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3
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同伴关系的概念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1]。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2]。
美国学者哈吐普(hartup,1989)考察了儿童成长过程中与他人形成的人际关系,并将儿童同伴关系分为两种: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3]。
垂直关系是指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权力的父母或教师等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
比如,成人局与主动地位对孩子提出要求,发出指令。
其性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即成人是总控制的,儿童是服从的。
这种功能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儿童的安全和其他方面的保护。
水平关系是指儿童和与他具有相同社会权力的同伴之间的关系。
在儿童游戏的过程中,一个扮演爸爸,一个扮演妈妈;一个做饭,一个工作。
可以商量玩的内容和玩的时间,也可以交换角色。
在这种水平的交往关系中,幼儿技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并且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的不同就在于活动的控制者的不同。
垂直游戏中,成人是“权威”,儿童是“服从”的一方;在水平关系中更倾向于“平等”的关系,儿童有更大的自主权,相比垂直关系,水平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为强烈、持久。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一)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同伴交往为幼儿自我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对照标准。
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儿童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 是从他人评价逐步过渡到自我评价的过程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1]。
同伴即可以提供幼儿有关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
幼儿在于其他儿童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和地位。
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幼儿确定自己相对于同龄伙伴角色和地位,并在平等的环境中认识到领导者与追随者的角色,这样可以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从而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
婴幼儿同伴关系

共同合作逐渐增多 联合游戏 互借玩具、言语交流
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 主动性、协调性
二、影响同伴关系的因素
1.早期亲子经验
早期的亲子关系为儿童以后的交往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儿童对同伴的态度和行为大多数是与其父母交往的翻版
2.个体的特征
儿童的性别、年龄、外貌等这些生理因素会影响儿童是否接 纳和受欢迎的程度 儿童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情感特征也会影响他们在 同伴交往中的接纳度和受欢迎程度
• 最早出现:6个月左右。 • 表现:相互触摸和观望,甚至以哭泣来对
其他婴儿的哭泣作出反应。 • 此后,婴儿之间交往的社会性逐渐加强。 • 12-24个月的孩子开始一起游戏,表现出
初步的相互交往能力。
缪勒和白莱纳 将2岁以内幼儿的同伴交往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物体中心阶段
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非儿童。
被拒绝型
19.4%
被忽视型
一般型 52.9%
同伴交往的类型
受欢迎儿童
积极、乐观的性 情 外表吸引人、爱 卫生
活泼开朗、情绪 愉快 能力强
愿意分享
高水平的合作游 戏 被看做好领导 缺乏攻击性
被拒斥儿童 被忽视儿童
脾气急躁、易冲 动 行为消极、许多 破坏行为、不友 好 极度人的攻击表现 退缩 不主动交往
婴幼儿同伴关 系
一、同伴关系的发生和发展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共同活动中相 互协作的关系。它是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 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一、同伴关系的发生和发展
1.婴幼儿的同伴关系的发展是从最初的、简单的、 零散的到各种复杂的、互惠性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动交往但不善 能力较弱 于交往 自我评价过高 不敢自我表现
学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

动的质量也逐渐提高。儿童认知能力和言语技能
的发展改变着同伴交往的性质。
“
(二)3-6岁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1)无所用心的行为:这是一种无目的的 活动,如在房间里把布娃娃丢过来甩过 去;
(2)袖手旁观的行为:儿童只是站在游戏 场外远远地观望同伴的活动,始终不愿 意加入;
(3)孤独的独自游戏:不与任何人发生关 系的独自游戏;
(二)3-6岁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4)互相平行的游戏:与同伴玩 同样的玩具或游戏,但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交
往; (5)结伙游戏:无组织的共同游戏,有时相
互之间会借玩具或交换玩具; (6)合作游戏:有组织、有规则和有“小组
领袖”的共同活动。
(二)3-6岁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2-3岁儿童孤独或平行
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
学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0-3岁婴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2个月的婴儿能注视同 伴
3-4个月的婴儿能够对 同伴互相触摸和观望
6个月的婴儿同伴之间 6个月以后,真正具有
能彼此微笑和发出“呀 社会性的相互作用才在
呀”的声音
婴儿身上出现
(二)3-6岁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3-4岁儿童大部分是互来自A游戏比较多见
C
相平行的游戏
4-5岁儿童在从事结伙
和合作的游戏方面比
B
较多
D
谢谢聆听
thanks
第一阶段是客体中心阶 段,婴儿同伴交往更多 地集中于玩具或物体,
而不是婴儿本身
第二阶段是简单交往阶 段,婴儿已能对同伴的 行为做出反应,经常企 图去控制同伴的行为
第三阶段是互补性交往 阶段,同伴间的交往趋 于互补,出现了比较复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把儿童间的交往关在了门外?
