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论文参考文献
自然辩证法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自然辩证法论文参考文献一、自然辩证法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重思晚年恩格斯视域中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兼及《自然辩证法》手稿解读.《教学与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4期.臧峰宇.[2].卢卡奇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合法的偏见”——对《历史与阶级意识》“历史”原则的一种解读.《学术交流》.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12期.张剑锋.[3].《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整体主义意蕴.《教学与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5期.薛勇民.路强.[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研究述评《人文杂志》.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6期.范畅.[8].辩证自然图景的意义建构与人文审视关于“自然辩证法”理论生命力的思考.《广西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李桂花.郝伟.[9].《自然辩证法》的"自然":生态学的自然本体论.《河南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2期.周在娟.孙道进.[10].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从恩格斯关于辩证法的两个基本命题出发.《求实》.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4期.赵江飞.二、自然辩证法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浅析自然辩证法何以成立.作者:吴娟.马克思主义哲学西南政法大学2014(学位年度)[2].李达著作中的自然辩证法思想.作者:段月.科学技术哲学西南交通大学2013(学位年度)[3].19561966年中国自然辩证法发展状况研究——一种基于原始文献的计量分析.作者:王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山东大学2011(学位年度)[4].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合法性.作者:孙彦梅.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州大学2012(学位年度)[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杨海凤.马克思主义哲学曲阜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6].“自然辩证法”辩护.作者:徐驰.科学技术哲学西南大学2012(学位年度)[7].加藤正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作者:高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漳州师范学院2011(学位年度)[8].《自然辩证法杂志》研究.作者:涂毛毛.科学技术哲学上海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9].论辩证法的自然性——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辩护.被引次数:1作者:张作竹.科学技术哲学黑龙江大学2010(学位年度)[10].中国自然辩证发展历程中的争论焦点述评.作者:安塔林夫.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三、自然辩证法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建立自然辩证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自然辩证法新教程》简介.邬焜,2010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辩证法”学术研讨会[2]从"为国服务"角度审视自然辩证法学科形态的转变.舒远招,2010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辩证法”学术研讨会[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与为国服务.张纯成,2010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辩证法”学术研讨会[4]自然辩证法何以安身立命读刘啸霆教授文章的几点认识.傅德本,2010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辩证法”学术研讨会[5]论科学与人文相融视角下的医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张旭平,2010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辩证法”学术研讨会[6]发展自然辩证法,为国服务.黄顺基,2010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辩证法”学术研讨会[7]《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堂教学与研究生的科研素养.王志康,2010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辩证法”学术研讨会[8]论"为国服务"与自然辩证法课程创新.倪钢,2010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辩证法”学术研讨会[9]交通转型与低碳发展:重点、路径与阶段.陆礼,2014第15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10]自然辩证法界"为国服务"的历史必然性与路径探析.刘科,2010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辩证法”学术研讨会。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引言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参考文献的正确使用和引用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提供一份参考文献范文,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范文1. 书籍:书籍:Smith, J. (2020).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Legal Practice*. New York: ABC Publishers.2. 期刊文章:期刊文章:Li, H., & Wang, Y. (2019). The Role of Blockchain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25(3), 123-145.3. 学术会议论文:学术会议论文:Chen, X., & Zhang, L. (2018). Cybersecurity Challeng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Technology.4. 报告:报告: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 (2017). *Glob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port*. Geneva: WIPO.5. 网页:网页:结论以上是一份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包括书籍、期刊文章、学术会议论文、报告和网页。
在使用这些参考文献时,请确保按照适当的引用格式进行引用,并严守学术诚信原则。
合同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合同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是中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内容,需要在论文后加以著录。
