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小腿肌肉超声改变

合集下载

超声诊断胎儿足内翻新概念

超声诊断胎儿足内翻新概念

超声诊断胎儿足内翻新概念足内翻畸形(congenital clubfoot)又称先天性马蹄足内翻(Congenital talipes equinovarus),是指前足内收、后足内翻,跟舟骰关节呈半脱位状态,且使足固定于内收旋后内翻姿势的一种足部畸形。

▲上图:双侧足内翻畸形;下图:正常足。

足内翻是最为常见的足部畸形,是种常见的出生缺陷。

活产儿中发病率为1/1000~3/1000,男女发病率比例为2:1;以双侧多见(2/3),单侧少见(1/3);无其他合并畸形的孤立性足内翻多见(2/3),合并其他畸形的复杂性足内翻少见(1/3)。

病理•胫前肌、胫后肌、mu内收肌、mu长屈肌、趾长屈肌挛缩,腓骨肌止点异常。

•足韧带及关节囊挛缩。

•跖骨内收、距骨内翻、跟骨倒置。

▲足内翻示图:前足骨(跖骨)内收、后足骨(距骨)内翻及跟骨倒置。

▲新生儿内翻足图片:足与小腿骨在同一平面。

▲新生儿内翻足图片:足固定于跖曲状态,mu趾尖绷直似芭蕾舞者足似的,跟骨倒置足跟后突。

▲新生儿内翻足图片:由于前足跖骨内收,后足距骨内翻,形成高足弓,足底内侧呈折断状。

超声检查小腿及足相关切面一、经足小腿冠状切面:该切面同时显示胫骨、腓骨长轴。

▲左图为右侧下肢前后位视图:我们可以注意到,同时要显示胫骨腓骨长轴的切面,只能是小腿冠状切面;右图为正常胎儿经足小腿冠状切面声像图。

二、经足小腿矢状切面:该切面显示胫骨长轴及足部,以后前位矢状切面评估效果最为理想。

▲经足小腿矢状切面(后前位),右侧正常胎儿声像图:小腿皮肤与足跟后缘几近直线,足跟无明显后突现象。

三、足底切面:该切面显示跟骨、跖骨及趾骨长轴,即跖骨、趾骨冠状切面。

▲正常胎儿足底切面:注意足内缘、足外缘分别呈直线状。

四、小腿横切面:小腿系列横切面必要时也可用于评估小腿与足的关系。

▲小腿横切面:红色线圈示。

超声诊断胎儿足内翻的传统方法及标准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足内翻的传统方法,是使用小腿系列横切面和小腿冠状切面(同时显示胫骨和腓骨长轴的切面)进行检查的,诊断标准如下。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诊断检查方法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诊断检查方法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诊断检查方法
(转自北京英智京西康复医院)
诊断:先天性马蹄外翻足是足部常见畸形之一,一般来讲,孩子出生后即出现明显的马蹄内翻畸,因此,诊断起来并不难。

但应与跖内收畸形鉴别,跖内收的病例后足正常,且无足内翻和下垂畸形。

并发于脊髓脊膜膨出的马蹄内翻畸形也应与之鉴别,根据腰骶部膨出的包块及下肢运动、感觉、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碍即可鉴别。

