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酐清除率有什么临床意义
肌酐清除率clcr计算公式

肌酐清除率clcr计算公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肌酐清除率(CrCl)是评估肾功能的一种常用指标,可以用来判断肾功能是否正常或者判断肾脏是否存在疾病。
肾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对维持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肌酐清除率是一种通过检测肾脏清除肌酐的能力来评估肾功能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肾脏状况,以指导治疗方案。
肌酐是一种代谢产物,主要来源于肌肉的代谢,它通过肾脏的滤过和分泌被排出体外。
在正常情况下,肌酐的产生和排泄是平衡的,但是一旦肾脏功能发生异常,就会导致肌酐清除率的下降。
通过测定患者的肌酐清除率,可以间接反映出患者的肾脏滤过功能,从而评估肾脏的健康状况。
肌酐清除率的计算公式是一个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测量尿液和血液中的肌酐浓度来计算出肾脏的清除率。
肌酐清除率的计算公式如下:CrCl = (Urine Cr x Urine Volume) / (Serum Cr x Time)CrCl代表肌酐清除率,单位通常是ml/min;Urine Cr代表尿液中的肌酐浓度,单位通常是mg/dl;Urine Volume代表尿液的体积,单位通常是ml;Serum Cr代表血液中的肌酐浓度,单位通常是mg/dl;Time代表测量的时间,单位通常是小时。
通过这个公式,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尿液和血液中的肌酐浓度来计算出肾脏的清除率,从而评估肾脏的功能。
通常情况下,肌酐清除率在正常成人中约为90-140ml/min,如果低于这个范围,就表明肾脏功能存在异常。
除了这个计算公式,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评估肾脏功能,如肌酐清除率的估算公式。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等情况来利用估算公式来评估肌酐清除率。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肾脏功能,从而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肌酐清除率是评估肾功能的一种重要指标,通过测定患者的尿液和血液中的肌酐浓度,可以计算出肌酐清除率,从而评估肾脏的健康状况。
肌酐清除率标本

内生肌酐清除率试验
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和粗略估计有效肾单位的数量,
为排除来自动物骨骼肌和大量蛋白质食物中外源性肌酐的干扰,试验前患者应无肌酐饮食(素食)3天,并限蛋白入量(每日低于40克),避免剧烈运动,使血中内生性肌酐的浓度达到稳定。
留尿期间禁服利尿剂(如浓茶、咖啡、可乐等饮料),试验开始前先排空膀胱,然后计时开始留取24小时尿,其间保持适当的水分入量。
完整收集每次排尿于清洁容器中,到时间终点再次排空膀胱留取最后一次尿。
准确计量全部尿量V (ml)。
混匀全部尿后取部分尿样,连同当日空腹血标本一起送查。
班级级班姓名一简答题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及参考区间与临床意义

班级级班姓名一简答题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及参考区间与临床意义内生肌酐清除率,其实它是反映肾功能的指标。
在临床上面,内生肌酐清除率可以等同约为肾小球的滤过率。
内生肌酐清除率的专业定义其实就是,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浆中的内生肌酐清除出去,称之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内生肌酐清除率可以比血肌酐更早地反映出来肾脏损害的情况,因为当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至50ml/min的时候,血肌酐才会出现升高,被人们所以意识到。
内生肌酐清除率的临床意义,首先,是判断肾脏功能的损害情况。
其次,临床上很多用药是通过内生肌酐清除率来划分的,比如对于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30ml/min的时候,噻嗪类的利尿剂就是无效的。
比如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10ml/min的时候,就需要考虑行肾脏替代治疗。
此外,内生肌酐清除率还作为肾移植术后是否成功的一种参考指征。
内生性肌酐在体内产生速度较恒定(每20g肌肉每日约生成1mg),因而血中浓度和24小时尿中排出量也基本稳定。
肌酐主要从肾小球排出外,还有小部分从肾小管分泌,肾小管分泌肌酐不仅个体差异较大,而且在GFR下降时由肾小管分泌所占比例也将代偿性加大。
【临床意义】(1)早期肾功能(肾小球)损伤指标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在血清肌酐和尿素两项指征还在正常范围时,Ccr可低于正常范围的80%以下。
(最先出现异常)在肾功能受损,GFR下降到临界水平时,血中肌酐浓度明显上升,随损害程度加重,上升速度也加快。
(2)反映肾小球损害程度:Ccr50~80ml/min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25~50ml/min为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25ml/min肾衰竭期(尿毒症期)≤10ml/min为尿毒症终末期(3)指导临床治疗和用药:Ccr在30~40ml/min时通常限制蛋白质摄入;<30ml/min时噻嗪类利尿剂常无效,要改用速尿、利尿酸钠等袢利尿剂;≤1Oml/min应采取透析治疗,此时对袢利尿剂也往往无反应。
一般认为:Ccr80~50ml/min时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50~20ml/min为失代偿期,用药应十分谨慎。
内生肌酐清除率分级标准

