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袁世凯

合集下载

浅谈袁世凯的是非功过

浅谈袁世凯的是非功过

浅谈袁世凯的是非功过袁世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不论是是非功过,都是历史评价的结果,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袁世凯进行浅谈。

一、袁世凯的功1. 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袁世凯领导北洋政府,成功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割让了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等于丧失了这些地区的主权。

此后,发生了辛亥革命,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清朝灭亡。

此时,袁世凯接掌北洋政府,他领导北洋政府拒绝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侵略和割让,成功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国家统一,也有利于国际上中国民族利益的维护。

2. 推进近代化改革袁世凯在担任北洋政府领导人的期间,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化政策,倡导发展军事、工业、交通、教育,推动近代化改革。

他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矿业学校、工艺学校等现代教育机构,努力推进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积极改造传统的农业经济,并在交通建设方面也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他的一些现代化改革措施为当时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 统一中国袁世凯领导的北洋政府,在其掌握的领土中,推行了一系列统一中国的措施。

他通过对南方割据军阀进行武装镇压和政治平衡,终于在1915年将中国的领土统一。

这个时期,袁世凯推动了新式的警察制度和民间组织,加强了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可谓是为维护中国的统一,做了不少功课。

1. 手段残酷袁世凯在剿灭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地方军阀的过程中,手段残酷,平民百姓常常受到非常严重的伤害,甚至有时大规模的刑杀无辜,因此他经常被人指责为“权谋”、“专制”、“虐民”等负面词汇。

2. 失去人民的信任袁世凯在统治期间,权力集中在他的手中,而袁世凯追求个人权力和个人利益的行为也逐渐使人民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他利用其得势之便,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影响长远。

另外,他曾经发动过“五四”运动,压制了民众的意愿,导致了民意革命的失败。

3. 支持列强的利益袁世凯在执政期间,始终是列强的一个“忠实朋友”,他在政治立场、经济思路上对列强支持,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利益损害很大。

评价袁世凯

评价袁世凯

评价袁世凯袁世凯,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中国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有人说他是一代枭雄,有人说他是窃国大盗;也有人说他是治世能臣,有人说他是卖你国贼;还有人说他是爱国英雄,有人说他是卖友求荣的的小人等等。

为何对一个人的评价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几个人。

历史极为复杂,评价历史人物,很难用一个框框来简单地评其一生是非功过,也不能仅仅简单地根据他的动机如何,而应该根据他的所作所为是否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进步而定,我们只有事实求是地对历史人物从事活动的事实活动进行分析,才有可能得到或者基本上得到符合实际的论断。

袁世凯出生在书香门第世代官宦的大家族,少年聪颖好学,性格刚毅,好武学。

青年从戎,胸有大志,他曾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随军入朝,锋芒初露,奠定了他的军事基础。

袁世凯从1903年起在中国搞军事现代化,在华北组建了6个师的新军,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新式军队。

他先后雇佣了德国、日本的教官,并且办了步、炮、骑、工兵,甚至设立了现代化的通讯兵学校。

北洋系军事人才济济,有5个先后当上了中华民国的总统或总理。

袁世凯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建立巡警制度的人。

1900年以前,中国的城市里没有巡警,维持治安由驻防军或衙役负责。

租界出现以后,中国人看到西方的警察。

1902年,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期间,在直隶省城保定建立了巡警总局和分局,并参照外国拟定了中国最早的《警务章程》。

1905年,清廷在北京、天津也建立了巡警制度,4年后,全国各大城市都有了巡警。

直隶总督任上,袁世凯推行新政的主要成绩是支持创办实业、发展商业,地点主要在天津。

1900年以前,天津民族资本企业不过四五家,袁世凯重用周学熙,创办直隶工艺总局,几年后发展到一边办厂,一边办相关学堂,使天津成为中国北方的实业中心,其中机器造纸、织造、电灯、自来水、烟草企业,特别是年产水泥20万桶的启新洋灰公司,都是全国规模最大的。

