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文化维度比较及

合集下载

浅谈中法两国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法两国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法两国的文化差异学生姓名:叶晓莉学号:20095151043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专业指导老师:林娜一开始仅仅是出于对法国浪漫的气息以及那里的闻名遐迩的埃菲尔铁塔和巴黎圣母院才选择了《法国社会与文化》这门课程。

没想到的是,我不仅随着老师和大家一起“看到”了美丽的塞纳河、香榭丽舍大街、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博物馆,欣赏了法国的一座座或大或小、或古老或现代的石桥还观赏了巴黎时装秀.这些都不断地引导我去深深地体会法国与我们中国的一些文化差异.法国三面环海,法国人民很早就同海进行搏斗,他们崇尚冒险,向往自由和平等,鼓励个性的释放,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农业文化,哺育了质朴善良的炎黄子孙,造就了他们谦虚谨慎的性格特点,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两国文化的差异。

文化差异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而我就简单的就饮食文化和建筑风格两方面进行初步的分析一下吧。

首先是,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

中国的饮食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两大系统因素。

就物质层面说,饮食文化主要取决自然因素;就民族性层面看,则主要由文化因素制约。

据有关调查显示,早在距今10000年至4000年前的时间里,中国便形成了以粟、菽、麦等“五谷”为主要食物原料的黄河流域饮食文化区、以稻为代表主食原料的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区、以肉酪为主要食料的中北草原地带饮食文化区三大饮食文化不同风格的区域类型。

又经过约四千年之久的演变,至19世纪末,在今天的中国版图内,出现了东北、中北、京津、黄河下游、黄河中游、西北、长江下游、长江中游、西南、青藏高原、东南等11个子属饮食文化区位。

由于中国历史上是以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闭的小农社会,因此饮食文化是以“滞进”方式存在的,“惰性”是其变化特征。

而文化生态环境中的最主要因素,应当是生产力。

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与科技程度,是文化生态环境时代特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今日东北地区的酸菜、四川泡菜,应当都是其余韵。

在人文艺术方面,中国和法国有哪些不同?

在人文艺术方面,中国和法国有哪些不同?

在人文艺术方面,中国和法国有哪些不同?1. 文化传统中国和法国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影响着两国在艺术领域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儒家思想,尊重祖先,倡导“天人合一”和“物我两忘”,艺术作品强调静谧、含蓄和神秘。

法国传统文化则以启蒙思想为主要特色,追求个性和自由,强调对自然和人性的表现,艺术作品则以光影、色彩和线条的表现为主。

2. 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和法国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新文艺复兴前,大量使用传统的绘画技法,包括山水、花鸟和人物等,注重形式和意境的表现。

法国在现代艺术领域较为发达,以印象派、后印象派和现代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对自然的感性表达。

3. 文化审美观念中国和法国的文化审美观念也存在着不同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戏曲、音乐和书法等都具有高度审美价值。

而在法国,绘画、雕塑、建筑和模特等则是比较重要的艺术形式。

同时在艺术表现上,中国注重的是“道”,追求意境、抒情和神秘;而法国则更注重的是“美”,注重对自然和人性的表现和把握。

4. 艺术创作中国和法国在艺术创作上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在中国,艺术家以主观意识为主要表达形式,更注重意境、韵律和氛围等的表现。

而在法国,艺术家则更加注重科学的探索和实验,追求自由、个性和创新。

5. 社会与艺术两国的社会与艺术发展环境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国注重的是与自然的和谐,推崇“和合同道”的文化理念。

而法国则更加分裂和多元化,注重表达独特的个性与风格。

同时,法国社会也十分重视艺术,为艺术家提供了相应的机会和资源。

中国则是在近十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与关注。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和法国在人文艺术方面的异同之处。

两个国家在文化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创作、社会与艺术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孰好孰坏并不可言,只有用心欣赏才能真正体会它们各自的魅力。

中法数字文化对比分析

中法数字文化对比分析

中法数字文化对比分析摘要:数字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可以折射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内涵和心理,本文从中法数字文化差异的根源说起,选取中法两国数字中有代表性的几个数字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深入研究两国文化差异,达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中法数字文化对比数字本来是一种计算符号,是人们对现实事物数量关系的计算和测量。

