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一)

合集下载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德国哲学家马尔丁.海德格尔(1889--1976)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不仅在外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影响。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1927)、《形而上学是什么?》(1929)、《论人道主义》(1946)、《林中路》(1949)等著作中,以"亲在本体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独特的人生哲学体系。

但是他通过自己的体系并没有向人们提供任何关于人生的有益教导,相反地,却给人们勾画了一幅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人生画图。

海德格尔的哲学是资产阶级没落哲学的一个典型。

现在让我们剖析一下他的人生哲学体系。

一、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是以认为中心的本体论,欲探求其思想,首先必须弄清楚存在与存在者或在与在者的区别。

在相对在者来说,具有优先地位,在是原因在者是结果,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物都是在者,在本身又是一个流变、生成的过程。

那又该如何去追寻在的意义呢?海德格尔认为只能通过人,人是特殊的在者,因为有一种对在的领悟,即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在,追问自己为什么在,应该如何在,并且自己决定自己的方式。

物不能意识、领悟自己的在。

在的意义是通过追问、询问而变现出来的,而对在提出询问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在的方式。

人对物具有优先地位,具体体现在人能对自然物不断追问,并在追问后改变物的形态,作为特殊在的人将在与在者有机联合起来,古希腊也类似的思想,例如"认识万物的尺度"。

这样从在的高度看待人,规定人,每个人就是一个此在(此在,此时此刻的在,人的存在。

又译为亲在、我在、本在等)。

此在是活动的,积极的,流变的,人能通过自己的在即活动、生成而把在的意义展现出来,此在比其他一切在者的优先地位就在于此。

同时海德格尔认为过去的哲学家混同存在与存在者,他认为存在具有优先性,存在是存在者的原因。

在不是实体而是一个展现、呈现、生成的过程。

追问在的意义就是要存在放在时间的地平线上,与柏格森的连绵、永恒流变的思想一脉相承。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海德格尔是西方近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现代哲学的开拓者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最具有标志性的特征是强调精神的关怀和关系,极力倡导在实
用性中寻求精神上的自由,弃暗投明,启示世人实现自我清醒无拘无束的生活。

海德格尔晚年主要以“理性”一词坚定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类本性的固定
理念。

他提出:差异性、分裂性、以及保护人类本体性的原则,是这种理性
思维的根据。

他相信“人”是一种不可割断的、不可动摇的发现。

人性被视
为一种对部分或整体文化价值的承认,它只存在于关心的双向运动的历史当中。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概念:“历史决定性”和“知性决
定性”。

他主张,人类应以精神作为他们所处世界的一种根本部分,参与他
所处社会中的思想宫殿。

历史是一种决定性,人类应当对历史拥有责任,通
过理性思维来实现自身的完善。

在知性的决定性中,人们应该摒弃不必要的
世俗化的追求,以及不切实际的行为,在学术思想中发现自己本身的人性。

海德格尔哲学的主要思想是尊重人的意志,尊重人的尊严。

他提倡“自由”,同时也在自由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对未来充满关怀和希望的人类文明。

海德格尔思想宣扬了尊重、礼仪、团结、责任、关爱之道,激励着人们去梦想,去追求自由。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1.存在论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以对“在”的研究为核心的本体论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

两千多年来哲学家们也谈论这一问题,但没有人真正理解它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存在呢?“存在”一词来源于“existere”,意思是“出现”。

在英文中,“existence”意思是“生存”、“生活”。

海德格尔首先对传统的本体论观点进行了批判,然后用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了新的本体论。

海德格尔区分了“在”和“在者”这两个概念。

“在”是指存在物的显现、在场,而非具体的、现成的存在物;而“在者”是指已有的现成存在物,包括一切已显示出其存在的、现实的或观念中的事物、现象。

他还认为,“在”比“在者”具有优先地位;没有“在”,就没有“在者”。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的错误,就是抛开了对“在”的研究,或者以对“在者”的研究代替了对“在”的研究,结果导致了千年之蔽,“在”本身被遗忘了,思想失去了根基,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家们所建立的本体论只能是无根的本体论。

因此,存在哲学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唤醒人们真正地研究“在”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有根的本体论只有采用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方法才能建立起来。

