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合集下载

《长相思》教学反思

《长相思》教学反思

《长相思》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

这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们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词的上阕记述长途跋涉,远离故乡的情状。

两个“一”字,概括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说明队伍庞大,写出了军队的阵势。

下阙描绘行程中的夜景,“风一更,雪一更”写风雪不止,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想象诗词画面,体会诗词意境。

我没有过多强调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去读,但学生们的朗读让我内心为之一动,作者的思乡之情便也一跃而出了。

但美中不足的是,学生们在说出诗词画面的过程当中,始终中规中矩,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语言。

晁主任提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他自身的语文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平时的阅读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我们在关注学生读课内书的同时,一定要多引导学生读课外书,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确实,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对学生一生成长的奠基,我们要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从多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打好有益于他们一生的基础。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长相思》说课稿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长相思》说课稿

5古诗词三首《长相思》说课稿一、说教材《长相思》是国家统编教材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

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

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

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

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

“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长相思内容解析 • 诗词艺术手法 • 诗词鉴赏 • 结语
01 引言
主题简介
《长相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词,属于组诗《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三首。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位长安少妇在寒冷的秋夜思念远征的丈夫的情景,表达了深深的 离愁别绪和孤寂之感。
氛围。
文化内涵
1 2
传统文化价值观
通过对自然景象、离别场景、人生经历的描绘, 体现了传统文化中重视亲情、友情、乡情等价值 观。
诗词艺术风格
通过运用优美的语言、精炼的表达、丰富的意象 等手法,展现了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3
人生哲学思考
通过对人生经历的回顾和感悟,体现了诗人对人 生的思考和哲学思考,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生命意 义和价值的探索。
社会问题
这首词也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女性地位不平等、婚姻不自由 等。这些问题在当时的社会中普遍存在,而白居易通过这首词对这些问题进行 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03 诗词艺术手法
修辞手法
01
02
03
比喻
通过将抽象的情感或事物 具象化,增强诗词的感染 力。
拟人
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特 征,使诗词更生动有趣。
05 结语
总结评价
《长相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 口的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 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
该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 阐述,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爱情和自由的独 特思考,以及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离别之苦
通过对离别时情景的描绘,表达了诗 人与亲人、友人分别时的痛苦和不舍。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有:《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诗意如下:
《山居秋暝》诗意: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枫桥夜泊》诗意: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长相思》诗意:
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扩展资料:诗意是一种超越语言表达力的情感、气概和境界。

绝非是任何人都可拥有这份诗人气质,这份丰富的感受力。

诗意内涵的分量也有区别,这取决于诗人的人格境界和诗情魅力。

诗词是诗人更真实内心的袒露,诗意容不下任何娇柔和造作。

我们对诗词(境界)的欣赏本质一定是对诗人的某种接受。

诗经的大象无形、楚辞的袒真壮烈与清俊幽婉、唐诗的优美自爱。

五年级上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五年级上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五年级上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五年级上 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在五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第 21 课《古诗词三首》中的《长相思》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韵味和情感体验。

《长相思》的作者是清代的纳兰性德。

这首词以其深情的笔触和独特的意境,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作者所处的那个漫长而又孤寂的旅程之中。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开篇这几句,简单而直接地描绘了旅途的漫长和艰辛。

翻山越岭,趟水过河,一程接着一程,路途遥远。

而诗人的身体正朝着榆关的方向前行。

夜晚降临,营帐中灯火点点,绵延不绝。

这画面既壮观又透着几分寂寥。

想象一下,在那广袤的天地之间,无数的营帐矗立,灯光闪烁,而身处其中的人们,或许都怀着对家乡的思念,在这寂静的夜晚难以入眠。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里的“更”指的是时间的更替,风声不断,雪花纷飞,嘈杂的声音打破了诗人的思乡之梦。

家乡的温馨与宁静,在这风雪交加的异乡显得如此珍贵。

他心心念念的故园,是没有这样的寒风和暴雪的。

这种对比,更加深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旅途艰苦的无奈。

整首词通过对旅途景象和环境的描写,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纳兰性德用朴素的语言,传达出了一种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让我们这些读者,也能够感同身受,体会到那份远离家乡的愁苦和对归期的期盼。

对于五年级的我们来说,理解这首词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但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我们自己的努力,我们能够逐渐领悟到其中的韵味。

