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制构成要素【第三部分】
合集下载
第五章税制要素与税制结构

(二) 税制结构的设计
税种的配置问题
税源的选择问题 税率的安排问题——拉弗曲线
主体税种:即指一个国家税制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起主 导作用的税种。主体税种决定一个国家税制结构的性质 和主要功能,它是普遍征收的而不是只起特殊调节作用 的税种;通过主体税种取得的税收收入占国家税收收入 总额最大,税制结构的公平、效率目标也主要通过主体 税种实现,它反映税制结构中的主要矛盾。 主体税种的作用:是确定复合税制结构类型的标志。 辅助税种:是对主体税种起某一方面补充作用的税种, 往往是为达到某一特定情况下国家社会经济财政目的 而起特殊调节作用的税种,反映税制结构中的次要矛 盾。
1、中央税:消费税、关税等(国税征收)
2、地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地
税征收) 3、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增值税等(国税征收)
中央税 地方税 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消费税、关税、车辆购置税 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证券交易 印花税、 营业税、资源税、土地增值书、印花税、城市 维护建设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
2002 2003 2004 2005
60
61.3 59.4 60.4 56.4
17.4
15.2 14.9 15.8 17.9
6.6
7.1 6.9 6.8 6.8
16
16.4 18.8 17 18.9
2006
2007
54.7
51.1
18.8
19.6
6.5
6.4
20
22.9
2008 2009
54.8 56.3
行业差别比例税率
地区差别比例税率 幅度比例税率 多级税率 累进税率 额累 率累 累退税率 额累 率累 全额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 全率累进税率 超率累进税率 全额累退税率 超额累退税率 全率累退税率 超率累退税率
中国税制概述

全额累进税率——是以总量为适用 税基的累进税率。征税对象达到哪个税 级,全额都按哪个税级的税率计算税额。
超额累进税率——是以增量为适用 税基的累进税率。征税对象适用几个税 级,分别按几个税级的税率计算税额, 即先分别用各级税基增量乘以对应的税 率,求出各级税额,然后将各级税额相 加求出总的应纳税额。
10% 5%
5000 10000 30000
50000
第一级 0
第二级 5000×(10%-5%) =250
第三级 10000 ×(20%-10%) +250 =1250
第四级 30000×(30%-20%) +1250 =4250
第五级 50000 ×(35%-30%) +4250 =6750
各级速算扣除数计算公式:
20%
10% 5%
5000 10000
30000
第四级 5000×(30%-5%) + (10000 - 5000) ×(30%- 10%)+(30000 -10000) × (30%-20%) =4250
第五级 5000×(35%-5%) + (10000 - 5000) ×(35%- 10%)+(30000 -10000) × (35%-20%) +(50000 - 50000 收入 30000) ×(35%-30%) =6750
(税基式) (税率式)(税额式)
1、税基(征税对象或计税依据)式减免 这是通过直接缩小计税依据方式实现
的减免税。具体包括: (1)起征点 (2)免征额 (3)项目扣除 (4)跨期结转等
(1)起征点——是征税对象达到一 定数额开始征税的起点。没有达到起征 点的情况下,不征税;达到起点后,征 税对象全额都按适用税率征税。
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PPT 13页)

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一、纳税人 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
税义务的单位的个人。 从法律角度划分,纳税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两种。 纳税人并不一定就是负税人。 税负转嫁,即是指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致的现象,
或是指纳税人将其所缴纳的税款通过各种方式转 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1
27.12.2019
12
27.12.2019
13
27.12.2019
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等
边际税率是指最后一个计税依据所适用的税率。 平均税率是全部应纳税额与收入之间的比率。 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在
累进税制情况下,平均税率随边际税率的提高 而提高,但平均税率低于边际税率;在比例税 制情况下,边际税率就是平均税率。
6
27.12.2019
五、纳税环节
二、征税对象
征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法规定的 征税的目的物,亦称课税客体。
这是一个税种区别于另一个税种的主要标 的,是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
国家为了筹措财政资金和调节经济的需要, 可以根据客观的经济需要选择多种多样的 征税对象。
2
27.12.2019
三、税目
税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项目,它具体地规定一个 税种的征税范围,体现了征税的广度。
(一)比例税率 (二)累进税率 (三)定额税率
4
27.12.2019
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
名义税率即法定税率,也就是税法所规定的税率。 实际税率是税收实际负担率。 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之间,由于存在税前的大量
扣除,经济的通货膨胀等因素,2019
(1)有利于及时稳妥地集中税款; (2)符合纳税人纳税规律,便于征纳; (3)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控制税源。
一、纳税人 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
税义务的单位的个人。 从法律角度划分,纳税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两种。 纳税人并不一定就是负税人。 税负转嫁,即是指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致的现象,
或是指纳税人将其所缴纳的税款通过各种方式转 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1
27.12.2019
12
27.12.2019
13
27.12.2019
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等
边际税率是指最后一个计税依据所适用的税率。 平均税率是全部应纳税额与收入之间的比率。 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在
累进税制情况下,平均税率随边际税率的提高 而提高,但平均税率低于边际税率;在比例税 制情况下,边际税率就是平均税率。
6
27.12.2019
五、纳税环节
二、征税对象
征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法规定的 征税的目的物,亦称课税客体。
这是一个税种区别于另一个税种的主要标 的,是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
国家为了筹措财政资金和调节经济的需要, 可以根据客观的经济需要选择多种多样的 征税对象。
2
27.12.2019
三、税目
税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项目,它具体地规定一个 税种的征税范围,体现了征税的广度。
(一)比例税率 (二)累进税率 (三)定额税率
4
27.12.2019
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
名义税率即法定税率,也就是税法所规定的税率。 实际税率是税收实际负担率。 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之间,由于存在税前的大量
扣除,经济的通货膨胀等因素,2019
(1)有利于及时稳妥地集中税款; (2)符合纳税人纳税规律,便于征纳; (3)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控制税源。
税制构成的基本要素.