对袁世凯的认识和观感

对袁世凯的认识和观感

对袁世凯的认识和观感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袁世凯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

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后,有他率领的北洋集团实力强大,南方革命军攻打不利,不得不与之密谋约定,只要推翻清帝就奉袁世凯为大总统,袁世凯履行承诺,逼宣统退位。

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地主家族。

父祖多为地方豪强。

1876年(光绪二年)和1879年,袁世凯两次乡试都未考中,遂决计弃文就武。

1881年5月,袁世凯至山东登州,投靠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任“庆军”营务处会办。

吴长庆为淮军统领,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

袁世凯于清季投身行伍,襄赞洋务运动及新政,自道员、督抚累升,至入值军机,甚至内阁总理大臣。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经南北议和,就任首任大总统。

但于1916年悍然复辟,称洪宪皇帝,激起全国人民的讨伐之声,南方革命军人在原云南都督蔡锷的领导下,组成护国军北上讨袁,导致北洋严重分裂,从而失败病亡。

袁世凯观其一生,有辉煌,有失落,有阴谋,有阳谋。

在其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历经钻营,背叛,以退为进,直到最后复辟身死其实要客观的评论。

从庆军开始,其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上司的肯定升迁,不光因为其家世甚好,与其钻营迎合之术分不开的。

在翁同稣和李鸿章政治斗争中,先于维新党支持交好,得到光绪帝的赏识,并授予在天津新军的起家之本,从而造就了近代最大的军阀集团!在其今后的政治军事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后,察言观色,审时度势,枪口一转将维新党,甚至皇帝拉下马,因此有得到了慈禧太后,李鸿章,荣禄的后党的赏识,并因为其迎合之术成为李鸿章的接班人,得到当时最为庞大和先进的集团------北洋集团掌舵人!最后又利用北洋的各种国际关系和军事实力,逼迫辛亥革命的革命军与其密约将清政府彻底推向灭亡,结束了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

怎样评价袁世凯

怎样评价袁世凯

然而历史事实是,袁世凯为实现皇帝梦,先后废弃《临时约法》、暗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接受《二十一条》等,最重要的是他在制定《大总统选举法》时,不仅规定大总统可以连选连任,而且连继承人也得由现任总统推荐,就连大总统的推荐办法都是用“嘉禾金简”密藏于“金匮石室”。袁世凯逆历史潮流,搞帝制自为虽然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但在其思想深处,总认为只有穿上龙袍,坐上龙椅,才能博得守旧势力的拥护,才能更有力地对付革命党人,才能赢得更多人的顶礼膜拜,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我们否定袁世凯,不仅是因为他做了皇帝,更重要的是他为了做皇帝而不择手段。”
3.关于袁世凯的帝制自为问题。
帝制自为是袁世凯一生中走错的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袁世凯评价和深入评价问题的关键所在。洪宪帝制对广大人民来说无疑是一场深重的灾难。对这件事情,历史上几乎都是一边骂倒,正如有的论者指出,“洪宪之举,迹近儿戏,背叛民国,夫复何辞?”然而,近年来有论者试图为他开脱,认为当时帝制虽已推翻,但心存帝王情结的人不在少数;并把袁世凯称帝动因归结为部分外国使节怂恿、袁克定等人蒙蔽等外在因素,提出“袁世凯是被人撮弄着坐上皇帝的宝座的。”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也说,袁世凯并没有想帝制自为,甚至说“袁公之不幸,是他原无做皇帝之实,却背了个做皇帝之名。”
1.关于袁世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到底有没有告密的问题。
袁世凯评价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弄清楚袁世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到底有没有告密以及告密案与戊戌变法失败有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袁世凯到底有没有告密?对此,过去史学界几乎都认为这是毋庸争辩的历史事实,即便是袁世凯本人也未否认。美国哈佛大学孔祥吉在《蔡金台密札与袁世凯告密之真相》一文中,通过当时思想保守又了解内幕的蔡金台写给李盛铎的两封信,结合其他档案和文献资料进行考释,还原了袁世凯通过荣禄向慈禧告密而引发戊戌政变的全过程,得出“袁世凯无疑是告密的元凶”这样的结论。他这个观点其实是对国内传统观点的又一佐证。然而,有的学者根据档案资料,订正出“慈禧回宫的时间不是1898年的9月21日,而是19日,从而使20日荣禄得袁世凯密报后‘闯园告变’的旧说失去时间和空间的凭籍。”还有学者认为,“梁启超在《谭嗣同传》中说袁世凯告密,也是基于某种个人感情,并不可信。”