内生肌酐清除率分级标准是肾脏功能的敏感指标之一,根据其具体分级如下:
首先,正常的内生肌酐清除率值在80到120毫升每分钟。
在这个范围内的值表明肾脏功能良好,能将身体内的毒素以及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保证身体内水分平衡。
其次,轻度降低的内生肌酐清除率在50到70毫升每分钟。
这一数值虽然低于正常范围,但可能由于某些因素导致暂时性下降。
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高血压肾病、不良的生活习惯、过度疲劳等。
这类情况一般不严重,只要及时调整生活习惯,预后良好。
然后,中度降低的内生肌酐清除率在25到50毫升每分钟。
此时肾脏功能已经明显下降,可能是由于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肾小管酸中毒等疾病引起。
这些病症可能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可能发展为肾衰竭、尿毒症。
最后,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25毫升每分钟时,说明肾脏功能严重下降,已经发展为肾衰竭。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等原因引起。
此时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甚至需要透析治疗。
对于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分级标准,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般来说,当内生肌酐清除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肾脏功能正常;当数值降低时,可能是由某些病症引起,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生活饮食习惯,避免不良习惯导致肾脏负担加重。
总的来说,内生肌酐清除率是评估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需要定期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
24h尿肌酐清除率公式

24h尿肌酐清除率公式
【实用版】
目录
1.24h 尿肌酐清除率的定义和意义
2.24h 尿肌酐清除率的计算公式
3.24h 尿肌酐清除率在肾脏病诊断中的应用
4.24h 尿肌酐清除率的正常值范围
5.24h 尿肌酐清除率与尿肌酐、血肌酐的关系
正文
24h 尿肌酐清除率是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
它是肾脏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用于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
特别是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内生肌酐清除率的患者,24h 尿肌酐清除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24h 尿肌酐清除率的计算公式有很多,最常用的是 MDRD 公式、CG 公式和 CKD-EPI 公式。
当然,最准确的是菊粉清除率,但由于菊粉存在价格昂贵和购买困难,所以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前述的公式进行计算。
正常人的24h尿肌酐清除率在100-120mL/min之间,即每分钟能将100-120mL中的血液中的肌酐清除干净。
当肌酐清除率降低一半时,肾小球功能就会丧失,血清肌酐和尿素氮也会升高,这通常意味着肾脏功能已经受到严重损害。
24h 尿肌酐清除率与尿肌酐、血肌酐有着密切的关系。
尿肌酐增高没有具体意义,它只是用来计算滤过功能的一个数值,单独不能评价肾脏功能。
同样,尿肌酐降低也没有意义。
只有将尿肌酐与血肌酐结合起来,才能更准确地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
总之,24h 尿肌酐清除率是评估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通过计算可以
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
临床肌酐清除率与肾小球滤过率计算应用