为获得真理,只能运用现象学的直观方法,即借助于人的内心体验来展现、澄明人的“在”本身。

由于这种揭示、澄明就是对“在”的意义的解释,所以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又被称为解释学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强调,用现象学的方法揭示“在”的意义只能通过揭示人的“在”来达到与其他的“在者”相比具有特殊的、优先的地位。

因为只有人这种“在者”才能成为“在的问题的提出者和追问者,并揭示出“在者”的“在”的意义。

为了把人的“在”区别于一般其他“在者”的“在”,海德格尔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汇“此在”。

在研究其他“在者”之前,必须首先追问“此在”。

2.此在论“此在”,意思是“在那里存在或在特定位置上存在”,也就是指在特定位置上的个人或自我的存在。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_1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_1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是什么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个体的存在即是世界的存在;人本来是自由的。

人文主义论海德格尔

人文主义论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存在主义的理解和发展,以及他对技术本质的深刻洞察。

1. 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是他对人文主义的重大贡献。

他认为,人的存在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他强调,人的存在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是通过理解、体验和创造来实现的。

这种观点与人文主义的核心理念——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致的。

2. 技术本质: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深刻洞察也是他对人文主义的重要贡献。

他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他强调,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和归宿,不能忽视人的存在和价值。

这种观点对于人文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 语言哲学: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也是他对人文主义的重要贡献。

他认为,语言是人的存在和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人与世界交流和互动的桥梁。

他强调,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必须以人的存在和理解为前提,不能忽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这种观点对于人文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人文主义的发展,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存在主义的理解和发展,对技术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语言哲学的独特见解。

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

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然后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

这个问题直到2000 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

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已经具有的性质。

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了“在者”。

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我”是这种“在者”,只有“我”是在成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它的“在”已经恬然澄明了。

因此,他认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

往下,海德格尔就谈论“我”的“在”就是世界。

这里,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

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

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

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

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

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

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

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海德格尔哲学对于现代存在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对L.宾斯万格心理学的影响尤深。

他把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存在概念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以后心理治疗的发展,亦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论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观——似《艺术作品的本源》为例

论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观——似《艺术作品的本源》为例
— —
似《 艺术作 品的本 源》 为例
肖 朗
( 孝感学院 文学院, 湖北 孝感 42 0 ) 30 0
摘 要 : 海德格 尔在他苦 名的思想转向后深入到 了艺术哲学的探讨 中, 中艺术 的真 理问题是他研 究的核 其 一 0问题之 一。艺术 的价值就 是揭示真理, 艺术作 品开出世界, 示了民族的历史和命运 ; 出大地 , 自然的本 揭 推 使
源》 中就几次批 评 了体验 美学 。
占据了一个特别的 中间地位 , 德格 尔就从器具 海
耶么海德格 尔 对艺 术作品 的 分析使 用 的是 什 格尔在文章开头指出了他采用的 鞋作为例子 , 这便是著名 的对 凡高的油画《 鞋》 农 是一 种循环 论证 的方 法 , 艺术家 是 艺术 品 的本 源 。 的分 析 。海德 格 尔 经 过 对 农 鞋 的分 析 得 出结 论 : 艺术品是艺术家的起源。艺术是否为二者共 同的 器具的存在就在其 有用性 中, 但有用性却依赖其
作者简 介: 朗( 90 ) 男. 肖 1 8一 , 湖北 天门人 , 孝感 学院文学院教 师. 哲学硕 士。
一 一
4 9
维普资讯
肖 朗
第一次接触到无蔽状态的领域 。 那么, 在凡高的作 敞开状态的发生 中, 因为艺术作 品就是确立一 个 品中 , 究竟 发 生 了什 么 呢 ?凡 高 的油 画揭 示 了农 世界, 所以海德格尔说 , 作品把世界 的敞开状态敞开 鞋 的什 么呢 ?海 德 格尔 得 出结 论 :凡高 的油 画 揭 了 , “ 在艺术作品中 , 这种敞开状态 清楚地 显现 出来
起源 ? 而耍 弄清艺 术 , 是得从 艺 术品 人手 , 还 即从 可靠性 ,器具的有用性只不过是可靠性 的本 质后 “

