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 PPT
《存在主义之新》PPT课件

a
11
萨特(法国) 萨特将存在分为两种: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
在。自在的存在是一个物体同其本身等同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同意识一起扩展,而意识的实质就在 于它永远是自身。萨特认为,我们的思想超越自 身、超越一切,因此人类的存在永远是自我超越 的:我们在存在中永远超越自我。因此,我们无 法占有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永远在我们自身 之外,也就是说,存在先于本质。
a
5
思想渊源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克尔凯郭尔 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 现象学等。
a
6
克尔凯郭尔(丹麦)
克尔凯郭尔的为人十分矛盾,在他看来,十九世纪的中 心事实是,一度存在的基督文明已经不复存在,为此他专门 写了《对基督教世界的攻击》来论述这个问题。但是他同时 又是一个基督教徒,并且他认为所有的基督教徒都应向他学 习!虽然他认为,基督教只关心个人的东西,而没有关注到 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与他的思想不符。
存在主义
a
1
理论概述 产生背景 思想渊源 产生发展 哲学主张
a
2
理论概述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出的是尼采、 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 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尤其在20 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法国哲学家萨特 和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a
8
产生发展
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 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a
9
海德格尔(德国)
格尔对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确定了此在的存在——马丁·海德
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者,他受尼采的影响 很深。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 尼采的呼号。”
哲学讲座ppt课件

02
CHAPTER
哲学的主要流派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强调人类理性在认识 世界中的主导作用,认为通过 理性思考和推理可以获得真理 。
理性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 来源于内在的理性,而不能依 赖于感官经验。
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柏拉 图、笛卡尔和莱布尼茨等。
经验主义
01
经验主义主张人类的认识只能来源于感官经验,认 为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总结词
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 ,认为思考是存在的前提,强调理性和 怀疑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
VS
详细描述
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 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他认为, 思考是存在的前提,只有通过思考才能认 识世界。同时,他也强调怀疑在认识世界 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经过严格的怀疑和 审视,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真理。
和法治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05
CHAPTER
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
人生观
通过哲学思考,帮助个人建立正确的 人生观,明确生活的目标和意义,提 升个人的精神境界。
价值观
哲学能够引导个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理解事物的价值所在,做出符合道 德和伦理的决策。
社会问题的哲学思考
社会正义
尼采:超人哲学
总结词
尼采提出超人哲学的理念,认为人类应该超 越自身的限制,追求更高的目标和价值。
详细描述
尼采是德国哲学家,他提出了超人哲学的理 念。他认为,人类应该超越自身的限制,追 求更高的目标和价值。这种超越不仅仅是个 人层面的,更是人类整体层面的。通过超越 自身的限制,人类可以实现更高的成就和发 展。
在和意义,追求更高的目标和价值。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德国哲学家马尔丁.海德格尔(1889--1976)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不仅在外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影响。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1927)、《形而上学是什么?》(1929)、《论人道主义》(1946)、《林中路》(1949)等著作中,以"亲在本体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独特的人生哲学体系。
