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咳嗽的中医护理

王鹏飞老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经验谈

王鹏飞老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经验谈 ?来源:国际中医中药杂志作者:德学慧张明锐李鸿涛时间:2013-06-26 08:30:00 ?栏目关注:男科健康减肥老年人睡眠障碍女性不孕小儿急性支气管痔疮 ?包皮过长易早泄专家解答妇科病的防治肿瘤名医免费在线咨询女人身体三处绝不能“冻” 核心提示:咳嗽为儿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特征。历代医家在治疗小儿咳嗽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当代名老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及经验时也有所创新,如林季文用自拟方“辛宣止咳蠲痰汤”治疗小儿风 咳嗽为儿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特征。历代医家在治疗小儿咳嗽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当代名老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及经验时也有所创新,如林季文用自拟方“辛宣止咳蠲痰汤”治疗小儿风寒咳嗽;金绍文治疗小儿风热咳嗽; 王素梅治疗痰热咳嗽常用泻白散合温胆汤加减;杨之藻常用半夏散合胃苓散治疗痰湿咳嗽。以上治疗小儿咳嗽均是分型论治,一证一方,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北京名医王鹏飞,是著名的中医儿科专家,三代业医,其治儿科病,运用专方专药,疗效显著,被誉为“京城小儿王”。现将王老的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1病机及治法 小儿脾常不足,以致积热内蕴,上蒸于肺,肺胃蕴热,兼感外邪则易为病。首先,小儿脾常不足,易积热于胃,上蒸于肺,肺胃蕴热,加之小儿脏腑娇嫩,且肺为娇脏,易感外邪,致肺失肃降,气逆作咳,甚而作喘。其次,小儿肝常有余,时有“侮金”倾向;且肝主升,肺主降,在调节全身气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肺失清肃,气机失调,可影响及肝,肝失调达,疏泄不利,加重咳嗽;其三,在病理变化过程中,如燥热内盛,易风火相煽,肝风欲动,而有躁动、神昏、抽搐等症。此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可移热于大肠;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影响肺的肃降。 基于以上小儿咳嗽肺胃蕴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认识,王老在治疗小儿咳嗽时内外兼顾,驱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维护着小儿稚阴稚阳的特点。故在治疗上应清肺解热,和中驱邪。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主张不宜用宣散解表、辛燥发汗之剂,以防过汗耗营,伤及正气,故多以护肺降逆、清化痰热之药为主。既不用经方之麻、桂,也不用时方之银翘、桑菊。用药主要在清肝平木、清肺胃之热时基础上注意调畅气机,有热痰要清化痰热,有热药清热,阴虚者,又不直接用滋阴药以防滋腻碍胃,而用酸甘化阴之品,兼敛肺、运脾,而且一证(症)一药,既抓住了小儿咳嗽的基本病机,又随证(症)施药,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而且,王老在治疗的过程中又时时兼顾脾胃;病情恢复期又着重调理脾胃。 2青寒退烧汤的组方及加减 青寒退烧汤药仅两位味:青黛3 g、寒水石9 g。青黛清肝平木,寒水石,性辛咸寒,归心胃肾经,善清脏腑之热且引热下行。肺热明显时加地骨皮,可专清肺热,因其有清热而不伤阴特点,加之发热患者有伤阴趋势,应用该药正可清虚热。有表证时加苏叶、藿香以解表和中,高热不退、嗜睡、烦躁时加钩藤、天竺黄;痰热时加瓜萎、竹茹;病程日久邪热久羁有伤阴时加白薇清虚热,加芦根、生地滋阴清热;咳嗽则加苏叶、杏仁宣降肺气以止咳,咳嗽重时加杏仁;久咳不愈,加北五味子、白果以敛肺气,以应

咳嗽中医护理的方案.doc

咳嗽中医护理方案 1、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病)患者。 2、观察要点 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痰清稀色白。舌苔薄白,脉浮紧。 2.2、风热犯肺:咳嗽频剧,咳痰不爽,痰黄粘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2.3、风燥伤肺: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或痰中带血。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2.4、痰湿蕴肺:咳嗽痰多,尤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白而粘。舌苔白腻,脉濡滑。 2.5、痰热郁肺:咳嗽、痰多质稠色黄,咳吐不爽,甚或痰中带血。舌苔黄腻,脉滑数。 2.6、肝火犯肺:气逆作咳阵作,咳时面赤,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2.7、肺阴亏耗: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夹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3、临症施护 3.1、咳嗽 3.1.1、观察咳嗽的性质,咳嗽的时间与规律,咳嗽的声音,痰的颜