以下是收集的合同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和大家一起分享。
[1] 王欣欣. 遗嘱解释规那么的适用问题研究[D]. 内蒙古大学xx[2] 王腊梅.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问题研究[D]. 内蒙古大学 xx[3] 李姗. 占有问题研究[D]. 内蒙古大学 xx[4] 赵世强. 商事格式条款司法实务问题研究[D]. 内蒙古大学xx[5] 萨如拉. 草原保护利用的新模式[D]. 内蒙古大学 xx[6] 阿扎巴雅尔. 中蒙抵押权制度比较研究[D]. 内蒙古大学xx[7] 高斯琪. 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的实证分析[D]. 内蒙古大学xx[8] 柯路娜. 蒙古国侵权责任法的立法与实践问题研究[D]. 内蒙古大学 xx[9] 姚华. 酒店业特许经营与委托管理法律问题研究[D]. 华东政法大学 xx[10] 龚甜甜. 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中承租人的地位与权利保障[D]. 华东政法大学 xx[11] 吴良卫. 论合同解除权[D]. 华东政法大学 xx[12] 陈娟. 草原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研究[D]. 内蒙古大学 xx[13] 高阳. 非法集资的入罪及合法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D]. 华东政法大学 xx[14] 王娟. 继承回复请求权及其行使问题研究[D]. 内蒙古大学 xx[15] 张娜. 我国遗产清偿制度研究[D]. 内蒙古大学 xx[16] 武飒. 虚假离婚诉讼中债权人利益保护问题研究[D]. 内蒙古大学 xx[17] 孙彬. 乌木所有权归属问题研究[D]. 内蒙古大学 xx[18] 罗英飞. 我国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制度的整合[D]. 内蒙古大学 xx[19] 黄斌. 虚拟财产的继承问题研究[D]. 内蒙古大学 xx[20] 樊茹冰. 建立工程施工合同中挂靠关系的司法认定研究[D]. 内蒙古大学 xx[21] 李晓明. 草原集体所有权主体制度研究[D]. 内蒙古大学xx[22] 李瑞菲. 房地产买卖合同中的“跳单”行为研究[D]. 内蒙古大学 xx[23] 陈茜. 建立合同中的“黑白合同”效力认定问题研究[D]. 内蒙古大学 xx[24] 乌仁斯琴. 我国收养关系的假设干理论与实践问题[D]. 内蒙古大学 xx[1] 沈阳. 预期违约规那么解析[D]. 西南政法大学 xx[2] 钱立武. 互文理论指导下的国际贸易合同语篇构造的转换[J]. 韶关学院学报. xx(05)[3] 李晓旸. 互文性广告对消费者承受的影响[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xx[4] 钱立武. 互文--国际贸易合同翻译的新论域[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xx(03)[5] 王海燕,刘迎春. 互文视角下的合同法规翻译[J]. 中国翻译. xx(06)[6] 宋健. 特殊动产一物数卖之法理研究[D]. 华东政法大学xx[7] 钱程洁. 同一商标多份转让合同商标归属认定[D]. 华东政法大学 xx[8] 罗鸣. 无权处分合同效力之再探析[D]. 吉林大学 xx[9] 李妙晴. 互文性分类与翻译[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xx(12)[10] 韩金龙. 广告语篇互文性研究[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xx(01)[11] 陈亚萍. 体裁互文性研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 xx[12] 秦海鹰. 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 外国文学评论. xx(03)[13] 夏家驷,时汶. 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文本解构和重构过程[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xx(01)[14] HEIDI E. HAMILTON. Intratextuality, intertextual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aspatient in Alzheimer's disease[J]. Text -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Discourse . xx (1)[15] 白莹莹. 互文性视角下的自译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xx[16] 钱晓晖. 试论我国无权处分制度[D]. 苏州大学 xx[17] 赵红辉,肖利民. 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的关联[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xx(01)[18] 罗萍. 英汉互文性比照与翻译研究[D]. 华东理工大学 xx[19] 赵元敏. 从互文性角度看两《论语》英译本的比照研究[D]. 太原理工大学 xx[20] 刘静. 英文食品广告词中互文性所蕴含的意境分析[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xx[1]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 张颖. 论可得利益损失的认定[J]. 法制与经济(下旬刊). xx(01)[3] 叶沈翔. 违约损害赔偿制度中可得利益损失赔偿自由裁量标准探究[J]. 上海保险. xx(07)[4] 闫仁河. 论违约可得利益的赔偿规那么[J]. 社会科学家. xx(05)[5] 王丽霞[等着],杨立新主编.合同法判例与学说[M]. 吉林人民出版社, xx[6] 程德钧主编.涉外仲裁与法律[M]. 民大学出版社, 1992[7] 李先波着.国际民商法专题研究[M]. 中国方正出版社, xx[8] 王利明着.合同法研究[M]. 民大学出版社, xx[9] 钟淑健. 可得利益损害赔偿确实立和实现[J]. 山东审判. xx(05)[10] 闫仁河. 论违约可得利益赔偿的依据[J]. 兰州学刊.xx(04)[11] 叶林着.违约责任及其比较研究[M]. 民大学出版社,1997[12] 崔俊贵. 我国合同解除的相关问题探讨[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xx(04)[13] 韩世远,着.合同法总论[M]. 法律出版社, xx[14] 袁素娟,吕士威. 论预期可得利益[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xx(04)[15] 陈寒梅. 违约损失赔偿中的可得利益损失探微[J].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xx(04)[16] 蔡立东. 论合同解除制度的重构[J]. 法制与社会开展. xx(05)[17] 吴行政. 合同法上可得利益赔偿规那么的反思与重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3条适用的实证考察出发[J]. 法商研究. xx(02)。
法学论文参考文献

法学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对法学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法学论文参考文献的材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法学论文参考文献一:[1]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王和雄:《论行政不作为之权利保护》,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3]周佑勇:《行政不作为判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周佑勇《论行政不作为》,载于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从》第2卷1999年版.