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分离焦虑症治疗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

分离焦虑症治疗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

分离焦虑症治疗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分离焦虑症,也被称为分离性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

患者在离开与其安全感较强的人或地点时会出现极度的焦虑和恐惧。

这种情绪往往会干扰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然而,随着科技和研究的不断进步,分离焦虑症的治疗也在取得新的进展和研究成果。

1. 管理焦虑症的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已被证明对于分离焦虑症患者非常有效。

CBT帮助患者将焦虑感与特定事件或情境联系起来,并通过认知重构和行为练习来改变负面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这种方法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与分离焦虑症相关的触发因素,减轻焦虑症状。

2. 药物治疗的新方向除了认知行为疗法外,药物治疗也是治疗分离焦虑症的常用方法。

传统上,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焦虑障碍,包括分离焦虑症。

然而,随着对分离焦虑症病理机制的深入了解,针对性的药物治疗也开始获得一些突破。

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研究人员正在探索调节γ-氨基丁酸(GABA)神经递质系统的药物作为治疗分离焦虑症的潜在药物。

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焦虑情绪有密切关系。

通过调节GABA系统的活性,研究人员希望能够减轻分离焦虑症患者的症状。

此外,一些研究还探索了调节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药物治疗分离焦虑症的潜力。

这些研究使得我们对于理解分离焦虑症神经生化机制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也为治疗该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3. 虚拟现实疗法的应用虚拟现实(VR)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工具,已经被用于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包括焦虑症。

在治疗分离焦虑症方面,虚拟现实技术也显示出潜力。

虚拟现实疗法利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通过模拟患者恐惧的场景来帮助他们逐渐适应并减少焦虑反应。

这种疗法可以提供安全的情境,使患者能够在现实世界之外练习应对焦虑的技巧,并慢慢建立对焦虑源的免疫力。

4. 辅助疗法的应用除了CBT、药物和虚拟现实疗法外,一些辅助疗法也显示出对于分离焦虑症治疗的潜在作用。

焦虑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焦虑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焦虑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常感到不安、紧张和恐惧。

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在焦虑症的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焦虑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包括中医理论对焦虑症的认识、中药治疗焦虑症的方剂和疗效、针灸疗法在焦虑症治疗中的应用等。

中医理论对焦虑症的认识主要是以情志失调为主要病因。

中医认为,焦虑症的发生与情绪不稳定、气血不和、心脾失调等因素有关。

情绪不稳定是指人的情绪容易波动,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焦虑情绪;气血不和是指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情绪不稳定;心脾失调是指心脾功能失调,导致人的思维敏感、多虑。

基于这些认识,中医药治疗焦虑症的方法主要是调理情绪、调和气血、平衡心脾。

中药治疗焦虑症的方剂主要包括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逍遥散、安神补脑丸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一种常用的治疗焦虑症的方剂,它主要通过调理肝气、疏肝解郁来缓解焦虑症状。

逍遥散是一种具有镇定作用的方剂,它主要通过调和气血、平衡心脾来缓解焦虑症状。

安神补脑丸是一种具有镇静作用的方剂,它主要通过滋养心脾、安抚情绪来缓解焦虑症状。

这些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其作用机制和疗效。

针灸疗法在焦虑症治疗中的应用也得到了一定的关注。

针灸疗法主要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平衡心脾功能,缓解焦虑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内关、太冲等。

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可以显著缓解焦虑症状,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此外,针灸疗法还可以调节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提高患者的抗压能力。

然而,针灸疗法在治疗焦虑症中的作用机制仍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

除了中药和针灸疗法,中医药还可以结合心理疏导、运动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方法来综合治疗焦虑症。

心理疏导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情绪,缓解焦虑症状。

运动疗法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焦虑症状。

这些非药物治疗方法与中医药治疗焦虑症的理念相符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焦虑症的药物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

焦虑症的药物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

焦虑症的药物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感到持续不断的焦虑和紧张。

药物治疗是治疗焦虑症的一种常用方法,本文将探讨焦虑症的药物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焦虑症的病因和症状。

