 围总是已经有其他的存有者。当此在与自己发生 关系的时候,总是已经与其他的存有者发生了关 系。海德格尔把此在的这一特性称为“寓在”。 为什么此在总是在操劳呢?因为此在的活动是与 生存相关的活动。此在为生存而操劳。此在的这 种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意识活动,而且是一种身体 的活动,并常常使用工具。操劳不仅表达了人的 意识活动的“认知性”的一面,而且表达了人的 意志和情感。因为关系到生存,所以感到担忧, 所以要投入行动。此在不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 此在势必遭遇到其他的存有者。
5、本真与真理
海德格尔主张,只有在本真的生存中,我们才 能认识真理;因此,本真(Eigentlichkeit)是 真理(Wahrheit)的前提。
真理常常被理解为命题符合事实,主观的思想 符合客观的实在。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真理 论是静态的,是背离真理的实质的。我们如何 知道命题符合事实,主观的思想符合客观的实 在呢?这需要对命题和思想进行检验。检验不 是静态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实践活动。 当我们说真相大白的时候,真相不是停在那里 不动的,而是被揭示出来的。如果我们不进行 揭示,真理就不会向我们显示。因此,此在的 揭示活动是有关存有者的命题或思想之为真的 前提。我们是在生存中进行揭示。我们的操劳 带领我们对现存的意见进行质疑,对遮蔽的东 西进行解蔽,对隐藏的可能性进行开发。
2020西方哲学智慧 张志伟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
康德
D、
苏格拉底
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
41“思辨是最高的幸福”是谁说的?(1.0分)1.0分
A、
柏拉图
B、
黑格尔
C、
康德
D、
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
42“我思故我在”中的“我”可以理解为?(1.0分)1.0分
1《纯粹理性批判》考察()。(1.0分)1.0分
A、
实践理性
B、
判断力
C、
感觉经验
D、
认识能力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
2《美学》讲演录是谁的作品?(1.0分)1.0分
A、
洛克
B、
黑格尔
C、
谢林
D、
莱布尼茨
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
3哲学史上因仰观天象而不留神掉到井里的故事的主角是谁?(1.0分)1.0分
A、
理论行为
B、
实践行为
C、
自由行为
D、
道德行为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
20不可分点与连接性之间的矛盾。莱布尼茨讲的是(1.0分)1.0分
A、
封闭与发展
B、
唯物与唯心
C、
自由与必然
D、
理论与实践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21关于柏拉图的“理念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分
A、
理念是事物的共相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鼎盛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三位哲学家。(1.0分)1.0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德格尔哲学——张志伟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 )《存在与时间》《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林中路》《路标》海德格尔的前期哲学将存在与时间联系起来,使形而上学-存在论呈现为完全不同的局面。
海德格尔的后期哲学则探索了通往存在的不同道路。
结构:一、存在问题二、此在的世界三、此在的沉沦四、向死而在五、海德格尔与老庄一、存在问题《存在与时间》(1927)海德格尔前期思想的代表是《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的出发点,也是海德格尔从现象学接受过来的思想,就是要破处传统西方哲学主客二元式的认识论框架,深入到主体客体分化之前更深层次的源始境域里去解决存在问题。
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了,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柏拉图科学思维方式通过抽象的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1)玫瑰花、牡丹花……“花”;(2)花、草、树、木……“植物”;(3)植物、动物……“生物”;(4)生物、非生物……存在物;(5)所有的存在物……“存在”。
作为主客二元式的认识论框架,科学思维方式看起来似乎越向上抽象越接近客观实在,而实际上归根结底封闭于主观性之中。
而且存在是不可能通过无限的抽象获得的,不仅如此,存在与存在物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面的问题,并不是抽象到最高的层面才会抽象出存在,实际上最高层次的存在物与最低层次的存在物都“存在”。