但是他通过自己的体系并没有向人们提供任何关于人生的有益教导,相反地,却给人们勾画了一幅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人生画图。
海德格尔的哲学是资产阶级没落哲学的一个典型。
现在让我们剖析一下他的人生哲学体系。
一、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是以认为中心的本体论,欲探求其思想,首先必须弄清楚存在与存在者或在与在者的区别。
在相对在者来说,具有优先地位,在是原因在者是结果,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物都是在者,在本身又是一个流变、生成的过程。
那又该如何去追寻在的意义呢?海德格尔认为只能通过人,人是特殊的在者,因为有一种对在的领悟,即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在,追问自己为什么在,应该如何在,并且自己决定自己的方式。
物不能意识、领悟自己的在。
在的意义是通过追问、询问而变现出来的,而对在提出询问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在的方式。
人对物具有优先地位,具体体现在人能对自然物不断追问,并在追问后改变物的形态,作为特殊在的人将在与在者有机联合起来,古希腊也类似的思想,例如"认识万物的尺度"。
这样从在的高度看待人,规定人,每个人就是一个此在(此在,此时此刻的在,人的存在。
又译为亲在、我在、本在等)。
此在是活动的,积极的,流变的,人能通过自己的在即活动、生成而把在的意义展现出来,此在比其他一切在者的优先地位就在于此。
同时海德格尔认为过去的哲学家混同存在与存在者,他认为存在具有优先性,存在是存在者的原因。
在不是实体而是一个展现、呈现、生成的过程。
追问在的意义就是要存在放在时间的地平线上,与柏格森的连绵、永恒流变的思想一脉相承。
海德格尔

此在与人共在时,他只把其他的存在 作为一个符号,一个社会的指称,而不 是视作为一个独特性的存在,这时此在 本身的真实存在被遮蔽了。
沉沦的方式
1 2 3
闲谈 好奇 两可
•
人们不能容忍自己整个夜晚 在沉默不语之中度过,不惜一 切代价无论如何得讲点什么。 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幸免于谈论 之难,一切都必须被砍碎嚼烂, 变成供人们漫无边际去闲谈的 琐碎题目,以使大家心满意足 的一个题目接一个题目的侃下 去。这是一种无知识,无生活 的人,他们根本不知道于嬉嬉 囔囔的世场之外,还有恬然成 趣的精神生活。
存在决定存在者,活生生 的存在决定着存在者的性质, 存在对存在者具有优先地位 。
林是森林的古 名。林中有许多路, 这些路多半突然断 绝在人迹罕至之处。 这些路叫做林中路。 只有那些护林人知 道这些路,他们懂 得什么叫误入歧途。
--海德格尔 《林中路》
二、存在的追问者——此在
此在不间断的领会筹划着自己的存在。 此在不间断的领会筹划着其它存在者的存在, 其他存在者的意义和价值由这种领会和筹划 所建构。这叫此在对世界的照亮(澄明)
梵高《农鞋》
我们要一个形象来把我们自己画给自己看, 我们需要一则神话来把我们自己说给自己听: 千年不移的真挚深情,阅尽风霜的泰然庄 矜……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 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张晓风《在》
谢谢!
禅
有些时候我们就活在 即将发生冲撞的轨道上, 浑然不知,无论它是意 外发生的还是蓄谋已久 的,我们都对此无能为 力。
六、诗意地栖居
• 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 诗意使居住成为居住,使人进入大地并从属 于大地
• 从农鞋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 口中,劳动者艰辛的步履显现出 来。那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 鞋里,聚集着她在寒风料峭中, 迈动着在一望无际、永远单调的 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 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夜 幕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 踽踽而行。在这农鞋里,回响着 大地无声的召唤,成熟谷物宁静 的馈赠,及其在冬野的休闲荒漠 中无法阐释的冬冥。这器具聚集 着对面包稳固性无怨无艾的焦虑, 以及那再次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 喜悦,隐含着分娩时阵痛的哆嗦 和死亡临近的战栗。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5)良心的呼唤
良心的呼唤表明了此在已果断地选择了其最本己的存在, 展现为当下个别化的此在,使此在的在世成为本真的在世。
良心本来是一个伦理学范畴,但海德格尔赋予它以本体 论的意义,将其当做此在体现其本真存在的一种内在呼声。 海德格尔强调良心的本己性,认为它不受此在以外的 任何因素的制约。
推荐影音素材:
3、此在及其存在的基本结构(此在及其在世)
(1)“此在”的含义:此在即人。 海德格尔给了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一个专门的名 称——“此在”,即先于主客心物之分的、没有规 定性的原始状态下的人的存在。 此在的存在称为生存。 此在的优越性: A.在存在者状态上的优先地位;
B.本体论(存在论)的优先地位;
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继承
海德格尔从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特别是他的 现象学方法得到了重要启示:把传统哲学所谈论的 一切对象化的存在都还原为直接涌现、显示意义上 的存在,即现象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就是存在者的存在的显现;现象 学方法就是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方法。