首先,我们可以从诗词的字面意思入手。

逐字逐句地去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弄清楚诗人所描述的景象和经历。

比如“山一程,水一程”,就是在说路程的遥远和艰辛;“夜深千帐灯”则让我们看到了夜晚营帐中的情景。

然后,我们要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他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为什么会如此思念家乡?是因为旅途的疲惫和孤独,还是因为对亲人的牵挂?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学习这首词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来加深理解。

5.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5.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 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 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 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 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 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1、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 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
身在征途
2、作者的“心”又在哪里?
心系故园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 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 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 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2、自由朗读词的下阕,如果身在故园,又会 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
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 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 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 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 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 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 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人在旅途,思乡情重。在王安石 的眼中,乡愁是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 徐春风;在张籍的笔下又成了一封写 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在纳兰性 德的心里,乡愁则是那暗夜呼啸的风 雪。诗人用多情的笔墨表达了对家乡 的思恋与热爱,令人回味缠绵。Βιβλιοθήκη 长 相 思纳兰性德
长 相 思
清 纳兰性德

5、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周)

5、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意思: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 发。夜里,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 士们从睡梦中醒来,不禁思念起故乡, 再也睡不着了,因为故乡温暖、宁静, 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返回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 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 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 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说说你 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 画面。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返回
要求: 1.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2.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 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3.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 内部的停顿 。
长 相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yú)关 /那畔(pàn)行,夜深/千帐(zhàng)灯。 风一更(gēng),雪一更,聒(guō) 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长相思。
赏 析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 缠 绵悱恻, 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 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 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 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 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 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 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 旅怀乡的主题。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

《长相思》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三首《长相思》的背景及作者情感。

2.掌握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2.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词中的象征和隐喻。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长相思》的背景,讲解作者纳兰性德及其创作经历。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如“长相思”、“情难舍”等。

二、课堂讲解1.讲解第一首《长相思》作者背景: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湘真,清代著名词人。

诗词内容: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意象分析:山、水、榆关、夜深、千帐灯、风、雪、乡心、故园情感分析: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讲解第二首《长相思》诗词内容: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意象分析:山、水、榆关、夜深、千帐灯、风、雪、乡心、故园等。

情感分析:与第一首相似,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讲解第三首《长相思》诗词内容: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意象分析:山、水、榆关、夜深、千帐灯、风、雪、乡心、故园等。

情感分析:与前两首相似,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首《长相思》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并说明原因。

四、课后作业1.让学生选择一首《长相思》进行仿写,要求运用相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让学生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对纳兰性德及其诗词的了解。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纳兰性德的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课堂讲解1.第一首《长相思》讲解意象分析:“山一程,水一程”,这里的“程”字可以让学生思考其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旅程的艰辛。

情感分析: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远离家乡的经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成就: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 “清词三大家”。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 你知道下面词语的意思吗?
榆关,那畔,聒,乡心,无,故园· · · · ·
• 长相思: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在 本词中是词牌名。用“长相思”格律填写 的诗,内容不一定是写思念的。 • 榆关:即山海关。当年清兵就是通过山海 关占领北京,夺取政权的 。 • 更:量词。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 更,每更约两小时 。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 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 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 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自由朗读词的下阕,如果身在故园,又会 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
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 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长 相 思
纳兰性德
长 相 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
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 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多情贵胄——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 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 (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 人。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善骑射,好读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 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 (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 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 (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 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作品特点: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词集名 《纳兰词》,有单行本。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 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 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 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 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 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 “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 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 畅地流淌出来。
1、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 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
身在征途
2、作者的“心”又在哪里?
心系故园
译文
•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 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 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 乡来,因为故乡是没有寒风朔(shuo)学之声 的。
1、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 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2、作者的“心”又在哪儿? 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作者身在征途,心在故园
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想象一下 当作者身在征途的时候,你们的眼前 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 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 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 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 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 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 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 熬、痛苦、伤感
王安石的乡愁有春天的明 月产生,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 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 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 方的风雪勾起的。
人在旅途,思乡情重。在王安石 的眼中,乡愁是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 徐春风;在张籍的笔下又成了一封写 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在纳兰性 德的心里,乡愁则是那暗夜呼啸的风 雪。诗人用多情的笔墨表达了对家乡 的思恋与热爱,令人回味缠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