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心理学精编
特殊儿童心理学(3)

角色模糊 人际应激 职业发展 组织结构 家庭与工作 技术应激
一、生物学因素
遗 传
神经化学物质 传递异常
注意力缺陷多动
运动不足 饮食
大脑结构
阅读能力 算数能力 母亲的 不良习性 分娩过程 环 境
低血糖 维生素缺乏 高 兴奋 低 抑制 内分泌失调 智力 运动 工业 污染 智力 运动 多动
大脑皮层·
药物 疾病
7、抚养方式与家庭教育不当
教养方式 专制型 放任型 民主型
三、教育因素
英才教育 教育
因素 教育者 被教育者 教育环境
畸形教育
四、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道德标准 社会异化 社会风气 社会结构变化
网络文化
文化交融
五、城市化因素
吃精制食物→ 瘦弱或肥胖 居高楼大厦→孤独 出门坐车→运动不足 身处水泥世界→缺乏情感陶冶 竞争环境→焦虑
2、过度保护
襁褓延长 离开父母
情绪: 分离焦虑 行为: 退缩行为 社会性: 人际紧张
孩子过度依赖父母
心理: 自我为中心
3、家庭结构简单化
家庭结构 简单化 大家庭 刺激源减少
核心 家庭
教育者 减少 兄弟姐妹 减少
社会性发展 孤独问题
4、家庭生活电视化
电视综合症
英国一家健康研究中心,在归纳了几千份病历后提出一个结 语言 交往 3小时以上,就可能患上“电视 导致 阅读 论:只要你每天看电视平均 问题 问题50种疾病与看电视有关。 肥胖 问题 综合征”。目前,大约有 电视综合征又称“电视病”,是由于长时间看电视而引起 的一系列不适反应的总称。包括长时间的看电视造成的颈 头脑 心理 思考能 拒绝自下而上 部软组织劳损致酸痛不适;下肢酸胀,麻木甚至痉挛,在 疲劳 不安定 力受阻 的整体认知 老年人中最易发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头痛,头晕, 失眠多梦,心烦意乱;因静电污染面部皮肤斑疹等。
特殊儿童心理学

儿童自闭症(或称孤 独症)是发生于儿童 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 觉、情感、语言、思 维和动作与行为等多 方面的发育障碍,也 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 最为常见和典型的一 种,它不是由一般的 单一的原因造成的, 而是来自多数原因的 障碍症候群。
症状
• • • • 1) 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 4) 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复
特殊儿童心理学
让“星星的孩子”不再孤独
• 有这样一群孩子生活在我们中间:虽然和 你近在咫尺,却让人觉得就像星星一样遥 远。他对你视而不见,一天到晚拿着玩具 车的轮子转啊转,对别的都不感兴趣;他 可能踮着脚尖走路,就像没有适应地球的 重力,又怕发出响声把自己惊醒;他对周 遭一切都毫无反应,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发 笑,或者反复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今天 星期几?’答案必须是他认定的‘星期 三’,否则就听不见。他们像中了咒语, 被封闭在一个我们无法知道的梦魇里。
海洋天堂
他们的未来~~
• 只要早期得到治 疗 • 他们也可以恢复 到正常人的生活 • 他们并不笨 • 他们有自己最美 丽的世界
但是 ……• 现在社会对自闭Fra bibliotek儿童的关心太少
• 有多少人知道 有他们这些孩子的存在?? • 你可曾关心过他们的世界
全球有3500万自闭症儿童
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每250名儿童中就有1 例自闭症患儿,多见于男孩,初发年龄一 般在30个月以内。我国自1982年首次在南 京报道了4例儿童自闭症以来,目前大约 1000名儿童中就有2名患者,总数约达50万 左右
世界自闭症日
• 自闭儿是“星星的孩子”
每个星儿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孤 独地在天上闪着冰冷的光芒
• 别再让他们孤单
《教育心理学》第十六章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特殊⼉童概述
特殊⼉童的概念
特殊⼉童的分类
特殊⼉童的教育
我国特殊⼉童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超常⼉童的教育
超常⼉童⼼理发展特点
超常⼉童的教育
三、弱智⼉童的教育
弱智⼉童⼼理发展特点
弱智⼉童的教育
四、⽿聋⼉童的教育
⽿聋⼉童⼼理发展特点
⽿聋⼉童的教育
五、盲童的教育
盲童⼼理发展特点
盲童的教育
从古⾄今,在⼈类⼉童中,总有⼀⼩部分其发展偏离了⼀般⼉童的正常发展⽽显出“与众不同”,他们在常态分配曲线图上远
离“常模”,因此,这部分⼉童实际上是个别差异的极端表现。
如何看待这部分⼉童,他们有哪些类别,他们在⼼理发展上各⾃有些什么特点,基于这些特点在教育上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措施,我国⽬前对这部分⼉童的教育是⼀种什么状况,从世界范围来看,对这部分⼉童的教育呈现什么样的趋势,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借鉴,上述诸问题,是本章所要讨论的范围。
特殊儿童心理学