[5]胡建淼:《行政违法问题探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6]张树义:《行政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7]应松年主编:《当代中国行政法》(上、下),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8]马怀德主编《:司法改革与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9]姜明安主编:《行政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10]马怀德:《行政法制度建构与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1]胡建淼:《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12]翁岳生主编:《行政法学》(上、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13]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适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4]黄竹胜:《行政法解释学建构》,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5]陈光中主编:《审判公正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6]陈光中主编:《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础理论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7]江必新主编:《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行政诉讼法修改问题实务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18]蔡小雪:《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19]甘文:《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之评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20]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人学出版社1989年版. 法学论文参考文献二:[1]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黎宏:《不作为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3]马生安:《行政行为研究—宪政下的行政行为基本理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4]罗豪才主编:《中国司法审查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5]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6]陈新民:《公法学札记》,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7]陆伟明:《服务行政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8]周叶中:《代议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9]袁裕来:《特别代理:民告官手记Ⅷ》,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年版.[10]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1]应松年主编:《外国行政程序法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12]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3]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14]梁津明、郭春明、郭庆珠、魏建新:《行政不作为之行政法律责任探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15]王振宇:《行政诉讼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16]江必新:《中国行政诉讼制度之发展》,金城出版社2001年版.[17]田凯:《行政公诉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18]蔡小雪、甘文:《行政诉讼实务指引》,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年版.[19]杨伟东:《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强度研究—行政审判权纵向范围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0]胡建淼主编:《外国行政法规与案例评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论防卫过当---优秀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可复制黏贴

论防卫过当重庆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学生姓名:***指导教师:陈忠林教授专业学位:法律硕士(法学)重庆大学法学院二O一一年五月Theory of Undue Defense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of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ProfessionByWang XingguangSupervised by Professor Chen Zhonglin Profession: Juris MasterCollege of law of 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ChinaMay, 2011摘要正当防卫是公民实现自卫和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以及他人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是各国刑法中所规定的一种重要的私人救济权利。
但公民在行使该权利时往往会因为夹带个人感情色彩或者迫于当时的紧急情况等而运用不当。
正因如此,各国刑事立法中在规定正当防卫制度的同时也对其规定了必要的限制条件,当公民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该限度时便可能构成防卫过当。
在如何正确掌握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区分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问题上,理论界对该问题的意见纷繁复杂,司法界对此的认定也是莫衷一是。
基于此,本文先以时间为纬线,从防卫过当的历史演进出发,深入分析防卫过当制度存在的根据和其合理性的理论基础,在分析新、旧两部刑法关于该制度的有关规定后提出了防卫过当的概念和特征,并从防卫权的防卫限度入手,浅析了防卫过当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后,着重探讨了防卫过当的前提和限度两个条件,并剖析了防卫过当的主观罪过形式。
最后,本文对防卫过当的定罪问题和量刑问题进行了阐释,希望对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本文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防卫过当概述。
在本部分,笔者在结合逻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历史演进的方法,考察了古今中外刑法典中关于防卫过当的有关规定,揭示了其演变规律,说明了不论在我国还是在外国,防卫过当制度的出现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细腻的日趋完善的过程。