较大儿童还应与小儿麻痹、脑性瘫痪、坐骨神经损伤和多关节挛缩症等引起的畸形足相鉴别。

小儿麻痹有其发病史,感觉好,运动功能丧失。

坐骨神经损伤表现为膝以下运动功能丧失和相应的感觉障碍。

脑性瘫痪为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有病理反射,常有智力上的缺陷。

先天性多关节挛缩症,关节僵直出生后即有,很难用手法扳正,累及较多关节。

检查方法:先天性马蹄外翻足根据临床表现均能作出诊断,一般不需依据X线检查确诊。

但对于判断马蹄内翻足畸形程度和对治疗疗效的客观评价,X线摄片是不可缺少的。

正常新生儿足部X线片可见跟、距和骰骨的化骨中心。

马蹄内翻足的病儿足部诸骨的骨化中心出现较晚。

舟骨在3岁后方才出现。

跖骨干生后骨化良好。

1.正位片正常的足距骨纵轴与跟骨纵轴之间有30°左右的夹角,若小于20°,示
足后部内翻。

正常足第1跖骨与距骨纵轴、第5跖骨与跟骨纵轴平行或交叉角小于20°,大于20°时,示足前部内收。

2.侧位片正常足距骨纵轴与第1跖骨平行,在马蹄内翻足患者则二者相交成角。

新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新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指:出生后即发现单侧或双侧足部形态异常呈现内收、内翻、马蹄畸形。

发病原因1、原始骨基质发育异常学说:距骨内的原始胚芽缺陷引起距骨持续性跖屈和内翻,并继发多个关节及肌肉肌腱复合体的软组织改变。

2.神经肌肉学说:神经肌肉单位内的软组织原发性异常,引起继发性骨性改变,小腿肌肉明显萎缩,经过治疗后改善不明显。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患儿足部可有1.足内翻;2.踝跖屈;3.足前部内收;4.胫骨内旋;5.其患足被动矫正无法背伸。

(二)辅助检查本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均能做出诊断,一般不需要辅助确诊。

1.X线检查:对于诊断马蹄内翻足畸形程度和治疗疗效的客观评价。

足前后位和极度背伸侧位片,双侧足部进行对比,马蹄足患儿的正位片示:跟骨距骨重叠,且均朝向第五跖骨,跟距角度消失。

2. 2.B超检查:是可以用来诊断婴幼儿马蹄足的常规检查,对于观察软骨的情况具有X光片无法替代的作用。

3.MRI 和CT 扫描也被推荐用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术前及术后评估,但大多数患儿没有必要进行这些检查。

(三)鉴别诊断1. 先天性跖骨内收:外观上于先天性马蹄足相类似,容易误诊,其有足前部内收及姿势性足内翻,但无马蹄畸形,在进行X光片检查时可以发现其正侧位片跟距角均正常,在背伸情况下患儿踝关节可以背伸到正常儿童程度(30度以上)。

2. 先天性垂直距骨:此类患儿为距舟关系异常导致的足部畸形,其外观与先天性马蹄足有较明显不同,但仍引起足够的重视,患儿足底部可以触及1枚明显凸起的骨头,为脱位的距骨头,踝关节活动范围缩小。

X光片在极度跖屈情况下距舟关节呈脱位状态。

3. 扁平足畸形:患儿可有足部扁平,在婴幼儿期不明显。

但年龄较大的患儿可有足部疼痛等不适,X光片提示:跟距角度正常,足弓消失。

无需特殊治疗4. 多关节挛缩:先天性多关节挛缩症是指婴儿出生时即有2个或更多的关节先天性挛缩,其足部可表现为双侧马蹄内翻畸形。

在婴幼儿阶段早期进行手法治疗,大多数患儿治疗效果满意。

超声观察胎儿马蹄内翻足12例

超声观察胎儿马蹄内翻足12例

超声观察胎儿马蹄内翻足12例摘要:目的讨论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声像特点和误诊的主要因素。

方法选取我院产前筛查的1236例胎儿,产前超声发现胎儿拇指球与胎儿胫腓骨位于同一平面,与产后对比。

首次超声诊断马蹄内翻足12例,其中双侧内翻6例,单侧内翻4例,2例超声产前单次超声诊断足内翻状态,产后正常,1例因首次超声孕周较大,肢体显示不清,未能诊断,造成漏诊。

结论,超声检查可以较准确得诊断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但单次超声检查诊断该畸形存在一定误诊率。

