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一)
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杨海澜

≥60%
≥l0%
第三章 七、孕前保健管理
• 按《孕前保健服务工作规范(试行)》要 求开展孕前保健工作,有孕前保健工作制 度、人员职责、工作常规。 • 孕前保健服务的工作人员、设施设备、技 术服务符合《孕前保健服务工作规范(试 行)》的要求。
• 建立孕前保健服务各种工作登记,及时准 确收集、统计、相关信息,定期总结分析 ,提出对孕前保健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
孕前体检
• 1. 评估孕前高危因素: • (1)询问计划妊娠夫妇的健康状况。 • (2)评估既往慢性疾病史、家族史和遗传病史,不宜妊娠者应及时 告之。 • (3)详细了解不良孕产史和前次分娩史,是否为瘢痕子宫。 • (4)生活方式、饮食营养、职业状况及工作环境、运动(劳动)情 况、家庭暴力、人际关系等。 • 2. 体格检查: • (1)全面体格检查,包括心肺听诊; • (2)测量血压、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BMI); • (3)常规妇科检查。
• 3.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 • 择期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首选一代头孢菌素 类药物;若存在感染高危因素如胎膜早破、产前出血等妊 娠并发症或临产后剖宫产可选择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 加甲硝唑或单用头孢西丁。 • (1)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种类选择。 • (2)在胎儿娩出(断脐带)后即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 (3)手术超过三小时加用抗菌药物一次。 •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手术过程和术后4h,若手 术时间≥3h,或失血量≥1500ml,应加用一次抗菌药物。 • (4)术后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时间。 • 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手术当天用药结束后不必再用。若 有感染高危因素者,术后24小时内可再用1~3次,特殊情 况(病程有记录)可延长至72小时。
各章节的条款分布
《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22年版)》

《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22年版)》附件2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22年版)为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卫妇幼发〔2022〕54号)精神,加快建成功能健全、服务完善、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更好地履行妇幼公共卫生职能,不断提高医疗保健服务质量,保证医疗保健服务安全,提高妇幼保健机构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在总结以往妇幼保健机构评审和日常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从妇幼保健院发展方向、辖区业务管理、服务流程、服务质量与安全、社会评价等多角度对妇幼保健院实施考核;充分体现以妇女儿童健康为中心,为妇女儿童提供安全、便捷、优质的妇幼健康服务,保障妇女儿童健康。
本标准共6章66节,设置304条标准与监测指标。
第一章至第五章共60节274条标准,用于对二级妇幼保健院实地评审,并作为妇幼保健院自我评价与改进之用。
第六章共6节30条监测指标,用于对二级妇幼保健院的运行、服务质量与安全指标的监测与追踪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二级妇幼保健院,其他妇幼保健机构可参照使用。
特别说明:在本标准中引用的疾病名称与ICD-10编码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
在本标准中引用的手术名称与ICD-9-CM-3编码采用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第九版临床修订本2022版(刘爱民主编译)。
第一章保证妇幼保健院正确的发展方向一、坚持妇幼卫生方针,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一)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保健和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
(二)是由政府举办、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公共卫生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2016年三甲妇幼保健院评审细则

2016年三甲妇幼保健院评审细则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为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卫妇幼发〔2015〕54号)精神,建立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更好地履行公共卫生职能,不断提高医疗保健服务质量,保证医疗保健服务安全,提高妇幼保健机构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在总结以往妇幼保健机构评审和日常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
为进一步解读评审标准,为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加强行业监管与评审工作提供参考,支持妇幼保健机构开展自我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活动,特制定本细则。
一、本细则适用范围《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适用于三级妇幼保健院,其他妇幼保健机构可参照使用。
本细则共设置6章68节320条标准与监测指标。
第一章至第五章共61节277条566款细则,用于对三级妇幼保健院实地评审,并作为妇幼保健院自我评价与改进之用;在本说明的各章节中带“★”为“核心条款”,共41条。
第六章共7节43条监测指标,用于对三级妇幼保健院的运行、服务质量与安全指标的监测与追踪评价。
二、细则的项目分类(一)基本条款适用于所有三级妇幼保健院。
(二)核心条款为保证妇幼保健院的功能定位正确、医疗保健服务质量与安全,对最基本、最常用、必须做到的标准条款,且若未达到合格以上要求势必影响妇幼公共卫生、医疗保健服务质量与安全的标准,列为“核心条款”,带有★标志。
