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试点技术方案
农田镉污染治理方案

第1篇
农田镉污染治理方案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农田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农田镉污染对粮食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制定本治理方案。
二、目标
1.降低农田土壤中镉含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4.效果监测与评价:治理过程中,定期开展效果监测与评价,调整优化治理措施。
5.长效管理:治理工程结束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持续监管土壤污染防治。
七、预期效果
1.农田土壤中镉含量得到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
2.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3.农民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3.生物修复
(1)植物修复:选择对镉具有富集作用的植物,通过植物吸收、转移、稳定镉。
(2)微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的转化、吸附作用,降低土壤中镉含量。
4.农业生态调控
(1)优化作物布局:根据土壤污染程度,选择对镉敏感程度较低的作物种植。
(2)水肥调控:合理施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土壤污染风险。
(3)秸秆还田:将作物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四、治理措施
1.物理修复
(1)土壤翻耕:对污染农田进行深翻,降低土壤中镉的有效性。
(2)换土法:将污染土壤挖出,换入清洁土壤,以降低土壤中镉含量。
2.化学修复
(1)钝化剂施用:施用钙镁磷肥、硅钙肥等钝化剂,降低土壤中镉的生物有效性。
(2)土壤调理剂:施用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对镉的吸附能力。
4.宣传教育: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开展技术培训。
镇2024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方案

镇2024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办公室的桌子上,我泡了杯清茶,打开电脑,开始构思这个方案。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这是一个大课题,也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考验。
我深吸一口气,让思绪随着键盘的敲击声流淌出来。
一、背景分析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镇耕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污染物种类繁多,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等,这些污染物对土壤环境质量和农产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受污染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目标设定1.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减少污染物对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3.建立完善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体系和管理机制。
三、技术路线1.污染耕地调查与评估:采用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壤检测技术,对全镇范围内的耕地进行污染状况调查和评估,摸清家底。
2.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针对主要污染物,研究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为制定安全利用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3.安全利用技术筛选:结合国内外先进技术,筛选出适合我镇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
4.安全利用模式构建:根据污染物种类、土壤类型和耕地利用现状,构建多种安全利用模式,如种植结构调整、土壤改良、植物修复等。
四、具体措施1.政策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民采用安全利用技术,提高耕地质量。
2.技术培训:组织专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的认识和技术水平。
3.示范推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耕地进行安全利用技术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推广。
4.资金支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保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实施步骤1.项目启动: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2.调查评估:开展受污染耕地调查评估,摸清耕地污染状况。
3.技术研究:开展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筛选出安全利用技术。
中国重金属污染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进展、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国重金属污染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进展、问题及对策建议赵其国;沈仁芳;滕应;李秀华【摘要】Arable soils polluted by heavy metals pose serious threat to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s well as human health.