在的遗忘存在是什么=存在物是什么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别存在(Sein,Being)存在:Being-to beSein-zu sein存在=去存在=生成的境域=生生不已的源泉那么,我们怎样追问存在的意义?虽然存在者都是因存在而存在的,但是一问到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所以必须从存在者入手追问存在的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一种存在者,这种存在者与存在有“存在论”的关系,即是说,这种存在者是由存在规定的,它能够追问存在并且因它的存在而使存在显现出来,这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在者,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Dasein)。
一切在者都因存在而存在,但当它们存在时,存在却隐而不显了,唯独“此在”这种在者其本性独特,它始终处在“去存在”(zu sein,to be)的过程之中,因而它的存在就是存在的显现。
我们不要把自己与自己的存在看作是两回事:我们始终存在着,存在在我们的行动中存在出来,显现了出来。
因此,此在是存在的“澄明”或“林中空地”(Lichtung)。
此在(人的存在)的本性1、zu sein(to be):“去存在”2、Jemeinigkeit:“向来我属性”此在(Dasein)存在=Sein此在=Dasein=Sein ist da=存在在此存在出来的境域=Lichtung(澄明-林中空地)人这种在者与其他在者的不同之处是,它不是凝固化的、现成的存在者,而是一个未成定型的、始终面对可能性筹划自身的开放的在者,所以“存在”在此能够存在出来,从而显现其自身。
就此而论,“此在”是“存在”存在出来的境域(da)。
海德格尔称“此在”的存在就是“生存”(Existenz),即站出来存在的活动。
Dasein 的存在即Existenz(生存)Existenz:ex(出来)+stand(站)此在=始终处在去存在之中的个体存在者=面对可能性筹划和选择自身=可能之在=自由的存在虽然此在是存在在此存在出来的境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此在存在就能够使存在显现。
因为此在作为可能性,它可能使存在显现,也可能使存在不显现。
当然,所谓“不显现”也是一种显现,即它不显现自身而是显现为别的样子。
所以,此在的存在就有了“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的区别。
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当此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始终处在去存在之中的存在者,因而立足于自身而面对可能性开放地生存的时候,它的存在就是“本真的”。
如果此在把自己看作与所有在者一样有着固定的本质因而是一种现成存在的在者时,它的存在就是“非本真的”。
于是,以往被传统哲学忽视和轻视的日常生活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就有了重要的意义。
因为要想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就必须了解此在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活动。
因此,海德格尔就对此在进行了现象学分析,他亦称之为生存论存在论的分析,简称生存论分析。
二、此在的世界此在的存在(本性)--Sorge此在与在者打交道--Besorgen此在与此在打交道--FürsorgeSorge--烦--牵挂--操心Besorgen--烦忙--牵念--操劳Fürsorge--烦神--牵心--操持“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To be in the world世界=周围世界日常在世的此在最切近的“世界”就是“周围世界”(Umwelt)。
Umwelt这个概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曾经是生物学的重要概念,最早好象是德国生物学家(洛仑兹)引入生物学的。
他研究了蜜蜂的活动,用Umwelt来表示蜜蜂的世界,认为任何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世界是由此在的生存活动“生成的”。
如果没有此在,所有的在者都在,但没有“世界”。
此在在世的“世界”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此在与存在相互构成的源始世界。
Besorgen日常在世的此在就是“在世界中与世界内的存在者打交道”,这种“打交道”(der Umgang)海德格尔称之为Besorgen。
此在最切近的“交往方式”并不是认识,而是操作性、使用性的活动,虽然这种活动方式也有它自己的“认识”,但不同于理性的认识活动。
那么,此在日常在世先来照面的是什么?我们通常说是“物”,似乎物是世内在者的最基本现象。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追问物的“存在”,我们便碰到了“物性”和“实在”。
由此,存在论可以一步步地找到“实在性”、“物质性”、“广延性”、“并存”之类的性质,但这些都不是“存在”。