焦虑症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化学因素等。

焦虑症的症状主要包括持续的焦虑、害怕、紧张、心悸、呼吸困难等。

这些症状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药物治疗是治疗焦虑症的首选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

抗焦虑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可以快速缓解焦虑症状,但容易产生依赖性和滥用风险。

SSRI类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等,对焦虑症状的缓解作用较慢,但相对安全,不易产生依赖性。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其中,神经调节剂是一种新型的焦虑症治疗药物。

神经调节剂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来缓解焦虑症状。

目前,已经有一些神经调节剂如普瑞巴林、盐酸加巴喷丁等被广泛应用于焦虑症的治疗中。

这些药物的优势在于对焦虑症状的缓解作用明显,且不易产生依赖性和滥用风险。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焦虑症的药物治疗可以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缓解焦虑症状。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结合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焦虑症状,同时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和行为模式。

尽管药物治疗在焦虑症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有些患者可能对某种药物不敏感或产生不良反应。

其次,长期使用药物可能会导致药物耐受性和依赖性的产生。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此外,药物治疗并不能根治焦虑症,只能缓解症状,因此患者还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丁螺环酮和帕罗西汀合并治疗焦虑症的研究进展

丁螺环酮和帕罗西汀合并治疗焦虑症的研究进展

丁螺环酮和帕罗西汀合并治疗焦虑症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焦虑症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焦虑症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焦虑症的主要药物有苯二氮䓬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抗抑郁药等。

其中,丁螺环酮和帕罗西汀作为抗抑郁药的代表,被广泛应用于焦虑症的治疗。

然而,单一用药往往疗效不佳,因此,合并治疗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丁螺环酮和帕罗西汀合并治疗焦虑症的研究进展。

我们需要了解丁螺环酮和帕罗西汀的作用机制。

丁螺环酮是一种抗抑郁药,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从而提高这两种神经递质在脑内的浓度,发挥抗抑郁作用。

帕罗西汀也是一种抗抑郁药,其主要通过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从而提高脑内5羟色胺的浓度,发挥抗抑郁作用。

还有研究探讨了丁螺环酮和帕罗西汀合并治疗焦虑症的机制。

一项研究发现,丁螺环酮和帕罗西汀合并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焦虑症患者脑内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从而发挥抗焦虑作用。

同时,合并治疗还可以降低患者血小板中的β内啡肽水平,进一步减轻焦虑症状。

然而,丁螺环酮和帕罗西汀合并治疗焦虑症并非没有副作用。

有研究指出,合并治疗可能会增加患者的心血管副作用风险,如血压降低、心率失常等。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对于合并有抑郁症状的焦虑症患者,丁螺环酮和帕罗西汀的合并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一项研究表明,合并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焦虑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为临床治疗焦虑症合并抑郁症状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年来,焦虑症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焦虑症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焦虑症的主要药物有苯二氮䓬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抗抑郁药等。

其中,丁螺环酮和帕罗西汀作为抗抑郁药的代表,被广泛应用于焦虑症的治疗。

然而,单一用药往往疗效不佳,因此,合并治疗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焦虑症的治疗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焦虑症的治疗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焦虑症的治疗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随着医学技术和研究的不断进步,对焦虑症的治疗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将从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来讨论焦虑症的治疗进展。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焦虑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焦虑症的药物包括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

抗焦虑药物主要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平衡来缓解焦虑症状,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抗抑郁药物则主要通过改善患者的情绪来缓解焦虑症状,如SSRI类药物等。

药物治疗通常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不同的患者症状和体质不同,需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焦虑症的治疗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发现和纠正负面思维模式,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来缓解焦虑症状。

暴露疗法通过逐渐暴露患者于引起焦虑的情境,帮助患者建立对焦虑的耐受性。

支持性心理治疗则通过倾听和支持来帮助患者面对焦虑症状。

心理治疗通常需要长期持续进行,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应对策略和心理素养,提高生活质量。

三、未来发展方向虽然焦虑症的治疗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的焦虑症治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展。

首先,个体化治疗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每个患者的症状和表现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精准医学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遗传信息和生理特征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将得到更多的关注。