色、性质、量,是否易咳出。 3.1.2、剧烈咳嗽时,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告知患者有效咳嗽及咳痰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1.3、痰液黏稠难咳时,可遵医嘱给予药物雾化吸入,雾化后用空掌心自下向上轻叩患者背部协助排痰。 3.1.4、咳痰多、呼吸有浊气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3.1.5、耳穴埋籽 主穴:肺、气管、平喘等;配穴:交感、神门、大肠等。 3.1.6、穴位按揉 重按风门、肺俞、中府、膻中等穴位3~5分钟。 3.1.7、年老久病,痰不易咳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晕、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表现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2、胸痛 3.2.1、频繁咳嗽引起胸痛时,可以手按住胸部痛处,减轻胸廓活动度,减轻胸痛。 3.2.2、指导采用放松术,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3.3、发热 3.3.1、病室凉爽通风,光线明亮,湿度适宜。 3.3.2、卧床休息,避免劳累,注意保暖。 3.3.3、协助多饮温开水,漱口液漱口。 3.3.4、及时擦干汗液,温水清洗皮肤,勤换内衣。 4、中医用药护理

中医(专长)-中医儿科学-咳嗽练习题

第九单元咳嗽 一、A1 1、下列不属于内伤咳嗽证的是 A、痰热咳嗽证 B、痰湿咳嗽证 C、气虚咳嗽证 D、阴虚咳嗽证 E、风寒咳嗽证 2、小儿痰热咳嗽的主要特点是 A、干咳无痰,咽痒声嘶 B、咳嗽不爽,痰黄黏稠 C、咳而无力,痰白清稀 D、咳声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 E、咳嗽频作,声重咽痒,咳痰清稀 3、小儿咳嗽的主要内因是 A、肺脾虚弱 B、肝肾阴虚 C、肺肾两虚 D、肝脾不和 E、心脾两虚 4、小儿咳嗽的主要外因是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寒邪 E、燥邪 5、小儿外感风寒咳嗽的主要特点是 A、咳嗽频作,声重咽痒,咳痰清稀 B、咳嗽不爽,痰黄黏稠 C、咳声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 D、咳而无力,痰白清稀 E、干咳无痰,咽痒声嘶 6、治疗阴虚咳嗽的首选方剂是 A、银翘散 B、桑菊饮 C、沙参麦冬汤 D、清金化痰汤 E、麦味地黄丸 7、咳嗽的病变部位在肺,但常涉及到其他脏腑,其中最密切的是 A、肝

B、脾 C、肾 D、心 E、大肠 二、A2 1、患儿,3岁。咳嗽8天。干咳无痰,口渴咽干,喉痒,声音嘶哑,盗汗,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其治法是 A、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B、燥湿化痰,宣肺止咳 C、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D、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E、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2、患儿,3岁。咳嗽7天。干咳少痰,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音嘶哑,盗汗,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其证候是 A、风寒咳嗽 B、风热咳嗽 C、风燥咳嗽 D、气虚咳嗽 E、阴虚咳嗽 3、患儿,5岁。咳嗽1周。证见咳嗽痰多,痰黄黏稠,难咯,喉间时有痰鸣,发热口渴,尿少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宜选方 A、清金化痰汤 B、桑菊饮 C、沙参麦冬汤 D、麻杏石甘汤 E、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4、患儿,3岁。咳嗽发热2天。证见发热,38.2℃,鼻塞流浊涕,微汗恶风,咳嗽不爽,咽红,舌质红,苔薄黄,指纹浮紫。其治法是 A、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B、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C、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D、清热化痰,养阴润肺 E、清热涤痰,肃肺止咳 5、患儿,2岁。起病2天,鼻塞流清涕,喷嚏时作,咳嗽频频,咳声较重,舌质正常,舌苔薄白,指纹浮红。其证候是 A、风寒咳嗽 B、风热咳嗽 C、痰热咳嗽 D、气虚咳嗽 E、阴虚咳嗽 三、B

最新小儿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小儿肺炎喘嗽(肺炎)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小儿肺炎喘嗽 西医病名:肺炎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肺炎喘嗽的诊断依据。 1.1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痰鸣等症。或有轻度发绀。 1.2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不退。 1.3禀赋不足患儿,常病程迁延。新生儿患本病时,可出现不乳,口吐白沫,精神萎靡等不典型临床症状。 1.4肺部听诊:肺部有中、细湿罗音,常伴干性罗音,或管状呼吸音。 1.5血象:大多数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若因病人病毒感染引起者,白细胞计数可减少、增多或正常。 1.6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肺部显示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降低,或见小片状、斑点状模糊阴影,也可呈不均匀大片阴影。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6年10月)。 2.1有外感病史或传染病史。 2.2起病较急,轻者发热咳喘,喉间痰多,重者高热不退、呼吸急促、