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数字,如日期、钟点、电话号码、车牌号等。

但数字不独属于数字王国,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还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习语和成语中,具备更丰富的含义。

由于受民族、宗教、历史、风俗等因素的影响,数字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被赋予不同的象征符号和代表意义,形成各具特色的数字文化。

因此,对比研究中法两国语言中的数字文化不仅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更能充分发挥它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积极作用。

一、中法数字文化差异的根源1.中法两民族的宗教传统不同中国文化到处体现着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浸润。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为本来就位居头名的数字“一”增添了特殊含义和重要意义,同时也赋予了数字“三”以终极、生发等吉祥之义。

汉民族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哲学思想,经过历史演变形成了凡事讲究偶数和对称的习俗,这也成为数字“二”受到中国人青睐的原因,暗含好事成双之意。

数字“七”与佛教有紧密联系。

据说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静坐七七四十九天后修成正果;佛教认为万事是由地、水、火、风、空、识、根七种本原生成。

因此,七在中国文化中地位显著,且具有神秘色彩,七日往往成为一些大事的界限或极限。

法国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它对法国的数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督教文化三位一体的宗教传统确定了数字“三”在法国人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被冠以完美和谐之意,备受青睐。

与中国人最大的不同是,法国人视偶数为不祥,奇数为大吉(十三除外),因为他们认为偶数隐含分裂。

相似之处在于,法国人也对数字“七”情有独钟,甚至顶礼膜拜。

浅析中法文化对比

浅析中法文化对比

浅析中法文化对比摘要:中国和法国,一个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一个是西方启蒙思想的中心,因此从文化角度比较两国的异同,是十分有趣且必要的。

第一,中法在文学作品上都受同时代的影响;第二,中法在“酒”文化上的差异;第三,中法电影都发展较早,以及它们在当代的对比。

关键词:中国;法国;文化关于中法文化交流,我不想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我更青睐从文化的具体方面来展开论述,如文学、历史、音乐、思维方式等。

由于水平有限,短短的几千字无法谈得多么深入,但我仍想表达自己对“中法文化交流”的拙见。

曾经囫囵吞枣读完《红楼梦》,虽对其中许多细节仍旧一知半解,但读完后感触良多。

这时曹雪芹先生写的一部类似自传的人情小说,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全国上下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暴露。

《红楼梦》或多或少传递了一些反封建的精神,比如它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度、封建官僚贵族家庭的生存状态,以及在封建制度下被压抑的人性。

正如书中一悲剧人物——惜春,生母早亡,少年时缺少关爱,刚成年又被亲生父亲卖给了孙绍祖,在夫君的凌虐中丧命。

通过这一角色,曹雪芹不正是在抨击懦弱,恪守封建社会女德的女性吗?以及揭露和控诉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

又如书中的贾宝玉,他憎恶、蔑视世俗男权社会,尊重处于被压迫的女性。

他爱戴身边每一位女性朋友,正如第二章冷子兴说荣国府提及贾宝玉时这样讲到:“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并且他还十分厌恶封建子弟的理想功名利禄,只想永远过在大观园里和姐妹们随心所欲、自由无束的生活。

我觉得宝玉这般的人物,在当时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是非常罕见,也是会受当时人们嘲笑的。

但曹雪芹却将书中的男主角冠以“爱女儿”的称号,竭尽所有的文笔描写女儿们的生活,这种呼吁“男女平等”的思想已经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几百年。

而同时期,18世纪的法国,正值启蒙与革命的时代,有一位与曹雪芹同样具有反叛意识、精神世界超越同代的让人,他就是卢梭。

中法消费文化的差异

中法消费文化的差异

中法消费文化的差异第一部分:中法四个文化层面的差别一、最外层: 象征物,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1. 中国古代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

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

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

所以,在中国现代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穿着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时尚”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着装风格已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和追逐,同时也特别注意穿衣与出席场合的搭配。

