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语文教学案例——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案以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2)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清平乐·村居》的内容和背景;(2)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清平乐·村居》;(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清平乐·村居》,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词所描绘的美好景象。
5. 艺术欣赏(1)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6. 朗读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词,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2)组织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1)是否全面讲解了诗词的字词、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是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2. 反思教学方法:(1)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3)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意象、韵律等。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2)领略古代文人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3)培养学生诚信友善、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2.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2 诗词的意境和主题的理解;2.3 诗词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3.1 诗词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3.2 诗词韵律和修辞手法的把握;3.3 学生对诗词的个性化解读和创作。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文本、注释、图片等;4.2 准备与诗词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古代农村生活图片等;4.3 准备课堂讨论和活动所需的时间和场地。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谈论对田园生活的印象;(2)展示《清平乐·村居》的PPT,引起学生兴趣。
5.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节奏;(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5.3 课堂讲解(1)讲解诗词的背景,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2)讲解诗词的意象、对仗、韵律等艺术特色;(3)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农村生活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与区别。
5.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词中的意境和主题,分享自己的感悟;(2)选取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讨论;5.5 课堂小结(2)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和难点;(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词,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其他描写农村生活的古诗词,如《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等;(2)学生比较这些诗词的异同,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语文古诗词《清平乐村居》优秀教案设计

语文古诗词《清平乐村居》优秀教案设计语文古诗词《清平乐村居》优秀教案设计「篇一」《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难点:体会诗词意境。
教学方法:以读助讲合作学习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激情导入: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学习新知,合作交流:1、初读感知(1)、自由读,小组间赛读。
读出韵律节奏。
完成学案基础达标。
(提示“乐”、“亡”、“剥”、“遮”的读音。
)(2)、师生互动交流对词语及诗词大意的理解及疑难问题。
(3)、自己再次诵读全诗,思考设问导读。
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
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2、品读《牧童》,共享童趣: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这句诗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铺”、“六七里”,让你感觉到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从“弄”字,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⑵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让学生自主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3、学习《舟过安仁》,合作探究:(1)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共同探究弄懂。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①“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②“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句式和语言特点。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诗歌手册或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辛弃疾及《清平乐·村居》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鼓励学生查阅字典,理解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句式和语言特点。
(2)深入剖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选取相关诗歌进行对比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清平乐·村居》。
8. 板书设计《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还需思考如何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课程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清平乐 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清平乐村居》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诗中所描写的农村生活和自然景观。