海德格尔 哲学论稿

海德格尔 哲学论稿

海德格尔哲学论稿
《海德格尔哲学论稿》(Sein und Zeit)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于1927年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

该书以研究存在的问题为主题,探讨了存在的本质、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以及人的存在方式等课题。

在《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中,海德格尔提出了他的“存在分析”方法,认为存在是人类思维的起点,存在即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认为存在不是一种纯粹的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存在体验才能理解。

他进一步将存在分为两个层面,分别是“存在”(Dasein)和“存在物”(Seiende)。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指人类对自身存在的理解和体验,是一种内在的、主动的存在方式。

而“存在物”则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存在于人类周围的物质世界。

他强调,只有通过对存在的分析和理解,人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存在于世界中的意义和目的。

在时间的概念上,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存在的基本特征,人的存在是与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将时间分为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现实时间”和“存在性时间”。

现实时间是指客观的、线性的时间流逝,而存在性时间则是人类对时间的内在体验和理解。

此外,海德格尔还讨论了语言、理性、存在的历史性等问题,并试图回答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一个寻找自己存在意义的过程,人通
过理解自己存在的方式和目的,才能找到对自己的确定和解放。

总的来说,海德格尔的《哲学论稿》是一部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著作,对于理解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一)摘要:世界与大地一显一隐,一开放一锁闭,它们的统一构成作品自足体宁静的自持;作品的两大特点是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世界和大地的争执以及这种争执进入澄明与遮蔽的争执中的实现从而使真理在作品中出现并自持;从世界与大地的关系及相向运动可以得出艺术的本质。

关键词:世界大地争执真理一“世界”(Welt)与“大地”(Erde)是海德格尔艺术哲学中的一对核心概念,它是海德格尔对“生存空间”的双重建构,这种建构后来发展成为“天、地、神、人”的四重建构。

海德格尔认为,世界与大地的对抗与统一构成了艺术作品,而后者是世界与大地的承受者与体现者,只有从艺术作品入手,才能对实现对二者的解蔽。

但艺术作品之为艺术作品是归于“无”的。

因此我们无法直接找到艺术作品的作品存在,而须从作品最直接的现实性──物因素──入手。

在分析了传统的物的概念以后,发现那不过是对物的扰乱而不能给人以存在意义上的物的概念,它无非是人们将制作器具的过程强加到物上去罢了,但是这却给我们以启示。

器具,它具有物因素,但不具有物的自身构形的特性,因此它不是纯然物;它也和作品一样是被制作存在,但又不具有作品的自持。

因此在纯然的物与作品之间它是一个处于中间地位的存在者。

也许能从器具入手来分析作品中的世界与大地。

而且,事实证明,在海德格尔对凡?高的一幅画《农鞋》的分析中:“通过这一幅作品,也只有在这幅作品中,器具的器具存在才专门露出了真相”。

1)然而——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

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

鞋皮上沾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

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

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

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定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

这器具归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

正是由于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本身才得以出现而自持,保持着原样。

2)“器具之器具存在”在这一幅画中达到它的无蔽状态,即“器具之本质存在的充实”3)充分显露出来,这种充实海德格尔称为“可靠性”(Verl?sslichkeit)。

可靠性是“器具之器具存在”的根据,“凭借可靠性,这器具把农妇置入大地的无声的召唤之中,凭借可靠性,农妇才把握了她的世界。

世界和大地为她而存在,为伴随着她的存在方式的一切而存在,但只是在器具中而存在……可靠性才给这单朴的世界带来安全,保证了大地无限延展的自由。

”4)那么,这种“可靠性”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农妇劳动时对鞋想得越少,看得越少,对他们的意识越模糊,它们的存在也就益发真实。

”在农妇这里,物本身并不显露出来,因为它已被有用性所遮蔽。

5)这就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讲的“上手状态”:“每一场所先行上到手头的状态是上手事物的存在,它在一种更源始的意义上具有熟悉而不触目的性质。

”6)可是,在我们对作品的观照中却不是这样,当人远离了现实于目前的、感性上手的事物即“意义”的“世界”,而沉入那种“非意义”中去,沉入那人与物交相一体的整体中去,器具的器具存在便更加真实了。