鼻翼煽动,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安等症状,发展为变证可出现面色苍白、青灰或唇甲青紫,四肢不温或厥冷,短期内肝脏增大。或持续壮热不已,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初生儿、素体气阳不足的小婴儿上述部分症状可不典型。 2.3肺部听诊可闻及中性细湿罗音。 2.4实验室检查: (1)胸部X线检查:肺纹理增多、紊乱,可见小片状、斑点状阴影,或见不均匀的大片阴影。 (2)周围血象检查: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增多。 (3)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肺炎支原体检测等,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病原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常有早期诊断价值。 (二)证候诊断 1.风热闭肺证:咳嗽,喘急,鼻煽,或伴发热重,恶风,鼻塞流涕,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指纹紫红于风关。 2.痰热闭肺证:咳嗽痰多,喉间痰鸣,呼吸急促,发热,胸闷纳呆,泛吐痰涎,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或指纹紫于风关。 3.热毒闭肺证:高热不退,咳嗽剧烈,气急喘憋,便秘溲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青紫。 4.正虚邪恋证(肺脾气虚证与阴虚肺热证) 在肺炎病程恢复期症状减轻,体温趋于正常,但表现有多汗、胃肠功

小儿咳嗽的中医治疗

小儿咳嗽中医治疗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肺系病证,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咳嗽是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动作,可以阻止异物进入气管、支气管系统,或防止支气管分泌物积聚。中医认为,凡能引起肺气失宣失肃都能产生咳嗽。 小儿咳嗽的常见原因 (1)呼吸道感染: ①细菌或病毒感染,如急性上呼吸道炎、慢性副鼻窦炎、慢性咽炎、咽后壁脓肿、急性会厌炎、白喉、急性喉炎、喉气管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急性微细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麻疹、百日咳。②霉菌感染:呼吸道白色念珠菌感染。③寄生虫病:肺包虫性肺囊肿、肺吸虫病、疟疾、阿米巴原虫病、肺蠕虫蚴移行症。 (2)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嗜酸粒细胞性肺浸润。 (3)肺循环障碍:肺充血、肺水肿、肺梗塞。 (4)机械性或其他因素:吸入浓烟或其他刺激性气体、增殖体肥大、呼吸道异物吸入、食管气管瘘、胸腔积液、纵隔肿瘤、心脏肥大、心包积液、膈肌受刺激、膈疝、迷走神经耳枝受刺激(如外耳道炎、异物、湿疹)。 (5)精神性咳嗽。 其他:胰腺囊性纤维病变、出血性肺肾综合征、肺泡蛋白质蓄积症、肺泡微结石症、肺 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白血病或网状内皮细胞病的肺浸润。 小儿咳嗽的辩证要点 发病时间 问明新病、久病,以定外感、内伤。一般而论,病属新得,素无他疾,而来势急骤,或兼有表证的多是外感;如果病已历久,病势缓慢,或先患其他疾病,渐渐转为咳嗽,并伴有脏腑虚证的多是内伤。 寒热 查清寒热的轻重,以便进一步辨明外感的性质。通常说来,恶寒发热是外感咳嗽的必有症状。如恶寒重、发热轻的是外感风寒;发热重、恶寒轻,甚至不恶寒的是外感风热。 痰 了解有痰无痰,以便区分属燥属湿。如干咳少痰或者无痰多属燥热;若咳嗽痰多则是痰湿偏盛。对有痰者要进一步察看痰色以辨别属寒属热。如痰白质稀,一咳即出属于寒痰;痰黄质稠咳出甚难者属热痰。 咳声 注意咳嗽声音的高亢、低微,以辨病情的虚实。如声音高亢,是属积气壅盛,肺气上逆,病证属实;若声音低微,甚至气不接续,则是正气不足,肺脾气虚。 舌、苔 舌、苔,一要注意舌的色泽,二是观察苔的颜色、厚薄、干腻。如苔薄白,舌质无明显变化属于风寒外感;苔薄黄,舌尖红则是外感风热;苔厚腻色白,舌质淡为脾虚痰盛;苔厚而黄,舌质红则是痰热;舌苔黄而燥的是肺热津伤;舌红少苔,或是光剥的即是阴虚。 脉象 主要注意浮沉、迟数、有力无力。脉浮主表,脉沉主里,脉数多热,脉迟多寒,脉有力为实证,脉无力为虚证。 指纹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舌质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紫,苔白。 ((四)脾虚气陷证:肛L门松弛,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 便血 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二)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啊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 5.遵医啊耳穴贴压:取门、直肠、神门等穴。 6.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肿物脱出 1.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 2.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