3. 掌握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和意象。
4.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教学重点:1. 学会阅读、理解和欣赏《清平乐村居》这首诗。
2. 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受诗中所展示的美好生活场景。
教学准备:1. 纸和笔。
2. 讲义或展示诗歌的投影。
3. 图片或视频素材,可选用当地乡村风光。
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与学生互动对话,引发他们对农村生活的思考。
例如,询问学生是否有亲戚、朋友住在农村,他们对农村生活的了解有哪些。
2. 展示图片或视频素材,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乡村的自然景观。
正文:1. 介绍诗歌《清平乐村居》的背景和作者。
简要介绍杨万里的生平背景,强调他是明代著名的诗人,喜欢以写景和描写生活为主要创作方式。
2. 分发诗歌的讲义或投影展示诗歌,让学生朗读一遍或多遍。
3. 逐句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每一句的意境和感受,例如“村居绕竹疏”的形象描写、用意象方法表现四季的变化等。
4. 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倾听、接纳不同的理解和意见。
5. 邀请几名学生上台朗读诗歌,并解释他们对诗歌的理解。
6. 观察学生的反应,引导他们表达对诗歌的喜欢程度,可提问以下问题:你们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你们最喜欢诗歌中的哪一句?请大胆表达你们的想法。
总结:1. 回顾诗歌的内容和学生的讨论。
2. 总结诗歌的风格特点和表达技巧。
3. 引导学生思考,农村生活中的哪些元素在这首诗中被诗人传达出来了?4.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鼓励学生发掘自己身边美好的事物,并用诗歌表达。
拓展:1. 分组让学生创作一首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小诗。
2. 观看农村生活纪录片,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3. 参观当地农村,让学生亲身体验农村的美,进一步激发对农村文化的把握与理解。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背诵《清平乐·村居》这首古诗;2.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以及表现手法;3. 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2. 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3. 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3. 学会珍惜美好生活,关注农村发展。
教学重点:一、诗文背诵与理解;二、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三、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一、诗中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的深入理解;二、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教学准备:一、教师课件;二、参考资料:关于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三、诗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古诗,分享学习心得;2. 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清平乐·村居》及其作者辛弃疾。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意;2. 学生通过参考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诗文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2. 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3. 讲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的音韵美;2. 学生进行诗句填空、改写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3. 学生分享自己的练习心得。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关注农村发展。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诗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3)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意;(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农村生活的美好,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懂得珍惜美好生活,努力奋发向上;(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清平乐村居》;(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3)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2. 教学难点:(1)诗句的意境理解;(2)生字词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3. 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图片、音乐等;2. 生字词卡片;3. 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农村景象;(2)播放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3)简介诗人辛弃疾及本诗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句的意境和作者情感;(2)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讲解生字词:(1)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朗读并解释;(2)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5. 总结拓展:(1)让学生谈谈对农村生活的看法;(2)鼓励学生创作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6.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清平乐村居》;(2)写一篇关于农村生活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清平乐村居》的理解和感悟较好,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诗句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清平乐村居》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清平乐·村居》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掌握其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1.2 教学重点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1.3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1.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
