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最新概况
延安市概况

延安概况延安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1997年1月撤地设市,下辖13个县区、163个乡镇、3376个村委会。
土地总面积3.7万平方千米,总人口20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5.2万人。
平均海拔1000米,年均无霜期180天,年均气温9.2℃,年均降水量500毫米。
一、历史沿革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夏朝时延安属雍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白狄、晋、魏、秦国所有,秦汉归上郡所辖,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被纳入前秦、后秦、大夏的版图。
隋朝始设延安郡,唐宋后为延州或延安府。
延安一直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地,很早就成为陕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1935年10月至1947年3月,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延安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
二、自然和人文资源延安地下地上资源十分丰富。
土地面积辽阔,人均达27亩,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和设施农业前景广阔。
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10多种,其中石油储量7.5亿吨,煤炭71亿吨,天然气33亿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多万吨。
森林总面积2769.7万亩,木材蓄积量4520万立方米,林草覆盖率42.9%。
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以中华民族圣地黄帝陵、中国革命圣地延安、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驰名中外。
市内现有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350多处,珍藏文物3万多件,历史照片近万张,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延安民间文化积淀深厚,社火、灯会、转九曲等民间文艺活动和信天游、农民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
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近年来,我市坚持实施“开放带动、城市带动、产业支撑”的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了较快发展。
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2.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9%;财政总收入37.29亿元,增长35.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12亿元,增长49.5%;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延安市经济分析报告

延安市经济分析报告延安市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该市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根据地区域,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意义。
随着开放的进程,延安市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延安市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以及苹果、葡萄等水果。
农业产值在整体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延安市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
随着经济发展,延安市的工业也在快速增长。
该市的主要工业包括冶金工业、化工工业、建材工业等。
其中,冶金工业是延安市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产值在整体工业中占比较大。
建材工业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延安市的煤资源丰富,为建材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此外,延安市还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也成为延安市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延安市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延安革命纪念馆、华山景区等。
游客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了解延安市的革命历史,增加对延安市的了解和认识。
近年来,延安市积极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积极引进外资、开展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和升级。
特别是延安市紧紧围绕打造“煤电铁新能源三线一网五带多极核心发展区”的目标,加大对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同时,延安市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值。
在延安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例如,农业发展不平衡,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工业结构还不够合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占比仍然较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延安市将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绿色发展,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产业链水平。
总之,延安市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城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通过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和推动产业升级,延安市的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同时,延安市还将继续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
延安简介 (2)

延安简介延安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介于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
北接榆林市,南连咸阳、铜川、渭南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吕梁地区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地区为邻,全市总面积37037平方公里,共辖1区12县、196个乡镇、3426个行政村,总人口193.88万,其中农业人口154.1万,人口密度52/平方公里。
属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无霜期170天,年均气温7.7℃—10.6℃,年均日照数2300—2700小时,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
延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轩辕黄帝的陵寝就安卧在延安境内的桥山之巅,被炎黄子孙尊称为“人文初祖”。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延安以其“边陲之郡”、“五路襟喉”的特殊战略地位,使吴起、蒙恬、范仲淹、沈括等许多中国古代名将在此大展文韬武略,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悲壮史剧。
二十世纪上半叶,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创立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长途征战的落脚点。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十三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特别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
1982年延安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1996年1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延安地区,设立地级延安市。
人延安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全市土地总面积5556万亩,人均29亩,且土层深厚、适生作物众多、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在广袤黄土的深处,蕴藏了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
延安市地质报告修编

延安市地质报告修编摘要:一、引言二、延安市地质概况三、延安市地质报告修编的必要性四、修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五、修编报告的主要内容六、报告的应用与意义七、结论正文:一、引言延安市位于我国陕西省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处,地质条件复杂。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延安市地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质资源,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对延安市地质报告进行了修编。
二、延安市地质概况延安市地质报告修编项目涉及区域广泛,包括延安市辖区内的各县、区。
地质构造上,延安市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交汇处,境内主要有延安坳陷、子长坳陷、延川坳陷等几个构造单元。
地貌上,延安市可分为黄土高原、丘陵和河谷平原三大地貌类型。
三、延安市地质报告修编的必要性随着延安市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等。
这些地质问题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延安市地质环境变化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有必要对延安市地质报告进行修编。
四、修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在修编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关键技术问题:1.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通过野外调查、遥感解译、室内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延安市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危害程度等,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2.地质环境监测与预测:建立了延安市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对重点监测区域进行定期观测,为地质环境预测提供了数据支持。
3.水资源评价与保护:对延安市水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建议。
五、修编报告的主要内容修编后的延安市地质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质构造与地貌特征:详细阐述了延安市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及分布特征。
2.地质灾害及防治:分析了延安市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危害程度,提出了防治措施和建议。
3.水资源评价与保护:对延安市水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建议。
延安市地理环境