评价袁世凯

评价袁世凯

评价袁世凯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庭,号容庵,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大总统,风云一时,叱咤中国政坛。

袁世凯生于官宦世家,幼时聪明伶俐,记忆非凡,理想远大,14岁曾作诗“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千云萧,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老时也作“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可谓气吞山河。

袁世凯年轻时科场失意,22岁投笔从戎,效力淮军将领吴长庆门下,因办事严谨,严于律己,秉公执法,不苟私情,很快得到上级赏识。

1882年,大清藩属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求助于清庭,袁世凯即随军入朝平乱。

驻朝期间,袁世凯头脑灵活,办事机敏、干练,表现出较高的外交、军事才能,颇为清庭朝野瞩目。

在朝期间,有官兵惹事生非,奸淫掳掠,无恶不做,袁世凯既向上汇报,并以辞职相威胁,要求严厉处罚,吴长庆为保大清名誉,批准他执行,他连夜行动,处罚起来心冷如铁,基本就是一个字“杀”,长官吴长庆的面子一点不顾,吴长庆也没办法,只得经常告戒手下不要犯法,避免落入袁世凯手中。

袁世凯练兵也非常拿手,他的军队最有战斗力,他还帮助朝鲜练兵,并亲自制订章程,采用德式操法,英美装备,他训练的朝鲜军队也相当骁勇。

朝鲜国王极为赏识,曾想挽留并许以朝鲜陆军大统领之位。

1884年,日本挑起朝鲜内乱,袁世凯在没得到授权的情况下,当机立断,把日本赶出朝鲜。

1894年,中国甲午战败,退出朝鲜,袁世凯看国力衰弱,军队素质低下,建议训练新兵。

1895年受命以道员衔赴天津督练“新式陆军”。

他仿造欧洲军制训练军队,取得极大的收获。

同时在此基础上扶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日后北洋军阀的班底。

在抗击八国联军中屡立战功,虽然无法取胜,但建制从没被打散,比别的军队要强悍的多。

后来以此为基础,在河北保定编炼北洋常备军,就是后来大家熟悉的北洋军,实力居全国之首,为他以后强取总统宝座打下基础。

袁世凯善于收买人心,手下非常卖命,在军饷方面从不拖欠,同时期他的官兵待遇要高于其他军队。

评价袁世凯

评价袁世凯

袁世凯,一个带着中国经历世纪转折点的政治人物,一个有人说他是“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也有人骂他是“窃国大盗”,无论过去还是当代对袁世凯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价袁世凯?一、首先,我们来看看学界对袁世凯的三种评价1、梁启超认为袁世凯“以个人利害为本位,而不知国家社会为何物”,说袁世凯以虚荣为性命,靠谎言和权术进行统治。

同时袁世凯不是一个政治家,而是“国中极恶之极恶和最糟糕的统治者”。

2、中科院历史研究员通过对袁世凯的一系列研究,最后给他的评价是“冲击了封建制度,以卓越的远识将中国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潮流合拍,所以功大于过矣”。