但是这里所说的“非意义”并不是“没意义”,可以说是一种“无意义的意义”,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言的“大地”。

因此,“可靠性”指的是器具不断地沉潜于大地、向大地的归属性。

在这种归属中,农妇才得以把握她的世界及大地的意义。

世界与大地在这里得以呈现它们自己:世界是显露出的意义领域,而大地则是凭借可靠性得以归属之“非意义”所在。

在如此这般对这幅画的分析中,世界与大地的关系及它们处于相互联系中的特征得以向世人开放:“这个建筑作品阒然无声地屹立于岩地上。

作品的这一屹立道出了岩石那种笨拙而无所促迫的承受的幽秘。

……它却使得白昼的光明、天空的辽阔、夜的幽暗显露出来。

……同时也照亮了人赖以筑居的东西。

我们称之为大地(Erde)。

……大地是一切涌现者的返身隐匿之所,并且是作为这样一种涌现把一切涌现者返身隐匿起来。

”7)大地与世界的动态平衡构成一个完整的、自足的系统──作品。

大地是沉寂的、封闭的、收敛的,“大地的本质就是蛇那种无所迫促的仪态和自行锁闭……”8)在其自行锁闭中有一种无限丰富的可能性。

而世界则是开放的、外露的、展现的,它总是在不断的向外开放中制造出意义来。

“世界和大地本质上彼此有别,但却相依为命。

”9)二者之间构成一种类似“在场”与“不在场”的关系。

作为意义的世界呈现在人的感性视域中,为人所把握;在这种“在场”的意义之后却蕴含着“不在场”的无限可能性,它作为“在场”的基座、背景而存在。

这种“非意义的意义”是不断生成、不断聚积的。

大地与世界,一隐一显,作为一个自我完形的作品的源始要素,它们均反映出整体的面貌与意义。

反映,指的是“联系”、“作用”、与“影响”。

世界是“隐”着的大地的现实性,大地是“显”着的世界的“支架”与“底座”。

但世界与大地不是静态的,它们处在不断的“生发”当中。

“神庙作品阒然无声地开启着世界。

”10)“开启”出来的世界是历史性的此在的时间与空间结构,“神庙的坚固耸立使得不可见的大气空间昭然若揭了”11)在开启中显示出隐藏的大地的意义,“当一个世界开启出来,大地了耸然突现”,12)“世界建基于大地,大地通过世界而涌现出来,”13)世界立身于大地之上,以大地为基,而大地通过世界而得以显示、开放出来获得自身那种“非意义的意义”并且在同时将世界重又置回大地之中,从而“神庙作品阒然无声地开启着世界。

同时把这世界重又置回到大地之中。

如此这般,大地本身才作为家园般的基地而露面。

”14)世界与大地之间相互生成、“相依为命”,世界须得立身于大地之上才能达于显现,大地也总是力图通过世界而显露出来。

正是由于有这种关系,人便让作品成为作品,这种“让……”的结构中,因为有了人的参与,使存在者得以成为存在者,这样,人就具有了世界与大地,而与人无关的自然物如石头是没有世界的。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与世界和大地共同处于一个宇宙系统——无(Nichts)——中,作为这个无限系统的一个网点而发生作用,它们之间并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后者不是作为前者的认识对象,而是相互影响的平等关系,因此不能用日常语言逻辑来对后者进行规定,如果真要使它们入于无蔽,只能运用“诗”,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认识还不如说是“领悟”与“体验”。

二作品作为世界与大地的承载者,那么“建立一个世界和造大地,乃是作品之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

”15)为实现作品之存在,作品是而且必须是建立一个世界制造大地,但是,建立不再是纯然的设置意义上的建立,而是“奉献和赞美意义上的树立”,建立是把作为指引原则的公正性开示出来。

海德格尔认为,在这种建立之中,神圣的东西(dasHeilige)以神圣的名义作为神圣被开启出来了,或者说神被召唤现身于在场的敞开中,“这部作品使得神本身现身在场,因而就是(ist)神本身。