关键词:马蹄内翻足;首次;误诊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常见的先天性足畸形。

由足下垂、内翻、内收三个主要畸形综合形成。

男性发病较多,可为单侧发病,也可为双侧发病,一出生就能发现,超声检查也较易诊断本病,但因对疏忽或其他原因对本病漏诊和误诊也较常见。

马蹄内翻足发病原因不明,许多因素和本病有关联,但没有一种因素能够完全解释本病的起因。

本病遗传因素常有家族史,与遗传有一定关系。

单卵双胎的发病率远高于双卵双胎的发病率,比例大约为33:3.虽然遗传是一种重要因素,但不能确定显性或伴性基因遗传的规律。

胚胎3个月之内足处于马蹄内翻的三个原始畸形状态:下垂、内收、和内翻。

自第四个月开始,足处于中和旋转位,跖骨轻度内收,足开始沿长轴旋前,接近正常人足的位置。

任何发育障碍都将使胚胎保持胚胎早期的畸形位。

胎儿在宫内体位不佳,足部受压,足部受压,长时间处于足内收、后跟内翻。

踝部下垂位。

相应地小腿后侧和内侧的肌肉缩短,内侧关节囊增厚,使足进一步处于畸形位。

本研究主要收集我院超声科从2007年8至2015年6月间的一些病例,对超声检查诊断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误诊率进行分析,讨论造成误诊的原因。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产前筛查的1236例胎儿,我院超声科收集从2007年8至2015年6月间的胎儿共1236例,首次超声检查考虑马蹄内翻足的胎儿12例进行分析观察,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足底拇指球与胎儿胫腓骨位于同一切面且踝关节姿势固定不随肢体运动而活动,其中6例首次超声检查双足处于内翻状态,4例首次超声检查单足处于内翻状态,其后多次超声复查仍处于内翻状态,产后证实超声诊断,2例首次超声26W+检查单足处于内翻状态,其后多次观察内翻状态消失,产后婴儿正常。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病原因及产前诊断研究进展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病原因及产前诊断研究进展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病原因及产前诊断研究进展孙佳星;李彬;杨泽宇;蔡爱露【摘要】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小儿最常见的下肢先天性畸形,是由复杂的肌肉、骨骼、神经系统病变等而引起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马蹄畸形、后足内翻、前足内收和高弓畸形等。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发病主要与吸烟环境、遗传、基因突变(同源盒结构基因A和D、PITX1、TBX4、肌肉收缩基因)、血管和肌肉异常等有关。

产前检查是筛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重要手段,二维超声、三维超声、MRI均为有效的诊断方法。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5(000)048【总页数】4页(P96-98,99)【关键词】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吸烟;遗传;基因突变;产前诊断【作者】孙佳星;李彬;杨泽宇;蔡爱露【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110004;莒南县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1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6.2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小儿常见的下肢先天性畸形,是由于复杂的肌肉、骨骼、神经系统病变等而引起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马蹄畸形、后足内翻、前足内收和高弓畸形等。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病因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研究,但是其具体机制仍然不能明确,遗传和环境的联合作用是本病比较明确的致病因素,基因突变、血管和肌肉异常亦与其发病有关。

产前检查是筛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重要手段,二维超声、三维超声、MRI均为有效的诊断方法。

现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发病原因及产前诊断作一综述。

综上所述,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发病主要与吸烟环境、遗传、基因突变(HOXA、HOXD、PITX1、TBX4、肌肉收缩基因)、血管和肌肉异常等有关,其病因学研究还存在争议,部分机制尚不清楚,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维超声、三维超声以及MRI均可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进行产前诊断,随着技术的提高和设施的改善,诊断准确率也越来越高。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主讲人:范毓华疾病概述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常见的先天性足畸形。

男性发病较多,可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

畸形明显,一出生就能发现,因此疏忽的病例较少见,多能及早治疗,效果也较好,但畸形也易复发,应定期随访至骨骼成熟,约14岁以后。

病因尚不清楚。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无特殊药物治疗。

疾病描述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亦称先天性畸形足,是比较常见的先天畸形,多为单侧,亦可为双侧。

