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3.9《赤壁赋》(第4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课题赤壁赋设计教师授课教师时间课型新授课课时5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关于“赋”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3.熟读成诵,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4.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旷达风貌之下满腔的悲愤。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重点难点重点: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教法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目标定向:1、了解关于“赋”的文学常识;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并能够正确识别出四六骈句;2、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做到知人论世。
3、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学案导学:教师导入(2分钟)确定目标(1分钟)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三、自学指导(一)、背景材料关于“赋”: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它以以楚辞为源头,至荀况始有定名,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赋在艺术表现上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
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
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语文:3.9《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6 赤壁赋名师导航内容感知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累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诗、文、书、画,均称大家。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全文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借景物描写与主客问答的手法,紧扣赤壁的风月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将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从形式上看,既自由疏放,灵动有致,又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它融诗、赋、文于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
可以说,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学习时要注意多加朗读、背诵,细细体味。
咬文嚼字1.字音属.客(zhǔ) 窈窕..(yǎo tiǎo) 扣舷.(xi án ) 冯.虚御风(p íng ) 桂棹.(zh ào ) 倚.歌(yǐ) 和.之(h è) 余音袅袅..(niǎo niǎo) 幽壑.(h è) 嫠.妇(l í) 愀.然(qiǎo) 正襟.危坐(j īn ) 壬戌..(r én x ū) 舳舻..(zh ú l ú) 酾.酒(sh ī) 横槊.(shu ò) 江渚.(zhǔ) 麋.鹿(m í) 匏樽..(p áo z ūn ) 蜉蝣..(f ú y óu ) 扁.舟(pi ān ) 肴.(y áo ) 酌.(zhu ó) 藉.(ji è) 2.多音字3.形近字⎩⎨⎧琴弦弦船舷舷 ⎩⎨⎧椅子椅倚靠倚 ⎩⎨⎧枭雄枭袅袅袅 ⎩⎨⎧航行航舳舻舻 ⎩⎨⎧书籍籍狼藉藉 4.通假字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缪”通“缭”,盘绕)5.古今异义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文中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第4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水 月 人
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3.讨论: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提示: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说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X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
四、课堂检测
完成《名师导学》上所有题目。
老师根据学生做的情况选择性讲解。
五、小结评价
1.到这节课,对于书本的内容全部梳理完毕。
2.从这篇作品中,文言知识和阅读体验获得了多少,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集体讨论
教学后记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提示: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某某,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3.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
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
〔2〕物个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9 赤壁赋4-人教版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体会景、情、理的融合,理解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体会景、情、理的融合,理解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适”等实词,“之”、“而”“乎”、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利用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着重了解被贬赤壁这段经历及与之有关的材料,了解赤壁的历史等。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籍解决字词问题,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2.教师准备(1)多媒体教学,收集资料,制作好多媒体教学课件。
(2)准备好助读资料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投影诗歌: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不为所动)身如不系之舟。
(不受束缚)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随遇而安)点评:这首诗看似苍凉,但其实是自嘲,更是与自己的命运的和解。
泰然自处。
背景说明:元丰二年(1079)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因反对新法,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
即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入狱后,受尽凌辱,酷刑棒打,几致死地。
历时五月,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后神宗将苏轼贬到黄州。
黄州七年,没有俸禄、生活困苦、衣食不足,且受到监督。
没有住的地方,暂居庙里,后来得一块荒地,耕种,造屋。
苏轼曾感叹:“黄州真如在井底!”的确,黄州对苏轼来说,就像是一口废弃的枯井,但苏轼却不是那只井底之蛙,他在这口枯井里算账、耕种、盖房、酿酒、念佛、读书、交友、作诗、著书,忙得个不亦乐乎,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快乐。
在这口枯井中,慢慢流淌出滋润苏轼、滋润他人、滋润后世子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甘露。
《赤壁赋》便在此刻应运而生。
展示图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⒈体会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⒉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点。
教学时数:2第一教时明确目标:⒈感知课文,积累字词句;⒉理清的心情变化历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解题1.介绍苏轼――“浑涵光线,雄视百代”2.介绍文体及写作背景⑴赋――体物写志⑵介绍写作背景三、整体感知⒈诵读课文,初步感知⑴听录音,留意诵读的停顿、延长,体会其中的节奏。
⑵自由朗读,找出每段中押韵的韵脚(12个)。
⒉齐读课文。
⒊对比注解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⒋质疑解难,师生共同小结文言学问。
⒉思索:⑴“赋”的特点是“体物写志”,贯穿全文的“物”是什么?⑵理清的情感变化历程。