精彩摘录
这是《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第1节注意理论与 注意的发展
第3节智力异常儿 童的注意
第4节学习障 碍儿童的注 意
第5节自闭症 儿童的注意
第2节感官障碍儿 童的记忆
第1节记忆理论与 记忆的发展
第3节智力异常儿 童的记忆
第4节学习障 碍儿童的记 忆
第5节自闭2
第2节特殊 儿童的语音 特征
第3节特殊儿童的 情感特点
第1节人格理论 1
与人格的发展
第2节特殊儿童 2
的需要
3 第3节特殊儿童
的动机
4 第4节特殊儿童
的成就
5 第5节特殊儿童
的意志
第1节我国特 殊儿童认知 研究新进展
第2节我国特 殊儿童人格 研究的新进 展
作者介绍
这是《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还不错,值得认认真真读完。
目录分析
第2节特殊儿童心 理研究历史
第1节特殊儿童心 理学的学科定位
第3节特殊儿童心 理的研究方法
第2节感官障碍儿 童的感知觉
第1节感知觉理论 与感知觉的发展
第3节智力异常儿 童的感知觉
第4节学习障 碍儿童的感 知觉
第5节自闭症 儿童的感知 觉
第2节感官障碍儿 童的注意
特殊儿童心理学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儿童
缺陷
儿童心理
自闭症
人格
儿童
特征
特殊儿童心理学(2)

3 阿肯巴克(Achenbach)儿童行为测验
阿肯巴克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s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评价儿童行为问 题的大型量表。由美国学者阿肯巴克在1983年正式提出。有父 母评分表和教师评分表两者,适用于4-16岁儿童。 量表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般项目;第二部分是 社交能力;第三部分是行为问题。有113个项目,采用0、1、2 三级评分。
二、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共性与差异 1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共性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共性具体表现为: 1)发展历程模式相似; 2)生理组织结构相似; 3)心理需求要素相似;4)人格发展相似; 5)社会适应内容相似
2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差异
1)大部分特殊儿童存在明显生理或心理缺陷 2) 特殊儿童的个体间和个体内差异明显 3)特殊儿童难以适应普通学校的教育方法
意识是否清醒,检查时的表现,是否合作, 有无紧张、哭闹,他伤、自伤行为。
2 认识活动:在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智力上是否正常。
3 情感活动:情感是否抑郁、焦虑,是否易激惹,退,行为是否异常。 5 自知力:患儿对自己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如何。 四、分析病史资料与诊断
第二章 特殊儿童的心理鉴定
第一节 特殊儿童鉴定的常见标准
一、特殊儿童心理鉴定的常见标准 1 社会文化标准
即以社会文化常规模式来衡量 儿童是否偏差。
2 发展标准 即以儿童发展的正常序列与速度作为
标准来衡量。
3 症状标准 即以儿童是否具有某些特殊症状作
为标准来衡量。
4 统计标准
即以统计学上的得分为标准来衡量。
2 预后
预后是指对问题儿童 今后的行为或成 年以后的心理状况进行预测。 1)预测困难 2)慎重预测
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论

