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 公开课

合集下载

26《好的故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6《好的故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6《好的故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综、仆"等5个生字,读读记记“澄澈、困顿”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理解“好的故事"的含义。

教学重点:理解“好的故事”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梦境般的场景和美好的境界。

教学准备:1、了解作者鲁迅。

2、收集梦境般的画面或片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板书:好的故事),齐读课题。

2、本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几乎还是封建社会。

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理解中的鲁迅先生此时的心境是怎样的?他为什么如此渴望出现“好的故事"?3、让我们一起走入这好的故事当中,去感受那梦境般的境界,去体会鲁迅先生那忧国忧民的心吧!4、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5、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开展学习。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轻声读,可以默读;同时用笔在书中圈出生字词,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学习字词。

2、同学们边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这个故事中讲到了哪些人和事?(2)作者在梦中看到了哪些美丽、幽雅、有趣的事?又看到了哪些不好的事?(3)故事中“好的故事”好在哪里?你对“好的故事"有什么看法?3、交流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集体正音。

订正后齐读词语:洒满银滩青天下马匹织女伏织着游牧摇荡美妙幽雅趣味荡漾澄澈困顿呈现在心都络驿不绝各以自己所有以及所无的一切全盘奉献给公家过着牛马奴隶的生活全都不同凡响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自讨苦吃与众不同独具匠心耳目一新如见雪来岁月不惊素昧平生千山万水人海茫茫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半途而废舍本逐末日以继夜积劳成疾无独有偶天衣无缝不可或缺不堪设想一文不名于心不安面面相觑名不虚传源源不断络绎不绝息息相关垂手可得名不虚传源源不断络绎不绝息息相关垂手可得十全十美井井有条喜上眉梢如虎添翼(2)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正字、正句。

《好的故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好的故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好的故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六上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等途径,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思考想象,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3.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好的故事"与“昏沉的夜”的象征意义,初步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紧扣中心词“美丽、幽雅、有趣",聚焦“好的故事”,体会“好的故事"的灵动美和色彩美,结合相关语句,理解“好的故事”是梦境。

教学难点:能结合相关资料,了解这一时期鲁迅内心的苦闷、孤独、惶惑与寂寞,感悟作者在黑暗的现实中,内心仍充满希望和寄托的心境,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疏通词句,整体把握1.复习回顾,导出新课。

师:前面我们刚刚学过鲁迅的课文《少年闰土》,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形象深深地印刻在我们心里,同时我们也仿佛感受到了鲁迅小时候的生活状况。

今天,我们再来阅读一篇鲁迅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很有意思,叫做——好的故事(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疏通词句。

师:这是一篇散文诗。

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时,可以跳过。

那么,在预习课文的时候,你跳过了哪些词语呢?或者说哪些词语你不理解呢?交流反馈,认读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内容详见课件。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后交流:“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一个怎样的梦境?(美丽,优雅,有趣)3.梳理内容结构。

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个美丽优雅有趣的梦境呢?其余自然段写的又是什么?板书:现实————梦境————现实(昏沉的夜)(好的故事)(昏沉的夜)二、品读:感受梦境,体会美好1.“好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

那么,从哪些词句能够感受到这梦境的美丽优雅有趣呢?请细细品读3-9自然段,写写批注。

《好的故事》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3

《好的故事》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3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 《好的故事》丨人教(部编版)25 好的故事教案设计设计说明鲁迅在本篇课文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好的故事”,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暗示了与黑暗势力不懈抗争的决心。

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

教学设计中,以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为主线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结合相关资料来理解梦中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美的理想的追求。

注重积累运用,通过拓展练笔,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鼓励摘抄优美语句,丰富学生积累。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 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找出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读读。

3.朗读课文,对于难懂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 预习课文。

2.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发质疑,深入读文1.板书课题,直接导入:同学们,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预设: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好在哪儿?2.介绍背景:此文写于1925 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艰苦。

在这样的境况下,这篇文章表达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进文中,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抓住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适当介绍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过渡: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

3.出示词语,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搁在错综澄碧萍藻荡漾火焰瘦削瞬间凝视骤然掷石头陡然教师强调:“综、藻”是平舌音,“掷、澄、瞬、骤”是翘舌音,“削”在本课的读音为“ xuē”。

第26课《好的故事》 第一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6课《好的故事》 第一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6课《好的故事》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好的故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并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

理解掌握“繁响、伽蓝、打桨、底子、泼剌奔迸”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梳理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写课文的生字,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难点: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在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有很多处写到梦境,而梦里大多写到的是故乡的情景,可见鲁迅的故乡情结也不是一个偶然。

今天我们来品味的这篇文章,就好比是一粒茴香豆,它不好嚼,因为太硬,但用劲嚼了,便会发现真是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好的故事》,这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呢?2.揭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认识作者:鲁迅4.了解写作背景字词梳理:1.认读会写生字词,交流识字方法。

马+聚=骤毛+=毡扌+郑=掷阝+走=陡肖+刂=削换一换:搁-阁+丁=打综-宗+屯=纯凝-疑+马=冯萍-泙+洛=落2.学习生字的结构、部首、组词、造句和书写指导。

(1)指导写字:①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

(提醒写字姿势)②学生先观察,如何把字写正确,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③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严格按笔顺描写。

④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重点指导“搁、综、澄、萍、藻、漾、焰、削、瞬、凝、骤、掷、陡"的书搁:左边是“扌”要小,右边是“阁"要紧凑。