(三)可选条款主要是指由于区域卫生规划与妇幼保健院功能任务的限制,或是须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审批,不是由妇幼保健院自行决定即可开展的项目。
第一章至第五章各章节的条款分布见表1。
表1 第一章至第五章各章节的条款分布名称节条款核心条款★第一章保证妇幼保健院正确的发展方向316232第二章辖区妇幼健康业务管理质量与持续改进931364第三章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2914237224第四章服务流程管理831434第五章机构管理1257927合计6127756641三、评审结果表达的方式(一)评审结果采用A、B、C、D、E五档表达方式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E-不适用,是指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妇幼保健院功能任务未批准的项目,或同意不设置的项目。
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

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为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卫妇幼发〔2015〕54号)精神,建立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更好地履行公共卫生职能,不断提高医疗保健服务质量,保证医疗保健服务安全,提高妇幼保健机构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在总结以往妇幼保健机构评审和日常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
为进一步解读评审标准,为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加强行业监管与评审工作提供参考,支持妇幼保健机构开展自我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活动,特制定本细则。
一、本细则适用范围《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适用于三级妇幼保健院,其他妇幼保健机构可参照使用。
本细则共设置6章68节320条标准与监测指标。
第一章至第五章共61节277条566款细则,用于对三级妇幼保健院实地评审,并作为妇幼保健院自我评价与改进之用;在本说明的各章节中带“★”为“核心条款”,共41条。
第六章共7节43条监测指标,用于对三级妇幼保健院的运行、服务质量与安全指标的监测与追踪评价。
二、细则的项目分类(一)基本条款适用于所有三级妇幼保健院。
(二)核心条款为保证妇幼保健院的功能定位正确、医疗保健服务质量与安全,对最基本、最常用、必须做到的标准条款,且若未达到合格以上要求势必影响妇幼公共卫生、医疗保健服务质量与安全的标准,列为“核心条款”,带有★标志。
(三)可选条款主要是指由于区域卫生规划与妇幼保健院功能任务的限制,或是须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审批,不是由妇幼保健院自行决定即可开展的项目。
第一章至第五章各章节的条款分布见表1。
表1 第一章至第五章各章节的条款分布三、评审结果表达的方式(一)评审结果采用A、B、C、D、E五档表达方式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E-不适用,是指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妇幼保健院功能任务未批准的项目,或同意不设置的项目。
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一、引言妇幼保健服务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妇女儿童的健康权益和家庭幸福。
在我国,妇幼保健服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提高妇幼保健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我们需要加强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并持续进行改进。
二、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 保障妇女儿童健康:妇幼保健服务直接关系到妇女儿童的健康状况,通过加强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孕产妇和婴儿的死亡风险,提高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
2. 提升服务质量:服务质量安全管理有助于提升妇幼保健服务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妇女儿童及其家庭的保健需求。
3. 促进医院发展:加强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可以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提升医院的品牌形象,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4. 遵守法律法规:妇幼保健服务需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可以确保医院合法合规经营。
三、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现状1. 制度建设: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妇幼保健服务制度,包括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
2. 人员培训:加强妇幼保健服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3. 设施设备:改善妇幼保健服务的设施设备,提供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
4. 质量监控: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对妇幼保健服务进行全面监督和评估,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四、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1. 制度执行不到位:尽管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候制度执行不到位,影响了服务质量。
2.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妇幼保健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影响了服务质量。