动觉(运动觉)
触摸觉:动觉与肤觉得结合 挤眼、摆动身子、绕圈子转、注视光源、玩弄手指—寻求 自我刺激
2、视觉障碍儿童的知觉
(1)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 觉、方位知觉与空间定向)
视觉障碍儿童的形状知觉(常人依靠视觉与触觉;盲人依靠触觉与 动觉) 视觉障碍儿童的长度知觉 视觉障碍儿童的重量知觉
(二)视觉障碍儿童的感知觉
一个正常人,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80%来自视觉
1、视觉障碍儿童的感觉 听觉:盲人认识世界、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手段,也是
盲人学习、交流、活动的主要途径
盲人比正常人听力好?? 苏联学者捷姆佐娃等人的研究:盲童与正 常儿童的听觉阈限差别不大 刘艳红等的研究:听力残疾儿童听力损失 的出现率为41.5%,比普通小学生听力损 失出现率19.2%高两倍。 不一致的研究结果,应该如何解释?
视觉敏锐度
边缘视野的刺激信息
图形视知觉加工能力 视觉搜索能力 视觉记忆能力 视觉表象能力
视觉搜索:个体从众多的视觉刺激中捕捉目标信息的过程。
视觉搜索能力的大小直接反应了个体处理视觉信息的效率。 非对称性相关研究:
张茂林《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在非对称性视觉搜索中的比较研究》
结论:1、无论听力正常学生还是聋生,他 们在搜索“日”字靶子时大反应时都要高 于对“白”字靶子的搜索,体现出较为明 显的非对称性; 2、随着视觉搜索任务难度的增大, 聋生的搜索效率要显著高于听力正常学 生—聋生视觉补偿作用
特殊儿童心理学重点整理

特殊儿童心理学重点整理第一部分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论1.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旨在研究特殊儿童心理现象,揭示特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和内在规律。
2.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感官障碍儿童(视觉障碍儿童和听觉障碍儿童)、智力异常儿童(智力落后儿童和超常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和自闭症儿童这几类更为典型的特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和特点。
3.国内特殊儿童心理研究历史:(1)最早撰文阐述特殊儿童心里发展问题的是陈鹤琴先生,他对耳聋儿童、口吃儿童和低能儿童的心理进行了一些开创新的研究。
(2)新中国成立以后停顿状态。
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重视。
朴永馨1983年出版《智力落后学生心理学》移动了国内的相关研究。
(3)进30年来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陆续出版有关特殊儿童教育和心理研究的教材。
二是在心理学系设置了特殊教育专业。
三是由相关学科人员组成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队伍逐渐壮大,他们都开始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聚焦于特殊儿童心理研究,获得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
4.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方法: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单一被试研究法。
第二部分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一)视觉障碍儿童的感觉特点:1.听觉是视觉障碍儿童认识世界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手段,也是视觉障碍儿童学习、交流、活动的主要途径。
2.人们认为视觉障碍儿童的听力天生地自然而然地比正常儿童灵敏,其实,这是人们的误解。
相反,视觉障碍儿童的听力损失比正常儿童还要大。
3.盲人用手指认字、聋童靠振动觉欣赏音乐、利用了肤觉来补偿视觉和听觉的缺陷。
4.动觉也叫运动觉,它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
在视觉障碍儿童中,常发现许多人会表现挤眼、摆动身体、绕圈子转、注视光源、玩弄手指等习惯,这些习惯是视觉障碍儿童寻求自我刺激的一种方式。
这是由于盲童缺乏大量视觉信息的刺激,只能通过自我身体部位的运动刺激来弥补。
特殊儿童心理学第五章自闭症儿童

