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

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

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转向作用。

海德格尔对于传统哲学的批判和他提出的存在本体论理论,颇受关注。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的思想和其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海德格尔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传统哲学从柏拉图到现代都陷入了一种“遗忘存在”的状态,追求普遍规律和理论体系,忽视了个体存在的独特性和真实性。

传统哲学将存在看作一种客观存在,以“对象化”方式来解释。

而海德格尔则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路,强调存在的主观性和主体性,将存在看作一种“存在方式”或“存在意义”。

他主张人应该回归到存在本身,重新理解人的存在和存在意义,用本体论的方式来思考存在的问题。

海德格尔对存在本体论的理论贡献也是他对现代西方哲学转向的重要影响。

海德格尔将存在理解为一种独特的现象,他认为存在是由时间、空间和人的自我投射构成的。

他主张存在不是一种客观性存在,而是通过人的主观意识来实现的。

海德格尔以他的存在本体论理论拓宽了现代哲学的研究范畴,引导了后来哲学家对存在的探讨。

海德格尔的思想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批判让人们更加关注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传统哲学中的一些问题。

他反对纯粹的理性主义和客观主义思维,强调主体性和主观意识的重要性。

这种批判倒逼着现代西方哲学家重新思考传统哲学观念,修正并创新哲学研究方法。

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本体论理论拓宽了现代哲学的研究领域。

他的研究方法不仅关注普遍的规律和理论,还注重个体存在的真实性和独特性。

这种研究方法推动了现代哲学家对存在问题的研究,并促使他们对传统哲学概念进行重新解读和修正。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德国哲学家马尔丁.海德格尔(1889--1976)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不仅在外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影响。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1927)、《形而上学是什么?》(1929)、《论人道主义》(1946)、《林中路》(1949)等著作中,以"亲在本体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独特的人生哲学体系。

但是他通过自己的体系并没有向人们提供任何关于人生的有益教导,相反地,却给人们勾画了一幅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人生画图。

海德格尔的哲学是资产阶级没落哲学的一个典型。

现在让我们剖析一下他的人生哲学体系。

一、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是以认为中心的本体论,欲探求其思想,首先必须弄清楚存在与存在者或在与在者的区别。

在相对在者来说,具有优先地位,在是原因在者是结果,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物都是在者,在本身又是一个流变、生成的过程。

那又该如何去追寻在的意义呢?海德格尔认为只能通过人,人是特殊的在者,因为有一种对在的领悟,即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在,追问自己为什么在,应该如何在,并且自己决定自己的方式。

物不能意识、领悟自己的在。

在的意义是通过追问、询问而变现出来的,而对在提出询问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在的方式。

人对物具有优先地位,具体体现在人能对自然物不断追问,并在追问后改变物的形态,作为特殊在的人将在与在者有机联合起来,古希腊也类似的思想,例如"认识万物的尺度"。

这样从在的高度看待人,规定人,每个人就是一个此在(此在,此时此刻的在,人的存在。

又译为亲在、我在、本在等)。

此在是活动的,积极的,流变的,人能通过自己的在即活动、生成而把在的意义展现出来,此在比其他一切在者的优先地位就在于此。

同时海德格尔认为过去的哲学家混同存在与存在者,他认为存在具有优先性,存在是存在者的原因。

在不是实体而是一个展现、呈现、生成的过程。

追问在的意义就是要存在放在时间的地平线上,与柏格森的连绵、永恒流变的思想一脉相承。

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

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

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他对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被认为是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对传统哲学观念提出了挑战,引导了哲学向新的方向发展。

海德格尔在他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他独特的存在论。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存在方式,与其他存在形式(如生物、客观事物)有本质区别。

他将人的存在描述为“开放性”和“无限性”,并强调人的存在是一种不断地超越自身的过程。

海德格尔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传统哲学的批判。

他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哲学对存在的分析过于抽象和理性化,忽视了人的具体存在情境;二是传统哲学过度强调主体性和意识,忽视了人的客体性和身处世界的关系;三是传统哲学对人的存在本质的认识是片面的,没有理解存在的原初经验。

海德格尔的批判促使了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

在他之前,哲学主要关注普遍性的真理和概念,强调理性思考和科学。

而海德格尔将哲学的关注点转向了具体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人的存在。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独特的经验,无法仅通过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来理解。

海德格尔的思想影响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几个重要方面。

他的存在论促使了对主体性和客体性的重新思考。

他强调人的存在是一种具体的存在情境,人与世界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一观点对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的时刻”和“沉默”概念,对后来的现象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存在是一种具体的体验,只有通过直接体验才能理解它。