3.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 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4.遵医嘱中药煎洗。 5.遵医嘱中药外敷。 ((四) 便秘 1.观察排便的频次。 2.遵医属中药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沟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刮痧:刮背脊部膀胱经腰骶段,大肠俞刮至出痧:刮督脉腰阳关至长强至潮红或至出痧;刮肚脐两侧天枢、大横穴至出痧。 (五)肛周潮湿瘙痒 1.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2.指导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勿抓挠瘙痒部位。 3.遵医嘱中药熏洗。 4.遵医囑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艾灸(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穴贴压(详见附录2)。 4.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5.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儿科科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467)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470)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474)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477)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482)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 (487) 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 (496)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年)。 主要症状:皮肤、粘膜出现瘀斑、瘀点,对称分布; 次要症状:常伴关节疼痛,腹痛,严重者可出血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等。 起病急骤,发病前常有感染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皮肤瘀点,多见下肢及臀部,呈对称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压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反复发作; (2)常伴用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者可呕血、便血; (3)可有关节疼痛,多为一过性,不留关节畸形; (4)肾脏症状,如蛋白尿、血尿等。 (5)血小板计数无明显下降。 单纯皮肤紫癜者,称为皮肤型;皮肤紫癜伴有消化道症状者称为腹型、伴有关节症状者为关节型、伴有血尿和/或蛋白尿者为肾型、伴有皮肤紫癜以外两种以上表现者为混合型。 (二)证候诊断 1.风热伤络证:起病较急,皮肤紫斑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伴有发热,腹痛,关节酸痛等症。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血热妄行证: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紫红,或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同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有发热,或伴腹痛,或伴关节疼痛,舌红,脉数有力。 3.阴虚火旺证:皮肤有青紫点或斑块,时发时止。手足烦热,颧红咽干,或午后潮红,盗汗,伴有鼻衄、齿衄。舌红、少苔,脉细数 4.气不摄血证:病程较长,皮肤紫斑反复发作,色淡。面色晄白,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小儿咳嗽中药方集

小儿咳嗽中药方集 咳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的一种常见症候。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则称咳嗽。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多,外界气候冷热的变化常能直接影,向肺脏,加之小儿体质虚弱,很容易患病。 1?藕汁蜜糖露治小儿咳嗽 [配方]鲜藕汁250克,蜂蜜50克。 [制用法]将鲜藕适量洗净,捣烂榨汁,加蜂蜜调匀。分5次服,连用数日。 [功效]清热润燥,凉血,止咳祛痰。用治小儿肺热咳嗽、咽干咽痛、血热鼻衄。 2?梨粥清热降火祛肺热咳嗽 [配方]鸭梨3个,大米50克。 [制用法]将鸭梨洗净,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捞去梨渣不用,再加入米粥。趁热食用。 [功效]润肺清心,消痰降火。用治小儿肺热咳嗽。 3?蒜汁蜂蜜止咳祛痰 [配方]大蒜20克,蜂蜜15克。 [制用法]将大蒜去皮捣烂,用开水1杯浸泡,晾冷后再隔水蒸20分钟。取汁调蜂蜜饮。 [功效]止咳祛痰。治疗小儿久咳不愈。 4.金银花杏仁饮治疗小儿咳嗽 [配方]金银花10克,杏仁10克,鹅不食草6克。 [制用法]水煎服。 [功效]解表宣肺止咳。用于支气管炎初起,发烧不重,咳嗽有痰,鼻塞流涕,舌苔薄黄等症的咳嗽。 5.鱼腥草石膏汤治疗小儿咳嗽 [配方]生石膏30克,鱼腥草15克,杏仁10克。 [制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宣肺化痰。用于肺胃热盛型咳嗽。症状表现:发热较重,连续不退, 咳嗽痰多,呼吸急促气喘。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6.杏仁治小儿咳嗽 [配方]杏仁10克,苏梗、前胡各15克,半夏10克,生姜3片 [制用法]水煎,每日分3次服用。

[功效]治疗小儿咳嗽。 7 ?百部治小儿咳嗽 [配方]百部、白前、紫菀、杏仁、乌梅、枇杷叶各15克,青黛5克[制用法]水煎煮,分次服用。 [功效]治久咳而见小儿消瘦。 8?川贝母治小儿咳嗽 [配方]川贝母10克,鹿茸血末10克,冰糖50克,雪梨1枚。 [制用法]将梨去皮切片,川贝母、鹿茸血末面撒布中间,文火炖熟后,人冰糖待溶化,每天分3次将汁饮下,并食梨片。 [功效]清肺宁嗽化痰,治小儿咳嗽。 9 ?桑叶治小儿咳嗽 [配方]桑叶、菊花、杏仁各适量[制用法]水煎加白糖服用。 [功效]治小儿咳嗽。 10?黄苓治小儿咳嗽 [配方l黄苓12克,黄连12克,大黄6克[制用法]研细末,调白酒敷贴胸部。[功效]治小儿咳嗽。 11 ?黄连治小儿咳嗽 [配方]黄连1. 5—6克,苇根12-30克,桔梗6-10克,炙麻绒6~12克,炙金沸草9二15克,炙百部6—10克,炙冬花6—12克,炙前胡6?12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心泻肺,宣肺降逆,化痰止咳。 12.白茅根治小儿咳嗽 [配方]白茅根10-20克,侧柏叶6-15克,蝉蜕4-8克,杏仁4-8克,川贝5-9 克,甘草2-5克,板蓝根10-24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肺化痰,轻宣止咳。用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咳嗽。 13.山豆根治肺热咳嗽 [配方]山豆根120克,射干150克,锦灯笼180克,干青果300克,生栀子240克,麻黄24克,孩儿茶90克。 [制用法]上药共研极细面,炼蜜为丸,每丸,日服2-3次。3岁以下酌减半量,学龄儿2丸,1日2-3次。 [功效]清热,宣肺,利咽喉。用治肺热及肺炎。 14.霜桑叶薄荷治小儿外感咳嗽