可见,由此而追问存在,毋宁说是误入了歧途:当我们在物的层面企图通过物而追问存在时,实际上掩盖了更深层面的前存在论的现象。
世内在者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首先来照面的存在者状态是“上手状态”(Zuhandenheit),(2)“现成状态”(Vorhandenheit)至于物则是最生硬的衍生的形式。
用具世界实际上是此在的世界,因而在世照面的在者乃是向此在照面,无不具有此在在世的生存论状态。
换言之,在日常在世中照面的在者始终处在此在与之的“交道”之中,总是在Besorgen中照面的。
在烦忙/操劳中照面的在者,就是Zeug――用具。
用具总是一个“用具整体”,并没有“一件”用具,单个用具不成其为用具。
只有在用具整体中,用具才是它所是的东西。
这也就是说,用具作为用具其本性“出自”与其它用具的依附关系:书写用具,钢笔、墨水、纸张、垫板、桌子、灯、家具、窗户、房间……这些物件并不是首先独立显现出来,然后作为实在之物的总和塞满了一个房间。
切近照面的是“房间”,但房间并不是任何空间意义上的东西,而是一种居住工具,我们称之为“家”。
“家具”乃是从“房间”方面显现出来的,在家具中则显现出来各个用具。
因而用具的整体性一向先于零星用具就被揭示了。
一件家具摆在家具市场,只是一件物,只有摆在你家里,它才最大限度地“成为”家具。
房间――家――用具整体具有先在性。
这并不是说,房间在时间上在先,家具在时间上在后。
源始境域不关流俗的时间观念什么事。
这张课桌可能在造这座教学楼之前就存在了,但是教学楼仍然是在先的。
因为课桌如果不摆在教学楼里就不成其为课桌。
另一方面,用具整体,例如“家”并不是一个空间上的场所。
我们谁也不会把旅馆的房间当作自己的家。
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家,每个人有自己的周围世界,家是我们的一部分。
我和我的家水乳交融,乃为一体。
用具之为用具在于使用性,因而只有在打交道的时候,在使用的时候,才能按照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
例如我们用锤子钉钉子,我们对它越少瞠目凝视,用得越起劲,对它的关系就越源始,它也就越发作为它所是的东西来照面,这就是用具。
又如小孩子玩玩具,当他非常地投入,专心致志地玩时,那玩具就充分发挥着它的最大效用,这时的玩具才是它所是的东西,才是玩具。
用具的这种存在方式就是Zuhandenheit――当下上手状态。
Zuhandenheit与Vorhandenheit在德语中本来没有大的区别,都是以Hand(手、所有)为词干,都有“现有的”、“现成的”意思。
海德格尔在两者之间作了区别。
区别在于前缀:zu(to)――上手状态。
vor:在……之前,在前面。
因而前者是“当下在手”,后者则是“摆在手前”。
由此可见,Zuhandenheit表示的是此在与用具之间富于动感的称手性、应手性――得心应手。
而V orhandenheit则是静态的现成状态。
一件用具得心应手,它就几乎变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也就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使用的刀已经不是刀,而是他的手,他的心,他自己。
武侠小说中的最高境界不过如此。
一个剑客的最高境界是人剑合一,人就是剑,剑就是人。
实际上,这还不是最高的境界。
最高的境界已用不着剑了,“飞花摘叶”都是武器,这样的剑客已经做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这才是物尽其用,浑然天成的自然。
物尽其用海德格尔的意思是说,用具之为用具,当然在于其有用性,而无用的东西则是死的物。
因此,用具的存在只有在此在的使用中才能被揭示出来。
通常我们以为只有当我们对某一事物“静观”(理性认识)时才能把握它的存在――本质。
殊不知那样的话物也就脱离了此在的烦忙活动,从而掩盖了本性。
在此在的生存活动中,物尽其用,从而揭示出存在者的存在。
三、此在的沉沦虽然此在是to be,具有向来我属性,因而是存在在此存在出来的境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此在存在就能够使存在显现。
因为此在作为可能性,它可能使存在显现,也可能使存在不显现。
当然,所谓“不显现”也是一种显现,即它不显现自身而是显现为别的样子。
所以,此在的存在就有了“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的区别。
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当此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始终处在去存在之中的存在者,因而立足于自身而面对可能性开放地生存的时候,它的存在就是“本真的”。
如果此在把自己看作与所有在者一样有着固定的本质因而是一种现成存在的在者时,它的存在就是“非本真的”。
Fürsorge(牵心、操持)此在与在者打交道的方式是Besorgen,此在与其他的Dasein打交道的方式则是Fürsorge。
其他的此在不是在者,而是与此在一样的此在。
两者的区别是:Besorgen的前缀是be-,有“给予”、“使成为或具备……所表示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融入”、“进入”、“进行”、“相继”等含义。
Fürsorge的前缀是für-(for),有“为……”、“相互”、“对……”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