1.5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清平乐·村居》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象。
步骤二:诗歌朗读让学生跟读教材中的《清平乐·村居》,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步骤三:诗歌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自然景色和氛围。
步骤四:语言特色讲解讲解诗中的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如“草长莺飞”与“拂堤杨柳”的对仗,以及“草长莺飞”中的比喻。
步骤五:情感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如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闲适等。
步骤六:课堂小结二、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解析诗中的意象。
但在情感理解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更加直观地感受诗中的景象和情感,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典诗歌。
三、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参与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对于能够正确朗读、解析诗歌意象和理解诗歌情感的学生,可以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在理解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要及时进行个别辅导和讲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
五、教学计划下一节课将继续讲解《清平乐·村居》的后续内容,包括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动机等,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欣赏这首诗。
六、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清平乐·村居》的原文教材,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副本。
6.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或智能黑板,用于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和PP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化语文教学案例——《清平乐村居》【设计理念】在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结合小班化教学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1、师生、生生的互动。
2、教学与活动相结合。
3、面向全体,异质教学。
4、针对个体,同质活动。
【教学容】《清平乐村居》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一幅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田园图景。
词的上阕长短句相间,而下阕句式整齐,每句韵脚相同,节奏感强。
全词描绘了南方一户农家生活劳动的场景:二老融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温馨、淳朴,自然。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学习小组的建构】本课的学习小组先采用异质组合的分组法,再采用异质组队的分组法。
根据各项语文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朗读能力、书写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的强弱进行组合。
本班共有24人,分为6组,每组4人,分别为1,2,3,4号。
把1、2、3、4号同学,在异质组合的分组法中1、2、3、4号同学作为学习伙伴,其中1号为本小组组长,语文阅读,书写等综合能力较强,2号为本小组中相对较弱的同学,3,4号属于中等水平。
在异质组队的分组法所有1号的同学座位一组,所有2号的同学也作为一组,所有3号一组,所有4号一组为一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读读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也有一种情趣,我们二年级学过词串:金秋烟波水乡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请每个小组1号和2号;3号和4号互相读准生字。
(教师给合作认真的小组发奖励品:“花”,希望能通过鼓励使他们对韵文有感性的认识。
)2、师:请每一小组里的2号同学起立,边读边想象,读出其中的韵味。
(学习过的词串,交给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读,增强他们的自信。
)3、师:今天我们来读一首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看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的韵味读出来。
板书课题。
师:这个字读“乐”,一起读课题。
生读。
师:古代的词是可以配乐来唱的,这个课题读的时候,词牌名和后面的“村居”略有停顿,一起读。
生读。
4师:看到村居你们会想到什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进行讨论1号、2号、3号、4号同学合作讨论,进行汇报。
(教师特别关注1号组长在小组中示和指挥作用。
给指挥得当的同学发奖励品:“花”。
)每小组1号组长进行总结汇报:生:在一个小村子里,夕阳西下时,人们打渔的船回家了,人们在做饭。
生:我脑子里想到的是在小河边上有几户人家,他们打渔归来,他们做饭,烟囱里冒出白烟。
生:我想到有几间小茅屋,还有一块田地,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
生: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一位老人躺在家门前的躺椅上,一手抱着小子,心里甜滋滋的,他一手摇着蒲扇,一边低沉美丽的晚霞。
师:掌声送给他。
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
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请同学在小组里按顺序读课文,要求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其他同学认真去听,正音。
生读。
2、师:在读课文的时候,你们小组有谁什么字音读错了吗?来给我们提醒一下。
生:媚。
师:领大家读“相媚好”。
生领读。
生:溪头卧剥莲蓬。
师:把莲蓬的皮去掉叫—生:剥(bao)莲蓬。
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生:剥(bao)香蕉。
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叫—生:剥(bao)花生。
师:把苹果的皮去掉叫--生:剥(bao)苹果。
师:错了。
师:把这两个连在一起读。
出示:剥削。
生读。
师:错了。
师:带着大家读。
生领读正确读音。
生:还有“翁媪”。
师: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什么意思。
生:主人翁。
师:那词中的主人翁是谁?生:老公公。
师:那媪呢?生:我猜是老奶奶。
师:是的,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就是--生:翁媪。
3、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
一生读。
另一生读。
师:先停一下,有意见要发表吗?生:我觉得她读得是很好,但是似乎还要一点诗意。
师:等一下可以读出诗韵,你觉得她哪里读得好。
哪里停顿了一下?生:在“醉里吴音”那个地方。