只在一个环节征税的称为一次课征制
凡在两个环节征税的称为两次课征制 凡在两个以上的环节征税称为多次课征制 纳税地点:是指税法规定的纳税人缴纳税款的地点。
纳税时间:是税务机关征税和纳税人 纳税的时间范围。具体可分为纳税周期和 五、纳税时间 纳税期限。纳税期限可分两种形式:按期 纳税和按次纳税。
减税和免税。它是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 的鼓励或照顾措施。
六 减 税 免 税
减税免税可分为:
税基式减免:起征点、免征额、项目扣除、跨期结转 税率式减免:重新确定税率、选用其他税率、零税率 税额式减免:全部免征、减半征收、核定减免额
附加也称为地方附加,是 地方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 随同正税一起征收的列入地方 预算外收入的一种款项。
七、附加与加成
加成是指根据税制规定的税率征税以后,再以应纳 税额为依据加征一定成数的税额。 法律责任是指由于违法而应当承担 的法律后果。 违法行为是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 而法律制裁是追究法律责任的必然结果。 是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所采取的惩 罚措施。
第三节税制构成的基本要素本节主要内容1纳税人2征税对象3税率4纳税环节和纳税地点5纳税时间6减税免税7附加与加成8法律责任税收实体法中的各税种由以下要素构成
第四节 税制构成的基本要素
本节主要内容
1、纳税人 2、征税对象 3、税率 4、纳税环节和纳税地点 5、纳税时间 6、减税免税 7、附加与加成 8、法律责任
八 法 律 责 任
是税收强制性特征的具体体现。
一、纳税人
税收实体法中的各税种由以下要素构成:总则、纳 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 纳税地点、减税免税、罚则、附则。 纳税人是指税法所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 位和个人。纳税人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 相关的概念:扣缴义务人 、负税人 。 扣缴义务人:是指按照税法规定负有扣缴义 务的单位和个人。 扣缴义务人不是纳税主体、纳税人才是负税 人。
税制要素与税制结构(优质PPT文档)

10% 2000
500*5% +1500*10%=175
3 2000-5000(含) 15% 5000
500*5% +1500*10%+3000* 15%=625
4 5000-20000(含) 20% 20000 500*5% +1500*10%+3000* 15%+15000*20%=3625
级数
1 2 3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级 距 0-500(含)
500-2000 (含)
2000-5000(含)
税率 应税所 (%) 得额 5% 500
10% 2000
15% 5000
全额累进的计税额
500*5%=25 2000*10%=200 5000*15%=750
4
5000-20000(含) 20% 20000 20000*20%=4000
• 全率累进税率:将作为征税对象的相对率(比率)按照 与之相同等级的税率计算税额
• • 超率累进税率:以征税对象数额的相对率(比率)划分
若干级距,分别规定相应的差别税率。
级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级 税率 应税所 超额累进的计税额
数距
(%) 得额
1 0-500(含)
5% 500
500*5%=25
2 500-2000 (含)
• (1)税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项目。设置方法包括列举 法和概括法。
• (2)计税依据(税基):是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基 数)。一般分为从价征税和从量征税。
• (3)税源:税收收入的来源。
一、税制构成要素
(三)税率
税率,是指应纳税额与计税依据之间 的比例。
1、地位: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1)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 (2)关系到纳税人的负担程度(轻重) (3)是税收 与税收制度的出发点、作用点
中国税制概述