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pilot studies of the crop rotation and soil fallowing for 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 polluted farmlands and for guarantee of green developments in agriculture. Based on results from in situ investigations and consensus of professional forums, this paper offers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pilot studies on crop rotation and fallow of arable soils in Hunan Province, analyzes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vides countermeasures to tackle the problems, providing some bases for decision making in regulating future pilot programs of crop rotation and fallowing of farmlands located in regions polluted with heavy metals in China. The pilot study was successful in implementing fallowing of soils with an area of 0.6673×104 hm2 for remediation within the 13 counties or districts in the cities of Changsha, Zhuzhou, Xiangtan in 2016. Further progress was accomplished in 2017 when additional farmlands of medium to severe heavy metal pollution with an area of 0.6667×104 hm2 were made fallowing village by village for the purpose of remediation. Through fallowing practices for remediation, the cadmium contents of rice (Oryza sativa) were within the limits of the safety standards, the efficacy of cadmium reduction in agricultural produces wassignificant, acidification of soils was effectively alleviated, and the bio-available cadmium concentrations seemed to decline overall. Good practices and exploratory measures were adopted in the pilot studies, including crop rotation and fallowing, block-wise remediation, formation of merged "fallowing, remediation and nurturing of agro-business" technical model, establishment of non-engineering path of using agricultural practices as the main adjustment and control while allowing active cultivation and remediation run side by side, exploration of alternating rice and green manure. The pilot studies also established a system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phasizing the controlling importance of government, enhancing the management of accomplishment and efficiency, stress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f allowance, ensuring the availability of funds, highlighting the voluntary nature of fallowing by farmers, strengthening processes supervision, striking exploration of viable organization schemes, and nurturing businesses. Some problems were discovered during the pilot studies: severe conflicts between the needs for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es versus the continuous decline of quality of arable soils, no adequate scientific supports in regulating crop rotation and fallowing of heavy metal polluted areas, lack of mature infrastructures and managements. These suggested countermeasures are offered in the paper: better hierarchy design of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governing the crop rotation and soil fallowing of regions polluted by heavy metals; more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rop rotation and soil fallowing; accelera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frastructures and managementmechanisms in crop rotation and soil fallowing especially the mechanism of funding; policy of ecological subsidy and its management.%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开展重金属污染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对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治理修复和保障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实地调研考察和专题研讨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湖南省重金属污染地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进展和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开展中国重金属污染地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提供决策依据.试点工作取得如下的进展:2016年长沙、株洲、湘潭等3市13县区实施治理式休耕面积10.01万亩(0.6673×104 hm2),2017年以整村推进方式新增并落实10万亩(0.6667×104 hm2)中度至重度重金属污染休耕耕地.通过治理式休耕,大面积水稻(Oryza sativa)镉含量达标,农产品降镉效果明显,土壤酸化得到有效缓解,土壤有效态镉含量总体上呈现降低的趋势.建立了轮作休耕模式,包括实行分区治理,形成"休治培"三融合技术模式,建立以农艺调控为主、边生产边修复的非工程性技术路径,探索了水稻与绿肥的轮作模式.