症状体征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出生后一侧或双侧足显示程度不等内翻下垂畸形。

轻者足前部内收、下垂、足跖面出现皱褶,背伸外展有弹性阻力,至小儿学走路后,畸形逐渐加重,足部及小腿肌力平衡失调,健康肌挛缩,加之体重影响,足内分下垂加重,步态不稳,跛行,用足背外缘着地,延误治疗畸形愈加严重,足前部向后内翻,足背负重部位产生胼胝及滑囊,胫骨内旋加重。

疾病病因先天性马蹄内翻畸形的真正病因迄今不清,多数学者认为该畸形为胚胎早期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引起发育异常所致,也普遍与胎儿足在子宫内位置不正有关。

病理生理先天性足内翻下垂的病理改变,初期以软组织异常,足内侧肌挛缩,张力增加,关节囊、韧带及腱膜肥厚,变短,以“跗间骨关节为中心,导致足前部畸形:(1)跗骨间关节内收。

(2)踝关节跖屈。

(3)足前部内收内翻。

(4)跟骨略内翻下垂。

随年龄增长,体重越来越大,畸形更趋严重,跟腱、胫后、趾长屈,拇长屈等肌腱及跖腱膜极度挛缩,具有强的弹性阻力,足部外侧软组织及肌肉持续被牵拉而延伸,足外展功能基本丧失,但肌神经功能无损,肌电兴奋性尚存在。

畸形矫正后,肌肉功能还可恢复,延误治疗者,逐渐产生骨骼畸形,跗骨排列异常,足舟骨骼变小内移,毂骨发育异常粗大,跟骨跖屈、内翻更加严重,距骨头半脱位及胫骨内旋等畸形。

诊断依据1.婴儿出生后即有一侧或双侧足部蹠屈内翻畸形。

2.足前部内收内翻,距骨蹠屈,跟骨内翻蹠屈,跟腱,蹠筋膜挛缩。

前足变宽,足跟变窄小,足弓高。

外踝偏前突出,内踝偏后且不明显。

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声像图特征和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声像图特征和临床价值
Me t h o d s 4 2 6 8 c a s e s o f f e t u s wi h t p r e n a t a l u l t r a s o u n d f o u n d t h a t f e t a 1 oo f t t h u mb b a l l wi h t f e t a 1 t i b i o i f b u l a 1 o c a t e d i n t h e s a me p l a n e . a n d
CCF. wh i c h h a s i mp o r t a n t r e f e r e n c e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t o g u i d e t h e o b s t e C t r e a t me n t .
p o s t p a r t u m. Re s u l t s Ul t r a s o n i c i n s p e c t i o n s h o we d 1 4 c a s e s o f CCF ; a l l c a s e s we r e c o n i f r me d b y i n d u c e d l a b o r , 2 c a s e s( 1 4 - 3 %)o fme r g e r f a i l e d t o c h e c k o u t ,1 c a s e( 7 . 1 %)o f s i n g l e c l u b f o o t r a t h e r t h a n d o u b l e c l u b f o o t .Co n c l u s i o n s Ul t r a s o n o g r a p h y c a n a c c u r a t e l y d i a g n o s e

马蹄内翻足产前超声诊断及与相关异常分析

马蹄内翻足产前超声诊断及与相关异常分析

·论著·《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14卷第2期马蹄内翻足产前超声诊断及与相关异常分析相光华 陈燕 耿娟 赵贤哲 简练 王丽敏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超声科,广东广州 510010)【摘要】 目的 目的探讨马蹄内翻足(talipesequinovarus,TE)产前超声诊断及其相关异常分析,为产前咨询及临床处理提供重要依据。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产后或引产后证实为TE的109例,分析其产前超声图像的特征、合并畸形的情况及与染色体相关性的分析。