咳嗽(中医中药)治疗原则

治咳七大法则 治咳七大法则,病有千端,法有万变! 咳嗽一症,外感时病中有之,内伤杂病中亦有之,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并且不是只患了肺病才发生咳嗽,《内经·咳论》中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之症,包括很广,牵涉面很大。 在治疗时,如果不辨病因病机,不讲理法方药,而只投所谓止嗽、镇咳、祛痰、宁肺之品,笼统施治,轻则迁延不愈,重则变症百出,甚至成痨难救。所以治疗咳嗽,必须辨清内伤、外感、虚、实、寒、热,按其发病新久,轻重浅深,辨证施治。 祖国医学对咳嗽的治疗,积有丰富的经验。但文献浩如烟海,各家学说又讲的非常复杂,初学常不易抓住重点,因而感到治疗方法不好掌握。 兹结合临床经验,试将治疗咳嗽的方法,约括为“宣”“降”“清”“温”“补”“润”“收”七大法则,提出来就正于诸位同道,以供临床参考。 —1— 宣 肺窍清虚,喜宣通而恶窒塞。如感外邪,皮毛束闭,肺气不得宣化而致咳嗽;或无外邪,因肺气壅遏,气机失宣,而致胸闷气窒、咳嗽、痰不易出等症。都须用“宣”的方法,开宣肺气,疏畅气机,使肺恢复清虚宣通,则咳嗽自止。常用的治疗方法,例如: 1、辛温宣化法: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头痛、寒热、鼻塞、咳嗽。选方如: ①、杏苏散(杏仁、紫苏、桔梗、枳壳、前胡、半夏、陈皮、茯苓、炙草); ②、止嗽散(荆芥、白前、桔梗、百部、甘草、陈皮、紫菀、生姜); ③、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生姜)等。 2、辛凉宣化法:适用于风温、风热所致的头昏发热口干咳嗽。常用的方剂如: ①、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连翘、芦根);

②、加减银翘散(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芥穗、牛蒡子、浙贝、杏仁、豆豉、生草)等。 3、宣郁理肺法:用于气机郁滞、气道壅涩所致之胸胁痞闷、痰不易出的咳嗽。常用的方剂如: ①、加减流气饮子(厚朴、苏叶、青陈皮、大腹皮、瓜蒌皮、桔梗、枳壳、半夏、赤苓、香附、炙草); ②、加减七气汤(厚朴、半夏、茯苓、白芍、紫苏、橘皮、杏仁、苦桔梗、前胡、桑皮、贝母)等。 另如:疏肺、开肺、宽胸、通宣等,也都属于宣法的范围。 —2— 降 肺喜清肃和降,苦气上逆及痰、瘀失肃。故胸中气逆、痰阻肺窍、瘀血阻滞等,都可导致气逆不降,肺失清肃,肺气不利而引起咳嗽。这种咳嗽须用降气、降痰、祛瘀等肃降法来肃清肺经,使肺气和降,其咳自止。常用的治法,例如: 1、降气化痰法:适用于肺气失降,气逆咳喘之症。常用的方剂如: ①、苏子降气汤(苏子、厚朴、半夏曲、前胡、沉香、当归、甘草、生姜); ②、加味沉香降气汤(香附、陈皮、苏子、桑皮、砂仁、沉香、桔梗、莱菔子、炙草)等。 2、豁痰肃降法:适用于咳嗽多痰、胸闷懒食、痰涎壅盛、气逆咳喘、脉滑有力之症。常用之方如: ①、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②、半瓜丸(半夏、瓜蒌仁、桔梗、枳壳、知母)等。可随症酌加杏仁、化橘红、南星、葶苈、茯苓。 3、祛瘀肃肺法:适用于胸背胁肋、扑打损伤,瘀血内阻所致之胸痛咳嗽。常用之方如: ①、桃仁散(桃仁、桑皮、赤苓、橘络、紫苏梗、紫苏叶、槟榔); ②、加味当归饮(大黄、当归、苏木、生地、赤芍、桔梗、贝母)等。 按:作者曾治疗胸部跌伤后,咳嗽数年不愈的患者,以本法加七厘散(冲服)、枳壳、片姜黄、乳、没,服数剂,咳出黑色血块数口,

