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功能目的论看《葬花吟》的三种英译本
《葬花吟》的三种英译本对比分析—从对原文内容的忠实程度角度

下面就选取 《 葬花吟》 中的诗句对三种英译本进行具体的赏析。 游丝软系飘 春榭 ,落絮轻沾 扑绣帘 。 杨 译 :S o t f l y t h e g o s s a me n g p a v i l i o n s ,
二 、关 于 忠 实
霍 译 :H a s r a k e i n h a n d i n t o t h e g a r d e n g o n e ,
B e f o r e t h e f a l l e n l f o we s r a r e t r a mp l e d o n.
2 o1 4. 3
墨墨
《 葬花吟》 的三种 英译本对比分析
从对 原文 内容 的忠实程度 角度
文/ 胡 莉 莎
摘 要 :《 葬花吟》 是 《 红楼 梦》 中的经典之作 ,现 已有 多种英译本 。本 文选取 了杨宪益 、戴乃迭的译 本,大卫 ・ 霍克斯 的译本和林语 堂的译本 ,从对原文 内容的忠实程度 出发 对三种 译本进行对 比赏析 ,最后得 出结论 :译 文对 原文 内 容 忠 实传 达 的前 提 是 对 原 文 的 正 确 理 解 。 关键词 :《葬花吟》;内容 ;忠实
三 、译 文 分 析
“ 忍踏落花来 复去? " 这一疑 问句表明黛 玉对落 花的怜 惜 ,不忍 心 践踏 ,突出了其多愁善感 的性格特征 。杨译的 “ L o a t h t o ” 即是 “ 不忍 心 ,不愿 意”,表达 j _ } { 了这一情 感 ,虽然 将 疑 问句译 为了 陈述 句 ,看 似不忠 实于原文 ,却 把诗句 的言外 之意 翻译 出来 了 ,仍不 失为 好 的译 作 ;而霍 克斯没有把 原文 中黛玉对 落花 的怜惜 之情 表现 出来 ;林译 想 象程度 较大 ,忠实性 较 差 ,描 写 了 少女 为怜惜 落 花 而 把 它们 笼 到 一 起 ,并 默默祈祷 。显然符合西方读 者 的思维 习惯 ,却 使原 文 的意义 和 意境有 所偏离 ,使读 者很 难 把 葬花 的 主人 公 与 中 国古 代 女子 联 系 起 来 ,因此 ,笔者认 为还应忠实于原 文作 者 ,不 宜有太 多 主观发 挥 的成
葬花吟英文赏析

葬花吟英文赏析
一、简介《葬花吟》及其作者
《葬花吟》是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歌描绘了贾宝玉在葬花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悲伤与感慨,以花喻人,寄托了作者对生命、命运和爱情的思考。
二、英语赏析《葬花吟》的诗句
1."The flowers fall,the wind grieves",这句诗句表达了花朵凋谢时,风也感到悲伤的意境。
2."The living envies the dead",生者嫉妒死者,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生死的无奈。
3."A dreamer dreams forever in the dreamland",梦想者在梦境中永恒追寻,寓意着人生的执着与坚守。
三、分析《葬花吟》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1.花:象征美好、短暂的生命和命运的无常。
2.葬花:寓意生命的终结和生与死的辩证关系。
3.眼泪:代表悲伤、感慨和无奈。
四、探讨《葬花吟》的情感内涵和主题
《葬花吟》以花喻人,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命运和爱情的感慨。
诗歌中蕴含着人生的无常、生死的无奈以及爱情的悲欢离合,展现了作者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总结英语赏析的意义和启示
通过对《葬花吟》的英语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主题。
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跨文化交流的视角,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普世价值。
以功能目的论看《葬花吟》的三种英译本

以功能目的论看《葬花吟》的三种英译本导读:本文以功能目的论看《葬花吟》的三种英译本,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以功能目的论看《葬花吟》的三种英译本王茜(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710128)摘要:以英译的《葬花吟》为例,从功能目的论出发,选择了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译本和许渊冲的译本等三个版本,从诗歌意象,诗歌韵律和诗歌形美三方面对上述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译本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葬花吟》;功能目的论;英译本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152-02《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巅峰之作,早在1830年就开始了对《红楼梦》的英译活动。