3. 设施设备不足:一些地区妇幼保健服务的设施设备不足,不能满足妇女儿童的需求。
4. 质量监控不足:一些妇幼保健服务的质量监控体系不够完善,不能全面评估服务质量。
五、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措施1. 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妇幼保健服务的制度,确保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有效执行。
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

附件2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为落实《国家卫计委关于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规化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卫妇幼发〔2015〕54号)精神,建立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更好地履行公共卫生职能,不断提高医疗保健服务质量,保证医疗保健服务安全,提高妇幼保健机构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在总结以往妇幼保健机构评审和日常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了《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
为进一步解读评审标准,为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加强行业监管与评审工作提供参考,支持妇幼保健机构开展自我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活动提供帮助,特制定本细则。
一、本细则适用围《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适用于二级妇幼保健院,其他妇幼保健机构可参照使用。
本细则共设置6章66节304条标准与监测指标。
第一章至第五章共60节274条543款细则,用于对二级妇幼保健院实地评审,并作为妇幼保健院自我评价与改进之用;在本说明的各章节中带“★”为“核心条款”,共39条。
第六章共6节30条监测指标,用于对二级妇幼保健院的运行、服务质量与安全指标的监测与追踪评价。
二、细则的项目分类(一)基本条款适用于所有二级妇幼保健院。
(二)核心条款为保证妇幼保健院的功能定位正确、医疗保健服务质量与安全,对最基本、最常用、必须做到的标准条款,且若未达到合格以上要求势必影响妇幼公共卫生、医疗保健服务质量与安全的标准,列为“核心条款”,带有★标志。
(三)可选条款主要是指由于区域卫生规划与妇幼保健院功能任务的限制,或是须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审批,不是由妇幼保健院自行决定即可开展的项目。
第一章至第五章各章节的条款分布见表1。
表1 第一章至第五章各章节的条款分布三、评审结果表达的方式(一)评审结果采用A、B、C、D、E五档表达方式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E-不适用,是指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妇幼保健院功能任务未批准的项目,或同意不设置的项目。
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细则条款资料目录模板

1.HFY-YLZD-69-70《患者病情评估制度》P256
2.HFY-YLZD-97-98《病历书写制度》P294
3.《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C2】
1.实施评估的医护人员的法定评估资质证明。
2.《病情评估资质知、课件、签到、现场照片、培训考试、培训总结)
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细则条款资料目录
第三章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四、住院诊疗管理
评审标准
评审要点
支撑材料
3.4.1由具有法定资质的医务人员按照制度、程序与病情评估/诊断的结果为就诊者提供规范的同质化服务。
3.4.1.1
【C】
【C】
由具有法定资质的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病情评估/诊断。
1.有对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与程序,至少包括:患者病情评估的重点范围、评估人及资质、评估标准与内容、时限要求、记录文件格式等。
相关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履行监管职责。
抽查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评估督促整改的措施是否适当、有效。(检查记录表、反馈表、督查记录、督查总结分析等)
2.实施评估的医务人员具备法定资质。
3.有对医务人员进行患者病情评估的相关培训。
【B】
【B】
【B】符合“C”,并
医师、护士对患者病情评估的结果,保持沟通,相互印证,为制订医疗、保健、护理诊疗方案/计划提供依据和支持。
医院提供5份患者病情评估报告,评价对患者诊疗方案制定的支持与参考价值。
【A】
【A】
【A】符合“B”,并
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妇幼保健服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是提高妇幼保健服务水平,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权益的重要手段。
本文从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现状分析、措施及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是指在妇幼保健服务过程中,对服务质量进行系统地规划、组织、监督、控制和持续改进的过程。
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权益:妇幼保健服务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妇女儿童的健康权益。
通过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可以提高妇幼保健服务水平,保障妇女儿童的健康权益。
2.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可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服务过程中的风险和隐患。
3. 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可以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效益。