患者通常是焦虑症治疗的最终受益者,因此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应该被充分考虑。

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协作,提高治疗的参与度和依从性。

另外,融合多学科的治疗模式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焦虑症是一个复杂的疾病,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来进行综合治疗。

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研究与进展

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研究与进展

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研究与进展精神疾病是指一类以异常心理行为和心理状态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社会负担。

长期以来,药物治疗一直是精神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研究与进展。

一、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历史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

最早使用的药物是镇静剂和安眠药,如巴比妥类药物。

然而,这些药物的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如成瘾、耐受性和中毒等。

20世纪60年代,抗精神病药物的发明开创了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新篇章。

抗精神病药物能够减少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主要分类目前,精神疾病药物主要分为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多个类别。

这些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指标,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1. 抗精神病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的主要药物。

常见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来减少幻觉、妄想等症状,但常常伴随着运动副作用的出现。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则主要通过调节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来发挥治疗作用,并降低了运动副作用的风险。

2. 抗抑郁药物抗抑郁药物是用于治疗抑郁症的主要药物。

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三环抗抑郁药物等。

抗抑郁药物能够通过增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浓度来改善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3. 抗焦虑药物抗焦虑药物是用于治疗焦虑症等焦虑症状的药物。

常见的抗焦虑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抗焦虑药物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来减轻或抑制焦虑症状的表现。

三、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和风险尽管精神疾病药物在治疗精神疾病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副作用和风险也不可忽视。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运动障碍、体重增加、性功能障碍等。

焦虑症的药物治疗现状与新进展

焦虑症的药物治疗现状与新进展

焦虑症的药物治疗现状与新进展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表现出过度担忧、紧张不安、恐惧等症状。

药物治疗是焦虑症的一种常见方法,本文将探讨焦虑症药物治疗的现状与新进展。

1. 焦虑症的药物治疗现状焦虑症的药物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焦虑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

1.1 苯二氮䓬类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是治疗焦虑症的传统药物,如地西泮、劳拉西泮等。

这类药物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减轻焦虑症状。

然而,苯二氮䓬类药物容易产生依赖性和戒断症状,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

1.2 SSRISSRI是一类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氟西汀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增加5-羟色胺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从而改善焦虑症状。

SSRI相对于苯二氮䓬类药物具有较少的副作用和滥用潜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焦虑症的治疗。

1.3 SNRISNRI是一类新型的抗抑郁药物,如文拉法辛、帕罗西汀等。

与SSRI类似,SNRI也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来缓解焦虑症状。

相较于SSRI,SNRI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抑制更强,因此在治疗重度焦虑症时更为有效。

2. 焦虑症药物治疗的新进展随着对焦虑症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新的药物治疗策略不断涌现,为焦虑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2.1 皮质酮类受体拮抗剂皮质酮类受体拮抗剂是一类新型的抗焦虑药物,如加巴喷丁。

这类药物通过调节皮质酮类受体的活性,影响焦虑相关的神经递质系统,从而减轻焦虑症状。

与传统的苯二氮䓬类药物相比,皮质酮类受体拮抗剂不会引起依赖性和戒断症状,因此在长期治疗中更为安全。

2.2 睡眠辅助药物睡眠障碍是焦虑症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

因此,一些睡眠辅助药物也被应用于焦虑症的治疗。

如佐匹克隆、三唑仑等药物可以帮助焦虑症患者改善睡眠质量,从而减轻焦虑症状。

2.3 非药物治疗方法除了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方法也逐渐受到关注。

焦虑症的药物治疗进展新型抗焦虑药物的应用与副作用

焦虑症的药物治疗进展新型抗焦虑药物的应用与副作用

焦虑症的药物治疗进展新型抗焦虑药物的应用与副作用焦虑症的药物治疗进展:新型抗焦虑药物的应用与副作用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体验到持续的情绪不安、焦虑和恐惧感。

为了帮助焦虑症患者缓解症状,医学界一直在不断研发新型抗焦虑药物。

本文将就焦虑症的药物治疗进展、新型抗焦虑药物的应用与副作用进行探讨。

一、传统药物治疗焦虑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安定、阿普唑仑等)被广泛用于焦虑症的治疗。