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超越
胡塞尔要求哲学必需超越科学的界限而达到纯粹的、 回到事物本身的世界,即他所谓的先验世界。它实际 上的主体是作为纯粹主体(先验主体)的心理世界、 意识世界。 超越:海德格尔排除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以及由其 建立的世界,更加彻底地贯彻了超越主客二分和主体 性的方向,使现象学方法完全消除了认识论的痕迹, 成为存在论化的方法。
返回
基础本体论:
就是把存在本身与存在者严格分 开,由对存在者的研究返回到对存在 的探究,澄清和阐释它的意义,由此 建立起来的关于存在的理论将具有始 源意义,成为基础本体论。
2.对现象学方法的继承和超越 关于现象学
现象学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开创的一种广泛 的哲学思潮。它对整个西方哲学特别是上世纪初 德国哲学和上世纪中期法国哲学都产生国重大影 响。
海德格尔哲学

时间性与“此在”的存在状态
过去,沉沦态由“心态”(现身情态或情绪)揭示, 非本真态:恐惧 本真态:焦虑 现在,抛置态由“语言”揭示, 非本真态:闲谈、好奇、含混 本真态:言谈 将来,生存态由“理解”(领会即抛出去)揭示, 非本真理解:等待、观望、忘记 本真理解:设计
万物作为器具
1、所有事物与人的生存及其环境联系在一起。 分为上手之物与在手之物两大类。 2、器具的存在首先是被作为工具的使用,而不 是被观望。 3、器具的联系是因缘联系整体。因缘联系整体 的现行解释是各种因缘得以揭示的根据。
“世界的遭遇特征”
人显示事物的存在方式为“烦忙” ,人与事物 的遭遇关系是“打交道”。 “世界的遭遇特征”也称为“意蕴” 。在“指 引联系”中才确定的意义,这些意义是通过我 们的“使用”“开启”出来的。人的实践在人 的世界中是构成意义的。 “此在”在行动中开启了自身以及世界。世界 首先是作为实践、作为活动联系而呈现出来的。 世界并不是作为一个客体而与主体相对待,而 是身体力行的劳作建构了“世界”。
此在的全部存在过程: 先行于自身的——已经寓于的——在世之在 将来式 过去式 现在式 每一式都依附于其他两式,三者相互依存, 连成“此在”的完整生存过程。
向死存在
“死亡是此在本身必须承担的存在的可能性…… 死亡于自身现实的是最合适的、无所牵挂、超越 不了的可能性。” 《存在与时间》对生存整体性的追问问到死亡,从 死讲到先行决断。时间性就随着对先行决断展开. 在先行决断中,此在朝向最本己的能在存在。 生存论把将来放在首位,没有将来的能在,此在 “现在”就没法存在。此在先行筹划自身,本真 的将来是有终的将来。
烦
此在在世的整体结构就是“烦”。 “烦”的含义是: “作为存在于(世界内所遭遇着的存在者)的状 态里的、已经在(此世界)之中的先于自身。” 烦是烦忙和烦神的一般形式。 畏:更本源的处身情境。正是它与烦忙和烦神这 两种外在综合共同构成“此在在世”的整体性。 “ 畏”使此在超出日常生存中这样那样存在者 的包围,而直面虚无,并因而能就存在者的纯存 在反视存在者整体。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1.存在论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以对“在”的研究为核心的本体论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
两千多年来哲学家们也谈论这一问题,但没有人真正理解它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存在呢?“存在”一词来源于“existere”,意思是“出现”。
在英文中,“existence”意思是“生存”、“生活”。
海德格尔首先对传统的本体论观点进行了批判,然后用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了新的本体论。
海德格尔区分了“在”和“在者”这两个概念。
“在”是指存在物的显现、在场,而非具体的、现成的存在物;而“在者”是指已有的现成存在物,包括一切已显示出其存在的、现实的或观念中的事物、现象。
他还认为,“在”比“在者”具有优先地位;没有“在”,就没有“在者”。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的错误,就是抛开了对“在”的研究,或者以对“在者”的研究代替了对“在”的研究,结果导致了千年之蔽,“在”本身被遗忘了,思想失去了根基,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家们所建立的本体论只能是无根的本体论。
因此,存在哲学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唤醒人们真正地研究“在”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有根的本体论只有采用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方法才能建立起来。
为获得真理,只能运用现象学的直观方法,即借助于人的内心体验来展现、澄明人的“在”本身。
由于这种揭示、澄明就是对“在”的意义的解释,所以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又被称为解释学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强调,用现象学的方法揭示“在”的意义只能通过揭示人的“在”来达到与其他的“在者”相比具有特殊的、优先的地位。
因为只有人这种“在者”才能成为“在的问题的提出者和追问者,并揭示出“在者”的“在”的意义。
为了把人的“在”区别于一般其他“在者”的“在”,海德格尔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汇“此在”。
在研究其他“在者”之前,必须首先追问“此在”。
2.此在论“此在”,意思是“在那里存在或在特定位置上存在”,也就是指在特定位置上的个人或自我的存在。
哲学导论(ppt)

.