家庭常备小儿止咳祛痰中药

家庭常备小儿止咳祛痰中药 小儿咳嗽适合选用兼有祛痰、化痰作用的止咳药,糖浆服用后附着在咽部黏膜上,减弱了对黏膜的刺激作用,本身就可达镇咳目的,服用时不要用水稀释,也不用水送服。 按中医理论,把咳嗽分为热咳、寒咳、伤风咳嗽和内伤咳嗽,选用中药止咳糖浆时,因药性不同,也有寒、热、温、凉之分,须对症服用。 蛇胆川贝液具有驱风镇咳、除痰散结之功效,主治风热咳嗽、咳嗽多痰等症,对于风寒引起的咳嗽、咯白稀痰、夜重日轻者切勿使用。 复方枇杷膏具有清肺、止咳、化痰之功效,适用于风热咳嗽、咽喉干燥、咳嗽不爽等症。 鲜竹沥药性偏寒,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作用,适用于燥咳及痰黄带血者,风寒咳嗽则不宜服用。 消咳喘药性偏热,不能用于小儿的发热咳嗽、痰黄带血者。百日咳糖浆药性偏温,用于伤风感冒引起的咳嗽比较适宜,如果是风热感冒引起的咳嗽则不可服用。虚证咳嗽多为慢性咳嗽,且咳嗽无力,并伴虚弱多汗,四肢发凉,此时宜用桂龙喘丸、固肾咳喘丸等。 伤风止咳糖浆,也叫非那根糖浆,以止咳为主,兼顾化痰,并有镇静作用,适用于夜间咳嗽多痰、影响睡眠及由于过敏引起的支气管炎等病,小儿要掌握好剂量。 在治疗咳嗽时,不要长期服用抗菌素,要找出病因,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止咳祛痰药,注意护理。 川贝冰糖梨 把梨子把那头切一点下来,用勺子把剩下的核挖出来,川贝4、5颗压成粉放进去,放两棵冰糖放一点点水,再把梨子把那头盖上去,蒸到梨透明就行了。 把梨子把那头盖上去后,用几根牙签固定 目前小儿止咳祛痰糖浆种类很多,应用也很普遍,如果使用不当同样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反应或中毒。因为糖浆中除了含糖外,里面还含有一定成份的药物,所以在使用时应注意做到: 对症选择不滥用,因为引起咳嗽吐痰的原因很多,对此在使用止咳祛痰糖浆时应先请医生查清咳嗽咳痰的原因,区别咳嗽的性质,然后再有针对性的选服止咳祛痰糖浆。一般对频繁的干咳,或痰液不多的刺激性咳嗽,可选用以止咳为主的糖浆。对于痰多的咳嗽不能单用止咳糖浆,以免止住了咳,而痰排不出来滞留

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颈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恶寒、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德邦、等穴。 (三)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 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三)特色技术 1.刮痧(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年老体弱、反复外感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养身保健操,以增加体质。 (二)饮食指导 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1.风寒束表证:宜食解表散寒的食品,如生姜、葱白、红糖等。食疗方:红糖生姜饮等。 2.风热犯表证:宜食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的食品,如西瓜汁,荸荠汁、金银花茶等。 3.暑湿袭表证:宜食清热解暑、理气化湿的食品,如丝瓜、冬瓜、緑豆汤等。 4.卫气同病证:宜食养阴透热、益肺生津的食品,如藕汁、梨汁、荸荠汁等。 (三)情志调理 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避免不良情绪。 2.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咳嗽(咳嗽综合症)中医护理方案