建立了建设机制与体制:突出政府责任主体,强化绩效管理;突出补贴政策保障,强化资金落实;突出农民自愿休耕,强化过程监管;突出组织模式探索,强化产业培育.试点工作中也发现了若干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耕地质量下降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重金属污染区休耕制度的科技支撑明显不足,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文章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加强重金属污染区轮作休耕制度顶层设计;加强重金属污染区轮作休耕的科学技术研究;加快推进重金属污染区轮作休耕制度的体制机制建设,如资金保障机制、生态补偿制度和管理机制等.【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7(026)012【总页数】5页(P2003-2007)【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区;轮作休耕;植物移除;体制机制;对策建议【作者】赵其国;沈仁芳;滕应;李秀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3耕地重金属污染是中国农业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嘿,铁子们,今儿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个相当硬核的活儿——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咱们这就开始,准备好了吗?咱得明确一下这个工程的背景和目标。
咱们国家近年来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有大量受污染的土地亟待修复。
咱们这个示范工程,就是要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经济的修复之路。
一、工程概述1.工程名称: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工程2.工程地点:地区3.工程目标:修复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使其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恢复土地的生产功能。
4.工程期限:2年二、工程实施方案1.调查评估要对污染土壤进行详细调查,包括污染类型、污染程度、污染范围等。
这个阶段,咱们要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如无人机遥感、便携式检测设备等,对污染土壤进行全面检测。
2.修复方案设计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修复方案。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1)物理修复:包括换土、客土、深耕、覆盖等手段,目的是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
(2)化学修复:通过添加化学试剂,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3)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资源,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吸附、转化、降解。
3.工程实施(1)确保施工质量,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操作。
(2)做好施工安全防护,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3)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工程进度。
4.监测与评估(1)定期采集土壤样品,检测重金属含量。
(2)评估修复效果,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三、工程难点与创新点1.难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复杂,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跨学科合作。
2.创新点: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路线,提高修复效率。
四、工程预期成果1.修复受污染土壤,恢复土地生产功能。
2.形成一套完整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
3.为我国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提供成功案例。
好了,铁子们,这就是咱们这个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的大致内容。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修复措施

农业资源与环境NONGYEZIYUANYUHUANJING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修复措施袁雄辉 王 乐 万里平(江西正合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江西新余 338000)摘 要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会降低耕地自净能力,减少农作物产量,同时重金属离子还会通过农作物根系的富集,导致粮食作物重金属超标,最终进入人体引发疾病,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因此,及时地治理修复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保障粮食作物安全生产的现实需求。
基于此,分析了耕地土壤污染现状及来源,并系统地介绍了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修复措施,以期为耕地土壤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污染成因;修复措施1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目前,耕地污染形势严峻,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2 000万hm2,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不同程度的受镉(Cd)、铬(Cr)、铅(Pb)、砷(As)、汞(Hg)、硒(Se)、锌(Zn)及铜(Cu)等重金属污染[1]。
据2014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耕地土壤的点位超标率为19.40%,镉、镍、砷是排在前三位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主要以无机型重金属污染物为主。
其中,镉污染点位超标率最为严重,达7.00%,但其重度污染点位相对较少,大多仍处于中、轻度或轻微Cd污染状态[2]。
2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2.1 大气中重金属沉降 工矿企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产生的大量含重金属的有害气体及汽车轮胎磨损产生的粉尘等是大气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