3、父母的鼓励 • 在学龄前儿童的交往中,父母常充当孩子交往的:
“经纪人”角色。
• 如果父母鼓励同龄孩子间的交往,那么孩子会有更多 的伙伴,并比其他孩子表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 父母的建议和指导对学龄前儿童的交往也具有影响。 • 父母如果对儿童使用的言语是积极的有礼貌的
• 那些常受教师的信任而为教师做某事的儿童,可能在
同伴中显得更有地位。
• 教师的个性 • 研究表明,对幼儿来说,热情、有爱心的老师在促进
幼儿同伴交往方面影响最大。
• 综上所述,教师是影响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重要 因素。因此教师对待孩子的公正与博爱,信任与鼓励,
能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健康发展。
三、游戏活动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
• 从婴儿期起,儿童更爱选择同性别的伙伴在一起玩。
• 威廉.戴门(William damond)等的研究认为儿童对友谊
的理解分三阶段:
• 第一级 友谊是身边的玩伴(约4-7岁)
• 学龄前儿童认为朋友就是“喜欢你的人”,友谊是具
体的,是物质的交换和游戏的玩伴。友谊也是不长久 的,当同伴不愿和他玩儿,不分享,友谊就结束了。
• 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评判 • 经常受教师表扬的孩子,人际关系更好一些;而经常
受批评的孩子,受同伴孤立的可能性较大。
• 教师对行为问题的处理方式 • 对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一味的以批评和孤立、冷落
的方法,会使这样的儿童在同伴中更受排斥和冷落。
• 教师对儿童的信任程度 • 教师对儿童的信任通常表现在言语表情儿童在角色游戏中对角色的分配,是一个需要协商的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可以学会合作与分享,建
立良好同伴关系。
• 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对角色理解正确,扮演顺利的孩 子,能更顺利的进行同伴交往,也更受同伴欢迎。
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特点

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特点
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往的建立:儿童在早期的同伴交往中,主要是基于身体接触、微笑和动作等
表面上的交互。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建立起更复杂的社交关系。
2.情感表达与理解:儿童逐渐发展出更丰富的情感表达,同时也开始理解并回应
他人的情感。
他们通过表情、动作和语言来传达情感,并依据不同的情境来调整自己的情感反应。
3.合作与竞争: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开始出现合作和竞争的行为。
他们可能会为了
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工作,或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展开竞争。
4.友谊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对友谊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选择特
定的朋友并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
友谊对于儿童的支持、鼓励和认同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社会技能的提高: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儿童逐渐提高了自己的社会技能,如分
享、轮流、协商等。
这些技能对于他们在日后的社会生活至关重要。
6.性别角色的认识:儿童在同伴关系中开始意识到性别角色的差异,他们对于男
性和女性在行为、兴趣和角色上的期望逐渐明确。
7.同伴群体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形成自己的同伴群体,他们在群体
中分享共同的兴趣和经验,建立起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分工。
总之,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儿童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促进其全面成长。
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 同伴交往

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同伴交往3岁以上的宝宝应表现出逐渐增强的交往需要,如若不是,除了宝宝的个性以外,父母应从自身找找原因。
如今大多数宝宝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看护人比较多,除了父母之外,还有老人和保姆,几个人围着一个孩子团团转。