合同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合同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1. Barnett, R. (2017). Contract theory and the limits of contract law. Harvard Law Review, 130(3), 818-874.2. Bellia, P., & Macauley, S. (2016). The law and economics of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Chang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tandard form contract. UCLA Law Review, 63(3), 562-642.3. Epstein, R. A. (2014). Divergent contract rules in the common law: The significance of civil versus common law.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Law Review, 2014(5), 1507-1556.4. Farnsworth, E. A. (2017). Contracts. West Academic.5. Gillette, C. P. (2017). The death of contract and the resurrection of reliance. Columbia Law Review, 117(7), 1665-1722.6. Halbani, I., & Berkowitz, S. (2018). Mediating contract disput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mon law and civil law approaches. Arbitration International, 34(4), 485-504.7. Macneil, I. R. (2018). The new social contract: An inquiry into modern contractual rel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8. Milani, M. (2017). Good faith in contract law: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in Context, 13(2), 207-227.9. Posner, E. A., & Rosenfield, A. M. (2016). Impossibility and related doctrines in contract law: An economic analysis. Yale Law Journal, 126(4), 1092-1166.10. Teubner, G. (2015). Networked corporations and contract law. Modern Law Review, 78(5), 817-840.11. Yeh, C. (2019). Formation and legality of contract. In Research Handbook on the Law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p. 34-53). Edward Elgar Publishing.这些参考文献涉及合同法的不同方面,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供了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识别标准-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本科、研究生学位论文(毕业设计)写作规范法学院教务科2012年12月目录注释、参考文献体例 (1)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11)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其摘要的撰写和印制要求 (16)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20)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生学位论文注释、参考文献体例为进一步规范、统一法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在《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写作要求》、《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其摘要的撰写和印制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规范》的基础上,对法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注释、参考文献体例作如下规定:(一)注释体例一、文中注释一律采用脚注,全文连续注码,样式为:1、2、3等;字体为宋体五号。
二、非直接引用原文时,注释前加“参见”,引用非原始资料时,请注明“转引自”。
三、引用同一文献在首次后样式为“同注 ”,并根据需要标注页码。
四、引用自己的作品时,请直接标出作者姓名。
五、请规范数字用法,其中法条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包括正文)。
六、注释范例:1、著作类: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页。
②佟柔:《中国民法》,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67页。
2、论文类:①苏永钦:《私法自治中的国家强制》,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1期。
3、文集类:①方流芳:《中国法学教育观察》,载苏力、贺卫方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法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0-381页。
”4、译作类: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4页。
5、报纸类:①张志铭:《现代化与中国律师制度的发展》,载《光明日报》,2003年9月23日。
6、古籍类:① [清]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遗书》甲编,第43卷。
②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金陵濂溪书房刊本,卷十一“刑名部·批阅”7、辞书类:①《新英汉法律词典》,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中国法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法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法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行业需求.《学习与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9期.季卫东.[2].由“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看中国法学教育模式变革.《社会科学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朱志峰.[3].也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中国法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1期.顾培东.[4].唤起中国法学的觉醒评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法制博览》.2015年23期.林肖依.[5].全球化进程中“主体中国法学”的秩序建构一种基于中国传统法律文明智慧理性的思考.《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5期.刘顺峰.[6].概念分析与微观论证:中国法学的一个未来面向——接着《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讲.《河北法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5期.黄金兰.周贇.[7]."五个主义"的摒弃与中国法学的未来.《现代法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5期.李步云.[8].中国法学的正当性及其知识谱系——兼论“新道统论”法哲学的理论意义.《甘肃理论学刊》.2014年6期.吕勇.[9].中国法学现代性话语的内质与形态.《河北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4期.叶传星.[10].认识全球化的"问题化"进路——对中国法学"全球化论辩"中理论问题的追究与开放.《河北法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2期.邓正来.二、中国法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我国民事诉讼法学发展之评析——以《中国法学》为研究蓝本.作者:衣娅妹.诉讼法学南京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2].职业化理念下的美国法学教育——兼论对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作者:黄静雅.法学理论西南政法大学2008(学位年度)[3].法律多元及其中国意义.作者:李海彦.