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发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达到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发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妨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天台宗发展历程

天台宗发展历程

天台宗发展历程
天台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起源于中国。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初的南朝梁代。

以下是天台宗的发展历程:
1. 初创阶段(公元6世纪初-7世纪初):天台宗由南朝梁代的道安和道炬两位大师所创立。

他们都曾去过梁朝的天台山修行,并将那里的修行方法和教义结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2. 传承弘扬(7世纪中-9世纪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台宗
逐渐发展壮大。

武则天时期,天台宗曾经得到皇帝的支持,进一步增加了影响力。

在此期间,天台宗的教义体系日趋完善,修行方法也日益成熟。

3. 教学争议(9世纪末-11世纪中):由于不同大师对于天台
宗教义的理解存在差异,教学争议逐渐出现。

其中最著名的争论是南北宗派之争,南宗强调抱朴守一,北宗则注重寻根问底。

这场争论最终以北宗胜出,南方的天台宗渐渐式微。

4. 复兴与传播(11世纪末-13世纪中):南宋时期,天台宗得
到了比较稳定的发展。

一些著名的大师如法眼、无学和鲁迅等相继出现,为天台宗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一时期,天台宗的影响力扩大到了日本,并在那里得到了广泛传播。

5. 变革与挑战(13世纪末-现代):元明清时期,天台宗遭遇
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佛教的衰落和其他宗教的兴起都对天台宗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天台宗仍然保持一定的影响力,并在现代得到了一些复兴的迹象。

总的来说,天台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初创阶段逐渐壮大,再到教学争议和复兴传播。

尽管在历史的变革中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天台宗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并在现代继续发展壮大。

浙江省临海市(天台宗)蔡氏家谱(节选):12-第八部分:天台县霞山村大事记

浙江省临海市(天台宗)蔡氏家谱(节选):12-第八部分:天台县霞山村大事记

第八部分:浙江省天台县霞山村大事记霞山村,背靠紫凝(山)、前临溪水(始丰溪),因其山景秀美而得名。

“霞山”这个地名,历史悠久,在天台蔡氏始祖逊之公未迁徙前,历史上早已存在了。

据《天台县志》记载:唐开元十八年(730)诗人孟浩然来天台游览胜景,赋诗题咏。

为纪念和表达这位大诗人留下的《访寒山隐寺过霞山湖上..........》这首诗意,后人才将霞山湖上这片水域称名为“孟湖”,通往明岩、寒岩、寒山的小山岭称名“孟湖岭”。

而涵盖着“孟湖”的大地名“霞山”,在唐朝诗人孟浩然未到达前,人们早就已经习惯地把它叫出名了。

1049年北宋皇祐元年,进士蔡逊之(字仲贤)任处州缙云县令,系是我们闽、浙蔡氏始祖蔡谟公的第廿一世裔孙,闽菊州人。

约于皇祐五年(1053)避寇乱至台(天台),历山水之胜,游寒、明,阅孟湖诸峦峙秀,可为发祥之基。

遂卜居霞山村的‘孟湖’地方,成为“蔡氏..天台..宗.始.祖.”。

1065年北宋治平二年,宅东紫凝山建宝兴寺(《天台县志》称宝兴院),蔡逊之公捐资出田地山塘65亩。

1093年北宋元祐癸酉出生的四世缓公,由祖居霞山的‘孟湖’,移入霞山现今的老村址居住。

四兄弟中,勤、谨、和三人仍世居孟湖。

1160年南宋绍兴三十年,天台蔡氏六世蔡光蚤公生于南宋绍兴壬戌(1142),曾任苏州府尹、刺史,告老还乡后《宗谱》记载他迁黄岩平田。

南宋嘉泰三年(1203)大旱,盗贼蜂起,以正词谕贼时被杀害,享年62岁。

他仰先贤,明人伦,系根怀祖,始创了《天台蔡氏宗谱》。

《天台蔡氏宗谱》至今至少续修过有二十几轮,沿其轨迹可确认的年份:1243南宋淳祐癸卯、1269南宋咸淳己巳、1358元至正戊戌、1520明正德庚辰、1552明嘉靖壬子、1587明万历丁亥、1600明万历庚子、1618 明万历戊午、1642明崇祯壬午、1681清康熙辛酉、1716清康熙丙申、1776 清乾隆丙申、1810清嘉庆庚午、1845清道光乙巳、1877清光绪丁丑、1911 清宣统辛亥、1940民国庚辰、1995共和乙亥等十八轮修谱年头。