3、写了大量关于北洋人物著作的郭剑林认为,袁氏北洋政府“政治上的宽松政策,促成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代新文化大师脱颖而出,他是一个完全可以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通过学界对袁世凯的评价可以看出,对袁世凯,学界有“否定论,功过论,和肯定论三种。

或许不同的人按照不同的标准或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袁世凯有着不同的评价。

所以我们不能贸然说他们的评论对不对,只能说袁世凯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学界对于他有任何评价都不足为奇。

二、其次,我谈谈自己如何评价袁世凯;袁世凯作为一个经历时代转角和身披多件衣服的人,他身上有着太多的争议,作为一个具有现代先进思想的政治家却逃脱不了帝王专制的诱惑,这是他的悲哀之处。

但是他毕竟为中国的近代化有过很大的贡献,所以也不能一刀切。

所以我的评价方法是,“不论功过,不说好坏,辩证史实,就事论事,只说对错”1、辩证史实,正确看待:(1)对于袁世凯负面影响的一大事件就是“戊戌告密”,现代考证袁世凯是在政变发生后为自保才告密的,并非事前告密。

但是他毕竟使事件扩大了。

(2)签订二十一条,这上边袁世凯也尽力减轻了中国的损失,并且没有全部接受。

但是,他毕竟让中国的主权受到了损害。

这两件事是相对争议比较大的,辩证史实,历史对袁世凯虽然有点冤枉,但他必须对那些事承担主要责任。

袁世凯的个人品质坏不坏

袁世凯的个人品质坏不坏

袁世凯的个人品质坏不坏?若抛开种种政治纷争,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袁世凯的话,老袁这个人其实还说得过去。

袁世凯出身于耕读官宦世家,几代人聚族而居,这种传统的家庭最重“忠孝”二字(这也是袁世凯的弟弟袁世彤、妹妹袁书贞与他断绝关系的原因),所以袁世凯在借革命党来逼迫清帝退位时也一再以民意为借口,不到关键时候自己不出头,就是为了逃避“逼宫”、“不忠”的骂名。

后来为了当总统、当皇帝,袁世凯也都是通过“选举”、“推戴”、“公决”等方式来进行,至少显得在形式和程序上是合理合法的。

在孝道这个问题上,袁世凯也无可指摘。

他的嗣母牛太夫人、本生母刘太夫人,只要条件允许,袁世凯必定晨昏定省,很能讨老太太的欢心(想必这也是袁世凯能得到慈禧太后宠信的原因之一)。

另外,据袁世凯的女婿薛观澜回忆说,袁世凯非但事嗣母极孝,对其姐也是极为敬畏。

袁世凯的姐姐在年青的时候,未嫁而女婿病死,遂终身不嫁,平日则凛若冰霜,永无笑容,袁世凯尊敬而畏惮之,就算当了大总统后,每次向姐姐请安也不敢坐下。

后来,薛观澜称袁世凯“守礼甚严,秉性孝悌,私德无亏”,应当不是护人之短的溢美之辞。

在清末民初的时期,大户人家一般都是妻妾成群,袁世凯也不例外(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然是腐朽没落、反动至极)。

袁世凯一生中有一妻九妾,子女三十二人,这样一个大家庭肯定会很多矛盾,但至少在袁世凯生前,全家人惟他是从,家庭基本维持了和睦的状态(死后姑且不论)。

袁世凯对子女的管教也很严格,他在自己家中设立了私塾,并分为男馆、女馆(男馆由严修指点,女馆也聘请多位才女,如冯国璋之继室周女士),不但子女都要入学,就连年轻的姨太太也要入女馆学习。

袁世凯虽然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也没少责打他的儿子(哪怕是成家后也在所难免),但他对子女还是难免舔犊情深。

据袁静雪在晚年所作的《回忆我的父亲袁世凯》一文中说,袁世凯经常和她们讲故事,有时候还故意将银元放在不易找到的地方让她们去找,谁先找到就赏给谁;有时候她们实在找不到,袁世凯就提示她们,最终帮她们找到。