法国主打浪漫的服饰色彩。

法国时装在世界上享有盛誉,选料丰富、优异,设计大胆,制作技术高超,使法国时装一直引导世界时装潮流。

在巴黎有2000家时装店,老板们的口号是:“时装不卖第二件”。

而在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两个妇女穿着一模一样的服装。

目前高级时装最有名的有:“吉莱热”、“巴朗夏卡”、“吉旺熙”、“夏奈尔”、“狄奥尔”、“卡丹”和圣洛朗”。

近年来,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巴黎女郎的裙子,其式样之多。

款式之新,在别国很难见到。

法国人是把收入的最小部分用于穿着的欧洲国家,法国人一般很注意服装方面的鉴赏力,也接受比较便宜的而不十分讲究的仿制品。

2.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法国人对饮食的讲究上足以与中国人媲美,甚至把饮食作为艺术这一点上还略胜我们一筹。

法国菜具有选料广泛、用料新鲜、装盘美观、品种繁多的特点。

菜肴一般较生,还有吃生菜的习惯,中国人多吃熟食。

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法国人认为个人饮食应符合各自的教养与社会地位并将同桌共餐视为一种联络感情、广交朋友的高雅乐趣和享受。

法国人晚餐时间大多在晚上8点左右,有的甚至更晚,中国人大多在6、7点。

中法饮食文化比较

中法饮食文化比较

中法饮食文化比较中法两国似乎总被一条无形的丝带连接着,使这东方文明的摇篮和欧洲的文化中心碰撞出了令全世界惊艳不已的火花。

无论是在历史文化方面还是饮食文化方面,中法两国始终个性鲜明、别树一帜。

如果说在历史文化方面,我们还能找到些许的相似性,那么在饮食文化方面,她们如两条不断向前延伸的平行线,永无交点。

淡雅的茶文化与浓醇的咖啡文化,香醇的茅台与浓烈的白兰地,铮铮的竹筷与高雅的刀叉,随性的街头排档与讲究的餐馆等等,这些无不诠释着这两个美食史与文明史同样悠久的国家的饮食文化差异。

当然,饮食文化的差异必定会伴随着消费行为的不同。

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中法饮食文化及消费行为。

一、淡雅的茶文化与浓醇的咖啡文化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民众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不论贫富,饭后一杯茶似乎是恒久不变的旋律。

由于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

他们有的用茶作食,重在茶食相融;有的则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其中有人们所熟知的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的黑茶等。

一方面,茶是高雅与通俗的统一。

中国自古就有“琴棋书画诗酒茶”和“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两种说法,由此可见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

贵族茶宴、士大夫的斗茶以及文人骚客的品茶活动,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伴生了茶的诗词书画歌舞等。

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老少咸宜,并由此产生有关茶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表现出茶文化的通俗性。

另一方面,茶又是功利与娱乐的统一。

茶是经济作物,是人们普遍消费的饮料,喝了可以解渴,品之可以怡情养性,以它入药可治病,用于生产化妆品还可使人青春长驻,表现出茶文化的功利与娱乐性。

与不仅对茶叶种类、茶壶选择、沏茶工艺、品茶艺术等颇有讲究,更对品茶人的心境别有一番要求的茶文化相比,咖啡文化更显示出了它的包容和随性。

对比分析中法文化价值取向

对比分析中法文化价值取向

对比分析中法文化价值取向【摘要】中国和法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论在经济还是在文化领域都有着越来越频繁的交流。

本文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为佐证,分析中法在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倾向,这对加深两国文化了解,促进相互交流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化维度文化价值取向对比分析一、引言美国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Samuel P.Huntington 曾指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此外,蔡元培先生说:“纵观历史,凡不同的文化互相接触,必能产出一种新的文化。

”由此,比较不同文化显得比以往更为重要。

尊重并重视文化的多样性,研究分析文化之间的差异,追溯其差异产生的根源,不仅能帮助人们掌握跨文化沟通的能力,而且能促进人类沟通交流,推动世界新格局的建立。

中国和法国都属于传统农业大国,但因为各自思想体系的不同,两国文化也各不相同。

作者根据中法两国在“文化维度”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分析研究其差异产生的原因,为中法跨文化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