他的思想挑战了传统哲学关于理性和抽象的观念,强调直接体验的重要性。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也对社会和政治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具体的历史情境,受到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他的思想促使了在社会和政治理论中关注具体存在的观点,提出了对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批判。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给传统哲学观念带来了重要的冲击和转折。

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

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

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海德格尔是20世纪欧洲思想界的重要人物,他的哲学思想被誉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向。

海德格尔不仅对现代哲学传统进行了大胆挑战,而且为后现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哲学思想中具有很强的独创性和深度,对西方哲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展开阐述。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被称为存在主义,他认为存在是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而不是传统哲学中所强调的“认识问题”。

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主体”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人的存在不是由主体所支配的客体,而是一种开放性的存在。

他认为人类存在具有“存在-世界-时”的三维性,人的存在不是被众多的事物和规则所支配,而是通过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来逐步认识自我。

这种存在方式与传统哲学认为人类是能够看到自己和外界的那种“主观客观一致”的方式完全不同。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中,还强调了历史、文化和语言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存在是历史性的,每个人都处在一种特定的历史时刻中,历史环境会影响人类存在的方式和意义。

同时,文化也是人类存在的一部分,文化环境会对人类存在方式和意义产生深远的影响。

语言则是人类存在的基本要素,语言不仅能够描述世界,更重要的是能够嵌入语境,影响人类存在意义的认识。

海德格尔对传统哲学的批判还体现在他对技术的审视上。

他认为技术是现代文明的中心,但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存在的方式。

传统哲学认为技术是为了方便人们生活的,但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为了生产的,是把世界变成生产工具的过程。

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类对世界的占有和支配,产生了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

他认为,技术发展可能导致人类存在价值的丧失,必须警惕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对现代哲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思想引领了后现代哲学的发展方向,启发了西方哲学新的思考视角。

他强调存在的根本性质,推动了“存在论”的流行,激励了后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批判。

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

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

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密切相关,他对人类存在、技术、语言、历史等问题的思考,引领着哲学思想的新方向。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出发,探讨海德格尔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强调存在是最基本的问题,而不是传统哲学所强调的存在者。

他试图重新思考人的存在是什么,以及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存在,它不是客观存在的一种,而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他提出了“存在性”的概念,将存在和人联系在一起。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它不仅包括思维和感知,还包括人对世界的理解和实践。

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新引起人们对自身存在的关注,从而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海德格尔对技术问题的思考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在《技术的问题》中,海德格尔指出,现代技术已经成为人类存在的基本特征,它不仅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还改变了人对自身的认识。

海德格尔提出了“技术的本质”概念,认为技术并不仅仅是工具和机器,而是一种将事物框定在某种计划和目的之中的方式。

技术的本质是将一切事物都视为资源和工具,将万事万物都视为可以利用的对象。

海德格尔批判了现代技术对人的侵袭性,以及它对自然和人本身的破坏性。

他提出,人需要重新思考技术的本质,重新审视人与技术、人与自然的关系。

海德格尔的技术问题思考引起了人们对技术影响的警觉,激发了人们对技术和自然的重新思考,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存在问题、技术问题、语言问题、历史问题的思考,重新引起了人们对自身存在的关注,重新审视了人与技术、人与语言、人与历史的关系,激发了人们对现代社会和文化的重新思考,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海德格尔是西方近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现代哲学的开拓者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最具有标志性的特征是强调精神的关怀和关系,极力倡导在实
用性中寻求精神上的自由,弃暗投明,启示世人实现自我清醒无拘无束的生活。

海德格尔晚年主要以“理性”一词坚定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类本性的固定
理念。

他提出:差异性、分裂性、以及保护人类本体性的原则,是这种理性
思维的根据。

他相信“人”是一种不可割断的、不可动摇的发现。

人性被视
为一种对部分或整体文化价值的承认,它只存在于关心的双向运动的历史当中。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概念:“历史决定性”和“知性决
定性”。

他主张,人类应以精神作为他们所处世界的一种根本部分,参与他
所处社会中的思想宫殿。

历史是一种决定性,人类应当对历史拥有责任,通
过理性思维来实现自身的完善。

在知性的决定性中,人们应该摒弃不必要的
世俗化的追求,以及不切实际的行为,在学术思想中发现自己本身的人性。

海德格尔哲学的主要思想是尊重人的意志,尊重人的尊严。

他提倡“自由”,同时也在自由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对未来充满关怀和希望的人类文明。