大气中重金属主要分布在工矿企业的周围和公路、铁路的两侧,在全国土壤状况调查的267条干线公路两侧的1 578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20.30%[3]。
有些较细微的含重金属粉尘颗粒可随风扩散至周边地区成条带状分布,距污染源越远重金属污染强度越弱。
大气中的重金属经过自然沉降和雨淋沉降可进入周边耕地土壤,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金属在耕地土壤中叠加累积造成污染。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铅、镉、汞、铬、镍等金属元素超出环境质量标准或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现象。
土壤重金属污染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与修复成为当前环境保护领域至关重要的工作之一。
本文将介绍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的相关方法,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成因1. 工业活动: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废水和废气中含有重金属元素,并在降雨的作用下,通过气态、颗粒态等形式沉降到土壤中,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
2. 农业活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中含有部分重金属元素,过量施用或者不当使用会导致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引发土壤重金属污染。
3. 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和交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尾矿渣、城市垃圾等排放到土壤中,也会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
1. 原位稳定化治理:采用添加剂固定化重金属,促进重金属形成不溶性或难溶性的稳定化物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重金属的活性,减小其生物有效性和毒性。
常用的原位稳定化剂包括磷酸盐、氧化铁等物质。
2. 清除和修复: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含重金属的表层土壤剥离、清除或者在土壤中加入吸附剂、离子交换树脂等材料,使得土壤中的重金属得到有效去除。
通过植物修复和生物修复等手段,修复土壤的物理结构与肥力,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3. 植物修复:利用植物对重金属的超量吸收、转运与富集作用,通过种植金属超富集植物(如铜绿微姜、拟南芥等),促进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去除和修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
4. 微生物修复:利用某些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的生物转化和去除作用,通过添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促进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转化和去除,实现土壤重金属的修复。
5. 热解吸收法:通过高温处理土壤,使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被挥发或转化为无害物质,然后对土壤进行修复,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
污染耕地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17页]
![污染耕地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17页]](https://img.taocdn.com/s3/m/9dcbcb4727284b73f3425018.png)
污染耕地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二〇一三年六月目录一、项目信息表 (2)二、项目概述 (3)(一)项目背景 (3)(二)立项的必要性 (3)三、实施方案编制依据 (4)四、土壤污染调查和污染问题识别 (5)(一)土壤污染问题识别 (5)(二)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价 (5)五、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目标 (5)(一)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目标 (5)(二)土壤治理修复范围 (6)六、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方案 (6)(一)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应用现状 (6)(二)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比选 (6)(三)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程方案 (7)(四)质量控制 (8)七、项目管理组织与实施 (9)(一)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责 (9)(二)组织与进度安排 (9)(三)项目招标 (10)(四)项目监理 (10)八、经费估算及资金筹措 (10)(一)经费估算 (10)(二)经费使用计划 (11)(三)资金筹措 (11)九、效益分析 (11)十、项目风险分析 (11)(一)政策风险 (11)(二)技术风险 (12)(三)资金风险 (12)(四)项目管理风险 (12)十一、编制附件、附图 (12)(一)附件 (12)(二)附图 (12)污染耕地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修改稿)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3]7号)和环境保护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的通知》(环发[2013]46号)的要求,各地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
为指导各地编制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规范《实施方案》的内容、格式与编制深度,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已被污染的耕地仍继续作为农用地的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
一、项目信息表以下列表格形式概述项目的基本信息。