法学理论山东大学2012(学位年度)[4].论法治背景下的中国法学本科教育改革.作者:曾婧.法学理论中南民族大学2007(学位年度)[5].法制现代化视野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常晶.法学理论北方工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6].“和谐社会”主题下的法学研究现象之分析:基于布迪厄的“场域”逻辑视角.被引次数:1作者:姚选民.法学理论厦门大学2009(学位年度)[7].吴经熊自然法思想研究.作者:董璘琳.法学理论南京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8].苏力的本土资源理论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罗小庆.法学理论南京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9].杨度立宪思想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吴昊.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西南政法大学2009(学位年度)[10].墨子"兼相爱,交相利"法律观及其现代价值.被引次数:1作者:王金慧.法学理论烟台大学2008(学位年度)三、中国法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国法学的体系和分类.陈春龙,2009首届中国法学名家论坛[2]少年法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定位中国法学急需建立的一门新学科.徐建,2009首届中国法学名家论坛[3]全球化、特定时空与中国法律哲学——关于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讨论. 王勇,2006第二届“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4]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2007年研讨会综述.王佩佩.方斯远,2007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5]说不尽的“现代性”——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夏继森,2006第二届“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6]“新帝国主义”时代的中国法学理论创新.占红沣,2006第二届“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7]摒弃“五个主义”中国法学六十年反思.李步云,2009首届中国法学名家论坛[8]中国法学与中国改革的社会动力.郭道晖,2009首届中国法学名家论坛[9]他山的石头1978年以来中国法学翻译的回顾与分析.刘毅,2008中国改革开放30年暨博士后科学论坛[10]"互联网+"时代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方向基于法科生创新创业的立场.徐姿.李健康,2015第一届全国法学本科生学术论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
[1]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王和雄:《论行政不作为之权利保护》,台湾三民书局
1994年版.
[3]周佑勇:《行政不作为判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4]周佑勇《论行政不作为》,载于罗豪才主编《行政法
论从》第2卷1999年版.
[5]胡建淼:《行政违法问题探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
版.
[6]张树义:《行政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7]应松年主编:《当代中国行政法》(上、下),中国方
正出版社2006年版.
[8]马怀德主编《:司法改革与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姜明安主编:《行政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0]马怀德:《行政法制度建构与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胡建淼:《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2]翁岳生主编:《行政法学》(上、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3]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适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黄竹胜:《行政法解释学建构》,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5]陈光中主编:《审判公正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陈光中主编:《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础理论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江必新主编:《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行政诉讼法修改问题实务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8]蔡小雪:《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19]甘文:《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之评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0]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人学出版社1989年版.
二:
[1]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
[2]黎宏:《不作为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马生安:《行政行为研究宪政下的行政行为基本理
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罗豪才主编:《中国司法审查制度》,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3年版.
[5]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6]陈新民:《公法学札记》,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7]陆伟明:《服务行政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
[8]周叶中:《代议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9]袁裕来:《特别代理:民告官手记Ⅷ》,中国检察出
版社2012年版.
[10]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
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应松年主编:《外国行政程序法汇编》,中国法制出
版社2004年版.
[12]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
版.
[14]梁津明、郭春明、郭庆珠、魏建新:《行政不作为之
行政法律责任探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
[15]王振宇:《行政诉讼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2年版.
[16]江必新:《中国行政诉讼制度之发展》,金城出版社2001年版.
[17]田凯:《行政公诉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
[18]蔡小雪、甘文:《行政诉讼实务指引》,人民法院出
版社2014年版.
[19]杨伟东:《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强度研究行政审判权纵
向范围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胡建淼主编:《外国行政法规与案例评述》,中国法
制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