特殊儿童心理学第五章自闭症儿童在特殊儿童的世界里,自闭症儿童是一个独特而又令人牵挂的群体。
他们如同来自遥远星球的使者,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感知和理解着这个世界。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儿童早期就会显现出来。
这些孩子在社交互动、沟通交流、兴趣和行为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困难。
社交互动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他们往往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不会主动与他人建立眼神接触,也很少会回应他人的微笑或问候。
他们可能对同伴的游戏邀请毫无反应,更倾向于独自玩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集体活动中,他们可能无法遵循规则,也不懂得如何与其他孩子合作。
这种社交障碍不仅影响了他们与他人建立友谊,还可能导致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面临融入社会的困难。
沟通交流方面的问题也是自闭症儿童的典型特征之一。
他们中的一部分孩子可能完全没有语言能力,而有语言的孩子,其语言表达往往也存在异常。
他们可能会重复别人的话语,或者使用一些奇特的、自创的词汇。
在对话中,他们可能无法理解问题的含义,回答也常常与问题无关。
此外,他们的语气和语调可能会显得单调、平板,缺乏正常的情感色彩。
自闭症儿童的兴趣爱好往往比较狭窄和固定。
他们可能会对某些特定的物品或活动表现出极度的痴迷,比如反复旋转的车轮、排列整齐的玩具,或者长时间观看同一部动画片。
这种过度专注于特定事物的行为,使得他们很难对新的事物产生兴趣,也限制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在行为方面,自闭症儿童可能会表现出一些刻板、重复的动作,比如不停地拍手、摇晃身体,或者沿着固定的路线行走。
他们对于环境的变化可能会非常敏感,一点点微小的改变都可能引发他们的不安和焦虑。
造成自闭症的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以及环境因素都可能在其发病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虽然目前还没有治愈自闭症的方法,但早期的干预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孩子的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适应能力。
早期干预通常包括行为疗法、语言治疗、社交技能训练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儿童心理学
第一章重点内容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特殊儿童心理现象,揭示特殊儿童心理
发展过程和内在规律。
3、特殊教育的对象(1)广义的特殊儿童指包括残疾儿童、超常儿童和问题儿童在内的
一切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2)狭义的特殊儿童是指残疾儿童。
4、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感官障碍儿童(视觉障碍儿童和听觉障碍儿童)、
智力异常儿童(智力落后儿童和超常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和自闭症儿童这几类更为
典型的特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和特点。
5、普通心理学与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过程和发展
规律的一门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研究内容是一般人的认知、情感和个性形成发展的
原理。
主要探讨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里的生理基础、心理学的主要派别和实验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研究特殊儿童心理过程,揭示特殊儿童发展
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涉及认知、情感、个性等,但更侧重于特殊儿童的差异心理
特征以及独特心里发展过程的研究。
两者的共同点:都是研究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特征。
不同点:前者重视研究普遍的规律,后者重视研究特殊的规律。
6、国内特殊儿童心理研究历史:(1)最早撰文阐述特殊儿童心里发展问题的是陈鹤琴
先生,他对耳聋儿童、口吃儿童和低能儿童的心理进行了一些开创新的研究。
(2)新中国成立以后停顿状态。
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重视。
朴永馨1983年出版
《智力落后学生心理学》移动了国内的相关研究。
(3)进30年来我国特殊儿童心理
学的学科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陆续出版有关特殊儿童教育和心理研
究的教材。
二是在心理学系设置了特殊教育专业。
三是由相关学科人员组成的特殊
儿童心理学研究队伍逐渐壮大,他们都开始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
技术手段聚焦于特殊儿童心理研究,获得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
7、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方法: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单一被试研究
法。
第二章特殊儿童的感知觉
第1节感知觉理论与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个别属性作用于感官,
引起感受器活动而产生的最原始的主观映像。
感觉常受如注意、知觉、情绪、心境等主体高层次心理活动的制约。
感觉分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内部感觉接受肌体内部的刺激,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
2、什么是感觉阈限?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便是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3、什么是感觉的适应?是指在感受器刺激持续作用的情况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可以引
起感受性的提高和降低。
代偿是指当机体某器官发生病变、功能失常时,自身通过调整病变器官和发展其他健全器官
的功能,使机体与环境重新趋于平衡和协调的过程。
代偿分为结构性代偿、代谢性代偿、机能性代偿。