二、文化价值取向理论与数据分析(一)文化价值理论1980年在《文化后果》(Cultural Consequences)一书中,霍夫斯泰通过对一些普遍性文化价值的取向来界定不同文化的模式。

该书于2001年再版,被广为征引,并奉为跨文化交际学的经典作品。

1.霍氏认为,所谓文化,就是把一个群体的成员或一类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的集体思维程序。

他选取了人类文化中五个有普遍性的价值维度作为考察,根据不同国家对文化维度的接受程度划分文化类型。

价值尺度包括:权势距离、不确定规避、个人主义、男性气质以及长期定位。

2011年,霍氏又将Minkoy 研究的“放纵―节制”维度收入到自己的理论中,形成了六大文化维度。

2.权势距离是霍夫斯泰德研究的第一个价值维度。

权势距离较大的国家文化认可等级制度,强调权力的必要性,社会关系较为紧张。

生活在权势距离小的文化中的人倾向于平等相待,强调权力的合法性,社会差距较小。

中法企业文化对比ppt课件

中法企业文化对比ppt课件

高目标是以民族昌盛为己任, 产品目标是创造世界名牌, 发展目
标是进入世界 500强;“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 敬业爱岗, 开拓
进取,创造绚丽的国际名牌”则是康佳向世界的宣言;“质量兴企
, 质量兴国”是格兰仕的雄心。这些企业都通过树立远大的民
5
团结合作与奉献牺牲精神

中国古代的“家”本位和“义”本位所 表达的“舍身取义”思想, 就是说可以 牺牲个人的一切去完成大事业。在现代 中国企业中, 长虹树立了“厂荣我荣, 厂耻我耻”的集体观念; 在青岛, 有一 个大众体会: 谁家有海尔人, 全家都为 6
2拼文.中 点中搏 化法国精中企企神的业与 挑业文法 战文化国 品化中企 质相的业 有同
相似的形成原因中国 企业要为民族振兴而 拼搏, 立志追赶世界 先进潮流, 缩小与国 际先进企业的差距; 而法国企业的挑战性 则是为了争取一种更 有利的国际竞争优势。 虽然他们的目的不同, 但这种不服输、充满 信心的理念是一致的。

11
人性化和民 主化
敢于奋斗, 勇于挑战
公众意识
科学与创新
输入标题 输入标题 输入标题 输入标题
12
公众意识
法国企业在经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合 作与均等思想尤为显著。法国企业在成 长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把法国人的利益放 在首位, 这不仅是为了法国人的物质利 益, 而且也是为了法国人的尊严。这种 广泛的公众意识, 是法国文化非功利因 13
中法企业文化差异
2.制度文化的差异 法国企业有一个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体
制, 因此制度化程度高, 用严格的组织 制度来规范企业及员工的各种行为。 法国企业组织机构成熟, 执行强调明确 的层级管理, 行为过程强调专业分工和 协作; 中国企业的“人治”因素浓, 企业 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9JXSHKX随着交通通讯和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交流越来越便利,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得到了深入发展。

但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关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争论。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全球化将进一步导致文明的冲突。

正因为如此,文化的比较研究有着比以往更深刻的意义。

正视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比较和分析文化行为差异与差异产生的原因,对于消除不同文化人群之间误解以至偏见,增进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中国和法国分别作为东方和西方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大国,在21世纪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经贸交流。

作者试图通过比较中法两国在“文化维度(culture dimension )”上所表现的差异,追根溯源寻找这些差异的形成原因和中法两国思想体系之间的区别,为中法文化研究提供另一种思路和参考。

一、文化维度理论与数据早在19世纪,E.B.Tylor 就提出了“文化”的定义,他认为一个人身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复合整体都可以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也包括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也就是说,文化首先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但又包含多个层面,每个层面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为了进一步分析和比较不同的文化,Geert Hofstede 提出了国家文化维度理论。