海德格尔思想宣扬了尊重、礼仪、团结、责任、关爱之道,激励着人们去梦想,去追求自由。

海德格尔主要哲学思想有哪些

海德格尔主要哲学思想有哪些

海德格尔主要哲学思想有哪些对于海德格尔这一人物来说,他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并且,对于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来说,很是深邃庞杂,你知道海德格尔有哪些哲学思想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海德格尔主要哲学思想有哪些首先在哲学上,海德格尔来自悠久遥远的地方,并且把赫拉克里特、柏拉图、康德等人视为同时代,与他们十分亲近,以至于使海德格尔能够聆听到这些前贤们的未尽之语,并且将它们表达出来。

此外,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只是一种存在者的现象,传统哲学所探究的是把人作为存在的主体,人以外的事物都是探究的非主体。

而海德格尔则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以“存在论地存在”反驳了人的主体意义。

认为人的“存在”被称为“生存”。

而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道”是人类围绕的中心,万事万物跟随道的变化而变化,万事万物的情状也是由“道”得知。

此外,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一文中,海德格尔还曾对“无”作过重要的形而上学思考,他不仅指出了传统形而上学中的“存在之存在”原本就是“无”,而且还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缺点恰恰就是没有好好研究这个“无”。

而孔子又在道德经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就说明了“无”才是万物之初。

他曾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引用了柏拉图的一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并且从这一段话中指出,说柏拉图当时所指出的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

对于这个问题直到2000 年后的今天还是没有得到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

所以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中,我们就能够看的出来他思想的核心,也就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

并且在叙述这一核心思想时指出: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所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主动选择。

而是存在强加给我们的,并且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浅析海德格尔的沉沦思想

浅析海德格尔的沉沦思想

浅析海德格尔的沉沦思想海德格尔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思考。

其中,他的“沉沦”思想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了人类生存的本质、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的存在意义等问题。

本文将对海德格尔的沉沦思想进行浅析,并以5个例子来阐释这个思想。

一、海德格尔的沉沦思想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社会是一个被技术所主导的世界,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被仪器、机械和科技所控制,人的存在变得肤浅和空洞。

人们的生命本质被掩盖,无论是死亡还是存在的本身都变得失去了内涵。

而这种掩盖背后的原因在于人们对自身和世界的忘却,对自身的存在没有真正的探究和体验。

人们固守表象,对生命的内在意义毫无感知,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沉沦。

对于这一问题,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对人类存在的剖析和对世界的重新认识。

在他看来,人们需要通过内心的反思来寻找自我,并在自我中彻底地认识自己。

人们需要跳出表象和成见,走向自我的内在深处,找到自我的根源和存在的真正内涵。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更加真实、纯粹地生活和存在,才能逐渐解决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二、例子一:自我变得模糊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大问题是,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和需求被忽略了,人的自我被掩盖了。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享受着大量的物资和精神上的满足,但却忽视了自我意识的培养。

在这种情况下,自我变得模糊,人们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变得毫无目的、容易放纵。

比如,很多人为了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赞,不惜隐私暴露,并且不断迎合他人,使自己的价值和个性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失去了自己的根基。

这种表面的虚荣和空洞背后,是人们内心深处对自我的渴望和缺失的恐惧。

三、例子二:技术控制了人类生活在现代社会下,技术正越来越多地控制着人类的生活。

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科技手段,而这种科技手段却又使人们能力越来越退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逐渐变成了从科技中获取快感,而不是真正体验生命的内在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3 年初,在德国出现了纳粹的法西斯专政。 此后5年间,德国大学教师被解雇受迫害的有 2800 人,但海德格尔却在该年秋天带领960个 教授公开宣誓支持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政权, 并一度担任弗赖堡大学校长。 1945 年盟军占领德国以后,他因这段历史受 到审查并被禁止授课。1951 年恢复授课, 1959 年退休,以后极少参加社会活动,避居 在家乡黑森林的山间小屋,只和很少一些最亲 近的朋友一起讨论哲学问题。


由于主体性原则把一切事物都当作对象把握和 占有,最终就形成了西方社会的物欲横流和人 性丧失的境况。海德格尔的哲学反对传统的形 而上学,就是要反对主体性原则,其重大的社 会主题,就是要反对技术对人的统治,拯救现 代世界,恢复真实的人性。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庄子· 天地篇》


此在总是与其他的存有者一起存在,在此在的周 围总是已经有其他的存有者。当此在与自己发生 关系的时候,总是已经与其他的存有者发生了关 系。海德格尔把此在的这一特性称为“寓在”。 为什么此在总是在操劳呢?因为此在的活动是与 生存相关的活动。此在为生存而操劳。此在的这 种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意识活动,而且是一种身体 的活动,并常常使用工具。操劳不仅表达了人的 意识活动的“认知性”的一面,而且表达了人的 意志和情感。因为关系到生存,所以感到担忧, 所以要投入行动。此在不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 此在势必遭遇到其他的存有者。
5、本真与真理