这些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伽玛氨⾁⾁酸(GABA)受体,起到镇静、抗焦虑的作用。

然而,该类药物容易上瘾,且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耐受性和戒断症状,因此被广泛用于短期或紧急治疗。

二、新型抗焦虑药物的应用随着对焦虑症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新型抗焦虑药物被引入临床。

其中一类是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舍曲林和帕罗西汀等。

这些药物通过增加血清素在神经元突触间的浓度,调节神经递质的传递,从而缓解焦虑症状。

另一类是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如文法辛和多奈哌齐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在神经元突触间的再摄取,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从而起到抗焦虑的作用。

此外,一些抗癫痫药物也被用于焦虑症的治疗,如加巴喷丁和丙戊酸钠等。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抑制异常的神经活动,从而减少焦虑症状。

三、新型抗焦虑药物的副作用虽然新型抗焦虑药物在治疗焦虑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它们并非没有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头晕、失眠、口干等。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体重增加、性功能障碍以及心律不齐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新型抗焦虑药物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和应用抗焦虑药物。

这是因为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发育状况与成年人不同,药物对他们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

结论新型抗焦虑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使得焦虑症患者有更多的治疗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 ,对胆碱能受体亲和性和心血管不良反应小于三环类抗抑郁
药 。1991年美国《D rugs》杂志报道帕罗西汀可以治疗抑郁症 ,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 ,该药对 PD、GAD、社交焦虑症 、强迫症 、失
眠症 、经前期综合症 、早泄等其他疾病都有效 [11 ] ,是美国 FDA
批准的第 1个治疗 PD 的 SSR I。国内也进行了很多研究 ,均证
外有学者曾对 367例惊恐发作患者进行 12 周的随机双盲对照
研究 ,帕罗西汀组治愈率为 50. 9% ,氯丙咪嗪组为 36. 7% ,安慰
剂组为 31. 6%。对完成 12周治疗的 176例患者进行 36周的持
续治疗 ,结果 3 组治愈率分别为 84. 6% , 83. 9%和 59. 1%。证
实帕罗西汀短期治疗 PD 的疗效与传统药物氯丙咪嗪相当 ,且
发挥作用更快 ,优于安慰药 [11 ] ,长期治疗 PD 可明显减少发作
次数且可防止复发 。
1. 3 口腔科焦虑症的药物治疗 口腔科焦虑症 (DA ) ,又称口
腔科畏惧症 (DF) ,国外报道少见 ,是指患者对口腔科诊治过程 或其中某些环节怀有不同程度的害怕 。这种精神紧张导致内 源性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12 ] ,从而提高了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使 心肌出现正性变力和正性变时效应 ,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功能 亢进的体征 ,如心率增加 、血压升高 。据统计 ,约 80%的人存在 不同程度的口腔科焦虑症和口腔科恐惧症 。重症口腔科焦虑 症患者占就诊患者的 5% ~25% ,有 5% ~14%的人由于害怕而 回避口腔科治疗 ,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13 ] 。