[1]Hofstede 研究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在四个不同的文化维度(power distance 权力距离,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masculinity 文化性别,uncertainty avoid-ance 不确定规避)上定性和定量地比较分析不同国家人们的文化和行为。

但他的研究和最初中法文化维度比较及分析■甘筱青郭宇冈[法]Philippe Dorbaire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但文化的差异却可能导致交流中的误解甚至冲突。

中法两国在“文化维度”上有差异,也有近似的地方。

这些差异正反映了中法几千年来形成的思想体系的差异。

弄清这些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有助中法文化互相了解、互相交流。

[关键词]文化比较;文化维度;儒家思想[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 (2011)03-0189-05甘筱青(1956—),男,博士,九江学院校长、教授,南昌大学博士生导师,法国Poitiers 大学孔子学院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孔子思想;(江西九江332005)郭宇冈(1973—),男,博士,法国普瓦提埃大学孔子学院教师,南昌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方文化比较;(江西南昌330031)Philippe Dorbaire (1953—),男,博士,法国Poitiers 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方文化比较。

(法国普瓦提埃86000)JIANGXI 江西社会科学190JXSHKX江西社会科学2011.3的四个维度定义立足于西方文化和西方视角,所以有学者认为他的分析有一定局限性。

Geert Hofstede 和Michael Harris Bond 后来提出了第五个维度“confucian dynamism 儒家推动力”[2],用于补充和发展他的国家文化维度理论。

Geert Hofstede 对40多个国家117000位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基于大量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他认为文化可以在不同的维度上进行比较。

[3]首先是分析不同文化中权力距离的大小,权力距离大的国家文化倾向于接受和承认社会组织内权力分配不均匀的现象,权力距离小的国家文化倾向于认为社会组织内的权力应该更公平地分布,更反对等级制度。

第二个文化维度,分析不同的文化是倾向于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主性、个人价值和自由选择的权利,集体主义强调社会集体的利益,强调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所需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第三个文化维度是文化的性别分析,即分析一个具体的国家文化是偏男性的,还是偏女性的。

男性化的国家文化注重竞争、积极进取、成功等价值观,女性化的国家注重和谐、平衡、生活的质量和彼此关注。

第四个文化维度倾向于建立程序化的规则和制度,倾向于追求绝对真理和专业的知识,追求通过清晰的逻辑体系来认识世界,通过这些来规避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反之,不确定接受型文化承认并接受社会关系中的模糊性,强调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接受社会现象的多元化。

Hofstede and Bond 通过对20个国家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了在东亚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儒家文化思想与经济成长的关系,因而提出了他的第五个文化维度———儒家推动力。

这个维度也被称为时间导向,通过不同文化里对时间不同的态度来区分不同社会文化。

长期导向型文化重视长期的发展结果,节约储蓄。

而短期导向型的社会文化期待近期的结果,也更愿意超前消费。

Geert Hofstede 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对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五个文化维度上进行评分,并且通过将评分标注在不同的维度坐标轴上,给研究者提供直观而具体的图示比较。

如图1所示。

Hofstede 提出文化维度理论后,其他社会科学学者在这个领域也做了大量的研究。

Hofstede 的文化维度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跨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

虽然也有学者批评Hofstede 的文化维度过于简单化[4],但Hofstede 的文化维度理论的有效性已得到其他一系列后续研究的验证。

因此我们也采用Hofst-ede 的文化维度数据作为我们研究的基础数据。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中国和法国文化差异,现将Hofstede 研究中的中国和法国的各项维度得分列表如表1所示(特将英国和美国也列入表中,作为比较参考):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和法国都属于权力距离大的社会文化,也即中国和法国的文化更尊重和接受社会上的等级制度。

中国在个人主义这个维度上得分非常低,可以解释为中国是非常集体主义文化的社会,认为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需要尊重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而英国、美国和法国的得分都远远高于中国,显示在其社会中个人主义是主流的文化价值,更尊重个体价值和利益。