孩子在家里备受呵护和宠溺,身边也总是有人陪伴,因此,他们难以产生找同伴游戏的动机。
还有些宝宝只愿意与成人交往,因为成人总能让着他,而与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协商、让步,甚至还要想办法解决冲突。
这样的宝宝一旦到了外面,当他跟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时,他就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怎样去应对。
对于这类宝宝,父母应及早对其进行“心理断乳”,也就是说,家庭不要以宝宝为中心,而应“人人平等”。
当宝宝长到3岁左右,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时,就应给他一个简单的时间表,让他明白,家庭成员有聚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各自工作、游戏的时候,彼此之间不能互相干扰。
宝宝“心理断乳”的及早进行,不仅有助于他们产生同伴交往的动机,而且是促进其独立性发展的“关键策略”。
实践证明,及早进行“心理断乳”,也有助于缩短宝宝刚入幼儿园时产生的“分离焦虑”时间。
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步:客体中心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很“务实”,当他与别的孩子打交道的时候,并不是对自己的同龄伙伴感兴趣,而是看上了他的玩具或其他物体。
10个月之前的婴儿,即使在一起,也只是把对方当作活的玩具和物体看待,交往的方式是互相撕扯,或咿咿呀呀地说话。
第二步:简单相互作用阶段这时的儿童已经能对同伴行为做出反应,但常常试图去控制对方的行为,或者是“模仿秀”。
比如,第一个宝宝因为不小心碰着了自己而大哭起来。
这时,第二个宝宝“同命相怜”、“触景生情”,也跟着哭起来,第一个宝宝看见第二个宝宝跟他哭起来,似乎觉得挺好玩,自己的哭声就更大了。
第三步: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宝宝会走会跑以后,社会交往变得丰富复杂了,模仿行为已经普遍出现,并且有互补或互惠的角色游戏,比如一个逃,一个追;一个藏,一个找。
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

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1.形成初步的亲社会行为:学前儿童逐渐开始展示关心、帮助和分享的行为,他们学会与同伴分享玩具、食物等,并对同伴出现的负面情绪作出反应。
例如,当一位同伴感到伤心或生气时,其他同伴常常会上前安慰、劝说或给予物质上的支持,显示出初步的同情心和友谊。
2.开始出现合作行为:学前儿童逐渐发展出一些合作行为,例如在玩具搬运、团体游戏或共同解决问题时合作与协调的能力。
他们开始懂得等待、分享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愿,这是基础的合作技能。
3.关注同伴评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开始对同伴的评价产生兴趣,并且会受到同伴的评价影响。
他们会表现出希望自己受到同伴认同和肯定的需求,并对同伴的评价产生情感和行为上的反应。
4.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在学前幼儿期,性别角色意识开始形成。
学前儿童开始区分男女,并对父母、教师和同伴学习性别角色行为和价值观。
他们会对同性同伴有较强的亲和力,更愿意与同性同伴玩耍,并且对自己所在的性别群体产生认同感。
案例:小明在幼儿园中与同伴相处时表现比较孤僻,不善于与别人沟通交流,经常自己一个人玩耍。
其他同伴对他的态度多是避之则吉。
干预措施:1.提供支持与指导:幼儿园教师可以主动与小明交流,了解其喜好和兴趣,并与他一起参加兴趣班或团体活动,帮助他发展兴趣爱好和交流能力。
2.提供合适的游戏互动机会:幼儿园可以为幼儿提供各种合作游戏,鼓励小明和同伴一起参与,提高他的合作能力和互动水平。
例如,组建小组进行团体游戏,让小明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
4.提供同伴冲突解决的指导:幼儿园要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氛围,培养小明与同伴之间良好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教育幼儿如何与同伴沟通、尊重他人的观点和解决冲突。
5.家庭与学校的配合:家长和教师要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小明的同伴关系发展。
家长可以鼓励小明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提高他与同伴的相处能力。
教师可以定期与家长沟通小明的近况,共同制定帮助小明改善同伴关系的计划。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12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三、 亲子交往的形式
一般来说, 亲子交往 活动表现为下面三种 活动形式。
(1)家长→儿童 (2)儿童→家长 (3)儿童←→家长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三、 亲子交往的形式