19
• 工具在感性外观上的变化、消失,不会使工具 在人的心智中的消失。作为观念存在的工具是 不朽的。如此看来,人所生活于其中的观念世 界比同样生活于其中的外部感觉世界更真实。
• 所谓工具之观念的原型,决不可误解为这种是 在人心中的工具表象,表象还是感性的东西, 只不过是在记忆和想象中的感性。观念之为观 念,不是指这种东西,而是之对一种特定的 “关系”之在意识中的把握
• 知识这个概念,含义原初极为广泛,后辈从前辈那里获 得、或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切经验、技艺、典 章、礼仪、观念、信仰都可以算作知识。巫术是人类最 早的知识,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知识确立 了自己的形态,知识通过科学的样式把巫术、工艺、宗 教、艺术乃至哲学都从它那里排除了出去。
.
5
哲学与科学
.
20
观念真实性的缘起
• 柏拉图的分有学说,笛卡尔、康德以探讨 理性的先验本性的方式来追问观念真实性 之起源,马克思在感性活动的社会性中揭 示“实践的意识”对普遍观念的生产作用。 现象学哲学,如胡塞尔的理论,则在感性 是领域中探寻普遍观念之真实性在逻辑前 的起源。
• 观念的真实性问题给了哲学以无穷的动力。
.
7
哲学 宗教 艺术
• 智慧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在黑格尔的体系中, 艺术、宗教、哲学三者共同构成精神发展的最高阶 段。这三者的区别在于精神达到自觉的途径、方式 不同。艺术以感性直观的方式关照文明体系之内在 的人性的人性质素,宗教则将这种人性的质素表象 为一种超验的神性,哲学则把文明中的人性质素作 为文明的意义基础,将其阐发为“纯粹的思”。
.
18
• 工具在人这里,除了是感性的存在外,还 是非感性的存在。当工具活动结束时,作 为“工具情境”的物理世界随之消失,但 作为物理存在的工具之离开视野,并不等 于作为观念存在的工具之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人的本真的存在和非本 真的存在
1、此在的筹划和选择
• 此在总是其所不是而将要是的存在,此在 不会固定于某一点上,而总是不断地超越 自己,不断筹划、设计、选择自己。
2、人的沉沦和异化
• 非本真的在:此在沦为与其他在者类似的 在者,不再独立自主地在,而受到其他在 者和他人的约束。
• 在海德格尔看来,离开主体的世界固然 是不能确证的,离开世界的主体同样不能 确证。
• 海德格尔的在世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一致 吗?
2、在世的基本结构——烦
• 人生在世处于不断的活动过程中,不断地 与外物、他人发生各种关系。这个过程就 是烦。
• 烦心:此在与他物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 • 麻烦:此在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
二、此在的基本存在状态 ——在世
1、在世的基本含义
• 此在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单独的存在。它 总是处于一世界中。人并不是首先独立存 在,然后才与世界(事物和他人)接触, 并发现世界,而是与其世界同时出现、同 时在此。
• 这意味着海德格尔把客观世界是否独立存 在的问题排出于其哲学范围之外,认为哲 学所谈论的世界只能是与此在浑为一体并 为此在所领悟和解释的世界。
传统哲学把认识关系归结为主客关系, 把认识当作真理的表现形式,从而把哲学 也当作知识。
• 现象学的方法:
直观的方法。
它的目标不是解决主客关系,获得关 于客体的正确知识,而是把人直接体验到 的自己的在的种种状态展现、揭示出来。
3、此在的意义
• 任何一个在者都有其在
• 人是特殊的在者,他能够成为在的问题的 提出者和追问者,只有人才能揭示在者的 在的意义。
• 如果说在其他事务上人们可以互相代替的 话,死是绝对不能代替的。
• 面对着只是属于个人自己的死,人不能不 超脱本身之外的一切而关注于自己的生, 从而真正领会到他的生的意义。
• 生也是只属于个人自己的。
• 死虽然是此在的不可超越、不可避免的可 能性。但在死以前,存在着此在可以实现 的它的在的各种可能性。
• 良心的呼唤不是上帝的呼声,更不是社会 的呼声,而是此在本身的内在呼声。
• 海德格尔和弗洛伊德有相似之处。
• 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
四、真理和语言
1、海德格尔哲学发展的转折
• 为了克服主观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从 30年代初期起,海德格尔企图超越此在(个 人)之外来研究在的结构。
• 语言被当作“在的家”或者说在通过语言 显示出来,而此在则退居到了“在的看护 者”的地位。
• 换言之,就是在有生之年按照自己的意志 去获得最好的自我实现。
5、良心的呼唤
• 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先行到死中去” 虽然能使此在超越非本真的存在状态而领 会到自己的本真的在。但这毕竟还只是供 此在自由选择的可能性,只有当此在实际 作出选择时,这种可能性才成为现实,良 心的呼唤正是此在作出这种选择的体现。
• 要么在沉沦中寻找“家”,要么在本真中 失去“家”。此在怎么办呢?