评价袁世凯

评价袁世凯

评价袁世凯历史在很多时候被认为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这种谈资除了娱乐价值之外还是有生命力的,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过去历史所造成的阴影当中。

清朝的覆灭距今已经快一百年了,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建立似乎也成了一个古老的话题。

但在那个划时代的事件中,扮演了最重要角色的不是清廷,不是革命党人,也不是立宪党人,而是袁世凯。

对于袁世凯的功过是非,之前的舆论往往是“一边倒”的,什么“窃国大盗、复辟先锋、卖国奸贼、独裁枭雄”等等,用一句话来概括,袁世凯就是20世纪中国“最卑鄙的告密者、最落后的政客、最凶残的独裁者和最反动的军阀头子”。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历史上真实的袁世凯与通常所描绘的“干瘪的、扁平的、概念化”的那个历史丑角,差之甚远。

事实上,袁世凯从科举失意到投笔从戎后,他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民国诞生、帝制复辟等重大历史事件中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在其死后的历史书写中,袁世凯却被剥去了丰满的血肉,抽空了鲜活的灵魂,其形象变得面目狰狞,一无是处,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悲哀与反讽。

袁世凯真有那么坏吗?至少在目前还不能盖棺论定。

袁世凯最悲哀的地方在于,由于后来史家或者说当政者因自己的失败而厌恶并憎恨他,所以袁世凯的所作所为都充满了阴谋和罪恶。

换句话说,以往的历史观点都主观的认为袁世凯上台后必定要镇压革命、必定要搞帝制复辟,这种错误的历史宿命观和历史的功利主义,事实上是以历史的结果来取代过程分析。

时代是落后的,而后人们却经常以先进的标准去衡量评判时代中的袁世凯,这既不能以理服人,也有点胜之不武。

在大清帝国袁世凯是个颇为前卫的人物。

从1895年开始的变法维新运动中,他是强学会的支持者,严复的朋友;除了小站练兵成绩突出外,所上奏章,谈论国事也颇有见地。

进入20世纪,身为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推行新政成绩最为显著。

大清王朝最后10年推行新政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废除科举,实行新的教育制度。

促使朝廷当机立断,在1905年开始永远废除科举的就是袁世凯和张之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袁世凯
对现今的中学生们来说,他们所接触到的袁世凯,总是处于反面的形。

,在当代教育体制下,仅仅通过首先接触到的片面知识,再加上若不是研究袁世凯的专科人员就少有深入了解他的机会,当代中学生们难免会先入为主地在心中过早给他下一个负面的定义。

如精研袁世凯20多年,能一眼辨认出袁氏手迹的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骆宝善所说:“我读书的时候,袁世凯是窃国大盗;我在中大教书时,也跟学生说袁世凯是窃国大盗;直到我退休了,才能不这样讲了。