本文舍弃传统的直译或意译的研究范式来探讨《红楼梦》的英译,避开简单的归化、异化之争,选择从功能目的论的翻译视角出发,以《葬花吟》为例对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译本以及许渊冲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为了论述方便,本文把上述三种译本简称为“杨戴译本”、“霍译本”和“许译本”,通过对三种译本不同的翻译策略及方法的描述、比较和评价,来探索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英译之路。
一、基本概念的阐释(一)功能论与目的论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
其创始人卡塔琳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中将功能类别纳入了翻译研究的范畴。
她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此后,她的学生在赖斯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并加以完善。
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以汉斯·弗米尔和诺德为代表的这批“目的论”学者从全新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诠释,有效地协调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并指导译者从翻译目的出发,努力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而不是采取考虑意译或直译的传统操作方式。
“葬花吟”英译文研究——以概念功能为视角

于汉 诗 英 译 的适 应 性 , 从 而为 古诗 译 文 的 赏析 提 供 一 个新 视 角 。
[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法 ; 概 念功能 ; 葬花吟
[ 中图分类号]H 3 1 5 . 9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8 - 5 8 2 3 ( 2 0 1 5 ) 0 8 - 0 1 4 5 - 0 2 [ 收稿 日期] 2 0 1 5 — 0 4— 2 9
l f o w e r s 表 示动 作者 , f a d e和 n y表达过 程 , t h e a i r 和t h e 本译 法 相 同 , 与 原 文保 持 了较高 的一 致 ; 霍 为 了使 语
s k y 表达范围; 三 者 的区别 在于 , 杨 和许 都用 了一个 a s 篇流 畅 , 添加 了 i n t o t h e g a r d e n体 现 出他 以读 者 为 目 统领 翻译 , 采用 时 问状语从 句 , 这 是译 文 的一 大 挑 战 , 标 的翻译 策略 , 使 读者 对场 景 的理 解更 加 具体 化 。第 直 接将 全句 用 于 环 境 成 分 。在 表 达心 理 过 程 的第 二 四句 中原 文 的动 作者被 省 略 , 许 和 杨给 上 一句 添 加 了 句 中, 霍 摆脱 了原 文 的限制 , 用 物质 过 程 的 句子 来 表 主语 , 霍 则 采 取 省 略 的 方 法 。对 待 表 达 过 程 的 “ 踏”
运动事件框架下《葬花吟》三种英译文的比较分析

律、 句法 和字法 集 中体现 了一种 韵 味无 穷 的古典 美 。 《 葬花
、
Ta l my 的运动 事件 框架 及词 汇化模 式 类型
( 一) 运动事件的语义成分 Ta l my ( 2 0 0 0 ) 提 出语 言深层 的概 念组织 有一 种普遍 存
吟》 是《 红楼 梦》 中的诗作 名篇 。 “ 《 葬花 吟》 是林黛玉感叹身世 遭遇 的全部哀音 的代表 , 也是作 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
对应关 系。对 同一个语 义范畴 , 不 同的语言往往采取不 同的 词汇化模式 。在表达相 同的运动事件 时 , 不 同的语言会有不 同的形式 , 即不 同语言 的运动 事件 的词汇化 模式 是有差 异 的。 Ta l my ( 2 0 0 0 ) 指 出了三种 主要 的词汇化模 式 。第 一种 模式 是 [ Mo t i o n + Ma n n e r / C a u s e ] , 即移 动动 词既 表达移 动 , 还表达方 式或原 因。包括汉语 和除罗曼语之 外的整个 印欧 语系 都属 于这种模 式 , 其 中英语 最为典 型 。第 二种模 式是 [ Mo t i o n + P a t h ] , 即移动动词既表达移动 , 又表达路径 。主要
和背景实体。焦点实体是句子 中关注的焦点 , 是 句子要表 达
的主 旨。激活过程表示事件发生的动力 , 而关联功能是指焦
面分析 了《 葬花吟》 七个英译 文的译者 在翻译过 程 中运用 的
“ 炼字” 手法 。 张智 中对 《 葬花吟》 三种英 译文 进行 了比较 ,
点实体和背景实体的关 系。背景实体是一个参照实体 , 与焦 点实体相 对。关联 功能和背景实体一起构成进行 了评 析 。张军 平对《 葬花 吟》
葬花一吟葬香魂_译诗三种异情韵_葬花吟_三种英译文比较赏析

[收稿日期]2005-02-26 [作者简介]张智中(1966-),男,河南博爱人,教授,南开大学翻译学博士,主要从事典籍翻译及译论研究。
第26卷 第11期2005年11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 L OF H AR BI N UNI VERSITY V ol.26 N o.11N ov.2005 [文章编号]1004—5856(2005)11—0133—04葬花一吟葬香魂,译诗三种异情韵———《葬花吟》三种英译文比较赏析张智中(中原工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 450007)[摘 要]《葬花吟》是《红楼梦》中的诗作名篇,文辞优美,手法娴熟。