结果 109例TE胎儿中,合并其他系统畸形42例(39%),肢体骨骼系统畸形最常见,其次依次为心血管、泌尿、颜面、神经、消化、呼吸系统畸形。

染色体异常发生率8%(9/109),复杂TE组高于孤立TE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犘=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双侧TE与单侧TE染色体异常检出率(犘=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TE合并其他系统畸形概率相对较高,产前超声发现TE时,应对其他结构全面仔细扫查,复杂TE组染色体异常率增高,孤立TE组染色体异常率相对较低,仍需要警惕不能忽视。

【关键词】 马蹄内翻足;染色体;产前超声;畸形【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犇犗犐:10.13470/j.cnki.cjpd.2022.02.003 通信作者:王丽敏,E mail:1743390612@qq.com基金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项目(C2019068)犘狉犲狀犪狋犪犾狌犾狋狉犪狊狅狌狀犱犱犻犪犵狀狅狊犻狊犪狀犱狉犲犾犪狋犲犱犪犫狀狅狉犿犪犾犪狀犪犾狔狊犻狊狅犳狋犪犾犻狆犲狊犲狇狌犻狀狅狏犪狉狌狊犡犻犪狀犵犌狌犪狀犵犺狌犪,犆犺犲狀犢犪狀,犌犲狀犵犑狌犪狀,犣犺犪狅犡犻犪狀狕犺犲,犑犻犪狀犔犻犪狀,犠犪狀犵犔犻犿犻狀 犇犲狆犪狉狋犿犲狀狋狅犳犝犾狋狉犪狊狅狌狀犱,犌狌犪狀犵犱狅狀犵犠狅犿犲狀犪狀犱犆犺犻犾犱狉犲狀’狊犎狅狊狆犻狋犪犾,犌狌犪狀犵狕犺狅狌510010,犌狌犪狀犵犱狅狀犵,犆犺犻狀犪 犆狅狉狉犲狊狆狅狀犱犻狀犵犪狌狋犺狅狉:犠犪狀犵犔犻犿犻狀,犈 犿犪犻犾:1743390612@狇狇.犮狅犿【犃犫狊狋狉犪犮狋】 犗犫犼犲犮狋犻狏犲 Toexploretheprenatalultrasounddiagnosisandrelatedabnormalanalysisoftalipesequinovarus(TE).Thus,toprovideimportantevidenceforprenatalconsultationandclinicalmanagement.犕犲狋犺狅犱狊 ThecasesofTEexaminedbyprenatalultrasoundfromourhospitalbetweenJanuary2020andDecember2021werecollectedtoanalyzeprenatalultrasonicfeatures,relatedabnormaliesandchromosomeresults.犚犲狊狌犾狋狊 In109cases,42(39%)caseswerecomplicatedTE,themostcommonwaslimbskeletalabnormalities,followedbycardiovascularmalformation,urinarymalformation,facialmalformation,craniocerebralformation,digestivemalformationandrespiratorymalformation.Theincidenceofchromosomeabnormalitieswas8%(9/109).TheincidenceofchromosomeabnormalitiesincomplicatedTE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isolatedTEgroup(犘=0.026),and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TherewasnotstatisticallysignificantinthedetectionrateinbilateralTEandunilateralTE(犘=1.00).犆狅狀犮犾狌狊犻狅狀 TheprobabilityofTEcombinedwithothersystemmalformationsisrelativelyhigh.WhentheTEisfoundbyprenatalultrasound,otherstructuresshouldbecarefullyexamined.TheprobabilityofcomplicatedTEchromosomeabnormalitiesisincreased,whiletheprobabilityofisolatedTEschromosomeabnormalitiesisrelativelylow,whichstillneedstobevigilantandcannotbeignored.【犓犲狔狑狅狉犱狊】 Talipesequinovarus;Chromosome;Prenatalultrasound;Malformation 63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14卷第2期·论著· 马蹄内翻足(talipesequinovarus,TE)是常见的出生缺陷,其在活产儿中的发病率为1/1000~3/1000,亚洲人群的发病率稍低,约为0.3/1000个活产儿[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研究 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小腿肌肉超声改变刘卫勇 陈亚青 赵黎 杜青 李銮 费洁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CF)小腿肌群声像图改变的特点。