临床肌酐清除率与肾小球滤过率计算应用以肌酐为代表的小分子代谢物和以白蛋白为代表的蛋白标志物在肾功能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天重点介绍肌酐相关的肾脏滤过功能评价指标:肌酐清除率(CCR)和肾小球滤过率(GFR)。
肌酐与肌酐产出率肌酐(Cr),又名肌酸酐,是肌肉组织中磷酸肌酸的分解产物,参与高能量代谢。
肌酐通常以与个体的肌肉量成比例相当的恒定的速率产生,随血液运输到肾脏经肾小球自由滤过,极少被肾小管重吸收,绝大部分随尿液排出。
肌酐的产生(肌酐产出率)与总肌肉量成正比,相对不受尿量、正常体力活动或饮食的影响。
在肾功能不全的情况下(肾脏滤过功能受损),肌酐在血液中蓄积;在肾功能改善时降低。
血清肌酐水平通常作为肌酐清除率(Ccr)和肾小球滤过率 (GFR) 的良好测量指标,用以间接评价评价肾功能。
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GFR)是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生成原尿的量,用 mL/min 表示。
由于真实 GFR 无法直接测量,临床上通常通过测量某种能够被肾小球完全滤过的物质的浓度(如肌酐)在血浆和尿液中的浓度,间接估算 GFR。
如通过测定外源性滤过标志物的清除率 (mGFR)、根据内源性滤过标志物的血清浓度估算 (eGFR) 或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影像学技术(mGFR’) 进行评估 GFR。
放射性元素标记的肾动态显像技术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已经非常接近肾小球滤过率测量的参考方法。
但是,其需要较为昂贵的 SPECT,且放射剂量和提取肾脏感兴趣区等因素直接影响检测的结果,这些原因导致其不能完全等同于 mGFR。
基于此,我们将其简写为 mGFR’。
外源性滤过标志物主要是菊粉、51Cr-EDTA 和99TC-DTPA 等,内源性滤过标志物包括肌酐和胱抑素 C(Cys C)等。
肾小球滤过率计算由于 GFR 是通过某种标志物的肾脏清除率来代替或通过公式推算得到。
所以,使用不同的标志物,就产生了不同的计算方法。
下面介绍三种基于肌酐的 eGFR 公式①肌酐清除率(CG 公式)[2]肌酐清除率(Ccr)试验是一个较好的肾功能诊断指标,最早于1973 年被首次提出。
内生肌酐清除率偏高的临床意义

内生肌酐清除率偏高的临床意义内生肌酐清除率(endogenous creatinine clearance,ECC)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血浆中的肌酐被肾脏清除的量,是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情况下,ECC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如果内生肌酐清除率偏高,通常意味着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增加,这可能与以下几种情况相关,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首先,内生肌酐清除率偏高可能与饮食因素有关。
饮食中高蛋白质摄入量会增加尿中肌酐的产生,从而提高内生肌酐清除率。
因此,一些高蛋白饮食的个体可能会出现内生肌酐清除率偏高。
短期内饮食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内生肌酐清除率的突然增加,但长期而言,合理的蛋白质摄入量对肾脏功能并无明显的不良影响。
其次,内生肌酐清除率偏高还可能是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增加所致。
肾小球滤过功能代表肾脏排除废物和药物的能力,通常通过内生标记物(如肌酐)清除率来评估。
内生肌酐清除率偏高可能是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增加,如肾小球扩张、高负荷状态(如孕妇或运动员等)、肾脏血流增加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内生肌酐清除率偏高。
这种情况下,虽然肾功能相对正常,但也需进一步观察,因为一些疾病(如糖尿病、肺炎等)可能引起临时的肾功能改变,需要及时干预治疗。
此外,内生肌酐清除率偏高也可能与一些药物的影响有关。
一些药物(如利尿剂、肾上腺皮质激素、袢利尿剂等)可能会促进尿液的生成和排泄,从而导致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增加。
在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时,如果患者正在使用这些药物,应该考虑到药物对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影响。
除此之外,内生肌酐清除率偏高还可能涉及到肾脏疾病的早期或亚临床表现。
一些疾病(如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肾炎等)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肌酐清除率可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
因此,对于内生肌酐清除率偏高的人群,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观察,以及综合其他指标(如尿常规、肾功能、尿蛋白等)来评估肾脏的状况。
总之,内生肌酐清除率偏高意味着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增加,可能与饮食、生理因素、药物影响以及肾脏早期疾病有关。
内生肌酐清除率公式