此诗在翻译过程中,涉及了典故、诗词用语、人称、口气等诸多微妙而不易传达的方面。
文章对《葬花吟》三种英译文进行了比较,除着眼于以上难点外,还讨论了形美、音美的传译,以及三位译家各自的翻译动机、翻译追求和翻译策略。
[关键词]《葬花吟》;形美;典故;口气;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中国古典小说中常穿插运用诗词曲赋,或铺张渲染,或承上启下,这一艺术手法在《红楼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红楼梦》二十七回中的《葬花吟》,文辞优美,手法娴熟,音韵铿锵,朗朗上口,为后人所传诵,可谓曹雪芹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
透过《葬花吟》呈现给读者的悲哀、秀美之表象,我们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叛逆精神,从而体会到憋闷于林黛玉内心深处的一股抑塞不平之气。
与其说《葬花吟》是林黛玉的一首自挽歌,倒不如说这是一曲青春觉醒的颂歌,它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灵魂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
目前,《葬花吟》主要有三种版本的英译文,分别由翻译名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大卫・霍克斯、许渊冲所译。
为讨论方便,下文将三种译文分别简称为“杨译”、“霍译”、“许译”。
二、形美和音美的传译 从整体而言,《葬花吟》为七言诗,只有两处例外:第16行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和第39、40行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葬花吟》英译的生态翻译学视角比读

《葬花吟》 英译的生态翻译学视角比读
Author: Huang Yuanjun is a teache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Huaihua Medical College, Hunan, China. His research interest i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葬花吟》 英译的生态翻译学视角比读
表1 生态翻译学理论实质 翻译本体要素 翻译的定义 翻译的过程 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方法 翻译的评价 主题概念 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能动性选择活动。 译者首先适应以原文为主要素的生态环境; 然后在译入语生态 环境中选择性地产生出译文。 译者多维度地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 译者集中于三个维度进行转换, 即语言维、 文化维和交际维。 多维转换程度、 读者反馈及译者素质; 整合适应选择度。
译林 2012年 NO.6
翻/译/研/究
化环境中构建自己译品的过程图。 同时, 本文也期望能对中国典籍的英译提供一定 的思路和启示。 2. “生态翻译学” 理论阐释 生态翻译学 (Eco-translatology) , 是时代的产物, 是在全球性生态思潮的背景 下派生出来的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理论。 其首创者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指出: “生 态翻译学的出现与时代社会与学术发展的方向是相符合的。 ” (2008: 11) 自2001年以来, 胡庚申开始发表一系列论文来构建 “翻译适应选择论” 的新译 学理论体系。 《翻译适应选择论》 的出版正式宣告了该理论的形成, 并引起 2004年 了译学界的强烈反响。 《翻译适应选择论》 以达尔文 “自然选择” 说为理论支撑, 打 破了翻译理论研究的僵局 (李亚舒、 黄忠廉, , 开辟了译学研究的新天地, 2005: 95) 振作起了一种新的话语力量 (蔡新乐, 。 《生态翻译学 2006: 59) 2008年胡庚申发表 解读》 一文, 标志着从翻译适应选择论发展起来的 “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已 显雏形” (胡庚申, 。 至此, 尽管尚属稚嫩, 生态翻译学已以一种独立的形 2008: 13) 态立于理论界。 该理论没有囿于长期困扰译界的诸如 “直译/意译” 、 “形式/内容” 、 “忠诚/叛逆” 、 “归化/异化” 等种种二元对立之中, 而是试图使翻译理论回归到 “翻 译生态环境, 即社会、 文化环境中去对翻译本质、 主体、 过程及诸多内容进行思考” (刘云虹、 许钧, 。 2004: 43) 那么该理论的实质和主张是什么? 在 《生态翻译学解读》 中, 胡庚申做出了详 解: “生态翻译学研究既是一种‘喻指’, 又是一种‘实指’。 所谓‘喻指’, 指的是将翻译 生态与自然生态作隐喻类比而进行的整体性研究; 所谓‘实指’, 指的是取向于译者 与翻译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 特别是译者在翻译生态中的生存境遇和能力发 展研究。 ” (2008: 在 “翻译即适应与选择” 的主题概念之下, 该理论将 “译者为 11) 中心” 的理念明确地体现在翻译的定义之中— 翻译是 “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的选择性活动” , 该理论具体阐述和例证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本体的解释功 能: (1) 翻译过程— 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 (2) 翻译原则—多 “三维” (语言维、 交际维、 文 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3) 翻译方法 — 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 (胡庚申, 化维) 转换; (4) 译评标准—多维度转换程度、 。 基于这种理念, 翻译的各种本体要素都有了新解。 我们可以用下图阐释 2008: 11) 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实质:
《葬花吟》译文对比赏析

《葬花吟》译文对比赏析摘要:《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塑造黛玉悲剧形象的经典作品,文辞优美,意蕴深刻,如何将其译为形神俱备的英文诗歌,是对翻译家自身综合能力的一个巨大挑战。
本文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两个译本作了总体和局部的分析评价,从译诗“三美”、意象运用和典故翻译三方面对它们进行对比赏析,二者虽各具风格,但都成为读者喜爱的不朽佳作。
关键词:三美意象典故忠实对比评析1 引言经典小说《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闪烁智慧与灵性之光的魁宝,它的文学价值至今仍广受全世界的瞻仰。
书中富含中国文化传统的诗词歌赋,或铺张渲染,或承上启下[1],将全书的人物刻画和艺术价值推向了顶峰。
其中《葬花吟》就是这样一段为后世人所传颂的经典作品。
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也是曹雪芹借以刻画黛玉的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现今倍受中外读者欢迎的《红楼梦》英译本,包括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及大卫·霍克斯所译的A Story of the Stone。
本文将从译诗“三美”、意象运用和典故翻译三个方面对《葬花吟》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评析。
2 译本“三美”的实现《葬花吟》出现于小说的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2]。
林黛玉天生敏感多疑,因晴雯不开门一事而错怪宝玉,加之宝玉偏巧此时送出宝钗,黛玉心中顿时涌起了万种莫名的屈辱心酸,次日又遇花饯之期,便勾起无限伤春愁思,独自手把花锄,拾起掉落一地的花瓣寻处埋葬。
此时黛玉所吟唱的诗句,便是文辞优美、音韵铿锵的《葬花吟》。
2.1形美和音美《葬花吟》在语言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七言歌行,行文朗朗上口,遣词浅显流畅,抒情酣畅淋漓,音节回环复叠,五十二句诗文如泣如诉,细腻凄美,将黛玉的悲苦命运和高洁孤傲的性格表达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成为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之作。
全诗共由十三个四行诗组构成,韵式上主要采用中国古诗惯用的单韵形式aaba,也有变化的韵式如abab、aab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功能目的论看《葬花吟》的三种英译本摘要:以英译的《葬花吟》为例,从功能目的论出发,选择了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译本和许渊冲的译本等三个版本,从诗歌意象,诗歌韵律和诗歌形美三方面对上述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译本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葬花吟》;功能目的论;英译本《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巅峰之作,早在1830年就开始了对《红楼梦》的英译活动。
本文舍弃传统的直译或意译的研究范式来探讨《红楼梦》的英译,避开简单的归化、异化之争,选择从功能目的论的翻译视角出发,以《葬花吟》为例对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译本以及许渊冲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为了论述方便,本文把上述三种译本简称为“杨戴译本”、“霍译本”和“许译本”,通过对三种译本不同的翻译策略及方法的描述、比较和评价,来探索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英译之路。
一、基本概念的阐释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