海德格尔主张,只有在本真的生存中,我们才 能认识真理;因此,本真(Eigentlichkeit)是 真理(Wahrheit)的前提。


真理常常被理解为命题符合事实,主观的思想 符合客观的实在。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真理 论是静态的,是背离真理的实质的。我们如何 知道命题符合事实,主观的思想符合客观的实 在呢?这需要对命题和思想进行检验。检验不 是静态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实践活动。 当我们说真相大白的时候,真相不是停在那里 不动的,而是被揭示出来的。如果我们不进行 揭示,真理就不会向我们显示。因此,此在的 揭示活动是有关存有者的命题或思想之为真的 前提。我们是在生存中进行揭示。我们的操劳 带领我们对现存的意见进行质疑,对遮蔽的东 西进行解蔽,对隐藏的可能性进行开发。

因为,真理是解蔽也是掩藏,解蔽打开掩藏, 使掩藏可见,于是我们以解蔽的方式接近被掩 藏的东西。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去解蔽,都不 可能使一切被遮蔽的东西尤其是存在者之整体 的存在显而可见。我们使用去蔽的方式接近真 理,固然是想让被遮蔽的东西显而可见,但是 我们越是企图这样做,可能离我们的目的就越 远,因为被遮蔽的东西一旦被去蔽,就不再是 本源的存在了。

我们从自己的生存中理解时间。时间与我们的 生存是合二为一的。当我们理解了自己生存意 义的时候,我们也就理解了时间的意义。时间 不是某物,时间也不是过去的某物、现在的某 物和将来的某物的总合。时间体现在生存中, 在生存中包含现在、过去和将来三个维度。在 生存的每一瞬间(Augenblick)都能体验到时 间。在做出决断的一瞬间,推离过去的一切, 同时开启将来的可能性。知道一万年的人不等 于就懂得了时间,知道一瞬间与自己生存的关 系的人才真正懂得时间。
7、海德格尔与老庄之道

知其白,守其黑--《道德经》第28章 真理是解蔽也是掩藏,我们可以视之为“光明” 与“黑暗”,也就是“白”与“黑”。解蔽是 林中空地或澄明,那是疏朗见光之地,天光一 泄的境域。所以我们把真理理解为无蔽。然而 对海德格尔来说,不仅见光的地方是真理,不 见光的地方、黑暗的地方也是真理,甚至可以 说更是真理。



在本真的状态中,我意识到自己的此在是一种能在 (Seinkönnen),即一种能筹划自己的存有的可能性 的存有者。此在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的存有者,正是因 为此在把存有的可能性抓在自己手里。 纵然此在不能为所欲为,此在不得不在被抛中进行筹 划,但此在不能放弃这种决断的自由。此在若放弃这 种自由,是对存有的亏欠,是要受到良心的谴责的。 因为世上一切存有者中唯有此在是那种能进行自由决 断的能在。 存有把那种能力赋予我,我却没有用好它,我就对不 起存有。我的良心之所以要受到谴责,不是因为我不 能做,而是因为我能做而没有做。本真的生存并非刻 意要使自己的生存标新立异,而是不忘记自己是一种 能在,自己要对自己的生存负责。
பைடு நூலகம்


他认为,形而上学思维的特色,就在于以表象 的思维方式把握存在者的“存在”,这在近代形 成了主体原则,即把思维的主体当作存在者的 根据。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即为其开端。 这种主体性原则的确立,造成了主体与客体的 对立以及人与世界的疏离。形而上学在黑格尔 那里得以完成,而最后的完成则是尼采的“意志 ”。这种“意志”的主体性原则,在现代就成为技 术统治世界的依据。 在现代的技术统治中,人和一切存在者都被交 付给技术制造去处理,人的人性和物的物性都 成为“在市场上可以算计出来的市场价值”。
生平简介





马丁· 海德格尔1889年9月26日生于德国巴登邦的 梅斯基尔希。梅斯基尔希是黑森林东沿的一个农 村小镇。 父亲弗里德里希· 海德格尔在当地镇上的天主教教 堂任司事,母亲也是天主教徒。 1909 年进入弗莱堡大学,前两年主攻神学,辅以 哲学,1911年他决定放弃牧师的前程而专攻哲学。 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4 年8 月他应征入伍,但两个月后即因健康欠 佳退伍。 1915年-1917 年在弗莱堡从事军邮工作。