内生肌酐清除率公式内生肌酐清除率是用来评估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根据肌酐的产生速率和排泄速率来计算的,反映了肾脏对肌酐的清除能力。
肌酐是由肌肉代谢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以非常稳定的速率分解和排泄,所以被用作评估肾脏功能的标准物质。
清除率(ml/min)= (Ucr × V) / Pcr其中,Ucr为尿中肌酐浓度(mg/dl),V为尿量(ml/min),Pcr为血清中肌酐浓度(mg/dl)。
内生肌酐清除率的计算需要采集血液和尿液样本,所以一般需要进行24小时尿量收集。
在收集尿液前,患者需要排尿并将这部分尿液排除,然后从开始时间点开始收集24小时尿液。
在收集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正常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收集完尿液后,需要采集两次的静脉血样本,分别是在24小时尿液收集结束时采集的血液和随后的一个时间点,一般在24小时尿液收集结束后1-2小时。
这两个时间点的血液样本用于测量血清中的肌酐浓度。
测量完尿液和血液中的肌酐浓度后,将结果代入计算公式,即可得到内生肌酐清除率的数值。
内生肌酐清除率是评价肾脏功能的较为准确的指标,它不仅可以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还可以反映肾小管对肌酐的重吸收和排泄能力。
因此,在临床上,内生肌酐清除率被广泛应用于评估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肾小球滤过速率的变化以及用药剂量的调整等方面。
然而,内生肌酐清除率的测量方法较为繁琐,且需要24小时的尿液收集,因此不适用于急诊和病情危重的患者。
此外,健康情况和饮食等也会对内生肌酐清除率的计算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进行临床实验或研究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进行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内生肌酐清除率只是一种评估肾脏功能的指标,不能单独用于诊断肾脏疾病。
在使用内生肌酐清除率进行临床判断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住院观察、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病史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酐清除率有什么临床意义
肌酐试剂酸的一种代谢的产物,肌酸和肌肉量是成正比的,人体的恒定的速度产生和释放肌酐到血液里面,然后通过循环进入肾脏,最后再通过尿液排出血肌酐,包括外源性肌酐和内生性的肌肝,而肌酐清除率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判断肾小球功能是不是正常,在治疗肾病和预防肾病方面,都有着指导意义。
★临床意义
1.判断肾小球功能有无损害及其程度。
在成人内生肌酐清除率低于每分钟80ml以下时则表明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若减至每分钟70~51ml为轻度损害;降至每分钟50~31ml为中度损害;减至每分钟30ml以下,为重度损害;减至每分钟20~10ml为早期肾功能不全,对慢性肾炎患者提示预后不良;减至每分钟10~5ml为晚期肾功能不全;小于每分钟5ml,为终末期肾功能不全。
2.指导临床用药和治疗。
3.肾移植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逐步回升表明移植成功,反之提示有排异反应。
4.健康人随着年龄增长,肾实质体积缩小,内生肌酐清除率可有所降低。
老年人减低可达60毫升/(分钟·1.73平方米)。
5.其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性高血压、剧烈运动及使用某些药物如维生素C、甾族化合物、左旋多巴等情况下出现内生肌酐清除率增高。
★身体影响
外源性肌酐来自摄入的鱼、肉类食物。
肌酐主要是内生肌酐的影响。
由于肌酐分子量小,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可自由通过肾小球,不被肾小管重吸收,在血肌酐无异常增高时亦不为肾小管排泄,所以可用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来代替菊粉清除率(Cin)
表示肾小球滤过率(GFR)。
内生肌酐清除率是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常在做肾功能试验之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