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中国而奋斗

合集下载

为新中国而奋斗总结

为新中国而奋斗总结

为新中国而奋斗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的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这一切都离不开无数为新中国而奋斗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奋斗,书写了新中国的发展篇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意味着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无论是那些为国家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人,还是那些为国家科技进步不懈努力的科研人员,都在默默地为新中国的崛起做出了贡献。

他们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创新,不断超越。

为新中国而奋斗,也意味着为国家的和平与安宁献出自己的力量。

我们的军人,为了国家的安全,为了人民的幸福,英勇奋战,无私奉献。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着国家的边疆安全,守护着人民的和平生活。

他们的英勇事迹,让我们铭记在心,激励着我们为了国家的和平稳定而努力奋斗。

为新中国而奋斗,更意味着为国家的文化繁荣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文化传承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创作了无数优秀的文化作品,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的努力,让我们的国家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为新中国而奋斗,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为新中国而奋斗的光荣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心聚力,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70年来,无数为新中国而奋斗的人们,书写了一部又一部感人至深的奋斗史诗。

让我们铭记他们的奋斗,传承他们的精神,继续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书写新时代中国奋斗者的新篇章!。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一、教学目的:通过对解放战争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所做的努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制的形成、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四、教学时间:2学时五、教学内容: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开始出现了美苏主宰世界、东西方冷战对峙的新格局。

美国崛起企图称霸世界全球,苏联在与之对抗的同时又有妥协。

美国在二战后迅速向中国进行经济、军事渗透,意图扶植蒋介石政权,左右中国二战后的发展走向,成为对中国局势发展影响最大的国家。

中国广大人民虽然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努力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但是,受国际、国内环境影响通向新中国的道路仍然崎岖、曲折。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面对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希望通过和平的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社会的改革,逐步向新中国这个目标迈进。

2、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蒋介石对发动大规模内战还有所顾忌,原因如下:第一,抗战胜利后,人民普遍要求和平;第二,沦陷区的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都处于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手重,国民党军队大多退到西南地区,需要时日在共产党之前赶到华北和东北地区;第三,苏美英三国出于不同考虑,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第四,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今非昔比。

蒋介石集团为了给发动内战赢得准备时间,采取了假和平的策略,邀请中共方面到重庆和平谈判。

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为新中国而奋斗的心得体会

为新中国而奋斗的心得体会

为新中国而奋斗的心得体会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展开了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在这条路上,中国人民历经了各种挫折和困难,但他们坚信着自己的方向,秉持着为新中国而奋斗的信念,并最终推动中国走向辉煌。

在我看来,为新中国奋斗的心得体会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热爱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故乡的山川在我心中,她的百姓在我血液里。

”这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徐志摩曾经写下的诗句,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如今,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心中埋着对祖国的深情,将这份热爱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之中,常常以祖国人民的利益为重,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引领,为新中国的建设增添了无限的动力和力量。

二、信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中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人民的幸福与繁荣。

在这个过程中,各行各业的人们,不断地追寻经济发展、国防建设、文化教育等多重目标,同时不断地血脉喷张地实践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了信仰的远大目标,那些艰苦卓绝的努力、那些牢不可破的信念、那些无私奉献的精神,无一不是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展露出来的。

三、坚守奋斗的信念正如一些著名的人物所说:“想要成就一件伟大的事情,需要坚定不移的信念。

”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社会稳定并不像今天这么顺利,总体上来说,国家一直处于不断改革、发展、创新与变革的过程中。

故此,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他们需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在坚守信仰的过程中说服、拼搏,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是在为新中国奋斗奉献。

四、拥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复兴的中国,一定是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和努力下建立起来的。