”16)在建立一个世界时,存在者的存在就被开启出来,作为存在的存在者现身到场并以神的名义在尊严和光辉中现身在场,因为“……在此意义上,奉献就是神圣之献祭(heiligen)。

赞美属于奉献,它是对神的尊严和光辉的颂扬。

尊严和光辉并非神之外和神之后的特性,不如说,神就在尊严中,在光辉中现身在场。

”17)“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

”18)对于所建立的这个世界,我们能感受它,描述它,但是不能以规定性的思维给它划定一个框框,因为“世界并非现存的可数或不可数的、熟悉或不熟悉的物的纯然聚合。

但世界也不是加上了我们对这些物之总和表象的框架。

”世界虽然有物的因素,但不纯然是物的因素,也不是人从感觉出发所规定的那些范围,那么,世界是什么?诚如海氏所说:“这里绝没有想要解开这个谜。

我们的任务在于认识这个谜。

”19)他所说的“解开这个谜”是从认识论的意义上使用的,意为用“日常语言”来对之进行强制性的规定,而“认识这个谜”,则是从存在论上来说的,指的是让这个谜的存在自行显示出来。

那么,在作品中,世界是怎样能自行显露的呢?那就是要求“世界世界化”,20)让世界自成其为世界,海德格尔反对传统的主客二分方法,主张“诗意的思”,因而不能从日常意义上来理解这些说法,要将它们置入存在论的视野中去。

世界世界化是让世界的存在自行展露出来而入于敞开领域中从而到场,让世界是并进而将自身置回大地之是而获得坚实性。

因而世界在这里就不是作为对象而存在。

所以,“一块石头是无世界的。

植物和动物同样没有世界。

与此相反,农妇却有一个世界,因为她居留于存在者之敞开领域中……”21)石头可以作为对象而存在,但是它不具有世界,因为它不居留于存在者之敞开领域中,世界是不能作为对象存在的,相反,农妇却具有世界,因为她居留于存在者之敞开领域中。

作品建立一个世界,就是让存在者之存在自行敞亮、显露,“开放敞开领域之自由并且在其结构中设置这种自由。

”22)作品存在的另一个特性是制造大地。

海德格尔对比了一般器具的制造和作品的制作:如果用一块石头制作一把石斧,石头就消失在石斧的有用性即其器具存在中。

而且,这种质料愈是优良愈是适宜,它也就愈无抵抗地消失在器具的器具存在中。

但是作品却非如此,“而与此相反,神庙作品由于建立一个世界,它并没有使质料消失,倒是才使质料出现,而且使它出现在作品的世界的敞开领域之中:岩石能够承载和持守,并因而才成其为岩石;金属闪烁,颜料发光,声音朗朗可听,词语得以言说。

所有这一切得以出现,都有是由于作品把自身置回到石头的硕大和沉重、木头的坚硬和韧性、金属的刚硬和光泽、颜料的明暗、声音的音调和词语的命名力量之中。

”23)海德格尔认为,作品在建立一个世界的同时制造大地,世界与大地作为一个作品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作用、影响,从而在自身内反映着对方,“由于建立一个世界,作品制造大地”,24)制造大地就是将自身“置回”,作品自身的回归使大地得以出现,大地就是作品的回归之处。

“制造”也不是指的对象性的对事物的加工制作,而是“作品把大地本侧面挪入一个世界的敞开领域中,并使之保持于其中。

”25)制造大地就是“把作为自行锁闭者的大地带入敞开领域之中”。

26)因此,海德格尔说:“作品让大地成为大地”(DasWerkl?sstdieErdeeineErdesein)。

27)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是作品的两大特征,从本质上说也就是作品的完成。

由于建立一个世界,使存在者的存在敞开出来,在这种敞开的光亮中,一切存在者是其所是,同时作品又制造大地,虽然它是锁闭、遮盖的,但却并非单一、僵固的遮盖,它自身自行展开为质朴方式、形态的无限丰富的可能,从而雕塑家从不消耗石头,画家也从不消耗颜料——除非出现败作,“虽然诗人也使用词语,但不像通讲话和书写的人们那样必须消耗词语,倒不如说,词语经由诗人的使用,才成为并保持为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