4、“为死而在”
• 畏使此在沉沦于日常生活,并在那里求得 “安宁”。
• 但是畏死把此在从沉沦中拯救出来,回到 本真的存在。
• “本真的存在之本体论的结构,须待把先 行到死中去之具体结构找出来了才弄得明 白”
• 海德格尔所谓的死,不是生理、心理或经 验意义的死,而是死的本体论意义,即分 析死对领会生的作用,分析人对待死的态 度。
• 人是此在
• 此在的优先地位:
• 第一,存在者状态上的优先地位。此在的 规定性就是它的在本身,而不是其他东西。 它不是现成已有的东西,没有实体性的意 义,而是一种可能性。
• 第二,本体论的优先地位。此在追问的本 体论不是在者状态,而是追问此在的在本 身。
• 第三、此在不仅包括了对其本身的在的领 会,也包括了对一切其他在者的在的领会。 对一切其他在者作本体论研究,均应通过 此在来进行。
• 常人
• “在这不引人注意而又不确定的情况下, ‘常人’展开了对他的真正的独裁。‘常 人’怎么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 对文艺怎样阅读和怎样评判,我们就怎样 阅读和怎样评判;‘常人’怎样从‘大众’ 中抽身回来,我们也就怎样抽身回来; ‘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 东西愤怒。这个‘常人’不是任何确定的 人,而一切人(都不是作为总和)都是这 个‘常人’,就是这个‘常人’规定着日 常生活之在的方式”。
• 畏和怕是存在本质区别的。怕有怕者,而 畏无畏者。
• 畏之所畏就是使此在在世成为可能的世界 本身,即被抛的在世。
• 在畏的这种情绪中,作为此在的个人超脱 了日常生活中的世界和他人的制约,摆脱 了沉沦的状态。
• 畏是一种矛盾的状态:处于畏中的此在虽 然是摆脱了世界和他人制约而任凭自己自 由选择和谋划的此在,但又是处于茫然失 据的状态。海德格尔称之为“不在家状 态”。
• 此在和他物的关系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一 样吗?
• 例如人和锤子
3、此在的时间性结构
•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在是一种在起来的动 态的过程。其中包含三个环节:
• A、先行于自身的在; • B、已经在世界之中的在(在世的在); • C、依附于世界内的在者的在(沉沦
于……的在) • 将来、过去、现在
• 海德格尔所说的时间是有限的,它与此在 共存亡。而且这种时间的过去并未消失, 它总是在场,而将来也并不只是过去和现 在的继续,它规定这过去和现在。过去、 现在、将来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海德格尔的生平活动
• 德国 • 李凯尔特、胡塞尔 • 马堡大学和弗莱堡大学 • 《存在与时间》 • 法西斯 • 早期与晚期
一、基本本体论的建立
1、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
• 在与在者 • Sein = being方法: 从自然、世界出发或者从观念、思维
出发,从现象到本质。
3、此在的基本情绪——畏
• 既然人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无法达到本真 的在,为了达到此在的本真的在,就必须 另觅他途。
• 海德格尔从人的畏,特别是畏死的情绪中 寻出路。
• 畏与烦的关系:
烦是此在在世的基本结构,而烦的展开状 态是通过此在的基本情绪来实现的。畏就 是这种情绪。烦中必有畏,只有揭示畏, 才能揭示烦的整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