崔 涛等 对 [11 ] 138 例心血管病患者拔牙前的焦虑研究结果表明 ,心血管病患者拔 牙前明显患有焦虑者占 7. 2% ,心血管病患者在拔牙前可给予 适当的药物治疗 ,如口服地西泮片 ,利血平与呋塞米联合应用 , 局麻注射时采用无痛注射法 ,条件具备时使用 WAND局麻注射 仪进行注射 ,这些都可以明显减少疼痛甚至无痛 。对口腔科焦 虑的重症患者可采取对症治疗 。李金源 [12 ]报道 10例成年人行 拔牙手术时 ,在麻醉前后都出现了严重的焦虑恐惧症状 ,如紧 张害怕 、呼吸和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 、说话语调不稳 ,部分患者 出现全身发麻 、肢体抖动 、虚脱等 。此时 ,可采取平卧位吸氧 , 刺激人中穴 ,用 75%乙醇刺激鼻腔 ,肢体抖动不能缓解者给予 苯巴比妥肌内注射 。一般应急处理后症状可基本缓解 ,但患者 不宜进行下一步口腔科治疗 。以上 10例患者均有不良口腔科 经历 。所以应重视口腔科复诊患者的心理问题 ,对符合口腔科 焦虑临床评定指标的或有明显恐惧反应者 ,就诊前 30 m in可给 予地西泮 10 mg口服 ,并采取舒适体位 ,全身自然放松 ,做匀称 深呼吸 ,医务人员也要选择合适的语言 ,耐心解释 ,增强患者的 信任感 ,消除顾虑 ,在医务人员创造的良好就诊氛围中 ,医患双 方互相配合 ,完成整个手术过程 。 1. 4 焦虑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药物治疗 焦虑抑郁障碍共病 系指患者同时有焦虑和抑郁症状 ,若将两组症状分别考虑时均 符合各自相应的诊断标准 。焦虑和抑郁是临床常见症状 。研 究表明 , 30% ~90%的 PD 患者和 30% ~65%的 GAD 患者伴有 抑郁 , 33% ~95%的重度抑郁患者也伴有焦虑 ,共病发生率之 高很难用偶然并存因素解释 [14 ] ,很多学者认为两者具有共同的 发病基础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 ,焦虑和抑郁共病在精神病学 领域亦被广泛关注 。对共病患者 ,卞清涛等 [13 ]给予患者帕罗西 汀 ,用量为 (32 ±10) mg·d21 ,治疗 6 周 ,必要时短期加用苯二 氮 类药物 。结果在入选的 30例患者中 ,进步 2 例 ,显著进步 13例 ,痊愈 15例 。卞清涛等 [13 ]进行了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 的临床初 步 研 究 , 采 用 焦 虑 自 评 量 表 ( SAS) 、抑 郁 自 评 量 表 ( SDS)对 11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测评 ,收集年龄 、病程 、性别 、卒 中次数 、肌力等资料进行 统 计 分 析 , 焦 虑 抑 郁 共 病 发 生 率 为 27. 83% ,常见的焦虑症状有不幸预感 、睡眠障碍 、乏力 、身体疼 痛 、害怕 、多汗 、呼吸困难 、手足颤抖 、头昏 、恶梦 ;抑郁症状有绝 望 、无用感 、性兴趣减退 、无价值感 、生活空虚感 、思考困难 、心 悸 、兴趣丧失 、不安等 。综合焦虑抑郁共病的相关因素 、症状特 点 ,药物治疗选用氟西汀 、文拉法辛 ,这些药物在抗抑郁的同时 亦有抗焦虑作用 。黛力新是由氟哌噻吨和美利曲辛组成的合 剂 ,也可作为一线药物选用 。氟哌噻吨为神经阻滞药 ,阻断突 触后 D1、D2 和突触前 D2 受体 ,小剂量应用时具有抗焦虑和抗
[ 21 ] 邓中平.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 [ J ]. 中国新药 与临床杂志 , 2005, 24 ( 2) : 326 - 329.
焦虑症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冯超英
(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药剂科 ,石家庄 050082)
[摘 要 ] 目前 ,焦虑症患者有不断增多的趋势 。临床通常将焦虑症患者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 。西医多采 用化学药物配合心理治疗 。中医根据辨证治疗原则 ,多给予宁心安神或疏肝理气治疗 。此外 ,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症亦 有一定的疗效 。该文对临床治疗焦虑症的药物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对 GAD 均有效 ,建议将文拉法辛作为治疗 GAD 的一线用药 [8 ] 。
目前 ,美国 FDA 已经批准 GAD 是文拉法辛的适应证 [9 ] 。国内