延安市地理环境
延安市位于陕西省中部,是中国革命圣地之一,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起伏
较大,主要为丘陵和沟壑地貌。
延安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暖秋凉,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该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延安市地处黄河流域,水资源较为丰富,有利于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
山地面积较大,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良好,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自然地理
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多变。
境内山地、丘陵、盆地分布广泛,主要有秦岭山脉、渭河、洛河等地理要素。
延安市气候温和,雨
量适中,适宜农业生产。
地处黄河流域,水资源充足,有利于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
延安市的自然环境独特,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独特的地理地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旅游。
生态保护
延安市一直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推进森林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加强土地
的合理利用,防止水土流失。
在城市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的规划和保护,推行绿色出行,倡导低碳生活。
延安市通过各项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优质、宜居的生活环境。
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

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延安市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之一,也是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延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多年来的变革与发展,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一、经济发展概况延安市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并逐渐发展成为多元化、现代化的综合性经济体系。
延安市是黄土高原区域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同时也发展了养殖业、果业、中草药产业等。
农业生产逐渐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延安市也积极发展工业经济,形成了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多个产业门类。
延安市自建成原子能研究所以来,逐渐发展成为重点支持的高科技产业基地,形成了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集群。
同时,延安市也重点发展了旅游业,致力于打造红色旅游的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红色文化遗址和革命纪念馆。
二、开放以来的发展自开放以来,延安市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特别是在农村方面,延安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实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推动土地流转,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延安市也鼓励农民合作社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在城市建设方面,延安市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城市交通、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提高了城市的生活质量。
延安市还积极吸引外来投资,引进了一批知名企业和项目,推动了工业发展和经济的多元化。
同时还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教育水平和人文素质。
三、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延安市在农业发展上注重科技创新与现代化,倡导绿色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通过引进优良的种苗、养殖技术,改良传统农作物品种,延安市农民实现了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延安市还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规范农田水利,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延安市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延安市积极发展农村旅游,通过建设乡村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消费,增加农民收入。
延安市还推广农村电商,帮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提高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
延安市环境条件