咳嗽(咳嗽综合症)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婴点 (一)风年表肺吱嗽声重,夜白稀薄,件有头病、春密流消诺,恶赛发热无汗,骨节酸痛喉 痺或賅时胸窪,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二)风热犯肺:咳嗽气粗,预明而黄,咳痪不变,口渴咽痛,伴发热恶风、头痛鼻流黄涕、开出,舌苔薄黄,脉浮数。 (三)提炼伤肺,咳嗽演少成于咳无姨,扶點难咨,咳甚则胸痛,鼻烦咽干,或有痰中带血丝、初期可伴微寒身热、鼻寨头痛等症,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四)变湿獲缽,咳嗽痰多,夜白面粘,在易略出,胸院满闷,有时呕恶:或神疲纳呆,舌苔白腻,脉灑滑。 (五)痰热鯉肺;咳嗽气促,疚黄粘稠难咯,或面泰口海喜饮,喘促鼻煽,便秘溲赤,舌红苔黄少津,脉滑數。 (六)肺气虚损:咳嗽气嫗,咳市低微,略爽清稀,自许提冷,面色无华,易感外邪,舌质淡嫩, 脉象虚弱, (七)肺阴亏耗:千暖无费。痰少雨粘,痰中带血、咽律声哑,手足心热、或午后潮热、口干颧红,苦红少津,脉細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1咳嗽 ①观察咳嗽的时间、性质、喷声大小,有无吐痰,咳嗽时呼吸状況,以及伴随的全身症状。 ②观察痍液性状、颜色、量、略出难易,有无带血等。 ③剧烈咳嗽时,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告知患者有效咳嗽及咳资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④機液點稠难咳时,可遵医囑给予药物男化吸入,算化后用空等心自下向上轻叩思者背部协 助拌痰。 ⑤遵医嘱耳穴埋杆主穴:肺、气管、平喻等:配六:交感、神门、大肠等。 ⑧遵医嘱穴位按揉重按风门、肺俞、中府、演中等穴位3A5分钟。 ⑦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 2、胸痛 ①观察终痛的性质、程度、部位。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②保持环境安静,为惠者取舒适体位。 ③频繁咳礅引起胸痛时,可以手按住陶部痛处,减轻胸廓活动度,减轻胸痛, ③指导采用放松术,如谡慢呼吸、全身肌肉依松、听音乐等、 ⑤遵医嘱耳穴贴压神门、皮质下、肺、交感。 3、发热 ①表着柔软、透气,便于穿脱:汗出时及时檫干开液、更衣,避免纤出当风。 ②遵医瞩耳穴贴压,取交感、肺、内分泌、肾上腺等穴。 ③遵医矚穴位贴數,取神阙等穴。 ④遵医有足部中药泡洗, ⑤遵医嘱中药涂擦大楼穴、曲治穴、合谷穴、外美穴、风池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 口照中药:口服中药时,饭后温服,应与西药问隔30min左右。 2、静脉用药:中药注时剂应单独使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前后项有间隔液,注意配伍禁总。

小儿过敏性咳嗽的中医治疗思路(精)

小儿过敏性咳嗽的中医治疗思路 [ 10-04-22 13:34:00 ] 作者:刘乾生,郭 倩编辑:studa20 【摘要】本文主要从过敏性咳嗽发病机制上探讨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所在,总结过敏性咳嗽在中医药治疗上的研究思路及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特长,注重过敏性咳嗽缓解期的治疗,通过中医辨证采用多途径、多环节的综合治疗,以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从根本上控制本病的发作。 【关键词】过敏性咳嗽/中医药疗法; 缓解期; 儿童 过敏性咳嗽(cough variant asthma,CVA)亦称咳嗽变异性哮喘,或隐匿性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非典型哮喘,属儿科常见病,是小儿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多在接触过敏原或刺激性气味后发作,夜间及晨起明显,常规抗生素及镇咳药治疗无效,其特点以慢性咳嗽为主要症状,无典型哮喘发作及呼吸困难,多因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故常被误诊为感染性疾病,造成滥用抗生素而贻误治疗。若失治误治,则可使病情迁延不愈,最终发展成为典型哮喘。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危害小儿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疾病。因此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对防止其病情传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内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CVA方面已有长足进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防治及研究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笔者略陈己见。 1 小儿CVA的诊断依据 (1)小儿时期任何年龄均可发生;(2)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个月以上,且不伴有喘息和呼吸困难,常在夜间即清晨发作,痰少,无发热,临床无感染征象,常因吸入冷空气、油烟、刺激性挥发性气味及运动或哭闹后诱发或加重;(3)抗生素及止咳药治疗无效,而支气管舒张剂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4)双肺听诊未闻及哮鸣音,胸部及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5)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不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分类增多,血清总IgE升高;(6)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荨麻疹、湿疹、过敏性鼻炎等),气道呈高反应性,变应原皮试阳性,肺功能测定可见气道阻力增加;(7)咳嗽季节不限于冬春季;(8)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如阻塞性肺疾病、肺癌、肺结核等[1]。 2 中西医对CVA病因病机的认识 小儿CVA的病因比较复杂,西医对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多数认为以持续的气道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为其特征,是由炎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释放的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等引起的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也有认为由于支气管上皮因慢性炎症而受损,暴露的迷走神经末梢感受器易被微小刺激所激惹,引起局部小血管收缩,刺激末梢咳嗽感受器,直接引起咳嗽反射,因此没有喘息症状和哮鸣音;也有学者认为,CVA与典型哮喘患儿因气道狭窄程度未达到引起喘息水平,故只出现咳嗽而没有喘息症状。小儿CVA中医古籍尚无明确记载,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介于外感咳嗽与内伤