方法 对3组128例小儿(单侧CCF组44例患儿、双侧CCF组19例患儿和对照组65例小儿)小腿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及胫骨前肌肌肉的厚度行超声测量,采用目侧法观察肌肉内部回声变化。

结果 (1)对照组5块肌肉(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及胫骨前肌)超声测值分别为(5.30∀1.00)mm、(8.50∀1.11)mm、(7.26∀0.95)mm、(6.45∀1.03)mm及(9.88∀1.15)mm;(2)单侧CCF组5块肌肉超声测值分别为(4.28∀1.28)mm、(7.64∀1.25)mm、(6.06∀1.81)mm、(5.11∀1.31)mm及(9.53∀1.16)mm;(3)双侧CCF组5块肌肉超声测值分别为(4.27∀1.45)mm、(6.96∀1.26)mm、(6.01∀1.26)mm、(4.70∀1.03)mm及(8.24∀1.71)mm;(4)单侧CCF组患儿患侧小腿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4块肌肉厚度的超声测值小于对照组;双侧CCF组患儿两小腿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胫骨前肌5块肌肉厚度的超声测值均小于对照组;单侧CCF组患儿患侧小腿后肌群肌肉、双侧CCF组患儿两侧小腿肌肉超声测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单侧CCF组患儿患侧小腿胫骨前肌厚度的超声测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单侧CCF组44例患儿中检出肌肉回声增强16例,双侧CCF组19例患儿中肌肉回声增强7例,肌肉回声呈均一弥漫性增强,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的中心肌内腱膜结构模糊。

结论 与对照组小儿比较,CCF患儿患侧小腿肌肉的厚度变薄,肌肉内部回声增强,超声测量肌肉厚度比超声目测肌肉回声改变对评估CCF患儿小腿肌肉萎缩更为敏感。

关键词!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超声检查;小腿肌肉Sonographic feature of lo w er leg m uscular defor m ities i n chil dren w ith congeni tal clubfoot LIU W ei yong*,C H EN Ya qing,Z H AO L i,D U Q i ng,LI Luan,FEI J ie. *D epart m ent of U ltrasound,Si x th Peop le#s H osp it al Affili a ted to Shangha i J i aotong Universit y,Shanghai200233,Chi naCorrespond i ng aut hor:C H EN Ya qi ng,Email:joychen1266@126.co mDO I:10.3877/c m a..j i ssn.1672 6448.2010.06.015作者单位: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超声科(刘卫勇在读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超声科(陈亚青、李銮、费洁),小儿骨科(赵黎),儿童康复科(杜青)通讯作者:陈亚青,E m a i:l joychen1266@Abstract! Objective To st udy t he ultrasonograph i c fi ndi ngs of l ower l eg m uscu l ar defor m ities i n CCFs.M ethods U ltrasonography was perfor m ed i n a total of 128ch il dren,i ncl ud i ng19w it h b ilatera l CCF,44w it h un ilateral CCF and65healthy ch il dren(contro l group).The th i ckness and echotexture of soleus m uscl e,posteri or ti b i al muscle,m edial gastrocne m i us m uscl e,latera l gastrocne m i us and anteri or ti b i a l m uscle w ere eval uated.R esults The t h i ckness o f soleusmuscle,posteri or ti b ialm us cle,m edial gastrocne m i usm uscle,lateral gastrocne m i us and anteri or ti b i a lm uscl e was 5.30∀1.00mm,8.50∀1.11mm,7.26∀0.95mm,6.45∀1.03mm and9.88∀1.15mm respecti vely w ere i n healthy ch ildren;4.27∀1.45mm,6.96∀1.26mm, 6.01∀1.26mm,4.70∀1.03mm and8.24∀1.71mm of b ilateral CCF;4.28∀1.28mm,7.64∀1.25mm,6.06∀1.81mm,5.11∀1.31mm and9.53∀1.16mm of the affected si de of un ilatera lCCF.The so l eus muscle,posteri or ti b i alm uscle,m e d i a l gastrocne m i usm uscle,lateral gastrocne m i us and anteri or ti b i alm uscl e of b ilatera l CCF w ere t h i nner t han healt hy subject(P<0.05).The soleusm uscl e,posteri or ti b i a l m uscle,m edial gastrocne m i us muscle,lateral gastrocne m i us of unilateral CCF w ere t h i nner than contro l group(P<0.05).N o si 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ickness of anteri or ti b i a lm uscle was found bet w een t he affected si de and nor m a l ch il dren(P>0.05). The echotexture change o f lo wer l eg m uscu lesw as observed i n16sub j ects i n un ilatera l group(16/44,36.36%)and7i n b ilatera l group(7/19,36.84%,P>0.05). Conclusi on The t h ickness of l ower leg muscle i n CCFs i s th i n ner co m pared to healt h y ch ildren;wh il e hyperecho ic change w as observed i n only about36%ch il dren w ith CCFs.Thus,the m easure m en t o f thickness of l ower leg m uscle i s m ore sensiti ve t han echotex t ure change i n eval uati n g t he l ower leg m uscular def or m iti es i n sub j ects w ith CCFs.K ey w ords! Congen ital cl ubfoo;t U ltrasonography;Lo w er l eg m uscl e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cl ubfoo,t CCF)是一种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运动系统畸形,临床表现为足内翻、踝跖屈、前足内收。

