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白杨礼赞(笔记)
八年级语文第十五课白杨礼赞的笔记

八年级语文第十五课《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者茅盾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表达了对北方农民的钦佩和赞美。
以下是我对这篇课文的笔记:写作背景:本篇课文写于1941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对北方农民的赞美和对抗日战争的坚定信念。
主题思想:文章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美丽和坚强,表达了作者对北方农民的钦佩和赞美,同时呼吁人们要像白杨树一样,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主要内容: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了白杨树的美丽和坚强。
第一部分介绍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第二部分描述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第三部分讲述了白杨树的顽强生命力;第四部分则通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第五部分则呼吁人们要像白杨树一样,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精彩语句:文章中有许多精彩的语句,其中最经典的是:“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这段话既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也表达了对北方农民的钦佩。
写作特点:本文的写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相互象征,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其次,文章语言简练明快,描写细腻入微;最后,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让读者一目了然。
总之,《白杨礼赞》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它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表达了对北方农民的钦佩和赞美。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白杨礼赞预习笔记

白杨礼赞预习笔记最近,我读了茅盾的一篇《白杨礼赞》的文章,描写的是白杨树,一种极其普通的树,然而却是一种绝不平凡的树。
因为作者眼中的白杨树是生长在西北黄土高原上,有着笔直的干和枝,虽然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仍保持着倔强挺立的姿态,哪怕只有碗口粗细的树,还是力争上游,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雪。
作者在文章最后通过白杨树的精神,写出了广大西北农民坚强不屈、团结抗战的精神和意志。
文章里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它不但寓意了北方的农民,尤其寓意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容失的朴质、勇敢、力求上进的精神。
通过这句话,使那些瞧不起北方农民的民众,从心底里深感羞愧。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要有像白杨树这种坚强不屈、积极向上的精神。
作为学生,在学习上无论碰到多大困难,都要努力克服,从小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茅盾做为我国著名作家,在他手下的美文不计其数,就像是《白杨礼赞》、《风景谈论》等,使我获得了很大的鼓舞,《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更是使我受益匪浅。
白杨树,在西北最常见的树,他很普通,但绝不平凡。
这是力争上游的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紧紧靠拢成一束。
这是伟岸的树,它坚强不屈与挺拔,更别提它的正直、朴质与严肃,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在平坦的路上见到一排白杨树,它象征着北方朴素的农民,象征着北方严肃的战士,保护着这片土地。
在我的心智中,树枝就是一棵,但对于矛盾来说,这白杨树虽然就是棵普通的树,但它绝不理想。
它高傲,力争上游;干活、枝紧紧看齐成一束直直向上生长,一直孵出参天大树,对付着猛烈的西北风。
它可能没有婆娑的姿态,不算树中的好女子,但它伟岸、正直,也不缺乏温和,更别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树象征着北方朴实无华的农民,也象征着北方严肃勇敢的战士,更象征着今天华北地区用血写下中国历史的精神与意志,茅盾的《白杨礼赞》使我重新认识了白杨树,使我对白杨树肃然起敬。
《白杨礼赞》写于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我们能生在一个安居乐业的世界里又是何等的幸运呢?古人用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使后人铭记着和平安稳的难能可贵,中国人民如同白杨树般默默地把守这得来不易的和平,中国人攒足了一口气,用无数前辈的汗水甚至生命拚命迎头赶上,他们Roybon在戈壁上静静把守的白杨树!不论是战乱还是和平,由古到今,一些品质被人们赞扬着,也总有一些人在默默地坚持着。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精选6篇)