其创始人卡塔琳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中将功能类别纳入了翻译研究的范畴。
她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此后,她的学生在赖斯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并加以完善。
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以汉斯·弗米尔和诺德为代表的这批“目的论”学者从全新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诠释,有效地协调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并指导译者从翻译目的出发,努力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而不是采取考虑意译或直译的传统操作方式。
因此,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遵循的最高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目的决定手段”。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依据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目的,按照译文特定原则的要求适当对原文进行灵活处理。
在《红楼梦》英译史上,最为大家所熟悉的有两个译本,即杨戴的全译本以及霍克斯的全译本。
两个版本的译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1]。
杨戴夫妇当时受政府委托译红楼,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官方规范的制约。
他们的译文出版方—外文出版社也对他们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外文出版社出版物的读者群中大部分是汉语读者,因此杨戴在翻译过程中多以传递原文文化为特色,尽量做到忠实翻译,并没有太多发挥。
而霍克斯的翻译多是出于个人爱好的选择,他想还原自己在阅读《红楼梦》中文版时的阅读美感,因此他所受的限制并不多。
其次,他的读者群主要是西方读者,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译出语的文化规范和表达范式,他在翻译时处处考虑使译文读者便于欣赏并获得阅读后的乐趣,因此行文流畅最为重要,他并不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
另外一个译本采用的是被称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先生的译本。
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著名的诗歌翻译理论,“三美”论,即在翻译诗歌的时候,要讲求意美,音美,形美,做到以诗译诗。
诗词翻译要尽量还原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就译诗而言,应该照顾到“三美”[2]。
三美之中,意美最重要,音美次之,形美最后。
许渊冲先生没有完整翻译《红楼梦》,只是摘取其中几首著名诗词进行翻译,而其对《葬花吟》的翻译就是他实践其著名“三美”诗歌翻译理论的结果。
“无论哪一位译者,由于使用跟原著不同的语言,面对完全不同的读者群,在不同的文化范畴下运作,受各种各样不同的因素所掣肘,因而在翻译时会有很多各种各样不同的考虑,根本不可能翻译出跟原文一模一样的译文来。
”[3]二、对《葬花吟》三译本的评析诗歌意象美即讲求诗歌的意境之美,意境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精髓所在,《葬花吟》一诗中富含大量意象。
看似写景,实则在抒情。
通过对景物的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关键,而在多年的诗歌发展中,很多景物已经带上了特定的情感因素和文化特色,这为汉诗英译带来了一定困难。
而本文所指的三种英译本没有按照原文的形式排列,而是充分发挥英语诗歌的排列风格,把英译诗歌分为13个诗节,每节四行,这样的排列使得英译本更加明朗。
三个版本的译者在对原诗的理解上有许多共通之处,体现在对一些诗句意象的翻译上[4]。
而诗句中动词的翻译直接表现了诗文所营造的悲凉气氛,几位译者对于一些主要动词的翻译有许多相同之处,诸如:“花谢花飞飞满天”,杨戴译为:As blooms fade and fly across the sky;霍译为:The blossoms fade and falling fill the air;而许译则为:As flowers fall and fly across the skies。
由此可见虽然文化背景不同,翻译目的不同,由于译者对于原诗同样的理解,产生出了近乎一致的译文,都是通过对景物的描述,再现了暮春时节的画面,勾勒了一种悲怨的气氛。
由于中英文化思维差异,委实难以完整再现原诗意境,但是三种译文的译者通过不同的方式,迎合不同的翻译目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如上文所述,杨戴译《红楼梦》时为了更大限度地保留中国文化特色,较多采取直译法再现原作,尽量忠实于原诗意象,发挥之处并不多。
而许译本在翻译意象时也比较忠实,其在保证意象翻译贴近原文的基础上,更加照顾音韵和形式的美感。
相比而言,霍译本的处理方式就比较灵活洒脱。