师:请每小组的3号同学起立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再请每小组的4号同学起立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4、师: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把这首词念一下。
生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1、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来。
每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请每组组长总结汇报。
师:你看到了怎么样的景象。
生:我看到一对老夫妻坐在家门前聊家常。
生:我看到一个小孩在池塘边剥莲蓬。
生:我看到一个不是成年人,也不算小了,正在纺织着放鸡的鸡笼。
生:我还看到一个大人在耕田。
师:在什么地方耕田?生:一个大人在小溪的东边耕田。
生:我看到一个矮矮的房子里有一对老夫妻。
生:我补充一点,那个小孩还在看莲花,准备采一朵送给他妈妈。
2、师:想象真丰富。
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词的大意。
再请每小组一起读一读,你们觉得哪些词句需要提出来讨论一下的?每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老师提示,每个人都要发言,可以是组长先说。
如果遇到不会说的同学,可以让他重复本小组同学说过的容。
小组同学汇报,自由举手,不限定几号。
(1)生:第二段往下数第三行,他说“最喜小儿无赖”,我觉得小儿很聪明,他在剥莲蓬,我觉得他的思想是丰富的,为什么说他是“无赖”。
师:把“无赖”这个词圈出来,学语文应该有这样的敏感。
谁来把这两句读出来。
生读。
师:正确。
你再来读一遍。
另一生读。
师:小组里的同学都去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生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我有个发现,读这两句,很多同学都是笑着读的,为什么?生:我觉得“无赖”的意思是特别顽皮。
小孩比较淘气。
在剥莲蓬,所以我觉得无赖的意思是顽皮。
生:因为是老夫老妻最喜欢的小儿。
生:因为我觉得那个小孩子是天真活泼可爱,他的笑是甜的,所以我们读的时候是笑眯眯的。
生:我觉得他卧剥莲蓬应该很开心,所以我们笑着读。
师:是啊,我们读的时候觉得非常有童趣。
刚才你们说,小孩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生:无赖。
师:是你们自己读懂的。
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
请每组1号同学一起读。
师:谁和他比一比,再请每组2号同学读一读。
师:表情非常好。
3、4号同学一起读。
生读(2)师:你觉得哪有哪些词句的理解是需要讨论一下的。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不理解。
师:你觉得“相媚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我认为是这一对老夫妻很恩爱。
师:非常好。
生:我觉得是整个家庭的和睦。
因为我看图上,按照文中的意思应该是大儿子,他年纪大了,就去锄地,中儿子不能去,就在家里织鸡笼,小儿子虽然没事,但他会思考。
师:我理解是夫妻俩很恩爱,他把相媚好推到整个家庭,为他的发现鼓掌。
师:这是老夫妻俩聊天的情景,下面就请每小组的同学来演一演。
1号同学说一说旁白,2号同学演一演其中的一个儿子,3号同学演老爷爷,4号同学演老奶奶。
旁白:“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又说……”(给足学生演的时间,教师相机指导。
选择一到两组上台表演。
)师:多么温馨的情景,我们再读。
生读。
师:我们还可以想象,诗人多喝了一点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平安宁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这里的醉仅仅指的是醉酒吗?生:我觉得不光是醉酒人醉,还有看到这样的场面,醉了。
生:我觉得是他们一对夫妻说方言在聊天很开心,醉在里面。
师:当时作者在什么地方居住?生:吴国。
因为吴国的话就是吴音。
师:当时作者住的地方归吴国管,所以说的是吴音,和我们这里的吴音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我们读懂了“醉”,有醉的意思,也是我们自己读懂的。
还有哪里?生:“谁家”,是什么意思?师:是作者发出的疑问,对吗?(3)师:茅檐低下,溪上青青草。
从青青草,你又读出了什么?生:我读出了草地更加青了。
生:我觉得是春天吧,小草都窜出来了,青青的,绿油油的,给我清爽的感觉。
师:把清爽的感觉读出来。
同学在小组里试读,每组推荐一位起身朗读。
师:给他们点掌声。
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
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读到这里,有什么问题?生:茅檐低小,低小是什么意思。
师:我来回答,我从你的提问中又发现一个问题。
从茅檐低小你看出了什么?生:我看出这家人很贫穷。
连茅屋都又低又小。
师:从这里还看出一个问题,是什么?生:如果是贫穷的话,怎么还喝酒,怎么还醉呢?师:还有什么问题?生:茅檐的“檐”是什么意思。
3、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重要,老夫妻的生活不富裕,还没小康呢,他们怎么会沉醉在其中呢。
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想法,组长写下来。
小组讨论,交流。
生:也许是他们很幸福,以水当酒。
生:我觉得他们很快乐,看到三个儿子在干活,不知不觉醉在里。
生:我觉得他们生活很贫穷,可是精神上很富裕,他们有三个儿子。
所以他们过得很快乐。
师:是的,精神上富裕是金钱买不到的。
生:他们虽然贫穷,可是精神上很幸福,他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
他们一家是非常和蔼的。
师:你说了两个意思,这样的环境很—生:优美。
师:第二个是这样的家庭很—生:幸福。
师:和和美美地过日子。
生:他们老两口觉得自己的儿子很懂事,所以醉在里面了。
而且其乐融融,他们醉在天伦之乐中。
师:好一个天伦之乐。
老两口醉在和睦的村居中,和美的村居中,课文中还有谁在醉?生:作者。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醉。
生:读者。
师:也就是—生:我们。
4、师:你能不能把醉的感觉读出来。
小组分句朗读,一人一句,领会其中的含义,读出韵味。
师:哪一组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还缺点什么。
师配乐。
男生读。
师:读得真好。
奖励你推荐一个人来读。
女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沉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生齐读。
四、课作业1、师:老师又被醉了,辛弃疾的村居给我们带来了宁静,带来了美好,我们不能从他笔下的村居中走出来,让我们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回味课文。
每组1号同学写一写读完这篇词的感受。
2号同学自己去背一背,边背边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4号同学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相互说一说。
作业期间,老师巡视,给予不同同学不同的指导。
2、师:语文是有韵味的,语文学习是有韵味的,我们的村居,我们的生活也应该是有韵味的。
大家。
【教学反思】小班化教学已经推行了好一阵子,我们觉得小班化教学就是均衡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就是不知如何做到分层教育,如何做到面向全体,于是理论站在我们认识的前沿,实践拖着我们前进的步伐。
四人小组的合作在新课程实施后已经不算新鲜了,但是我的分组合作却让人耳目一新,让老话题焕发了彩。
在初期的合作学习中,每一个四人小组里,有1、2、3、4号四位同学,这四位同学属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在这样的小组合作中,优势学习资源与劣势学习资源得到互补,得以均衡发展,不仅仅是具有常态四人小组合作中的学习资源共享的目的,还有协助、均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