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三复习文言文翻译
2016年高考山东文言文《晏子春秋》注释译文

2016年高考山东文言文《晏子春秋》注释译文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衣服,这里用作动词,穿上)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语气副词,起加强揣测语气的作用,相当于“或许”“大概”。
《孟子·梁惠王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大王如果真的这样爱好音乐,那么齐国应该差不多治理好了吧?)至乎?”晏子对曰:“法(效法,取法,学习。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因为不贤明,而是因为它不能够被效法)其(代词,指代圣王)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①(指夏商周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招致,使……归服)诸侯也,诚(诚心)于爱民,果(果然,当真,实实在在地。
《史记·魏公子列传》: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如姬果然盗得兵符交给公子)于行善,天下怀(心里存有,怀藏。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怀瑾握瑜。
”——身怀美玉般的品德)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通“悦”,高兴。
《诗·北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红色的笛管色泽鲜亮,漂亮的笛管真让我喜爱)也。
夫冠足以修敬(表示敬意。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不务(致力于)其饰(装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
身服不杂彩(色彩陈杂),首服(头上戴的帽子)不镂刻(指镂刻花纹)。
古者尝有处橧巢(zēngcháo,古人用柴薪架成的住处。
“橧”是有巢氏时代鲁西豫东地区的建筑在土丘上的简易木结构夏屋之一。
另有一种夏屋是“巢”,它是一种建筑在大树上的夏屋。
这两种夏屋文献并称为“橧巢”)窟穴(土室)而不恶(wù,讨厌,憎恨),予(给,指给他宫室)而不取,天下不朝(朝拜)其室,而共归其仁。
2016年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2016年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及翻译2016年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及翻译2016年新课标Ⅰ卷(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2016年全国卷文言文翻译(精校版)

2016全国卷文言文翻译《曾公亮传》译文曾公亮,字明仲,福建省泉州市晋江人。
考中进士甲科(名次较靠前),任会稽知县。
百姓在镜湖旁边耕种农田,常常担心湖水泛滥。
公亮修建闸门,把(湖水)引入曹娥江,百姓(因此)而得益。
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任郑州知州,因为治理政事才能卓越而名声很好,盗贼全都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到了晚上睡觉也可以不关闭门窗。
曾经有个使者丢失了口袋中的东西,发布公文缉查盗贼,公亮回复说我们州里没有隐藏的盗贼,大概是随从之偷藏而已。
搜查使者的随从,果然是这样。
公亮通晓精熟法令条文,任职时间长,熟悉懂得朝廷相府的法令制度,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皇位的继承人,就与曾公亮一起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的民田产银,有人把它全部偷走了,大理寺把他当作强盗论处。
公亮说:“这是禁物,盗取民田产银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盗取财物还是有区别的。
”坚决据理力争,于是朝廷就下达给有关部门讨论,比照抢劫盗窃禁物的相关法律,偷盗者没有被判死刑。
契丹纵容百姓在界河附近捕鱼,又多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计较,将要生出事端。
公亮说:“现在事情还处在萌芽状态不去禁止,以后将怎么办?雄州的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派他前去告谕旨意,边境的祸害终于平息了。
英宗即位以后,授予(公亮)中书侍郎,并兼任礼部尚书,不久又任命他担任户部尚书。
皇上身体不适,辽国使者来到而不能接见,就命令公亮在宾馆宴请(使者),使者不肯赴宴。
公亮质问他说:“皇上赐宴你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让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情你能够安心吗?使者马上就去赴宴。
煕宁三年,授予司空并兼任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的官职。
第二年,又起用他兼任永兴军的通判。
过了一年,返回京城。
不久以太傅的身份退休。
元丰元年去世,享年八十岁。
皇上亲临哭悼,停止上朝三天。
曾公亮为人端方庄重,深沉周密。
平时谨守法律,循规蹈矩;但是天性吝啬,家产增加到巨万。
2016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

2016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2016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2016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找准实词得分点,五类实词译到位得实词者,得翻译之天下。
诚哉斯言!既然如此,就需要把这些成为采分点的实词拎出来,想方设法,保证其翻译得准确无误。
该学案试图强化你的实词采分点意识,帮助你解决好五类重要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活用词和疑难词——翻译到位问题,让你成为一个会临场解决问题的聪明学习者。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
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
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
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藉,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
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
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
或言常平[注]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
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常平:常平仓。
(1)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2)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宋濂,字景濂,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
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
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
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
帝称善者良久。
濂性诚谨,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
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2016全国卷3文言文翻译