Creative imitation is not about others, but about transcendence and re-creation.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白杨礼赞读书笔记(精选6篇)白杨礼赞读书笔记1经过老师的推荐,我有幸读到《白杨礼赞》这篇__,读茅盾先生的__,总会让人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激情。
《白杨礼赞》这篇__,主要是通过对西北极普通的,极平凡的,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白杨树的描写,赞美一种朴智、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月的白杨一日一样,嫩绿的叶芽瞬间变成军绿色的阔叶,在风中扭着欢快的迪斯科。
枝叶摇出的笑声,“唰唰……”引人以无限的遐思。
他没有美丽的外表,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扎枝,但是他却有一种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虽然只有碗来粗细,他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者西北风。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的人所缺乏的就是坚强,稍微遇到一点打击,就萎靡不振,要么就是寻死觅活。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或是在人生低谷时,得学会面对。
人是在磨练中慢慢成熟,人是在锻炼中增长知识!只有暴风雨过后才能有彩虹,我们要学会面对生活中种种困难,事事的不顺,学习白杨在任何困境下都不屈服的精神,而我们正应该去学习白杨树的这种精神,用行动去证明中华民族的远大前途!白杨礼赞读书笔记2在茅盾先生的眼中,白杨树并不平凡,它坚毅顽强,它力求上进;即使狂风暴雨来临,它也毫不退缩,一副临阵不屈的模样,坦然面对灾难的来临。
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斗争中所表现了出来。
白杨树看似平凡,但有句话说:“看人不能看表面”,面对“看似平凡”的白杨树也是如此,“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白杨树的身体里有一种精神力量,换句话说,这种精神力量就好比是它的一颗不愿平凡的内心,而这颗“心”,正是我们身上所需要的支持我们上进的坚毅顽强、力求上进的`品质。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初中时曾拜读过茅盾先生的一篇散文《白杨礼赞》,文中那精致、干练的笔风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茅盾先生以树为寓,讴歌新中国成立前夕,革命先烈们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纵横激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或缺的朴质、坚强。
参加了几年水电建设,耳闻目染感触颇多,总想学先生以物喻意,抒发点什么。
读过《爱莲说》,莲是花中君子,虽出淤泥而不染,但觉得清纯些;也看过《菊颂》,菊不怕秋霜,惜乎有些柔弱。
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的印象,缺乏我想赞颂的力量。
而唯有先生笔下的白杨才最能体现新一代水电人的精神。
你看他高大挺直、不屈不挠,哪里艰苦哪里生根、哪里贫瘠哪里发芽,不在乎气候、不考虑环境,只要有一点生存的土壤,就会成片成排的茁壮成长。
这不正是水电人最真实的写照吗?在这片远离城市喧嚣、午夜激情的土地上,多少水电人正是不畏风霜、不俱骄阳、不顾个人辛劳、不计个人得失、毫无怨言、夜以继日,为加速新时代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不知疲倦地苦干着。
也许有人会说:你把水电人讲得太崇高、太伟大了吧!但是我想说:不,事实就是这样。
我想赞颂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水电人有一句自编的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虽有调侃之意,但祖国大地众多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不正是一代代水电人子承传息、共同努力建造的结果吗?那一座座电站、那一排排水渠,不正是象白杨那样生机勃勃、傲然屹立在祖国的山水之间吗?正是有了这群水电人,正是有了这种朴质、团结、坚忍不拔的精神,才有了为祖国水电事业作出非凡贡献、铸出新的辉煌的力量!白杨精神是水电人的灵魂!我们要继承这种品质,我们要传承这种精神!我赞美白杨,它努力向上,就像水电人挺起刚毅的脊梁。
我更要赞美水电人,他们艰苦奋斗、力争上游,他们是新时期经济建设者的榜样!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在漫天黄沙,杳无人烟的黄土高原上,挺立着一排三五棵白杨。
正是这白杨树,使荒凉的高原不再单调,试着杳无人烟的地界出现一丝生机。
14 白杨礼赞(笔记)

14 白杨礼赞(笔记)1、请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思考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⑴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⑵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⑶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⑷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⑸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3、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4、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5、第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西北高原的景色及感受。
6、怎么描写的?找出文中关键词句。
(所见)本小节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7、作者感受如何?一是,雄壮、伟大,一是,倦怠、单调.8、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1)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
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9、归纳写法特点: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10、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赞美它的“不平凡”?要点:①从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来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
八上语文第十五课白杨礼赞笔记