延安市环境条件
气候
延安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气温适中,平均
气温约为25摄氏度,最高气温可达30摄氏度。
冬季寒冷,平均气
温约为0摄氏度,最低气温可接近零下10摄氏度。
春秋季节相对
较短,气温宜人,适合户外活动。
地理
延安市地势起伏,境内山地、丘陵、平原交错。
主要河流有黄河、渭河等,为该地区的重要水资源供应来源。
境内还有一些自然
景观,如华山、搭金山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植被
延安市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
山地和丘陵地区主要覆盖着灌木、草本和落叶树,如槐树、杨树、榆树等。
平原地区主要种植粮食作
物和果树,如小麦、玉米、苹果等。
延安市还致力于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积极推动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工作。
环境保护
延安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当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法规,严格监管工业企业和农村污染源。
延安市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同时,开展了垃圾分类和废品回收等环保活动,提高了城市环境的整体质量。
总结
延安市作为中国陕西省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该市的气候宜人,地理多样,植被丰富。
同时,延安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致力于建设绿色环保的城市。
当今延安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当今延安发展现状分析报告引言延安作为陕西省的重要城市,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优越的区位条件。
近年来,延安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报告将对当今延安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发展延安的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
2018年,延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
主要经济指标表明,延安市的经济增长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区位优势的促进。
延安的优势产业主要包括能源、旅游和农业。
能源产业以煤炭为主,延安的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为该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旅游业也是延安的重要支柱产业,地处陕北的延安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此外,延安的农业发展也值得关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二、社会发展延安在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教育、医疗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教育方面,延安的学校数量和师资力量都有较大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
医疗资源也得到了加强,各级医院设施完善,医疗技术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
此外,延安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居民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待遇。
三、文化发展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文化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延安加大了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建设了一批红色教育基地和革命研究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此外,延安在艺术、体育和娱乐等文化活动上也取得了进步,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节目和活动,提升了延安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发展机遇与挑战虽然延安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延安的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
虽然延安的能源、旅游和农业等产业发展较好,但过度依赖传统产业可能会给延安带来一定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状况
延安市位于陕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介于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
北接榆林市,南连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市、吕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市为邻。
全市总面积37037平方公里,共辖1区12县,市府驻宝塔区,196个乡镇,3426个行政村,总人口193.88万,其中农业人口154.1万,人口密度52/平方公里。
属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无霜期170天,年均气温7.7℃—10.6℃,年均日照数2300—2700小时,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
历史沿革
延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轩辕黄帝的陵寝就安卧在延安境内的桥山之巅,被炎黄子孙尊称为“人文初祖”。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延安以其“边陲之郡”、“五路襟喉”的特殊战略地位,吴起、蒙恬、范仲淹、沈括等许多中国古代名将在此大展文韬武略,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悲壮史剧。
二十世纪上半叶,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创立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长途征战的落脚点。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十三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特别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
1982年延安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1996年1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延安地区,设立地级延安市。
人文自然资源
延安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全市土地总面积5556万亩,人均29亩,且土层深厚、适生作物众多、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在广袤黄土的深处,蕴藏了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
已探明石油储量4.3
亿吨,煤炭储量71亿吨,天然气33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万吨,为延安工业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历史的潮汐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延安丰厚的人文旅游资源,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轩辕黄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雄奇壮美的壶口瀑布,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永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北宋时期开凿的清凉山万佛洞和钟山石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特别是历时千年开凿的钟山石窟,专家们称它完全可以和敦煌相媲美。
举世闻名的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等一大批革命旧址,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
这一孔孔土窑洞、石窑洞和低矮瓦房,曾是指挥千军马的司令部。
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韵味淳厚的黄土风情文化。
粗犷豪放的延安腰鼓,高亢激越的陕北民歌,古朴精美的民间剪纸,热烈欢快的陕北大秧歌,无不寄托着延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延安市坚持“依托资源、面向市场、择优开发、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发特色主导产业,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96.2亿元;粮食总产66.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444元;财政总收入18.0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8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亿元。
——群众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主导产业开发初具规模。
“七五”以来,大力推广了地膜覆盖、大垄沟种植、适时早播等旱作农业技术,粮食产量先后跨越了6亿公斤、7亿公斤、8亿公斤和9亿公斤四个台阶,2000年在遭受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村人均生产粮食仍稳定在500公斤左右,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烟、果、羊、薯四大主导产业开发初具规模。
2000年,全市烤烟产量1.95万吨,苹果总产43.68万吨,羊子存栏91.64万只,薯类总产74.19万吨,以主导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止1999年,全市8个国定贫困县全部实现越线目标,扶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
——山川秀美工程全面启动,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进一步加快。
引进外资治理的延河流域、杏子河流域等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赞誉。
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到2000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5.1%,农民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4亩,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初步形成以能源开发为主体的工业布局,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2000年,全市独立核算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6.9亿元(现价),增长4.9%。
石油、煤炭、卷烟、电力四大骨干产业继续发挥了支撑经济全局的作用。
全市原油产量246万吨,原油加工量306万吨;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148.52万吨;卷烟产量14.49万箱;发电量3.39亿千瓦时。
市编31户国有工业企业全年实现税金1.8亿元,利润4.19亿元,保持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财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市场日趋活跃。
200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8.02亿元,增长2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89亿元,比上年增长23.1%;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97.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0.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4.9亿元。
全市商业网点1.43万个,其中个体1.4万个,集贸市场195个。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5亿元,城乡市场繁荣活跃。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延安机场经过扩建,可以起降大、中型飞机,延安—西安、延安—北京航线保持畅通。
西延铁路于1992年8
月全线开通营运,神延铁路年内将建成通车。
铜川至黄陵高速公路基本竣工,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延安邮区中心即将投入使用。
1996年底,全市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村村通电、村村具备通程控电话条件”的“三通”目标。
——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力度加大,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先后与山东省潍坊市,江苏省连云港市、盐城市、无锡市、福建省福州市,上海宝山区,北京石景山区,深圳龙岗区等市区缔结了友好关系,与上海市卢湾区达成了建立友好市区意向。
引进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和世行资金实施了杏子河、延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效果。
世行贷款延河流域治理二期项目、德援造林项目、比利时援助的农村人畜饮水项目,联合国扶贫项目和日元农业综合开发、城镇供水等项目正在组织实施。
与德国埃尔富特市正式缔结友好城市关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开始启动。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00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4918所,在校学生51.6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23%。
196个乡镇全部完成了“普九”任务,7个县完成了“九”任务,全市提前两年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
初级卫生保健网络逐步健全,长期危害群众健康的克山病、地甲病、大骨节、氟中毒等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8‰。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83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8.13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1444元,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2.46平方米。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2亿元,电话总数达15.38万户,电话普及率8.2部/百人。
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8.7%和91.2%。
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延安在新世纪的更大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延安人民将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面向市场、发挥优势、调整结构、突显特色”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和缩小差距两大任务和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城市化建设和实施科教兴延战略等工作重点,加快特色经济开发步伐,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设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开放的新延安。
延安位于陕西北部,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她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特殊的
地位.
延安地处黄河中游,陕北高原南部,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西以子午岭为界,与甘肃省接壤;
北靠本省愉林地区;南接我省渭南,铜川,咸阳三市.地理位置为东经107度41分至东经110
度31分.北纬35度21分至北纬37度31分之间,市区南北直线距离239.12千米,东西间距257.85公里.本地区有很好的植被覆盖,延安有森林2769.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2.9%,有天然草场1856.9万亩,中草药品种约500余种.全市已探明矿产1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71亿吨,石油4.3亿吨,天然气储量33亿立方米,紫沙陶土5000多万吨. 延安,广义上是指延安市所辖的13个县(区),既宝塔区,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安塞县,志丹县,吴旗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宜川县,和黄陵县.总面积370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5.5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9.64
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5.5人.平均海拔1000米,平均降水量500毫米,无霜期平均170天,在气候上属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我们通常说的延安,就是指广义上的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