明确:①贯穿全文的“物”是“清风”、“明月”,“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就是紧扣“风”“月”绽开描写和谈论的。
②情感变化线索:乐-→悲-→喜四、思索练习二其次教时明确目标:1.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谈论,揣摩体会旷达乐观的情怀。
2.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课文鉴赏(一)析“乐”【第一段和其次段的第一层】⒈齐读,思索:和客人夜游赤壁,他们的心情很“乐”,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渲染他们此时那种欢乐心情的?明确:景物:“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活动:“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饮酒…扣舷而歌…”感觉:“浩浩乎…飘飘乎…”⒉第1段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明确:展现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吟文、迎风赏月的舒服飘逸、超然物外的意境。
⒊第2段写放声高歌,歌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怀?明确:说明在遭贬谪之后,仍旧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二)析“悲”【其次段的其次层和第三段】1)析第2段⒈共赏清风明月,泛舟万顷秋江,此乃人生一大乐事,此时的氛围却发生逆转――由“乐”转“悲”,“悲”从什么地方体现出来?这个变化突然吗?明确:从“客”悲凉的箫声体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9赤壁赋2新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
2、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3、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4、体会本文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的特点。
5、学习作者历经磨难后开朗乐观的豁达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方法:诵读和提问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造酒试验家(自酿养生酒),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苏东坡传·序》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的人。
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
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二、解题及了解背景介绍赋的有关知识: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介绍写作背景: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 1082 )作者被贬黄州之后。
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赤壁赋》的诗歌史背景、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分析文中的意象、意境、意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技能目标:通过诗歌解读训练,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独立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爱好文学,理解历史文物的传承与价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品质。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赤壁赋》的诗歌史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分析《赤壁赋》的意象、意境、意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结合历史时代、社会现象、文学形式,深度解读《赤壁赋》的意蕴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读解+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询问学生:对于《赤壁赋》有何了解?了解书名、作者、体裁、历史背景等基础知识。
2. 小组互动:学生分组交流,思考诗歌解读的目的和方法,并分享个人的文学鉴赏体验和感悟。
【Step 2】解读文本1. 讲授文本的诗歌史背景和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介绍《赤壁赋》的基本情节和特点。
2. 讲解文本的主题、意象、意境、意义,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诗歌的含义与内涵。
3. 细读文本,逐行分析,强化对古汉语音韵的理解和体味。
【Step 3】鉴赏诗歌1. 用对比、题意分析、意象引申等方法,阐述诗歌的含义和表现方式,展开探究互动交流。
2. 练习口头表达,训练学生独立撰写诗歌解读、创作评论和鉴赏理解的能力。
3. 借助多媒体和图片,展示赤壁风景和诗歌名句,凸显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Step 4】课堂练习1. 运用《赤壁赋》的诗句,在课堂上进行词汇搭配训练和语法应用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在文中寻找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意义和表现气氛,并提出提问以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Step 5】课堂总结1. 对《赤壁赋》的阅读点滴和体会,各小组进行总结分享,交流学习心得和感受体会。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3单元第9课《赤壁赋》原创教案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掌握本文重点字词句。
2.能力目标:体会文赋的艺术魅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表现出来的旷达。
【教学重点】关于“赋”的相关文学常识和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的完美融合【教学方法】串讲法,赏析法,讨论法【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苏轼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位大文学家,不仅诗词一绝,开豪放词派,在书画上也有很深的造诣。
而这位了不起的人却一生命运坎坷……嘉祐元年(1056年),二十一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苏轼扶丧归里。
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当时,北宋出现政治危机。
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
终因“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懒,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雷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三、问题研究
学习第五段的内容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提示: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补充:变与不变
水月人
变逝者如斯盈虚如彼之间生老病死、
不变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代代相承
3.讨论: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提示: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
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
(2)物个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提示: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3.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赤壁赋》
课题
《赤壁赋》
课时
5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四五段。掌握文言知识。
2.完成四五段内容的理解。
3.对于赋的主客问答体的理解和掌握。
4.以及读这篇文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苏轼。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注
一、自主学习
第四课时
背诵一二三段导入:
重点句子可以进行默写。
二、质疑提问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
四、课堂检测
完成《名师导学》上所有题目。
老师根据学生做的情况选择性讲解。
五、小结评价
1.到这节课,对于书本的内容全部梳理完毕。
2.从这篇作品中,文言知识和阅读体验获得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