4. 提升医疗机构竞争力: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可以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增强医疗机构的竞争力。
二、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部分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2. 服务质量监督不到位:部分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服务质量监督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手段。
3. 服务质量改进不力:部分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服务质量改进不力,缺乏持续改进的机制和动力。
4. 服务质量评价不科学:部分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服务质量评价不科学,缺乏客观、公正、权威的评价体系。
三、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措施为了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应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妇幼保健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服务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据法律法规开展医 疗保健技术服务,与功 能任务相适应。
【C】
1.医疗保健技术服务项目符合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中诊疗科目范围要求,与功能任
务相适应。
2.有指定部门负责医疗保健技术管理工作,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有统一的审批、管 理流程。
【B】符合“C;并
1.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知晓医疗保健技术管理要求。
(3)上下班交接班时;
(4)就诊者急剧增加时。
【B】符合“C;并
医务、保健、护理等管理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对各项管理标准与措施的落实情况 有定期检查、分析、反馈,有改进措施。
322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范以及相关标准,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完善的覆盖医疗保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规章制度,并及时更新,切实保证服务质量。
2.有多部门质量管理协调机制。
健质量官理工作,严格 记录,定期分析,及时 反馈,落实整改,并建 立多部门质量官理协 调机制。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对收集的质量与安全信息、风险数据、重大质量缺陷等数据资料,运用 质量管理工具展示管理成效的变化趋势,有季度通报、半年小结、年度总结报告, 并对公开的数据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承担责任。
批准、发布、修订、更新、作废等流程。
【A】符合“B”并
依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的进展,及时更新各类相关质量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规范,并实施更新后的培训与教育(近三年)。
3.222
有医疗保健技术操作 规程及诊疗指南。
【C】
1•有医疗保健各专业技术操作规程和诊疗指南。
2•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医务人员掌握并严格遵循本专业岗位相关规范和指南开 展医疗保健工作。
持续改进方案,承担指导、检查、考核和评价医疗保健质量管理工作,严格记录,定期分析,及时反馈, 落实整改,并建立多部门质量管理协调机制。
3.1.2.1
医疗、保健、护理等管 理职能部门组织实施 全面医疗保健质量管 理与医疗保健安全管 理工作,并落实持续改 进方案,承担指导、检 查、考核和评价医疗保
【C】
3.1.3科主任是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落实质量与安全管理及持续改进相关任务。
【C】
1•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有科主任、护士长与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科室质量与安全 管理小组,有年度工作计划及监测重点。
2•对科室质量与安全进行定期检查,并召开会议,提出改进措施。
【B】符合“C”并
1•各业务科室主任负责关键质量指标,如重返与安全类、特定(单)病种质控指标
2.相关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
【A】符合“B;并
有完整的管理资料,无违法违规开展医疗保健技术服务的记录(用近三年案例)。
3.3.1.2
医学伦理委员会承担 医疗保健技术伦理审 核工作。
【C】
1.医学伦理管理委员会承担医疗保健技术伦理审核工作,重点是三类医疗保健技术 等以及新技术、新项目的审核。
2.有医学伦理审核的回避程序。
员会、质量管理部门、各职能部门、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等)的职责,实行 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管理问责制,有确保有效的沟通机制。
2•院长负责确定与实施全院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总体方案,以及监控指标。(见
3.2.1)
3•有全院质量管理组织架构图,能清楚反映全院质量管理组织结构,体现院长是第
责任人。
【B】符合“C;并
3.2.1有医疗保健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总体方案,涵盖结构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的关键监控指标及考
核办法。有医疗保健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重点时段管理标准与监控措施。
3.2.1.1
有全院医疗保健质量 管理和持续改进总体 方案,涵盖结构质量、 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 的关键监控指标及其 考核办法。
【C】
3.2.5.1
建立医疗保健质量控 制、安全管理信息数据 库,为制订质量官理持 续改进的目标与评价 改进的效果提供依据。
【C】
1•院长负责确定院内医疗保健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信息数据库, 具体项目范围见第
、.