在意象翻译上的差别诸如:“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句,杨戴译:Who pities the faded red, the scent that has been?许译:Who rues the red that faded, the scent that dies?霍译:Of fragrance and bright hues bereft and bare。
从中可以看出霍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完全把握整首诗的意象,忽略了一些诸如“飞花”、“落絮”等重要的意象,杨戴译本和许译本有诸多契合之处,并尽量贴近原文意象,他们在很多地方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手法。
霍克斯译本较为灵活,更多地采用了意译,这样更加有利于西方读者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诗歌特别讲究韵律,读来朗朗上口,颇具意味。
刘勰曾说:“诗为乐心,声为乐体”[5]所以诗歌和韵律是不可分割的。
中英文诗歌具有不同的韵律范式。
总体来说,汉语用韵呈现单一化,多用尾韵。
而英语用韵则呈多元化,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可押头韵、尾韵等等。
因此在翻译中国诗歌的时候,如何传译原诗的音韵美就成了一大难题。
诗歌原文中的韵尾也是不同的,这种韵尾的变化传递出了诗人愤懑的情绪和悲愤的感情。
原诗的韵尾如表1。
<imgsrc="/Ebook2/ebooks/14-236/14-236-1301/1000 .jpg" />在尾韵的选择上,杨戴译本采用的是隔行押韵,即:abcb,其中一些译句突显了翻译者的娴熟手法;霍译本采用的是两行转韵:aabb。
虽然这种英雄体对偶句,韵脚鲜明,但是霍克斯因为要整体押韵,造成了译文的一些不足,其中不乏一些韵脚只是大致押韵,如bower/door(第一节), intact/back(第五节)等。
许译本采用的是对仗押韵,即:aabb。
由于许渊冲先生践行“三美”原则,这样的译本读来朗朗上口,颇具诗味,许译本的韵脚运用的最为精准也最为流畅,也尽量不损害译文诗意。
同时,这三种译本为了增加译文的旋律感和节奏感,都使用了头韵。
尾韵在中文诗歌中被广泛应用,头韵在英文诗歌中被广泛应用。
因为头韵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利于表达感情,渲染气氛。
在翻译《葬花吟》时,几位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母语诗歌范式的影响。
霍克斯的英译本采用了最多的头韵,它较多承袭了英诗特色。
因此,霍译本则更易被西方读者接受。
相较而言,杨戴译本和许译本多受汉语诗歌范式影响,在运用尾韵技艺上较为娴熟,而在头韵的使用上则不如霍译本。
由于《葬花吟》三译本的译者各自怀有不同的翻译目的,因此在还原诗歌“形美”的过程中所关注的内容也各不相同。
许渊冲先生注重保持诗歌翻译时的“形美”,即在保证意美,音美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形美。
身为“三美”诗歌翻译原则的践行者,笔者以为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对于中国诗歌英译有很大的指导价值。
此处以《葬花吟》最后一节英译为例。
原文为“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四句每行七字,押abcb韵。
这是全诗的最后一节,点明了林黛玉乃至大观园各位女子的身世遭遇,因此是曹雪芹在本诗的点题之笔。
三个译本中,许译本当属紧随“形美”原则的译文,这四句长短一致,用韵精彩,读来朗朗上口。
相较而言,杨戴译本较忠实于原文,最后的一个问句切合原诗最后一句的感叹。
而霍译本中The bloom of youth, too, sickens and turns pale这句非常具有英语诗歌的韵味,抓住了“便是红颜老死时”这句所要表达的真意,却没有直译原文,因而这个译本更加出彩,具有一种异域风情,为西方读者广为接受。
三、结语三个译本预期功能和目的各有不同。
杨戴译本的读者群多是国内读者,因此他们在翻译《葬花吟》时多采用贴近原诗的直译手法,根植于中国文化,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其传译;而霍译本的读者群多是西方读者,为了扫清读者的阅读理解障碍,霍克斯不拘泥于原文,跳脱出原文,领会原诗之情,以求神似,多是套用英诗范式,形成了优美灵活的英译本;许渊冲先生在中诗英译过程中践行“三美”原则,做到以诗译诗,因此得到的《葬花吟》英译本既忠实于原文意象,并尽量还原了原文的音美和形美。
因此,不考虑译者的翻译背景和目的,就片面地探讨各译本孰优孰劣是不可取的。
译者可以根据其翻译的预期目的,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
上述三个译本各具特色,在《红楼》译学中各领风骚,拥有各自的研究价值和启示。
参考文献:[1]李姝瑾.匠心独运两丛菊,译笔平分一脉秋—从功能目的论析《红楼梦》菊花诗二译本[J].红楼梦学刊,2008,(4):111-125.[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73-81.[3]王宏志.重释“信,达,雅”—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4]刘肖杉.《红楼梦》中《葬花吟》两英译文比读与赏析[J].外语教学,2007, 28(5),91-94.[5]刘勰.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