天台宗传承简表

天台宗传承简表
16.義通 諦觀
↓--- --- ↓
17.知禮 遵式
↓-------------------↓---------------------↓
18.梵臻 尚贤 本如
↓ ↓ ↓
19.従谏 继忠 處咸
↓ ↓ ↓
20.擇卿 處元 元惠
↓ ↓↓
21.可觀 道淵 了然
↓ ↓ ↓-----↓-----↓来自22.宗印 道深 本空 与咸 智連
↓---↓---↓ ↓
23.法照 觉先 懐坦 慧询
↓ ↓----↓
24.師训 善月 宗曉

25.惠日

26.普智

27.慧林

28.明得

29.真觉

30.傳燈

31.智旭

32.受晟

33.靈明

34.岳洪

35.心珠

36.宗乘

37.一辅

38.乘勋

39.顿永

40.觀儀

41.印鉴

42.定融
天台宗传承简表——顶礼
1.龍树菩萨
2.【鸠摩羅什】
慧文

3.慧思

4.智者

5.章安
↓--- ↓
6.智威 道素
↓ ↓
7.慧威 弘景
↓ ↓------↓
8.玄朗 鉴真 慧真
↓ ↓----↓
9.湛然 一行 乘远
↓ ↓
10.道遂 法照

11.廣修

12.物外

13.元秀

14.清竦

15.義寂

天台宗五时八教--化法四教

天台宗五时八教--化法四教

藏教因果中 ,苦、集为世间因果,道、灭为
出世间因果,世间出世间虽有不同,其为生灭则 一而已矣。
四教分说之 通教
一、立名: 通前藏教、通后别圆 二、对机: 界内利根众生,正为菩萨,旁通二乘 三、观法: 所修观为体空观,谓当体即空,巧含中道,故通教亦名含中 之教。但其所观之空,万事万物当体全空 ,乃是无生空,非藏教 生灭之空。无生即是真空,真空即是妙有,真空妙有不二圆融, 即是唯心识观。故修此教者,多进后之圆,此即通教所修之无生 体空观也。当体非有,彻底全空,不待分析至无而后始能证入空 性也。修此无生空观者,钝根则仅见空理,利根则兼见不空。
密切之关系。
5、由四谛明四教
藏 通 别 圆 生灭四谛 无生四谛 无量四谛 无作四谛 迷真重 迷真轻 迷中重 迷中轻 界内钝根 界内利根 界外钝根 界外利根 事 理 事 理
其义出《涅槃》〈圣行〉 如其云︰“知四圣谛有二种智,
一者中、二者上。中者声闻缘觉智,上者诸佛菩萨智”。
三偏一圆,界内、界外,各一事理,故成四种,前二种业 力构造,后二佛性变造别圆之异在于有无即意
即因果而具足无缺,是为一行一切行。 位圆者:从初地具足诸地功德也。
因圆者:双照二谛自然流入也。
果圆者:妙觉不思议,三德之果不纵不横也。
圆教是纯以圆融原理为基础,即诸法本来恒有,迷误无
别,因果不二,举一全收,真即是俗,俗即是真,烦恼即菩
提,生死即涅槃,色、声、香、味,尘尘中道。三惑一念中 断,三智一念中得。三观唯一心,故无不即空即假即中也。
二、对机: 化界外钝根,独被菩萨,不共二乘人说 三、教理: 别教讲“因缘假名,无量四圣谛理”,是对界外钝根众生 诠无量四谛,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不思议六度(十度) 四、观法: 次第修空、假、中三观 五、断证: 明三谛以断三惑 修空观,断见思惑,证入十住;从空起假,入十行位,断尘沙 惑;然后融会空假观照中谛,经十回向熏伏无明;趣入十地,渐证法 身;至等妙觉,成就佛道。三观次第而修,三谛次第而照,三惑次第 而断,三智次第而得,位位各异,分分不同,进不如圆教之圆融,故 谓之别,盖贬辞也。