/\^章。
2•院长负责确定主要监测数据,包括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 确定每一项
监测数据的范围、方法和频率。
【B】符合“C;并
相关职能部门对规范、指南的执行情况有督导检查与整改措施。
【A】符合“B”并
根据医学发展和本院实际,对规范和指南及时进行补充完善(近三年)。
3.2.3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与考核,把 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落实到各项
工作中。
3.2.3.1
强化基础理论、基本 知识、基本技能培训 与考核,把严格要求、 严密组织、严谨态度 ” 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伦理委员会、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 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等)工作,确保有效的沟通。
2.委员会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有记录。
【B】符合“C;并
各委员会人员构成合理,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工作, 履行职责活动有记录。
3.1.2医疗、保健、护理等管理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全面医疗保健质量管理与医疗保健安全管理工作,并落实
2•重点部门人员知晓本部门的管理标准与监控措施,至少包括,但不限于:
(1)急诊室;
(2)手术室;
(3)产房/产科;
(4)腔镜室;
(5)重症监护病房(室);
(6)新生儿室/病房;
(7)本院设定的其他重点部门等;
3•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的重点时段管理标准,至少包括,但不限于:
(1)周六、日,节假日;
(2)中午、夜间单独值班时;
3.2.4.2
开展全员防范医疗风 险确保患者安全的相 关知识、技能的教育,质量改进和患者安全活动的重点工作传递到全体职 工。
2•各职能部门有针对共性问题开展全院防范医疗保健风险的相关教育与培训,其中
包括患者安全典型案例教育。
3•各科室主任、护士长依专业特点开展防范医疗风险的相关教育与培训,其中包括
(8)急诊与ICU管理;
(9)高危孕产妇管理;
(10)高危儿管理;
(11)医疗保健护理缺陷与不良事件管理;
(12)服务对象、员工满意度管理。
【B】符合“C”并
确定全院实施患者安全监控指标的频率、范围和方法。
【A】符合“B”并
对方案执行、制度落实、考核结果等内容有分析、总结、反馈及改进措施。
3.2.1.2
1.医疗、保健、护理等管理职能部门根据本院总体目标,制订并实施相应的质量与 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与考核方案。
2.承担履行指导、检查、考核和评价医疗保健质量管理职能,工作有记录。
3.定期分析医疗保健质量评价工作的结果。
【B】符合“C;并
1.职能部门对重点部门、关键环节、重点时段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季度检查与 年度评价,有记录(见3.2.1)。
患者安全典型案例教育。
【B】符合“C;并
对重点部门、关键环节的医务人员的培训率>85%
【A】符合“B;并
院、科级领导接受质量管理培训后,能够将PDCA原理与质量管理工具及方法,
运用到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实践活动中去(用近三年案例)。
3.2.5建立医疗保健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信息数据库,为制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目标与评价改进的效果提 供依据。
有医疗保健质量关键 环节、重点部门、重点 时段的管理标准与监 控措施。
【C】
1.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医疗保健质量关键环节管理标准与监控措施。
(1)危急重症患者识别、急救与转诊管理;
(2)高危孕产妇管理;
(3)高危儿管理:
(4)围手术期管理;
(5)输血与药物管理;
(6)有创诊疗操作管理;
⑺本院设定的其他医疗保健质量关键环节管理等。
院长负责确定监测流程,质量改进和患者安全活动的年度重点工作,并传递到全 体职工。
【A】符合“B;并
院长负责确定各职能部门对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监控管理的责任重点,并提供技 术及其他支持。
3.1.1.2
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 员会及各质量相关委 员会人员构成合理,职 责明确。
【C】
1.院长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统一领导和协调各相关委员会 (根据需要 设置,包括但不限于:医疗保健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
【A】符合“B;并
对评审前三年开展医疗保健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信息数据分析情况,运用质量管 理工具展示成效,有季度通报、半年小结、年度总结报告。
三、医疗保健技术管理
评审标准
评审要点
3.3.1提供与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医疗保健技术服务,符合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行业规范 的要求,符合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要求,符合医学伦理原则,技术应用安全、有效。
3•院长指定部门负责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信息数据集中归口管理, 方便管理人员
调阅使用。
4•院长指定专人负责数据分析,包括与自身、外部、标准进行比较。
【B】符合“C;并
1•对监测数据、安全(不良)事件、差错、事故等信息开展根本原因分析,并利用 分析结果评价改进效果。
2•将内部监测数据验证, 纳入科室/部门负责人岗位职责中, 对数据质量承担责任。3•院长对向外公布的数据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承担责任。
院长负责确定全院医疗保健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总体方案,除有宗旨、目标、方 针外,监控项目至少应包括,但不限于: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其他药品;
(2)合理使用血液和血制品;
(3)围手术期管理与手术分级管理;
(4)各类手术与介入操作及并发症;
(5)麻醉与镇痛管理;
(6)医院感染管理;
(7)住院病历管理;
等。至少包括但不限于:
⑴医疗保健科室应将住院时间超过30天与出院后0至30天内再入院的患者作为大 查房重点,有评价分析记录;
(2)手术科室应将 非计划再次手术”作为手术质量管理 危急值”,实施监测、原因 分析、反馈、整改和控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