也有研究显示 ,文拉法辛治疗 GAD 确有疗效 。李 进等 [9 ]将
文拉法辛与传统药物阿普唑仑进行治疗 GAD 的疗效对照 。共
入选患者 50 例 ,随机分为文拉法辛组 26 例和阿普唑仑组 24
[收稿日期 ] 2005206206 [修回日期 ] 2005206228 [作者简介 ] 冯超英 (1958 - ) ,女 ,河北石家庄人 ,副主任药师 ,从 事医院临床药学工作 。电话 : 0311 - 87978504。
二氮 类的新型氮杂螺环癸烷酮抗焦虑药 。其抗焦虑作用机 制与 52羟色胺 (52HT) A1 受体部分激动有关 ,通过与 52HTA1 受 体选择性结合 ,降低焦虑症患者过高的 52HT活动 ,从而达到抗 焦虑效果 。黄永兰等 [4 ]选择病程 > 4 周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总分 > 18分的门诊焦虑症患者 130例 ,观察丁螺环酮 对焦虑症的疗效 。完成临床观察的患者共 118 例 ,其中男 53 例 ,女 65例 ,年龄 16~69岁 ,平均 (36. 3 ±15. 0)岁 ,病程 4周 ~ 20 a,初始剂量 5 mg, tid, 2 周内加到治疗量 ,治疗剂量范围为 15~60 mg·d21 ,平均 (28. 6 ±9. 6) mg·d21 ,结果用药 1周后起 效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患者的症状进一步缓解 , 8 周后痊愈 55例 ,显效 45例 ,有效 18例 ,显效率为 84. 7%。且未产生明显 的镇静作用 ,无成瘾性 ,患者耐受性好 。田 博等 [5 ]选择了 56 例焦虑症患者进行丁螺环酮与地西泮治疗焦虑症的对照研究 , 结果丁螺环酮有较强的抗焦虑作用 ,对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 虑效果均较佳 ,显效率为 78. 6%。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地西泮 , 主要表现为口干 、恶心和失眠 ,但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不大 。 由此可见 ,丁螺环酮与苯二氮 类药抗焦虑作用相当 ,是目前 治疗焦虑症的长期首选西药 。近年来 ,又出现了氮哌酮衍生物 类新型 抗 焦 虑 药 坦 度 螺 酮 。该 药 对 苯 二 氮 卓 /γ氨 基 丁 酸 ( GABA )复合体没有作用 ,而对 52HTA1 受体有高度亲和性 ,激 动 52HTA1 受体 ,抑制 52HT能神经活动而发挥抗焦虑作用 。张 鸿燕等 [6 ]进行了坦度螺酮与丁螺环酮治疗 GAD 的疗效与安全 性比较研究 。共入选患者 236例 ,其中坦度螺酮组 117例 ,丁螺 环酮组 119例 ,通过随机化 、双盲 、双模拟 、多中心 、阳性药平行 对照的研究方法 , 结果显示临床总有效率坦度螺酮组为 73. 15% ,丁螺环酮组为 76. 58%。坦度螺酮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与丁螺环酮组相当 ,分别为 33. 63%和 30. 77%。近年来陆续又 有一些新药应用于临床治疗 GAD。如罗拉西泮和赛乐特等中 枢神经递质抑制药 ;三环类抗抑郁药丙米嗪 、氯米帕明 ;四环类
医药导报 2006年 5月第 25卷第 5期
·447·
中国药物与临床 , 2004, 4 (12) : 943 - 944. [ 16 ] Kearney B , KnightW , Currie G, et a l. Adefovir dip ivoxil safety and
pharmacokinetics in subjects w ith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in healthy subjects[ J ]. J Hepa tol, 2002, ( Supp l 1) : S100. [ 17 ] 朱 玫 ,姚光弼. 恩替卡韦 [ J ]. 肝脏 , 2003, 8 (2) :附 1 - 附 2. [ 18 ] 李 颖. 抗乙肝病毒新药恩替卡韦研究进展 [ J ]. 继续医学教育 , 2004, 18 ( 4) : 48 - 50.
肾上腺素 (NE)能再摄取抑制药 ,并可微弱抑制多巴胺 (DA )再
摄取 。它与
M 胆碱受体 、组胺
H1
受体
、肾上腺素
α 1
、α2
、β受体
几乎无亲和力 ,具有双重抑制作用 。同时可抗焦虑 ,且起效快 、
安全性好 、不良反应小 [7 ] 。 1999 年 , Rotrig回顾了 1975 ~1999
年治疗 GAD的对照研究 ,认为文拉法辛在短期和长期治疗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