天台宗概略(历史简述)

天台宗概略(历史简述)
一大课题。“道由人弘,法待缘显,有道无人,教存而莫悟;有法无缘,虽并世而弗闻。闻
法资乎将来,悟道藉於机至。机至然后理感,时来然后化通矣”。愿有志于天台的弘扬者,
能为“往圣继绝学”,复兴天台,使智者的圣光重辉!本文将从天台宗的起源、传承、思想
等方面略为概述,旨在能起到一个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妥之处,尚请方家斧正!
可穷矣。於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陈废帝光大元年(公元567年)三十岁,智者大师在慧思处学法七年,夜以继日,勤学苦
练。《佛祖统记》说他:“切柏代香,柏尽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没燎之以松。”当他向
慧思辞行时,慧思说:“汝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续高僧传》卷二一《智觊传》。智
觊谨遵师训拜别慧思,与法喜等二十七名僧人到南朝陈国都城金陵(今南京市)弘法,住锡
》、《无量义经》、《观普贤引法经》,历时两旬,即穷三经(义)奥义秘旨。
陈文帝无喜元年(公元560年)二十三岁,遥闻禅师慧文行深名高,禅慧兼具,风德盖世
,所以他昌着战火连绵,时有陨命之险的情形,前往
&127;元州(今湖北钟祥县境)大苏山(现在大别山一脉,名为莫山)顶拜慧思禅师为师。
慧思禅师眼识英才,曰:“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续高僧传》
陈后主至德五年(公元585年),智者大师年四十八岁,奉后主诏,两至金陵,在太和殿
,后主尊智者大师以国师之礼,智者大师为开讲《大智度论》及《仁王般若经》。皇后及皇
太子,也於宫中设千僧斋会,请智者大师授菩萨戒,为其皈依弟子。此时,智者大师对佛教
教义和观行已构成了自己的体系,他经《法华经》为宗要,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涅
业相历历在目的境界,有如下的记载:“我今病者,皆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开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到达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开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阻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天台宗

天台宗

Ⅱ 性具善惡說
智顗說:“只惡性相即善性相,由惡有善,離惡 智顗說: 只惡性相即善性相,由惡有善, 無善。 善與惡本來具足于眾生本性之中。 無善。” 善與惡本來具足于眾生本性之中。 又說“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不染即不生, 又說“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不染即不生, 不淨即不滅。 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 不淨即不滅。” 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是因 為諸法實相非染非淨,即染即淨。惡性、 為諸法實相非染非淨,即染即淨。惡性、善性均 為諸法實相所具足于一心之中。善惡淨染的諸法, 為諸法實相所具足于一心之中。善惡淨染的諸法, 既不是由清淨法性所生,也不是由濁染的識( 既不是由清淨法性所生,也不是由濁染的識(阿 賴耶識)所生,而是本來具足、自然存在的。 賴耶識)所生,而是本來具足、自然存在的。
(3)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是天臺宗修觀行時的觀法。 一念三千是天臺宗修觀行時的觀法。 臺宗修觀行時的觀法 一念:亦稱一念心,指心念活動之最短時刻, 一念:亦稱一念心,指心念活動之最短時刻, 當前現實的妄念; 當前現實的妄念; 三千:一切法,即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善惡、 三千:一切法,即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善惡、性 相差別之總現象。 相差別之總現象。 一念三千:即凡夫一念之中, 一念三千:即凡夫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間諸 法性相。 法性相。蓋天台宗思想即針對介爾一心即具三 千世間之迷悟諸法。 千世間之迷悟諸法。
5.天臺宗主要理論 5.天臺宗主要理論
(1)止观说 止、觀:靜止或止息一切境与妄念稱“止”,真智通達, 靜止或止息一切境与妄念稱“ 一切境与妄念稱 真智通達, 認識諸法,發起正智稱“ 認識諸法,發起正智稱“觀”。 由止成觀,由觀資止,兩者互成為止觀。 由止成觀,由觀資止,兩者互成為止觀。 止屬定,認識諸法皆空;觀屬慧,把握諸法實相,觀照 止屬定,認識諸法皆空;觀屬慧,把握諸法實相, 假有。 假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导入】2014年5月27日,创建于1400多年前的天台宗首次在它的发祥地——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矗立起了“象牙塔”,在庄严的礼仪活动后,浙江佛学院(筹)天台宗佛学院揭牌宣告成立,中国有了首个天台宗高等学府。