”如今,中国正处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

这是由国民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进步、文化的繁荣等各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同时也是每一位中国人民心中期望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不断努力,每个人的素质提高与创新,都是祖国建设事业的推动力量。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
• 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 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 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 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 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 求全歼,不使漏网。
第三,准备将指导中心转移到接近南京的苏北淮阴。
当时在担任苏皖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主席的李一氓回忆道:“其实 从中国共产党来讲,是真心愿意和国民党合作建国的。蒋介石公开撕
毁停战协定、发动对解放区的进攻,似乎在我们的预料之内,也似乎
在我们的预料之外。因为在淮阴的时候,我曾经得到华中局一个通知, 说党中央要从延安搬到淮阴来。参加南京工作的同志有事情要开会就 去南京,没有事情又不开会就可以回到淮阴的总部。中共中央的总部 就要建在淮阴,就由我负责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建立中共中央总部。 当时我的设想是砖木结构的平房,地势要高,不会被水淹。我也曾和 少数同志到淮阴城外走过几遍,看了些地势较高的位置。还没有定下
三、军事方面
1、国民党战线过长,兵力分散,固守城市 而共产党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敢于大踏步的前进 和后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2、派性斗争严重,不团结。政令军令不统一 3、因贪污腐败导致意志消退 4、共产党善于在部队搞思想政治教育化敌为友,改 造俘虏兵。国民党军队共有188万人投诚 5、共产党的情报工作做得好
第二、在内部初步商定参加国民政府委员会和经过改组后
的行政院的名单。中共中央致电在重庆的代表团,告诉他 们:“‘国府委员会仍照周在延所提八人,即毛(泽东)、
林(伯渠)、董(必武)、周(恩来)、刘少奇、范明枢、
张闻天为适宜,以便将来指导中心移至外边。第一次会议 少奇可不出席。范明枢能否出外,已去电询问,尚未得复。 如范不就,则提命傅茂公(彭真)。’‘同意周(恩来)、 林(伯渠)、董(必武)、王(若飞)分任行政院副院长、 两部长及不管部。’”[1] [1] 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5页。

为新中国而奋斗总结

为新中国而奋斗总结

为新中国而奋斗总结引言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作为现代中国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为新中国的繁荣和发展而奋斗。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目睹了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

本文将对为新中国而奋斗的意义和具体做法进行总结和探讨。

1. 为新中国而奋斗的意义作为中国人民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奋斗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需要,更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新中国的发展不仅影响着我们当前的生活状况,更关乎我们子孙后代的未来。

因此,我们应该全力以赴,为新中国的繁荣和发展而奋斗。

另外,为新中国而奋斗也是对我们先辈们艰苦奋斗的一种延续和传承。

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中,我们的先辈们为了自己和国家的命运进行了无数次的抗争和奋斗。

他们用生命和汗水铸就了今天的新中国,我们应该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并且继续为之奋斗下去。

2. 为新中国而奋斗的具体做法2.1 爱国情怀作为一个新中国的公民,我们应该培养和弘扬爱国情怀。

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为国家的利益和荣誉而努力奋斗。

爱国情怀不仅表现在言辞上,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我们可以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还可以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2 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新中国而奋斗也意味着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是新中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可以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关注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且积极实施。

通过这些行动,我们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影响。

2.3 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为了更好地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外线作战
陈谢兵团挺进豫陕鄂边区
陈粟率军进攻豫皖苏地区 聂荣臻率军解放石家庄
解放军的 战略进攻
内线作战 林彪、罗荣桓率军解放东北
彭德怀、贺龙率军收复延安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革命史研究会制作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革命史研究会制作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革命史研究会制作
政协会议闭幕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 各区党委、各纵队发出内部指示: “从此,中国即走上 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虽然一切决议尚待实行, 即是实行,离开全国彻底民主化还是很远;但是,只要 各党派在全国合法化,人民有了初步民主自由,民主运 动即可能逐步发展,成为不可抗御的力量,破坏封建专 制主义,推动国家继续走上民主化。”并且指出:“中 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目前已由武装斗争转变到非武 装的群众的与议会的斗争,国内问题由政治方式来解决。 党的全部工作,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1]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社1992年版,第62、63页。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革命史研究会制作
1946年7月20日毛泽东起草《以 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党内 指示,明确指出“我们是能够战胜蒋 介石的。”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革命史研究会制作
民主人士马叙伦说:“我们以为在共产党方
面,战是他根本不愿意的,因为战是他们的损失;
可是应战是他们不能避免而且愿意的,因为不应
中国革命史研究会制作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为新中国建立奋斗的人物的事迹