性别倾向得分显示中国和英国、美国一样都是倾向于男性价值观的社会,而法国是倾向于女性价值观的社会。

在不确定规避方面,中国的得分更接近英国和美国,而法国的得分很高,是具有强烈“不确定规避”的文化。

儒家推动力维度上,中国的得分远远高于英美,但Hofstede没有给出法国在这个维度的得分。

从表中得到的数据来看,应该说Hofstede 文化维度评分基本符合人们对这些国家文化了解的常识。

而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基本的统计数据验证这些常识。

比如说中国的国民储蓄率远远高于英美国家,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为长期的未来做准备的传统。

二、社会常识、文化维度和传统思想的关系Hofstede的文化维度虽然可以相对有效地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但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几乎包含了所有和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相关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Gooder-ham和Nordhaug认为Hofstede只用五个文化维度来解释如此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过于简单。

很多研究者更感兴趣的是这些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形成的原因,希望能够找到文化背后更本质的来源。

甘筱青在《从中西方文化公理体系的差异看“文明的冲突”》中提出,中国和西方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理念的差异来源于其各自独立的思想体系的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甘筱青提出中国的主流文化来源于中国儒家思想的公理体系,包括公理一:天人合一;公理二:仁者爱人;公理三:人生而在群体中定位;公理四:学以致用。

在中国,从汉朝以后,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对照表1,可以发现,虽然儒家思想体系是2500年前形成的,但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中国文化在Hofstede所有五个文化维度中的表现都可以在儒家思想体系基础上得到解释。

对照甘筱青的阐述,中国文化的高权力距离得分(80)体现了儒家思想体系里的公理三“礼”,人在群体中定位,必须遵守五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礼仪是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则。

中国文化的低个人主义得分(26)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公理二。

儒家讲究大义,推崇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牺牲小我而成就大我。

性别倾向上中国是偏向男性倾向(66),这个符合儒家思想中的“自强不息”精神。

在不确定规避方面,儒家思想讲“中庸之道”,不走极端,不是非黑即白,接受模糊和不确定性,讲究“知行合一”和“经世致用”,也完全符合Hofstede表中比较低的得分(30)。

儒家推动力方面,中国遥遥领先(118),体现了中国文化里“崇俭黜奢”,重视长远的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我们熟知的中国社会现象、社会常识(如高储蓄率等)可用文化维度较有效地加以解释。

而文化维度又来源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可以说社会常识是文化维度是表现形式,而传统思想是根源,是产生文化维度的基础(如图2)。

回过头来再看表1,中国和法国在文化维度的得分上有差异,也有接近的地方,这是由中国中法文化维度比较及分析191JXSHKX江西社会科学2011.3和法国的价值观决定的。

从基础上说,这是由中国和法国不同的传统思想所决定的。

法国的价值观是由法国社会的希腊—罗马—高卢—启蒙运动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决定,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很大程度上由中国的主流儒家思想的传统思想体系所决定。

两者可以在五个维度上做比较深入的比较,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三、中法文化维度比较及其根源在权力距离这个维度上,可以看出中国和法国的接近之处,两者均属于高权力距离的社会文化。

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5]里提出,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即在于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之差异,他对于地理环境在文化形成中的影响的论述非常有意义。

中国历史上是典型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社会。

而法国在高卢时代也是土地肥沃、气候湿润的农业区,其社会结构是以家庭血缘为纽带的部落作为主体。

农耕文化是一种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辈分和等级之分。

这直接决定了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文明和更注重平等的契约关系的商业文明相比,更注重社会的等级制度,更倾向于高权力距离。

中国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伦理关系(五伦)使社会中每个人都被给予了明确的位置,进而建立一个礼治的秩序。

梁漱溟认为,中国是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的“伦理本位”[6]的社会构造,这种伦理关系就是高权力距离的体现。

现代法国农业人口的比例已经低于总人口的2%(2007年数据),但我们还是通过权力距离清楚地看到法国传统农耕文化属性的烙印。

在个人主义这个维度上,法国是个人主义的,中国是典型集体主义的。

中国文化里的集体主义因子可以上溯到古代治水的年代。

魏特夫认为对大江大河的治理,造就了东方的专制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