2.父母的受教育水平、 社会经 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 间的关系状况等
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实践练习题
1. 选择某班幼儿作为观察对象, 观察其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及教师的引导情况。 2. 选择某一幼儿作为观察对象, 观察其与父母的亲子互动, 分析其家庭教养方式 和亲子关系。 3. 选择某班幼儿作为观察对象, 分析幼儿同伴交往的情况。
随着儿童的成长, 在婴儿出生的头一年中出现了几 种重要的社会性行为和技能:
(1) 有意地指向同伴, 向同伴微笑、 皱眉以及使用 手势( H a y, 1 9 8 2) 。
(2) 能够仔细观察同, 这标志着婴儿对社会性交 往有着明显的兴趣( E c k e r m a n, 1 9 7 9) 。
(3) 经常以相同的方式对游戏伙伴的行为做出反应 ( Mu e l l e r&B r e n n e r , 1 9 7 7)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目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1. 了解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 的影响因素 2.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影响 因素 3. 了解依恋的三种类型及家长教 养方式的四种类型 4. 把握影响依恋性质的因素及父 子交往的特点与作用 5. 理解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意义 6. 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及影 响因素
亲子关系对今后的同伴关系有预告 和定型的作用, 而更近一些的观点则 认为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社会交往比较复杂,模
仿行为更普遍,有了互补或互惠的角色游戏
(二)幼儿期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3-6岁) 米尔德雷德.帕腾(Mildred parten)研究指 出幼儿的游戏分为以下六种: • 偶然的行为(无所事事) • 旁观者游戏 • 单独的游戏
• 平行游戏
• 联合游戏 • 合作游戏
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三阶段:
1.非社会交往阶段无参与者或旁观者的行为或独自 游戏; 2.平行游戏阶段,共同分享相似玩具但无交流; 3.社会交往阶段,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交往行为,联
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系统的发展。
二、同伴交往的类型
(一)同伴交往类型的测量——现场提名法。 (二)同伴交往的类型 • 受欢迎者(社交明星):13.33%
• 一般型(可接受者): 52.94%
• 被忽视者: 19.41% • 被拒绝者: 14.31
从发展角度看: 4-6岁儿童随年龄增长,受欢迎人数增加,被忽 视和被拒绝人数减少. 从性别角度看: 受欢迎的儿童,女孩居多;被拒绝的儿童,男孩
居多;被忽视的儿童,女孩居多。
幼儿同伴关系类型研究的启示: 教育者要重视儿童交往中被忽视和被拒绝的 儿童,尤其是被拒绝的儿童的引导和教育, 使得他们能回到正常的儿童交往中,这有利
于这些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
三、幼儿同伴关系的发生和发展特点
(一)幼儿早期同伴关系的发展
(二)幼儿期同伴关系的发展
四、促进同伴交往的策略
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请问:
1.同伴关系有多重要?
2.如果只有亲子关系而无同伴关系 对个体个性的发展有影响吗?
一、同伴关系的作用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 (二)同伴交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 (三)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四)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
(一)加强对幼儿同伴关系的研究,为幼儿创设 同伴交往的环境和条件,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 并注意培养其良好的性格以促进幼儿同伴交往 的良好发展。
(二)对被拒绝和被忽视的幼儿,采取适当、有
效的措施,通过讲解、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
幼儿交往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其交往技能,促
使他们做出更多的积极友好的行为。
婴儿期同伴相互作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