天台宗佛学院置于天台县万年禅寺之内。

万年禅寺发端于东晋,始建于唐,号称“佛国明珠”,南宋时曾列入“五山十刹”,兴极一时。

该寺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日僧荣西、道元曾先后来此求师学法,回去后分别创日本“临济宗”和“曹洞宗”。

学院两涧襟带、山阜拱卫,处于山抱水环之中。

院内殿宇宏敞,层楼叠阁,深山古寺,环境清幽。

【创始人】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章安大师)、智威、慧威、玄朗、湛然。

另有以慧文禅师为初祖,或以智顗大师为初祖。

智者大师(公元538年~公元597年)为中国天台宗祖师(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

隋代荆州华容(湖北潜江西南)人,俗姓陈。

字德安。

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

七岁即好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即诵持之。

年十八,投果愿寺法绪出家。

未久,随慧旷学律藏,兼通方等,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诸经,二旬通达其义。

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慧思为示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师遂居止之。

一日,诵法华经药王品,豁然开悟。

既而代慧思开讲筵,更受其付嘱入金陵弘传禅法。

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从而树立新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观之基础。

智顗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发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

他成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始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

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法华宗。

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

十一世纪初,因争论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分为山家和山外两派。

山外不久衰微,今所传者都是山家派。

因隋炀帝授予他智者之号,故世称『智者大师』。

著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义等著作,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以灌顶、智越等最著名。

【教义观点】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天台宗的宗旨是《妙法莲华经》,指南是《大智度论》、《法华玄义》和《法华文句》,扶疏是《大般涅盘经》,观法是《大般若经》。

“天台三大部”:《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法华经》认为人人都具有佛的本性,这是与生俱来的。

如果通过修行,克服各种贪欲,转迷为悟,人人都可以觉悟成佛。

这是大乘佛教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它把小乘佛教所追求的修行到阿罗汉的最高理想提升到成佛的境界。

一念三千,出自佛教天台宗《摩诃止观》卷五上,指的是三千性相都具足于一念之中。

所谓一念,天台宗指的是心足具一念,即称一念。

与作为时间单位的一念不同。

所谓三千,指的是三千性相,与三千世界的三千不同。

:一念三千中的“一念”既不在三千之后,也不在三千之前,“三千”也不在一念之前或一念之后。

如果认为一心而能生三千,便堕于纵过;如果认为三千某一时具于一心,又堕于横过。

一念三千的真正含义是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

谓空假中三谛,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举一即三,全三即一,十法界中,任何事物,其体其相,悉具三谛,如是作观,名三谛圆融观。