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咳嗽》(ZY/T001.1~001.9-94)制定。 (1)好发于冬春二季,常因气候变化而发病。 (2)病前多有感冒病史。 (3)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 (4)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闻及干啰音。 (5)血象检查:病毒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6)X线检查:胸片显示正常,或肺纹理增粗,肺门阴影增深。 2西医诊断:参照200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急性支气管炎》(第7版)制定。 (1)症状:以咳嗽为主症。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逐渐出现明显的咳嗽,也可忽然出现频繁而较深的干咳,以后渐有支气管分泌物。 轻者无明显病容,重者可有发热、头痛、胸痛、纳差、乏力,也可 伴有腹痛、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体征:肺部呼吸音粗,可闻干、湿啰音,以不固定的中等湿啰音为主。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检查一般白细胞正常或偏低,升高者可能继发细菌感染。胸部X线检查多阴性或仅见两肺纹理增粗、紊乱。 (二)证候诊断 1.风寒袭肺证: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伴恶寒,无汗,咽部不红。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咽红而肿。 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3.痰热壅肺证:咳嗽,痰黄白粘稠,咯吐不爽,咳时面赤唇红,或伴发热口渴,咽喉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痰湿蕴肺证: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咳时喉有痰声,或呼吸气粗,多不发热。苔白腻,脉滑。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寒袭肺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杏苏散加减。杏仁、紫苏、荆芥、白前、金沸草、姜半夏、 桔梗、生姜、大枣等。 加减:恶寒无汗加麻黄;苔腻、痰多加陈皮、莱菔子;腹胀便秘加全 瓜蒌、枳壳;有化热之势加黄芩、大青叶。 中成药:午时茶、杏苏止咳冲剂等。

中医护理方案(哮喘)

---------------------------------------------------------------最新资料推荐------------------------------------------------------ 中医护理方案(哮喘) 中医护理方案(哮喘)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冷哮证: 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憋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二)热哮证: 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呛咳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 舌苔黄腻,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弦滑。 (三)寒包热哮证: 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 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 (四)风痰哮证: 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 1 / 23

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 舌苔厚浊,脉滑实。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痰鸣气喘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一般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若有二氧化碳潴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1~2L/分钟。 3.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取适宜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困难。 4.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 观察有无皮肤红润、温暖多汗、球结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位。 1 6.穴位按摩: 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风门、列缺、丰隆、尺泽等穴位。 8.穴位贴敷: 遵医嘱穴位贴敷,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天突、丰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概说】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临证要点 一、概念: 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多发,多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对于咳嗽来讲,虽然为常见病,但临床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有些人一旦咳嗽,首先选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到药店买一些止咳化痰的成药,结果效果不佳,导致咳嗽反复发作,或者缠绵难愈。我们临床遇到很多这类的患者。有一4岁男孩,咳嗽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上幼儿园只上半天,一旦咳嗽发作,家人立即带往医院挂水治疗。后来到门诊经中药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才得以正常上幼儿园。即使中医治疗,也须仔细辨证,如果辨证失误,用药欠妥,也往往导致咳嗽较难治愈。自古以来,就有咳嗽难治之说。徐灵胎著《咳嗽难医论》,谓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后而后稍能措手。 【病因病机】 《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 (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 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 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1、它脏及肺 饮食不调:嗜烟好酒,熏灼肺胃;或因过食肥甘辛辣炙煿,酿湿生痰;或脾运不健,痰湿内生,上渍于肺。 情志刺激: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气火循经犯肺。 2、肺脏自病 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二、病机 (一)咳嗽的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不耐寒热,称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宣肃失司。肺主宣发肃降,宣降失常,肺脏为了祛除病邪外达,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发为咳嗽。 肝与肺的关系:有经络内在的络属关系,又有五行相克的内在联系,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同时从气机升降角度分析,肝主升,肺主降,肝气上逆,易致肺气肃降不及;肝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郁而化火均可影响肺的功能。 脾与肺的关系:脾为肺之母,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的同时,运化水湿。脾的特点为喜燥恶湿,脾运不健,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导致痰浊内生,上

咳嗽中医护理方案

咳嗽(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1)风热犯肺证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痰热壅肺证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咳痰色黄或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口渴喜饮。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洪数或滑数。 (3)肺胃热盛证身热,午后为甚,心烦懊惊,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胀便秘,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糙,脉滑数。 (4)气阴两虚证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黏,自汗神倦,纳少口干。舌红,少苔, 脉细或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 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 11.拔火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脾俞、肾俞等穴位。 1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可适当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疗方,如杏仁、梨、陈皮粥等。 (二)发热 1.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流通,温湿度适宜。 2.体温37.5℃以上者,每6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体温39.0℃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3.采用温水擦浴、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患者汗出时,及时协助擦拭和更换衣服、被服,避免汗出当风。 4.做好口腔护理,鼓励患者经常漱口,可用金银花液等漱口,每日饮水≥2000 ml。 5.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原则。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苦瓜、冬瓜、绿豆、荸荠等,忌煎炸、肥腻、辛辣之品。 6.遵医嘱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