八上语文第十五课白杨礼赞笔记以下是一篇关于八上语文第十五课《白杨礼赞》的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标题:白杨礼赞一、背景介绍《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于1941年创作的散文。
文章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为描写对象,歌颂了抗日军民挺直向上的精神风格,进而呼吁在国难当头的年代,我们需要像白杨树那样坚强、不屈不挠地奋斗。
二、理解与赏析文章主题:文章的主题在于通过白杨树来象征抗日军民的精神品质,进而呼吁人们在国难当头的年代要坚强、不屈不挠地奋斗。
写作手法: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拟人手法等修辞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形象描写和赞美,表达了对抗日军民的敬意和赞扬。
重点段落:文章的重点段落是第四段到第六段,通过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解析:文章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通过对其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描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个人观点与心得体会通过学习《白杨礼赞》,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在困难面前要坚强、不屈不挠地奋斗的重要性。
同时,文章也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像白杨树一样,立足于恶劣环境,不断生长壮大,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和价值。
四、应用与行动学习《白杨礼赞》,不仅要理解其内容和主旨,更要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不屈不挠地奋斗,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传播这种精神,影响身边的人一起奋斗,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五、关联与扩展关联其他课文:本课与《藤野先生》有一定的关联。
两篇文章都涉及到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殊背景。
《白杨礼赞》中描绘的抗日军民的形象,与《藤野先生》中描绘的那些为了国家命运而奋斗的先烈们形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扩展阅读推荐:在阅读本课之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抗战主题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如《小二黑结婚》、《荷花淀》等,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触动,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感悟。
文章开篇,作者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让读者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接下来,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般的高原风貌,突出了其“雄壮”“伟大”但又“单调”的特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白杨树的出现,就显得更加“不平凡”。
作者细致地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通过这些描写,白杨树挺拔、正直、团结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白杨树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则展现了它的质朴和纯洁。
白杨树不仅外形美,更具有内在的精神美。
作者指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在这里,作者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北方农民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辛勤劳作,默默奉献,他们就像白杨树一样,质朴、坚强,为了生活和国家的未来努力奋斗。
同时,白杨树所象征的精神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它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
文中还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手法,来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作者写了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但它“却是国民党反动派的象征”,与白杨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白杨树的高尚品质和象征意义。
而通过对黄土高原景色的描写,也烘托出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和傲然挺立。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白杨树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敬意。
白杨树不仅仅是一种树,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的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的笔记
以下是一份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白杨礼赞》的笔记,供您参考:
1. 生字生词:
坦荡:广大无边,这里指平坦宽广。
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
虬枝:盘屈的树枝。
晕圈:太阳周围的模糊光圈。
2. 主题思想: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3. 段落分析:
第一段(1-4):描绘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烘托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段(5-6):描绘白杨树的外形和气质,突出其正直、倔强、不折不挠的精神风貌。
第三段(7-8):通过对比手法,强调白杨树与众不同的美。
第四段(9-10):赞美白杨树,强调其象征意义和艺术美感。
4. 写作特点:
象征手法的运用:作者通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和气质,暗示其象征意义,引发读者对民族精神的思考和感悟。
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通过对比白杨树与其他树木的不同之处,突出了白杨树的独特美感和精神内涵。
语言优美、生动: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拟人等,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5. 课后思考:
思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哪些应用和启示?
尝试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描述一种物体或人物,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白杨礼赞(笔记)
1、请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思考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⑴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⑵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⑶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⑷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⑸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3、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4、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5、第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西北高原的景色及感受。
6、怎么描写的?找出文中关键词句。
(所见)本小节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7、作者感受如何?一是,雄壮、伟大,一是,倦怠、单调。
8、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1)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
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9、归纳写法特点: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10、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赞美它的“不平凡”?
要点:①从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来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
②从白杨树的外部的形象,来赞美白杨树“决不是平凡的树”。
这是白杨树自身的“形美”。
③从白杨树内在的气质,来进一步赞美“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并点明赞美白杨树的原由。
这是白杨树内在的“神美”。
11、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讨论发言,明确:
①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②作者抓住以上这个总特征从干、枝、叶、皮等四方面有顺序地刻画了白杨树的外形,突出了白杨树正直、倔强、不屈不挠的特点。
如:
干:“笔直”、“一丈以内绝无旁枝”枝:“笔直“、“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
叶:“片片向上”、“没有斜生”、“更不用说倒垂”皮:“有银色的晕圈”、“淡青色”1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讨论、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
“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13、课堂小结: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
写高原景色,一
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
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
从远视哨兵似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14、第7自然段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讨论、明确: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15、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
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讨论,明确: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
“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
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
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16、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17、“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18、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19、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讨论,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
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
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20、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1、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
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22、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3)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3、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有:
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