”曾经的我所触及的知识也是这样,但今天,我眼中的袁世凯,已得以昭雪平冤,我对他,也有了一个不同于过去那种片面的、全新的认识。

一、出色的诗人
“重门惊蟋蟀,万瓦冷鸳鸯。

”这是袁世凯某年乡试后所作。

我虽不能说懂得品味诗词的好与坏、美或否,但第一眼看到这句话、第一次顺着这句话缓缓读下来时,内心就升腾出一种奇妙的感觉。

这两句写秋色、秋景、秋情,蟋蟀与鸳鸯都是秋后的虫禽,在袁世凯的笔下,一“惊”一“冷”,是其心态之表现。

其中“重门”、“万瓦”相对,流露出一种气派。

一个“万”字,写活了霜天。

那一年,袁世凯科考落第,怀着郁结不散的愁闷写下此诗,以记述心中难以排解的悲苦,其失意与苍凉可想而知。

细品之中会发现,虽有不得志的苦闷,却也不乏闲云野鹤的雅致。

他也曾借诗抒发对那些逼迫自己离开政治舞台的人的愤怒,一字一句都写满了牢骚与愤懑。

能够把诗歌写得像袁世凯这样有气派又有味道的,并不多见。

即使他如人所评那样是装模作样,这一作品可以表明他有着卓越的文字才华。

袁世凯的诗歌刚柔相济,绵里藏针,气象非凡,透过那些语句,可以感受到他从未忘怀自己的抱负。

他是一个不屈服的人。

抛开其他不谈,在我看来,袁世凯的才华不容否认,他是一名诗人。

二、威武但骄奢的统领军人
走上军事舞台,做一名统领军人,对袁世凯来说,“比起做文章来,到底容易多了”。

袁世凯有着威风凛凛的气质,他的女儿曾说,印象中的父亲总是军人派头:黑呢制服,站或坐时,腰背挺直;平常少有笑容;生气时骂“混蛋”,气极了,“混蛋加三级”;待部下很客气,但他们都很怕他。

也有人夸张地说,袁世凯坐在那里,睛光四射,像一只老虎。

也许有的描述过于夸张,但殊途同归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袁世凯有着独特的军人气质,他威风凛凛,威武肃穆。

但这一形象并不是全部布满了光辉,他有其他许多军官一样会有的通病,那就是总想以各种方式高歌自己的赫赫战功或特殊地位。

比如,在中南海的时候,袁世凯一到吃饭就要奏军乐。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道,每当军乐声起,总管太监张谦和的嘴就
会因生气而变扁:“简直钟鸣鼎食,比皇上还神气!”他想借助自己的地位过上奢侈的生活,也许这在当今社会,对商人们来说并不为过,但身处那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国情不允许他这样做,这也是会引起他人不满的原因。

而袁世凯错便错在,他没有听取别人的意见,只是一意孤行地做着这件错事,倘若有朝一日对他的不满日益得到群众的响应,这一举定将作为他的一个把柄被人拿捏,遭人诟病。

三、务实干练、颇有建树的能臣
很多人都知道,袁世凯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过注重他的“皇帝梦”,这一私欲不仅打乱了开启民国的进程,也断送了自己本该有的荣华富贵。

但我认为,不像一些论者所说的那样:“未建尺寸之功”,埋葬了清王朝的确实是袁世凯,但在我看来,袁世凯对中华民族的进步所作出的贡献,是不能局限在一个王朝的。

袁世凯废除了在中国沿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各级新式学堂教育,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广泛延纳从海外学成归来的新学精英并委以重任。

积极开矿设厂办公司,发展实业经济,甚至在遭谴归隐之后还说出“官可不做,实业不可不办”的话语。

袁世凯晚清时期高举“立宪”的大旗,几乎是孤军奋战请求立宪,对晚清宪政的形成至关重要。

他上奏光绪帝的新政万言书充满了新鲜气息和要求变法的急迫,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先进:采用西法,彻底更张,对清廷的用人、理财、经济、军事、外交实行全面改革。

站在客观历史的角度,他所做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中国的军事和工业化上,在中国民主的进程中,他一样功不可没。

也许共和之路在他手中有个小小的转折,但谁能说这不是一个更好的开始呢?而且,共和的崎岖又怎能全都扣到袁世凯的头上呢,他接手的大共和就是岌岌可危的,他只不过是正巧出现在那个结束时间点的人。

因此,我认为,他更多的是一位务实干练、颇有建树的能臣。

在我看来,袁世凯对在爱国,也错在爱国。

他对在一腔报国志,他心中也满载了中华民族屈辱不甘的血泪;他错在以私心爱国,皇帝梦促使他妄想通过恢复帝制来确保自己能更完全地拥有这片土地。

但是,无论袁世凯做过什么,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在做一名爱国者和民族主义者,他的功绩不该被忽略,历史也应该给予他公正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