二、项目概述简要说明项目的由来,项目实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及在所属的“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中的地位,实施方案的编制过程。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和目标1.1项目背景1.2项目目标修复工程的目标是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含量降低至国家标准以下,恢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二、修复工程方案2.1调查评估阶段在此阶段,需要进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调查和评估,包括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估、风险评估等,以确定修复工程的具体目标和措施。
2.2修复措施选择阶段根据调查评估结果,结合土壤属性、重金属种类及其毒性等因素,选择适当的修复措施。
常见的修复措施包括原位稳定化、物理隔离、植物修复和化学萃取等。
2.2.1原位稳定化原位稳定化是指通过对土壤进行添加剂处理,改变土壤中重金属在土壤内的形态和稳定性,从而减少重金属的迁移和毒性。
常用的添加剂包括石灰、膨润土等。
2.2.2物理隔离物理隔离是通过在重金属污染土壤表面覆盖一层隔离层,阻断土壤与外部环境的接触,避免重金属的进一步扩散。
常用的隔离材料包括高密度聚乙烯薄膜等。
2.2.3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是通过植物的吸收、积累和转运作用,富集并转移重金属,使其从土壤中去除。
常用的植物修复工程包括植物种植和土壤改良等。
2.2.4化学萃取化学萃取是通过使用化学试剂,将土壤中的重金属与试剂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并使其转移到溶液中,从而达到去除重金属的目的。
常用的化学试剂包括酸、碱等。
2.3工程实施阶段根据选择的修复措施,进行工程实施。
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2.3.1施工方法根据具体的修复措施,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包括适当的设备和技术选择,确保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2.3.2施工机制合理安排施工人员的工作任务和时间计划,并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
2.3.3监测与评估工程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重金属含量的监测和评估,以及植物生长状况的观察,及时对修复工程的效果进行评估。
2.4修复效果评价阶段修复工程完成后,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包括土壤重金属含量测定、植物生长状况观察、土壤肥力评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县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试点(一)技术指导方案1.指导思想1.1 “土十条”出台随着我国工农业快速发展所产生的环境负效应逐步显现,公众对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持续关注,稻米镉的问题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近年来,党和政府把“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等内容列入到中央的一号文件,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也称“土十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立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绿色农业发展新格局。
当然,要彻底解决我国南方地区稻米镉超标问题并不能一蹴而就,除了长期环境治理,按照污染区的污染程度、环境、气候和种植特点,从品种选育、土壤改良、肥水管理、农艺措施、收储加工等环节入手,在保障数量安全的前提下,采用科学、合理、可行的技术措施,有效降低稻米镉积累,才是控制稻米镉含量、保障食品安全的当务之急。
因此,有必要专门针对稻米中镉的问题制定《水稻生产镉控制技术规范》,通过总结现有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开展试验验证和示范应用,将水稻生产中科学合理、经济有效的镉控制技术措施标准化集成,在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南方中、高风险产区的稻米镉积累,减少食用大米所带来的镉暴露风险,为最终生产安全优质稻米产品提供技术支撑。
1.2《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2014年12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旨在“为营造有利的市场和政策环境,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第三方治理市场,吸引和扩大社会资本投入”。
1.3xx省人民政府《xx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7年1月23日xx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xx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湘政发〔2017〕4号文件)。
《方案》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省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建设用地和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局部突出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建设用地和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及隐患得到全面管控;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1.4xx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试点“探路”从2013年在xx地区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试点项目以来,逐步探索适合耕地(边生产边修复)、符合国情(污染分布、重金属种类、资金来源)的技术路线;在xx、xx、xx、xx、xx等省份也开展类似试点,经过几年的逐步“探路”,已经基本探索出一套以综合农艺措施为主的技术路径,根据重金属污染程度和分布情况将受污染耕地分为重、中、轻度污染三大类,分别指定相应技术,也就是本项目中的“VIP+n”修复技术模式。
2.编制依据及原则2.1编制依据1)《xx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2017年实施方案》2)《关于加快重金属污染耕地第三方治理的指导意见》3)《xx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推荐产品》4)《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5)《xx省中央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试点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湘农联[2016]166号)6)《镉污染稻田安全利用田间水分管理技术规程》7)《土壤钝化剂采购与使用指导意见》8)《镉污染稻田安全利用有机肥施用技术规程》9)《xx农业行业标准-农用水源环境质量检测技术规范》(NY/T396-2000)10)《镉低积累水稻品种指导目录》11)《镉污染稻田安全利用石灰施用技术规程》12)《镉污染稻田安全利用土壤钝化剂质量要求及应用技术规程》13)《镉污染稻田安全利用深翻耕技术规程》14)《xx试点推荐产品(第一批)》2.2编制原则1)满足规范要求原则技术方案编写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法律、法规要求进行编制。