综:左窄右宽,“宗”中的“示"要舒展。

澄:“氵”要小,“登"的最后一笔横不易要过长。

萍:“艹”要舒展,不宜太大,“泙"要紧凑。

藻:上小下大,“澡”要舒展,稍大一些。

漾:左窄右宽,右部中的“永"要舒展。

焰:“火”要小,最有一笔变为点。

削:“肖"要紧凑,“刂”不易过大。

瞬“目"要小,“舜”要写得饱满,紧凑。

《好的故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反思

《好的故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反思

《好的故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反思26 好的故事【课前解析】关注字词:本课共有11个生字。

生字的学习,要结合汉字结构进行。

比如“搁"“综”“瞬"等字在教学时,可利用左形右声的特点帮助记忆;“萍”字也是形声字,但要强调上形下声的特点。

多音字“削"在教学中,可借助句子理解记忆。

本课有许多难懂的词语,可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它们的意思。

关注阅读理解: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品悟“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体会作者从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情感变化。

从文章的圆形结构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

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关注表达运用: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梦境中的景物的意蕴。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从而使学生将方法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

【教学目标】1.会写“搁、综”等11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搁、综”等11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2.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

3.能读懂第一自然段,了解“我”的现实处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教师导入:我们听过很多故事,故事一般都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

《好的故事》PPT课件(公开课)

《好的故事》PPT课件(公开课)

明澈 清亮
须臾 片刻 顷刻
俯仰之间
喘息之间
人教部编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鲁迅散文诗中的优美语句: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
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 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 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雪》
人教部编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人教部编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多音字
xiāo (削皮)(削笔)(拔树削迹)

xuē (瘦削)(剥削)(针头削铁)
注 意 加 点 字 的读音 !
我看到有一位瘦削. (xuē)的老爷爷正在树下削. (xiāo)苹果。
人教部编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多音字
读“xiāo”的时候,是“用刀平着或斜着去掉物体外面的 一层”的意思,如:削铅笔。 读“xuē”的时候,“义同 “削”( xiāo),用于一些复 合词”,如:削除。
人教部编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这就是鲁迅先生在文章反复强调的: 这是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梦”, 用文中的话讲就是——美丽,幽雅,有趣。
人教部编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读课文思考,昏沉的夜有什么特点? 鲁迅先生在这个夜里是怎样的心情?
人教部编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 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人教部编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 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说一说鲁迅先生流露在《好的故事》 中的哲学。
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人教部编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齐读第12自然段,读出作者美好的人 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 昏沉的夜……。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精品优质公开课课件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精品优质公开课课件

字词学习

笔顺 组词
造句

笔顺 组词
造句

笔顺 组词
造句
字词学习

笔顺 组词
造句

笔顺 组词
造句
字词学习

笔顺 组词
造句

笔顺 组词
造句
字词学习

笔顺 组词
造句

笔顺 组词
造句
字词学习

笔顺 组词
造句

笔顺 组词
造句
字词学习

笔顺 组词
造句

笔顺 组词
造句
字词学习
字词学习

cī 参差 chā 差别 chà 差不多 chāi 出差
新课导入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 诗。作于1925年2月,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而在封建军阀段祺 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 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 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 背景之下。
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
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 人物
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
景物 倒影
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 水中
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
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河中倒影 时聚时散
课文解读 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凡是”“都是”说明江南水乡, 处处美丽如画,令人爱恋,表达出 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第1课时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第1课时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第1课时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语文要素】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2.能结合资料,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们每个人都爱听好的故事,而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又为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为我们营造的故事世界。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的作品)二、检查预习1.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2.同桌互查生字认读情况,并解释重要词语。

(1)教师提示学生借助课后第一题,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

(2)关联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交流平台”,回顾理解词语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猜测,再借助注释理解;较难理解的词语只需知道大意;在无法理解的词语旁作记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好的故事》这篇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按下图提示找出相应的段落。

2.思考:作者为我们讲的“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课件出示句子:◇我闭了眼睛……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四、再读课文,分析理解1.齐读第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学生合作交流:第1自然段中描写了“昏沉的夜”的情景,在这里“昏沉的夜”有什么特殊含义?你是怎么理解的?(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阅读链接来理解。

)课件出示:该文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当时北京笼罩在极其混沌、黑暗、恐怖的气氛中。

封建军阀卖身投靠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在苦难的深渊里挣扎,因此“昏沉的夜”象征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25 好的故事
执教人:徐佩佩
单 位:禹城市高新区明德小学
词语回顾
25 好的故事
搁置 错综 澄碧 萍藻
荡漾 火焰 瘦削瞬间 凝视 骤然 投掷陡然
25 好的故事
听写生词
萍藻 荡漾 火焰 瞬间
自由朗读3-9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的梦境有几个部分呢?你从哪看出来的?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再读3-5自然段,思考:“我”朦胧中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好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梦境变幻无穷,绵延不
断。

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体现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
小河中。

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
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
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
复近于原形。

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
水银色焰。

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为什么作者写这些景物似乎
没有什么顺序,有点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但又都是围绕着水来写呢?
自学指导
自由朗读6-9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并在旁边作一些批注。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
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大红花一朵朵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
奔迸的红锦带。

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
女中……。

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但斑红花影也已
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合作探究
在第10自然段,作者写“捏住”《初学记》,第2自然段用的是“捏着”,二者有什么不同?这下意识的动作,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理?
力度不一样,“捏着”是轻轻捏在手里,“捏住”则是想死死攥在手心。

与其说是想捏住书本,不如说是想把“好的故事”留住,哪怕是几点碎影。

这表明作者面对梦幻美景破碎时极度的怅惘失落。

自然段,思考:
朗读第11、12
为何作者说真爱这好的故事?总记得这好的故
事?这美好的梦境和昏沉的夜有没有什么特殊含义?
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
两个自然段的理解吧!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谢谢观赏
禹城市高新区明德小学
20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