为新中国建立奋斗的人物的事迹

为新中国建立奋斗的人物的事迹
以下是一些为新中国建立而奋斗的人物的事迹:
1. 毛泽东: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新中国的第一任主席。

他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2. 周恩来: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曾担任过中国国务院总理和外交部部长等职务,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3. 刘少奇: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曾担任过中国国家主席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务,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4. 朱德:朱德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担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务。

5. 邓小平: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他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这些人物都是为新中国建立而奋斗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事迹和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第七章__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__为新中国而奋斗

参考资料
1、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 的方针》(1945年8月13日) 2、《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9月13日) 3、《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宣言》 (1948年1月19日) 4、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 月30日)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9月29日通过)
中国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
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的教育——
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 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正确性。 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 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 才有光明的前途。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战争形势的变化 国民党政权濒临崩溃,战略决战时机已成熟 三大战役(1948.09.12~1949.01.31)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的胜利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 至1949年1月31日,历时142天,共歼敌154万余 人。连同济南等战役,战争第3年的7个月作战, 共歼敌232万人。从战争规模和取得的结果看, 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变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 万,国民党的主力被歼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 基础。
占领总统府
七 钟山风雨起苍黄, 律 百万雄师过大江。 人 虎踞龙盘今胜昔, 民 天翻地覆慨而慷。 解 宜将胜勇追穷寇, 放 不可沽名学霸王。 军 天若有情天亦老, 占 人间正道是沧桑。 领 南 京
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 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随后,人民解放 军各路大军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 举行胜利大进军, 分别以战斗方式或和 平方式, 迅速解决残余敌人,解放广大 国土。 到1949年9月底,除西南和广东、广 西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陆绝大部分地区获 得解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终于被人民赶 出中国大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方面:(1)抗战胜利的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2)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较量。

(3)中国人民革命成功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2.思想教育方面:(1)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明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

3.能力培养方面:通过解析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培养学生从事物共性中挖掘出个性,从普遍性中发现特殊性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中国人民革命成功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2)国民党政府陷入全民的包围并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2.教学难点(1)解析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第三条道路幻灭及原因。

课时分配约用5节课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总的来说,对建设新中国是有利的。

国际上,帝国主义势力被削弱;国内,人民的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人民军队力量发展。

但是,通向新中国的道路仍然是崎岖、曲折的。

国民党统治集团根本目标是回到战前的独裁统治,抗战胜利,中国就面临着内战的危险。

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是蒋介石集团的既定方针。

由于发动内战需要足够的准备,因而蒋介石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表示愿意进行和平谈判。

其目的,一是敷衍媒体,二是诱使中共交出人民军队和政权,三是转嫁责任于中共。

国民党的反共方针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美国曾考虑“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干涉,帮助国民党消灭共产党。

”因担心陷入中国这个泥潭不能自拔而放弃。

转而给予国民党经济、政治、军事上的援助。

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这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但是怎样去实现这个目标呢?中国共产党曾经希望通过和平的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社会的改革,逐步向新中国这个目标迈进。

还在1945年5月中共召开七大时,毛泽东就提出,对蒋介石拟采取“洗脸”政策而不是“杀头”政策。

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口号3、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1945年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央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决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

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共达成五项协议。

4、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中国共产党是决心严格履行政协协议的。

毛泽东:“中国和平民主新阶段,即将从此开始”。

全党应为“巩固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革”,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政协闭幕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从此中国即走上了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练兵、减租、生产是目前解放区三件中心工作”。

国民党政权所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统治的社会基础极及狭隘,这决定了它既不能容忍、也经受不住任何的民主改革。