2016全国卷3文言文翻译1. 文言文翻译嵇康品行灵活善于打铁。
院里有棵柳树很茂盛,于是饮水环绕它,每到了夏天,就在柳树下打铁。
东平吕安敬佩他高雅的兴致,一想念嵇康,就从千里外的地方启程去见嵇康,嵇康以他为友对他很友善。
后来吕安被哥哥诬陷起诉,因此入狱,嵇康作文来证明吕安清白,于是又逮捕了嵇康。
从前嵇康贫困,曾与向秀共同在树下打铁,来自己补给。
颖川钟会,是个贵公子,才思敏捷,文章精辟,于是前往造访嵇康。
嵇康对他不施礼,却仍旧打铁不停。
很久之后钟会离去,嵇康问他:“听到了什么来的?看到什么走的?”钟会回答说:“听到了所听到的来的,看到了所看到的走的。
”钟会因此怨恨嵇康。
到了嵇康被捕,种会进言给文帝说:“嵇康是卧龙,不能让他起来。
您想让天下无忧,因此就要顾虑嵇康。
”于是进谗言说:“……嵇康、吕安等人言论放荡,诽毁礼教,是帝王所不能容忍的。
应该找个理由除掉他,来净化风俗。
”文帝亲近并听从了钟会,于是一块把嵇康和吕安杀害。
嵇康即将在东市受刑,太学学生三千人,请求让嵇康做他们老师,没有得到允许。
嵇康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影子,要过琴来弹奏,说:“过去袁孝尼曾经跟随我想学习《广陵散》,我吝惜保密没有传授给他,《广陵散》现在要绝响了!”时年四十。
海内之士,没有不痛惜的。
文帝不久也醒悟后悔了。
2. 文言文翻译江革小时候就很聪明,早早就表现出写文章的才能和情思,六岁时就会写文章。
江柔之非常赏识他,说:“这个孩子一定会振兴我的家族。
”江革九岁时父亲去世,他和弟弟江观一起生活在孤苦无依的贫困中,也没有老师朋友作伴,兄弟两人就互相激励,读书的精力始终没有表现出疲倦。
十六岁母亲去世,他因为孝顺闻名。
服丧完毕,江革就和弟弟江观一起到太学,被增补为国子生,在考核中评为优秀等次。
南齐的中书郎王融、吏部(官员)谢朓对他很推崇。
谢朓曾经担任皇家夜间警卫,回家时(顺路)拜访江革。
当时下着大雪,(谢朓)看见江革盖着破棉被,铺着单薄的席子,但是沉醉于学习中不知疲倦(寒冷),叹息了很长时间,就脱下自己穿的棉衣,并亲手割下半片毡给江革作为卧具才离开。
近五年高考文言文翻译

历年文言文翻译2018年1卷《晋书鲁芝传》1、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2018年2卷《宋史范纯礼传》1、吏问其故,威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
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
其政化怀物如此。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
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
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2018年3卷《宋史范纯礼传》1、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
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2、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生如何”遂为匠擒。
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以不应为杖之,足矣。
”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
”徽宗从之。
2017年1卷《宋史范纯礼传》1、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2017年2卷《后汉书赵熹传》1、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2、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卷3年2017.1、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2016年全国卷2高考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之效。
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
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除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
”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
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
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升为御史。
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
后改为山西巡抚。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
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
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句子翻译