1917 年结婚。婚后再次应征入伍,在西线战场服 役。1918 年从战场回来以后,海德格尔正式成为 大哲学家胡塞尔的助教。1922 年在胡塞尔的帮助 下,受聘于马尔堡大学任哲学教授。 在马堡时期,海德格尔开始撰写他的主要著作 《存在与时间》,1927 年2 月,《存在与时间》 正式印行,一是在《现象学年鉴》第八卷上,二 是作为单行本。这本书奠定了他一生哲学活动的 基础,被视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他 因此而声誉鹊起。半年后,柏林颁发了正教授职 称。 1929 年海德格尔辞去马尔堡大学的席位,回到弗 莱堡大学继承胡塞尔的哲学讲座。30年代以后, 他与胡塞尔之间的关系日趋冷淡并最终破裂。
第九讲 海德格尔人生哲学
马丁· 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1889.09.26- 1976.05.26),德国 哲学家,20世纪存 在主义哲学的创始 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主要著作:



《存在与时间》(1927)、《康德与形而上学问 题》(1929)、《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 《真理的本质》(1943)、《荷尔德林诗的解释》 (1944)、《论人道主义》(1947); 《林中路》(1950)、《形而上学导论》(1953) 等。其中《林中路》所收入的一篇论文《艺术 作品的本源》(1935),被公认为他的美学代表 作,集中表达了他的美学思想。


为什么有的人容易发现真理,有的人不容易发现 真理呢?这是因为我们并不总是进入本真的生存 状态中。我们往往人云亦云,把流行的意见当作 真理。我们不独立思考,不认真对待生存的可能 性,不善于开辟新的境域和发现新的天地,这样 真理就不向我们显现。要想使我们看到的事物真, 必须首先使我们自己的生存真。 哥伦布在航海中发现新大陆;哥白尼发现日心说 的真理是因为他敢于质疑流行已久的托勒密的天 体理论;文艺复兴时代在科学发明和艺术创作中 的辉煌成就应首先归功于那时人的新的生存方式 的开辟。一言以蔽之,真理面向人的本真的生存, 真理在人的本真的生存中被揭示出来。
3、本真的生存与非本真的生存


此在可以本真地生存(eigentlich existieren),也可 以非本真地生存(uneigentlich existieren)。在非本 真的状态中,此在把自己理解为像其他的存有者一样 的存有者。此在没有意识到自己生存的可能性,没有 领悟生存的意义,而使自己沉沦到物的世界中去。 我把自己混同为常人,别人怎么生存我也怎么生存。 我随波逐流,把支配自己的生存可能性的决断交付给 流行的意见和习俗。别人追求时髦,我也追求时髦; 别人把挣钱当做第一要务,我也把挣钱当做第一要务。 我整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究竟在为什么忙碌。这样, 我就失去了此在的本真性,即那种自己对自己的生存 的自我决断和自我负责的精神。
1、本体论




他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混淆了存在者(Das Seinde)和存在(Sein),它们只追问存在者而遗忘 了存在,是“无根的本体论”。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不是在主客二分意义上的存在, 而是不分主客意义上的所谓“此在”(Dasein),即“ 我的存在”或“人的存在”。 此在在世的“世界”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 而是此在与存在相互构成的源始世界。 例如“家”并不是一个空间上的场所。我们谁也 不会把旅馆的房间当作自己的家。我们每个人有 自己的家,每个人有自己的周围世界,家是我们 的一部分。我和我的家水乳交融,乃为一体。

这种遭遇是不由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自 己愿意或不愿意,此在总要与其他的存有者打 交道。此在不仅势必被动地与其他的存有者相 遇,而且主动地对其他的存有者采取某种态度 和行为。不论此在对其他的存有者喜欢或不喜 欢,此在总是要与其他的存有者交往,对其他 的存有者发出邀请,作出回应,共同处理生活 中遇到的问题。
4、时间

海德格尔有关时间的中心观点是:“时间性绽 露为本真的操劳的意义。”



操劳是对可能性的操劳,是对将发生的事情的操 劳,是对生存的操劳。在操劳中,我们可以发现 时间性。操劳是现在的活动,操劳所指向的是将 发生的事情,操劳所依据的是过去的经验。因此, 操劳是现在、过去和将来的统一。 时间性体现在操劳中。但是在操劳中,我们未见 得总能体验到时间性。在我们为日常琐事忙忙碌 碌的时候,在我们随波逐流的时候,我们没有注 意到时间在我们身边白白流逝。 只有在那种本真的操劳中,即只有当此在意识到 是在为自己的生存的可能性而操劳时,意识到这 种可能性的展开将以死亡为终结时,此在才意识 到时间弥足珍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