2)技术可靠性原则技术路线的选取成熟可靠,有经验借鉴。
3)技术先进性原则方案的编制,采用先进技术,并且通过项目的实施,对技术不断的创新与完善。
4)经济原则技术路线的设计,各种药剂的选择,不但要求技术上可靠,经济上也要合理。
3.技术目标分类标准全状况属于《全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安全评估技术规定》中的“无风险”等级。
此类水稻种植区以绿色生产为目的,侧重于生态安全的技术应用,严格控制通过灌溉水、大气和肥料等农用投入品所带来的镉污染潜在风险。
Ⅱ类控制区稻米产品镉含量介于国家标准和CAC标准的限量值之间,土壤重金属安全状况属于《全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安全评估技术规定》中“低风险”或“中度风险”的等级。
此类水稻种植区以达标生产为目的,侧重于稻米产品镉含量达标,选用低镉积累水稻品种,采取土壤调理、水肥优化、土壤改良等农艺技术措施,严格控制由于灌溉水、大气、肥料、秸秆等输入性镉污染对稻米产品造成的超标风险。
Ⅲ类控制区稻米产品镉含量不仅超过国家标准,也超过CAC标准,土壤重金属安全状况属于《全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安全评估技术规定》中“高风险”的等级。
此类水稻种植区以管控生产为目的,侧重于土壤修复改良和作物种植调整,采取合理轮作、休耕和适宜的土壤改良措施,替代种植低镉积累或非食用性的作物,严格管控因产地环境污染对稻米产品造成的食用安全风险。
安全利用中度污染区修复治理前中晚稻米镉含量0.4-0.6mg/kg且土壤全镉0.6-1.5mg/kg的耕地,修复治理后早稻米镉达标率达50%以上、中晚稻米镉达标率达30%以上。
4.主要思路本项目技术上的思路为:控制—改变—调整—提高。
控制:控制农田的污染源,从源头上保证灌溉水水质达标。
改变:改变水稻种植品种,采用低镉累积的水稻品种;改变灌溉方式,采用全周期淹水灌溉。
调整:通过采用有机肥、推广使用中碱性肥料,调整土壤营养结构。
提高:通过施加生石灰,提高土壤的pH值,降低土壤有效镉活性。
通过施加土壤调理剂和叶面阻控剂,提高土壤硅铝率,提高土壤阳离子变换量。
5.技术模式本方案技术模式为VIP+n技术修复模式,具体详下图:图1.4.1 VIP+n 技术修复模式6.技术路线“VIP+n ”模式,V 是指“品种”等生物措施,I 是“灌溉”等农业措施,P 是指调整“PH 酸碱度”,即通过生物、农业措施和环境改善来达到生产合格产品的目标。
所谓“VIP+n ”修复治理技术,就是采用“低镉品种+淹灌+石灰+土壤调理剂+叶面阻控剂+翻耕”的组合技术模式。
6.1源头控制NY/T 847《水稻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规定了水稻种植区应符合的相关要求。
从源头上来说,针对可能存在镉污染风险的区域,应开展稻米产品和农田VIP+n VIP n ➢低镉积累水稻品种种植(Variety/V)➢全生育期淹水灌溉(Irrigation/I)➢施生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pH 值/P)核心技术+ 配套技术 ➢叶面阻控剂:单施或复合喷施硅(Si)、硒(Se)、锌(Zn)、铁(Fe)等中微量元素 ➢土壤调理剂:施用微生物菌剂、生物质炭、黏土矿物、有机肥料等 ➢施用有机肥 ➢其他耕作管理措施土壤、灌溉水、大气等产地环境因素以及肥料等农用投入品的镉含量动态监测,评价镉污染安全风险,从源头控制输入性镉污染的风险和切断新增镉污染的来源。
土壤环境监测按照NY/T 395《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执行,对于本标准Ⅱ、Ⅲ类控制区建议采取土壤与稻米产品“一对一”的协同监测方式。
稻田灌溉用水的水质要求应符合GB 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禁止使用工业污水进行灌溉,灌溉水监测按照NY/T 396《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执行。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遵照NY/T 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的要求,科学合理地使用肥料,避免因长期施用酸性或生理酸性的肥料导致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活性增加,不使用含镉量高的矿物肥料,严格控制使用工业废料、城镇生活垃圾和河塘底泥、污泥等来源的肥料。
通过对肥料等农用投入品的控制,减少因生产投入品使用不当而导致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增加。
秸秆还田虽是当前生产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促进微生物活动,实现稻田资源循环利用,但若方法不当,也会导致土壤病菌增加,病虫害加重,腐熟过程中产生各种有机酸影响根系生长,秸秆还田也使得通过植株吸收的重金属又返回到土壤中,提高了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活性。
因此要求采取合理的秸秆还田方式。
对于存在着镉污染风险的稻田,应控制稻草秸秆的还田量,尤其高风险污染区,应采取措施将稻草秸秆打捆移走并离田安全利用,避免土壤中镉通过植株吸收后又返回到稻田。
6.2土壤调理稻米中的重金属镉主要是由水稻植株根系从土壤中吸收、转运和积累的,稻田施用石灰等碱性物质以及各类土壤调理剂,通过调节土壤酸碱度,以及螯合、钝化土壤中的重金属镉,从而降低土壤有效态镉的含量和重金属镉的生物活性,是一条比较有效的控镉技术途径。
尤其施用石灰是南方稻区广泛采用的土壤改良措施,能快速调节土壤pH值,适宜于酸性水稻土,但不同稻田土壤的适宜石灰用量差别较大,在提高pH 值的同时,土壤中有效态铁、锌、锰、铜、镍等矿质元素含量降低,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
通过在不同稻区、不同类型稻田土壤上开展田间试验研究验证,结合各地水稻生产实践经验,本项目明确了石灰调酸控镉的适用条件、石灰种类、施用量及施用方法。
通过施石灰调酸控镉适用于pH值小于6.5的酸性土壤,而砂质的酸性土壤以及pH值大于6.5的偏中性或碱性土壤则不宜采用。
pH值<5.5的酸性土壤可每年施或隔年施一次,pH值为5.5-6.5的酸性土壤可两到三年施一次。
应根据稻田土壤pH值及其调节幅度、石灰种类与特性等因素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确定石灰的施用量。
本标准推荐的石灰施用方案如下(按生石灰量计):若稻田土壤pH值<5.0,施用量为100-150kg/亩;pH值为5.0-6.0时,施用量为75-100kg/亩;pH值为6.0-6.5时,施用量为50-75kg/亩。
各地在采用方案前根据当地土壤具体条件开展应用验证,并做适当调整。
在石灰施用时期及施用方法上,根据当地水稻种植习惯,优先选择施基肥前7~10天一次性均匀撒施在土表,再及时翻耕、整田,使其与土壤充分混合。
若在分蘖期、孕穗期和灌浆期等水稻生长期间施用石灰,可将石灰混入细泥或造粒成形后,均匀撒入行间,或采用有效的喷撒机具施入行间,避免灼伤叶面影响水稻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