6、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2011天津卷)
7、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2010山东卷)
8、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2006浙江卷)
9、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2014浙江卷)
10、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2005天津卷)
补 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基本分)
微观上:
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关键实虚词、 特殊句式! (踩分点)
带回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 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 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
介词、关联词等)
示例: •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彘肩。
•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2011全国 卷)
•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2011湖南卷)
• 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2011天津卷)
贯 对文中运用修辞、用典的地方,要灵活贯通的 翻译。在翻译时需要特别注意的辞格有借喻、 借代、用典、委婉、互文、并提等。
• 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使旦夕得正丘首,复 何憾哉!
• 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
• 今陛下富于春秋,初即位,奈何与公卿廷决事。
•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 主人下马客在船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 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结: 翻译文言文的两个关注点
宏观上: 联系语境,推断大意 句子大意!
示例:
•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 而不在使者之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的几种失误形式:
1.没有厘清背景、关系的强行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 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晋文公和秦穆 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 无礼) 。
2.以今义当古义 A.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 品质好的女子(这个女孩不好,烦请巫婆您 替我们到河里禀报河伯,我们要另外选取好 的女孩)。
留 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
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 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 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这些词均 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例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郑国 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句中“人”“我”“北门”就可以 保留不译。
增
也叫补,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 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以足文意。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 公乃入。”(《鸿门宴》)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齐宣王)曰:“不若与人。”(《孟子》二 章) 撤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 (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口技》) 以上例句括号中的内容,都是在译文中应 该补充出的。
2016高三复习 文言文翻译
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 ①
而觞之于庙,奏《九韶》② 以为乐,
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
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注】 ①御,迎接。②《九
韶》,传说是舜的乐曲。
1.翻译下面句子。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译文:
4、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如何(何如)、如„„何、若何(何若)、 若„„何、奈何、 奈„„何(怎么样、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 么办); 何消(哪用得着); 何为(什么是;怎么会); 何意(岂料,哪里料到); 何所(所„„的是什么);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孰与、与„„孰„„(与„„比较,哪一个„„); 其„„其„„(是„„还是„„); 安„„乎(怎么„„呢)
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
高考文言文翻译也讲究的是信、达、 雅。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于原 文,不随意增删内容和改变风格;所谓
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 行文规范;所谓雅,指的是文句流畅,
鲜明生动,具有文采。对考生来说,信 和达是主要的、基本的要求,雅是较高 的要求。
目前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译多是从前面 阅读材料中选几个句子进行翻译,因此翻 译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通读文言阅读材料, 并借助选择题的选项整体把握文意,为翻 译局部的语句打好基础,切忌一上来就匆 匆忙忙翻译。第二步,按照词序,逐词落 实,进行一句句对译。遇到疑难词句,可 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第三步,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 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3.该译的词没有译 •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 上卿。 【以:因为;拜:授予、任 命】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爱: 珍惜 】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 存在了。
删 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
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 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这 些词包括发语词(“夫”“维”“且 夫”)、凑足音节的助词、倒装句的标 志(如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 、句 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以及偏义复词中 的虚设成分等词。 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跟从老师 (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可以知道 了。
不可主观臆断,千篇一律。
【参考译文】 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
郊外,鲁侯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
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演奏古时的音乐
《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太牢给它
吃。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
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
天就死了。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
2.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何其(多么);一何(多么);何若 (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伶官传序》) ②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 壕吏》)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 录〉后序》)
3.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者„„也(是); 者也(是); 是之谓(这就叫做); 此之谓(就是说这个)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③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 策》) ④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⑤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8.无中生有地增添源自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 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 老师的人在里面。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学到了(知识或本领)以后(按 一定的时间)去复习,不也是令人愉悦的 吗?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判断正误: 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 没有找到。 【寻求可以通报秦国的人,但没能找着(这 样的人)】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判断正误: 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 筋骨的强壮。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以及)强 壮的筋骨 ]
所谓对换调留六字诀
对
就是对译,要逐字逐句落实。译文要与 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原文词语要逐个准确落 实,除非个别词语没有实在意义,不需要翻 译;要尽力还原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表达 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例1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 •崤之战》) 译文: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 特别要注意的是:古汉语中单音词居多,翻 译时可以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
6.省略成分没有补出译出。 权以( 之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译成:孙权(把曹操书信)给群臣 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7. 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量词个) 儿子不团结。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 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7.表转折的固定结构 然而(虽然这样,可是......); 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①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贾谊《过秦 论》) ②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
8.表因果的固定结构 是以(因此); 是故(所以,因此); 以故(所以); 以„„故„„(因为„„所以„„);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韩愈《师说》) ③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柳宗 元《愚溪诗序》)
换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 改变,译文中应替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例3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 短浅,委屈自己降低身份(前来拜访)。 试译一下: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曹操《短歌行》)
调 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
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 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 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 要的移位调整。 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跟从老师 (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可以知道 了。——可以知道跟从老师(学习) 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了。
6.表测度的固定结构 得无„„乎、得无„„耶、无乃„„乎(恐怕„„ 吧); 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 庶几„„欤(或许„„吧)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得 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 吧”。 ③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 战》)“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译为“怎么办”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崤之 战》)译为“怎么样” 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孟子?梁惠王 上》)译为“怎么样” ④吾欲之南海,何如?(彭端淑《为学》)译为 “怎么样”。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列子?愚公移山》)译为“把„„怎么样” ⑥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 ⑦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 传》) ⑧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⑨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①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②几无所逃死。(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③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④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⑤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⑥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柳宗元《黔之 驴》)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贾谊《过秦论 上》)(把它设为。) ⑧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柳宗元《捕蛇者说》) (把„„制成) ⑨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认 为) ⑩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
5.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何„„之有(有什么„„); 何以„„为(做什么); 何„„为(做什么); 不亦„„乎(不是„„吗); 独„„耶(难道„„吗); 独„„哉(难道„„吗); 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何得(怎么能)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何功之有”译为“有什么用处”。 ②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何以文 为"译为"要华美干什么呢"。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不亦乐 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⑤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 《论积贮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