智者又说:“实相之体只是一法,佛说种种名,亦名妙有--------实相亦是诸名之异号耳。

”圆教从三谛圆融,旨在突出《法华经》的特殊地位,确立以实相为唯一真实存在的真理观。

智者由"圆融三谛"所得的结果名之为”一实谛“,这一实谛便是唯一真实存在的真理。

他说:“圆教但明一实谛。

《大经》云:实是一谛,方便说三。

今亦例此,实是一谛,方便说。

《法华》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耳。

”无论是一谛,二谛,还是三谛,归根结底都是方便,只有一实谛,才是究竟。

圆融三谛思想产生于止观,同时它又服务于止观。

智者大师的圆融三谛思想把《法华经》这一方便与真实的统一原理,以及对诸法实相的充分肯定。

它对中国伎儒家思想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尤其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引起不少的哄动。

中国传统思想不但重视现实人生,同时也不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圆融三谛思想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天台宗思想才得以弘扬。

“一念三千”的哲学,在天台宗人中通常又被称为“性具”哲学。

智顗止观的要点在“观心”,心是精神实体,等同于法性。

他说:“观念之心,无非法性、实相”。

(《摩诃止观》卷七)因此,心就是性。

性是心之性,心之本体;由外向内观是心,由内向外发为性。

所谓一心具三千世界,也就是性具三千,理具三千,体具三千。

智顗认为,地论师主张诸法依持法性(真心),摄论师主张诸法依持阿赖耶识(妄心),这两种缘起说都不完备,有诸法自生或他生的缺陷。

(见《摩诃止观》卷五)“性具”学说则认为,诸法无所谓依持、缘起,而是自然存在;一切法都具足法性、表现理体,世界之森罗万象本具于一念心之中,一切真心、妄心都统一于“一念无明法性”中。

(同上)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建立的宗派。

它的建立使佛教在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佛教传入之始,便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思想逐渐与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结合,接受加工、改造。

天台宗顺应历史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在它的宗教哲学理论中,有意识地加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思想,在佛教各宗派的中国化运动中捷足先登,起步较早。

性恶学说便是天台宗圆融儒、释的明显例证。

由于智顗把佛教的佛性思想与儒家的人性理论结合运用,大谈人性善、恶本具,并以修习善恶来解释人的各种社会表现,这在本质上已接触到了人性论中性与情的关系问题。

而这一内容后来一直是天台宗重要的教义,唐代湛然、北宋知礼、遵式等也都阐述性恶思想。

遵式认为:“对修研性,意显性常。

善、恶二途,不出十界。

修恶之极,莫若阐提;修善之穷,岂过诸佛?二人论性,善恶俱存。

性善且对阐提,性恶且论诸佛。

”(《摩诃止观义题》,《天竺别集》卷下)智圆则直接把佛性思想改造成儒家的人性论。

他提倡与儒家一致的“复性”学说:“山也水也,君子好之甚矣,大人好之亦甚矣。

好之则同也,所以好之则异乎。

夫君子之好也,俾复其性;小人之好也,务悦其情。

君子知人之性也本善,由七情而汨之,由五常而复之;五常所以制其情也。

由是观山之静似仁,察水之动似知。

故好之,则心不忘于仁与知也”。

(《闲居编·好山水辨》)这里,智圆不仅巧释《论语》,赋予山水以仁义等封建伦理道德属性,而且将性、情之说与君子、小人之别联系到一起。

他所要“复”的“性”,已不是佛性,而是封建宗义意义上的人性。

所谓七情泪人性,五常制七情而复人性,是一种性善情恶说,源于李翱《复性书》的人性观点;这是把性具善恶之说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表述了与当时儒家人性理论完全一致的观点。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由智顗建立“性具”学说到智圆提倡“复性”思想,其间经历了佛学与儒学有关人性问题的两次重大融合。

“性具善恶”说是第一次融合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智顗以佛教如来藏性具染净为理论依据,实质对“性三品”、“性善恶混”说的吸收、加工。

“性善情恶”说是第二次融合的结果,它表现为李翱对天台人性论的吸收、改造以及智圆进而又对李翱“复性”说的调和、迎合。

通过这两次融合,理学家才得以完成传统人性论的最终形态即“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区分。