正因为如此,国民党统治集团从来没有准备去履行政协协议。

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方针是,先接收关内,控制华东、华北。

而后进兵关外,以便独占东北。

国民党扼杀了全国人民关于和平建国的热切愿望,就把自己放到了人民对立面上了。

1946年,中共中央的党内指示:“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大打后,估计六个月内外时间如我军大胜,必可议和;如胜负相当,亦可能议和;如蒋军大胜,则不能议和。

因此,我军必须战胜蒋军的进攻,争取和平前途。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尽管最终未能阻止全面内战的爆发,但是,它使得各界群众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懂得了什么人应当对这场战争承担责任。

这在政治上是一个重大的胜利。

中共代表李维汉回延安时写到:“国共谈判破裂了,但我党满载人心归去。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1、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面性的内战。

同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占领华北解放区重镇张家口,并于当天片面下令于11月12日召开由它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

次年3月,国民党当局期限令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三地代表及工作人员全部撤退。

至此,一切和平谈判之门都被国民党关闭,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全面内战爆发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当时,国民党总兵力为430万人控制着73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包括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多数的铁路交通线。

美国还为它训练和装备了50万人。

而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为127万人,装备等远远比不上国民党。

2、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清醒地估计了国内形势,坚决认定,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一个在美帝国主义指挥之下的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

在这种时候,如果我们表示软弱,表示退让,不敢坚决地起来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就将变成黑暗世界,我们民族的前途就会被断送。

毛泽东又指出:我们能够打败国民党,是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有事和美国的援助,只是临时的因素;而民心的相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3、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指出,在政治上,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在1946年6月至10月,国民党军侵占解放区城市153座;解放军则收复城市48座、歼敌29.8万人。

从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国民党侵占解放区城市87座;解放军则收复和解放城市87座、歼敌41万人。

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改为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从1947年3月至6月,解放军经过4个月的内线作战,努力打退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并在东北、热河、冀东、豫南等地开始局部反攻。

战局的发展,从根本上粉碎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速战速决计划,并使他们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难以逃脱遭遇灭顶之灾的命运。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1947年7月,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430万人下降为373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人下降为150万人。

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由127万人增加为195万人,其中正规军近100万人;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豫西。

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

各个战场上的攻势作战,构成了人民解放军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

2、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部总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

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已经发展到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1、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同时,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毛泽东:“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如果我们能普遍的彻底的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土地法大纲》。

实现“耕者有其田”。

2、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全国土地会议后,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地制度改革(习惯称“土改”)运动的热潮。

中途虽然出现一些做的错误,但被中央采取坚决的措施加以纠正。

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到1948年秋,一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

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1、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职独裁和官吏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民心。

又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迅速失去民心。

1948年8月,法币发行额比1937年抗战爆发前增发470 000倍,物价跃升7 255 862倍。

2、学生运动的高涨针对国民党当局积极从事内战的准备,1945年底,昆明学生发动了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主要口号的一二一运动。

1946年12月30日,爆发抗议美军暴行的运动。

1947年5月20日,爆发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1947年以后,一次又一次地掀起反抗斗争的浪潮。

3、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学生运动是整个人民运动的一部分。

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要促进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

全面内战爆发前夜,1946年6月23日,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去南京请愿被镇压。

1947年间,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先后有120万工人举行罢工。

农村不断掀起反抗国民党的浪潮。

事实表明,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政治上,国民党政府都打了败仗,处于人民的包围中。

1947年5月30日,毛泽东:中国事变的发展,比人们预料的要快些。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中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民主党派,少数成立于大革命时期和十年内战时期,多数成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1948年1月1日)。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1941年3月)。

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1945年12月)。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促”)(1945年12月)。

中国农工民主党(亦称“第三党”)(1947年2月)。

中国政公党(1925年10月)。

九三学社(1946年5月4日)。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1947年11月)。

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抗战胜利以后,民主党派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比较活跃。

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

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同共产党一起,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

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采取了积极的争取和团结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对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