研究证实,在神经发育异常基础上发生小腿肌肉萎缩普遍存在于CCF病例中[1]。

高分辨率超声的发展及超声检查的安全性好,使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将超声作为小儿肌肉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2,3]。

本研究采用超声观察CCF患儿小腿肌肉厚度及回声改变,探讨CCF患儿小腿肌群声像图改变特点。

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上海新华医院临床确诊的CCF患儿63例,男48例,女15例,年龄10d至12个月,平均(5.32∀3.11)个月。

按照病变累及单侧或双侧小腿将63例患儿分为单侧CCF组和双侧CCF组。

其中单侧CCF组44例,男34例,女10例,年龄26d至12个月,平均(5.60∀3.17)个月;双侧CCF组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10d至11个月,平均(5.04∀2.86)个月;对照组为健康小儿65例,无遗传病史、无先天性肌性斜颈、无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疾病,男32例,女33例,年龄1~12个月,平均(5.23∀1.99)个月。

对3组128例患者均行小腿肌肉超声检查。

二、仪器与方法使用Sie m ens A cuson Sequo ia512型超声诊断仪,15L8W S探头,频率8.0~ 14.0MH z。

被检查患儿保持下肢放松状态,必要时给于10%水合氯醛0.5m l/kg 镇静。

超声检查时充分暴露小腿,从月国窝水平自上而下连续扫查至内外踝水平,取仰卧位扫查胫骨前肌,俯卧位扫查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及胫骨后肌。

每块肌肉均作横切和纵切面扫查,当扫查至小腿上1/3处超声平面与小腿长轴垂直时进行图像冻结,测量肌肉厚度。

要求测量胫骨前、后肌时测量线与被检查小儿小腿冠状面垂直,取测量最大值。

测量比目鱼肌、腓肠肌内侧头及腓肠肌外侧头时取肌肉肌腹最厚位置进行测量(图1)。

超声检查过程中以目测法观察并记录肌肉回声强度有无增强,注意横切面上出现肌肉回声增强时还应沿肌肉长轴方向稍微侧移探头以避免各向异性伪像,肌肉横切和纵切面均出现回声增强则为肌肉回声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