因此,作为理学核心部分的心性论无疑是佛教与儒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其中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曾起过重要作用。

性具善恶论是天台心性学说的主要内容。

所谓性具,性,指法性,或称真性、自性、本性、理性、体性;具指具有,具足。

性具,就是一切事物既非自生也非他生,而是自性具足,自然存在的;一切事物又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

性具也就是一切事物的真实相状,“性具实相”是性具的根本内容。

天台宗认为,宇宙整体存在于各种有情(四圣、六凡)的一念心中,前已提及的所谓“一念三千”说,也就是此宗的中心理论“性具实相”说。

性具实相说的重心是强调一切现象世界都具有迷悟、善恶,四圣六凡都具迷悟之法,善恶之性,性善,性恶是天然德性,永不丧失,这称为“性具善恶”。

“性具善恶”是“性具实相”的重要方面,或者说是性具说的又一重要内容。

以性具学说为起点,天台宗的圆融哲学,借方便之名,突出地展开了在封建伦常领域与儒家思想的圆融统一工作,以与中国社会特点相适应。

智顗在对《法华经》经题的训释中说:“体字训礼。

礼,法也。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君臣樽节;若无礼者,则非法也。

出世法体,亦复如是”。

(《法华玄义》卷一)他用儒家“礼”的观念来训释“体”字,认为佛教出世法也应有君臣父子的礼法。

智顗又将佛教五戒与儒家五常加以圆融一致,说:“若深识世法,即是佛法。

何以故?束于十善即是五戒,深知五常五行义亦似五戒。

仁慈矜养不害于他,即不杀戒;义让推廉抽己惠彼,是不盗戒;礼制规矩结发成亲,即不邪淫戒;智鉴明利所为秉直中当道理,即不饮酒戒:信契实录诚节不欺,是不妄语戒。

周孔立此五常为世间法药救治人病。

又五行似五戒;不杀防木,不盗防金,不淫防水,不妄语防土,不饮酒防火。

又五经似五戒:《礼》明樽节,此防饮酒;《乐》和心,防淫;《诗》风刺,防杀;《尚书》明义让,防盗;《易》测阴阳,防妄语”。

(《摩诃止观》卷六)可见智顗是以儒家的伦理规范和五行学说来规定佛教教义的,并且认为“深识世法”才能理解佛法。

这样的圆融思想,建立在智顗对儒家学说下述认识基础上:“若周孔经典、治法、礼法、兵法、医法、天文、地理、八卦、五行,世间坟典,孝以治家,忠以治国,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敬上爱下,仁义揖让,安于百姓,霸立社稷。

若失此法,疆者陵弱,天下焦遑,民无聊生,鸟不暇栖,善不暇伏。

若依此法,天下太平,牛马内向。

当知此法乃是爱民治国而称为实”。

(《法华玄义》卷八)这就是说,儒家思想具有治世安民的基本功能,这是佛教所未曾具备的。

智顗的这类圆融思想为天台宗后继者们肯定了下来,并在宋代得到全面展开。

智圆以佛教徒的身分公开主张儒、佛共尊,认为:“夫儒、释者,言异而理贯也”。

(《闲居编·中庸子传》他又特别重视儒家忠孝观念,并指出,他之所以提倡与儒家一致的忠孝仁义思想,是要归结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由忠孝而仁义、三纲五常,由三纲五常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闲居编·周公挞伯禽论》)这样,智圆一方面立性善情恶说,提倡与儒家人性论一致的“复性”思想,另一方面又主张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前者带有《中庸》思想痕迹,后者则重复《大学》的宗旨。

这两者是宋代理学的基本内容。

智圆按照天台宗传统圆融哲学的既定方针,完成了佛教和儒家的圆融统一。

在天台宗强调与儒家思想圆融统一的同时,还进行了对道教的吸收融合。

早在慧思的《立誓愿文》中,就曾表示“先成就五通神仙,然后乃学第六神通”,并“愿诸贤圣佐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籍外丹力修内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