19
(五)纳税期限
纳税期限是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向国家 缴纳税款的时间限度。即纳税人多长时间纳一次 税。纳税期限由税务机关根据税额的多少和纳税 人缴纳税款的便利情况而确定。
报缴税款期限是指纳税期限满后将税款缴纳 入库的时间间隔。即纳税人纳税期满后税款应当 在多长期限内入库。设置这个期限是给纳税人在 纳税期满后,计算税额和办理税款缴纳手续的时 间。
20%
10% 5%
5000 10000 30000
50000
第一级 0
第二级 5000×(10%-5%) =250
第三级 10000 ×(20%-10%) +250 =1250
第四级 30000×(30%-20%) +1250 =4250
第五级 50000 ×(35%-30%) +4250 =6750
1、力役税——纳税人以直接提供无 偿劳动的形式缴纳的税种。
2、 实 物 税 ——纳 税 人 以 实 物形 式 (粮食、布匹、牲畜)缴纳的税种。
3、货币税——纳税人以货币形式 (现金、支票)缴纳的税种
31
(二)按计税依据(税收计算标准)分类
1、从价税——以征税对象的价格或金 额为标准规定税率的税种。
9
税
税
率
率
35% 30%
35% 30%
20%
10% 5%
5000 10000 30000
全额累进税率
20%
10% 5%
50000 收入 5000 10000
30000
50000 收入
超额累进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 的区别
累进程度
全额累进税率
累进程度 高负担重
超额累进税率 累进程度 低负担轻
(五)纳税期限
纳税期限是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向国家 缴纳税款的时间限度。即纳税人多长时间纳一次 税。纳税期限由税务机关根据税额的多少和纳税 人缴纳税款的便利情况而确定。
报缴税款期限是指纳税期限满后将税款缴纳 入库的时间间隔。即纳税人纳税期满后税款应当 在多长期限内入库。设置这个期限是给纳税人在 纳税期满后,计算税额和办理税款缴纳手续的时 间。
20%
10% 5%
5000 10000 30000
50000
第一级 0
第二级 5000×(10%-5%) =250
第三级 10000 ×(20%-10%) +250 =1250
第四级 30000×(30%-20%) +1250 =4250
第五级 50000 ×(35%-30%) +4250 =6750
1、力役税——纳税人以直接提供无 偿劳动的形式缴纳的税种。
2、 实 物 税 ——纳 税 人 以 实 物形 式 (粮食、布匹、牲畜)缴纳的税种。
3、货币税——纳税人以货币形式 (现金、支票)缴纳的税种
31
(二)按计税依据(税收计算标准)分类
1、从价税——以征税对象的价格或金 额为标准规定税率的税种。
9
税
税
率
率
35% 30%
35% 30%
20%
10% 5%
5000 10000 30000
全额累进税率
20%
10% 5%
50000 收入 5000 10000
30000
50000 收入
超额累进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 的区别
累进程度
全额累进税率
累进程度 高负担重
超额累进税率 累进程度 低负担轻
税收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网络等
教学过程课前
准备
备教材、备教法、备板书
教学
实施
第三节税收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一、税收制度的概念
1.概念:税收制度简称“税制”,它是国家以法律或法令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办法的总和,反映国家与纳税人
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国家财政制度的主要内容。
2.内涵
从法律角度而言,税收法律制度
从经济角度而言,税制结构
从政治角度而言,税收体制
二、我国税收制度建立的原则
税
收
制
度
广义税制:税收法规、税收条例、税收征管制度和税收
管理体制
狭义税制:税收法规和税收条例,即税法(核心)。
税收制度基本构成要素

税收制度基本构成要素
1.税种:税收制度中的具体税种,包括所得税、消费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
2.税率:税收制度中对不同税种所征税额的比例或固定额。
3.征税对象:应纳税的主体或单位,包括个人、企业、组织等。
4.税收征收方式:税收的具体征收方式,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的征收。
5.税收征收机关:负责征收和管理税收的政府机关,例如税务局。
6.税收征收程序:税收征收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和程序,包括纳
税申报、税收审核、税款缴纳等。
7.税收优惠政策:为了鼓励特定行业或个人发展而设置的税收
减免或优惠政策。
8.税收监督机制:监督税收征收全过程的机制和措施,确保税
收制度的公正、公平、透明。
9.税收分配机制:税收收入的分配方式和原则,如用于公共事
业建设、社会保障等。
这些构成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税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